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的时候还是小孩子, 好像也和爸妈上街买过体彩。
真万人空巷的,真唤起了一丝记忆。
“我们亚洲,山势高昂的头”虽然是短片,但是不去电影院在家观看真的是可以反复观看的,每看一遍,都会有一点循序渐进不同的理解。
小周对亚运会的感情是那时候大部分人对亚运会的感情吧。
骄傲着,自豪着,参与着。
盼盼瞬间家喻户晓。
因为家人生病错过了开幕式,但是也因为家人没有看完闭幕式,但这都不影响她对一个生活以外的别样生活的向往。
李默在这个时候回来了,追寻梦想后回归现实,嘉峪关,青海湖,那份遥远的浪漫,在去过之后就理解了。
回归前最后的挣扎就是找到晨哥去给他看看自己的诗集。
把那份浪漫留在心底吧。
晨哥念诗的时候,李默转向向阳那一面,何尝不是一种对外对内的交错。
面对现实,心依旧向阳。
短片中电影里的奔跑场景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在不停奔跑的心“电影票是晨哥给我的”多规矩的一个人,却做了大部分不敢做的事,致那份终将逝去青春。
“哦,看吧”这个社会对我们的包容和理解,回来了就好好生活吧!
“你们认识?
”“我的朋友”什么都不说了,彼此懂得了。
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我的朋友》之后,会觉得脑子里面一团乱,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原因是它没有形成叙事的回路;其次在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们仿佛找不到短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李默的那一句“我的朋友”,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
如果上述问题正在你的脑袋里盘旋,相信我的这篇解读会给你一个读懂短片的契机:要读懂短片,第一个应当抓住的关键点就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因为正是有了《四百击》(影院放映的黑白电影)才使得《我的朋友》成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在与《四百击》的对望中悄然完成。
《四百击》片段简介:影院中放的是《四百击》中的主人公 安托万 最后逃亡的片段,在这个长镜头的段落里只有安托万不停的奔跑,紧接着是另一个长镜头,大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影史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安托万转头望向摄影机,与观众形成对视。
如果说《四百击》是在讲述成长与自/由的话题,那《我的朋友》也讲述着同样的话题,1990与1959形成了某种对望,安托万与小周、李默形成了某种对望,他们的凝视正是本片的主题——成长、自/由:先来说说小周这个人物,她是厂电影院的发/票员,患病的母亲、日复一日的工作,她的生命就像那张写着6排8座的电影票一样苍白且无力,几乎看不到成长与自/由的任何希望;再来看看李默,从与他人的对话中得知,他刚从西北回来,看过了黄河、嘉峪关、麦子地,写下了“蓝火车”,说明他是渴望成长与自/由的,选择归来又说明了现实的窘迫;这样的两个人,因光影相识于电影院,相知与光影中,因为电影可以给他们同样的追寻成长与自/由的机会,电影为他们看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一个窗口,那些没看到的大海、蓝天,那列在现实中无法搭乘的蓝火车,此刻都成了现实,1959年安托万奔向大海寻找自/由,1990年小周与李默与安托万在影院目光相交,这是时空的对望,是自/由意志的传达,是光影才能达到的潜台词效果,不需要什么结局,此刻一切都有了最好的解答,就像我们在影院中观赏一部作品那样,我们用几十分钟换来一次生命体验,然后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不管小周与李默明天将去往何处,此刻他们进入的是一个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与灵魂之间,都是朋友,是小周的朋友,是李默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如果要从我的生命中,选择一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一定是我和电影做了朋友,没错,电影,我的朋友,去爱电影吧,去重生吧,去自/由的奔跑吧,像安托万那样...ps:很喜欢短片中的长镜头和横移镜头,nice
看了一博的这次表演,真的有点他自己本色出演,比较认生,不爱说话,倒是只要开始相处小孩就会露出自己柔弱的一面,有点心疼,又有点搞笑,影片氛围真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有时候会怀念,但是回不去了,有点眼酸,回不去的过去,见不到的人,见不到的年少时的朋友,好多人已经失去联系,只能在回忆里有时候时不时的出现,那时就会非常的感到无奈,我的年少朋友你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这个存在,
《我的朋友》是一部时长不足半小时24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亚运会时期,一家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小周和李默的故事。
看完《我的朋友》,我陷入了沉思,也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那个年代。
我想,小周也是想离开自己的生活的去追求自由吧,当她遇到李默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很敬佩李默去外面看世界的选择!
当短片后面,李默给别人解释,他和小周是朋友!
心狠狠地颤了一下,是啊,就这样,只有三言两语的交谈,却已经认定是朋友!
前几天看到发布电影人物照片,就在猜李默是不是分到厂里的大学生,因为无论是长至肩颈的头发还是他背的牛仔桶包,在那个年代,都过于时髦而不是土。
剧中的李默是诗人,哪怕只是别人口中的“诗人”,是不愿囿于小城的文艺青年,他想走向远方,去看麦田,去看西北的旷野。
张克群女士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概括了那个年代多少文青们的心。
当国人沉浸于亚运会的举国欢庆中,李默独自一人,在蓝色开往家的方向的列车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一定喜欢海子吧,有没有特意去过距离青海湖不远的德令哈?(结果写完这文后,看到张大磊导演采访说以《蓝色列车》致敬海子。
)诗人只擅长意象的跳跃在文字中,人前只是拘谨,走路双臂几乎不动,坐着就真的呆呆的,有人走近来攥紧自己的包,把自己占的空间缩至最小。
可他仍然有敏锐的触角探知到自己的同类,听到小周的歌手声会问,“你唱的什么歌?”可惜搭讪的勇气都只够说两句。
可这一切,都挡不住平静又不见外地回答一句,“(她是)我的朋友。
”小周和李默都是无数小镇青年的缩影。
小周在母亲的催促声里关掉电视,依依不舍地看着盼盼被卡车拉走,完成守门任务走进放映厅……她唱歌的镜头让我想起了《立春》里痴迷声乐的王彩玲。
李默见过远方后回到了家,在沉默中剪短了头发,他和小周貌似都接受了眼前的苟且,但谁不会在偶尔的闲暇里哼上几句歌呢?
谁不曾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借屏幕上的人物做上九十分钟的梦呢?屏幕上《四百击》的男孩安托万,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之后,逃学,叛逆,一路奔跑,终于跑到象征自由的大海边。
海边的安托万一脸迷惘。
无数个李默和小周,在重归或者无奈地忙于平凡无趣生活的琐屑里,也会有偶尔遇到同类的小小会心处,(她是)“我的朋友”。
我当时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爱上电影真好”,仿佛从忙碌的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呼吸,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点点美好了。
因为是短片,所以故事很朴实,一个守着放映机的检票员和一个回到家乡的诗人,在一场电影放映中结为朋友。
虽然检票员是固守一地的,但其实检票员小周的性格是活泼的,而在外又回到家乡的诗人李默则是沉默的,两个人的性格和他们的处境是镜面的,因此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就颇有氛围。
我的朋友,含蓄搭话,一段往事,立刻送达。
潮流酷盖,变化很大,知性姐姐,朴实无华。
仿佛回归,那时年华,静静品味,时代变化。
李默有些拘谨,但我认为不是社恐,只是和现实世界有疏离感,有些“你们可能不懂我”的小别扭,文艺青年嘛。
这就很好理解在片中,他主动和小周聊嘉峪关。
他年纪轻轻就不顾一切出去,看黄河,看麦子地,看青海湖,追寻海子的脚步,他是一个有充分自我的诗人,他勇敢、有主意。
但是在外面可能感受了自己的边界与无奈,所以回归了现实。
他对小周有看见同类人的亲切感,愿意主动去接触。
小周的内心浪漫,虽然身在小城,但她的内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她用手帕扎头发,她跟着闭幕式镜头轻轻哼歌,对亚运会充满留恋,不愿意关掉电视机,她记得亚运会连上开幕式有16天呢,而这16天她却因照顾病母完整错过了,错过了看世界的窗口,所以她对着厂区拆除掉的熊猫盼盼留恋地挥手作别。
这些细微的东西,让两个青年愿意互相接近,坐在电影院,于放映厅蓝色的光影里,现实世界与理想之国有了浪漫的通道,他说:她是我的朋友。
故事聚焦于1990年亚运会结束的那个秋天,以普通女工小周的视角来讲述那个只在父辈口中提起的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观影记忆。
两个分别有自己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却也要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小周继续按部就班的生活,李默剪了头发换上了工装,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的,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现实,活在当下。
但总会有契合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看遍世界,回归平凡,心中还是有坚守,任何时代都需要“李默”。
很惊喜看到这部短片。
篇幅虽短,浪漫无限。
角色囿于平庸现实之中,却注视着生活夹缝中无限的色彩。
以有限,说尽无限。
舒缓的长镜头平静而柔和地叙述,没有明显的故事框架,角色如风吹来,存在此间,不知何来也不知何去,非常典型的生活流片子,带着浓厚的新浪潮气息。
它的讲述,犹如落叶如常落到平湖上的一瞬,平静,隽永,涟漪无限,留下的无限想象却都已经去到了影片之外。
导演非常可爱,在涟漪产生想象荡开的结尾处,用银幕上正在放映的四百击结尾做了呼应,这个影史上颇为经典的一个长镜头,让观众随人物奔向未知,如同看这个故事的我们,小周和李默未来会否交织,我们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示。
这是我非常喜欢这个短片的地方,毫无调味,干净且细腻,克制又缱绻,正是“宁静河流”,没有任何刻意的引导,却带来无限隽永的遐想。
而且它的“色调”非常柔和,太舒服了,它展开的遐想也是,是暖调的,温柔的,纵然其中夹杂着诗人不得不确离远方回归此间人生的愁绪,夹杂着小周被生活琐碎掩抑的一种不得自由,但人生的况味仍然未必是品咂后沉重抑郁的,而是欣然有望。
真喜欢这种带我们平淡生活中找浪漫真意的片子,喜欢,喜欢。
有几个镜头非常非常“可爱”,尤其镜头特意给到窗外工人们放倒“盼盼”的时候,小周刚好唱到“再见朋友”,实在被这个地方可爱到了!
导演一定是个非常可爱温柔的人,和前面说的结尾合理夹带私货的做法一样,真是非常非常可爱的导演!
运镜也非常舒服,虽然它不灵动但是它很灵动,平静但充满情绪,充满但又舒适。
为过迟但还算不晚地看到了这位导演的作品感到快乐!
也谢谢first,请多多推介这样有料不装逼的国产导演谢谢谢谢!
小周,从家庭琐事里走来,在平淡工作里存身,亚运会开幕式错过,闭幕也只得看一个结尾,还被母亲反复下令打断。
工作也是,重复清闲又无聊,领导还要上线叮嘱“控票”。
看上去,平凡生活里无奈普通人一个,但内心却如此烂漫,向往着文艺。
传达室那场戏,刻绘地如此鲜活,不断的哼唱,忍着不买牛仔裤(物质)为亚运会(精神)捐款,数算亚运会的天数,和雕塑盼盼道别。
寡淡生活中内心涌动的爱 色彩 和浪漫,望向有限生活中无限的“生活之外”,非常非常可爱。
李默也是一样的人。
外表沉默,内心却流淌着浪漫的河流。
结束了流浪的诗人,社恐羞涩,写浪漫的诗,旅行目的地在自由辽旷的嘉峪关外,这是角色的内心一角,和外表全然不同的一面。
他结束旅途,剪去头发,不得不割舍“诗和远方”,告别理想之境,回归平淡生活中来。
海子之死的隐线微妙地贯穿着,诗人死去,现实无声,但胸怀的浪漫是不会停止的,如同心有色彩的小周,他们就是普罗大众中频道相似的“另一类”,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或许是“我的朋友”的一重语境,同道中人。
或许有人会觉得结尾李默那句“我的朋友”来的突兀,毕竟两人仅有一次交谈,还未及深入,但它其实是最为细腻动人的一笔。
我猜想李默是孤独的,在那个保守刻板的年代。
他结束旅途,来找他的晨哥,分享他的诗,对方问他父母知不知道他回来,他沉默,肢体动作给的答案也很明显,这或许是一个交代,他是不被父母支持理解的。
但他又需要理解,需要分享,可以分享的人就是他的朋友。
传达室前简单的交谈,让细腻敏感的李默捕捉到小周是和他一样“烂漫”的人,所以他会略显突兀地询问对方有没有去过嘉峪关,这既是内向的他伸出了触角,也是一种分享的“预备动作”,我们绝不会和不能理解我们的人谈理想,李默能如此展开交谈,就意味着他默认了对方是“同类”,并有可能做可以分享的朋友。
我们的李默,是一个多么细腻敏感的人。
这个片子的细腻之处,李默的细腻之处,要仔细去看。
片子给了很多次镜头提示,电影票是不允许外传的,只给工人和家属,李默最后入场去看,其实是不合规矩的。
他能入场,其实是小周对一面之交的李默的包庇。
所以小周入场后,李默也略带忐忑地特意向小周说明了票的来源,小周很爽朗包容。
陌生人之间有了善意的交汇,就是朋友,李默最后那句“我的朋友”,是柔软细腻的他对小周的感激,也是对小周的烂漫和善意的珍惜。
是不是很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白水一般,干净单纯,没有给任何两人之间的暧昧提示,无关儿女情长,而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俗世知己”,真正的朋友之谊。
很喜欢这种干净,两人的交谈很平常平淡,没有一点超出萍水相逢的界限,连“心照不宣”的阶段都没有到达,它是符合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
但它给的遐想又是必然的,两个相类似的人,未来是否还会有交汇的延续,或许就是到此为止的邂逅也并不奇怪。
叶落之后,到底泛起怎样的涟漪,展开怎样的想象,是我们观影的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想特别说一说王一博的表现,作为一个年轻演员,的确给人带来一些意外和惊喜。
我觉得是目前看到的他所有作品中的“重要作业”。
如我前面所说,片子本身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演员的表演也要遵循同样的逻辑,这区别于一博之前大部分作品。
加上片子篇幅不长,以及片子风格与角色性格的制约,角色台词更为有限,很多信息完全要靠演员用表演去交代(比如前文提到的“父母是否得知归家”一事),所以作品虽短,感觉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一次表演。
我很喜欢李默这个角色,他外表寡言内向,有种钝感,内心却细腻浪漫,非常敏感。
这个角色很有层次,这种层次,既给一博的表演带来了要求,同时也是一博细腻的表演最终塑造完成的。
我们先说第一个“要求”。
李默的角色设定,导致在同一时刻同一情境之中,对演员表演逻辑的需求是“矛盾”的,他既要充分表现李默外在的钝感,又要同时准确外化李默内在的敏感,他既要将这个角色面对世界时充分的“拙”的反应做到极致,又要时刻让我们感觉到,他的内心始终在感知,在流动,是极其“动”的。
正如导演所言,这个角色演不好就呆了,因为演不好就容易被外在的“拙”形吞没,反而掩盖了这个角色内心活的泉眼。
但反过来,如果表现敏感与心深处柔情的力度稍微不深,又可能会损伤李默外在包裹的钝感,变成一种纤弱的忧郁或者焦虑,如何调和两种矛盾,让其形成一种和谐的逻辑去“活”这个角色,是非常非常考验演员的,失之毫厘便差之千里,但一博显然把握住了这种火候,带来了非常让人惊艳细腻的表现。
他是如何把握住的呢?
一博非常聪明的使用了一种“多频”但“降格”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李默这个角色有一个基本的肢体动作逻辑,他有许多细碎的小动作,但这些动作多数时候是一种动作倾向,是将完成而未完成的,不落实的,而且是稍显迟疑缓慢的。
(比如他放下背包又没全部放下,而是别扭地离地几厘米提在手里。
比如他想握衣角边缘却始终只是保持握的姿势虚靠着。
他见到晨哥先是第一时间喊,然后才步速中透着腼腆慢慢走过去。
最明显的,是坐在传达室外等待时,表现内心不安的手指动作,速度也是较缓的。
)很明显,一博设计并时刻把握着这种行动逻辑,这个人物,他对外界做出反应的速度其实是频繁的不断的,但他的动作表现全部是被减速的,是钝的。
这就很微妙了,角色的内巧外拙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不得不感慨一博的聪明。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把握到人物的这种处理逻辑的,但这种逻辑,巧妙的和李默一句台词的表达呼应了。
哪一句呢?
小周说“亚运会的闭幕歌,你没听过呀?
”,常理来说,完整的回答是“昨晚我在火车上,没看”,但李默只说“我在火车上”,这就非常可爱非常生动了,一个社恐,说出来的话是半完成的 不完全的,一半都被卡在脑子里了,一博的动作处理恰好也完全贴合着这种逻辑,是不是?
这真的太让人惊艳了,李默台词寥寥,他却能读透到这个程度,请大家反复回味这一点,就能体会到他多么用心细心地琢磨消化了这个角色,并多么聪慧的找到了相同的表达。
我们常说演员也是创作者,演员并不是照本宣科完成塑造,而是再创造人物,再发掘角色,给予活气。
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博和台词的写作者角色的生产者完成了那种微妙的共创,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我相信现在的一博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美妙,也将这种美妙带给了我们。
真的谢谢一博,也谢谢导演,李默这个孩子,真的很可爱。
现在我们说第二个要求。
它是信息表达的要求。
这一条不好先行概括,我来慢慢延伸。
何为信息呢,简单点说,它包含但不限于人物的个性、身世、过往的经历、可能的人物关系、当下的状态与心境。
我们先来说个性。
李默的出场,第一个行动就让我们get到这个人是个社恐。
一博怎么向我们交代这个信息的呢?
除了台词上的忐忑腼腆,更重要的是他不着痕迹设计了一个很妙的动作。
一般人问话小周的话,要么就站在台阶下发问,要么就完全走上台阶再发问就可以了,简单利落流畅。
但李默社恐,他腼腆还带点紧张,所以我们看见,一博先是一条腿迈上台阶,同时在忐忑发问的过程中,才笨拙滞后地完成了另一腿的动作,实现了一种言行上的“顺拐”。
出场就直白地交代了他此时的紧张,也很明确让我们get到角色的性格信息了。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李默所有比较大的动作,感觉都是先内心下了决心才做出来的,有一个“鼓起勇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做不好要么就被忽略了要么就搞得很刻意,一博把握地很好,非常自然,表达也很准确。
包括这个人物时刻表现不安的小动作,一博的处理都是较温吞的,所以我们共情到的是稍紧的社恐,而非过躁的焦虑,或是过怯的畏缩(这一点也是通过大的肢体状态配合完成的,彼此走路时拳前垂内收,但是又不是垂头丧气,完成的是一种性格使然的形貌氛围,不展开了,都懂的吧!
)我非常在意也非常欣喜的第二个信息交代,是一博对李默和父母关系的可能交代。
车棚那场戏,张晨问李默回来有没有告诉父母,李默没回答,但他肢体的反应明显给出了否定回答。
用肢体做到否定交代其实并不难,微微摇摇头啊低头不语啊,好像很简单,但一博给的这个否定,是有层次的,带有信息量的!!
什么信息量呢?
1.父母对李默可能的态度,可能的亲子状态2.李默对“没告诉父母回来一事”的心情。
3.李默对张晨的亲近信任程度。
4.李默个性的再次塑造。
我们先来说这个心情。
如果一博给的是一般否定动作,摇头啊低头啊,这是对他面前张晨的一种暂时的情感流露的切断,不出声也不看你嘛,把我的脸藏起来,最多否定之上我还带点不好意思。
但这样其实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切断,观众知道“哦,否定了,有点不好意思”,但是观众也看不到他的脸了,不知道他更多情绪了,对不对?
所以最精彩的地方来了!
一博用了一个腿部的,膝盖弯曲的,表达别扭的动作,非常传神地告知了李默此时的内心!!!
这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孩童难为情动作,它表达的难为情里,往往还带着一种孩子的别扭倔强不愿意承认不知道怎么承认。
有了这个动作,李默虽然没说话,但我们get到什么了?
“我没告诉,没告诉是不是怪不懂事,咋回答你呢我怪不好意思的,但是我怎么跟我父母说啊我也没办法说我逃避了先来找你了”。
这一个多出来的动作,背后交代的信息很多了,李默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先来找张晨?
因为亲子关系中可能的冲突与不理解,所以他用了一个孩童动作,去印证亲子关系,同时也因为张晨理解他能让他放松,他也能在这个人面前做出一种孩童的动作,另外也很重要的,这个动作,也表现了李默内心的一种天真,很可爱,他的腼腆是一种小孩子的腼腆,带着一些忐忑不安,非常可爱。
我前面说,角色不知何来不知何去,存在此间,这是新浪潮的特点,但是李默这个角色,我们仿佛还是可以摸到一点东西的,他可能的家庭关系状态,他有什么压力,怎样地做出了什么选择,剧本道具方面给了一些配合,但不可忽视的是一博在表演方面也给出了很多细节去交代,在角色身上留下了很多关于过往可能性的心源性印迹,笔力有限,我只举了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再去找找,看看一博是如何通过表演去拓宽我们对这个角色的想象空间的,这一点对演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也是我说的一种演员的“再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对一个这样年轻的演员来说,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让人惊喜。
说完表达了什么信息如何表达的,我们来说一说表达的难度。
我前面说,这个片子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所以它要求演员的表达流畅自然不着痕迹细腻符合生活逻辑并且贴合片子风格,一博这一点做的非常棒,动作的设计分寸的把握细节的处理都很好(我前面举的例子都有提及,不展开了)。
什么叫戏剧化的处理呢,简单点说就是它允许你夸张地特意地表达情绪,表达嘛,你只要“大声”些,总会被注意到的。
但是生活化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大声”的,它在一个整体状态里面泛起涟漪,你稍微夸张就会让人出戏,而且演员你不细心你可能抓不到它,你表达的不好观众就可能抓不住它,就还是导演说的,李默演不好就到“呆”了,什么人是呆的,没有情绪传递没有信息传递的人就是呆的,没把波动表达出来,不就呆了吗。
李默不呆,因为一博把“表达”做好了,演员好的表演,就是我们通向角色内心的窗户。
表达的另一重难度,要延续我们上一个话题。
我说到角色矛盾个性的展现,有的人可能会说,啊,含光君外冷内热,谢霉霉跳脱深沉,小百里外讷内敏啊,这不都矛盾吗,怎么这次演意义就特别不一样了呢?
这里就要说到电视剧和电影的不同了,电视剧的呈现,其实是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大量的辅助的。
比如上面这三个角色,他们出场前,就会有人说蓝家二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百里二郎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又或者戏外宣传、小传的露出、原本ip的剧透,都让我们对角色有了一个提前的了解。
但电影表演,演员在情境中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李默出场时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戏外电影的神秘感保密性拒绝剧透,戏内也不会在出场前用任何方式辅助交代,李默的性格就只能靠一博通过台词和肢体去表达,别无凭靠,难度是不是一下子上来了?
再者,电视剧往往会有大量的台词、镜头、情节去塑造人物,你有难言之隐,好,我在你强颜欢笑之后再给你拉进补一个第二表情大特写,我特别内心OS让你去自言自语,我给你加状态戏,我直接让你和别人聊天台词里交代,太多辅助手段了。
你们看生活化的电影有什么,电影篇幅精简,镜头客观直叙,台词一句顶十句,没有任何辅助打底,一场戏里演员基本就是唯一的信息载体,演员自己要变成一本可读的好书,让观众读懂他然后明白故事。
所以我说,这个角色,这次的表演,难度和意义是全然不同的,虽然它在呈现上没有“炫技”的地方,但是处处都已经初显一博作为演员的成熟,他避开了很多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陷阱,吃透了这个角色,完全地准确地让这个角色活着并让我们感知到关于他的一切。
无论是影片风格还是体裁的跨越,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份美好的答卷。
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有点写不动了,暂时写到这里,也许会补充,期待大家一起补充。
感谢读到这里的人,也再次感谢这样好的创作。
环境或许沉闷,电影也有如剧中人,但就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有限中去寻找无限吧。
看到李默就想起了爸爸妈妈的年代,那个时候什么都很纯粹,李默为了自由浪迹山河,对旧友说“我回来了”时,深叹一口气。
影片几处强调影票不得外转,白天对员工严控领票的周姐,私下却对刚认识的陌生人网开一面。
李默外表木讷寡言,其实对外界敏感好奇,听到周姐无意轻哼的一句歌词,他便主动求询。
刻板乏味的生活把每一种向往磨成落寞,当你发现有人也在无声挣脱枷锁,这种默契会让你踏实,哦,原来她是《我的朋友》。
其实不压抑,不管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无论怎样的时代背景,人终究会回归平凡,但你经历过的事对别人而言总是新鲜的。诗人不能真正拥有诗人曾经渴望的远方,但总会找到新的目标和新的迷茫。
看完我的朋友,再结合之前看平原上的摩西,他作品实在是太让人拧巴了。大量的中景和固定镜头确实不出错,也能足够容纳您想呈现的时代氛围,但是这也太吃演员表演了啊!不知道您是怎么和演员沟通表演的,只有周迅和宝石能不那么抽离地完成角色,海清和王一博还有董子健感觉换哪个演员来都看人发挥了
电影院如同永驻的庇护所,银幕悄然召唤人群,人与人因电影而久别重逢,相互安慰,荡漾情谊的波澜
嘉峪关,你去过吗? 一些意犹未尽
长长的镜头、致敬四百击的长长的镜头。混同于所有停车的人的背影、主角降为看不清的脸、不迷恋特写。盼盼再见、亚运会闭幕的歌,你没听过吗?没有。嘉峪关,你去过吗?没有。你认识她?嗯,我的朋友。
李默,人如其名。内向拘谨的孩子就是这样,面上波澜不惊,却在心里悄悄丈量着彼此间的距离。来自对方的点滴善意都在脑海中反复润色,放大,咂摸出一丝与众不同的亲近。当别人问起:“你认识她啊?”你判断了一下,说:“我的朋友。”
盼盼,你好
喜欢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和《下午过去了一半》,这次他执导的短片《我的朋友》,依然有着朴素平实的风格,令观众仿佛触摸到了旧时光。短片的质感很舒服:北京亚运会刚结束的余温下,一位流浪的追寻“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回家乡了;秋天午后的自行车棚,阳光洒落,明暗交错,晨哥读着诗人李默的《蓝火车》;局促不安的文青和心境正处于特殊时期的小周有些相投 ,他剪掉了长发,回归了现实,确认了“我的朋友”……影片所营造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回忆猝不及防地砸向近半百的我,那时候总觉得天光云影的移动是慢悠悠的,情感表露也是含蓄内敛的,一些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的感觉就那样悠然地飘荡着,当时我们以为会很久远……(另,感谢导演又让我想重温《四百击》)
镜头故作镇定摇来晃去,结果啥也没拍到…求下次少点拗造型的手工活。
美妆蛋演戏,上帝要发笑
那么长又那么短
亚运会终将散会拆了盼盼生活还得有新的盼头诗人变成了工人去了嘉峪关也得回到生活的关口他们安静的坐在影院里在光影的流动中抚摸了彼此的浪漫与失落电影是生活的朋友影迷是我的朋友
第一遍看完觉得片子太短,仔细品味后哭了一场。小周和李默因着思想上某部分契合而仅三言两语便觉得对方可算得上“我的朋友”,双方对现实的挣扎和妥协因为这次相遇也仿佛得到了一丝说不清的理解和抚慰,愿每个曾对现实妥协的人的灵魂都能得到安宁。
追寻理想而归,回到人与人连接的普通生活 片尾,致敬新浪潮(特吕弗四百击)
精致的虚假,更内在的创造力没了,只想着缅怀更虚假的美好的集体性,这次中国入围的两部跟其他入围的大部分相比美学实在是太过于陈旧,而且无趣,沉浸在情绪的小世界里拔不出来
可惜了周迅
2.5/5 不了解背景,单看短片只感觉文本十分单薄。@2022FIRST FRAMR
emmmm
first能像法国手册派一样掀起浪潮吗?不过是宣传工具罢了!
怪不得电影感无以复加,原来是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此一瞬间四百击的迷茫到“下次相会在广岛”,就将是杜拉斯的广岛之恋。海子回归到另一种形而下的命运中如果遇到了“我的朋友”他的姐,也是幸事一桩。以上,致敬这些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的纯粹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