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还图样图森破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当时听说有些国家废除死刑时简直无法理解,这无疑是对受害者和其家属的二次伤害呀!
废除死刑也就说最高刑罚是无期,但无期就意味着可能会受到减刑甚至会是保释。
如果我是家属(朋友)见着伤害过自己亲人(朋友)的人重获自由,那人是否悔过不说,但心里终归会是一团堵。
但在看过《杀人短片》后,电影里面完整再现了整个死刑的执行过程,凶手在死时表现的无力实在震撼了我,受害者在凶手面前是被以凶手个人的意志所杀,也就是是一对一(或者几对几)的较量,但凶手在法律面前是1对全的较量,感觉法律是以公众意志完成了对凶手的杀害,这种公众意志就是正义,不知是电影中还是某人的评论中有这句话:“法律难道不是冠以正义之名的屠杀?
”因为这部电影波兰5年都没再执行过死刑。
而这部电影(《最后的绞刑师》)从一个行刑者的角度来叙述,当别人问起他如何能忍受这压力时他说:“当我进入死刑犯房间的时候,把自己留在外面。
我必须有两个自己,否则我会崩溃。
”然而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在亲手处死了自己的朋友后他崩溃了,他觉的自己甚至不如那些罪犯,“罪犯杀人是因为嫉妒,愤怒,欲望......而我杀人是为了什么?
”他对自己的妻子咆哮。
最后他选择了辞职,他是英国最成功的绞刑师,也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
在看完《杀人短片》后一直在思考死刑究竟该不该废除,但以我的脑子和经历思索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方面法律是必要的,死刑在除了复仇还有其必不可少的震慑作用,是活着的人的精神上保险,也是对有犯罪念头的人的警告。
但有时法律为了公平,显的过于冷血了, 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只看实事,死刑也使得许多人没有忏悔的机会,他们的死就是最好的赎罪,这个观点还真有几分复仇的意味。
王尔德说:“每一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一个罪人都有未来。
”那么死刑是不是把罪人的未来pong的一声关上了呢。
最后摘录《十诫:杀人短片》开头的一段:“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
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
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
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和《七宗罪》很像,导演提出问题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那么废除还是不废除,这是个问题。
(一)绞刑师作为职业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
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
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
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
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
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
”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
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
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
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
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
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
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
(二)死刑之于复仇死刑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
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
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
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
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
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
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
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
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
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
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
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
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这令他很不自在。
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
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
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
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
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
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
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
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
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
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
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
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
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
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
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
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
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
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芷宁写于2010年5月5日)近期和影友秘窗、redsun聊到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The Last Hangman)》,当时看这部典型的英伦影片时,较喜欢它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思虑空间,于阴冷压抑中不断渗透着多重的人性思考,色调冷寂清冽,处处流露出一丝纯然的历史感和尘封感,其中所要表达的人道关怀也在片中静静诠释,不断交锋的人性冲突也在适时送出,不疾不徐,却发人深省。
影片据真人真事改编,事实上,主角Albert Pierrepoint并不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而是知名度最高的,他的著名来自于他曾处决过纳粹,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前,按照行规,Albert的职业和行程都是保密的。
Albert之所以被盟军元帅蒙哥马利请去德国执行死刑,是因为他那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他能精准地以7秒结束一个犯人的痛苦,蒙帅受不了美国人拖沓冗长的行刑方式,要搞“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英式行刑,于是Albert临危受命。
而片名之所以定为“最后的绞刑师”,大抵是因这个职业对于最后写了辞职信的Albert而言,已经是最后的。
该片还原了彼时伦敦的街景风貌,天气阴沉,阴雨连绵,四周清寂,并以大气的配乐烘托着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更将几次矛盾冲突和内心焦灼表现得很得要领。
起先,作为绞刑师世家的一员,Albert对待绞刑的态度是极其职业的,他冷静地观察受刑人的身高体重,不愿多知囚犯的其他信息,至于该犯人为何获罪,如何被判,那都不是Albert操心的,他追求的是如何果断有效地完成工作。
蒙眼罩,套绳索,推操作杆……这一气呵成的动作,用时7秒,死刑犯被快速终结,不用忍受长时间的扼杀之苦。
而对死刑犯尸体的清洗、入殓工作,Albert做得十分认真,给予了那具尸体最后的尊严,因为在Albert的观念里,死刑犯已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在是清白的”。
第一次的微冲突发生在家里,丈夫的职业成为了家庭的隐忧;第二次冲突出现在德国,Albert处理完纳粹尸体后,发现盟军少给了一副棺材,这让他生气,因为这不和他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第三次的大冲突出现在要求废除死刑的人们对Albert的攻击中,因为处决过纳粹而受到很多国人推崇的Albert骤然间成了一种残忍审判体系的排头兵,一边是由衷的赞誉,一边是犀利的抨击,Albert身处夹缝中;第四次冲突是巨大的也刻骨的,Albert必须给犯事儿的挚友James行刑,熟悉的人,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眼睛,熟悉的声音,熟悉的习性……让避免了解多余信息的Albert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一切,所见窜入思绪,令Albert痛苦不堪……在行刑方面,从古代各种各样残酷的虐刑到近代一些国家废除死刑,人类的确较历史有了人性化的进步,但有时候惩罚不来的雷厉风行又如何规范行为,毕竟人类还远不能集体达到道德精神境界的至高层次。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或许是Albert思虑后的感慨,但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在死刑制度下工作过的人,Albert的7秒处决,瞬息间结束痛苦,已经给出了一个职业者所能给予的最大人性“慰藉”,从这个意义而言,他的7秒在彼时的惩戒环境下,已经具有了相对的人道关怀。
影片主演蒂姆西·斯鲍尔,有人说他长相颇具喜感,又有年少者说他长得阴险狡诈,说阴险狡诈的多是受哈波中那只名为“斑斑”老鼠(小矮星的变身)的影响,不论喜感还是狡诈,蒂姆西·斯鲍尔都是一个好演员,在他的从影生涯中,他以扎实的演技演绎了各种角色,在本片里,他将绞刑师的心境变化、内心波动拿捏得丝丝入扣,观众仿佛能清晰得看到这位特殊职业者的心路历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447944_d.html
看惯了美式电影,来看英式片,总感觉有些许沉闷。
但忍过了开头,进入情节就好了。
故事还不错,我看来在讲人性。
Pierrepoint说:“当我走进绞刑室时,便把Pierrepoint留在外面了。
”这句可谓是全片的经典台词。
绞刑手不是个易做的行当。
一直不想提“刽子手”这个词,尽管意思一样,但感情的褒贬一目了然。
绞刑手的工作是杀人,这就使他的良心注定会经历无数次的考验。
不仅是良心,外界舆论也让人很难忽略。
于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动感情,机械一样高效地去完成,而不是管东管西。
此前,Pierrepoint是可以镇定的,毕竟那都是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可以也不需要太动感情。
但当面前是他的好友时(其实这里或许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导演大概会安排他的亲人,而不是朋友),涌动的感情就很难抑制了。
此前他可以用自己的认真负责,用政府做理由,为自己找借口。
而这次不行了。
人性中的罪恶感泛滥出来,使机械的手不再镇定自若而是激烈颤抖。
有些时候,人总是会被迫去做什么事情,虽然不愿意,但做久了,做熟了,也就成了机器,精准而高效。
Pierrepoint的经历,就是人性与机器之间的挣扎。
讲点题外话,英式电影,和美式电影毕竟不同。
感觉演员都有种压抑的表现力,功力很深。
Pierrepoint推下手柄处死好友时,鼻子上分明挂着一滴泪,抬起头来,脸色却一片平静。
很有味道的一部片子,总体来说。
良心卡尔维诺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
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
”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就杀谁。
“怎么?
”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
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中的一个。
当我听说你们要和那么多人打仗,我就想我也得去,这样我就能把阿尔伯托杀了。
这就是我来这儿的原因。
我了解这个阿尔伯托,他是个恶棍。
他背叛了我,几乎没个由头,他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成了小丑。
这是旧话了。
如果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可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
” 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那么,”吕基说:“告诉我阿尔伯托在哪儿,我这就去那儿和他干一场。
” 他们说他们不知道。
“不要紧。
”吕基说,“我会找到人告诉我的。
迟早我要逮住他。
” 他们说他不能那样做,他得去他们叫他去的地方打仗,杀恰好在那里的人。
关于阿尔伯托,他们是一无所知。
“你们看,”吕基坚持说:“我真是应该跟你们讲一下那件事。
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真正的恶棍,你们去打他是完全应该的。
” 但是其他人不想知道。
吕基看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抱歉,也许我杀这个或那个敌人对你们而言是一样的,可是如果我杀了一个和阿尔伯托没关系的人,我会难受的。
” 其他人不耐烦了。
其中一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
吕基耸了耸肩。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就别把我算上了。
” “你已经来了,你就得呆下去。
”他们吼道。
“向前走,一、二,一、二!
”这样他们就把他送上战场了。
吕基闷闷不乐。
他可以随手杀人,但那不过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可以找到阿尔伯托,或者阿尔伯托的家人。
他每杀一个人,他们就给他一个奖章,但他闷闷不乐。
“如果我杀不了阿尔伯托,”他想,“那我杀那么一大堆人是一点都不值得的。
”他感觉很糟。
同时他们仍在不断地给他颁发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
吕基想:“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
” 但是在吕基可以找到阿尔伯托前,敌人投降了。
他感觉糟透了,自己杀了那么多的人,却毫无意义。
现在,因为和平了,他就把他的奖章都装在一个袋子里,去敌国到处转悠,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
这样转悠的时候,他遇上了阿尔伯托。
“好,”他说,“迟来总比不来好。
”他就把他杀了。
那样他就被捕了,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
在审判中,他不停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
第二次看完《最后的绞刑师》,主演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炯炯有神的双目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电影里每次执行绞刑的情节,和死刑犯双目的对望,看的出他内心的坚定,对工作的纯熟。
我非常欣赏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的演技,这个有着深厚英国舞台剧功底的演员,他的眉宇之间的流露,让他所饰演的Pierrepoint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绞刑师,这个人类社会中的边缘职业,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之一,没有人愿意提起,有人称他们为“送行人”,他们是将死刑犯送往死神的最后执行者,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他们的职业让他们的一生遭受诅咒。
我一直以为绞刑师都是类似侩子手的人,将人吊死后就万事大吉,看完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原来他们还要负责对私人简单的擦洗和着装,他们从事的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职业。
《最后的绞刑师》用绞刑师的视角,展示了这个有着严格道德规范的职业,让人们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初Pierrepoint是一个初出绞刑行业的新人,虽然他的父亲曾是一个出色的绞刑师,但是这个职业任然不被他的母亲容许,似乎Pierrepoint想要继承什么,他通过应征得到了这份工作。
他出色的绞刑技术很快让他成为了绞刑界里的名人,他们追求完成绞刑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仿佛他们从事的不是绞刑,而是比赛什么的。
身高,体重,身体特征,曾做过的职业等等,都会影响到执行绞刑的时间和能否保存完成遗体的结果,这些都要经过计算和测量,才能让死刑犯在绞刑后胫骨不发生断裂,让他们能够迅速的死去而不遭受痛苦。
Pierrepoint做到了,他让每个经他手执行绞刑的死刑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Pierrepoint说:“我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罪恶肮脏的事情,他们已经用死来偿还这一切了,他们的尸体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是他的职业道德,不乱对待陌生的死刑犯还是影片后端对待他的好朋友。
当Pierrepoint要亲自对自己的好朋友执行绞刑时,他内心中的最后防线,那个试图把真实的自己留在监狱门外的方法失灵了,他克制不住自己对朋友的感情,然而他还是非常职业的,熟练的完成了对朋友的绞刑。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在这里的表演凌厉精致,面对即将要亲手执行绞刑的朋友,他本来严肃的脸出现了一丝微笑马上又严肃了回去,这一丝微笑是想要让他的老朋友知道这不痛苦,很快就过去了,马上又严肃回去是想要抑制住那个在门外的真是的自己不要进来,这个防线即将被击破。
Pierrepoint在执行朋友绞刑之前,他做到了绞刑师的职业道德,内心痛苦但是不煎熬,朋友死后,他的防线没有了,他从人们视线之外走进大家的视线之内,赤裸裸的被人们评论,指责,这个本应该秘密保护起来的职业,是去了保护它的黑色。
随着反对绞刑的声音越来越大,影片也接近了尾声。
在社会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它们的职业道德,和做人一样,遵循着道德做事,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同时能够让你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一气呵成。
其实到最后我一直觉得平静的背后应该出现点什么。
演员的表演细腻到尾。
无可挑剔。
我想起了中国的刽子手。
鬼头大刀,包头巾。
红衣服。
一碗酒。
刀气头落。
霸气外露。
以前看过一篇写古代刽子手的故事。
讲过刀快准狠。
一刀下去血喷如注而不湿身,他们会斩首但是不会杀人。
贬义词。
悲剧的职业。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那些杀牛的人都会遭到报应。
后代香火不旺。
后来听说他们做纸人,做花圈的人也是如此。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人做的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次在河边处决犯人。
围观人数众多,一排一排,短枪瞄准射击干净利索。
作恶多端的人杀之,拍手称快。
过后,千夫所指。
如猪脚说,他们死了就付出代价了
我真正明白绞刑是怎么回事是你管子网站上看萨达姆被处决。
以前我一直以为绞刑就是上吊。
我承认那次在什叶派和萨达姆之间的对骂声中,轰隆一声地板开了个洞,借着手机冲上去拍那没有挂白布袋的死者脸的时候我吓得不轻。
我直觉认为这么做实在是美国政府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以暴制暴。
虽然我心里常常生出杀对头的念头,在所谓的理性时刻里,出于同样对死亡的恐惧我觉得剥夺生命是野蛮的行为,无论是用法律还是私人暴力。
可能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无法用“只有上帝有权利结束一个人的性命“这样的论调来论证死刑禁止的进步性。
但在辩论中我仍觉得很遗憾,”杀人就该偿命“这样的观点仍是根深蒂固的。
我被反问”如果被杀的是亲人难道认同杀人者不偿命吗“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逻辑可被荒谬的引申为”是否应该让被害者家属出来行刑呢?
“。
要么我们依赖一个法律,它来执行公义,但是它不应该为你用以眼还眼的方式复仇。
要么我们依赖自己,像西部牛仔一样自己执行正义。
我知道,在某个社会里,可能仍是倾向后者居多。
我可以说这一切出于我畏惧死亡的动机,我也明白复仇也是人心底最的直接反应。
后来我想起前几天看的韩国电影《亲切的金子》,就是一部私刑的片子。
没有多少人看到那里对私刑是否合理提出质疑,看起来似乎在韩国,情况也很接近。
在电影开始前,我特意去你管子网站找了当年萨达姆被执行的片段,并堵住耳朵看了一遍,那脖子被拉断的嘎巴声让人很不舒服。
当电影演完,我有些失望,被我酝酿起来的死亡恐惧或生理反应对死刑的质疑,都没有在片子里出现。
即使导演试图努力制造内心的冲突,无论绳子挂在漂亮的女纳粹还是好朋友的脖子上,我没感受到一个活生生个体面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对他们的被处决的方式感到一点矛盾。
甚至我觉得,7秒半就被拉死,是件很干脆的事,远比幻想的注射求死来得干净利索。
阿尔伯特从门外的窥视眼目测犯人的体重身高,快速精准计算出所需绳索长度。
等到行刑,他开门走进死囚室,犯人站起来迷茫不安的看着他,他把犯人反手缚住,说一句“请跟我来”,带犯人来到绞刑架前。
从上衣西装口袋掏出白色头套给犯人带上,迅速走到一侧推下机械杠杆。
“碰”的一声,犯人脚下的活动挡板打开掉落下去,脖子上的绳索使他的第三节脊椎断裂瞬间死亡。
没有争扎、没有喊叫,一场完美的绞刑。
阿尔伯特创下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他骄傲的对助手说:“其他人(绞刑师)再也没有机会了”。
因为许多人都无法容忍靠这一行当来赚钱,当问及阿尔伯特如何能够做的这么好。
他如此回答:“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阿尔伯特这个人留在了外面”。
并且他还试图给自己一个是政府要杀死他们,不是我们的心理暗示用来切除人类对死亡的正常感觉,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巨大机器中的零件,机器要运作,他这颗小齿轮也不过是随之而动。
而阿尔伯特那句:“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阿尔伯特这个人留在了外面”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走进死囚室的并不是他,那么走进死囚室的又到底是一个什么可怖冰冷的物体?
即使阿尔伯特被派去德国绞死臭名昭著的纳粹战犯,这一看上去的正义行为对于他来说也只是另一份工作。
助手历数即将要绞死战犯的罪行时,阿尔伯特冷静的说,“他们做过什么事,和我们无关”,在他眼里这些人并无区别,他和死囚之间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仅仅只是死亡,除此之外都毫无意义。
由于被要求一天里绞死13个纳粹,为了提高效率,他甚至还设计了一个同时可以绞死两个人的绞刑架,一如既往的旨在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不过一旦褪去绞刑师这层坚硬的表皮,阿尔伯特的另一面就显现出来了,他精心帮死去的犯人擦洗身体、换衣就像在进行一个神圣的仪式.当被告之少了一口棺材,其中一个战犯要草草下葬时,他在放满了尸体空旷的房间里愤怒的大吼:“这个人已经用死亡洗清了自己的罪,理应获得尊重!
”从德国回来后的阿尔伯特受到报社的大肆宣扬变成了一名公众人物,绞刑师身份的曝光让他开始不安,原本作为绞刑师的他只是一个隐秘的与正常生活毫无关联的怪物,但现在这两者却开始连接起来,他再也无法将那只怪物仅仅只停留在死囚室中,而是要忍受可怕的怪物无时无刻与自己在一起。
阿尔伯特开始萌生退意,用他从死刑赚来的钱与妻子开了一个酒吧,希望能够借此摆脱要靠去做绞刑师来赚钱。
这一晚阿尔伯特就向他最好的朋友科比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酒吧已经打烊,妻子正在角落里收拾。
“我甚至几天晚上向上帝祈祷,”阿尔伯特手持雪茄,对坐在自己对面的科比特说。
此时科比特痛苦的皱着眉,鼻子上还残留着血迹。
“我最佩服的就是你的处事之道,能承受的那些压力。
”科比特嗫嚅道。
刚才他被前女友的男友狠狠教训了一顿,被打的像条狗一样卷缩在地上,却一直哼哼着自己对前女友的爱,她的做法让他伤心欲绝。
“你的工作没有人能理解。
”阿尔伯特深深的吐了一口烟,眯起眼睛用肥胖的大指拇挠着下巴,“这并不容易,也有一些事在我脑海萦绕,我宁可不想。
”突然直直盯着科比特的双眼说“我可以将它们隔开,但它们老是要出来,寻找时机等着我防卫疏忽”…… 至始至终《最后的绞刑师》里都不存在自我救赎这一设定。
即使在科比特犯下他杀死前女友的罪行,阿尔伯特不得不亲手绞死自己最好的朋友之后,他还是继续着这份工作。
绞死科比特的当晚,阿尔伯特从酒吧里喝的烂醉回到家,在妻子面前扔出剩下的几个铜板哭着说:“我绞死了我的朋友,就为了钱,肮脏的钱!
”他匍匐在妻子脚下哀求着让她抱抱自己,但妻子却带着一种受了巨大伤害的表情紧紧的靠在墙上对阿尔伯特的哀求置若罔闻,梦呓般说着:“我们现在不谈论你的工作,永远也不谈。
”当天晚上的梦中阿尔伯特第一次打败了代替他自己走进死囚室的怪物:科比特头套着白色面罩像个稻草人被架在田野上,一如科比特当初等待行刑的时刻。
阿尔伯特跑过去,把头套取下抱着他离开了“绞刑架”……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是基于需与求而存在。
当绞刑师也变成职业之一,其中传递出来的冷酷信息无非是这个世界上有人需要被杀死。
庞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了绞刑师一职的成形。
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其他职业都是在进行创造,即使是屠夫,也是屠杀牲口之后转化为人类所需的产品。
但绞刑师却是纯粹的毁灭。
一种更甚于死亡的死亡,是现代社会一条终端的流水线。
一个人在阿尔伯特的职业的“操守”下在7秒半便了却生命,就好象工厂里工人们被要求越来越快的给一盒罐头合上盖子。
绞刑与给罐头合上盖子从本质上看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是在同一现代性的要求——无情、快速、精准下完成的。
而且实施者与被实施者同时沦为完全冰冷的失去生命的物体。
重复机械的完成这一步骤。
瞬间呈现了一朵极致的科技之花绽开与枯萎的过程。
严格来说阿尔伯特并不是一种制度或者现象的受害者,因为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讲,绞刑师所处死的是犯下罪行的人,从法律和道德上阿尔伯特都不该有内疚之情。
但是这种“职责”依旧对他作为人的本质产生了损害。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应该只有巨大的机器、法官、规矩、流水线、五分钱的硬币、罐头、身份证、数字等等这些东西,而且还存在着一种更为重要的柔软的存在。
也正是这种“柔软”使得艺术家们忍饥挨饿却依旧前仆后续的画出一幅幅与进步无关的作品。
他们割掉自己的双耳,躺在阴暗的地下室里,只是为了证明这种更为重要的存在而存在。
电影最后打出里阿尔伯特的自传一句话,“除了复仇,死刑不能解决任何事情。
”在我看来,死亡不过是一种终结,它当然不能解决任何东西,死者已逝,伤痕业已种下。
在死亡中什么不能挽回,唯一能真正够拯救世人的除了神之外只剩下艺术。
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带任何色彩的片子。
它的平静、严肃,一笔一画,理性的气质,坚持到片子最后一秒。
没有夸张,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一切可观记录并且点到为止。
也正因此,这不是一个容易出彩,博得众人好感的电影。
不知你注意到主人公的表情没有?
从一开始被带领着参观学习绞刑流程,到最后一个犯人被套上白布袋时对他一笑,错愕跟沉重是Pierrepoint脸上从始至终的表情。
没错,他只是一个政府的刽子手,这也只是一个职业,国家让他执行谁,他就执行谁,假如他带着个人情绪从而导致对每一个犯人都无法下手的话,从这个层面来讲,跟一个带着情绪不愿意给女人打胎的医生是一样的性质。
于是他跟最初的那个同事不同的是,选择尊重这个职业操守,选择认真的做下去。
但是,这些犯人在他的眼中,上绞刑架的那一刻就是一个个被洗净污垢的纯洁灵魂,无法得到人世间的救赎,他能做的只有尽量提高专业技能让他们走的爽快一些。
每一次的执行,看似动作利落,毫不含糊拖沓,可是他脸上的表情一次次的出卖他内心深处的感受。
每一次扳下机关,带着一种快速的逃避,一种被迫的决心,就有一个个复杂沉重的枷锁绑在他的心上。
尤其表现在去德国对纳粹战犯执行绞刑时的那一段。
后来,沉默寡言的Pierrepoint终于在亲手给自己朋友上刑之后,深感无力背负,精神状态头一次处于崩溃边缘。
英国民众对他两度截然相反的情绪变化,也相当典型。
让人想起两部片子,一是《朗读者》,二是《窃听风暴》。
一个处于历史环境下的小人物的非“正常”职业,随着历史政治风云的翻转变迁,即会成为掌控他命运的关键钥匙。
他们曾经获得的和即将失去的,都会随之加倍。
Stunning, stunning acting
簡潔明了,沒有多餘的鏡頭。情感處理上控制力不強,有點失調感,筆觸不太一致。
就像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没有办法去定义他的对错,因为下达命令的也是人类本身。死刑对于罪犯来说就是一个终极的惩罚,至于执行手段也是近代才开始考虑人性的。
很严肃的片子。。
难以相信这么无聊。。
再怎么样,死刑也是一种暴力,不论它包装了多么美丽公平的法律的人道的外衣.就像Pierrepoint说的.只是复仇而已.贺卫方曾经提过九大问题质疑死刑的有效性,证明死刑根本起不到我们所想的各种效果.但是给死去的人以尊严,对于生命的尊重,也许许多清白的人还不如他.
平静,严谨,理智但是有力量
主题很霸气,执行一般而俗套,也就电视电影水平,2.5星吧
以专业看待,皮埃尔珀恩特无疑是优秀的,但其职业的内容又是毁灭性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值得去赞美。就像片尾皮埃尔珀恩特所言“死刑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意义”。
人像个玩物,一手被赋予私欲一手又被赋予罪恶感这东西.并且罪恶感一旦形成便不会消失,能一时的被压抑被掩埋或不断的自我正当化,但它始终像只豺狗一样徘徊在栅栏边,等待你防御松懈的一刻扑上来把原本的自我撕碎崩坏.人怕恶行是担心自己成为恶行的牺牲品,但人性趋恶,除了惩罚最大的敌人就是罪恶感
没看完。。。
“亲手处死自己的朋友让他明白,他的工作对于提高人性并没有特殊意义。后来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在我看来,绞刑带给人们的除了冤冤相报外,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当事人的认识很深刻,可惜影片中没展示出来。从影片中只能看出3件事:1. 他追求速度; 2. 他尊重死人; 3. 他的生活受到困扰
死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忠于史实的传记片注定欠缺些许戏剧性,亲手送最好的朋友上路也是不难预见的桥段。同样是照料身后事的职业,很难不拿本片与“入殓师”作比,相较日本人行礼如仪的恭敬,Pierrepoint的快准狠既是高度职业的体现,更是尊重逝者的另一种方式。/salute
題材比較討巧。但電影本身中規中矩,拍得太過穩當,沒有高潮,配樂超贊,三星。最後補一星給羅恩的小老鼠:電影里他真是已入化境,將絞刑師的職業素養展現地淋漓盡致!
在很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说这是一个残忍的惩罚方式,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因为那是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影片中的绞刑师,用一种尊重生命的方式,给了每一个死刑犯获得“自由”的捷径。但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是“恶魔”的化身……
男主角演技很赞,对于死刑,我现在的修为发表不了任何意见
剧情比较沉闷,演的不错
英国取消死刑,他以精确的手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绞刑师”,承受世人唾弃。这,只是他的职业
小钊推荐.2014.4.17日又要去三亚。这还是去年去天津答辩时在飞机上看的好片,想想真是太久没看电影了,时间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