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一个人看了《澄沙之味》,真的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
最近心情很压抑,一直想找一部悲情片来大哭一场,发泄一下情绪。
没想到被这部温情片猛戳泪点。
看到德江没办法继续在铜锣烧店工作,看到店长的铜锣烧店硬生生改成铁板烧店的时候,真的很感同身受。
其实,是的啊,现实哪会一帆风顺。
所以德江女士去世时说的话,我是不太信的,不需要活成其他人,成为自己就好。
哪有那么容易啊?!
我心想,又是鸡汤,前面现实的打击那么大,就靠这鸡汤这电影结局怕是收不住。
实际上,这片子真的要看到字幕都放完,才是直击心灵啊。
最终店长选择了在樱花树下摆铜锣烧摊。
我才猛然意识到,到底是我的想法太狭隘了。
人生的路从来不只有一条啊!
只要你真的想坚持自己,很想很想的话,荆棘的路也能走成花路。
只要你勇敢去做,总会有人来向你买铜锣烧的,还是一次要十个的那种。
补充:影片的空镜真的非常美,有种纪录片的质感。
日本春天的街道,樱花盛开。
樱花路的尽头开着一家叫“铜锣之春”的铜锣烧饼小店。
铜锣之春的店长是一个神情总是悲伤,对生活缺乏热情的男人。
在这个白樱盛开的时候,德江(树木希林饰)走进了他的小店。
之后不仅教他怎么做出好吃的豆馅,还告诉他人生的道理。
在得了麻风病但是对周遭一切都充满热情的德江身上,店长慢慢走出过去的阴霾,重新获得对生活的热情。
我很喜欢用食物来寄托人生的道理的电影。
吃到的食物往往能够反映人的心理。
甜甜的铜锣烧,包裹着的豆馅是制作人的灵魂。
在德江身上看到,她对每一颗红豆的尊重。
和它们对话,听它们讲述故事,给它们加油。
一切充满敬畏心。
不急不慢的水流洗刷,小火熬煮耐心的2小时等候。
吃到味蕾里面的豆馅都是做豆馅人的人生哲理。
树木希林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演员,看的最多的可能是是枝裕和电影里面的她。
不论她身处什么角色,都有一种坚韧乐观的力量。
有些时候一个背影都会有故事。
德江在里面是一个患了麻风病的老太太。
麻风病大概了解了一下: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电影里的德江双手已经开始有了很多突结和变形。
麻风病严重的确实会导致四肢残疾缺失,有些还会毁容,鼻子会变得没有。
而且麻风病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传染途径主要是唾液。
了解到这些的时候,也想起中国目前的新冠状病毒,也是主要靠唾液传播。
电影里面传言做铜锣烧的兼职老太太,得了麻风病。
之前排队购买的人都渐渐没有再来。
这让我心有感触,想到大家提起中国现在的冠状病毒也是这种害怕恐慌的状态吧。
但是即使得了这么恐怖的病,德江也在里面积极的面对生活,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用心感受。
每个人人生都带有很多不如意,仿佛每个人都带着故事。
但是没关系,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智慧,相信自己,努力就好。
看过很多日本导演的作品,有些凌冽致死,比如今村昌平,有些唯美缱绻,比如沟口健二。
可是,看河濑直美,却让我感觉到一种困惑。
河濑直美的镜头总是在寻找,寻找一些有关生命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寻找似乎似曾相识,比如是枝裕和、比如小津安二郎、比如岩井俊二。
可是,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河濑直美这样,有一种迷茫和怅然若失之感。
河濑直美的镜头始终关注着那些精神流亡的个体,关注他们如何在人类森林中流离失所,关注着他们如何彼此拯救再一次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
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
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构设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
《澄沙之味》中的美好来源于德江婆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在熬制红豆馅儿的时候,她会细细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
透过画面,仿佛我们可以闻见那红豆沙软糯的香味。
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
河濑直美的镜头太过美好,美好的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悲戚的故事。
其实,生活的真相是一种监禁。
河濑直美说,“我想传达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谊,让人感动的平凡幸福。
”随着故事的继续,生活的真相终将会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德江婆婆的疗养院叫做“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
所以,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
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中,树木替代了死者,继续生长替代了生命的终止。
或许,在河濑直美的眼中,死亡其实就是另一个开始。
河濑直美的电影是有伤痕存在的,这些伤痕是人类的负疚和恐惧,他们排斥着和自己不同的人,他们拒绝生命有残缺的人。
而河濑直美用镜头将这些残忍的排斥表现出来,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所以,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
在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她并没有避讳老人生病的身子和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
她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
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太太的善意和坚决。
同时,她也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
作为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电影美而细腻,从《萌之朱雀》开始,河濑直美就一直探寻一种专属的影响美学风格,她从大自然的观照中,悟出了生和死的意义,在镜头中,她用传承取代了消亡。
所以,在河濑直美的电影中,你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特定的元素,比如树、风、光等等。
这些来源于自然的元素,让河濑直美的电影有着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里要说的是“全生园”,全生园是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这里隔离了很多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河濑直美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希望他们被封闭在历史中。
河濑直美到底还是一个善良的导演,她用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
年复一年,它们盛开,落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
开始:节奏慢,每一帧都很美。
………………………………………………………………………1、影片中,德江女士教店长做红豆馅的过程一点都没缩略,就像片名一样,说是澄沙,就认真的把过程拍了出来,很明显的就能看到这是其中一条主线。
2、让人惊奇的是,不喜欢吃甜食却开了铜锣烧店的店长只喜欢喝酒。
店长先生在德江女士的豆馅没做出来之前一次完整的铜锣烧都没吃完过。
3、还是外卖豆馅的时候,店长先生一般九点准备,十一点营业。
而德江女士来做豆馅了以后,太阳没出来,就要起床做豆馅。
4、德江女士很尊敬自然,她跟樱花树对话,跟满月对话,做豆馅的时候,她也跟豆子对话。
她说:要迎接豆子,豆子从地里来,很远,要好好工作才是啊。
5、一天早晨,店长打开窗,突然发现很多人在门口排队,原来这些都是来买他铜锣烧的人。
店长惊奇到他一下子都没反应过来,等了一会,他才说,欢迎光临。
6、德江女士对店长先生说,她一直都很想看看那些来吃铜锣烧的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女孩子们,也想接待客人。
后来,尽管店长听到了关于德江女士是麻风病人的流言,他依旧告诉德江女士,说按照她的意愿来,可以接待客人,德江女士非常开心。
店长一定是被德江女士感动了!
德江女士一直很执着,以至于店长一开始不愿意收她做兼职的时候,她不死心的去了第二次,还带着自己做的豆馅,终于征服了店长先生。
店长先生收到小小的威胁想要休息时,德江女士一个人在店里,在初次尝试做馅饼的情况下,招待了一天的客人,第二天仍然还是去的很早,把那天份量的豆馅做好。
其实,店长先生一开始是把豆馅扔到了垃圾桶里的,但是他可能从那时就感受到了德江女士的执着,于是又从垃圾桶里拿了出来,才有了后续的发展。
是啊,就像弹幕里说的一样,德江女士第一次来的时候,如果店长直接说:你太老了,滚。
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没了吧!
7、店长先生主动坦白:我欠了钱,欠这家店的,是这家店的店主帮我还了,这是我这一生都需要背负的。
德江女士: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
8、少女对店长说自己逃家了,她抱着一个大大的东西,看上去像是行李,打开来却清晰的看到,是用外套包裹着的金丝雀笼子。
9、 店长先生和少女造访汉森式症病人住的地方,店长先生说,这里很安静。
她们走过那条安静的树荫道,首先听到的是欢声笑语,然后便看到了在阳光下欢笑交谈着的病人们,他们只是比起正常人来说有一些缺陷,但是他们有权利在阳光下欢笑。
而德江女士则一个人安静的坐在花房里。
她的头发已经白了很多,连眉毛也是,说话也不太清晰了。
她向店长先生和少女说起从前。
原来,她十几岁的时候,就被哥哥送到了这个养病的地方,她到现在还记得临走前,妈妈给她织的白色衣服。
10、德江女士的朋友佳子来了,小心翼翼的问店长先生,我也可以去你那里工作吗?
而德江女士在旁边,发出得意的笑声。
11、店长先生和少女被请到了食物店里,这个店的厨师和客人也都是病人。
她们吃了擅长西点的佳子做的食物,还吃了德江女士盐渍海带里的腌梅子,店长先生问德江女士怎么做,德江女士说:我可不会说的哟。
四个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12、店长回去了,回去之后,她给德江女士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到:店长在酒吧的时候,因为劝架,将一个人致残,在坐牢的三年期间,母亲去世了。
然而当铜锣烧店要被改装店长萎靡不振,准备去看德江女士顺便把信拿给德江女士的时候,却听到佳子说:德江女士“三天前”去世了的消息。
店长紧紧攥着那封信,没有任何表情。
13、佳子带着店长先生和少女去“看望”德江女士,佳子说,他们不能立墓碑,所以当他们有人死去,就会种下一棵树,德江女士喜欢樱花树,她们就给她种了一棵樱花树。
14、影片的最后,少女走过樱花大道,继续去上学了;而店长先生在一个长满樱花树的地方摆起了铜锣烧小摊,小摊边是那一块差点被扔掉的旧招牌。
他充满活力,眼神里有光闪亮,他向着周围大喊:铜锣烧,好吃的铜锣烧!我想,他们以后看到樱花树都会想到德江女士吧!………………………………………………………………………尾声:德江女士虽然十几岁就被送到了麻风病人呆的地方,但她却满怀希望,尊敬自然。
她跟一切自然事物对话,她还放走了名叫马尔维的金丝雀,因为她说她从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它要自由”。
最后,当德江女士离去的时候,她留下的录音带里说到。
当有一次每周散步她看到店长先生的时候,她就在想,如果她的孩子生下来了,也就像店长先生那样大,可是为什么店长先生的眼里都是绝望呢?
于是她去了店长先生那里,用她对生活的热情拯救了店长先生和少女。
最喜欢电影中的一句话: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
影片的光线和运镜非常舒适,不自觉就被带入到故事发生的那个时空,【澄沙】这个翻译妙哉,回味起来会为这个词语的精准拍手称赞,煮红豆馅那一段,一点都不觉得故弄玄虚,一定要饱含敬意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私人共鸣,《日日是好日》也是传达这种【专注】的力量。
所谓的治愈系并不是刻意讲述某种无奈或者努力,只是在缓缓道出故事后心态平和地继续生活,在一个看似悲伤的故事之上给到了一个现实的出口,这就是日本朴素的生活哲学之美。
为什么日本拍出来是治愈系,国产的同题材就有文艺腔的造作感,早些年《我们俩》那种就很好,有中国人日常情感的表达,现在真的不见了。
不太喜欢是枝裕和这几年的作品,就像从《天注定》之后就不太喜欢贾樟柯一样,人为什么要寻求改变和突破,有些类型的影片,就是在讲述一种日常,故事、技术甚至传递的思辨反而成为一种陪衬,小津安二郎就很棒,一生固守在日本家庭和室内故事。
树木希林扮演的角色最后很多都是离世,当她真的离开反而会觉得这个人一直都在,专注的人真美,人生后半段塑造的这些角色似乎都是同一个角色,无论是什么身份设定或者剧情要求,都似乎是同一个人,历经生活波折依旧认真生活的普通日本老太太,祝在天堂日日是好日。
三八节的下午,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放在list里很久了。
我猜澄沙就是豆沙的意思。
但如果翻译成豆沙的味道,可能会被误归类为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日本电影很有意思,总是从很小的事务上悟出人生哲理,所谓的由艺入道吧。
这次是从铜锣烧的豆沙馅来品味人生。
三个主角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奶奶是年轻时得过麻风病手上落下残疾的人,被当时的社会嫌弃,被认为是会可怕的丑陋的瘟疫,被隔离生活在偏僻的独立区域内,初中女学生有个不负责任妈妈,只管自己谈恋爱不管女儿,甚至不做饭给她,她偶尔去拿铜锣烧店做坏了的饼回家当冲击,店长是个没有笑容对生活失去热情的男人,几年前因为一次酒吧打架过失伤人,进过监狱,出狱时没能见到母亲,从此对生活一蹶不振。
三个人三个不同又相似的命运,因为这家铜锣烧相遇。
男主虽然经营这家店很多年,但从来不爱他做的铜锣烧,他没有完整吃下过一块,他说他讨厌甜食。
豆沙馅也是在外面买的。
奶奶发现了这件事,发现了这个男人脸上对生活的漠然,她把自己秘制多年的豆沙做法教给了店长,店长完全不顾老板娘对麻风病人的偏见雇佣奶奶到店里上班,奶奶一步一步,对豆子充满感激,闻蒸汽的香味,对锅里的红豆说你们辛苦啦,每次煮豆沙要四五个小时,店长起初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奶奶说要对得起他们大老远来到这里。
要对得起他们吹过的每一阵风,晒过的每一寸阳光啊。
用了新的配方的铜锣烧大受好评,男人和奶奶都好开心,奶奶看到男人脸上露出了笑,她在他身后,拍拍他说,真是太棒了。
还是没能扛过这个社会的偏见,麻风病的谣言依然有力,没有多久,本来都要排队的小店,门可罗雀。
奶奶也回到了她住了几十年的麻风病人的专属社区,不再来上班。
女孩终于逃家出来,带着她的一直金丝雀,来到店里,发现奶奶不在,她提议去看看奶奶。
店长和女孩第一次来到那个社区,看到麻风病人们在阳光下聊着天。
他们感觉到自由。
看到奶奶收留了金丝雀,答应帮女孩养他。
铜锣烧店被老板娘改造,强行做起了铁板烧,刚刚对生活有点希望的男人,再一次被打击,这似乎是他对奶奶牵绊,他跟女孩再次千万社区时,被告知奶奶已经离世了。
留下一些有些岁月痕迹的熬制豆沙的工具,还有一盘录音。
她说她想要生活在阳光下,她看到男人生活在阴影中不快乐,很像之前的自己,才决定想要试着帮助他找到快乐和阳光。
每个人活在世上,是有自己的意义的,每个人都有。
樱花又盛开了,是奶奶最爱的树,女孩重新穿上了校服,决定继续读高中,她的脚步很坚定,樱花树下,很多小朋友跟家长在野餐,男人摆着他的一个小摊位,用奶奶留下的工具,耐心的作着铜锣烧,他笑着喊:铜锣烧,来尝一尝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75岁的奶奶活了很久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她看到女孩和男人都有自己的牢笼,都在世界阴暗的角落里挣扎和逃避,她用熬制豆沙的过程治愈了他们。
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爱,对命运的不屈叫醒了两颗原本暗淡的灵魂。
这部由日本导演河濑直美执导的治愈系电影,以一家名为“铜锣之春”的小店为背景,用铜锣烧的甜味包裹生命中的苦涩,将麻风病人的困境、边缘人物的社会偏见、单亲家庭的迷失少女交织成一曲细腻的生死诗篇。
电影以铜锣烧为媒介,串联起三个社会边缘人,因年少轻狂犯罪背负人生枷锁的店长千太郎、因麻风病被社会驱逐在养老院禁锢一生的德江老人、家庭破碎想要逃离的单亲少女若菜。
三人的相遇是樱花盛开之季的偶然,相互救赎却是老中青时代轮回的必然。
樱花树下的老人德江是一个麻风病患者,但已经痊愈,而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医院度过了她的青春、她的中年以及她的老年,虽然如此,社会对她的偏见却从未消退,再加上她的年纪,想要融入社会难上加难。
她渴望铜锣烧店的工作不仅因为这是她的拿手绝活,也因为她常年被关在与世隔绝的医院里,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渴望社会接纳她,而她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准备来拥抱它。
店长一开始因为她的年龄拒绝了她,可是德江努力推荐自己,用实际行动送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红豆馅,店长最终被感动,真诚是必杀技,只是越来越多人忘记了这点,费尽心机去耍小手动,却忘了最重要的真诚。
德江与食物的心灵沟通,是她那么多年存活下来的秘诀,虽然曾经有过绝望的眼神和心态,可是最终感悟了人生,找到了属于自己与世界的链接。
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对它如初恋。
德江的温柔、不屈、力量,是她的人生哲学,而垂垂老矣的她将她的人生绝学和生存哲学传承给了中年的店长千太郎。
刘华强的那句名言“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而情绪高亢,可是,态度可以气盛,行为气盛,你考虑过能承担的起后果吗?
店长千太郎因为年轻气盛而犯过罪,这份经历将他绑定在了这个铜锣烧店里,处处被店长掣肘。
无法留下德江,无法拒绝老板娘的外甥,甚至顶老板娘的嘴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有些错可以被原谅,有些行为可以被忘记,但是有些罪行却永远钉在身上,无法摆脱,一生受困。
电影一开始店长颓废的背影就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毫无朝气的中年人,也许是人生无望,他已经彻底摆烂。
自己都吃不下去的铜锣烧居然能日复一日的做着,如果未来是看得见的一成不变,那又有什么抗争的必要呢?
好在他遇见了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德江,好在他的善心接纳了这个老人,好在他还有欣赏和感动的能力。
社会也许不会奖励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但它总会给热爱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留下一扇窗。
少女若菜就像她手中鸟笼里的鸟,渴望外面的世界,但是自身还没有那个能力挣脱。
单亲的她对家庭并不怎么期待,母亲的忽视无法让她感受到温暖与亲情,反而是素不相识的店长和德江带给她友情与长者智慧。
我想她是幸运的,在她还年轻懵懂的年纪遇上人生经历丰富并且充满生存哲学的长者,这份经历弥足珍贵,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坦然面对。
《澄沙之味》的伟大在于它用最微小的食物承载了最宏大的生命议题,我时常在想人应该要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它并不是单面体,而是棱角分明的多面体。
你可以选择喜欢它的某一面,但是你永远无法拒绝它的其他面,就像电影中的店长与德江,你也许会同情德江的困境和店长的无奈,但你也会对德江的病心存芥蒂,对店长的过去心有戚戚。
平静、坦然接受世界的一切,得需要多强大温柔的内心啊。
公众号:三横兰
半夜看完这部电影,眼泪哗哗的直流,从未想到,这部影片带给我如此多的力量与惊喜。
影片以铜锣烧为线索展开,引出了一段人间冷暖的故事,它有关于困境、希望、社会认同以及生命的意义。
故事开始时,76岁的德江女士来到铜锣烧店应聘,她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却并未气馁。
终于在她带着自己亲手熬着的豆馅登门后,店长答应了她的请求,并希望能够从她身上学习熬制好吃的豆馅的秘诀。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生命中的交集。
此后,德江女士每天都会天蒙蒙亮就起床至此,来教店长熬好吃的豆馅。
我很感动于她在这过程中对红豆的态度:她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四季,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宠爱和呵护。
她用行动告诉店长,只有用心才能做出好吃的美食。
对红豆这样,对待生活,亦是如此。
她会在听到店长让自己接待客人时开心的转圈圈,会认真的对着树叶说再见,会鼓励学生偶尔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
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我们只需要努力就好了。
”她还说“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
”但是谁又能想到,如此热爱生活的她,竟然是一位从十几岁起因患上麻风病而被迫隔离,受尽流言蜚语的人。
她的一生过的并不好,但她却并未抱怨这个世界,而是努力去温暖每个人,用更温柔更细腻的话语去感化世界。
“总有人生活在阳光下,也总有人为别人的生活洒下阳光。
”每个人都会有低谷期,却并非每个人都能遇到能理解你所遭遇的那种痛苦的人。
而有幸,店长和若菜遇到了他们的人生之光,两人被德江女士所拯救,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也许是的,有些人光是遇到就很美好了。
这是一部节奏缓慢、安静而静谧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N刷的影片,很治愈很温暖,尤其推荐低谷期的你来看看。
影片中的画面、风景更让我超喜欢,毕竟,散落着漫天樱花的三月,应该没有人能拒绝吧。
很淡的一部电影,剧中的老人让我想起奶奶,是故去的奶奶了。
在第一次回老家的路上看完了这部电影,那时候大概知道奶奶不久于人世,因此看了许多相关的电影文学作品帮我做内心的铺垫。
而我也忘不了,老人离开的这一幕,眼神是明白,是理解,是释然,怀着对青年的祝福,告别了店长。
她包容了店长的无故辞退,明白了社会对她的最终选择,还是坚强的报以笑容。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是老人的无声坚强。
虽然我总是说,与朋友的交往,能见面绝不视频,能视频绝不语音,能语音绝不打字,更喜欢实实在在得面对这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通过网络数据被传达刻板的讯息。
然而我总是跟上一个人说,下次见,这个下次往往被各种事情一拖再拖,倒是表现得像是自闭宅女,今年多少有了些改变,不过我似乎也很被动。
一如,玮峻会主动来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看这个电影,去参加这个活动云云,我自是欣然;再如,会跟小明经常性聊到见个面去做什么事情,其实这么久来也才见过一面。
“自习还是喝酒”,果然比较而言,虽然平时废得很多,但跟朋友一起时往往却表现得迫切学习,“君子慎独”,我总是要被人看着,才能活在光下。
去了自习,地点是一年前我跟当时好友来过的地方,物是人非,那朋友已经久不联系,多少可惜。
吃了晚饭,是一家日料,近日健身,吃了些低卡的食物。
菜单中有一道“铜锣烧”,让我回忆起这部用心的电影。
饭后,小明带我走在陌生的道路上,用脚步丈量着这座热闹的城市,这个是我一直以来都想要的,车上路过终是过客,唯有落地才觉真实。
在天桥上,过往的车辆闪烁,那一刻,刚好走在桥中心的瞬间,一刹那整个心情愉悦了起来,很想拍着他的肩膀开始莫名的欢呼雀跃,可能,天空放了一段阳光下来。
下了天桥,看见热闹的人群,而我幸好旁边有人,是平淡中的很开心。
大概,作为山顶洞人已经很久没有享受时光了。
今天真好,除了那块冷冰甜腻的铜锣烧。
2020年我21岁的生日愿望之一,希望我可以许三个愿望,是想与一友找到一家用心做铜锣烧的小店,去尝这份澄沙之味。
用心去呵护与善待生活所有,以真心换真心,才会更加长久。
换句话说,是想去吃奶奶家的“铜锣烧”了。
剧中老人有许多微言大义,而我的奶奶很平凡,也不会给我讲什么道理,但从上一辈人的做事态度中,多少能够悟到她的生命哲理。
老人尊重着每个人的故事,希望他们自身能够善待生命本身,努力做好平凡的自我。
而我已经把老人的话,当作奶奶的期冀告诫自己:在苦难面前坚强地做好该做之事,尽人事,听天命,则无怨无悔。
不仅说这些大道理啦,我只是想念。
晚安,我最亲爱的奶奶,希望下一次,不要被病痛折磨啦,希望下一次,您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生命的终点,跟我讲清楚你的不愿意不舍得,而不是这样糊里糊涂的,希望下一次,我还能够做你的孙女,但是一定要等我长大。
好像子非鱼,焉知鱼之所乐,但谅解我这样的自作主张的爱啦。
跟姐姐回去时,爷爷送我们到楼下,我强硬地叫姐姐回来。
“来抱一下爷爷再走。
”好像是很残忍,爷爷当时眼睛就红了,姐姐眼里也有泪光,而我还是无悲无喜,只是想好好告别,用言语和行动告诉他,我好爱好爱好爱我的爷爷,连同对奶奶的爱。
那奶奶,上一次我在您还有意识下的告别,是我太匆忙,怪我。
晚个安吧。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老人死后,他们按照风俗栽了一颗樱花树,那我们也给奶奶栽一棵她生前最喜的植物,好吗?
比较河濑直美和是枝裕和是饶有趣味的。
两人不仅在相同时间段(九十年代中期)登上国际影坛,现今也基本上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的标牌与顶梁柱,后者从两人的历次参展情况便可见出。
但在观众的心中,是枝裕和远超河濑直美。
虽然以我愚见,河濑直美的艺术水准高于是枝裕和。
一位导演的影像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恐怕没有哪一个比用镜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导演的想法与思考。
以此点看,是枝裕和遭遇危机。
这是颇为令人惋惜之事,是枝裕和浑身透散着讲故事的天赋,但更多情况是止步于此。
如果说,处女作《幻之光》还尝试从小津(空间处理)与侯孝贤(凝视目光)的师承下摸索自己的影像风格,那么到近来的几部作品,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故事”本身,而不再是影像探索。
从《步履不停》到《空气人偶》,或从《空气人偶》到《奇迹》,虽然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保持住讲故事的灵气,但用镜差别之大,恐怕让人恍然以为是不同导演出手。
而近来的两部作品《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虽然饱受赞誉,但其“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开始受到质疑。
一位导演如果被评价为“适合拍电视剧”,是非常受辱的。
相反,自处女作《萌之朱雀》起,河濑直美便建立起自己的影像美学。
这是一种从日本本民族文化生发出的美学体系:人与自然的观照,佛教中了悟生死的教义。
反映在镜头使用上,则是一种贴着物像的微移。
我曾经将这种镜头认定是模拟一个未经人事便不幸夭折的孩子视角,对应着流露出无知与新奇的晃动的特写镜头,现在恐怕得做些修正。
它同样可能出自一种植物(或自然物)视角,一位了悟生死的耄耋老人的视角。
总之,这一视角异于常人的感知,因而可以称为构筑空间-影像的基础。
这也许解释了河濑直美电影里总会出现的这些元素:人的去世(生与死的无常)、大自然(树、风、光)以及借此传达的人生奥义(而不是一种相反的逻辑)。
由于最后一点的过度放大,因而成为河濑直美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
观众厌恶“说教”,但我们反对的是毫无源头或根据不大的“说教”。
黑泽明的电影诚然很“说教”,但我们愿意“忍受”,因为影片质量实在太高了嘛。
一位导演尝试在自己的电影中传达自己的思考,这实在无可厚非。
但过头了,确实值得批评。
在此,不为河濑直美辩解。
反映于这部《澄沙之味》中,明显的是导演为了加进观点导致结尾过度拉长。
倘若故事止于男人与女孩再次前往探望老人因而得知老人去世,那些被珍藏的餐具被转交于他之时——而不是通过录音让老人再次献声向观众“说教”,也没有必要加上其中看起来很虚的自然镜头,最后的公园叫买更不必要——整个故事显然会好很多。
剧本的前大半都是优秀的,使用的一些伏笔、省略、暗语都让故事在影像中的真实讲述增色不少。
比如,开头第一个镜头便是为了与老人来做豆沙那天的早起做对比;男人的失意一开始被隐藏了,直到最后通过念出给老人的信才抖露出来;而他与女孩的关系,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那包带回家的残品揭露了两人不寻常的关系,但男人是否女孩母亲是否曾经夫妇却不可判断。
当然,最棒的处理自然是发生在男人与老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知遇之恩,但又未曾达到母子间的亲情。
对男人而言,老人既是教他做红豆馅的恩人,同样也是需要被“驱逐”的麻风病人。
这一发生在男人身上的两难处境,通过他所作出的抉择不仅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同样也向观众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这一笔“法哈蒂式”的处理对于整部电影是卓有成效的。
同样,通过磨难的一次次来临与克服来让人物成长的叙述模式,也因为平泛的处理而非设置剧烈冲突,让故事的味道与深意一层层渗透出来。
虽然《海街日记》口碑爆表,但枝裕和实在没有讲出太多的东西;《澄沙之味》虽然注定冷眼,但丝毫不妨碍我们继续支持河濑直美。
这也许不只是因为导演陷入了困境,观众也难逃其咎。
我们看起来更容易被表面的花头所迷惑,并满怀偏见地继续前行。
很难有改变的时候,毕竟“好莱坞老大哥”毕竟在看着我们。
丑陋的手也能做出绝美的味道啊
河濑直美表面看起来,同是枝裕和的表现形式差不多,单单从这一部看也是。但情感转折不流畅,爆发点也不自然,也许我的感觉不够细腻和敏感。
对任何微小的事情都报以感恩之心 于我而言 是日本电影最大的感动之处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画面拖帧好严重,我看的是流媒正版,换了几个设备看这部都这样,非常不舒服,有点影响观感,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另外内田伽罗演技太差了,戏份也都是无效戏份,表情啥的问题很大。。/只有婆婆和男主的戏份还是比较好看的。感觉婆婆做豆馅的流程太辛苦了。这么辛苦的工艺以后一定会彻底消失的。感情塑造方面,总感觉有点不上劲儿。
靠着永濑正敏的性吸引力支撑着看完,两个女主角塑造得做作至极,甜甜的红豆沙、囚笼金丝雀、樱花和死亡这些意象也是用得庸俗乏味。
愿失落的你能遇到来拯救你的天使。
也许有点矫情,但处身多余人而不放弃对生活和美的感知与追求,也是我辈多余人唯一能做的。
导演就拍电影,干嘛这么喜欢说教啊,救命。。。
太平庸了..........
离了奈良简直要堕入三流。
拍得極其淺薄
红豆沙之味,亦是生活和生命之味。浓厚的河濑直美风格,以手工制作铜锣烧为引,赞颂传统日式匠心的坚守,在平凡的日常中缔结自然的神韵,万物皆有灵,在生命循环中枯荣;紧扣麻风病的议题,表述对老龄化和歧视麻风病人问题的社会关注。树木希林影片拍摄时癌细胞已扩散全身,当作遗作来拍,没想到后面还拍了比海更深。
温暖与传承,在没有对与错的叙事里,谁也责怪不了,同理心揣进兜里。其实德江这一辈子,哪里体会到过温暖与幸福啊!
一个被生活打败了的男人,独自经营着一家铜锣烧店,虽然日常营业,但对生活没有热情。直到树木希林饰演的老奶奶到来,教他做豆沙,生活才有了转机。但因为老奶奶年轻时患有麻风病,遭遇歧视,一切又急转直下。这部电影的切口很小,但讲的是很重的议题。譬如,我们都应该静下来倾听他人的故事。非常喜欢电影中的这句话:每个人都有权利生活在阳光之下。做豆沙的那段,真的很治愈。
很少见的美食,匠人精神的片子给赋予了如此沉重的主题。不过日本人还是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太太去打工,其实是为了把手艺传给这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
河濑直美实在不对胃口,太矫情,不喜欢树木希林的表演,内田伽罗很好。
有些造作
本来以为又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的电影,只是关乎甜食与美景。然而它所说的是:如果我们被深深伤害过,被所有人抛弃,但是我们还可以从那道篱笆里走出来,拥有赏花和月亮的心吗?
只能说比河濑近几部好一点,与她最早期的作品相比差很多。拍治愈善良温厚美丽的典型日影的导演已经够多了,并不需要再多个河濑;遥想昔日纯净的自然气息、如野花般兀自盛开的并无勃勃野心的作品,这部实在是小家子气,自以为主题深广,实则狭小局促,一旦功利熏心特色不再,便光彩尽失了,真遗憾
软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