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紫蝴蝶

紫蝴蝶,Purple Butterfly

主演:章子怡,刘烨,仲村亨,冯远征,李冰冰,王凯,谢承颖,姚安濂,Felicia Pullam,Seiichiro Hashimoto,高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越南语年份:2003

《紫蝴蝶》剧照

紫蝴蝶 剧照 NO.1紫蝴蝶 剧照 NO.2紫蝴蝶 剧照 NO.3紫蝴蝶 剧照 NO.4紫蝴蝶 剧照 NO.5紫蝴蝶 剧照 NO.6紫蝴蝶 剧照 NO.13紫蝴蝶 剧照 NO.14紫蝴蝶 剧照 NO.15紫蝴蝶 剧照 NO.16紫蝴蝶 剧照 NO.17紫蝴蝶 剧照 NO.18紫蝴蝶 剧照 NO.19紫蝴蝶 剧照 NO.20

《紫蝴蝶》剧情介绍

紫蝴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8年,伪满洲国的日本翻译伊丹英彦(仲村亨)离开中国情人丁慧(章子怡)返回日本,数年后他再回中国来到上海时,变身高级特务。而此时丁慧已成为地下抗日组织的成员,并与该组织首领谢明(冯远征)相爱。抗日组织去火车站接从外地聘请的暗杀日本情报人员山本的杀手时,误认其为小职员司徒(刘烨),混乱中,丁慧杀死司徒女友依玲(李冰冰),司徒则被伊丹英彦抓获。 对一系列遭遇无比迷惑的司徒被释放后,发誓要为依玲报仇。丁慧与伊丹英彦重逢,成为两股势力互相设局要利用的重要棋子,她本人正为误杀无辜饱受内心折磨。某个日本会所举办的舞会上,伊丹英彦告诉丁慧山本与谢明均已死,丁慧震惊想刺杀伊丹英彦之际,司徒持枪闯进舞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热舞者之热舞之灵她的故事拳王:择日再战罗宾汉之箭巴瑞第三季勇士们最后的小屋黑楼怪谈消音器主席怪奇物语第四季孤独先生异界之门西厢传奇冬年吧嗒吧嗒:他和她心跳的声音侦缉迷踪熟女镇第三季同志亦凡人第二季领先者杀手继母也许明天小黄狗的窝前夫总动员第四季大明嫔妃之反攻龙套之王费雪小姐和泪之穴忏·再见,绝望先生番外地哭泣的草原突袭

《紫蝴蝶》长篇影评

 1 ) 紫蝴蝶对比色戒

3.7分主要人物:章子怡饰演辛夏(丁慧)仲村亨饰演伊丹英彦刘烨饰演司徒冯远征饰演谢明李冰冰饰演伊玲”山本不会来了,他走了。

他已经安全地回去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已经死了。

我们的行动成功了。

你们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了。

我们赢了,辛夏。

”(这是舞厅那场戏伊丹对辛夏所说的原话,与所配字幕在意思上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按照字幕理解会影响对整部影片的理解)紫蝴蝶这部影片当时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结果颗粒无收,而且在票房上也很不理想。

而在题材上和这部影片相似的色戒在威尼斯影展上大放异彩,而且票房成绩也很不错。

很自然的会有人把这两部影片做比较。

在我看来色戒在电影艺术的表达上是不如这部影片的,而它比这部影片出彩的地方在于,它的整个剧情的核心人物只有易先生,王佳芝这两个人物,整部影片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人物进行着墨,在结构上非常紧凑。

而紫蝴蝶这部影片里面,辛夏和她所要刺杀的日本特务伊丹这两个人物关系的刻画仅占了很小的篇幅,而她与谢明之间的关系导演也做了一定的着墨,但也仅仅是点到为止。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章子怡饰演的角色在面对伊丹时她被叫做辛夏,而在面对谢明时又被叫做丁慧,两个不同的称谓所对照的不同的身份这本来都是可以作为刻画章子怡饰演角色很好的切入点,但导演也没有做展开,以及刘烨演的司徒这个角色也是影片的一个着力点,但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就写的有点垮掉了。

想写好四个人物,以一部两小时电影的体量来说,是很难承载的,而与之对照的色戒在描写易先生和王佳芝这两个人物上已经就占了将近三个小时的篇幅,以至于紫蝴蝶这部影片里面四个人物里总体来说只有辛夏(丁慧)和司徒这两个角色写的还稍显立体,剩下两个都比较单薄影片出色的地方在于它的整体的摄影风格的独特,整体画面的冷色调的处理对当时的时代氛围的营造是很不错的。

在摄影机调度上来说比如火车站长镜头侧拍伊玲,从伊玲的出画到辛夏(丁慧)入画,联系故事接下来两个人命运的纠缠,也确实是一处挺出彩的调度。

而且在枪战场景中的手持摄影加上大幅度的晃动对于场景的那种混乱感和紧张感做了很不错的烘托ps:至于最后以1937年的上海战时纪录片做结尾,在我看来是对上一幕结尾,也就是1931年这个时间点丁慧问谢明: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的一种回答,这是当时谢明所没有回答的问题。

 2 ) 得不到你的爱情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拥有光鲜美丽的外表总是会惹人羡慕的。

哪怕是她在唱《得不到你的爱情》这么名字的歌时,她也会穿上镶边的旗袍,化浓烈的妆,站在聚灯光下,用何等惹人怜爱的姿态去唱——得不到你的爱情。

把台下的人羡慕得一塌糊涂。

但这只是我的想象。

电影里的确有这首歌,一副横空出世的气派,很有点惊艳的效果。

那是在刘烨和李冰冰,在自个儿的家里,静静地相拥而舞的时候,收音机里传出来这么一首歌,在热闹腾腾的爵士乐器前倒吟出了这么一句歌词:得不到你的爱情。

娄烨电影里的人为什么都这么克制——安安静静着的时候却扩张出一种歇斯底里。

爆发起来的话也是舒缓而优柔,但还是会让人措手不及。

电影是一个月前看的,因为随便记录了些零碎的语句,丢了可惜,所以现在便把它们整理成一篇。

现在来回想这部电影,最难忘的一段便是章子怡在那个日本人怀里跳舞时,听到她方失败的消息后的表情。

我知道她在表达一种最为深重最为庞大的悲痛,在我的情绪稍微融进去一些的时候,她的悲痛开始旋转,随着她的舞步。

然后我又被转了出来。

得不到你的爱情——还是在放着这首歌。

得到的只是无奈,和深深深深的悲痛。

我想,这便是电影的主题。

如果可能的话,或许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像电影一开始章小姐那活生生的干裂了的嘴唇。

(《得不到你的爱情》,作词:严宽;Singer:姚莉。

 3 ) 看的时候,一直让我想起贝尔托鲁奇的话

“人是历史的人质”——贝尔托鲁奇刘烨饰演的那个角色,就因为穿错了一件外套,被莫名其妙的卷入刺杀日本特务的组织,于是生活命运被彻底改变。

可是电影中的其他人又何尝不是。

他们都失去了个体的自我,成了体制的牺牲品。

这体制里有“国家”“民族”“爱国”等等概念。

不知为什么,开头的一段突然让我想起89年的场景...娄烨是有才华的,能用电影表现人生命运飘忽不定的偶然性,中国导演中几乎只有他。

对了,看的时候我还想到了两部类似的电影,叶大鹰导演张国荣主演的《红色恋人》和《色·戒》。

我觉得都很不错,都是从非常人性化的角度刻画革命这样的大叙事主题。

 4 ) 伊丹对辛夏说了什么

从没有哪部影片像《紫蝴蝶》一样给我如此阴郁沉重之感。

它是个悲剧,但决不是让人鼻子发酸、热泪盈眶的那种,它揪着你的心,慢慢地把悲凉与无望从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塞进你的身体,浸入你的骨髓,让你喘不过气,让你觉得自己正在沉入永恒的虚无黑暗之地。

那种蓝绿色调的画面、晃动的甚至让人有些眩晕的镜头、永远下雨的城市、若有若无的极具宿命感的音乐把影片所描写的时代渲染成一个危险的漩涡,吞噬着每一个滑落到它口中的人们——无论是为着民族大义的斗士还是明哲保身的小民。

影片最后,辛夏和伊丹相拥而舞,伊丹在辛夏耳畔轻轻说出残酷的事实。

关于伊丹说的话,网上公开版本配的字幕是:“山本不能来了,他死了。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也死了。

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我们可以安全地回东京了。

我们赢了,辛夏。

”然而,仔细辨别之后可以发现,伊丹实际说的是:“山本不会来了,他走了。

他已经安全地回去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已经死了。

我们的行动成功了。

你们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

我们赢了,辛夏。

”显然,网上公开版本为了审查或其他原因精心配上了与台词不符的字幕以混淆视听,却百密一疏没有更改演员的配音。

兴许是认为声音比较模糊没必要重新配音。

不管怎样,凭着这一点点蛛丝马迹,看客们还是艰难而幸运地寻到了导演最初设计的情节走向。

而这个消解了使命、消解了爱情、消解了辛夏所有生存寄托和奋斗目标的结局,才与她眼神中流露出的震惊、恐惧与痛苦相吻合,才与前面剧情的若干伏笔相呼应,才更符合这个冰冷的故事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的人物命运。

这才是历史和生活的本来面目吧。

与这部片子结缘是2006年,那时还是DVD店遍布大街小巷的年代。

从一摞摞的碟片中翻到这张时,被包装封面上章子怡举枪怒目而视的海报吸引。

发觉是中日谍战题材,演员表上还有当时比较喜欢的仲村亨,便买了下来。

原以为是部商业电影,看过之后才知道是一部导演个人风格浓郁的文艺片。

也是因为这部片子,第一次知道了导演娄烨。

在颂歌与神剧充斥屏幕的今天,回过头再看,《紫蝴蝶》这样的题材、情节和主旨,显得多么可贵。

时间漫漫无期,时代和外界的力量又常常过于强大,个体生命短暂如蟪蛄和朝菌。

好在总有些罅隙,让微光透进。

能看见过这些微光,总是幸运的。

 5 ) 蝴蝶的死亡

黯淡浑浊的画面,晦涩的镜头,长时间的人物面部特写。

沉默的剪影。

反复出现点香烟镜头。

交错的故事线和利落干净的描述。

娄烨的作品承递的一贯风格,光给的很暗,大半画面潜藏在阴影中,不展的眉目,紧闭的双唇,突来的死亡和毫不留情的现实刻画。

要耐心看到三十分钟以后,作品的味道才会慢慢出来。

这样的作品,必须持有耐心。

是抗战的大氛围,影片通篇充斥抗日游行的口号。

单纯的中国女孩在这个时期背景下与日军男青年互生情愫,注定了这是个悲哀绝望的故事。

穿错外套的刘烨被卷入无情血腥的暗杀事件,失去了心爱的女友,在镜头前他长大嘴巴,长大眼睛,无声地扭曲整个面部,那是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地域般的恐怖。

章子怡扮演的辛夏本名叫丁慧,但辛夏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

昔日满脸煤灰绑着两条蓬乱辫子的女孩,在目睹哥哥死亡之后,成为冷酷的杀手。

暗杀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叫松本的老头。

当日的日本男青年再次回到上海,他的身份,却是松本的手下。

他的任务,是剿灭这个暗杀组织。

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关于战争的故事都是同样狰狞而残酷。

如果其中还有爱情,其中一定会有爱情的,或者说感情,那一定是相伴着扭曲压抑,以及绝望。

冰冷的回望,干脆的枪声,扳机扣动的时候没有犹豫,死亡来临的时候毫不拖拉。

背叛和伪装,欺骗与暗战,利用与圈套,全部粉墨登场。

包括爱情。

当伊丹识破辛夏身份的时候,他对辛夏说,我要回东京了,你跟我一起走吧。

他说完,房东来敲他的门,在他没有看见的刹那,辛夏背过头,眼里嚼着难以抑制的泪水。

这一刻,爱情从阴谋的伪装,成为伤人的利器。

之后的一个镜头,松本对伊丹说,辛夏小姐赴日的手续已经办好了,伊丹面无表情地垂下头。

所以我理解最后伊丹在舞场里,在辛夏耳边说,我们赢了,你们的任务不可能完成了,谢明死了。

伊丹谋求一个归宿,一个爱情和国家利益夹缝之间,深切的爱与无情的命运之间,最终能谋求到平静的一个归宿。

那就是双双毁灭的结局。

辛夏长大双眼,瞬间她的脸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挣扎,就像当时刘烨的那个长镜头一样,那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恐怖。

突来的痛苦涨满了她的整个灵魂,她将手扣在伊丹肩膀上,然后缓缓后退,离开他的怀抱。

伊丹看着辛夏怔怔的一张脸,然后他艰难转过身,应该是腹部中刀,他的手沾染了鲜血,然后他再次点烟,颤抖的手无法点燃一根细细的火柴。

这个时候刘烨扮演的司徒出现,他发狂地开枪打死了伊丹,以及辛夏。

这一场戏好像重重一锤敲击在人的内心。

这是一部痛苦的电影,但痛苦如此清晰直白呈现的时候,不断重复的痛苦依然能够击中我。

绝望像疾病一样蔓延过屏幕中每一寸画面,相伴而来的是日军侵华的纪实录像,南京大屠杀,轰炸,死伤的民众,炮火的轰鸣,红光,大地的颤抖。

响起的却是当日司徒和女友执手而舞的爱情咏调。

这就是痛苦。

好像每一针都扎在神经末端,无法承受的大恸。

娄烨的镜头如此敏感而清醒,细细捕捉了每个人面部最细小的抽搐,以及内心趋近毁灭的折磨与绝望。

在战争这个狞笑的怪物手中,在命运轰鸣的巨轮之下,个人的爱恨苍白无力,个体的生死唐突而没有意义。

牺牲和救赎变成笑话,只有个体深切的痛交织成深重的呼吸,好像影片里始终弥漫着浑浊肮脏的空气一般。

我想这部电影无法赢得大多数人的喜爱。

在这里看不到纯洁,看不到善良,看不到怜悯,看不到信仰,看不到赞颂,看不到美。

战争中的每个人,有的只是撕心裂肺的真实,长久的恐惧,压抑,挣扎,和痛苦。

里面的几个镜头深深打动了我,刺痛了我。

让麻木的感知再度活跃起来。

影片最后揭示了辛夏和谢明之间的关系,但这已经不再重要,我只记得辛夏反复说的几个字,我害怕,我害怕。

始终会有这样一些电影,它揭露黑暗和恐怖,电影中的每个人都背负罪孽,在现实的恐惧与随时幻灭的美梦之间苦苦挣扎。

好像车站一场戏,一个戏谑的误会,若干条活生生的人命,被毁掉的美好青春,那之后停留在他面部的长镜头特写,那是一种痛苦,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地狱般的折磨。

但那还只是黑暗时代的渺小缩影。

最后缩在汽车里,阴暗中,还要清晰地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

我为这样的电影鼓掌。

没有口号,没有说教,没有片尾安慰观众的一丝希望,死去的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历史中黑暗的一页哪怕翻过,疼痛哪怕被时间冲淡,但失去的一切,被毁坏的一切,会永远烙印于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每个人毁坏的内心。

匆忙中被夺走的生命,矛盾中支离破碎的爱情,战火中飘摇无常的个人的命运,记录便震撼。

 6 ) 啊头好疼好疼啊……

我要把自己笑死了我竟然打成了《兰州大剧院》。。。。

那时候一定是头太疼了😂已经改回谢谢提醒🌚🌚—————————————分割一下看到《兰心大剧院》的海报突然想回顾一下《紫蝴蝶》。。。

和看《色戒》那种全程沉痛绝望的感觉不同,《紫蝴蝶》是慌乱的,不知所措的,那种朝不夕保的恐慌中想要紧紧抓住什么却抓了个空的焦灼感。

真想如同倾城之恋里沦陷的香港,砰地一声,整个世界像是个硕大无朋的箱子关上了,数不清的罗愁绮恨都被关在里边,那么偌大的世界至少容得下些俗世的情爱。

如此想来张爱已经足够心慈手软。

可惜整整2个小时情绪和镜头都始终被悬置着颠簸着。

如同溺水中的挣扎。

竟是没有一人是可恨的可诉诸简单暴力地“怨恨”的。

世事总是如此,于是我们总是只好把责任推给时代、推给世界。

蓝紫色的烟雾弥漫的画面中,悬置的痛苦混乱疯狂的情感。

有几个画面印象特别清晰。

隔着蓝蓝的玻璃,少女辛夏目送着喜欢的男人被人群掩埋,他回了东京。

在看着女朋友在面前被射杀的画面之后被强行带走的司徒在嘶吼着哭泣着,但是片里听不到一点点声音只有极度聒噪的杂音。

咖啡馆里的日本女孩在司徒想要射杀伊丹时被误伤当场死掉,死前她紧紧拽住伊丹的衣摆说,带我回东京。

经常出现的人物的面部大特写与时代纷乱的学生运动,爆炸,尸体等等叠加在一起的画面。

伊丹已经发现了辛夏的特务身份之后,两人并没有说破。

伊丹说你跟我回东京吧,他其实知道辛夏不会答应,但他还是叫人办好了她去日本的机票,也在同时,设下了安排她所有的伙伴包括她的情人死亡的局。

结局辛夏拥抱着伊丹并将匕首刺进他的身体。

背景音乐持续地响着日本的民谣,甜美的女声在动情地歌唱着故乡蓝色的月亮。

最后在抗战的黑白影像中,BGM却是白光雍容地唱着老上海的贴着金粉的罗愁绮恨、痴男怨女。

昔日司徒和尚未死去的女孩就在雨声中在这歌声里携手而舞。

一切都是污浊的,疼痛的,喧嚣而混乱的,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人们徒劳的挣扎也无法抵抗被裹挟着往前推进着,朝不保夕,没有人是善良的也没有人是邪恶的,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是不可怜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每个人都不过在一时的欢愉里渴求着在久一点,再久一点,因为建构的所有关于为什么要战斗的信仰都随时就会与麻木的肉身一起,砰地一声轰然坍塌。

大家都是自私又可悲的。

在现实的战乱里所有个体的爱恨离合,生死唐突都是苍白无力的,牺牲和救赎都是教科书编写的笑话,只有个体能够体会个体的绝望、无力、焦灼、恐惧与痛苦。

而战争无暇关心,你们心心念念的党国也无暇关系,只有极少数安全的居高位者和在十年后得知原来打了胜仗的孤魂野鬼们才进行过什么所谓光荣伟大的事业,绝大多数的个体不过是蝼蚁一般被碾碎在尘埃里。

清晰地感觉到太阳穴突突地跳着,好疼啊。

看到哪片评论的标题里那句“爱国主义就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和被杀”。

我在宿舍里里反反复复地念着。

可惜并没有人理会我。

娄烨是个有意思的人。

那么很自恋地想想我大概也算得上个不无聊的人吧hhh已经不记得上次看的感觉了,情节那么简单明明都还清晰地记得,可是看第二遍,还是觉得头疼得不得了,好疼好疼啊。

 7 ) 烟雨背后

很闷,天一直是闷闷的雨,每一场戏的背景只能用雨刚停、雨落、暴雨来区分;人一直在闷闷地吸烟,每一个角色在窗边,在餐桌,在生死之际都在吞吐。

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烟和雨的背后。

开头的布景和群演都让我感到浓浓横店风,实在是别扭了好一会儿才进入电影。

章的人物,情感,甚至三段床戏都可以类比王佳芝。

第一段后入,隐藏着自己的表情,不敢回头对视,第二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的剪刀手版,只有章和火华分别在窗口抽烟,桌上并排摆着两碗面,第三段传教士中途停下,炮友和战友的关系交错,从不解为什么要把关系复杂化到不解为什么要战斗。

关于革命。

章用爱情质疑革命,而火华这个角色本身就让所谓革命的划分变得无意义。

他本来是个劳苦大众,经历了认错和失去女友后,被章认为是需要可怜需要团结的对象,被革命领导者认为是遍地都是的可怜虫,被反革命日军领导者认为是无辜的。

于是他自杀之际转念,决定站起来,用手里的枪武装自己,为女友,为自己的遭遇而反抗,他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后面,他为了逃脱束缚反杀了革命队伍里的成员,叛逃在外,最后还对没有敌意的女性革命工作者主动开枪,这些举动,他必须被定性成反革命分子。

但同时,他在酒馆枪击反革命日军首领,并在舞池成功将其击毙,完全是一位反反革命者的行为,既然死了,就可以称为革命先烈了。

那么如果按照全世界活人只有革命者、反革命分子、人民群众来划分的话,他拿起了枪,肯定不能算群众了,那就是在革命者和反革命者之间变化。

一般来说,革命和反革命身份的转变往往是因为叛变/起义,但火华全程一个人单干,而且在以革命者身份枪杀反革命日本特务的下一秒也枪击了革命工作者,这就不能用一秒钟的叛变来定义这种行为了。

由此例可以证明,革命和反革命不是帽子,更不是政治武器,用是否革命或是否反革命来定义人,是不可行的。

 8 ) 二刷——色戒同紫蝴蝶的南辕北辙

再看两部情色抗战片。

不知道说的对不对:1.司徒那条线感觉完全可以删掉。

2.谢明和丁慧的情感线交代的不明不白,完全是让剧本服从娄烨的技巧了(虽然结局的倒叙非常喜欢)。

3.唯一的一段床戏过于克制(但也是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段床戏了),如果加大伊丹和丁慧间的情欲戏份代替司徒的复仇线感觉会更好。

4.娄烨的电影就会有种,有时候这节奏真他妈棒,有时候又觉得你闷的毫无水平的感觉。

综上可能改掉这些问题真的就没色戒什么事了。

(其实紫蝴蝶还真不能算情色抗战片吧,就像色戒充其量也是一个李安男性视角下的毫无女性主义色彩的假《色戒》)觉得是娄烨自己写这个本子还是有点问题的(当然也不知道还有谁能写的更好)依旧要说章娘娘在这里的演技绝对排的上其影史前三,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部确立个人美学风格意义上的作品了(安叔可能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个人美学风格了吧[捂脸])

 9 ) 紫蝴蝶之二——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关于“第六代”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他们的作品题材似乎总是能和“底层”、“边缘”、“非主流”、“地下”、“另类”这样的词语关联起来。

其实,并不是中国导演刻意选择了“边缘”与“另类”,而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任何“个体”都必然沦为“边缘人”。

于是,在“个体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体”只能捉襟见肘地从“现实主义”、“麻木看客”、甚至“仁爱”这样陈旧的资源中勉强寻找解读电影的可能性。

国外获奖曾经可以(在“主流媒体”那里)成为中国电影品质的证明(想想当年的《红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贾樟柯是前卫的”这样的论断),但是在观影智商屡遭电影羞辱之后,恼羞成怒的“主流媒体”终于摒弃了这个在他们知识体系中唯一稍微靠谱的评价标准。

于是我们看到,对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体”总是干巴巴地使用着“虽然…但是…”句型。

在“虽然”后面,他们心虚地写上一些“同情劳苦大众”、“敢于触及部分现实”、“有一定现实意义”之类不痛不痒的废话;在“但是”后面,他们则畅快淋漓地堆砌起“太偏激”、“专拍中国社会阴暗面”、“以获奖为目的,讨好外国人”之类的指控。

当“主流媒体”试图评说娄烨时,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主流媒体”惊奇地发现,在娄烨的电影里,他们甚至看不到“同情底层人民”这样的内容,满眼看到的只是神经质的主人公自作自受地经历一些倒霉事。

对于这样的电影,除了说“故作深沉”、“装B”,他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然而这正是娄烨和贾樟柯王小帅的不同之处。

在我看来,当贾樟柯等人以不否认的态度放任评论界赋予他们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时,只有娄烨始终坦诚地执着于“为内心而创作”。

在娄烨的电影中,所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于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就好像车站上惊狂的人流恰如其分地传递了《紫蝴蝶》的狂乱,而天安门前燃烧的火焰,也不过是余红内心情感的恣意蔓延。

娄烨的电影总是情感鲜活,充满张力,(正如有评论所言)“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构建起一种纯粹的艺术,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另当别论,可是导演的这种态度始终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娄导在《颐和园》中做得确实不赖)。

从这个角度看,在《苏州河》、《紫蝴蝶》、《颐和园》三部电影里,我把《苏州河》放在最末位。

《苏州河》为娄烨赢得了“中国的王家卫”、“中国的《两生花》”的称谓,可这样的话似乎算不上什么赞誉,倒是把娄烨形容得像从打口磁带上扒吉他谱的二流乐手。

《苏州河》的确算得上是娄烨的突破之作,不过这个突破并不说明娄烨的电影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而只是表明娄烨基本具备了拍摄艺术电影的能力。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试图将苏州河塑造成《堕落天使》式的电影场景,可是镜头下的苏州河却处处透露出中国式古板。

《苏州河》的人物与场景在气质上是脱节的,肮脏的苏州河并不能渲染出主角的内心气质,苏州河边的粗陋酒吧和带香草叶的伏特加同样也不能。

对娄烨来说,从《苏州河》到《紫蝴蝶》,可以看作从寻找主题到寻找表达方式的过程。

《苏州河》在叙事技巧上大做文章,实际上却确立了娄烨电影描绘个人内心情绪的主题(而娄烨通过《紫蝴蝶》、《颐和园》很快向大家证明,他所描绘的情感比王家卫更加深沉,热烈和贴近生命本源);《紫蝴蝶》拥有一个内容可以很丰富的故事,可其真正意义却在于它确立了娄烨的电影美学,亦即将内心情感外化至外部场景,使情感刻画手段远远超出演员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范畴。

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巧妙地将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让他们奔向各自的命运;紧接着,导演充满自信地剪接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抗战时期影像资料作为结尾。

这段充满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的影像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可是放在特殊的位置,就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曲扭、撕裂和痛苦的视觉化描述。

在这个镜头里,情感与画面是如此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在《紫蝴蝶》里,娄烨没有考虑爱情,没有考虑背叛,也没有考虑爱国主义,他考虑的,只有狂乱与迷离本身。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娄烨却屡屡在自己的电影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敏感政治话题。

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讨好外国人”、“赚取眼球”(娄烨并不需要这种层次的关注),而是娄烨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即使是大写的,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的电影,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10 ) 看片日记之娄烨

醒来的时候,一脑门都是姚莉的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这几日看片,以紫蝴蝶最上乘。

娄烨一旦不过度沉溺于影像,就非常厉害,甩李安几条街。

李安无论拍什么,都太完满,太像大片,太政治正确。

李安缺乏残缺的勇气,有种面面俱到的正确。

紫蝴蝶堪称娄烨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电影的不世出。

苏州河的叙事太聒噪了,同理推拿也一副不可自拔目中无人。

可能我比较强调故事,一本电影首先要牌好,脚本好,再要打得好,拍得好,一方面个人风格嚣张,一方面冷静克制,两者平衡才正中靶心。

紫蝴蝶把沉默或者说无声刻画得很带感。

其实生活中哪来这么多语言?

那都是台词。

有几个人吃饱了说台词?

一切趋向于真实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它不是为了戏剧而营造戏。

生活不缺乏戏剧感,不缺乏一扭头的荒诞。

坏的电影对此视而不见,还要油头粉面地破坏,用一种虚假的结构来营销自己。

紫蝴蝶的眼线是电话线路,几组不相干的人像电话线路一样被扭结在一起,他们的碰撞发出刺耳难忍的声响。

悲剧感被建立起来了。

2015

《紫蝴蝶》短评

仲村亨还挺帅 说怎么那么眼熟 原来演过变相黑侠 冯远征难得的胡渣 李冰冰打酱油了 章子怡是个有魔性的女子 风骚的手持摄影开始了 节奏奇慢 剧情也简单 最后仲村亨说我俩人物都完成可以走了挺好

4分钟前
  • dvlyc
  • 还行

20150603,导演的各种长镜头、晃镜头简直不能忍,剪辑混乱、叙事复杂,到最后变成胡乱杀人,这种艰涩的电影居然还提名了真是醉了

6分钟前
  • 静好
  • 较差

很久之前看过的片子,但现在才发现是娄烨拍的。非常不喜欢的作品,强行抒发愁绪,叙事也是一团糟。

11分钟前
  • 老李
  • 较差

奇葩!!!这个电影前五分钟 只有三句台词 很不喜欢 !

16分钟前
  • 樊小兔
  • 较差

不是一般的差,永远把观众当白痴的娄烨

18分钟前
  • hwwd
  • 很差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22分钟前
  • ccqb
  • 较差

家裏有盤。就看了一遍。現在想想總有點感覺是僞后現代。

26分钟前
  • .
  • 较差

非常差,每个人的行为逻辑看的我无语凝噎,结尾直接放历史资料素材上价值实在是太偷懒了,演员表演也很可笑。《兰心大剧院》和这部比起来,强太多了。

30分钟前
  • 好好看电影
  • 很差

是娄烨的一贯手法和气息,但是抗日暗杀的故事没意思,演员表现也一般,无功无过,现在担心的是,娄烨新片《兰心大剧院》可能也会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他妈的豆瓣上都是一群瞎子。

38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力荐

有点色戒 有点王家卫 章子怡用在娄烨的电影里说不出的怪异感 还不如电影院里李冰冰的一双眼睛。刘烨的司徒是亮点 枪指着胸口的眼神满分。

42分钟前
  • 木犀
  • 较差

不该着急的地方着急 好好的画面非要玩了命地晃个没完 不晃了就怼脸拍大特写 别再想那个倒霉蛋了 这样的人太多了 是啊 这电影里这样的人也太多了

43分钟前
  • 刹那。
  • 较差

抗日神剧。。。配乐太low了 好可惜!但摄影、剪辑方面保留了导演的风格 还挺让人欣慰的 哈哈哈~当特务把枪 大力地 插进刘烨嘴里的时候,放起黑胶唱机播放着姚莉的时候,章子怡绝美的电影脸的时候,啧啧~“我得不到你的爱情”~电影中又一次定义了“那群无组织的热血青年”~

46分钟前
  • niku
  • 较差

一部拍摄和剪辑非常糟糕的片子。不过总算把简单的抗日故事讲完了。

50分钟前
  • Akwan
  • 较差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两体,娄烨的《色戒》。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娄烨的个人风格太明显了,以至于都有些像zhuangbility了

57分钟前
  • Bella
  • 还行

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1小时前
  • 大宸
  • 推荐

通篇全都是因缘际会的错杀,一次两次尚可接受,重复使用全都丧命于此,设定还是在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下,就显得有些不妥。结尾处日本攻占上海、南京屠戮的黑白历史画面,配上欢快曲调,更是不合适。剪辑上显得有些问题。突出人物神情,给到长时间凝视面部,会放大演技表现,但也拖慢了节奏。

1小时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娄烨居然也玩过非线性叙事结构而且还很不错 第六代中少见的抗战题材 娄烨片中常见的情欲淡化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重的悲凉宿命感 摄影配乐都还是很棒 最可惜的就是章小姐果然是演不好戏的还要当女主= = 豆瓣评分又调皮了

1小时前
  • Kaili Urchins
  • 推荐

都市快報第三屆電影節 觀影於慶春電影大世界。確實滿難看的。膠片放映都拯救不了這部濕答答的電影。故事情節形似《色戒》 但婁燁好像根本不屑於講故事 他從不在愛情的甜蜜上濃墨重彩。就像電影里終年不斷的雨季一樣 他的愛情是潮濕的 濕答答的梅雨天氣。無盡的憂鬱。愛情的本意並不是要受苦。

1小时前
  • 曼靑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