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打着改编自三岛由纪夫最后一部遗作《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的旗号,这部电影事实上与《春雪》并无太大关联,仅是截取了原著中诸多纵横交错的故事当中的一个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改编。
行定勋显然没有把整部《丰饶之海》都改编成电影的打算,在这个剧情电影日渐萧条的年代,拍一部有文艺调调的商业片似乎成了导演们不二的圈钱选择。
毕竟,电影还是要给人看的;而如何将让三岛这部充满了宗教哲学思想的晦涩大部头改编成为既有三岛风格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影片?
大概弱化原作的“转世”主线和三岛对自己人生观的阐述与反思,并加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两个年轻人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是唯一的一条路了。
行定勋用了偶像剧的套路,却拍出了一部与流俗的不一样的时代偶像剧。
很多朋友反映《丰饶之海》与三岛其他组合作风格截然不同,哲思晦涩难懂,让人无力卒读。
事实上,《丰饶之海》的前两部《春雪》与《奔马》是三岛对自己一生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阐释,而后两部《晓寺》与《天人五衰》则是三岛对自己人生观与宇宙观的反省和总结。
《春雪》中的主人公松枝清显是三岛对自己幼年及青年时代的影射。
柔弱、美貌、寡断、幼稚、缺乏男性特征,三岛是讨厌这样的自己的,于是让清显在爱情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中缓慢地死去。
但是,电影却不能这样表达。
电影就是电影,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好故事,而不是某种充满哲思性的东西。
大部分观众更喜欢的,是在电影院中以镜头为双眼,看到画面上故事的变迁,而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
让大部分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和三岛的读者一样边看边想,恐怕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
电影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不依托于原著,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票房。
因此,电影砍掉了清显的学仆饭沼这个角色。
饭沼在原作中是一个充满男性肮脏特征的、却追寻纯粹无暇境界的角色。
尽管在整部《丰饶之海》当中饭沼并不算主要角色,却始终起到了反衬清显以及清显的各代转世的作用。
他始终以肮脏而猥亵的姿态出现,却也始终用其纯粹的思想示人。
但是,假如在电影里出现这样一个角色,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恐怕很难意识到他所起到的作用,其扮相与言行恐怕也只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憎恶。
同时,很明显,行定勋希望拍的是一部拥有三岛一贯的“无上之美”的唯美影片,因此在这样一部以华丽舞美为买点的电影里,饭沼就会显得和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一样让人膈应。
因此,在电影里砍去这一角色,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弱化了清显的挚友本多繁邦在剧情中的作用。
事实上,《丰饶之海》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作为松枝清显四次转世旁观者的本多繁邦。
本多对清显的感情复杂而浓郁,应当是早已超脱挚友层面的一种灵魂结为一体的默契。
本多被塑造为一个充满哲学气质的理性主义者,不断帮助清显及其转世在达到生命璀璨顶点——之后他们便会猝然逝去,本多便孤独地等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直到再次与他灵魂上的伙伴在前世约定之地重会。
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单纯存在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必要将这个角色刻画得如此复杂。
本多作为一个配角,只需要起到烘托主角的作用就可以了。
因此,原作里睿智而深藏不露的本多在电影里成了一个略带点呆板的书生气的少年,有时候被清显当枪使。
但是导演仍然是注意刻画了本多与清显不一般的感情的,不知道各位看过电影的朋友有没有体会出来呢?
同理,对两个泰国王子的弱化,也是为了增加电影的单纯性,减轻原著晦涩的哲学思想和佛教色彩。
而且既然没有拍摄后续的打算,两名泰国王子也不是太重要的角色。
对聪子与清显的感情刻画,电影也与原著略有不同。
原著当中,清显是以一种近乎孩童游戏一样的方式与聪子恋爱的。
聪子一旦表现出热络,清显便避之不理;而聪子一旦杳无音信,清显便开始坐立不安。
而聪子在原著中,尽管是喜欢清显的,却也是碍于公卿家的矜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但也正因如此,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更显得纯净而令人心生爱怜。
电影中对“赏雪”一场戏的刻画,可谓是对原著的极大颠覆。
原著中的聪子只是试探性地提出了要求,为了尽可能让少的人知道,清显前往麻布绫仓府邸与聪子乘坐人力车去赏雪。
而电影中,聪子竟然大大方方地坐着马车到松枝府邸前等待清显一起赏雪,显得有那么点儿过于倒贴了,乍一看让人不能接受。
不过想想这部电影是以卖座为第一要务的,将两人的感情刻画的越浓烈,与最后的悲剧结局落差越大,也就越吸引人。
因此,这样的处理,想来导演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就如很多看过三岛原著的朋友所指出的,电影当中将松枝清显刻画得过于残酷和冷漠,因为在原著中,松枝清显对聪子的拒绝,只是出于他自己的柔弱和寡断以及幼稚。
不过,作为一部以票房为目标的电影,虐恋情节显然是卖点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有些偏差。
冷漠和残酷,也可以成为爱情悲剧有逻辑性的理由。
窃以为,原著和电影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前半段,从天皇降下敕令开始,后半段的表现与原著的差别开始越来越小。
清显内心的寡断、聪子内心的绝望、两方家庭对名声的爱大过对孩子的爱、蓼科对聪子的爱和本多对清显的爱都从镜头和演员的表演中体现了出来。
电影后半段与原作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删去了昭披耶王子听闻爱人死去之后的一系列情节和添加了已决意出家的聪子在门扇后面的哭泣声。
删去泰国王子恋爱的情节是为了情节的纯粹与干净,而添加聪子并不露面的哭泣,应该是导演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所做出的努力。
在书的最后,已出家的聪子再也没有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了,而电影为了更强的效果,尽管没让聪子出现在镜头里,却让她的哭泣声传出了屏幕,这种虐恋偶像剧赚眼泪的大杀器,估计能让好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尽管我在看原著时认为聪子在到了大阪以后已然心如死灰,但是在电影的这个情节面前,还是无力招架啊……另外,电影删去了原著当中对大正时代日本人对西洋大规模冲击的迷惘。
在原著中,松枝家的管家山田是穿和氏服装的,而清显也常穿和服与裙裤,而电影中清显基本只穿制服和西装;清显为了“不经意地”介绍聪子给泰国王子们而带他们去看的戏是日本的传统戏剧,在电影中换成了西洋歌剧《浮士德》。
想必这种细节,电影观众不可能看的像我一样强迫症般地仔细,所以,倒也无伤大雅。
单从电影的艺术性上来看,《春雪》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尤其喜欢在表现清显和聪子的禁忌之爱时所采用的借助窗棂、竹子、门扇、镜子等物将镜头一分为二的长镜头,在浓郁的色彩和精妙的布景协助下,画面就好像龛上的偶人一样美丽到失去真实感。
这无疑是既能够满足偶像剧的情节又能够符合三岛极致美学的,也正是摄影让这部电影没有偏离三岛的风格太远。
尽管从情节上来讲,电影有较大的出入,但是看完之后,竟会感觉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很多统一之处的。
==============最后还是夹带一点私货。
妻夫木聪真的不适合演清显啊,太黑了orz
发信人: naoko (黄昏海的故事), 信区: JMusic标 题: 看完了春之雪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5月02日21:12:59 星期二), 转信昨天终于下载下来了,出于对原著的无比热爱和对我自己日文水平的无比自信,我看了没字幕的版本。
妻夫木聪表现极佳,完全看不出来傻气,只是和原著相比,不够纤细。
不过太过纤细的话,恐怕也不好吧?
那样看起来就太孩子气了。
这样想来这个角色还是非他莫属。
不过,如果时光倒流5年的话,或许柏原崇演这个角色也不错,只要他的演技跟得上。。。。
最后倒在雪地中一幕可称绝美,导演挖掘出了妻夫木同学身上隐藏的美少年气质啊。
其实,刚才灵机一动,想到了龙泽秀明,五年前的他演的话,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阿竹内结子简直是超水平发挥。
她出道以来几乎就演些特别平易近人的角色,女婿大人的小樱阿,午餐女王的服务生什么的,但毕竟本身就是长得相当贵气的美人,伯爵千金的角色简直是再合适没有了。
其实我觉得,竹内这个角色流露的高贵气质,即使是神一般的松鸟菜菜子也没法比了XD 无论是和服打扮,还是洋装打扮,几乎就没有不合适的,细节上也把握得几乎完美,尤其是那几段激情戏,简直是漂亮高雅的没有人类的感觉。
看了这么多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实在是没有一个女演员能高雅(或者说所谓的风雅,miyabi)到次此等境界的,或许也只有年轻时候的吉永小百合有这样的实力了。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竹内出演这个角色时已经有孕在身,实在是值得敬佩。
其他的人,高冈苍佑和及川光博以及几位相当眼熟的老演员也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唯一感到比较遗憾的是松枝侯爵和侯爵夫人的演员长得太欧化了,不过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于高贵的审美观和一般理解。
摄影简直无话可说,和《花样年华》同一个摄影师,但是因为故事设定为贵族恋爱的缘故,在细节上比花样年华完美很多,也华丽很多。
整部电影看下来,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漂亮到可以直接定格复制下来当屏幕保护的境界。
没有出格的特技,也没有刺激性的画面,一切都是在华丽而又感伤的图画中流逝的。
整部作品明显比《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要好很多,但也可能是我的个人偏好问题。
票房在日本和台湾都不尽理想,我想大概是因为题材和大众太有距离感了。
虽然有完美的画面和完美的演技,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仍然只能是一部纯爱电影而不能算是一部大作,因为虽然原著非常卓越,但是导演所表现的只是恋爱,而不是原著那种超越一切的情感的极致。
而且很多细节过于唯美,反而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不过我想作为恋爱电影,作为商业片,这已经是一种极致了。
行定勋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没有突破。
或许这就是他的极限了顺便再感慨一句,当年据说陈凯歌也想拍这个来着。
幸好没落到他手里,想想看谢霆锋和张柏芝能把这戏演成什么样我就浑身冒冷汗。
还有真田小队长,我要是他宁肯留在日本演商业片,也不会来中国丢人现眼第二次了。。。。
一句话总结,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商业片。
整个影片透着和谐沉静的美感,带人进入一个细腻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妻夫木聪饰演的贵族少年清显,内心稚嫩却举止从容。
这个敏感的少年人内心世界复杂离奇,他的怪诞想象在梦境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清显总是避免表达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展现出一种不符合其年龄的高度自制,他的情绪更多的是通过季节更迭来间接地流露出来。
二人的密会始于季春瓢泼暴雨时节,终于盛夏绿意盎然之时。
几段缱绻缠绵戏拍得唯美动人。
二人之间短暂的爱恋和清显那脆弱如丝的生命,伴随着雪花再次轻盈地飘落至地面,最终走向了终结。
季节的更迭无常,生命的短暂易逝,深刻地传达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物哀之情。
年过30后,再看正值韶华的红颜少年的故事不免感伤。
清显调侃剑道部笨拙的男生,但自己却不幸早夭。
所以说青年人最好是多多强身健体,健壮的肉体有益形成强健的精神,肌肉的疲累一定程度上减少内心的纷扰。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我不清楚这两个角色原本要怎么定位,就主观来说,我真的很喜欢看这种节奏慢到寂静无声的电影。
而且我都不忍心评3颗星,可想这部神奇的电影究竟可取之处在哪里?
首先,我是一个看字幕会落字眼的人,而故事从一开始竟然就嚷嚷了一大篇关于聪子以后要如何如何的复仇,于是我落掉了这个伏笔是一个什么描述。
松枝拒绝聪子的态度和行为虽倍感怪异,但告诉自己这是个日本电影,有些什么奇特的心理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每当看到松枝静静的站在某处,爱慕、生气、愤怒一言不发,又似乎被感染了。
也许是妻夫木聪的个人魅力吧...........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真是部神奇的古董电影!
高清高质的画面里竟然播放着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内容。
于是又想起这是个日本电影,这样的电影在这个国度诞生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改编这种文学气质独特的名著真是费力不讨好,谁拍谁傻逼。
小七当然好看,谁说不好看跟谁急!
但他仅仅把少爷感表现出来了,显然还达不到原作中清显那种祸害人间的美。
他的形象更适合本多,青年才俊,大眼睛明朗可爱!
而电影里本多这个形象真是呵呵哒,一副没主意的窝囊相,哪里有点理性至上的样子。
竹内结子的聪子同样显得没主见,私以为聪子有她决然强硬的一面,即便有点白瞎结子姐姐的扮相能勉强过关,受限于演员本人声音偏软,台词一出还是违和。
饭沼这个关键人物则压根被抹去,直接断了续集的念想。
看这部电影时我就在想,文学和改编电影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可不可以尝试换一种思路改编文学名著。
改编的一部分功能是为了让读过原著的人看到作品以影像的形式重现,或者作为一种安利手段反过来让电影观众去阅读原著。
在这两种情况下的观众,作品的两个形式他们都会接触到,所以不妨在改编电影的时候避免仅为把故事说圆牵扯过多的精力,而是集中资源拍摄最有价值的或者说读者最期待的名场面。
这时电影成为原著的附属解释,不再独立存在,摇身一变montage。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略显沉闷的观影过程中,最提神的两次都来自音乐。
及川王子选的唱片是马勒五!
以及片尾是我熊神曲Be My Last。
我是个不够格的熊粪,完全没印象有这一茬。
不过这两处选曲倒还都挺吻合作品的悲剧氛围。
以上,信口掰。
作者:清和岩代太郎,60年代出身于音乐世家,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是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现任东京都交响乐团理事。
其作品涉及多个领域,也多次为大河剧配乐,作曲风格带有浓重的古典印记。
《春雪》改编自三岛由纪夫小说,导演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行定勋。
在第2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春雪》获得九项提名,包括最佳配乐奖(同年岩代太郎的《蝉时雨》也榜上有名)。
虽然从改编的角度来看,诠释的过分片面,使得电影存在种种缺憾,但不能否认,其唯美的音乐与绚丽的画面相协相和,不仅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也大大弥补了电影对文字的还原力不足。
电影描述的是大正时代,松枝清显(妻夫木聪 饰)与绫仓聪子(竹内结子 饰)之间的一段贵族恋情,从刻骨爱恨到漠漠黄泉,字里行间透露出清冷纤细的唯美主义气质。
因此,许多人先入为主地以为会配以更和风、更薄弱的音乐,这样才贴合原作气质。
但岩代太郎却大量采用弦乐与木管乐这样偏暖的音色相互交织,事实上,他做的很好,甚至好得超出电影本身。
举例而言,“雅”这个概念在原作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悲剧的起源与核心。
尽管画面本身非常美,每个镜头都精致又考究,但终究表现力有限,只能展现锦衣华服琼花玉树这样肤浅的含义,这时候就得依赖于音乐。
原作中是这样描写的:“他早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根含毒的小刺,扎在他这个家族的一支粗壮的指头上。
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学会了优雅。
直到五十年前,这个地方武士家庭还是素朴、刚健而贫寒的,转瞬之间就大为发迹。
随着清显的成长,一股子优雅之风即将悄悄地嵌入这个门第。
然而不同于原本对优雅就持有免疫力的公卿贵族之家,在这里,它会立即作为一种迅速没落的征兆显示出来。
对此,他就像蚂蚁预测洪水那样有所感。
”再看电影,一开场清显与聪子尚年幼,便响起来的《雅の复讐》:弦乐声拉开序幕,单簧管与双簧管交替出现,一进一退演绎同一段旋律,显得敏感又伤感。
竖琴声点缀其间宛若无垠的浮萍,而后达到一段小高潮。
这里将“欲加蛀蚀而并非蛀蚀,欲加侵犯而又不予以侵犯”的雅致核心表现的恰到好处,营造出干净唯美、却又稍纵即逝的意境。
后半段木管声弱下去,由弦乐领起钢琴独奏主旋律,高音精巧漂亮,低音沉稳内敛,与其说是鹤立鸡群,不如说是如鱼游水,像是一阵清风,又像是根生长于斯的毒刺。
最后弦乐再次奏响,在低音提琴的轰鸣声中结束一曲。
“看到行将衰落就炽烈地燃烧起来”,清显这根漂亮的刺也被岩代太郎画了个大概,奠定了本作悲剧性的基调。
可惜的是,因为选角与编剧的不足,清显的忧郁倨傲,被描绘成了残忍刻薄,这是对美学的错会,也幸得岩代太郎典雅大气的旋律,才扳回了几分。
之后雪中初吻的经典情节里,出现的也是《雅の复讐》里的弦乐部分,缓慢又细腻的音色,如漂浮于一片寂寥的优雅中。
而《雅の复讐》的主旋律在剧中也是如影随形,(完整版可见tr9《春の雪(piano solo)》),诸如在心意相通后,清显与聪子一次又一次偷偷见面,贪恋于一时虚妄的温存。
暖黄色的画面色调与轻巧的钢琴独奏相合,将脆弱唯美的气质推向一个高度,这与开篇就奠定的悲剧路线、之前的冷暗色调画面都形成巨大反差,是个泡沫般脆弱的幻梦,让人唏嘘不已。
以及聪子决定结束恋情独自承担责任后,片中响起的是《春の雪》的八音盒版本,可惜的是这首并没有收录进原声碟。
还有之后两人被迫分开时,清显冒着大雨站在绫仓家门外,翘首盼望能与恋人相见。
这段反复出现的钢琴主旋律将此时二人凄苦、不得的心境烘托出来。
宴会上的华尔兹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优雅の棘(waltz)》这段短小的圆舞曲写得非常漂亮,小提琴主旋律婉转动人,随着流光溢彩的镜头缓缓移动,定音鼓一张一弛,极具官能愉悦感。
恋情发展到高潮时,就有了海边讨论轮回的一幕。
这里响起的是《永远の海》,双簧管声悠远、唯美,小心翼翼的旋律剖开含情脉脉的外表,翻衍出细数不尽的哀愁别绪。
竖琴与此起彼伏的弦乐,细腻悠长,描绘出焦黑龙骨缝隙中流露出的一方洌涟水光。
整首曲子与画面一般,清澄、透亮、绚烂,确实如两人的心境:“我们的整个世界时刻都是那么清澄,毫无后悔的阴影呀。
”之后剧情急转直下,聪子前往大阪,清显追到火车站。
事实上这段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激化了冲突,成为电影里的一段小高潮。
编剧将清显在父母陪同下道别改成了追到车站隔窗话别,虽然看起来有三流言情小说情节的嫌疑,但这段浪漫化的改编还是讨人喜欢的。
从管家告密开始,就响起了《春の翳り》的前奏,弦乐的线条细长,钢琴声低如锤,营造出紧迫的氛围来。
之后大提琴声与开车铃声同时响起,将观众的心一下提起,清显追着火车跑,从聪子手里接过字牌,单簧管的气声和火车的轰鸣声混合在一起,双簧管扁长哀伤的主旋律与剧情同时迎来高潮,最后在清显回忆后的眼泪中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春の翳り》旋律仍然改编自tr1,音乐与剧情算是同时呼应了电影开头。
接下来的剧情都较为紧凑。
聪子削发为尼后,清显离家出走求见不得,在病痛与等待中耗尽了生命力,如一个虔诚叩头的苦行僧,每天每天爬上长而陡的石阶。
这段出现的配乐一直是《雅の复讐》,悠长的旋律,将故事推向高潮,也将唯美的气氛渲染到极致。
乐曲随着清显爬上最后一阶石阶,咳出一口鲜血而结束。
春雪落入浓稠的血流中,剧情迎来结束。
镜头慢慢拉高,tr14《天上の雪》中绚烂、华美的双簧管声与小提琴声,随着定音鼓轻却厚实的节奏,相互交织,像是将春雪的轻盈优雅、爱的轻薄脆弱糅合在一起,可谓完美收尾。
这段还是有过度渲染之嫌,原作中的压抑被统统美化成了悲情,将唯美主义美学诠释成了纯爱美学,反而显得轻佻起来。
不过导演本身放弃了原作庞大的轮回主题,这样的处理倒是无可厚非。
总而言之,岩代太郎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优秀,在与画面高度配合的同时,又将雅致细腻的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弥补上了一部分电影中原作气质的缺失。
※ 文中引用段落均摘自文洁若译本。
有人说这是东方小酌式的蝴蝶梦,有人说这是咏物伤怀的纠结之恋。
对于一个没看过原著,打算看原著的人,这是我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如果说这故事有几分真实,那言过其实了。
真作假时假亦真,这故事确有几分借鉴了红楼梦,不过不管是小7的演技,还是整部电影的氛围,都透着一个字“空!
”可能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在无可奈何面对生死离别之后,小7饰演的清显,低眉看信,越攥越紧的手边,眼角那一滴泪!
只有那一刻,我想我看懂了点什么。。。
故事半实半虚,其实不外乎想传达一点思绪,就是关于人生的最后那一点放不下的辩论,多半是作者自问自答的一种思辨。
正如影片刚出来就笼罩的那种宿命式的悲剧氛围,其实作者包括影片一开始都已经传达给观众了。
所谓爱情的命运,还是命运的爱情,清显一开始已经知晓结局了。
他只是要逃避,视而不见,戏谑,片子里的聪子说他有些幼稚,其实不是,也有观众说他作,可能有点。
作者没说透,清显也没说透的那点话就是,一直以来,他选择闭目塞听地活着,正如一个没有生命的纸片一样,因为他在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中,选择了一无所有,当然,这个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个一无所有代表着某时某刻他可能从梦中醒来,为了一件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忘了哪位诗人说过,人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非常珍贵,然而当找到的时候,那件东西可能已经支离破粹。。。
我想作者并不是想讲一个悲剧故事,只是借这个故事为大家讲一个“空”字。
正如焚心即阅的爱情,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一样,刹那之间遇到的可能是最灿烂,但永远不能拥有的之最。
我想清显和聪子的爱情并不能用普世价值衡量,如果那样,就变成了一个实质性的故事,然而这确实一个虚空中的故事。
如果说作者说的实质性的观点的话,那就是人往往寻找到支离破碎的梦之后,才知道它化在手里变成了血。
这就是人,而能够找到,其实清显已经很满足了。
相比于竹内结子的温润,玉一般的皎洁感。
小7的清显是分外美的,美到好像棱角分明的一块雪,空是整个人的特色,在燃烧的时候用尽全力,并不沾染尘世之气,这个点上来说,清显确有点像宝玉。
只是红楼梦的美,博大汇集成了一个空字,而春之雪这个故事的美,则是用“灵秀”展现了一个空字,这是细腻,细致,过分哀伤,过分执着之后的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确是这样,看这电影第二遍的时候,我几乎从小7 ,一开始就如静止一般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心思。
他对聪子是挚爱的,不管是多年之前,还是最后缠绕于蝴蝶梦之中。
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太多作者避世的思想。
然而又余留了难以散去的那片深情,就那么一个时刻,就能理解这是个太过于爱,所以太觉得无言哀伤的一个作品。
小7演的太好了,就像导演行定勋说的那样,他就好像自然身处于世界中一样,就是风的一部分,雨的一部分,雪的一部分,的确如此,清显这个人物,感受到比任何人对自然界更强烈的呼应感。
他仿佛一直没在看那些自然之物,不管是风,雨还是雪,但其实他没有一刻不看,他的“看”在心里,感应到越多美好,越觉得悲伤。
他对聪子的爱,一半是被人 戏虐命运一样的作弄拆散,一半是他希望如此,垂垂老矣面面相觑,平静如水的一生不是他想要的。
火花般燃烧片刻到极致,是他想要的。
不过这都是他以为的,失去爱人仍然是一样的痛不欲生。
相比于某些朋友说的小7 好像把清显的忧郁,演成了绝情和冷酷。
我个人觉得不是的,他把忧郁刻在了心里,那份忧郁就好像风透过他身体一样,他更像是书中的一笺纸蝴蝶,或是春日里的一片雪花,那种悲伤不光是因为爱人,仿佛从一开始,就跟他如影随形,凉风一般刺骨。
春之雪,仿佛没存在过一样用尽全力的绽放过的世界,太过于爱所以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赞一下李屏宾的摄影,真的太美好了!
影片的爱情很纠结,很无奈,原著的伏笔与细节丢失了不少,唯独在音乐上的表现让人怜惜,几段钢琴凄美而不过于煽情,不失为岩代佳作
这是一部弥漫着忧伤和残酷的电影,一开始是在大正时代的贵族之家,伯爵夫人在庄园里面接待客人,美丽的少女,别扭的少年初登场,但是我记忆最深的第一幕,是仆人来报,花园的水池里面,有一只狗死在了里面,在漂浮。
这一个场景真的是怪异又深刻。
以求死之心活着的感觉,就这么贯穿了整个故事,与其说清显是个青春期的别扭少年,不如说他潜意识的选择都是偏向毁灭的。
聪子只是遇到了不对的人,而清显是注定要毁灭的。
《春之雪》——Be my last“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
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寂寞到了极点。
这庭院什么都没有。
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
” ——《丰饶之海》的结局先看《丰饶之海》的结局,那个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庭院,再来看《春之雪》,寻找疑似转世几回的,一个也许不存在的人,那个发生过许多爱恨情仇的庭院。
幸亏我总是容易被瞬间打动,不够好看的电影,也总有心动的瞬间。
《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之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
《春之雪》,将三岛美学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
置之死地的爱如果痴恋而不禁忌,是否不能铭记一生?
像三岛由纪夫《春之雪》笔下的松枝清显和绫仓聪子。
做为《丰饶之海》第一部的《春之雪》,他们的爱情是后三部关于禅修和轮回的缘起,但是影片只截取的爱情的枝叶,凸显了禁忌绝恋的刻骨铭心。
松枝清显不是不知道青梅竹马的聪子的心意,却任由自己倔强的个性,那么可怜的逃避、误解、拒绝,他总是说:“我要的比这个更好。
”他说的并非聪子不够好,而是常态下自由生长的爱情不够好,至于他想像中更好的,该是如何形态的爱情,他自己也不知道。
结果,本来可以顺顺当当嫁给他的聪子,在他一再回避、误解、拒绝的态度中,被天皇特赦与洞院宫治典王子成婚。
这时候,清显才说,他必须和聪子在一起,于是,偷情开始了,禁忌之恋终于难分难舍如火如荼,同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神池”般的茫然、纠结和危险。
清显说:“如果我们正大光明,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的行径”。
聪子低下头欣然嗔到:“你真过分。
”此二人居然把世俗当成了飞蛾扑火的必须道具,走在绝路而沉溺其中。
所以,结局必须是彻骨的惨痛,这是他们禁忌而极致的爱情所要的圆寂。
因为清显坚信,这样的爱情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假如松枝清显和聪子之间没有误解,而是顺利的完婚,或许也是夫妻一世恩爱的典范,也能郎情妾意如火如荼,但假如是没机会假如了。
若不是文学创作为这爱情故事续上的禅意和转世之类的梦幻色彩,在现实中,对清显这样的,我只能说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蝴蝶与俳句三岛由纪夫诞生在官僚家庭,自幼在日本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有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这构成了他的贵族情结,这种贵族情结又深深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春之雪》有着日本大正时期的贵族风貌。
但是影片中精致的和服女子、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就像日本贵族情节的外衣,蝴蝶与俳句才是其精神内核。
对于痴迷俳句的三岛由纪夫来说,当然要用古典、高雅的俳句来做故事的点睛之语。
“急流遭遇岩石阻挠,一分为二,无论相隔多远,迟早会再重逢。
”影片几次响起年幼的聪子在吟唱她最喜欢的诗句,偈语般的预示她和清显多舛的情路。
在遥远和神秘感的俳句中,洁白轻盈的春雪飘洒而至,影片画面意境极美。
蝴蝶更是多次出现。
聪子在树林里摘花朵祭祀路上遇到的死去的狗,在花丛中捧起一只死去的蝴蝶。
清显梦到聪子躺在河边的棺木里,醒来发现手中握着一只断翅的蝴蝶。
清显病入膏肓的时候,梦到自己和聪子变成春天的瀑布边飞舞相随的两只蝴蝶。
蝴蝶美丽蹁跹的生与断翅之死,与俳句精髓的“风雅之寂”相契合,与三岛骨子里忧郁高雅的贵族情结相契合,也与影片暗指的禅修、转世相契合。
日本有个徘圣的名字真好玩:松尾芭蕉。
芭蕉崇尚中国老庄的风骨,在俳句诗作中学而实习之,而“庄周晓梦迷蝴蝶”是个无人不晓的佳话,看来,这只蝴蝶,在三岛由纪夫的助力下,飞到松枝清显的梦里去了。
小说《丰饶之海》的最后,聪子否认了世上曾有清显的存在。
那么留下一本《梦日记》的清显,究竟是一只蝴蝶,还是蝴蝶的一个梦?
Be my last个人以为《春之雪》中的竹内结子不够柔美,妻夫木聪不够高大英俊,纯爱故事有点乏味,而不打算记住导演行定勋的名字。
行定勋是《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的副导演,而一直排在岩井俊二的后面。
这不是没道理的,单从《春之雪》来看,一样的纯爱电影,枉费三岛由纪夫那么强劲绮丽的《丰饶之海》,行定勋只拍出十之五六,远不如《情书》的婉约细腻。
但是在听到片尾曲的刹那,我还是被打动了,忽然在旋律里一再想起影片中如梦似幻的情景,引人遐思的俳句和蝴蝶,刹那间那些动人的画面融入到歌曲中,那歌声很熟悉,一看演唱者,原来是宇多田光。
尽管是日本流行天后的歌声,听上去就很流行,和影片古典优美的调调完全不沾边,可还是听到了许多的徘徊不定和莫可奈何,就像后人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故事里春雪一样短暂飘逝的爱情。
Be my last!
Be my last!
Be my last!
清显和聪子从不会大声的表白心迹,可是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与所做的一切,都要死要活只说了这句话,请做我的唯一!
好吧,不论过去多少年,古典和流行多么谬以千里,其中人类情感的部分,喜乐怨怒离痴恨始终是相融的。
妻夫木聪太美
“被岩石阻挡的河流,即使不得不在一时之间分叉,但最终还是会走到一起。”会吗?ps:可以媲美宝莱坞之恋了阶级权利的对抗,脆弱的爱在权利和家庭的威逼下走向终结。再ps这男人真是活脱受虐狂啊人家女生爱你的时候你装不在乎不喜欢,结果和别人订婚了又回心转意。下贱啊下贱!画面不错,墨迹的爱
行定勋没有抓到三岛的精髓。
虽然与原作有些出入。但画面和演员演得都很不错。
神伤~
正因为受到禁止,明知会毁灭,才能够这样真挚放肆。
李屏宾摄影
和原著比起来,这完全是架在原著上的琼瑶体新作。
妻夫木聪在里面典型的贝戈戈!
撇开三岛的原作不谈,是一部好电影。
爱就一定要伤害嘛
女主角平凡的面容 拙劣的演技 不管多少次的亲吻 也没有感觉
最喜欢的日本爱情唯美电影
一开始我以为他不喜欢聪子还故意折磨她,后来俩人每次见面他都二话不说扑上去就啃我以为他迷恋的只是欲,后来她怀孕我以为故事就此结束了可他没有退缩,再后来他一直咳 咳 咳 吐血最后身亡。喜欢清显,原著看起~
无趣的片...难看难看难看..女的也不漂亮..男的还凑合...
岸田今日子認出來了.可是老年的若尾文子我沒能認出來啊 !!
唯美,舒缓,优雅,病态美,竹内结子不是心目中的美人,可就是爱
我想看书!不过画面色调的确拍得美……
此片的存在简直是在侮辱《春雪》和三岛。
拍得美极了,各种浮华哀怨,竹林里的少年、蝴蝶的隐喻、雨下的缠绵。妻夫木聪对于贵族少年的复杂演绎活脱入神,竹内结子的端庄娴静充满了东方的神韵。只是不喜欢结尾的刻意,有点过过到做作略显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