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多少是一个悲情的电影。
一对驻守孤岛,守护灯塔的夫妇在雨夜里发现大海中漂过来的筏子上有一个死去的男人和一个婴儿,他们埋葬了男人,将这个女婴抚养下来。
巧得很,丈夫在回到岸上给孩子做洗礼时发现了这个女婴的生母,出于对这个丧夫且丧女的可怜女人的同情,他偷偷给孩子的生母留了一张纸条,告诉她:孩子还活在人世。
夫妻俩没有自己的孩子,因而非常疼爱这个女婴,养母更是把她视作自己的一切。
可是,这份爱到底是建立在剥夺了孩子生母的幸福之上的,丈夫内心里很是自责。
出于对妻子的爱,他始终背负着这份沉重的精神折磨。
几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带着孩子遇到了孩子的生母,丈夫不敢正视这个生母的苍白、忧郁和悲伤,这一次,他将孩子身上的一件信物偷偷地放到生母家的邮箱,带着惭愧和内疚离开了。
这个几近绝望的女人抓住了这颗稻草,全家人不惜所有财力去警察局报案,一定要将自己的骨肉找回来。
没多久,两个警察带着一条小船来到了夫妻俩居住的小岛,并带走了丈夫和孩子。
其实,真正的悲剧这时才开始。
丈夫深爱自己的妻子,将所有的罪责自己揽下,因此,承担了杀人的罪名;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行为,认为他根本不爱自己,无法接受失去这个养女的痛苦,坚决不肯为丈夫证明清白。
这个母亲幸福了吗?
没有。
孩子根本不认她,而且,离开了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一天,趁人不注意,这个孩子离家出走了!
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没有错。
孤岛上的夫妻在风雨中将孩子从船上救下来,全心全意地爱着她,疼爱她,视其为自己的骨肉,真的没有错。
丈夫发觉孩子生母的存在时,妻子已经离不开这个孩子了,他真的是左右为难,既同情孩子的生母,也怜惜自己妻子对孩子的热爱。
而孩子的生母也没有错,自己和丈夫的唯一骨肉是她生活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地想找回她,更是人之常情。
而这个可爱的女孩呢,命运是多么无常啊!
小小年纪就面临着与亲人分离的悲苦,她怎么可能做错了什么呢!
电影里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并不想去伤害别人,可是生活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命运的摔打和磨难。
在我心里,这个男人不仅仅是错了,而且是错的很离谱。
大多数情况下,男人都是理智坚强的,何况这个丈夫经受过了八年的战火、鲜血和死亡,他应该比任何人意志更坚定、更顽强,这从他主动提出一个人在孤岛上独守灯塔就应该能看出来。
可是,他竟然因为一时的心软,同意了妻子留下孩子、隐瞒上报事实的主张。
他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是有隐患的,不应该感情用事,不应该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是他的第一次错误。
一个男人应该有决断、有担当,既然做出了决定,就应该坚持一条路走下去,不要再东张西望、反反复复、患得患失,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可是他又继续犯了第二次、第三次错误。
暴风雨中救下的这个孩子是上天给他们夫妻二人的恩赐,是命运的安排,既然认定这一点了,就真的不要再去改变,改变对谁都没有好处。
孩子的亲生母亲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自然是沉痛万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会逐渐淡忘往事,或者深埋心底,逐步接受新的生活。
而这个丈夫自以为是的几次良善的提醒,却一次次让她掉进痛苦的回忆中,心理一直有牵挂、不得安宁,因为难以忘记过去,自然无法开始新生活,这对她来说真的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因为丈夫一次次的给孩子生母递信息,造成了故事中的母子分离、家庭离散的结局,给自己、妻子、孩子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打散了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认为丈夫的这个举动真是足够愚蠢的!
一个男人做事要考虑周全,而不能一时冲动,应考虑到事情最终的走向。
如果他始终心怀歉疚、不安,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更可取的办法补救,或者,过几年,等女儿长大了,等所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结果的时候,再公之于众。
总之,这个男人的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害了自己,也害了所有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宽恕,是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成就;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应该能挖掘出很多主题,让人们在观看故事的同时,找到抒写自己情感的很多焦点,并由此深发开,展开不同的想象。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还有悲悯,还有寂灭,还有生命消逝的追问。
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这对夫妻美好的相识和甜蜜的相爱,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总是有些紧张:美丽的女主角、英俊而略沉默、忧郁的男主角,浪漫的书信,飞旋的海鸥,有着灯塔的小岛……所有这些都太美好了,太令人向往了。
太容易得到的幸福让我紧张!
我担心这样的幸福流逝得太快!
当女主角一次次地流产,眼里流露出哀伤时,我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的挫折应该不算什么。
可是,那些美好的日子、相亲相爱、无忧无虑的日子就再也回不来了!
电影没有再播出这个女人在失去养女,夫妻俩共度余生的画面,我相信,那个曾经那样美丽的脸孔、那样甜美的欢笑不会再出现了。
如此短暂,如此美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啊!
汤姆和伊萨贝尔简直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完美化身,汤姆理性节制,伊莎贝尔感性冲动、甚至歇斯底里……现实中的男性和女性,其实是两个人的结合体,时而是汤姆,时而是伊萨贝尔。
如果几年前看这部电影,一定会觉得汤姆违背本心,在妻子的恳求下留下孤婴,好生无奈;他以一种英雄式的自我牺牲换取崩溃妻子的相安无事,好伟大!
但是,伊莎贝尔第一次临产的时候他在哪?
第二次临产他除了安慰也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回应。
妻子产期将至岛上又荒无人烟,二人应该提前协商紧急方案以防万一…… 当然,流产、滑胎、收留遗孤再到失去,这些种种本可归为生活的无奈和不易,而不去责怪任何一方,但在电影里将人复杂情感和处事方式以性别为界进行简单的划分,再成倍放大的处理令人十分不爽……
经一位长者推荐,昨晚看完了《大洋之间的灯光》,情节很紧凑,风光很美妙,有非常多的感触。
影片的主题无疑是爱与宽恕。
汤姆夫妇的爱、他们对小女孩的爱、汉娜对死去丈夫和女儿的爱等等,都是人间温情,让人动容。
爱是自然而然的奉献与付出,更难得的则是宽恕。
面对似乎无解的伦理冲突,经历了最初的挣扎后,所有人都选择的宽恕:汉娜宽恕了夺走孩子的汤姆夫妇,汤姆宽恕了妻子伊莎贝尔,伊莎贝尔宽恕了丈夫,等等。
因为宽恕,一切爱与恨都在时间面前变得平静。
儒家讲“恕”道,佛家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不管多么强烈的恨与怨,如果不放下,心灵将永远受到折磨。
如果选择宽恕,人生才能获得快乐和宁静。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像影片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洋,不管暴风雨多么猛烈,只要足够宽广,总会恢复平静的。
影片取景地是在新西兰的南岛。
岛上风光旖旎,大海、孤岛、灯塔,种种意象构建出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其实两个相爱的人能在一起,就已经很完美了。
孩子是锦上添花,当然我完全可以理解女主的心情。
好像差一口气,只要有了孩子,才是真正的完美。
但其实,真的不应该这么贪心。
看到女主读男主给她的信时,和最后那段居然看哭了。
很心疼男主啊。
一个极度孤独的人,能遇上一个能照亮他心扉,给他带来温暖的人,是多么难得,对他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但一切的一切,如果不是完全坦然,如果还是过不了自我内心的审判,那终究都不会真正的放松吧。
这些快乐都是虚无的,随时都会坍塌。
就好像影片中的桥段,到底什么才是现实什么又是梦呢?
也许对tom来说,回到他本来的孤独中,才是现实。
这故事英伦味道太厚重,用法斯宾德与维坎德自是恰到好处的。
蕾切尔·瑞兹这角色或者说人物,也需要扎扎实实的生活与经历。
对于灵魂,我们在活着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折磨。
但若要从人性中掏出来冲洗一番,则是对命运的惩罚!
在大海与灯塔的羁绊中,西方文学没少用此二物做文章!
鉴于对神话、寄托、远方,等一切可以诉说的情感,虚无的也好、真实的也罢。
都是传达信仰的一个途径!
在这其中,人类是渺小的。
情欲与自私就显得更加合理,同时也会被无限放大。
也就是这故事的宗旨!
爱,真好!
生而为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无法逾越的重创!
男主被战争折磨,为寻求内心救赎与平静。
不想再绑架自己的灵魂,不料却被爱撕裂……女主为迷人的爱情而真实,但母性与本体,同样将自我的灵魂撕裂,造成自私与信仰错误的人性重伤!
拥有一个女儿,那是天堂!
两者之间的爱从未变质,却逃不过柔软的心灵。
偶然的女人、偶然的墓碑,达成冲击灵魂的自我意识!
影片后半程,争夺孩子、谎言、真爱、母爱、陪伴,理解!
这些词汇怎样才能做到和解或者说这是绝对的不可能。
但情绪终归会随着时间纳入永恒。
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何时才能公平。
也许是我太梦幻……
《大洋之间的灯光》根据M.L. Stedman的同名小说处女作改编,该书今年七月在美国出版后,很快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名老兵带着他年轻的妻子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澳洲小岛当起了灯塔看守人。
远离硝烟的夫妇俩过着平静的生活,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无法生育孩子。
一天海边冲上来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死人和一个婴儿,夫妇俩决定违背灯塔看守人的规则,把这个小孩抱回来当成自己孩子抚养,但他们的这个决定却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心痛两个小时,依然等不到happy ending。
而这个女人心痛了半个世纪...剧情太虐心。
崩溃边缘的这条载着梦想成真的小舟隐含的名字叫道德。
她不是上帝的神迹,却是一次终极的考验。
选择,太难了...太难了!
不能责怪上帝,上帝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他只是发现者,如佛陀一般。
同时,他们都希望人们也能发现。
顾名思义,显而易见:真善美是命运海洋永恒唯一的灯塔。
在二战中打了四年仗的汤姆.舍伯恩找了个偏远的灯塔岛加纳斯驻守来疗伤,与战争中死了三个哥哥的伊萨贝尔相爱,伊萨贝尔怀孕了2次都没生下来,在第二个孩子流产的时候,在海上漂来了一个船,上面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婴儿,他们隐瞒未报私下收留了婴儿露西,对外宣称是自己生的。
孩子受洗时,意外得知孩子是当地有钱人的女儿汉娜与德国人弗兰克的孩子,他偷偷给汉娜写下来纸条给汉娜,告诉她女儿很好的丈夫死了。
汉娜和伊萨贝尔终于见面了,得知真相的伊萨贝尔晕倒了。
备受煎熬的夫妻俩在孩子归属上产生了分歧,耿直的汤姆原本就有战争的阴影,坚持要公布真相,把孩子送回去。
伊萨贝尔坚持为了孩子好留下孩子。
受不了内心煎熬的舍伯恩把当年留下的铃铛留给了汉娜,汉娜报了警。
警察终于找上门,舍伯恩揽下一切,被警察带走。
孩子也被带走。
痛苦的伊萨贝尔做了假证,说舍伯恩杀了弗兰克。
汤姆由于心里一直有对战友的愧疚,觉得自己早该死去。
露西被送回汉娜那里,一直要自己的妈妈。
汉娜来找舍伯恩,舍伯恩请求汉娜放过妻子。
露西丢失了,所有人都在寻找,最终在山崖上找到了,她说她在找灯塔。
汉娜决定为孩子着想,决定把孩子还给了伊萨贝尔,只要她作证起诉丈夫。
伊萨贝尔需要找孩子和丈夫之间做选择。
终于在汤姆被押走前说出了真相,汉娜也选择了原谅。
若干年后,露西带着孩子来看舍伯恩,汤姆拿出了伊萨贝尔的信。
舍伯恩耿直善良,心灵受战争煎熬,觉得自己早该死了。
他正直善良,把真相推出。
生母和养母,到底哪个更重要?
爱最重要。
女儿和丈夫,该选择哪个?
选择真相,其他一切交给上天。
你一生中遇到这么多坎坷,还这么乐观,怎么做到的,只需懂得原谅。
只有原谅才能放下。
男神再次扮演了一个痴情的好人角色,为什么在我眼里他长得就像个坏人呢?
他这么善良让我好心疼,同时也觉得没那么性感了。
这个故事再次诠释了dilema对剧情推动的绝妙作用。
在这个片子里,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义,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所有人也都是受害者。
也许这就叫做造化弄人。
爱情来的太快太顺利,果然人生就不能圆满,夫妻俩不能正常生育,玻璃心的年轻妻子一蹶不振,丈夫冷静面对。
意外捡到女婴以后,原则性和道德感极强的丈夫就开始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度日如年,妻子却是欣喜若狂。
我完全可以理解丈夫间接投案的心理,更可以理解妻子濒临崩溃的痛不欲生,尤其妻子伤心欲绝地说出“他根本不爱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也快要碎了。
如果换作是我,无论我多么爱我的丈夫,我都难以容忍他为了自己的良心拷问而牺牲我的绝对幸福和精神支柱。
什么是爱?
什么是拥有?
什么是宽恕?
都是些宏大的话题,在生活的巨大碾压之下,我们才发现自己如此脆弱,那些昔日的理想化人生都化为泡影。
看了豆瓣以后发现绝大多数中国的观众都不能理解丈夫的抉择,对人设冷嘲热讽,其实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缺乏信仰与价值观的这种可悲的现实。
丈夫的所有选择,都是基于他深刻的同理心,他理解妻子在绝望中发现救命稻草的渴求,同样他也理解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寡妇彻骨的痛楚,所以他在这两者之间久久徘徊,痛不欲生,心力憔悴。
这是西方对人性的拷问,是自我批判,也是价值体系对人的道德约束和审判。
于是他宁愿接受法律的严酷的制裁,即使断送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也要揭露事实,从而抚慰自己的良知。
他宁愿身陷囹圄,也无法忍受心入地狱。
中国社会从来都没有这种在精神层面的反思的传统和教育,因此我们国人也就从小便像精神残疾一样没有这种能力。
我们有的是世俗的实用主义。
试想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孩子即使被亲生父母找到,也谈不上法律责任或良心斗争,亲生父母估计还要对领养孩子的父母感恩戴德,感谢其救命之恩。
换句话说,中国人从来不讲对错,只讲人情。
人情说得过去的,都是对的,说不过去的,就都是错的。
所以做坏事的不一定是坏人,坏人一定是破坏了人情世故的。
因此坚持原则的人在中国永远都是坏蛋,哈哈哈。
当了妈以后看这种片子总是忍不住泪奔啊,孩子是如此可爱,正如父母的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原来美国电影也有日本细腻与柔情。
故事总有大到宇宙洪荒的恢宏震撼,小到小桥流水的入心入肺。
意外的是,这次是美国人讲的小故事:一个战斗英雄,经历战场杀戮,特别喜欢寂静的安排,所以找了一个“看灯塔”的工作。
这本来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工作,但是,每一个工作总有适合它的人。
何况,主人公还在这里遇到了心爱的姑娘。
问题是,似乎主人公把运气都用光了,在战场上,在爱情上都用光了。
妻子有了两次孩子,但是都没有难产夭折。
其中第一次更是因为主人公坚守岗位,导致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捞到了一条船,救起了一个出生不久的女婴。
按照规矩,主人公得记录上报,但是妻子想当妈妈,他们只好掩盖了事实,声称这是自己的孩子。
但是,主人公看到女婴的亲生母亲一直为丧夫失女陷入痛苦,他又悄悄写信告诉她女婴还好好地活着。
当然,结果就是事件暴露。
主人公身陷囹圄,妻子既为“女儿”被抢走而痛苦,也为他的背叛而愤怒。
直到女婴的亲生母亲选择了宽恕。
女婴长大成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主人公(妻子已逝)。
故事讲什么?
不过就是“爱子”之心,人类天性中的“父母之性”。
因为丧子,所以愈加希望获得孩子,最终选择了“私占”;因为失女,所以尽一切之力,寻找爱女,坚持“抢回”。
都是因为爱,结果成了恨,成了苦。
这似乎是佛家的训斥和警示。
17.11.15 ��j[+
景色太美
就是平铺直叙的照搬,导演蓝色情人节时的锋芒和艺术表达已全然不在。故事本身狗血,表达的主题也不高级。好在有三位非常出色的演员,令电影最后的情感还是很动人。时长是真没必要,但好在节奏还不错。没有令人很难捱。鲨鲨和坎妹真是各种来电,就是对上了。薇姿表演继续强悍。
前半部分法鲨两口子秀恩爱的时间太长了一点,坎妹这两年的发挥都很上乘啊,法鲨角色的道德创伤很重,以他而言其实没什么难度。爱与和解的两个内核,其实剧中的所有人物以爱之名做出的选择都是偏执的,互相妥协达成谅解,才有了这个看似幸福的结局。
爱法鲨不爱他lp肿么破
这个故事叫一步错步步错。如果女主能够接受男主的建议领养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
男主直男癌上身。作死。
所以用谎言来掩饰谎言,得到的一定也是谎言。
希望相爱的人都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OMG这么好一个男人哪里找啊【赶紧让我看到法鲨和坎妹结婚生孩子
情感人性伦理道德上的刻画值得给五星
鲨呀,你可长点心吧。【虽然如今已经沉迷赛车无法自拔。】
定情之作
看过书,觉得改得挺好。战争创伤没书里表现得那么丰富和深刻,有些遗憾。伊丽莎白身上可悲又可恨的矛盾也削弱了。我只是觉得在那个年代,太多痛苦和失去,能在心中选择幸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以及原本我以为自己作为一个鲨苏是看不下去鲨和女友秀恩爱的,但我竟然没什么。
简直是催泪弹啊,女人和娃娃生离死别还是难以抗拒。可惜这俩爹都魅力不足,很难和两位妈妈来电。很不适应女主的肤色,虽然小麦色时尚健康,可是和那个年代、这样的风景有点不配套,显得过于现代化了一些。这种片子里的女人就是得白得凄凄惨惨、白得空空荡荡才会产生共鸣。
四舍五入就是绑架儿童啊
最可怜也最伟大的是那个淹死的德国人!
总体是老套旧派的故事。胜在情感的控制,非常英国化的细腻。有勃朗特姐妹的风格。情感纠结中的几处细节也耐人寻味。把一个平常故事拍得如此,很难得。
海景天光拍的如此唯美有意境。两个半小时的情感铺垫细腻到极致,莫名对这种慢节奏的心理把控很受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被PTSD影响,每个人的选择都深深联系着自己的背景经历。看到那些因为爱而付出的代价真是心碎不已。
前半段非常无聊差点睡着,dialogue太差,男主算是委婉的自首吧难道没有pardon吗,两个巨型bug:法鲨几个地方写的字字体不一样;女主老了在病床上手的特写还是光滑得像二十几岁
也就最后一封信多得一颗星
主角的演技都很好,画面和音乐也很美,情节上也有泪点。只是为啥会在电影院被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包围着,这是个老年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