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感谢上帝

Grâce à Dieu,以恩宠之名(港),By the Grace of God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德尼·梅诺谢,斯万·阿劳德,若西安·巴拉斯科,埃里克·卡拉瓦卡,弗朗索瓦·夏托特,阿米利·多尔,奥拉利亚·佩蒂特,弗雷德里克·皮耶罗,贝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8

《感谢上帝》剧照

感谢上帝 剧照 NO.1感谢上帝 剧照 NO.2感谢上帝 剧照 NO.3感谢上帝 剧照 NO.4感谢上帝 剧照 NO.5感谢上帝 剧照 NO.6感谢上帝 剧照 NO.13感谢上帝 剧照 NO.14感谢上帝 剧照 NO.15感谢上帝 剧照 NO.16感谢上帝 剧照 NO.17感谢上帝 剧照 NO.18感谢上帝 剧照 NO.19感谢上帝 剧照 NO.20

《感谢上帝》剧情介绍

感谢上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历山大(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和妻子玛丽(奥拉利亚·佩蒂特 Aurélia Petit 饰)结婚多年,一家人在里昂定居,小小的四口之家充满了幸福的欢声笑语。然而,亚历山大有着一段灰暗的过去,他在当童子军期间,曾经被他深深信赖的神父所猥亵。这段遭遇给亚历山大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只能选择将这段记忆深深的封印在心底。 一次偶然中,亚历山大震惊的得知,当年猥亵他的神父现在仍然和孩子们有着接触,这也就意味着,他依然有可能威胁到那些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于是,亚历山大和同他一样也是受害者的弗朗索瓦(丹尼斯·门诺切特 Denis Menochet 饰)和伊曼纽尔(斯万·阿劳德 Swann Arlaud 饰)决定联手站出来,揭开神父伪善的假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霹雳奇幻生死一剑YAKITORI:行星轨道敢死队追魂米老鼠最萌警探相棒第1季蓝色妖姬土地公土地婆千金能买一家亲婚前昏后恶灵空间亚马尻一家不负青春不负卿痞子高手发光体晚上兼职威尔和格蕾丝第五季隐患~掌控黑钱的男人~长江一号我的笨蛋老婆失忆了第二季《007:大破量子危机》幕后取景特辑犀牛大侦探波洛第八季我是你的功夫宗师霍元甲永生的海拉斗罗大陆元气少女缘结神浮图缘维和女警:暴力安全区盗命兄弟

《感谢上帝》长篇影评

 1 ) 无法忘记 不能原谅

🎬《感谢上帝》——无法忘记 不能原谅

🌟亚历山大虽然家庭美满,但是有着一段灰暗记忆,曾经在童子军时期被信任的神父猥亵,直到看见猥亵他的神父仍然和孩子们接触,害怕孩子们收到伤害,选择寻找曾经遭受同样伤害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

🍃整部影片都很平静,没有激烈争吵,但是更让人绝望亚历山大从小的经历告诉父母想得到帮助,但是父母没有反应,长大后更是指责男主的勇敢;和神父面对面谈话,希望神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束后还要手拉手一起祷告,可以看出男主十分抗拒接触,因为没有办法忘记,也没有办法宽恕;整个教会都知道这些罪行,但是没有任何作为,以前只想教会内部解决,但是忍无可忍随即起诉控告。

弗朗索瓦比起亚历山大更加愤怒,成立协会,让受害者发声,给案件制造舆论压力,希望神父以及教会马上得到审判,从小的经历让他也放弃了信仰。

艾玛努尔比起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从身体到心理都更加痛苦,情绪一激动就会全身抽搐倒地,虽然也有支持自己的女友,但是情绪经常不稳定。

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的出现给了他希望,带来了光,尝试正常的生活。

🍂教会在记者见面会时,不小心说出心里话:“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诉讼,时效已过”这简直荒谬至极!

最后结尾亚历山大的儿子问父亲:“你还相信上帝吗?

”亚历山大还是教徒,但是弗朗索瓦因为被神父性侵,已经放弃信仰。

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屏幕外的我们这个问题都没法回答。

其实很多受害者都无法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经历,一直活在阴影里,也无法正常生活,虽然结局没有神父和教会是否受到审判,但是我们需要站出来发声勇敢的人们

🎥

 2 ) 感谢上帝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

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 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 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 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 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3 ) 杂糅的试探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4 ) 感谢上帝

19年末补片3#第一部欧容式"文学记录电影",用极细腻的表现力为近年常出现的"神父失德""幼儿性侵"类题材电影换了新装。

感官上冲击力自然是弱于<聚焦>一类热门,但其中对神学和家庭成员态度的思辨态度却为此题材影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片中视角多次转换,主角接力式出场,最后集中展示矛盾,叙事方式就很新颖,不同于类型大热。

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困境,家庭成员的不支持,神学信仰的崩塌以及作祟的复仇心态。

这些困境把主角们推到了心灵的风口浪尖,结尾餐桌上的对话也把之前协会带来的温暖带回了幻灭,成了没有结果的花。

正如他们的申诉一样。

影片中还提及了一个词即"沉默"。

沉默的家庭成员,沉默的主教。

他们为什么沉默?

为什么对代表上帝的教父如此充满信任?

为什么对多次重演的恶俗事件置之不理?

由此引出的教育,隐私,面子问题和教会的腐败,包庇皆可成为后续电影作品描写刻画的好题材。

"文学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多在此。

舍弃了情绪却延伸了思想,启示着未来。

感谢上帝,法律为一切都规定了时间,帮您的孩子得到救赎,免于惩罚。

也请宽恕您的孩子,以恩宠之名,背离道德,流放信仰。

值得不值得,都应该相信。

 5 ) 沉默的受害者,被神父侵犯的男孩

《感谢上帝》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自编自导的一部剧情片,在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感谢上帝 Grâce à Dieu (2018)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编剧: 弗朗索瓦·欧容主演: 梅尔维尔·珀波 / 德尼·梅诺谢 / 斯万·阿劳德 / 若西安·巴拉斯科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取材于法国里昂一位名叫普雷纳的神职人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对童子军中的男孩性侵事件。

2014年法国里昂,40岁的亚历山大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童年时曾经被神父性侵的经历,像一片阴云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遇到一位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童年朋友之后,亚历山大发现当年侵犯多位男孩的普雷纳神父,直到如今仍然从事和幼童有关的神职工作,气愤无比的亚历山大给里昂教区主教巴尔巴兰写了一封举报信,并希望教区在教会范围内惩罚普雷纳神父。

教会对亚历山大的来信做出了回应,并且在神职人员的监督下安排了普雷纳神父与亚历山大的会面。

普雷纳神父对当年的罪行供认不讳,并且坦然承认自己是一名恋童癖患者,但是普雷纳并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亚历山大表示歉意。

在这次见面之后,亚历山大多次给主教巴尔巴兰去信,要求惩罚普雷纳的罪行,可惜教会始终没有正面回应,普雷纳仍旧可以和教区的孩子亲密接触。

面对教会的推诿和搪塞,亚历山大忍无可忍,虽然明知二十年的刑事追诉时效期已过,还是向警方报案,控告普雷纳的罪行。

随着警方的介入,越来越多当年被普雷纳神父侵犯的男孩被找到,虽然二十多年的时间已过,这些男孩早已长大成人,可童年的阴影还是以不同方式干扰着受害者成年之后的生活。

随着这一事件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曝光和不断发酵,一个当年的受害者发起了名叫“不再沉默”的受害者联盟,把受害者组织到一起,一起寻找迟来的正义。

感谢上帝,即使是迟来的正义也还是正义,只是这条路会很漫长。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之前的作品,大多剑走偏锋且具有极强的颠覆性。

可能是年龄的缘故,最近的几部作品在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16年的《弗兰兹》他非常有耐心的讲了一个传统的爱情故事,而《感谢上帝》这部他还是选择了以克制的方式,用极其冷静的视角,客观的再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既没有选择强化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刻意强调电影的批判性,难得欧容能拍的这么稳。

因为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又都是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这部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15年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虽然两部电影在题材上有近似之处,但是从创作风格上两部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个人觉得欧容的创作意图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想通过电影引发观众画面之外的思考。

至于这部电影究竟让观众去思考什么,欧容并不在意电影没有引导观众思考方向的企图,或者说欧容不持立场,只要观众进行思考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

我看完这部之后心情是沉重的,这里我说说自己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沉默的受害者看过的电影之后我想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受害者要沉默将近三十年。

如果当年的性侵事件只是孩子自己心中秘密,这种沉默我可以理解,这可能是孩子不能充分认清普雷纳神父的真正意图,很多事要到成年以后才会明白,而那时记忆又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这里推荐一部美国女导演珍妮芬·福克斯自传性质的《信笺故事》。

《感谢上帝》这部不同,整部电影三次转换了叙述视角,从事件的曝光者亚历山大,到“不在沉默”组织的创立者弗朗索瓦,再到追随者伊曼纽尔。

当年三个孩子都曾经将神父的怪异行为告知父母,所以说沉默的不是孩子,而是受害者的监护人选择了沉默。

电影中三位主人公的父母,都选择了沉默,可沉默的方式各有不同。

向父母说出事情经过最晚的是亚历山大,此时他已经十七岁了。

而其父母的态度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为了颜面?

为了信仰?

为了尊重教会?

还是因为亚历山大已经成年可以自行决定?

无论如何这对父母面对儿子被性侵之后的反应,让我感觉莫名其妙,这可能是我的思维模式和天主教文明的思维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吧。

弗朗索瓦父母是三个家庭中反应最积极的,最初他们没有选择沉默,在教会和法律两个层面都站出来为自己的孩子表达了应有的态度。

可是在伸张正义的过程中,这对夫妇在遇到强大的阻力之后,也还是选择了沉默。

如果他们像秋菊打官司一样,自始至终都要有个说法,而不是沉默的接受不公正的结果,可能事件早已发生了本质上的逆转。

伊曼努尔的母亲是疏忽造成的沉默,这种方式是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也是身为父母的成年人必须警醒的。

不只是在性侵这一个方面,孩子在很多受到伤害的时候,自己并不能认清事情的本质,与此同时大部分孩子在表达时,往往不能复述事件的全貌。

父母没有留意孩子说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这种疏忽让父母错失了保护自己孩子的机会。

里昂教区主教巴尔巴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耐人寻味。

“感谢上帝,陈年旧案已过追诉期。

”这句话改成这样我觉得更加恰当。

“感谢上帝,大家都是沉默的羔羊。

”这部电影中男孩们被性侵的时间已经到了90年代的初期,而地点是法国,在国旗上对全世界宣扬“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法国。

这里的沉默不是大多数,是全部,面对罪行选择沉默,从另一角度思考意味着成为了帮凶。

因为选择了沉默,神父普雷纳的双手才有机会伸向下一个男孩。

这个题材的电影,精品不少,除了前面说过的《聚焦》《信笺故事》,美国的《一级恐惧》,德国的《M就是凶手》,韩国的《素媛》《熔炉》,我国的《嘉年华》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在人类所有的罪行中,我最憎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在人性层面上我甚至觉得比谋杀更令人发指。

孩子太脆弱了,没有丝毫保护自己的能力。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年轻人,真的是不要孩子最好,人口出生率高低干你什么事,没有父母保护的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6 ) 我也曾和我最好的女性朋友为此吵架

《感谢上帝》神父性侵童子军,本是一个极其具有情绪煽动性的议题,但是欧容拍的十分冷静克制。

并没有直接展现几十年前侵犯的正面镜头,反而通过台词的最简化和光影营造压抑感。

全片中的三位不同阶级的主角可以看成“发起者”“号召者”“追随者”的三种符号。

影片并没有直接引导观众走向某一种明确的情绪,连施害者神父也被塑造成一位坦然面对但并不明白自己罪恶的老人,而是聚焦在了受害者们几十年后的生活和家庭中,真正拍出了社会议题的感觉,那些年轻的童子军长大后,与他们的兄弟妻子父母,有着隐形的裂缝,有的人光是维持现状和修补裂缝就已经很艰辛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发声之人让人敬佩之处。

而着眼于当下的生活,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坏人并不是神父,这个角色可以被任意替换,就像影片最后一场戏和最后一句台词“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其实表达了对公权力的问责。

当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时,是选择留在其中与之对抗还是彻底退出?

三位主角给出了不同的行动,到这时影片也并没给出一个具体回答,而是引起观众们的思考。

我好喜欢这部影片。

 7 ) 感谢上帝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8 ) 性侵85个儿童却免于处罚,这部口碑新片,看得我气到发抖!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触目惊心。

而当真实事件遇上儿童性侵案件,更是多增几倍绝望感。

令人痛心的,不只是发现之时,更是真相揭露、却依然无能为力的那一刻。

伤害已经造成,如何弥补,谁来弥补,怎么走出伤害,预防伤害,是这些影片共同探讨的话题。

今年年初,就有这样一部儿童性侵案件改编的电影。

成年之后的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对抗邪恶,让真相浮出了水面——感谢上帝

导演、编剧弗朗索瓦·欧容,90年代崛起的法国新锐导演,有人把他比作希区柯克或夏布洛尔的衣钵继承者。

电影主题以以探索欲望和越轨为主,作品多涉及同性恋题材,代表作《登堂入室》。

影片改编自一起发生在法国里昂教区的真实性侵案件。

在柏林首映时,该案的一案裁决结果甚至还没有公布。

这也是欧容时隔十年,再次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上一部是《逐爱天堂》) 欧容一度想把这个案子拍成一部纪录片,最后还是用故事片的叙述方式,尽力还原了这个案件。

影片上的全部细节,都是基于案件在媒体和网络上曝光的事实。

包括涉案的主教和神父,无一例外都使用了他们的真实姓名。

这个案件之所以轰动世人,与加害者的背景有关。

他既不是普通人,也不是达官显贵,更不是豪门财阀。

这个充满罪恶的加害者,是在教会中最为神圣的存在——神父。

受害者所要面临、对抗的,不仅仅是上层势力这么简单,那是在欧洲社会里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宗教势力。

而这些勇敢站出来的受害者,大都已经成年。

案件早已时隔多年,甚至都超过了诉讼时效。

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既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们又为什么突然选择站出来?

案件的真相,又是怎样被揭露、公布于天下的呢?

故事要从三个主角的生活开始讲起。

第一位,亚历山大,他是整个故事的起源。

一个典型的法国中产家庭的男主人,事业有成,妻子温柔美丽,还有五个可爱的孩子。

他虽然少年时受过侵犯,但看起来已然从阴影中走出。

亚历山大依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家人都信仰同一个宗教。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当年侵犯过他的普雷纳特神父,又回到了里昂地区,并且还在管教孩子。

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或者更多其他的孩子遭受神父的侵害,亚历山大决定主动向教会写信,坦白自己被侵害的往事,希望教会能革除神父的神职并道歉。

他一直坚信这是“宗教圈子”的问题,应该在圈子内部解决,而不应该闹大,甚至牵涉到司法程序。

他太天真了。

收到举报后,教会只是让神父和亚历山大见了一面。

神父当面向他承认,自己患有恋童的疾病,但拒绝公开承认自己以往犯下的罪行,也拒绝公开道歉。

面对亚历山大持续不断的追问,教会也只是一而再地敷衍。

对神父的罪行轻描淡写,希望他能“不要再纠结于过去,忘掉伤疤”。

最后,教会干脆直接表示,不会对神父采取任何惩罚。

而这个罪恶之源,还会一直担任神父一职。

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后,亚历山大终于决定放弃在宗教内部解决,转向司法求助。

亚历山大,是点火的人。

他的勇敢站出,努力奔走,起诉控告,为事件后面的一系列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事也进入了第二部分,第二位主角,弗朗索瓦。

他因为童年的性侵而放弃了信仰,投入世俗生活。

但一次警察的闯入,让他不得不开始再度正视过去。

但与试图内部解决的亚历山大不同,弗朗索瓦是更加愤怒的,恨不得即刻就要伸张正义。

他自己站出来,同时还联系到身边的受害者。

善用媒体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成立协会和一个网站,供所有的受害者发声,给案件制造舆论压力。

弗朗索瓦,是聚火的人。

他把受害者聚集到了一起,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勇气,也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个协会让影片的第三位主角站了出来,艾玛努尔,他是这团火焰中的一簇火苗。

一个深受童年阴影影响的,成年后仍然和母亲住在一起,情绪稍一激动就会全身抽搐、事业无成的潦倒青年。

他是无助的,弱小的,自暴自弃的。

但因为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的努力,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开始尝试正常的,积极的生活。

三位主角,三个视角,从个人到群体,串起了事件的全貌。

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实,保留了欧容最擅长的多线叙事风格。

但这也是欧容第一次如此克制地,把一个历时范围如此长、波及范围如此广的故事娓娓道来。

那些影迷们所熟悉的,肆无忌惮表露出的性、奇情、扭曲的亲密关系,这样的电影描写镜头,全都在这部片中舍去了。

你很难想象在这样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几乎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以“信件内容的画外音+三位主人公日常生活”的镜头铺开。

影片中没有一个关于“性侵”的直接镜头,所有关于过去的描述都是通过口述、信件交流,以及几个点到即止的回忆镜头。

比如,在夏令营的帐篷里。

在教堂的楼梯上。

在郊外的草地。

就连亚历山大的妻子袒露秘密时,也只不过是坐在沙发上就交代了。

这个隐藏多年的,曾经遭受过侵犯的秘密,只是三言两语,面对着一个交往不深的朋友,就这样淡淡地说了出来。

这份克制的情感,比直接的画面,更让人感到压抑和难受。

恰好正是这种隐约存在压抑,为我们再现了性侵受害者们,多年挥之不去的痛苦感。

平静、纪录片式的叙事风格,让影片多了一份真实厚重的质感,有了触及人内心深处的可能。

《感谢上帝》让我们看到了,在遭遇性侵以后,不管男女,不管老少,都会处于何等弱势的地位。

“反正是男孩子,受到侵害也没什么。

” 存在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

当亚历山大为了揭露真相四处奔走时,母亲却只会对他说: “快23年了,打扰他(神父)还有什么用?

” 一个母亲,在儿子为了内心的正义和良心奋斗时,用的词是“打扰”。

而亚历山大的父亲,更是评价自己受侵害的儿子—— “有胡说八道的天赋”。

最亲近的人尚且如此,可见世上很难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走出来,除了有同病相怜的妻子的支持,还因为他有事业、家庭,有足够坚强的后盾。

即便是这样,他也花了整整30年的时间,才有勇气说出真相。

更多的人,则是一生都陷在这样难以言说、旁人也无法理解的阴影里,痛苦一生。

弗朗索瓦是相对幸运的,他的父母小时候就及时保护了他,后来的日子也一直给予他支持和包容。

但弗朗索瓦还有一个哥哥,他的童年却也无形中被摧毁了。

因为弗朗索瓦的经历,夺走了父母全部的关注,让这个家庭一直围着他转,未曾想,自己却成了被忽略的那一个。

发生性侵案件之后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总是甚少考虑到。

欧容以三位主角的故事,通过三种不同的视角,逐渐描绘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些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并不仅仅是难以面对过去,而是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比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更甚的是,加害者是神父,而他们是教徒。

信仰让他们受伤,也让他们怀疑自己的信仰。

影片最后,对神父的审判已经提上了日程,三位主角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亚历山大的妻子突然问——“如果神父死了,会发生什么?

会发生什么?

什么都不会发生。

天主教依然存在,大家仍是教徒,巴尔巴兰仍然是主教,里昂地区的政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巴尔巴兰。

就像一场热闹的正义之举结束,大家一瞬间回到了现实。

发现现实一如既往。

也许在这一刻,才会更加明白,片名为什么叫《感谢上帝》。

*本文作者:cqq

 9 ) 随便写写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

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人。

两位的立场虽不一致,一位在体制内部争取改良,另一位对体制失望透顶,要推翻体制,但对于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启求同存异的合作。

后一位我称为受害者的代表,他身心俱损,并没有像前两者一样幸运地在灾难后痊愈。

电影只描述了第一阶段的顺利合作与胜利,用圣诞晚餐的高潮暗示了未来失败的结局。

阶段性胜利后有人要退出,作为旁观者虽然惋惜但可以理解,为这场旷日持久斗争投入所有的精力实在太过理想化。

改良和革命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

最后用黑屏白字交代诉讼结果,法律追诉期因此而从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

敌人势力实在强大,蝼蚁难以撼动危楼,但它们还是在改变。

 10 ) 权势、金钱、家庭甚至宗教,是什么为儿童性侵提供保护伞?

近日发生在山东的鲍某某性侵“养女”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养女”多次自杀的经历、报案无果的遭遇、犯罪嫌疑人鲍某某特殊背景更是让人不禁感叹儿童性侵案件取证、处理的难度。

根据“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儿童性侵案1.7万余例,而官方认定的儿童性侵案件隐案率是1:7,也就是说,1起被揭露的儿童性侵案背后,必有7起沉默不言。

在数据背后需要值得关注的是,除女童外,男童的保护更是存在低曝光、低数据的盲区。

强制猥亵罪由“妇女”扩大至“他人”(男性)是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

此前,除幼女外,猥亵儿童罪的保护对象只适用于14岁以下男童。

据“女童保护“统计,2017年600多名受害者中,男童被性侵的有58人,占比9.57%。

2018年男童受侵者占比4.26%。

面对性侵之灾,不论是男童或是女童,都会受到破坏性的心理及生理双重伤害。

儿童性侵作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难题,面临的是道德及法律的双重困境。

2020年1月14日,74岁法国前神父普雷纳在法警搀扶下出庭,接受其涉嫌长期性侵男童案的审判。

(图片来源:法新社)“普雷纳神父性侵案”是全球著名的神父性侵儿童案件之一,涉案犯罪人普雷纳神父现年74岁,他被指控在里昂郊区担任童军辅导神师期间(1971年至1991年)性侵70余名少年童子军(男童)。

该案件自2015年首次公开上诉至2020年正式裁决共耗时五年之久,期间本案持续受到法国乃至全球媒体、宗教人士及百姓的关注。

与很多案件不同,普雷纳神父并不逃避自己的罪行,他从一开始就承认自己的性侵行为,而面对如此铁证,此案在今年(2020年3月16日)才终于得以宣判,普雷纳神父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并剥夺了神职权力。

这桩案件还使当地总主教了菲利普·巴尔巴兰(Philippe Barbarin)因包庇罪被判6个月有期徒刑。

“普雷纳神父性侵案”能成功宣判,离不开法国10个家庭不畏权势的挺身而出、持续多年的努力抗争。

被神父性侵的人们组成了“不再沉默”组织,他们互相分享遭遇,在组织blog上写出自己的证词,互相鼓励、互助。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将这一真实事件编成电影《感谢上帝》,影片并不仅仅是展示性侵之恶的法国版《聚焦》,也不是记录上访、声讨过程的《M先生》,而是真正从受害人的角度出发,深刻、冷静、真实地反应被性侵者的心理状态、家庭问题及持续性的伤害。

《感谢上帝》上映前就受到来自天主教会的阻拦,教会律师为了避免神父案件审判前的舆论过热而控告欧荣,希望推迟影片上映。

所幸在严格的制作流程下,影片及剧本在拍摄前即经过制作方律师审核,教会律师的诉讼除了引起舆论哗然外,并未对真正上映有所影响。

该片于2018年上映,并荣获第69届(2019)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真实的虚构,结构及人物处理

欧荣为了拍摄《感谢上帝》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与“不再沉默”组织的大量成员及其家庭,包括被性侵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等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发现该案件具备人物成长路径不同、犯罪情节多样、人物家庭复杂等多重因素后,欧荣决定拍摄一部故事片,而非纪录片,他要塑造自己的核心人物及故事结构。

欧荣在本片中设立了三组被性侵人物,他们分别是富人(亚历山大)-中产阶级(弗朗索瓦)-底层平民(艾曼努)。

亚历山大:百分百的坚定教徒作为案件的第一告发人,亚历山大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父母与性侵神父是好朋友,自己的妻子在神职学校教书,孩子们接受洗礼。

面对亚历山大被性侵一事,父母的选择是不想在亲戚朋友、熟人面前丢人,所以沉默不提。

即使亚历山大成人后与父母提及此事,父母还会怪他旧事重提。

亚历山大带有一种神秘的忧郁与踌躇,他总是要不停的思考行动的利弊和影响面。

亚历山大在解决问题时首先选择相信教会,他在看到性侵自己的神父还在与孩子相处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不停的与里昂地区总教主沟通,希望神父可以得到教会裁决。

在等来主教无限期的拖延后,他才不得已选择了报警告发。

亚历山大代表了来自保守家庭坚定的宗教信徒们,他们在宗教体系之中而遭受来自信仰传递人的迫害,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反而促使他们以对宗教更加坚定的信赖和支持(如让孩子们都信教,上教会学校,通过宗教内部不停上诉等)来换取宗教内部的支持。

体制给社会中的亚历山大们带来的创伤虽与体制倡导的信仰相反,但却更加坚定了信徒们对体制的维护,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亚历山大的觉醒,也是宗教内部在新时代思想中反思的局面。

弗朗索瓦:乐观而坚定的斗士相较于虔诚的教徒亚历山大,弗朗索瓦更加现代化也更加乐观、坚毅。

他的父母是第一个站出来职责神父性侵行为的,并在发现劣行后马上帮助他退出了童子军活动,停止再次受到侵害。

弗朗索瓦在抗争神父的道路上有点子、有手段,不仅会想新闻点、制造话题;通过互联网集结互助群体、形成舆论阵地;还积极联系各界人士以争取抗争基金。

在弗朗索瓦与辛勤斗争的五年里,他的父母、妻子一直坚定的站在他的身边、出席他所举办的所有活动,鼓励他、并为他献计献策。

弗朗索瓦代表了不幸而幸运的人群,家庭内部的保护及支持是他英勇斗争性格的依靠,成为他坚定地反对宗教体制的内部动力。

这种向阳而生的乐观是经历心理创伤的人群最难得可贵的幸运。

艾曼努:懦弱的追随者、社会的边缘人艾曼努是懦弱且敏感的,性侵造成的心理伤害会使紧张的他突发癫痫病、而生理上的问题是他心头永远打不开的结。

他得知“不再沉默”组织后,焦虑到深夜才给组织者弗朗索瓦打了电话,想诉说自己的遭遇却说不出口,只能痛哭不止。

作为智商超群的“斑马”,艾曼努并未在学业或是事业上有任何建树,而是任由自我堕落沉迷,性侵的阴影使他无法专注地做任何事。

艾曼努成年后质问他的母亲,为何当初得知神父亲吻自己后并不阻止,而他母亲在当年选择回避此事,因为“神父会亲吻每一个孩子”。

但当艾曼努选择加入“不再沉默”组织,发出自己的声音之时,母亲选择帮助他,甚至帮助组织接通每个被性侵人的来电,以偿还多年来内心积压的痛苦。

艾曼努们是被打击到尘埃的,即便天生英才,也无法自立。

在原生家庭的脆弱背景之中,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及肉体伤害是无法抚平的,越聪明敏感就伤的越重。

即便成年后加入互助组织,艾曼努也对人们始终保持警觉;他一心想要证明自己,却无法找到证明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三组人物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贯穿整个影片,他们是交替出场的。

这部137分钟的影片,当发展到48分钟之时,主角由亚历山大替换成弗朗索瓦,弗朗索瓦的故事叙说到75分钟,亚历山大再次出现,开始双主角并行,待89分钟之时,第三主角艾曼努出现,影片开始以三组人物并行的姿态发展。

几乎每组人物在影片中都占有1/3的比重,欧荣在人物情节发上做的真是四平八稳、不疾不徐,这要是功力浅的导演,估计早就拍乱了。

三组人物中出现的男性都有各自的脆弱,当他们在18岁前(主要受侵犯年龄在8-14岁)遭受来自强大神圣机构的高级职员侵犯时,他们甚至还无法分辨。

他们是在脆弱中挣扎着发言的群体,又有多少人在脆弱中选择沉默呢?

对于性侵事发后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所遭受性侵的成年人来说,沉默是一种自愿的失忆,对沉默折和他身边的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创伤呢?

所以在三组人物之外,欧洲穿插了几个选择沉默的成年人。

他们默默流下泪水,无法承担“被性侵者”的身份。

去英雄化,冷静克制的起落·直面漏洞与问题

在影片中,三组人物看起来都是“平凡”的,欧荣没有给他们设计过多”秋菊打官司“一般的刁钻磨难而凸显他们的伟大,也没有反应多少人在他们的斗争中获得新生而显示他们是英雄。

换句话说,他们是因相同冤屈聚在一起互诉衷肠展示彼此脆弱的老百姓,在重重阻立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讨个公道。

现在为了让人物实现某种人设、剧情故意勾人眼泪,而特意设置戏剧化冲突和矛盾的剧本太多了,反而细品欧荣“去英雄化”的、不狗血的处理方式更让人钦佩。

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群情激昂,还能抓住观众、让人踏踏实实跟着节奏看完2小时的影片,还能在内心波澜四起,这是多么强大的讲述故事的能力。

在欧荣看来,剧中人物所做的事,如来自天主教内部和保守家庭的亚历山大能主动讲述自己的遭遇;来自稳定中产阶级家庭的弗朗索瓦能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走上媒体揭露神职体系当年的罪行;来自社会边缘的艾曼努能向公众及律师展示自己性功能问题,以求得公道;这些事情本身,已经是很英雄的事件了。

通过尽量冷静、克制的手法讲述这些英雄般的举动时,观众反而能感受到个人抗争宗教权势、金钱压力时,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这种困难体现在虽然被性侵者从不同层面与媒体合作;在司法层面不断讨论案情;神父承认犯罪并道歉;但几年过去了,主教和神父依旧稳坐钓鱼台。

是的,有罪的人,始终无法接受惩罚。

这是多么大的神职体系漏洞,又是多么难以想象的社会体系问题。

尽管教会宣称自己是善意的,鼓吹宽恕是它的主要美德,但必然也要掩盖它的丑恶。

而从另一面看,教会内部神职结构在其本质上来说,也不具备替信徒伸张正义的能力。

在普雷纳特神父与亚历山大的会面中,神父并没有祈求亚历山大的原谅,神父阐述了自己的精神困境,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

他并不认为自己犯罪了。

当神父在警局与艾曼努见面时,教会的上级主教要求普雷纳特神父去请求受害者的宽恕时,我们瞬间可以去反思宗教本身的这种宽恕方式,这种看似是教会的核心价值在神职人员是犯罪者情况下的讽刺性。

这种宽恕的请求对受害者和观众来说,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宗教的核心价值在这种宽恕面前变了味儿。

因此,即使司法的正义和人们的努力促使神职人员接受审判,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对于受害者而言是永远的痛苦,且终不能得到谅解。

记忆的闪回:儿童面对性侵时的困境

记忆,让观众直面恐惧导演在故事讲述中穿插了很多闪回的画面,让观众直视一个个被神父带走的孩子。

是的,观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要被性侵了。

与被性侵人物在长大后要经过内心挣扎极其痛苦下才敢于说出真想不同,神父对年幼的孩子是如此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性侵,孩子们在面对即将发生的悲剧时又这么缺乏抵抗能力。

闪回带来的恐惧和紧张与现实中的抗争气氛形成反差,为斗争的必要性带来紧迫感,而一年一年过去,神父依旧没有被送上法庭的结局更加强化人们对宗教体质的质疑,也加深观众对青少年性侵的痛恶。

可想,在宗教国家如此拍摄该题材,是导演自信和强势的表现,我仿佛能听到他隔着屏幕对神职系统和观众们高喊“快醒醒吧!

一起战斗吧!

”闪回,儿童性问题的困境在闪回之中,导演展示了孩子们的困境在哪儿。

在观片之时,我也在问自己,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知不知道什么是性侵,是不是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由其当我面对权势高压之时,如何解决即将面对的困境。

我迷茫了。

看着一个一个被“神”触碰的脸庞,我内心出现了跟他们一样的不知所措。

孩子们希望在人群中获得好感,更希望从大家都尊重的人那里获得肯定。

这种希望给了生活中高权势、高威望的罪犯一张保护伞,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下手,在影片中,被选中性侵的孩子在幼年时反而有种被神选中的错位感,而长大后他们不敢承认被性侵,也来自于当年配合产生的内心羞耻感。

另一方面,可以在孩子们中选择被性侵对象,也满足了高权势罪犯在孩子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定位满足感。

弗朗索瓦的父母不许他和哥哥参加童子军后,哥哥很气愤,因为他失去了跟小朋友们玩耍的机会,哥哥反而怪弟弟多事。

年幼的弗朗索瓦也因哥哥的反应产生了罪恶感,他认为是自己害的大家没办法玩耍,因而自责万分。

艾曼努记起是他自己走上性侵场所的台阶,暗房中,面对神父的抚摸,他凝视着神父,眼神并不躲闪。

是什么邪恶力量促使他上了台阶、敲了门?

面对如此庞大的心理、生理、社会、宗教、权势、金钱利益等问题,欧荣清醒而有条理的将问题全部揉进一部137分的影片,这种诉说方式显示出导演恢弘的志向和磅礴的气势。

面对结局的处理,导演也并不急于通过影片给出某个单一的政治性结局,他通过对三组人物的反思和对立神职人员反应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更多可思考的空间。

崩塌与重建:人 物 · 情 节 · 社 会

三 组 人 物 的 结 局在我看来,导演设置的三组人物结局是建立在如何自我重建的基础之上。

亚历山大的结局是来自天主教家庭内部的疑问,这同样是来自宗教内部教徒们的疑问,还相信上帝吗?

当神职人员的猥亵行为,是由于他自身功能的失调产生的普遍性问题吗?

是神本身不能对所有民众起到教化作用吗?

抑或神职体系本身是不可信赖的。

这些与信仰本身的关联又是什么?

信仰是不是值得信赖的?

弗朗索瓦的结局代表部分人回答了上面的质疑,因为得不到良性的答案,他们主动放弃了宗教。

弗朗索瓦的最后一幕是开着车与妻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使他个人前进的动力一直来自于家庭本身的坚实,以及亲人与他良好的相处方式。

而艾曼努们的未来是充满焦虑的,影片的最后一幕,艾曼努凝视着教堂的方向,扔下一根没抽完的烟,他代表着还未完成自我重建的人群,他们还侵蚀在痛苦的床上之中,像一颗社会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被触发爆炸的弦。

信 仰 的 追 讨

导演安排了大主教巴尔巴兰使舆论哗然的一幕,在记者招待会上,当巴尔巴兰提到很多儿童性侵案已过追诉期时,意外说了句“感谢上帝”。

大家震惊的恰恰是他的表达是下意识的,是大主教对神职人员无法被法律追究时表达出的一种庆幸,在性侵与侵犯、害人与被害之间,主到底保护了谁?

这是导演通过情节设立向神职系统提出的“打脸”问题。

因为欧荣对神职体系如此直接的展示,他不仅遭受了来自天主教会的追讨,还面临拍摄资金上的困难,甚至在拍摄时都不敢到案发地里昂取经,影片拍摄时都不敢使用《感谢上帝》的真实片名。

这让我们再次将思绪从影片本身牵至整个社会层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对于具有高权势的社会地位的特殊人群确实存在灰色的保护伞。

这不禁再次让人联想到鲍某某的案件,不论保护伞隐藏在哪些角落,是如何坚实;不论否认与辩词是如何狡猾;希望人们始终要清醒的认识到儿童的错觉和无助,道德的敏感和脆弱,法律的时效和边界。

相信正义,“不再沉默”,帮助同样受到伤害的人,支持捍卫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小星星们加油!

原文发布于公共账号:影迷羊坨坨欢迎关注哦!

━(*`∀´*)ノ亻!

《感谢上帝》短评

3.5。叙事上的小细节很动人,男二父亲递给男二信封的时候被触动到。但是,剧本编排不太喜欢。电影讲了三个男人,类似三段式。三个非常冗长,没有注重减法。大幅度讲的男一,结果到最后完全垮掉。男二的故事其实讲得特别奥系,一度觉得在看颁奖季。

9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谢谢补上了电影节的遗憾(再次)!接近凭一场接一场的对话推进,分数不算高在所难免,但真的浸入其中,很是钦佩欧容摒弃吸睛花招噱头的写法,正如为筹备记者会的他们所言,证据事实比愤怒发泄更有力,群像生动,层次丰富,同作为受害者都有不同的鲜明形象,以事件为主,但是内涵超越事件本身,不管何时何地,集体的河蟹团结总是比个体的痛苦重要,就连父母都指责“就你会惹是生非”“你以为就你一个人受苦”类似说法总是耳熟能详,片名感谢上帝何其讽刺,同样感谢上帝,正因有人为的不是报复泄愤,而是为了道义良知为了坚守真正的值得珍视的人性光明的一面,是否还保有信仰的问题是有倾向性的答案的

1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直面他人对自己带来的伤害的 也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能拍的这么无聊的

15分钟前
  • maisonjar
  • 较差

“我们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保护过去的自己,不要再羞耻或恐惧地活着” 打圈导致阴茎弯曲的难以取证、质问母亲知情神父亲吻自己却没有作为、联盟退会、受害者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持久战…都是电影的另一面力道。欧荣最正经的一部,看似《每分钟120击》跟《开战》的观影体验,鼓起勇气反抗,却不宣泄愤怒。“卸下沉默才是我的生活,我的信仰是人性”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抽丝剥茧般的观影体验,赞成欧容的观点。(结合可有可无的映后想,电影当然可以绝对,导演没必要考虑到所有人的观感和立场,也越来越欣赏这种电影。)

22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在《感谢上帝》缓慢,沉稳的节奏之下,仍然存在着一种根茎式的“轮舞”结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组织”之中,叙述主体依次置换,然后回归,随即触及到“核心”,在那间暗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最后一镜,作为大他者的教会依然“挺立”在那里,就在教堂的大片黑暗与逆光我们可知,这里并不是“信仰”存在的空间,上帝不曾存在。但是,《感谢上帝》却是平庸的,它并没有探讨信仰,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内在心理有过多描绘,它只是一部被搬演的纪实影片,与纯粹外在的“斗争”。

2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较差

一开始惊异于这是一个过于黑白分明的斗争故事,直到社会组织成立、发展,事情才变得些许暧昧和复杂,有很多重复段落,换视点好玩

29分钟前
  • 北时一
  • 还行

难怪《电影手册》怒打一星,本片从视听语言到叙事文本设计上都完完全全的倒退回了非常传统的时代,可能只有拍教堂戏时冷峻的取光设计还能看出欧容在影像方面的能力;作为欧容的粉丝我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倒退,就像是一个英气大叔瞬间变成百岁老头一样,完全丧失了魅力;当然还是要赞赏欧容顶着法国教会的百般阻挠最后成功让电影上映的勇气,酌情多给一颗星…

30分钟前
  • 已觉醒
  • 较差

欧容拍这种主旋律电影…白左法国人天天米兔米兔的没救了,想拍有勇气(新意)的米兔可以去拍男控诉女啊…

31分钟前
  • 雨王拧发条鱼
  • 较差

欧容极为稳定的的娴熟优雅。一场教会内部陈年性侵案牵起精英,中产,底层俨然三级议会。三个主人公三段故事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切割出事件复杂多面与革命隐喻。

33分钟前
  • feifeiRun
  • 还行

你所受到的痛苦,和那些孩子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导演确实是讲故事的一把好手,将神父侵童的事件娓娓向我们道来,三个不同背景的受害者被侵犯之后的人生经历及心理创伤,对待揭发这件事的不同反应,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淡的慢摊开故事,没有“惊艳”。

37分钟前
  • HarperYug
  • 还行

宗教势力的危机公关也让艺术家的表达像一篇中立报道。

41分钟前
  • Clairvoyant
  • 较差

你还相信上帝吗?当经历过如此伤痛后,心中的信仰又何不有所动摇。对于受害者而言,再一次揭开尘封已久的伤痛绝非易事,但眼睁睁地看着施害者逍遥法外、知情者无所作为更是愤怒与绝望。这个故事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在没有外界和媒体的干预下,试图从内部解决问题只是徒劳,发声是许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唯一机会。

46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教会好强大、虚伪。

5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zebra cock

53分钟前
  • mxx
  • 还行

58分钟前
  • dududududu
  • 较差

看之前以為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故事,沒想到一上來是一個城市中產五口之家的現代生活。感覺改良派與革命派的矛盾在哪都無可避免了⋯群像故事中幾個主線人物還是細膩又鮮明的,大量的書信旁白穿插無關平行場景讓我莫名想到美漫,這種方式也使得2個多小時感覺起來有些heavy,有些人不太喜歡這種做法,而我覺得怎麼說也算一個特色。講故事的方式和鏡頭內容的選擇中規中矩使得電視劇感比較強,在這個敏感題材上不夠先鋒也不夠撕裂,也使得有些人不夠喜歡,但我覺得抽離沉穩也有它本身的好處,大概就是那種娓娓道來的共鳴感和日常真實感,把一件遙遠的事拉到了你和我的層面。採寫過教會metoo事件的朋友說,片子真實得彷彿紀錄片⋯⋯

59分钟前
  • 楊不歡
  • 推荐

3.5;叙事节奏不疾不徐,文火慢炖依然张力十足,大段对话并未引发厌烦,虽无戏剧化高潮,但依然牢牢把控视线注意力,欧容这几年倒是越来越稳了;三段视角的转换也较自然,每一段背后都深藏着关乎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选择。那些言必称“何必再提陈年往事”的人,何曾有半分体察的悲悯,根本无法了解性侵伤害导致的终生心理阴影;敬佩这些勇敢站出来的人们,退缩者的反应也相当真实。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维护公序良俗作为叙事原动力,和结构一起输出一派压制情绪,夹缠思辨的冷静范,其实很难想出到底是出于立场目的的考量,还是“写诗是野蛮的”的道德准绳,毕竟《聚焦》的轻响闷雷也是雷,那些所谓不可撼动的“无形力量”是人的产物,终究也需要真实社会的判决、制裁、加立法才能反向下沉到可以接触到的视角切口,所以直接把诘问推给金句式形而上思辨,只能说您还真不是德莱叶或者伯格曼。

1小时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拍得扎实,人物饱满,最后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是对所有人的拷问,欧容没用什么过多花哨的东西,只是认认真真审视神父性侵幼童这个普遍性的现实,对个人成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个当事人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