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罪》是一部典型的沉冤昭雪型电影,同题材的例如《永不妥协》、《秋菊打官司》都为中外观众所熟知。
如许多法律题材的电影一样,电影将一些法律知识汇于其中,亦描绘了行政的繁文缛节对实现司法公正的桎梏。
然而电影并未过多纠缠在案件本身的证据收集和法庭辩论环节,而是将重心放在影片中的Betty Ann和Kenny之间的浓厚亲情之上,以此来展现影片的深层主旨:血脉相连的坚持和信念。
然而,沉冤昭雪的背后,亦有一些故事:电影中的人物Kenny事实上在2001年他出狱后6个月后就不慎摔死了。
人们因为这件有如“上帝的旨意”般的事件议论纷纷:看来Kenny还是待在监狱里更安全。
然而导演Tony Goldwyn却解释:“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但是我认为,最终,电影不会顾及此。
电影关注的更多的是Kenny的自由以及Betty Ann和他之间的亲情关系。
“波士顿人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因为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麻省的Ayer,然而,这部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密歇根州的Ann Arbor拍摄的,只有一些为故事铺垫的背景是在故事发生当地拍摄的。
这是一部R评级电影。
这个精彩的故事被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Farah Stockman报导,他偶遇了事件中的“专为因为未作DNA测试而被错误定罪的人们无罪辩护”的律师Barry Scheck。
Barry Scheck把Betty Ann的故事告诉了Farah Stockman,经Farah Stockman回忆道:Betty Ann在Britol R.I的一个爱尔兰酒吧工作,非常腼腆,她似乎不愿自己被报导成一个高中辍学的人或是一个英雄。
她认为做一个单身妈妈没什么了不起的,而帮自己的哥哥打官司更是理所当然,”这是我该为我亲人做的,难道不是吗?
“ Betty Ann说道。
她似乎不想出名,然而,荣誉却还是找到了她。
Betty Ann的故事被登载在环球报头版,并引起了巨大反响。
十年后,这个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
现实事件中的遇害者Katharina Brow的子女Melrosa和Charles的律师Gloria Allred在众多媒体报导中谴责《定罪》的导演Tony Goldwyn和主演Hilary Swank从拍片到影片上映,全然不顾Melrosa和Charles的感受,从来没有联系过他们是否同意将他们的母亲拍入电影,更是没有带着悲伤或者同情打过一个电话。
《定罪》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女主角由两度获得奥斯卡影后(《男孩别哭》/《百万宝贝》)的Hilary Swank出演,男主角则是在去年的一部优秀科幻电影《月球》中主演过的老牌演员Sam Rockwell。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除了真实感人的剧本,更重要的是演员们的优秀演出。
然而,又正因为真实事件取材的有限性,整部电影情节的可预见性又似乎太明显,明明一个精彩的故事,嚼起来却让观众们有些兴味索然。
有时候真实的故事相比虚构的,正因为缺乏那么一些情节的不可预知,导致观赏度降低,在同期上映的《127小时》、《斗士》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影子。
综上,3.5星注:背景材料取材于ABC新闻、新美国评论等英文网页,理解不妥处敬请勘误斧正。
生活好像就是日复一日有时候总需要一点刺激来提醒自己坚持下去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刺激《定罪》就是这样一部好的电影这个高中辍学、没有工作、又要带两个小孩的单亲妈妈贝蒂花了18年的时间给自己被判一级谋杀罪的哥哥寻求清白 18年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为此她失去了家庭、成为单亲妈妈,成为法学课堂上年纪最大的两个女人之一,她既要在酒吧赚钱打工又要照顾两个儿子还要完成学业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她走下来 经历和承担这一切我很难用语言说清但是 她的执着深深的打动了我也许她下定决心去攻读法律专业的时候没有考虑会承受多大的压力,只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出口也许她一边背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 一边熬夜通宵写论文的时候没有时间想这一切是否值得也许她要是没有坚持为哥哥洗清罪名的决心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社会中下层的家庭妇女所以有时候生活中的磨难看上去很痛苦 说不定就是我们的催化剂 使人生发生质的转变我看到的贝蒂拥有坚毅的眼神遇到在我们看来是巨大的打击时 她会用这种眼神望着你不停地说:这只是个小小的挫折 她相信总有办法解决困难 并为之付出全力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种天分 至少我觉得是这样这种坚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因为它跟智商、天赋、遗传基因无关我突然回想起我考研的日子 真的又有多可歌可泣呢只不过是大冬天早点起床 坐在教室里反复看那些字那些题那些卷子那些书 没有太多的想法 只是眼睛看着远方的模糊的目标不停的往前走迈着同样的步子重复同样的节奏 结果突然发现目标就在眼前贝蒂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份不屈不挠 也许这个词有点俗 但是我觉得她就是抱着既定的目标 缩小一切困难 发挥最大的努力 结果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这篇文章送给即将考试的你 送给我们飘渺的爱情也许抱着这份淡定的坚持 我们会走的很好很远很久
那个女警官真的很恶毒啊!
该死的!。。。。。。。。。。。。。。。。。。。。。。。。。。。。。。。。。。。。。。。。。。。。。。。。。。。。。。。。。。。。。。。。。。。
在中国像这样子的冤假错案也是数不胜数,但是有于被错判的大多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下的人群,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都可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花钱去打这么一场官司了。
本片的主角也是这样子残害的,在肯尼被判刑后,安蒂对丈夫说希望花钱请更好的律师,但是被拒绝了。
事实上,如果当初他们能够请到更为优秀的律师或许就可以打赢这场官司,但是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并不清除,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申诉。
当安蒂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才学习到更多的途径来为自己的哥哥进行无罪辩护。
他们能获胜的主要证据-血液如果真的被销毁那么他们的努力都是白费的,这也说明了在司法机构确实存在一些腐败的人,在安蒂祈求法院工作人员为她再去寻找一下证据时倘若没有被答应那么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倘若这件事放在中国,即便是工作人员的失误没有销毁证据,他们也是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将证据得到的。
中国那些能够沉冤昭雪的案子大多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而得以平反的,再加上媒体的曝光才会有有关部门重视。
他们真的是幸运的,也许是上帝眷顾安蒂的真诚。
愿上帝能够眷顾更多的受害者。
这不算是一部有着很多悬念和转折的电影,因为大部分作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事已经是一种既定事实,就算改编也不能太离谱,不然就纯粹是戏说。
但是也正是由于真实事件在前,所以要在两个小时内交代的东西必须经过抉择、取舍,才能整理出一个主次分明、张弛有度的故事。
白描与杜撰之间的尺度,把握得是否恰如其分,决定了这种“真人真事”电影的优劣。
我想此片算是分寸得当,且打动人心的。
能被搬上大屏幕的故事本身当然必须是动人的,一个妹妹为了证明坐冤狱的哥哥是清白的,不惜放弃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年纪一把了还顶着被愣头青们嘲笑的压力去上法学院,千辛万苦考取律师资格证,亲自调查当年的凶杀案,历经18年,最终还以哥哥自由。
光是简介,就让人激动了。
不要说现在亲情很廉价,就是珍贵,能珍贵到以自己的人生为筹码换取亲人自由的能有多少?
更何况,这不是简单的以物易物,好像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用一个人的幸福换另一个人的人生,而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付出的坚持、对信任的坚持,以及最重要的对希望的坚持。
这完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为亲情的目的,而是升华成了一种信仰。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偏执,无意义的执着叫做偏执,但是这里借由爱的力量追求正义的执着则是一种信念,正如《岁月神偷》里妈妈讲的,做人要有信。
基本上所有感动的眼泪都上贡给故事本身了,但理智上讲,令我最感慨却是使这个故事得以成立并由此引发的对法律体系的反思。
它揭示了两件事:其一,法无完法。
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法律不像道德原则那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法律有着明确的适用范围以及伴随而来的局限性。
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状况,法律几乎是捉襟见肘的,根本无法对每一个破坏秩序、需要审判的行为做出精准而恰当的惩罚。
再者,在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包括司法者、辩护律师在内的法律实践者自身的质素参差不一,造成法律精神没有良好贯彻、甚至被扭曲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法律权威丧失的时代或地区,由法律实践者知法犯法造成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例如这个电影故事的起源就是警局的女警察出于私利将一名前科不好的累犯冤枉成一宗谋杀案的凶手。
而这只是不计其数的冤假错案中的一桩,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桩,因为哥哥本来就是品行不端前科累累的惯犯,按照犯罪心理学的理论,量变达到质变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是妹妹或是出于亲情或是出于了解而对哥哥的清白如此笃定,那么哥哥冤死狱中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法律是靠不住的。
“不要拿法律当成挡箭牌”当然是完全正确的,那是因为法律本身就成不了无坚不摧的挡箭牌。
其二,法律修正的可能性。
虽然法律已然失却了作为绝对权威的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存在合理性的丧失。
甚至,正是由于法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其修正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社会现实的改变,对法律的修改也一直在进行,即使是像宪法这样相对稳定的基本法,对它的解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自由权的保障范围能否包括允许色情制品的传播等等。
因此先前审判的案例的参照作用也极其重要,尤其是在以保守为主基调的法律体制里。
另一方面,法律修正可能性的存在,反过来证明了遵纪守法的必要性,哪怕现行法如此不尽如人意,甚至如此荒诞。
《the Practice》里的Eleanor曾经遭到过这样的质问:当你明知道对方有罪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全力以赴地为之辩护呢?
正义该置于何地呢?
当时她回答说,正是因为必须要为凶手所辩护才使我相信法律的正义性。
诚然法律是为正义的,但法律不是正义本身,而只是实现正义的一种途径。
通过遵循法律途径诉求正义才是正义的题中之义,尽管有时候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诸如违背自己的良知为凶手辩护,诸如明知罪犯在眼前但因为缺少确凿的证据而束手无策,诸如用18年的光阴来证明清白。
这些代价无疑是残酷的,尤其是时间的代价,可以说是最惨重的,毕竟人有多少个18年能够用来这样被挥霍啊。
然而,代价是必需的,这也是法律最悲情的地方。
挑战和批判永远是容易的,尤其是针对体制的冒犯和挑剔,简直易如反掌,到底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有限性可以说是先天的。
但难的是建构和维系,一个能够具有较大适用范围且不断修正完善的法律体系不是从天而降、更不是一夜生成的,甚至在确立之后,其所受到的来自现实变化和内部缺陷的挑战也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若非法律本身服务于恶,法律的权威性是值得珍视的。
不过需要区分的是,一个糟糕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是这个社会的法律出现了问题,很可能是某些法律实践者的失格。
所以反对法律实践者并不是反对法律本身。
因此,强调以法律手段修正法律的先天缺陷所造成的错误,而不是简单的用反叛来挑衅法律的失序,是这部电影•事件最难得、最叫人敬佩的地方,也是法律精神真正得以体现的地方。
ps:作孽啊,我果真毫无悬念地变成了一个无趣的人。
TvT
当法官像平时一样宣判完以后,好像什么都只不过是按部就班。
可是对于肯尼来说,一切仿佛都重新开始了。
只不过他的清白和自由整整等了18年。
而他亲爱的妹妹,则为了他的清白,几乎搭上了18年的精彩人生。
不敢说她真的像孩子们说的那样“牺牲了一生”,但丈夫的离开,本该给予孩子们的关心和陪伴,她确实失去了本该应有的更加甜蜜的家庭幸福。
这可能就是2个从小就相依为伴的哥哥和妹妹之间坚强的亲情纽带。
妹妹永远相信哥哥是无辜的,并从不放弃。
影片展现的场景中规中矩,节奏得当,却又紧紧抓住人心。
可能对于公正这个主旨,任何人都会被不由牵动。
那首结尾部分的钢琴曲,恰如其分的表现了整个影片的调子,平淡,但是充满了张力。
哥哥和妹妹偷偷跑到别人家 躺着吃糖果,享受他们平时难以感受到的自己营造出来的小家庭温馨;当哥哥和妹妹要被分开,两个人死也不想分开······一切都不会被认为是煽情···没有父母关怀的孤单孩子,对方几乎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
这也是支撑妹妹18年的唯一信念。
那孤单的亲情。
她被冤枉的 暴躁 有趣 唯一的 哥哥。
影片的最后是圆满的结局。
而这个根据现实故事改编的真人真事却让人感觉缺憾:哥哥肯尼在离开监狱6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我不由的想,这样的结局,对于妹妹,是不是公平。
她为了哥哥所耗费的人生,所耗费的青春,最后还是没能和哥哥走的更远。
不过我想,她一定不会后悔,因为那坚定的心,去证明哥哥是清白的心,想要让哥哥重回温暖的心,不会熄灭……她有一颗,最勇敢最坚毅的心。
祝真实的贝蒂,幸福永远。
近似偏执的坚持,其实为信念或者理想这种东西付出财富或者生命并不算太难,因为可以解释为一时冲动,但付出一生乃至挑战自我的不可能,这个就很难,最生活化的东西就是久病无孝子。
美国的司法制度其实已经算很健全了,英伦老牌的法律程序,再加上当年的以法立国,至少这类案件能得以沉冤昭雪,认错并加以纠正很重要,关键是站在权位者的角度做得到与否。
杂七杂八那么多胡诌,斯旺克是很强的一个演员,但男孩不哭带给我的冲击实在太大,所以每次看到她的电影就会想起那个噩梦般的电影,怕了我了!
另外男主角也很强呢,所谓超级神配的演员。
当看到18年的冤狱在平反的那一刻是那么平静,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过多的渲染以及最后温馨的画面,我们也许体会到个体在和整个命运抗争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力和渺小,但是正是这份抗争才显示出人类的伟大和顽强。
当两个男孩在谈论母亲为了让舅舅出狱而放弃了家庭和青春时是否值得?
两兄弟之间是否为了对方也会像妈妈那样做?
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不同,走哪条路无所谓对与错,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就要价值。
自我标榜民主社会的美国,同样存在制度对人性的践踏,一如中国的赵作海、佘祥林等冤案。
在DNA已经证明肯尼无罪的情况下,检察官仍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千方百计的阻挠,如果不是贝蒂契而不舍的精神,如果不是兄妹情深,哪个与己无关的律师承受的了这个压力?
所以,电影背后的亲情突显,亲情无敌。
有人说,人生贵在坚持。
我想这句话真是一点都没错。
是不是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在一个新学期的开头,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取得好成绩。
第一个月非常好好,第二个月just so so,第三个月开始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
于是就在对着老天抱怨说,为什么这个学期过的那么久。
可能女主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至少生活上有很大的压力造成她在兼顾家庭和事业上失去了平衡。
所以,她才会学业上没有成就,然后连自己的孩子都计划离开自己。
其实她也想过放弃。
女主也有一段日子没有去上学,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谁人不是呢,人之常情。
如果是你身处于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状态,可能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吧。
But she did.就是传说中的,有志向的人,在付诸于行动上是不会吝啬的。
我很感慨,也希望可以成为这样坚强的人。
我听说过一句话,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坚强,那就真的没有人能帮你坚强了。
我或许也是多多少少在学业上遇到了瓶颈。
presentation啦essay那些浮云啊成绩不高啦种种。
可是真的是相较于女主来说的话,这些困难好像就真的不算得上是那么回事了。
我也是个学生,我也在学law。
我自然知道essay赶不及deadline的那种恐慌感,我自然知道做presentation时候那种紧迫感,我也自然知道成绩太差或者attendance太低被学校劝退的那种绝望感。
人生在摇摆不定和停滞不前的时候最恐怖了,因为它真的是考研一个人意志力的最佳时期。
我最近意志力也开始受到各种外界诱惑,我想要真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是需要一定距离的。
所以还在等什么呢。
为什么不愿意坚持走下去呢。
加油。
PS:这其实是励志片子。
这其实是励志片子。
PS的PS:里头涉及的关于各种law的英文词汇我现在听起来好顺耳啊。
o(╯□╰)o
的确是很励志的电影。为家人平反昭雪已经不是新鲜题材了,越狱就是此类题材只不过手段和看点不同。国人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完全没有切身体会,一个公平公正的司法体系在我国是一种奢望。
其实就那样了...无非是错判,定罪,翻案...
typical motivational firm with kinship as the mainline。
三星半,对于这些被误判的人来说有什么能赔他们的?他们的时间他们失去的自由。亲情。友情。爱情。享受。痛苦。一切一切来源于不同地方的种种,有谁能够补偿他们,人的一生就短暂不到一百年,他们人生的几分之一就在监狱里度日。法律有的时候死板的让人忍不住想说欧屎特!!
妹妹坚信哥哥没有杀人,16年努力当上律师并寻找证据为他清白。通过谈及她的家人感动冷漠的办事人员。警察威胁某些人做伪证,后来也因法律缺陷,警察没有被判定有罪。冤假错案很多啊。
6分,有志者事竟成。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剧情仍然欠缺说服力,尤其情感部分。叙事和表现力远逊于99年的<飓风>。配乐虽然动听,但抄袭明显。
男主的原型竟然在出狱后6个月因意外挂了,真黑色幽默!
看的过程中总让我想起Kevin Bacon主演的那部一级谋杀,希哥太适合出演这种精神力量强大的女性角色了。Sam无论好人还是坏蛋都是那么邪恶,太有爱了,男配提名应该有希望吧?意外发现导演居然是dexter里那个张的像nably的法官,女主好友是willgrace里karen的情敌
斯万克和洛克威尔演技大爆发,可惜SWANK每年都是演得超棒但片子温吞。
Would you fight for me like that?我会的,我也是这么一根筋的人。你肯定不信,算了。这片中规中矩的但是挺妥帖感人。希拉里斯旺克凭这片拿个奥斯卡提名总没问题吧。山姆也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猫一样的男人只此一家。
5
看过希拉里斯万科的百万美元宝贝和男孩别哭以后只会把她当兄弟看 = = 有这么一个肯为之奋斗的人也不错.
垃圾片子
sam rockwell演个囚犯都这么有范儿~
除了没头没脑,就是偏执与乱伦
亲情真伟大,是什么让一个女人可以如此坚强?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真的好。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两获奥斯卡影后的希拉里·斯万克和《月球》吸引人注意的山姆·洛克威尔加盟,感动地本人一塌糊涂,眼泪鼻涕一起流啊~~恕本人眼拙,竟然没看出梅丽莎·里奥扮演了那个坏女警察啊!
故事讲的不温不火,但胜在真人真事改编,亲情的力量戳中泪点。
故事不错,可是!希拉里斯万克,世界上怎么会有像你这么丑的人!扮男人不像男人,演个女人不像个女人,本人长得跟个丑八怪似的,真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