电影院线的末班,不到30个人的小场,只是想在影院看一场麦兜。
附近在开儿童日,追加了部分人气,果然大半是孩子。
电影终了,前面的一个小女孩忽然“哇”的一声哭了,“妈妈,妈妈!
”的大哭,她妈妈赶快来哄“妈妈在这里,这里是妈妈!
”小女孩哭的更凶了“妈妈为什么会死,妈妈,妈妈!
”这是整场里唯一是个明白自己终将失去什么的孩子,她妈妈没还明白。
而另一个孩子在问“为什么要说上太空不说死了?
”“因为说死了不好!
”“为什么说死了不好!
”“因为死了不可以说!
”和着结尾的彩蛋——“那个死鬼嗝屁了!
”,“你的死老爸翘辫子了!
”……
夹在小朋友和带小朋友来看动画片的家长中间,看了《麦兜我和我妈妈》。
这一部是有点儿过于煽情,不过有些情绪本身就很轻,它如纤尘,浮在空气中,停在角落里,轻轻一吹就会飘起来啊。
很多人说麦兜变了,为了讨好我们这些“北方人”,所以风格没有那么港式了,所以故事更加甜腻了。
是这样吗?
我不知道。
不过从上一部《麦兜当当伴我心》里,麦兜在画风粗糙的内地土豪小朋友家里迷了路,还发现她们家的厕所比麦兜家还大。
大陆对于香港的影响早就渗透入普通市民生活的罅隙。
面对内地的经济崛起和外来劳力涌入,面对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失业与迁徙,港人多少都有点儿紧张,有些迷茫,有点儿焦躁,也有些怅惘的吧。
像是打开浴缸的塞子,周围的世界如同水流旋转,越来越快,渺小的人儿赶不及挣扎,便被波涛席卷而去。
于是一次次小小的摩擦都能酿成一场小小的爆炸。
纵使哈贝马斯用一整本艰涩的书讲文明的人类对于什么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好好说了嘛,但事实永远比规范来得直接和有力。
于是年轻人们在讲道理讲不清时候拳脚相加,或许也是必然。
不说那些,我们看麦兜吧。
比小朋友笑得开心,比小朋友看得伤心。
就是说啊,麦兜本来也并不只是给孩子的动画。
那些投射在普通市民心里的小小影子,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小幸福或者辛酸,那些和柴米油盐搅拌在一起的浪漫,我们都还不能感同身受,而那些稚嫩的眼睛们可能要再过很多年才会领悟吧。
——衣架和尼龙绳麦兜和阿May看着麦太扮演的“家居万能侠”表演衣架和尼龙绳的各种功能,阿May说,你妈妈是家居万能侠呀!
麦兜说,家居万能侠不是男的吗?
阿May说,可是你妈妈真的是家居万能侠呀!
麦兜说,哦,我一直以为我妈妈是女的呢。
当女人做了妈妈,真的可以像男人一样强大,所以可能只有闪电侠可以用来比拟吧。
除了万能衣架和神奇尼龙绳,麦太开的小铺子里可以做地产代理、水电工程、理发美容、二手手机收买、私家侦探…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妈妈吧,大多妈妈都是家居万能侠。
她们会砍价,会通马桶,会治感冒,会钉扣子,会绣花,会织毛衣,会包粽子,会洗掉衣服上的油滴,会各种生活的小窍门,会和邻居相处得极为融洽。
她们是厨房里的功夫之王,在灶台橱柜之间纵横捭阖,熟练使各种勺子铲子,油盐酱醋,翻炒蒸煮,把各种食材组合变幻成好看又好吃的饭菜,甚至能把蔬菜做出肉的味道。
而且每个妈妈都有一味秘密的佐料,当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吃了很多很多厨房端出的菜,再回来的时候才能品尝得到 。
她们有家养小精灵属性。
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家里的床单好像总是干干净净又平平整整,衣柜里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又香喷喷。
反复讲来,不过都是生活的小事,我身在其中十几年都没有发现这有什么特别。
后来在外读书,每次假期回家看妈妈一天一天就是重复这些生活的小事,一边忙里忙外,一边唠唠叨叨,突然觉得那一件一件的小事也真是耗费时间与精力,可能更为残酷的是,在这其中,慢慢消磨掉的,是一个女人的青春和曾经对生活的所有幻想了吧。
不过问哪个妈妈心底里会有后悔吗?
几乎可以断定并不会。
对于孩子、对于家庭的付出,没有一个母亲会后悔,这或许是出于奇妙的天性吧,这种天然的牺牲精神和人的本性相适。
看在风雨中推车的麦太,看挂在汽车的吊臂上飞行的麦太,看被流水线上蜂拥而至等待装盖的杯子淹没的麦太,我想,如果麦太不是麦太,也不会这么有力量。
关于平凡与伟大的辩证,我们都是从妈妈这里面学习到得吧。
麦兜长大,童年的城堡倒塌,枯燥平庸的他开始发现生活也是如此枯燥平庸,或许只有远方才有答案。
麦太帮他收拾行李,他偷偷拿出塞进去的衣架和尼龙绳,或许孩子之所以离开,有时候想要逃脱的也有来自妈妈那一直缠绕在身上的视线吧。
胡子拉碴的青年麦兜在酒吧里喝酒,在海上捕鱼,在风浪里歌唱,在甲板上跳舞,他走啊走啊,可也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东西。
生活不是实验,即使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的条件,更多的可能性,那也并不代表一定会更美好一些。
离开的是麦兜,但是麦兜很少会想妈妈也会离开。
从《阿狸和妈妈》中得旅行,到麦太上太空,这种话题总是无法轻易触及。
于是或许只有在动画里,给读者或者观众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进行阐释,才能让我们从不该如何安置表情的困窘中解脱吧。
死亡和太阳一样令人无法直视,但是有时候又觉得或许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也好。
每个人头顶都悬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无法逃避。
那么,就对所拥有的一切的好更为珍惜吧,从血液里从骨头里。
——彩票作为一个理性的小孩,从来都对善意的谎言嗤之以鼻,一直觉着还有什么比真相更能安慰人呢。
看到各种电影电视剧里亲人的谎言,男女主角的误会,心焦——怎么不说实话,怎么不解释清楚嘛。
麦兜的霉猪手抽中的每个号码都不中,精明的麦太为什么还要这么固执地买?
对于这种不合逻辑又过于温情的桥段其实无感。
但是我很喜欢麦太“装穷”的那段。
麦兜也想要过发达的日子,像每个小孩子一样,发达了就可以吃靓仔皇了,可以住豪宅,可以环球旅行了,那种感觉就是幸福了吧。
可是麦兜也知道妈妈很累,知道家里没有钱。
自己能做的,也只有折星星和熬夜算出自己的霉猪手抽中过的号码,叫妈妈不要去买。
麦太心里也懂呀,她带麦兜吃了靓仔皇,给他买了新衣服,夸他又乖又聪明又有钱,她说发达了也要低调,要装穷。
她像一个魔法师,把公屋装点成豪宅,把便当做成大餐,模拟去日本韩国旅行,在菜市场继续教麦兜砍价“行啦,就这样,便宜点卖了吧”,“都收摊了,就便宜点卖给我吧”。
买不起camera,她教麦兜把所有的画面都用眼睛记录下来,“对焦,全景,淡出”。
而自己则是更拼地打工。
在辛苦或者乏味的生活中,不怨,不怒,好好地活,还有活得有滋有味,让贫瘠的土壤中开出花来。
麦太她是多么有能量有趣啊。
六合彩或者只是个由头,谢立文和麦家碧想说的是那句催泪的话:“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会信你;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也会爱你。
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里。
”如果说人缺乏安全感,那一定是缺乏这种无理由地被爱的感觉。
如果说世界上的爱都是有理由的话,那母爱一定是理由最为充分的哪一种。
哪怕麦兜不过是只普通的猪,或者说是比普通的猪更弱一点的猪,麦太也始终坚持信任自己的孩子是有潜力的,像阿甘的妈妈一样。
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接受家长否定多于肯定的孩子们来说,是有种距离感的。
一直觉得很神奇,中国的家长们一面是严苛得近乎无情来表现爱子,像贾政能忍心把宝玉的屁股打烂,一面则是溺爱到分不清是非黑白地袒护,像梦鸽护子心切到睁着眼睛说瞎话,但这其中的度怎么把握,真的太难。
做父母的难,真的应该很难。
我经常惊叹问我妈,大人是怎么把一个哭哭啼啼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带大的,还要教说话做事懂礼貌,还不变坏?
我妈说,就那么带呗。
——荷包蛋就像是一段梦。
就像是讲故事的小说里突然冒出一段景物描写。
大表伯的故事就像一段意识流插叙。
深蓝与紫色的天空,洒满璀璨的星星,还有飘渺的银河。
荒无人烟的郊外,把耳朵贴在草地上,听大地的声音。
微风,拂动发丝,一定伴有草的清香。
对了,重点是,还有一碗热热的荷包蛋方便面,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煮荷包蛋的新技能get:用筷子把水搅啊搅啊,像旋转的星云,然后敲碎蛋壳,蛋黄裹着蛋清,掉在漩涡的中心,转成了一颗圆圆的荷包蛋。
我一直等着等着,看谁会来买面吃啊,可是最后也没有人。
只有成年的麦兜走很远赶回来,自己架了一个小锅煮了一碗面。
那个孤单又奇怪的大表伯,那么闲那么自在的大表伯,那个荒郊野外像一首诗一样的大表伯,是真的大表伯还是麦兜想象出的大表伯?
——神探看起来最惊心动魄的神探波比一段,反倒是我觉得最没劲的一段。
可能是看到了《神探夏洛克》《大侦探福尔摩斯》和《天下无贼》的相似桥段出现在麦兜的故事里,就像鱼丸粗面突然变成了霹雳火焰,总是有一点儿违和。
不过整体看来,这样的串联倒也是挺有趣的。
那几个聪明毒舌的追星族小孩,也恰到好吃地平衡了一些煽情的成分,能够让快要飘到天际的故事又被重新拉回地上来。
靠衣架和尼龙绳真的能够打败用重机枪扫射的敌人?
这不一定。
笨小孩一旦开窍搭对了线就能变超人?
这不一定。
小孩子只有变成成功的顶级神探才能证明我们妈妈也很厉害?
这不一定。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是胡适当年写母亲的文章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每次我感觉很聪明,每次我感觉很勇猛,每次我感觉很灵巧,我都真切地感觉到,我和妈妈在一起。
”这是神探波比,哦就是长大了的麦兜,解释自己如何成为神探时候说的理由。
为什么人会把自己的优点都归结给母亲?
我想,或许因为每个母亲给孩子的,一定是她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
而凡是母亲所给的,都曾经、正在、将构成我们肉身以及灵魂。
从2001年《麦兜故事》到2014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麦兜系列电影已经推出六部。
来自香港的小猪麦兜发过梦、学过太极拳、与华仔同台演出过。
这一诞生于香港本土,后来北上的系列电影,兜兜转转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
按照故事的套路,他原本该憨憨地与单亲妈妈一起生活下去,胸中怀着斑斓梦想,然后无奈地长大成人——和千千万万的香港普通民众一样。
但在这一集里,麦兜却应验了流行的成功学,终于发达成为精明能干的英雄。
看完此集,失望不止一点,疑惑也不止一点。
在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余年后,成为社会栋梁的麦兜,究竟要怎样续写这部“草根童话”?
麦兜和他的表弟麦唛早在1988年就问世。
最先问世的《麦唛》系列,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猪麦唛。
香港俗语里称傻傻笨笨的人为“猪唛”。
然而麦唛并不傻笨,他精明能干,中英双语流利,生活富足潇洒。
最初的故事以麦唛的日常生活为主。
之后慢慢转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园,麦唛逐渐淡出,麦兜转而成为故事的主角。
麦兜的右眼上有一块红色胎记。
他出生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里,自小和单亲妈妈麦太相依为命。
麦太望子成才,倾尽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东西。
无奈麦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
作者谢立文曾在访谈里说,“麦唛在香港或者广州或者英国都没什么区别,但麦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现。
他的单亲家庭,他的母子关系,还有自己天生资质低等,和麦唛有很大区别。
”虽然并非刻意,但从麦唛到麦兜,香港社会的境遇变化不知不觉依附于这两只粉色的小猪身上。
麦唛问世之时,正是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刻。
那时候香港顶着“亚洲四小龙”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于自身的发达和高效。
但到1997年前后麦兜变身主角,经济下滑的焦虑、社会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麦兜母子身上凸显。
1997年,13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问世,两只小猪第一次走出纸面走进电视。
第一集里麦兜想在感恩节吃火鸡。
节俭的麦太狠下心买了一只最小的火鸡,结果这只火鸡足足吃了一年。
2001年,电影《麦兜的故事》上映。
当年这部电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过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是名副其实的港人骄傲。
影片中,麦兜前往长洲学习帆船本领的桥段,则来自1996年奥运会李丽珊为香港夺得首枚奥运金牌。
然而长大成人,麦兜没有和李丽珊一样成为奥运冠军,只是在压人的楼市、故事中逐渐变成负资产。
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会让人跳楼”,也许比帆船和金牌更击中港人心脏。
继承首部票房奇迹,2004年归来的《麦兜,菠萝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制造”的字样。
依旧是细细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话的交织,这一集电影里,麦兜的身世之谜被解开,那个叫麦炳的男人,抛下沉浸在新婚甜蜜里的麦太,留下一部《菠萝油王子》的书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复国之梦”。
镜头跟着年轻的麦炳和麦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
年轻的女工们在工厂里劳作,香江上画舫游弋。
然而下一个镜头,画舫焚毁,麦太和麦兜的居所仍然狭小逼仄,却和春田花花幼稚园一样,面临拆迁的命运。
2003年,香港经济仍没有走出低迷,经历SARS疫情以及之后的若干不当政策,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
几乎在同一时期,香港影坛拍出了《金鸡》。
与麦兜母子一样,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层阶级的代表,在时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
而《麦兜,菠萝油王子》里,“活在过去”的麦炳似乎缅怀着旧日殖民地时期香港高速发展的荣光,而“活在未来”的麦太则希望告别劳碌生活,买一块墓地对着大海抖抖脚。
只有活在当下的麦兜,在时局和经济的萎靡中进退两难,为了让时间过得充实一点,只能抖抖腿。
在这之后,麦兜系列日益成为代表着港人的“草根童话”。
关于它的漫画接连推出,并被引进内地。
麦兜图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热销。
在媒体票选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麦兜应声上榜。
对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麦兜和它幼稚园的好伙伴们稚气可爱,常问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问题。
但在大人来看,无厘头的麦兜系列却暗含着无数成人世界的辛酸。
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学会》将麦兜动画和真人表演结合起来。
影片中应届毕业生面临残酷的就业局面,烧味店的盛饭工甚至都是哈佛毕业。
现实的孤单、寂寞、焦灼困境在这部电影里都被无限次放大重现。
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麦兜系列中,这部充满了恶搞的电影评分最低,却因为“超女”周笔畅和张靓颖的加入得以在内地上映。
2009年的《麦兜响当当》是一部有内地投资、制片和演职员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连故事也一并搬来内地。
故事的源头实际来自电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
麦家祖先麦仲几千年前“吃饱了撑着”的发明因为三峡工程被发现。
几乎同一时刻,麦兜跟着妈妈北上。
来到武汉,麦太赞颂这座”成就了热干面和鸭脖子“的城市,希望屡次投资失败的自己能在这里找到春天。
她把麦兜送进“太乙春花门”学习太极。
这部电影在2009年暑期档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节档刚将喜羊羊系列搬上大屏幕。
据传片头的3D场景和片尾的三峡大坝,都是应投资方要求所加。
普通话版的配音阵容包括了那年刚开始走红的黄渤,在上映时间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余。
北上的妥协发生在电影里,也在实际生活中。
2003年,内地和香港间开始实行CEPA政策。
两地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在大陆定居。
根据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约有50万港人长期居于内地。
2009年一年间,就有4万港人移居内地,首次超过内地定居香港人数。
2012推出的《麦兜当当伴我心》讲述的重心不在麦太、而在憨憨的校长身上。
春田花花幼儿园的校长注重音乐教育。
他的学生似乎都没有成为“社会栋梁”,却一直让音乐陪伴身边。
这部电影的内地色彩依然强烈:麦兜遭遇了带着东北口音的小伙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厕所迷了路。
影片尚未过半,这个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麦兜相似的阶层处境。
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内地和香港在处境上似乎更同声同气,彼此生活上的关联也更加紧密。
影片里,一辆载着小合唱团成员的小巴在深圳和内地两地奔波,即是当下生活的写照。
比起前几部,这部电影少了童话色彩,多了写实的意味。
在接连北上之后,2014年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却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
然而麦兜和妈妈没有回到他们位于本岛的闹市区,而是生活在一个小渔村。
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迁的来袭,前几部里的麦太的卖力工作和望子成龙,在这一部电影里变本加厉。
在《菠萝油王子》的结尾,曾经有过一个“春秋大梦”般的结尾:靠着抖腿,麦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戏仿马友友)同台演出,麦太盛装为儿子鼓掌喝彩。
然而在《麦兜我和我妈妈》里,先是麦太真的离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麦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脉,奋发图强,终于出人头地。
只是发展至此,故事似乎脱离了大时代的背景,“香港仔”麦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变得面目不清。
他没有像前几集里一样,长大成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着没有梦的现实世界,而是变成了名侦探。
成为名侦探的麦兜带着猎人帽,像福尔摩斯,也像柯南。
陡然发达的结局,虽让一路看着麦兜走来的观众倍感欣慰,但心中却有不适。
这个干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粤语很一般)、甚至有点呆、有点憨的小猪,原本是万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
但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是翻身成了成功学典范——仿佛不这样无法证明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麦兜响当当》的结尾:若干年后,成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开烧鸡店的麦兜。
就如同麦太常说的睡前故事,麦兜从一个小朋友变成了一个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着。
阿May觉得,能够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现如今,渴望成为“社会栋梁”证明自己的麦兜,和屹立在这只小猪身后的大香港一样,面临着自我认同的焦灼困境。
≪麦兜我和我妈妈≫,因为上部把我哭死的原因我强烈期待续作。
也可能正是期待过高的关系,反倒觉得这次很枯燥乏味。
首先故事套路我太熟悉了,都是每个人人生都要经过的一道坎,反倒想哭却没哭出来。
更重要的是国语配音,虽然每部都在换,但这部却都是不熟悉的声音,根本不能融入其中。
总之,爱看不看。
与曾经笑闹轻快的气氛不同,看完只觉得满满的沉重。
麦兜好像要告诉我们许多,细细品来却又没什么难懂。
反而是咀嚼的过程让我收益良多。
令我哪怕闭上眼睛却还是难忘感慨。
它正是有这样的魔力,所以才如此令人着迷。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撕成碎片。
我以为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会一直持续到影片结尾。
可是妈妈终于登上了太空总署,却忘记等一等在外漂泊流浪的麦兜,麦兜也被外边的繁华迷了眼,忘记了给家里打个电话。
这个情节突兀又好像顺理成章。
如此,麦兜也终于开始怀念。
怀念曾经大表伯拉着他,在他闷的时候给他煮的分外好吃的方便面。
怀念妈妈教给他的讲价的俏皮嗑。
怀念与妈妈假装环球旅行的日子。
也终于开始发觉,母亲同在的时光好像比孤身一人要有趣的多。
哪怕相顾无言,却也是值得缅怀和珍藏的。
你身边也曾有过这样的人吗。
她爱你爱到心肝里,信你信到脚趾头。
在你妄自菲薄看轻自己的时候,握住你的手告诉你,你是世界上最棒的人。
她为了不要你失望,苦心经营着自己制造的假象,绞尽脑汁编造着善意的谎言。
她为了你受尽艰难险阻,却忍气吞声任劳任怨毫不懈怠。
而你呢,在她的怀抱下好像烈日里猫在榕树大大的树冠下,过着自己单纯的生活。
你傻傻的还需要手表来区分左右, 你连从左往右横着读的菜单都不会念。
她不会嫌弃你呀,她会笑着手把手的教你。
往往,你想要抚平她成川的眉。
曾经,你想要擦去她流下的汗水泪水。
事过境迁,一切都归于沉静,消失于无形。
随着时间缓慢却不停息的向前涌入,这些细腻的爱和沉甸甸的心思,也终于随着缓缓流淌着的河流,凝结成了罕有的来电,甚至几月一次的问候。
你不知道,你远去的时候,她依然在忙碌,比你在还要忙碌。
她不但把自己的事完成的出色,她也接下了你走时的活计,她的腰更弯了。
当初青涩的你以为背井离乡自食其力就是长大,殊不知失去之后才明白长久无私的陪伴才是真正所谓的成长。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圆满的末尾。
麦兜终于长大了,他完成了妈妈的愿望,他努力学习阴差阳错下成了神探。
当初和妈妈在市井街头,他想要一只宠物狗,想要住进豪宅,想要环球旅行。
他的愿望很多很多,却终成遗憾。
妈妈调笑他,叫他小狗bobby。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神探bobby。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麦兜,我并没有离去,只是换了方式陪在你的周围。
陪你走完人生的每一步路。
看着你男子汉般的下每一个决定。
】【妈妈,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我碰壁,失望,受挫,感伤之后,才终于明白人生并不是总要给我们选择。
有的时候,它像个水煮蛋,不停的兜兜转转。
往往要绕好大的圈子才能明白。
我的力量,源头是你。
】并不是要多么喜欢去旅游,逛街,去游乐场,吃些美食,只是因为陪着我的人是你,所以更珍贵。
这样毫无保留的为我们付出的人,终将顺着时间的长河渐行渐远。
如果她还在我们身边,不用许任何诺言,不用买任何礼物。
只管抱抱 她,轻而缓的抱抱她。
就像抱住最珍视的宝贝那样。
左手边的小个子男孩,一直在问:姐姐,我们可以走了吗?
走出影院的时候,又絮絮叨叨着麦兜里几个不好笑的笑话。
我开了会儿小差,想着:这个年纪的孩子来看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尴尬。
怕他看不懂,全场阿姨辈的姑娘们眼里噙着泪花的时候,他在捂着嘴偷笑。
又怕他看得懂,跑出影院哭着问妈妈:是不是我不长大,你就不会离开我上太空。
麦太忙着「扮穷」的时候,麦兜一个人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我几度哽咽,又憋回去,怕被邻座的小男孩笑话。
时光阻隔在我们之间,我们深深明白着,上太空就是离开,回老家就是分离,却不愿说破。
即便它是个既成的事实。
我们看着成年后的神探麦兜回忆着童年的小镇,那回不去的曾经。
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麦兜长大了,这个唱着「扣住你梅菜扣住你手」的小孩子长大了。
终于、居然,种种复杂的情绪。
却好过再也见不到他。
上一集的结尾,每个人都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幼儿园关门、校长回老家、陈老师嫁给了有香港脚的男人,大家各奔东西,麦兜长大,我以为再也不会见到他了。
所以这一次,无论他变成什么样,我都是乐意见到他、着急见到他的。
看着麦兜长大的我们早已成年,早已习惯于「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啦」,又怎么能要求他不长大。
幸好,麦兜有满满的回忆讲给我们听。
那个时候,这个世界还不是冷冰冰血淋淋硬邦邦,那个时候的小镇子,有三个人撑起来的电视台。
麦太会唱温柔的歌儿,也会变身万能侠,用衣架和麻绳解决一切问题。
陈小姐用闽南语的小调俘获每个人的心,就连台长说不利索万年不变的语调播送生活新闻,也让人觉得春风轻柔、星空璀璨。
原来那种东西就叫做「温柔」啊,世界偶尔呈现出它软塌塌的一面,几句讲价的惯用语句可以用上好几年,街坊邻居都认得你,出丑也不会有人笑话。
当麦兜花一整晚的时间记下自己的霉猪手抽出的36个数字的时候,我们几乎断定,麦太不会去买第七张彩票。
她可以陪伴你走过人生的每个低谷,她可以一天打几份工告诉你我们要低调一点装穷人。
看着他们假装环游世界明晃晃地快乐着的时候,恰是鼻酸难耐的时刻。
麦太说:“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都只爱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里。
” 麦兜说:“妈妈我爱你”。
左边的男孩子捂着脸说,他们好肉麻啦。
我的心里又开始酥酥麻麻,从六七岁的年纪开始,我们就已经难以启齿那些出自真心情意满满的话语,遑论现在,即使深爱,我们也羞于启齿。
情愿诉诸行动,用一切关照去报答。
羡慕麦兜跟麦太的原因,大概有这样一条,坦诚。
爱你在心口难开,如若你笨一点,真怕你不知道,这种不知道或许是一辈子,那该多遗憾啊。
守旧与立新,香港保有着老旧的街道跟林立的高楼大厦。
时光变迁留下的痕迹就是这样,用刻刀去磨平那些旧日里的相聚,用冷硬的建筑去填平欲望的沟壑。
人多地少、繁华的建筑和华丽的人群,我们眼里的香港就是这样子的,俗世烟火的香港味道,离不开念旧的人们一次次提及过往,用影像去唤醒记忆。
谢立文用那些童稚的乡间小道、记忆中辉煌过后又没落的靓煲皇小店,讲这座城市的变迁。
逼仄的高楼里最终会住满人,古板的人、狡猾的人、念旧的姨姨、冷肃的大叔……麦兜终于背上书包走进小学,又终于背上行囊离开家乡。
无所不能的麦太,原来真的有一天,上了太空就再也回不来地球了。
糖炒栗子坚硬的外壳在时光长河里磨成了厚重的茧,麦兜在风雨中历尽沧桑,偶尔也会怀念儿时的一切,但孤独寂寥的生活再没有鱼丸与粗面的选择,只好在磕磕绊绊中继续前行。
星空下的山坡上,想起大表伯那一碗荷包蛋泡面,流着眼泪为自己煮了一碗。
听过一首粤语老歌,倒是很合这一集的成长与变换。
歌儿这样唱:怀缅过去常陶醉,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
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悲苦深刻藏骨髓。
韶华去,四季暗中追随,逝去了的都已逝去。
常见明月挂天边;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败给了时间这样的无敌杀手,我仍愿执拗地去找一只手表带我辨明方向。
天涯海角,满天繁星如若落寞,我愿为你煮一碗荷包蛋泡面,细细聚拢完整的蛋黄。
苛求圆满,徒劳也是欢喜。
喜欢麦兜,是从他的《我的志愿》和《鱼丸粗面》这两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开始的。
下午一个人在家看完《麦兜:我和我的妈妈》,刚好好友打电话过来问候我,问我在干嘛,我说看了部麦兜的电影。
好友说,哦,若干年前她也喜欢带着她儿子去看。
是我太不成熟了吗?
还在沉醉于这样慢吞吞节奏的动画片里?
然后我自嘲,无所谓啦,成熟幼稚与否并不重要,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看麦兜开心吗?
我想这部麦兜并没有让我发笑的部分,大多时候应该是很哀伤。
只是作为一个母亲看这部电影,可以深深会意其间母亲对孩子最深厚的爱,这是部母爱厚重如宫墙的电影。
妈妈的智慧有多少,孩子的幸福就有多大;妈妈的开朗指数有多高,孩子面对困难时的承受力有多大,这是成正比的。
有个被反复提到的妈妈带儿子去逛菜市,教他怎样讨价还价的措辞。
两人配合默契地从菜市回来,就开心地计算节约了多少钱。
麦兜很不解,妈妈一天节约一元有什么意义呢?
妈妈说当然有意义啦,一年下来就可以吃大餐,要是每天节约三元,我们就发达了。
发达如此容易,这种乐观真是叫人佩服。
以至于我因腿伤不方便,在床上辗转反侧,把身体躺成45°时,我听见麦兜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真的哦,斜着躺真的会觉得床的空间一下就大了。
”于是,我也在床变宽大了的感觉里放松了自己的身体,从无法安放伤腿的焦躁中觅得片刻的舒适感。
撇开哪些零星的母爱片段,主题描绘的爱的信任是关于麦太始终坚定不移地买麦兜勾画的彩票。
麦兜自认为是咸猪手,阿MEY教他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叫排除法。
麦兜连夜用自己的“咸猪手”猜了36个彩票号,然后兴致勃勃地教妈妈正确选择是他选择外的选择。
没想到中奖彩票果然是信任之外的那个号码,麦兜雀跃不已,麦太也带着他低调地过了一把“发达瘾”。
但直到麦太去世,麦兜才知道,妈妈从没选过他所选号码之外的号码,因为麦太说“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都只爱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里”。
所以就算错过发达的机会也不可选择不信。
每个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点小迷信小花痴,那又怎样呢,这种愚痴正是母子情深的土壤。
我不知道我教会了我的儿子一些什么?
他是否会在成年后想起我曾经跟他说的一段话或一个动作里领会到我想传递给他的我的爱。
我曾问儿子有没有觉得爱的缺失,儿子手里不停地打着游戏,头也不曾抬地说“没有啊,倒是觉得太过了。
”我没有言语,我只想为他营造我所能为他搭建的爱的宫墙,有朝一日,在他觉得世态炎凉时,体会到宫墙之内的温暖。
我要学习麦太的,还有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任。
“咸鱼也能翻身”是这个现实故事里的一点童话,但爱与信任并存,才是修建宫墙的泥与土。
终于腾出时间写影评了。
国庆档最好看最感动的影片,你要问感动到什么程度,看完后的今天我吃了整整一天的方便面,可惜没有荷包蛋。
麦兜从来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能来看电影的小孩子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小人物的悲辛和幸福,麦兜是一首写给我们这些面对社会迷茫恐慌,又对美好充满向往饱含希望的草根的温婉之诗。
麦兜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呆笨的小猪终于也要面对聚散无情,生离死别,鱼丸粗面也变成了一碗天涯浪荡时的荷包蛋方便面,唯有漂泊之人才能体会到那碗面究竟承载了什么,才能知道大表伯心里浪漫的情怀。
靓褒皇倒闭了,电视台也是倒了又开,麦太上了太空一去不回,唯一不变的是那句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觉得肉麻而我们会泪流满面的话:爱你爱到心肝里,信你信到脚趾头。
麦太,你最爱的小猪,终于长大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麦兜和麦太平静的母子生活,麦兜迎来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的故事。
电影主题的普世性使得许多成年观众纷纷被这一“心灵猪汤”打动,“带妈妈去看麦兜”成为长假中的热门话题。
这一次,猪头麦兜延续蠢萌欢乐,絮絮叨叨开启人生之旅。
他的那些经典无厘头台词带着熟悉的哲理意义,时刻如同一剂猛药注入大龄人日益冷却的心。
我想为这次的《麦兜我和我的妈妈》写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影评。
拉着两个弟弟去看的这部影片,小小的放映厅并没有坐满,却也不乏抱着爆米花大快朵颐的熊孩子们。
电影开始,依旧是典型的港味生活。
麦太的万能衣架、绳子,麦兜的笨拙,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
最大的惊喜就是,麦兜长大后变成了神探波比。
其实整个放映厅很吵闹。
熊孩子看不懂麦兜的天真,也不了解麦太的努力,只是吵闹着说:‘’妈妈,什么时候结束?
‘’可是我却哭了,在场的大人们都哭了。
在麦太的那句“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都只爱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里。
” 里,我们的情绪,溃不成军。
没错,哪怕麦兜就是这样不聪明、不帅气、不够好运,又能怎么?
麦太爱他,愿意无条件的输掉自己的一切,去成全麦兜一生的快乐生活。
个人感觉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看的电影——并不是说它做的不好,因为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动画电影,没有之一。
只是身为一个中国家庭里的孩子,我深深的知道,这种无偿的爱,太少了……现在的很多孩子,物质上很丰富,但是精神上很匮乏。
他们可能拿着ipad、iphone,和周围的朋友炫耀,攀比,却永远失去了诸如想象的头脑、发现的眼睛,以及天真、善良、感恩的内心。
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但,建议已经长大的我们和正在长大途中的弟弟妹妹们,去好好的看完这部《麦兜我和我的妈妈》。
有任何不懂的,就去问问你们的父亲母亲。
而已经成为家长的大人们,也请实事求是的告诉孩子们什么叫做“妈妈上太空了”等等容易让孩子觉得困惑的语言。
真心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好好的沟通——因为,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
为了这辈子唯一的缘分,我们更应该懂得:爱,是不需要回报的,用心去付出过,珍惜过,才能不辜负这流转的时光里,我们在这个时空中匆匆的相聚。
用麦兜电影里的一句话做结尾吧!
「不是所有事都能像荷包蛋一样,拌着拌着,就又都聚到了一起。
」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3.5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3.5
3.5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摄影很美...但是...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