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Leonardo DiCaprio 、 Matt Damon 、Jack Nicholson 、 Mark Wahlberg外加“Mr President”的Martin Sheen这样的阵容,号称美版无间道的The Departed,仍不失为一部闷片。
不必说娘娘腔兼(在好莱坞电影中)说中文一如既往怪里怪气的“中方”黑帮交易分子,更不必说以F开头的四字母英语单词的进行时态满天飞舞,和无厘头的喷血镜头(虽然以上二者是对这部电影的最深刻印象),单单警匪双方整天非常亢奋,随时动手互k的模样就令人刮目相看,虽然有时不知道他们为何如此亢奋的原因。
Jack Nicholson当然无庸置疑的出色演出,不过角色设置得稍微变态了些;Matt Damon不过不失,Leonardo DiCaprio有点失望,虽然留起了胡子以显沧桑,不过时时刻刻紧皱的眉头让人感到有必要整天苦瓜脸吗,表演似乎稍嫌用力过度和生硬。
对比一下港版粱朝伟,似仍有差距,单拿那段长官堕楼情节对比一下,粱看到眼前的长官尸体,呼吸变化,眉头一抖,眼神流转……影帝就是影帝啊;反观里奥拿多兄,面对血溅当场的局面,憋了半天,最后只能又是很憋屈的来了一句f**k了事。
时长约两个钟,感觉情节还是不够紧凑,显得冗长了点,且没有港版那种斗智斗力的精致和带来的紧张感,感觉剧情就是一个互相内讧和经常互称要和对方的娘亲发生某些关系的警察组织居然成功的消灭了另一个爱讲f**king的奇怪黑社会性质组织。
对于港版一些情节模仿生硬(摔石膏、如何辨别警察的段落);联系方式居然都是用手机短信,很明显的没有技术含量;扮演美版黄sir 的Martin Sheen在地铁车厢内就随随便便说着卧底Belly(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名字,又还大声的说出了会面地址,完全不专业,无怪会被扔下来;里奥拿多的角色让人疑惑警司的选人标准,就这种心理素质不够过关,才蹲了一年(对比:三年,又三年……)就神经兮兮整天喊快抓人快抓人的主儿,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可以担当卧底重任的人;美版“傻强”在剧中看不出和Belly有啥交情,居然在中枪后对Belly的身份疑问一直隐而不发,直到弥留之际还是找上了Belly(却不找别人)来娓娓道出,而后合理的含恨而终;最后Mark Wahlberg又忽然跑出来伸张正义,突兀的令人傻眼。
总之,电影让人觉得这只是一件将港版的若干要素抽离出来,七拼八凑,再加点美国地方口味的拼凑品。
除了让美国观众从中窥得一些原作碎片过过瘾外,对于华人观众而言,似乎并无需要再企图去发现这件原产香港,美国加工的二次产品有何新亮点
《无间道风云》:脱胎换骨赋新篇 进电影院之前,料定思科西斯(Martin Scorsese)不会照搬港版的风格,但未曾想到的,是两个版本是如此的不同。
如果不是老早就放出改编的风声,人们很可能以为两个版本完全没联系。
可以这么说,除了人物设定能让看过港版的观众想起原版以外,电影的其他方面完全和港版是两码事。
港版《无间道》的故事固然有新意,但更让影片脱颖而出的,是由摄影、剪辑、音乐等技术层面和表演层面交织而成风格化的叙事方式。
那时一种和香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洗练、时尚而又迷离的气质。
正是这种气质,让本该雄浑激烈的类型片,带上了沉静优雅的文艺风格,不由令人眼前一亮。
先前我就担心老马该如何把握美版的风格,因为如果是想延续港版的风格,无论是美国佬那高头大马的胚子,还是老马本身的风格偏好,都不可能有很完满的结果。
再说了,如果连内容带风格照搬,又如何能体现老马之不同?
随便找个刚出道的导演好了。
老马既然出马,必然得找一个区别于港版风格,但又包容故事主线的样式才行。
具体说来,老马这次的策略,是“打回原形,易髓洗经”。
在经历了《飞行者》的奢华之后,老马返璞归真,拒绝任何视觉噱头。
无论是色调用光,还是调度剪辑,都刻意低调,低调到根本不引人注目的程度。
单单这一点,就摆脱了港版的第一大影响。
港版由摄影出身的刘伟强执掌,自然要秀一下自己的视觉风格。
老马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无间道风云》里几乎感觉不到很有型活很酷的画面,也侦测不到明显的视觉风格。
港版中那种阴柔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文艺气息,在老马的版本里完全不见踪影。
美版里只有最平实的视角和记录方式,既不刻意夸张浓烈,也不有意营造淡雅。
看过港版的人,可能对“天台对决”一场印象深刻,多角度大全景,环绕运动镜头,配以周围建筑的玻璃幕墙,营造出一种非常不现实但又令人看着清爽的风格来。
这些在美版里是看不到的。
同样的这个“天台”场景,观众看到的只有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对决。
脱掉了风格化外衣之后,老马重点塑造的是人物形象。
相对于港版的写意,美版的人物描写可谓浓墨重彩。
而在此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老马将角色的华章留给了黑帮老大——由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olson)扮演的弗兰克克斯特洛(Frank Costello),完全打破了港版中保持的“两主两辅”的局面,连本应当成为主角的一对卧底都沦为配角了。
如此一来,原本是港版精髓的一对卧底斗智斗力的乐章,在美版中被低调处理;而关于警察与黑帮的内部组织生活,以及各主脑人物的性格与心理,都被看似不经意、实则是非常精密地方式描绘着。
在不卖弄技巧的风格烘托下,仿佛是不知不觉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而亲切。
同时,这也能看出老马的狡猾之处,因为深厚的黑帮片功底,使得他在描述这些组织中的个体时,显得格外得心应手。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一直都在拒绝去看无间道风云,大概是听了很多对他的褒奖之声,害怕看了美版毁掉自己对港版的美好印象。
然而刚刚看完觉得美版这什么玩意呀,和港版那个逼格没法比呀。
过了一夜细细琢磨,觉得这两个版本好像这完全不一样。
第一次见到借一个结构去讲述另一个主题的改编,然后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故事。
在港版还在是人是鬼的身份张力里装逼的时候,马丁斯科塞斯完全否定了身份的重要性,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开局杰克尼科尔森就说了,在于枪。
谁拿着枪,谁说了算,管你有没有好身份。
为什么杰克尼科尔森七十多了又不缺钱又不缺女人还要搞黑社会?
因为他必须握着那把枪,没枪他什么都不是,和他弄死的那堆尸体无异。
所以就连电影院的时候他也不忘恶搞的握住了另一把枪。
为什么马特达蒙背叛尼科尔森?
因为马特觉得尼科尔森已经没有把枪对着自己了,托大了才玩大了。
……迪卡拿着枪对着马特才能拿回身份,枪一放下就被爆头了。
马特也一枪干掉了同为内鬼的家伙,只因为他放下了枪。
……电影全程都在一遍又一遍提醒观众,枪有多重要。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马克那个人物增加的意思,感觉这样有点牵强了,有些港版梗说不清楚了。
后来最后一幕是在说:别光顾着端着面包袋,永远有把枪对着你呢。
就有人死活不肯看美国片,不屑于商业和浮华的气息。
我倒无谓,值得看就看。
出了好久的电影,打着美版无间的噱头,仿佛像是给广大的中国市场的礼物,或者中国市场才像是他的礼物。
尤其喜欢无间道,始终认为那是香港电影一个里程碑的作品,所以期待这部很久,结果,尤为的失望。
或许是我们自己带着太多的原作的内容来看这部片子,经过对比让我们那觉得国产的占据上风。
港版华仔一心要做好人,于是他的生活尤其是后期充斥着矛盾自责与不安。
然而马特,OK或许他演的更加奸诈一点,然而他就是个坏人,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不停的向上爬,对,不过是这样而已。
迪卡的演出很到位,或许可以说他的这个角色比较好演,见谁不爽,上去就是一拳,挥霍一下瞬间迸发出的激情就好。
但不得不说,他的爆发力足够强大。
至少,他早就是不是铁达尼里的那个白面小画家了。
有的人留了胡子以为很成熟了,至少他和伟仔都不属于这一范畴吧。
港版只有一个警官,美版有俩,甚至在一开始我不知道他们谁是黄秋生的那个角色,最后是个老头,好吧,那那个满口fuck的哥们儿是干吗的?
至于那个老头,他有黄秋生百分之一的酷劲和感染力?
哪怕百分之零点一。。。
作为男人戏中的女人,港版的大佬女人嘉玲,作家郑秀文,心理医生陈慧玲,一个是刘德华年轻时候喜欢的女人,一个是成年后的情人,还有一个是伟仔心仪的对象。
然而美版里面,大佬的女人有和没有一样。
而另外的重要角色被合成了一个人。
为了与港版伟仔和陈慧玲的激情呼应,迪卡和那个谁谁就那么莫名的就发生了。
甚至连铺垫都没有。
这只能说是美国人的思维,他们喜欢的就是三角的噱头,不是吗?
再说老大,尼克尔森真是演戏演到骨子里,fuck说的也是恰到好处,至少我认为他是这部戏里唯一的亮点。
至于结局,马特拿着面包回家,看见那个fuck警官,说“ok,come on”,于是一枪爆头,fuck警官迅速消失,阳台上爬过一只rat。
完了?
太荒诞了,fuck警官的出现就是开这一枪,爆这一头?
我只记得看完这里,我大叫一声fuck。
另外,丑化了中国人,中国的黑帮那么土?
拿着机关枪交易,一副大美国的嘴脸。
追击时候马特捅死的路人是中国人。
还有,多加的一个毫无道理就牺牲的警察是个黑人。。。
马丁斯科塞斯,尼克尔森,马特达蒙,迪卡普里奥,听起来何其豪华的一个阵容。
卧底,多少的一点大国主义种族观念,三角恋爱,爆头,激情戏,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
isn't it?
“你最近怎么样?
”“我干你老婆都干腻了。
”“你母亲最近怎么样?
”“她干你爸都干腻了。
”这台词。。。。
因为本片是翻拍片,所以在评论版里美版和港版孰优孰劣一直在口水仗中。
从电影各个层面理性分析逻辑对比的帖子在豆瓣时光足够多也足够专业。
个人觉得,国内影迷对这片子比较苛刻的原因,一部分只是基于个人口味,还有东西方文化差异问题,纯属正常。
一部分是先入为主。
另外还有一部分应该是荣誉感作祟吧。
如果说西方人弄不懂“无间道”是什么意思,所以翻拍不出原版的内涵。
那这点要怪就怪片名翻译者。
英文片名是“The Departed”。
“depart”是分裂,分离的意思,具体点解释是描述一个个体内部产生分裂,然后分离成多个个体的意思,有一点矛盾、纠结、痛苦、挣扎的味道。
结果被译者按照原版出处,活活翻译成“无间行者”“无间道风云”“神鬼无间”这种雷死活人不偿命而且与英文片名毫不相干的意思。
看到这种标题,当然会让人以港版作为标准,看看这个“无间”的美国复制品有几分相像。
其实老马不过是在采取了港版的故事框架和元素的基础上,发挥另外一个主题,如果他要真是依样画葫芦,那就不能称作是翻拍,而是复制了。
片名和人名不一样,不单单是一个符号,更映射一部电影的主题。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当初港版的《无间道》的片名取做什么《卧底风云》、《间谍风云》、《警匪对决》之类俗辣的的名字,恐怕影片的意境就会大打折扣了。
现在把“无间道”拿来和“无间道风云”比,怎么说听着也是原版比较有内涵有品位啊。
无间道风云是一部美国口味的警匪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两名立场不同的警察各自的生活和选择,而这两条主线之中又交织了两位主角的性格前史和发展脉络,还涉及探讨了美国警察机构内部关系以及贪污问题、黑帮老大卡斯特罗的犯罪问题和黑帮成员关系等等诸多的辅线。
导演大胆地将影片的时空结构扩张、交错、抽离,然后又缝合,建立起了一种多条线的“立体剪辑”的架构,并运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结合的剪辑技巧,使之与导演的多条叙事风格珠联璧合,牢牢掌控住影片的叙事节奏,并将其梳理得有条不紊,在丝毫不影响画面的自然流畅下,让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整个叙事的处理方面,通过后期剪辑的运用,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的处理十分自然流畅,使得故事中人物关系之间似乎变得更加直接和简单,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到位,是一部技术上非常娴熟的典范。
影片一开始就以主人公科林的口吻进行自传式的叙述,镜头借此引出了头号美国黑帮人物卡斯特罗,由于科林接受了黑帮头目恩惠和洗礼,便成为黑帮头目卡斯特罗的利用工具,考入进校,成为科斯特罗在警察队伍中的卧底。
而另外一位主人公比尔的背景则比较复杂,他的叔叔是著名的黑帮分子,父亲比较正直,因为被黑社会杀害,他想借助成为警察来复仇,于是也进入了警察学校学习。
影片以平行蒙太奇的表现形式叙述了两人在警校的学习过程。
在警校中,两人都各自配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配角警校同学,科林配上的是一个开始就请他吃饭的同学,比尔配上的是一个黑胖同学。
这些镜头的出现,也是为影片最后的结局作了铺垫。
即这两个同学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角色对两位主角人物进行了陪葬。
警校毕业以后,科林和比尔两个人几乎是擦肩而过的接受了最后警官的不同命运的安排。
先是科林接受分配到警局的镜头,一个远景,交代了整个房间里的人物。
接着几组近景的对话镜头,也就是上司给予科林的一些嘱咐与寄予。
接着用了一个比尔的主观镜头去过渡画面。
也就是说在科林面试的过程中比尔就在面试的入口处低头望着自己的脚待命。
等科林踌躇满地走出警长办公室与秘书打招呼的时候,比尔才抬起头被前台招呼进去。
这里先是有个起伏,在比尔身上,然后镜头摇至科林从打开门走出来,接着镜头跟着科林移动,并且也将比尔置于画面中,形成对比效果。
接着比尔进去的时候,同样是一个全景镜头,接着几组对话镜头。
整个剪辑平滑流畅,没有太多的渲染与装饰,而是更多的是想通过镜头与蒙太奇的方式去表现出两个命运的不同,即仅仅在前后几分钟的时间差造成了两个人不同的前途。
接着,科林踏入自己新分配的公寓,前面是曾经接受洗礼的教堂,他在自语中镜头缓缓横移科林在阳台上静静矗立的悠闲镜头,而比尔此时则接受警官新开的薪金和帐户,与自己亲戚家的混混到酒馆喝酒,讨论街区的暴力、接受街区混混的挑衅,以此想接近卡斯特罗,以去得他的信任。
此后,影片的剪辑几乎都是采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去描述两个人的行踪,而且通过对比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去叙述了两人是如何一步步上升,去得各自上司的提拔与信任。
另外,对比镜头中还讲述了两个人之间为同一件事情进行的暗中较量。
影片中为了叙事的简洁,女主角变成一个心理医生,变成了科林和比尔自始至终就没有真正的认识过直到最后的生死交锋,这种叙事风格更加突出强调了两人命运的阴差阳错和偶然性。
影片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科林是一个细心,多疑,手狠的角色。
通过一些细节镜头去反映出他做事的谨慎。
他可以凭自己的身份成为FBI的线人,这也是他可以逍遥法外的原因。
所以,这个角色多了一份霸气和残暴。
而比尔的心是善良和淳朴。
两个人的性格刚好互补,一个张扬,一个沉稳。
因此,当沉稳的被杀害后,张扬的最后也被杀死了。
另外,影片对暴力镜头的处理也是直白而血腥,没有一点的掩饰,没有一点的煽情。
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黑白不分,弱肉强食的世界。
黑帮心狠手辣,警察也粗暴凶狠,一切都服从于强者为王的生存定律。
无论是色调用光,还是调度剪辑,都刻意低调,低调到根本不引人注目的程度。
剪辑也是采用平行中的对比,对比中有带有平行的影子,用最平实的视角和记录方式,既不刻意夸张浓烈,也不有意营造淡雅。
《无间道风云》。
8分。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杰克·尼科尔森、马克·沃尔伯格主演作品。
翻拍自2002年香港电影救市之作《无间道》,22年之后回望,那仍然是一部几乎不可逾越的经典,不仅是港片中的经典,更是电影史上的经典。
《无间道风云》的配置是十分高级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自然不用讲,他的《出租车司机》是如此的经典;主演团队更是惊艳绝伦,风头正劲的莱昂纳多和蒸蒸日上的马特·达蒙。
除开故事外,两版区别非常大。
美版的故事设置在波士顿南部,相对落后的工业城市痕迹明显,建筑老旧,街道破败,氛围极其萧飒。
片中几个重要场景的设置,比如弗兰克被击毙时的工地和双雄对决时的天台,都看起来十分凌乱。
但这并不影响马丁的掌镜,他要的正是这种混乱的状态。
台词的变化尤其明显。
美版的台词十分粗痞,这倒也很符合人物的个性。
就我个人而言,略遗憾的是港版中那句著名的“对不起,我是警察”,在美版中并未照搬,始终少了那点味。
继续加油吧,港片!!!
《无间道风云》在豆瓣的评分是7.2分,评价人数超过8万。
在我看来,7.2分的评分绝对贬低了这部电影。
众所周知,《无间道风云》是在港片《无间道》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但此次我要做的不是对这两部电影做比较分析,而是向大家介绍《无间道风云》被大部分观众忽视的厉害之处。
我选取《无间道风云》前18分钟,作为此次分析的样本。
在这18分钟里,我们可以看到马丁·斯科塞斯作为导演展现出的强大控制力,也可以看到剪辑师塞尔玛·斯昆梅克在剪辑上开启的新维度,以及编剧威廉·莫纳汉的大师级改编。
简单说就是,《无间道风云》在奥斯卡上拿到的4个奖绝对是实至名归。
图1 《无间道风云》开场18分钟的场景梳理相比《无间道》开场的叙事结构对称,编剧威廉·莫纳汉将“对称”这一特点引入到了更细腻也更辽阔的地方,同时在叙事手法上做了更为巧妙的变化。
1、对称叙事对称白底矩形是Colin,灰底是Billy。
从图1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无间道风云》开场18分钟交叉对称的宏观叙事结构:Colin的成长经历、警校经历——Billy的警校经历、成长经历。
在叙事手法的对称上,Colin的成长经历采用的是直接描写,Billy的成长经历则是通过人物对白来展现的间接描写。
直接、间接描写的对应使用,既避免了人物塑造形式的重复,也为人物刻画的重点做了区分,即Colin的刻画重点是“Colin是在黑帮老大Frank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而Billy与离异父母的成长经历则不再是重点,重点在后面“照顾母亲”、“拒绝Uncle资助”、“母亲葬礼”三个情节。
剧情对称矛盾的成长环境。
Colin的成长环境,(Grandma的)教堂、Frank的修车库。
Billy的成长环境,母亲的the North Boston、父亲的the South Boston。
洗脑与拷问。
Colin面对的是来自Frank充满诱惑与诡辩的洗脑式言传身教;Billy面对的则是来自Dignam的带有精神分析目的的审问犯人似的严酷拷问。
金钱。
Young Colin收下Frank送的食物、杂志和零钱;Billy拒绝Uncle的资助,并断绝了和Uncle的关系。
任务。
Colin收下Frank送的昂贵的毕业礼物,接受Frank的卧底警局任务;Billy收到一张写有免税收入的纸条,接受局长Queenan 的卧底犯罪团伙任务。
台词对称格言。
ColinA man makes his own way. 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 By James JoyceBillyFamilies are always rising or falling in America. By Hawthorne激励。
ColinWhen you decide to be something, you can be it.BillyBut you will not be a Massachusetts state trooper.评价。
ColinYou're a worker. You rise fast.BillyYou had 1400 on your SATs, kid. You're an astronaut, not a statie.问题。
ColinWhen you facing a loaded gun, what’s the difference?BillyDo you wanna be a cop, or do you wanna appear to be a cop?人物对称Colin上级Frank ;上级Frank最信任的伙伴Mr. French;警校同学Trooper BarriganBilly上级Queenan;上级Queenan最信任的伙伴Dignam;警校同学Trooper Brown2、Part 1段落分析对这个段落做单独分析的原因是,我们在这个段落可以看到什么是扎实的剧本,看到导演是如何理解剧本,又是如何组织运用摄影、剪辑、声音等叙事工具来讲述故事的。
剧本从Part 1的场景图,我们可以还原出每个场景对应的叙事意图。
Part 1在剧本层面,编剧建立了逻辑十分严密的向少年党徒灌输思想的洗脑流程:招募—否定—输出—展示—重复—认可使“黑帮老大Frank招募少年党徒、并让自己成为党徒们的精神教父”这样的剧情拥有牢固的经得起的推敲的文本基础。
另外,通过纪录片混剪及Frank的旁白,我们知道Frank向党徒们灌输的三观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其成长环境和生存本能共同造就的。
从这一细节,我们能非常清楚的看出编剧在改编时着力追求的一个点就是——溯源,即任何重要的情节内容的出现或发生必定有引发这一情节的起因。
因此,整个电影中的伏笔、暗示、呼应的出现密度相比其他电影也要高出许多。
这些后面再讲。
摄影与声音当我们身处黑暗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耳朵会变得特别敏感。
而当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一个人但看不清他脸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本能的转向这个人发出的声音。
在这里,导演认为Part 1这个段落的叙事重点应是Frank台词中传达的三观,所以为了让观众能够更专注的接收台词中传达的信息,导演选择将极富特点的尼克尔森的脸隐藏起来。
于是,我们看到Part 1段落中Frank的脸一直处于阴暗状态,直到洗脑剧情结束才让Frank从黑暗中走出,至此,观众才第一次清晰的看到布满皱纹透着狡黠的Frank的脸庞。
1
2
3
4
5剪辑周新霞老师对此片的剪辑做了非常透彻的总结。
影片的剪辑师塞尔玛·斯昆梅克没有照搬港片《无间道》的双线平行、最后交叉的结构模式,而是在《无间道》的基础上,大胆地将影片的时空结构,扩张、交错、抽离,然后再缝合,并运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相结合的剪辑技法,构筑了一个立体时空结构,牢牢掌控住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并将其梳理得有条不紊……
洗脑流程就拿“洗脑流程”来说,主副线交错的形式,在剧本层面已经确定。
但是剧本勾勒出叙事结构,具体如何衔接不同时空下的各个场景,如何控制叙事节奏,则是对剪辑师的真正考验。
就以Part1 中的教堂场景为例。
剧本是这样写的:
最终保留的牧师的旁白:To you, O Lord, we commend the soul of Alphonsus, your servant. In the sight of this world, he is now dead. Forgive whatever sins he committed through human weakness.最终保留下的旁白差不多是剧本写的一半。
换句话说,有一半台词被删掉了。
做出这个决定的,具体是导演或是剪辑师我们无从考究,但是既然已经到了剪辑层面,这样的处理,我认为还是把功劳归为剪辑师比较合适。
这个场景讲的是Young Colin is serving at a funeral Mass.及其代表的Colin好的一面。
虽然这个场景最终被剪辑为时长11秒,删掉一半台词,仅包含5个镜头的小段落,但是在表达剧本含义上并没有产生任何缺失,作为承上启下的叙事作用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反而篇幅占比减少后的辅线段落,让整个段落的主线更为清晰,主线之间的衔接也更紧密流畅。
除了上述大刀阔斧般删改的情况外,场景之间切换所需要做的衔接处理也格外能体现一个剪辑师的水平。
以“教堂”——“修车库”场景切换为例。
剧本是这样写的:
最终的处理方式是:修车库中Young Costello(即Frank)的声音Church wants you in your place.提前进入教堂最后一个弯腰鞠躬镜头,紧接着修车库场景中的第一句台词就是kneel, stand, kneel, stand...
Church wants you in your place.
kneel, stand, kneel, stand...通过对比剧本我们可以发现,剪辑师通过删除What sort of man wants to be kept in his place?这句台词来适应整个段落快速的剪辑节奏,让不同时空下的两个场景在声音与画面上交叉呼应,融合衔接,使剧情含义的表达更为直接清晰。
虽然两个例子都和删减台词有关,但我这里想表达的并不是“删减台词”这个动作,而是想传达剪辑师是如何理解剧本并通过剪辑的方式来传达剧本含义、叙述故事的。
下面“剪辑”章节,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剪辑方式,以及在剪辑阶段改变叙事结构的大胆做法。
3、暗示、伏笔、呼应Part 1部分中,Frank来到商店收保护费,并调戏店主女儿的剧情呼应上一场景中的旁白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Vin, don’t make me come down here again.- Won’t happen again, Mr. C.另外,当Frank进入商店后,店主和其女儿的神态骤变,店主立刻放下手里的活给Frank拿钱,即便之后Frank调戏其女儿,店主也只能忍气吞声。
呼应上个场景中I don’t want to be a product of my environment. I want my environment to be a product...of me.在这个段落,我们还可以看到,与剧情非常符合的一些符号。
DONT WALK这个镜头是Frank走向商店的主观镜头,运镜平稳,即便下方汽车在前面快速通过也丝毫没有影响镜头向前移动的速度,再看画面左上角Don’t walk标志,那么这个镜头的暗示就是Frank有恃无恐的闯红灯,这样的暗示和Frank雄踞一方的人物设定非常符合。
红点Part 1中,当Frank对着Colin露出其狡诈面目的时候,画面右侧同时出现小半个红色圆点,暗示着危险。
Part 2中,Colin学习的弹道学,Colin和Billy的射击训练为两人最终被爆头的剧情埋下伏笔。
Part 2中,Billy与黑人同学Brown一起跑步时,Brown的对白向我们揭示了他做警察的目的不是伸张正义打击犯罪而是-You finish the police course you get taken care of again baby. So after graduation, I get a blowjob again.呼应了Part 3中,局长Queenan对于一部分警察的描述-Lot of guys want to appear to be cops. Gun. Badge. Pretend they're on TV...除此之外,Billy对Brown说-Put it this way. You're a black guy in Boston. You don't need any help from me to be completely fucked.暗示Billy来自Boston,而且对Boston非常了解,为下面Dignam怼Billy在Boston南北都生活过的经历埋下伏笔。
Part 3中,Colin在局长办公室见局长Queenan、队长Dignam的情节,一方面引出局长Queenan、队长Dignam两个性格分明的人物,并为Dignam对Billy咄咄逼人的情节铺垫;另一方面,也为之后Dignam与Colin针锋相对的剧情埋下伏笔。
Part 3中,Colin从局长办公室出来,局长秘书对Billy温柔的说Congratulations,而对Billy则是冷漠的说You can go in there now.剧本是这样写的:
从台词、语气,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两种态度的差异,那么导演在面对这个细节时会做怎样的处理呢?
胸、儿童画作右下角的秘书双手抱胸,身体前倾,桌上台灯正好照亮秘书的胸部,女演员的整个动作充满性暗示,而且从墙上贴的儿童画作等布景道具看出,秘书已经有小孩了。
所以,这个一笔带过的画面其实暗示着警察系统中男女关系的混乱,从下面Colin勾搭两个女同事的细节也可以应证这一点。
FIREPart 3中,Billy和他的Uncle在医院过道,两人的对白针锋相对,但由于是在医院,所以两人心中虽然都充斥着怒火,但在说话时依然强压着声调。
缺少声音的辅助,那表现“怒火”的任务则需要Fire标志了。
4、人物塑造前几天,我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和女朋友一起复习了《无间道》,看到一半的时候,女朋友突然问我“他为什么要去做卧底呢?
”她问的是刘德华的角色为什么去警察局做卧底。
我随口回答“老大安排的咯。
”《无间道》的剧情中有详细描写两个主角成为卧底后的心理纠葛,但在解释两个人接受卧底任务这一点上并没有做深入说明。
可能在专制的中国,上级的命令就可以替一个人做出选择;而在民主的美国,这似乎行不通。
因为在民主的观念里,做抉择的一定是本人,所以在剧本方面,《无间道风云》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将故事时间前移,加入两位主角成长经历及家庭背景。
这些内容的加入,使两位主角各自接受卧底任务的理由除外力原因之外更有了内在原因。
当然,编剧也不会忘了其他角色应当拥有的内力。
Colin整个开场段落,影片从3个层面塑造了Colin这个角色。
回答的是Colin一生中最重要的3个抉择:1、为什么学业棒棒的Colin会去L street,成为Frank的手下?
2、为什么Colin接受卧底警局的任务?
3、为什么Colin最终会反水干掉Frank?
第一个问题:
同龄人都有伙伴,有钱买食物和漫画
同龄人可以和伙伴一起吃冰激凌,Colin只能孤独的喝可乐吃薯条
-You live with your grandma?Colin在遇到Frank之前连个朋友都没有,他很孤独;和Grandma生活在一起,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经济条件也远不如身边的同龄人,他很自卑。
所以当Colin面对金钱的诱惑和权势大如帝王的Frank的邀请时,他无法拒绝。
-Smart Colin!团伙里,聪明的Colin总能够获得Frank的赏识,所以Colin也不会选择离开。
第二个问题:经过Frank的言传身教,缺乏父母教育的Colin在潜意识里把Frank当成了教父。
来自教父的指派再加上点金钱的诱惑,Colin自然也不会拒绝。
金钱的诱惑第三个问题:总结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很轻松就能得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Colin成为Frank的手下并卧底警局是出于对权力的崇拜和来自金钱的诱惑,并非出于忠诚。
所以,当更大的权势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立刻被吸引。
而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立场和选择也就显而易见了。
看Colin每次见到代表权势的建筑时的小眼神!
BillyBilly的性格形象通过“与Dignam的互怼“,”照顾病重母亲“、”拒绝Uncle的帮助“、”母亲葬礼“来塑造一个经历家庭起伏后,苍凉但不失骨气的Boston青年形象。
更重要的是,编剧通过这些对白和情节来告诉观众Billy成为警察并接受卧底任务的深层原因——对曾经给他带来巨大伤痛的家族的反抗。
FrankPart 1的叙事任务与Frank的形象塑造任务合二为一,通过台词,我们知道了Frank的三观;通过Frank枪杀一男一女并嘲笑尸体的辅线塑造Frank的残忍与毫无人性。
Trooper Barrigan一个配角,两句台词塑造一个不相信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人物形象。
-Forget it. Your father was a janitor, his son’s only a cop.
- We're cops, all right? This isn't somewhere.DignamDignam的性格是全片最鲜明的一个,随性直接,脏话连篇。
但我们理解这个人物除了这些表面以外,更应该看到编剧在Dignam和Billy互怼时安排的一句能够揭示人物内在的对白。
-You a psychiatrist?-If I was I'd ask you why you're a Statie making thirty grand a year. And I think if I were Sigmund fucking Freud himself I wouldn't get an answer.这句台词意思是,他成为一个警察完全不是因为钱,更不在乎做警察微薄的工资。
所以结局Dignam爆头Colin,复仇是外力,内因是Dignam这个人物本身拥有的信念或者说正义感。
5、剪辑立体剪辑
我们可以看到上图段落的结构构成,在“Billy在局长办公室”这条主线中,插入了包含3个场景的“Billy母亲去世”这条辅线,并在辅线中又插入了“Colin租下公寓”这个情节。
平行、交叉剪辑等传统剪辑理念显然已经无法准确描述上述剪辑方式了,因此,周新霞老师在《魅力剪辑》一书中提出了“立体剪辑”的概念。
运用多种技法和手段来解构时空,抽离镜头,勾连线索,重新缝合,构建出大信息量、强逻辑性、快节奏的套形“立体时空结构”。
看到如此复杂的叙事结构时,我就很好奇,到底是剧本创作阶段就确定的呢?
还是剪辑阶段?
于是我必须再次翻出剧本。
在剧本里,“Colin租下公寓”之后的场景是“Billy坐在医院山上的长椅上看着城市的灯火思考人生”,“墓地”这场戏安排在片名“THE DPARTED”出现之后。
所以,影片现在的叙事结构是经过修改的——删除了“思考人生”这场戏,将“墓地”这场戏提前至“思考人生”位置。
这样修改的理由是什么呢?
通过分析各场景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能知其一二。
上图可知,通过I don’t have any family这句台词来统领下面3个Billy的场景,3个场景的顺序安排则符合事件发展逻辑;插入Colin租房场景的内在逻辑是与穷困的Billy形成对比。
最后,通过签有F.Costello卡片的镜头将影片拉回主线剧情。
而按照剧本原来的结构,“墓地”场景远在片名之后,使得逻辑紧密的场景之间间隔过于遥远,对I don’t have any family台词的呼应也不够整体。
而“思考人生”这个场景本身所含的信息也不多,可以利用“墓地”场景中的Billy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因而用“墓地”场景取代“思考人生”是一次非常符合叙事逻辑及剪辑节奏的改进。
将故事在时空层面进行拆解,通过场景间蕴含的内在逻辑进行缝合,创建出复杂却清晰的叙事结构,观众并不因时空线索的错位而感到混乱,反而因明确的逻辑关系而更能理解故事。
转场除此之外,在整个大段落中,当然还会有其他的转场方式。
比如,利用相似构图来转场。
这种方式是拍摄阶段或分镜阶段就确定的转场方式。
更多体现的是导演的控制力。
呼吸叙事需要呼吸,就像说故事的人偶尔也要停下来喘口气,喝口水一样。
从Part 2段落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快速叙事的情况下,剪辑师依然要创造慢的部分。
有快有慢才能让影片拥有像音乐一样的美妙节奏。
6、细节这个部分就简单说。
亮点自寻
暂结于2018年9月8日下午
如果不是原版无间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肯定会给本片更高的评价。
原版中的深沉、挣扎、优雅都被去掉了,片中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粗暴、简单,刘德华想要洗白自己的渴望变成了纯粹的自保,梁朝伟经典的“对不起,我是警察”也不见了。
也许这才会更加讨好美国人,但是,我确实更喜欢东方口味。
要看懂《无间风云》,先要看懂“教堂老鼠”这句英文谚语,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吃的,是枉费心机,教堂里的老鼠一贫如洗。
英语中的rat 除了老鼠的字面意义,还有线人,卧底的意思,和教堂老鼠的谚语形成呼应,相互隐喻,这个双重结构也做的很好,电影十分立体,港版明显就拍的太平面了。
教堂与老鼠是影片的主题,影片开头马特达蒙演的黑帮卧底住进外景可以看见金色教堂穹顶的公寓,并且别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上等人了。
影片结尾马特达蒙干掉老大,以为凭此可以平步青云进入大教堂,最终被政府干掉,他死时大教堂窗景前爬过一只老鼠。
小李子来自黑帮家庭,想通过当警察进入教堂,结果却被派成卧底,回到穷街陋巷当老鼠,最终被黑帮杀害。
黑帮老大的教堂:黑帮老大是FBI 的线人,他在餐厅吃饭,画的素描上是一群涌向教堂的老鼠,他和马特达蒙一样,窗外就是金碧辉煌的大教堂(政府),他也是一只想拥有政权进入上流社会的老鼠。
他的对白有很多是讽刺政府的,牧师不再保守秘密,修女就是妓女,等等。
影片中马特达蒙,小李子,黑帮老大三个人都来自爱尔兰底层,就像一群老鼠,即便进入了教堂,也只能被政府利用,互相残杀,最终像老鼠一样死去,教堂永远冠冕堂皇,干净透亮,没有人在意死掉的老鼠。
《无间风云》讲的是老鼠的故事,《无间道》讲的是警察的故事。
张嘴就FUCK开枪就爆头,小迪整个一个暴躁的抑郁男。。。杰克尼克尔森表演还不错。天台上小迪把达蒙一顿暴打,一女侍二夫,是说黑帮是中国交易电脑芯片,你老老实实的说毒品不就完了,非要绕开,反而画蛇添足
抱歉,我还是中意港版的。这部前面拖沓,结局突兀,各类硬伤比港版还多。。。
大失所望。加强了心理治疗师的戏,黑帮老大也更邪恶猥琐了,但依旧不如港版。很平庸。这剧情很像《好家伙》和《纽约黑帮》的融合。但是马丁斯科塞斯更多的是照本宣科而不是再创作。马丁在访谈里出尔反尔地先默认他没看过《无间道》,随后又承认看过。真是无语。发现国语配音版把涉及中国的地方全删了,
有参照有对比,你会发现港版无论是在演员还是布景还是台词等等方面真是做得太精致太精致了...不知道这种苍白的翻拍有神马意义而且居然还能拿小金人= =不觉得美国佬的“不加雕琢”就是“还原真实”、应接不暇的爆头就是“干净利落”,也不觉得在所有台词前面加上fuck就是你美版的无间道了
其实无间道只是个片名,什么港版、美版,是截然不同的电影,互相无法取代
这不是典型的翻拍片,这是马丁在留了一根肋骨再创造出的巨人。这是马丁最擅长的黑帮片,剔除了原版过多的情爱与宗教意味,这是最逼近现实的社会学。不要纠结港版的诗意与宿命,马丁在这波士顿的黑夜下编制的不仅仅是宿命更是人生,这是马丁个人特色和商业因素的完美平衡,这是The Departed
什么都没变,只是把港版换了外国人来演,太偷懒了。
并不喜欢港版,这部比起来没有港版的假正经假深沉,但剧作方面没有提升,作为简单粗暴警匪片来说也很一般。承认一向对小李有强烈偏见,可即使去掉黑子滤镜,他在这里演得依然差到了直接影响观影体验的地步,从头到尾像个快被骂哭的十岁小男孩是他对此角色的全部理解吗。
港版的精髓,你们一点都没学到。骂脏话就是黑白道上混的么……
没有吸引我的point
学院的人不要光是吃饭拿礼物了,看看原版好吗?
即使没有港版的对比,客观的说,我只看到一个不错的女主角.其余的,只有一个糟心的小迪,可恶的matt.凶猛的黑帮老大.什么都不对.很奇怪的不对.
看的时候非常之不入戏...没有港版的好...
马丁这部模仿无间道的片很是粗糙,有些逻辑很是牵强。毕竟有些环境不能硬从香港搬到美国。
蹩脚的美国片,把无间道的味道全拍没了
2011.6.29刚开始讲一堆黑人宗教有的没的,后来不了了之。感觉不如香港版的紧凑有悬念。当然我巨讨厌Matt Damon这个丑怪就对了。
无间道精致的逻辑的确不适合大刀阔斧以写意取胜的斯科塞斯,看过这个才更能感觉到港版的好。两片比较的确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对比,美版能看到个性更独立也更重要的女性角色,整个基调也更光明磊落。无论如何,看斯科塞斯的黑帮片在视听方面还是十分享受,尼科尔森老戏骨的表现太棒了!
不错的改编,把《无间道》三集揉在一集并且有自己的创新,比起美版《见鬼》来说好那边了,不错,值得一看。
唯一能吸引我的就是港版的情节,老尼科尔森好做作。看完整片,更增加了我对F-word用法的认知,莫名其妙的BT sex,不知道说老尼老当益壮好还是为老不尊好。还是喜欢充满情义的港版。
这踏马都能7.3分???豆瓣真是贵族牧羊犬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