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凡人!
当有一日,你发现你是这世界上最成功的故事“宗教”的主角,那么你就不会满足于文学、电影、音乐等这些“不重要”的娱乐消遣中。
如何叙述这个故事的主角?
作为凡人,这个奥义是:宗教即“人的本相”。
——Sir John Brannox (约翰爵士)
唱诗班的虚无空灵,配上《2° Coro Delle Lavandaie》脚踏实地的动感,众神肃穆,如厕的音效又让你回到人间(开篇即把观众留在座位上) 保罗·索伦蒂诺的作品总不会让人失望,不仅编剧和台词一流,其摄影和配乐更让人惊艳。
于是《新教宗》开篇,被他过于大胆表达所刺激了,时刻在华丽恢弘与世俗粗鄙,敬神与渎神之间切换,肃然起敬之后又不禁嗤鼻。
对“宗教”这样严肃厚重的题材,导演的表达看起来过于激情冲动、肆无忌惮,在我看来,是种隐喻的探讨,让两个世界、新&旧文明予以碰撞,理所当然要你感受其中被撕扯的“痛感”。
开场画面始于“年轻的教宗-莱尼(庇护十三世)”的病床前,这位“频死”的偶像已经因心脏病昏迷一年之久。
却时不时以“圣人”的姿态,出现在粉丝们的臆想和媒体宣传中,狂热的粉丝们席地而坐,明为祈祷,实则震慑着病房里的“阴谋”。
于是,选举“新教宗"是教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教宗不新立,教众不凝聚”。
但是选谁呢,这是个问题?
故事开始对新教宗,即本剧“人设”的探讨。
主教们奉献自己的同时,又要为自己的利益祈祷,使得“新教宗”是自己的父、代言人或傀儡,要平衡这一切很不容易,需要阵营间要对峙、平衡及妥协。
导演用一个有趣的、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第一次选举“的局面:两大候选人“赫尔南德斯(Hernandez)和瓦埃洛(Voiello)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除了脸上的“痣”(这被瓦埃洛笑称另一个大脑)由此可见他们谁也不会成功获选!
第一任教宗选举,隐形候选人-维利耶蒂渔翁得利,成为方济各二世。
显然,他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胜出的原因在于赤身裸体、无所仰仗。
如果诚惶诚恐的接过权棒也就罢了,可惜在鸟(隐喻天意)叼走了他的《演讲稿》逼他自己说话后,触发了他对“权利”的觉察。
魔盒一旦打开便再难关上,维利耶蒂站在教会所有人及人性的对立面。
(要求所有主教奉献金银饰品,赤裸裸的掠夺和控制)
方济各二世出身贫穷,将其视为圣洁,要求所有主教奉献金银饰品,接过权棒后即开始掠夺 不明所以就为所欲为,方济各二世注定活不过一集。
在他猝死前两大阵营已就继任候选人(约翰爵士)达成一致,可见是“枉死”。
鉴于任何人都有作案动机,他死谁手将永远是谜。
| 权利即重罪!
有些人兴高采烈,自欺欺人的以为可以打破牢不可破的联系,那是上帝悄悄布设,许多人尝试,最终都过时了...——瓦埃洛(Voiello)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反观贵族出身的第二任新教宗约翰·保罗三世很清楚自己要面临什么。
诚如主教Cardinal Gutierrez所言“新教宗作为(伟大的)庇护十三世和(枉死的)方济各二的后继者,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危险,堪同殉道”。
约翰爵士知道不了解全局的信息,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在成为候选人的那刻起,就开始了各方观察与试探,背调势力派系,为自己的决策输入信息。
“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是我?
)”这是他的第一个问题。
初见约翰他还是个画着烟熏妆,玩世不恭的歪卧着(不能正视) 这个问题透漏出至少两个信息:一方面是梵蒂冈预期和定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透漏出深深的自我怀疑。
对外而言,约翰爵士的出身及成就堪称卓越,家中庄园的面积是梵蒂冈的20倍,发展大批圣公会教众改信天主教,畅销书《中庸之道》簇拥者众多。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可能只是源于出身、人脉、挥霍、享乐和盗窃(《中庸之道》实为胞弟亚当的著作)“躺赢”的人总是对“拥有”持有深刻的怀疑。
通过自问:我想成长吗?
我想活着吗?
通过调研另一阵营主脑赫尔南德斯也是贵族出身,更正重要的问题:“你觉得父母会在电视里看我吗?
”最终,他接受了邀请。
毕竟当前处境也好不到哪去,英国脱欧(去基督化)让他倍感焦虑,终日忙碌于俗世琐碎让他倍感无趣(英国皇室数小时穿衣指导电话可窥一斑)。
“方济各二世是怎么去世的?
”约翰又又又问, 梵蒂冈肆无忌惮的过分简化让他很是担忧。
纵使梵蒂冈四面楚歌,内有淫乱丑闻和修女罢工,外有意大利的《千分之八》减税法案财务危机和恐怖主义,他依然拿出心力亲自前往方济各二世的墓地调查死因。
约翰·保罗三世在继任后无法解决任何具象化的问题。
当人问“你对这教廷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他反问“你认为教廷接下来要做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 。
除了诗情画意的宽慰自己,他最明智的决策莫过于推迟决意到这届政府垮塌,亦或啃家族财阀的老本。
面对恐怖分子的挑衅和攻击,他的方案是喊口号:“NO!
”用一个单词,来对抗暴行美曰其名为“平衡宗教和人性”,其实是另一种妥协与退让。
也许,他真的就像是“瓷器”。
你知道这无尽权力斗争的可怕之处吗?
就是一点诗意也没有——瓦埃洛(Voiello)庇护十三世苏醒在即,所有人都在屏息听着庇护三十教宗的“呼吸声”。
人们高呼的“希望”对约翰·保罗三世而言说同“末日“,脆弱如他将在“永恒的头衔”较量中败下阵来。
于是不再接见明星和偶像们,他选择去滑雪度假,说是”避世”,不如说“溯源”。
他去见迷失的自我,回忆胞弟亚当之死并袒露心声:我一辈子背负着深深的孤独感,已是一具躯壳。
(对Sofia说的话,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世界因扭曲的爱而蒙受苦难”——约翰·保罗三世
约翰再也不用抱着亚当的宠物盒睡觉了 既然“光有上帝是不够的”所以再次入世就显得理所当然。
他终意识到:“我的脆弱就是最大的力量,我决定实现人生最大的抱负:就是被遗忘”!
教宗约翰·保罗三世辞职了,他看似逃避,实则是对自由的自愿抽离,免受了这场教宗偶像游戏的悖论“假设圣人复活,则代表着过去对未来的胜利,不会有任何惊奇。
”
回归自我后,素颜对镜,敢于直面 很多粉丝都在因古典美丽的“裘·德洛”戏份太少而感到遗憾,我也是!
然而就本剧所传递的内核来说又再合适不过,原本庇护十三世也不是“新”教宗的一员,他像是一个楔子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他代表了“过去”,就在他被众人以“圣人”相称时人们的注意力便放在了他已终结的“神迹”即过去上。
所以,赢得头衔获得“永恒”的人早已离场。
(对该人设应结合《年轻的教宗》整体来探讨)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
——《申辩》柏拉图
上帝视角,俯瞰众生 Ps.宗教偶像化让教众的狂热及由此导致的后果,在本剧中已充分表达了,如果大家觉得不够充分请移步:如何看待韩国民众不顾疫情禁令举行大型集会,首尔市长劝市民解散遭围攻?
新冠肺炎在海外为何难以引起重视?
梵蒂冈的影子杀手Bauer正在路上 最后,第三任新教宗——瓦埃洛(Voiello)由于他不是 “为永生的头衔而战”的游戏参赛者,所以他的名号并不重要!
我们姑且称瓦埃洛为某某某教宗,他唯一的目的即阻止宗教游戏的结束,让参与者一直参加,避开任何结果并对未来保持开放。
(参考《有限与无线的游戏》)下面请看瓦埃洛(Voiello)的述职报告:
好矮 【第一次述职】:身体健康《体检报告》-(减分 ; 原因参考历届教宗选举现实案例)空降提拔助手-减分;主打循规蹈矩和平庸,拒绝离经叛道-减分。
鸟粪浇身暗喻天意如此,结果是失败!
其中有一个重大转折点“ 吉罗拉莫之死”, 预示了瓦埃洛从虔诚的“侍奉者”变身独裁“主父”。
他对吉罗拉莫的悼词让人动容:他(吉罗拉莫)是受苦的世界,是善良和美德,是道德指南,是我们无法成为的一切。
我们想成为他,因为他知道如何真正的爱,怎么当一个真正的朋友,他是苦难之痛苦,是牺牲之美;
更矮了【第二述职报告】:以史为鉴教会需要“平庸”+加分;我虔诚的服侍你们,解决无数请求,平衡各方势力,让这个故事永远是最成功的 +加分结果:成功!
俯视“小朋友”的某某某教宗
没有人会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更热爱罗马。
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永恒之城”总是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古老又不乏现代,颓废却带有活力,消沉中带着希望。
从《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开始,在意大利出生的索伦蒂诺把罗马重现带回到世界的注视下。
就算是之后那部和罗马毫无关系的《年轻气盛》(Youth),每一个人物也像是终生居住在罗马城,带着虔诚的信仰在年轻的思维和衰老的肉体之间搏斗,寻求生命,死亡和艺术的之间的平衡点。
当然如此热爱罗马的索伦蒂诺是绝不会放弃这座城市最迷人最神秘的部分——居住梵蒂冈深居简出的教宗和红衣主教们。
于是在2016年,他带来了《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
在这部十集的电视剧中,由裘德·洛(Jude Law)饰演的庇护十三世成为了史上最性感也最现代的一任教宗。
他总是穿着白色的内裤,裸露着上身,漫步在梵蒂冈明媚的阳光下,回顾自己的童年,同时思索着上帝,宗教和世界的关系。
这不是挑衅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的存在就是一种挑衅。
庇护十三世,《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三年半之后,索伦蒂诺再次归来,继续讲述这个挑衅的故事。
剧集的名字从《年轻的教宗》变成了《新教宗》(The New Pope),英俊的裘德·洛还在,只不过他的头上有了更多的白发,多数时候都躺在病房了,奄奄一息。
上帝自然不会让尘世缺少他的代言人,于是一位新的教宗从权力争夺中诞生。
这位新任的教宗由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饰演,宣称自己是约翰·保罗三世。
与前任相比,他更符合人们的传统映像,苍老严谨,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着装永远一丝不苟。
接任教宗之前,他隐居在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并直言自己对名声和权力不感兴趣。
可一切都是表面现象,这位面目和蔼的老人曾经的身份竟然是一位朋克摇滚乐手,同时还被孪生兄弟的神秘死亡所折磨,多么巨大的讽刺。
索伦蒂诺对权力的态度是讽刺的,尤其是在呈现梵蒂冈教廷对权力的争夺上。
名义上教宗的权力来自上帝,但他选举的过程却充满了妥协。
甚至城市里的那些位高权重的非宗教人士也要参与其中。
这更像是一场政治斗争,而不是关于宗教理念的讨论,最后的选择结果只是各方妥协的产物。
那么上帝的意志在哪里?
如果他真的存在,也只是看着在天堂默默地看着这场闹剧。
约翰·保罗三世,《新教宗》(The New Pope)在《新教宗》前半部分的时间里,整个梵蒂冈都都像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闹剧。
沉默的修女们决定罢工,希望由此来换取长久以来缺失的尊重。
广场的民众还在悼念前任的教宗,久久不愿离去。
新任的教宗想要解决这些繁琐的问题,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显然这他没有能力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他时常陷入困惑之中,又全力装出镇定自若,胸有成足的样子。
新任教皇面临的最大威胁依旧来自他的前任,躺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的庇护十三世。
他像个幽灵,即使没有肉体,也在暗中注视着一切,让每个人都无法忽视。
这给约翰·保罗三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前来探访的查理·曼森直言自己分不清楚新旧教皇的区别,让他无比尴尬。
而当他决定去会见病床上的前任时,甚至担心媒体拍到两人同框的照片。
最后他选择了逃避,暂时离开了充满纷争的梵蒂冈。
这也不是一个教宗该有的行为。
剧集的后半段明显带有更强的宗教意味,至少表面上看上去如此。
庇护十三世如同耶稣基督,像圣经中描述的一样的死而复生。
人们期待他像之前一样施展神迹,解决问题。
这正是他之前所做过的,例如让不能生育的女子怀孕。
《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年起的教宗》到《新教宗》,庇护十三世的身份大部分时候都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
即便成为教宗,他始终是个局外人,游离在梵蒂冈的教廷之外。
一个美国人,父母是一对嬉皮士夫妇,悲惨的童年始终困恼着他,以至于不得不求助上帝和信仰的力量。
作为教宗极端的宗教保守主义者,将同性恋地神职人员驱逐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身份的焦虑从没有离开个教宗,也没有离开过梵蒂冈。
从这个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和他的继承者没有什么不同,都在寻求真实的自我。
索伦蒂诺的故事里,寻求自我是一个永恒的母题,他的主人公永远处于游离的状体。
在《绝美之城》中,托尼·塞尔维洛(Toni Servillo)饰演的是一个冷漠的记者。
观众们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着罗马城的繁华,可最终也没人知道这一天的游历给他的生命真正带来了什么。
到了《年轻气盛》中,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饰演的音乐家来到一所养老院度假,同时思索着过去生命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通常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索伦蒂诺更关注的是思索的过程。
《年轻气盛》(Youth)如何表现思索的过程,这正是索伦蒂诺影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主人公沉默式的思考常常和周遭繁华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游走在其中的人物不自觉地被那些荒诞而美丽的世界吸引,却无法真正将自己投入其中。
疏离感始终笼罩着他们,久久没有散去,最终传递给了观众。
索伦蒂诺喜欢用影像传递情绪,无论是瑰丽的罗马城还是宁静的养老院,都带着一种超越尘世的特质。
罗马城一群关在栅栏里面带笑容的修女,养老院里出水芙蓉的裸体女性,具有着强烈的反差和巨大的冲击力的影像让观众们沉醉,然后又心生疑惑,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么?
到了《新教宗》,类似的画面依然层出不穷。
修女寝室里的十字架变成了硕大的霓虹灯,即将就寝的修女转瞬之间开始扭动身体,伴随着电子乐跳起挑逗性的舞蹈。
又或者是让复活的庇护十三世走在沙滩上,赤身裸体地穿越一群泳装美女,暴露在众人渴求的目光之中。
无论出现与否,庇护十三世一直都是这些挑衅画面的核心。
从死亡到复活,他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可以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么?
修女的舞蹈,《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庇护十三世的困惑中,可以触及到《新教宗》的核心:宗教的信仰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既然所有的教宗表面上都在传递善的理念,为何不同的宗教之间充斥着纷争和对抗,人世之间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苦难。
索伦蒂诺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暧昧的答案。
复活的庇护十三世经历了一段小小的挣扎,就重新取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他身着华丽的衣服,如帝王一般被抬到红衣主教们面前,发表了一段掷地有声的演讲。
此时外面的世界陷入纷争,一群穆斯林恐怖分子劫持了人质,试图挑起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庇护十三世没有依靠任何外界的帮助,只身一人走向恐怖分子,似乎只依靠着个人的魅力让他们放下了武器,化解危机,一切都是神迹。
《新教宗》(The New Pope)一个对自我认同都产生困惑的教宗却可以仅仅依靠自我的魅力解决宗教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究竟信仰什么并不重要。
抛开繁琐的教义,各式宗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重要的是如何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将真实的自我传递出来。
外部世界的纷争并不会改变一个人,你永远都是你,也永远只是你。
《新教宗》的结尾又回到了故事的原点。
约翰·保罗三世隐退,回归到尘世的生活。
庇护十三世受到万人朝拜,然后再次陷入昏迷,倒在“哀悼基督”的雕像前。
他是完成了在尘世的任务回到了天堂,还是在等待下一次的复活,谁都不知道。
唯一能够知道的是,无论身处何处,拥有着什么身份,他永远都是上帝的仆人,也永远在真实的自我和信仰之间的挣扎。
或许保罗·索伦蒂诺会让这个挣扎的故事继续下去,展示下一次复活和真正的死亡。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愤怒,我看完以后的感觉唯有愤怒。
Lenny死亡不是悲剧,狗尾续貂才是巨大悲剧。
《年轻的教宗》主线是探讨人(Lenny)和神,《新教宗》探讨的是人和人们。
天然地,《新教宗》就失去了对神和哲学的思考,而集中于人和人群的弱点。
失去了哲学上的思考,确实会削弱其魅力,但要命的是失去了整体的把控。
配角衍生出了很多枝枝蔓蔓,花哨而不必要。
比如Sofia丈夫的地下俱乐部,有必要吗?
背景展示让人视觉冲击的NP,很震撼,但把Sofia丈夫虚化到只留背影就行,这个人删了都行,因为他根本对任何情节都没有必要存在。
《年轻的教宗》主题上观众视角是跟着Lenny走的。
《新教宗》是群戏,多个着眼点并行,但这些人群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Voiello和John和Esther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他们的故事线,要统一上升到同一主题,形成回响吗?
可这个主题是什么都说不清。
更惨的是,想刻画的人物多了,分给各个角色的时间自然就少,局促的戏份令个体的塑造失去了说服力,新教宗John,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人物角色。
或者说,出现的每一任新教宗,作为一个最高权力代表,都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新鲜设定。
有庇护十三世年轻却极度保守的复杂体珠玉在前,难免显得继任的角色一个个都缺乏雕琢,粗制滥造。
彻底奉献的殉道者新鲜吗?
争权夺利的野心家新鲜吗?
迎合大众社交媒体的领导人,还算新鲜,但是他的复杂多面都没能阐述好。
Sofia和John的爱情,来得莫名其妙,甚至无法打动人。
John的小盒子这种级别的隐喻,作为一个普通影视剧的隐喻展现人物,算可以,但是经过了《年轻的教宗》第一集Lenny的梦境(孩童堆积的山下爬出来)、基督倒悬、袋鼠这种级别的隐喻之后,《新教宗》的隐喻可以说粗浅直白到无聊。
人物多而分散,主题松散不明确,显得故弄玄虚。
Lenny下线好久后又上线时,从意气风发胜券在握到发现自己出了大错,于是对John谦卑地吻手——这个塑造还能更敷衍一点吗?
直白的前倨后恭,这个粗浅的、省时省力的表达,令人失望至极。
Lenny不是没有出过错,《年轻的教宗》他出的错还少吗?
索伦蒂诺是怎么细腻描绘他的内心转变的?
结局Lenny承认错误后还毫无内心描绘地就接受世人并成圣死亡了。
Lenny线连详略得当都做不到,在威尼斯耽搁了那么长的时间,却在该给他内心世界的时候恍恍惚惚地跳过去了。
结尾,结尾简直烂俗,恶俗,俗到自甘堕落。
情景喜剧摩登家庭玩梗《闪灵》是会心一笑,《新教宗》一个探讨宗教和人的黑色现实大杂烩,你为什么要致敬经典恐怖片?
索伦蒂诺,你就这么瞧不起自己?
《年轻的教宗》因为有裘花加持,文青在逻辑思维上的糊涂账还勉强遮掩,在老约翰的《新教宗》里,没有转移视线的花枪,魔术就再也没法让人赞叹了,老约翰本身的表演风格就是嗨到断片前一秒的状态,这种云山雾罩的东西在接地气的对手、配角、故事里很超脱,像诗和远方,哪怕他念的诗连韵脚都荒腔走板,远方连一个街区都远不到,到底有那么点意思在,可是在整个剧都异想迷离的环境里,他就成了老不正经,像Studio54里流连不去的老dancing queen,是的,衰老是最可怕的,正如古铁雷兹拒绝了同是红衣主教的求爱,而年轻貌美的弗雷迪一脱光就颠倒不能自已。
这个对比可悲又可笑,前面吧啦吧啦一通拒绝的大道理,还幻想得到了裘花圣灵的嘉许,可在青春肉体面前连犹豫都没有就拜倒了,那是靠精神力量吗?
那是告诉我们,老丑没关系,出来勾引人就不对了。
《新教宗》的种种前后矛盾让角色们越来越俗套,他们的痛苦越来越可笑,古铁雷兹长得挺像胖的阿凡提,本来挺好,一下人设就坍塌了。
《年轻的教宗》,酒店里的妓女用手机近距离拍了裘花的照片,绝不拍照的裘花竟然扭脸就走了,这个悬念一直干扰我,此后只要一出现手机,就恨不得伸手进屏幕给他打一行字:妓女手里有照片!
最后出场的回顾里竟然还有这个妓女的特写!
好吧,就当裘花圣灵附体早早预知自己会死在第一次公开布道时,等妓女知道她拍的是谁,这照片也不重要了。
这种无节操粉丝向的维护心情提醒我,裘花已经把角色建立起来了,所以才会边看边为他担忧。
老约翰呢?
这大爷天生一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滚刀肉形象,没法让人为他担忧,让观众为他担忧本身就说明人设坍塌了;可是一部观众没法担忧主角命运的剧,怎么能让人一厢情愿穿凿附会替它的漏洞自圆其说呢?
最难以忍受的是竟然以为梵蒂冈和意大利的外交角力里,梵蒂冈真的可以动用宗教威胁,裘花那么说的时候,对象是一个正宗意大利花瓶,而裘花的确用饥饿营销的手段创造了进球机会,观众也许可以接受这种文青下棋想2着就以为决胜千里了,命令教众“不参与政治”是无差别打击,并不能针对总理个人,等于是外交宣战,实际效果恰好解放了意大利,当且仅当“花瓶会认为一切都只关于自己”这种勉强站住脚的前提下,这个段子可以成立。
看文青设想政治,什么时候翻白眼都是恰当且必要的。
解读宗教意象都成了搞笑,啥宗教油画、远古雕塑、奇异的袋鼠,最大的意象就是无处不在的苹果,裘花全套执政方针就是四个字的花活,饥饿营销,把乔布斯的灵从地下请上来附体就够了。
如果没有疫情导致剧荒,真的看不下去。
我都已经走神到这种程度了:艾斯特第一眼看见情人,一面喊“天使啊额滴爱”,一边要人刮刮胸毛,我忍不住笑了,这您就下不了眼了啊?
得亏您没看见裘花\秃,毛都长身上了。
先说结论:没有烂尾,没有不合情理。
整部剧探讨的是爱与狂热,保守与博爱,中庸之道与悦纳自己。
莱尼在保守与博爱间挣扎,与其说是心脏病发,不如说是无法与自己、世界和解。
莱尼卧床后,牵扯到了狂热,这是莱尼无法控制的。
引发了教会对狂热的恐惧,狂热的源头在于爱,由此引出对于爱的探讨。
古特雷兹认为爱是大声说出来。
约翰认为爱是对不同对象做合适的事。
此即为中庸之道。
然而中庸之道是压制天性的,最后约翰选择悦纳自己。
实际上这里才是本剧最大的讽刺。
约翰处高位,当谋其事,所谓的悦纳自己,不如说是欲望作祟。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莱尼拼尽全力来完成过渡,将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实际上,莱尼的死去,并不在病本身,而是莱尼最终也不选择妥协,莱尼不相信什么悦纳自己的借口,不相信什么中庸之道,更无法容忍教会内部的弊病。
像为救儿童而死的牧师一样,像上一部莱尼的好友,他们不妥协,散发着光,这种光不必留在世俗人间。
剩下的人,如约翰为欲望放弃一切,古特雷兹又再次饮酒,甚至枢机主教渴望权力最巅峰一样,他们沦入世俗,留在了人间。
剧中还有许多细节,有很多隐喻,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总以为,2020年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局,而事实却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但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下去,既然满心期待的春节档彻底泡汤、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也尚未到来,那就不妨看看新出资源的电影或者美剧吧!
开年以来,北美电视剧市场便迎来了不少高分佳作。
首推的电视平台便是HBO,这家业内当之无愧的楷模在上个月分别开播两档新剧,一部是HBO拿手的悬疑罪案剧《局外人》,另一部是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意大利著名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新教宗》。
我们今天要聊的新剧便是《新教宗》。
这部作品是保罗·索伦蒂诺在2016年与美国HBO、英国sky、法国CANAL+三家平台联合打造的《年轻的教宗》的续集。
截至目前,《新教宗》累积获得了豆瓣9.0、IMDb 8.3的观众打分,烂番茄则达到了87%的媒体新鲜度和90%的观众好评率,媒体好评相较于前作不相上下,口碑在近期开播的新剧中表现较为突出。
在缺少天主教氛围的中国内地,普通观众对“教宗”这一宗教概念普遍模糊不清。
简单来讲,教宗指的便是“罗马教皇”,也就是世界范围内天主教的最高统领者。
继承“教宗”这一身份,便意味着成为梵蒂冈这个独立主权国家的第一领袖。
与此同时,“教宗”也是西方影视剧中较为常见的形象。
比如去年上线的颇受关注的网飞冲奥之作《教宗的承继》,以及著名导演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便都是关于梵蒂冈教宗的不乏史料价值的电影佳作。
《教宗的承继》
《教皇诞生》在展开介绍《新教宗》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前作《年轻的教宗》。
《年轻的教宗》的主人公是身为美国人的年轻主教莱尼·伯纳德,他在梵蒂冈教宗选举会上意外胜出,成为梵蒂冈新任的教宗,称号是庇护十三世。
莱尼的意外胜出并不是天意所为,而是梵蒂冈高层政治的折中结果,高层内部集中投票给莱尼的主教们打算将这个异邦人当作傀儡来利用。
但主教们的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莱尼不仅不受摆布,还是一个手段高深且强硬的年轻人。
莱尼是个固守天主教原教旨主义的保守派,他上位后以一系列的强硬手段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全力打压掌握实权的主教们,还打算制定与整个社会诉求相反的宗教决策,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年轻教宗在主教和信徒之间引起的争议不断。
莱尼成为教宗后,对上帝的信念开始产生动摇,身世之谜对他的困扰、不孕女子的出现……这些接连不断的意外情况,渐渐扭转了他原有的观念。
他收起了自己的固执,开始向外界展示出教宗应有的那份慈悲胸怀。
但不幸的是,在面见教徒们的最后一刻,莱尼因心脏问题而倒地不醒。
续集《新教宗》是紧接着《年轻的教宗》的这段背景展开,诚如剧名所示,续集的主人公不再是裘德·洛所饰演的庇护十三世,这位年轻的教宗因为心脏疾病而持续昏迷,即便换了一颗健康的心脏,也未能苏醒过来。
教宗位置的空缺使得梵蒂冈陷入一片混乱和悲伤之中,为稳定局势,主教们必须推举新的教宗出来。
和莱尼的情况一样,经过不同阵营多番博弈后,弗耶罗一派的主教们折中推举年迈平庸的维列蒂为新任教宗,称为方济各二世。
而这个角色显然是对现实中在任的梵蒂冈教宗方济各形象的放大和讽刺。
看似老实巴交的维列蒂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他秉持着的是开放包容的盲目主张,继位后立即宣布梵蒂冈接收贫困移民的政策,赢得教徒们的呼声,却也惹怒了弗耶罗这一派的主教。
但维列蒂到底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上台不久便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
教宗的位置再度出现了空缺,外界对梵蒂冈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对上任教宗的死因存在质疑。
为了再次稳定梵蒂冈的混乱局面,弗耶罗考虑再三,决定推举对自己伤害最小的中间派布兰诺克斯为下一任教宗。
然而,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却并非等闲之辈,这位隐居不出的低调派成为新任教宗后,注定为梵蒂冈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保罗·索伦蒂诺打造的《教宗》系列是一套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
首先,它并不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在这套虚构的电视作品中,索伦蒂诺加入了不可知论的宗教神迹显灵情节,譬如裘德·洛所饰演的莱尼以神力治愈了重病在床的妇人、让不孕女子成功怀上了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部承认天主教神话世界观的作品。
与此同时,《教宗》系列却又打破了宗教高层的神秘面目,索伦蒂诺主要以戏谑的角度塑造角色形象,主教身上都充满现实的滑稽势利之感。
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不是展现宗教文化,而是讲述梵蒂冈宗教高层内部的政治博弈。
宗教高层人物对宗教的不纯洁目的,使得宗教的存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讽刺。
作为意大利导演,索伦蒂诺拍摄这样一部带有宗教自反色彩的作品本就离经叛道。
通常来说,拍摄涉宗教、涉权谋题材的影视剧,难度系数是极大的,阅历和学识不足的电影人的肤浅创作很容易就被观众看穿,而讲得太深奥观众又会看得吃力和乏味。
《教宗》系列之所以能够获得普罗大众和专业媒体的纷纷赞许,正是与从小对意大利文化耳濡目染的索伦蒂诺息息相关。
在意大利的文化结构里,宗教和黑手党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在包围着“圣城”梵蒂冈的意大利土壤上,宗教与意大利历史始终相辅相成。
而黑帮文化则是在好莱坞电影的介入下得以发扬光大,科波拉的《教父》更是让全世界无数观众对这个国度憧憬不已。
生长在意大利的索伦蒂诺早已吃透了宗教和黑帮文化,这两种要素贯穿其电影创作历程,《教宗》系列的成功实际上是一次必然。
这部电视作品既有对宗教精神的深刻见解,也有对宗教高层系统内部的政治斗争的精彩诠释。
某种意义上,宗教高层与意大利黑手党家族是共通的、相似的。
对于观众来说,裘德·洛的演出毫无疑问是《年轻的教宗》的重要卖点,但《新教宗》播出至今,裘德·洛却始终以“昏迷”的状态出现。
第二季的主人公被布兰诺克斯取而代之,这个新角色由好莱坞著名的个性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出演。
约翰·马尔科维奇是好莱坞戏骨级的演员,曾经出演过《空中监狱》《换子疑云》《太阳帝国》《危险关系》等佳作。
而那部以其名字命名的奇幻经典神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更是让观众们见识到马尔科维奇不拘于外形印象的强大可塑性。
马尔科维奇的加入必定能够补偿裘德·洛暂时“缺席”的遗憾。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作为索伦蒂诺倾尽全力打造的电视作品,《教宗》系列所延续的是索伦蒂诺拍摄电影时的规格,影像同《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那样一丝不苟,叙事层面也足够高级细腻。
与此同时,整个故事在不失主题深度和隐喻趣味的基础上,做到了让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甚至为之着迷。
观看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享受。
《绝美之城》
《年轻气盛》在当下流媒体疾速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投身到电视阵营,除了索伦蒂诺的《教宗》系列、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等这些已播电视剧集外,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看到科恩兄弟、阿方索·卡隆等著名导演的电视处女秀。
在这些顶尖电影导演的引导下,电视剧集的质感必然会越来越向着电影靠拢,电影美学也会逐渐地渗透到电视作品的制作理念当中,从而弥补电视作品相对欠缺艺术性的一大短板。
但愿未来像索伦蒂诺的《年轻的教宗》《新教宗》这样既富有艺术审美价值,又不乏文本深度的荧幕作品会越来越多。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1一谈到基督教,主题就是说爱。
电影很好的反映了天下一家的思想,一种共在性。
一个修女,一个领头的祈祷者,一个杀手,一个单亲妈妈,一个梵蒂冈的国务卿,一个同性恋的红衣大主教。
当然还有我们上一季的圣人庇护十三世(由贾德.劳尔出演)。
没有爱,美丽的十字架会堕落为霓虹灯。
集体管制的生活,将我们的身心变成牢狱。
修女急着要抽烟,神父急着要放松。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DNA当中,我说23对染色体中到底在哪一个位置写着爱呢?
人类的爱,到底是不是本能的?
爱他人,会使我们流泪吗?
新教宗在第3集说,畸形的爱会导致痛苦。
他的解决办法是用温柔的爱,将激情替代。
可以说是中年人老年人的爱。
年轻人荷尔蒙激素那么高,怎么会放弃激情呢?
第1集当中,匆匆上台的方济各二试也是个激情的代表人物。
他单方面表示要舍弃教会的所有财物,把他们分给穷人。
要把欧洲的难民接到梵蒂冈来。
简直是灾难。
要知道我们现任的教皇也叫Francis,这个月正在被起诉,是8年任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这关于贪污受贿的起诉书达到487页:“it could cement his reputation as a great reformer or prove the Vatican is unreformable,” says Ed Condon, a canon lawyer and editor of the Catholic news site The Pillar.(“这可能巩固他作为伟大改革者的声誉,或者证明梵蒂冈是不可改革的,”教规律师、天主教新闻网站the Pillar的编辑埃德·康登说)三顾茅庐邀请新主教上台的阵营中有一个大美女,大家一定记得,这个人也是有现实依据的,上节谈到的案件中:As chief of staff Becciu allegedly paid out 575,000 euros to security adviser Cecilia Marogna, dubbed the Mata Hari of the Vatican, who was meant to use the cash to free kidnapped nuns in Africa but reportedly spent much of it shopping at Prada, Louis Vuitton and Italian furniture shop Frau, where she allegedly dropped 12,000 euros. “I think I have the right to buy myself an armchair after all that work!” she later said. (作为幕僚长,Becciu据称向安全顾问塞西莉亚·马洛尼亚支付了57.5万欧元,她被称为梵蒂冈的艺妓玛塔·哈里,本打算用这笔钱解救非洲被绑架的修女,但据报道大部分钱都花在普拉达、路易威登和意大利家具店Frau购物上,据称她在那里狂血拼了1.2万欧元。
”干了那么多活,我想我有权给自己买一把扶手椅!
”她后来说。
)2
john说,在我对宗教感兴趣后,我对小说,电影都失去兴趣了,因为它们都不如宗教叙事那样宏大。
无论是这一季还是上一季,最大的问题都是太过于摩登的表现形式没有撑起宗教的宏大叙事,古老的和新的之间的张力🈶️,但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
第一季勉强还在包容范围内,第二季简直是乱搞!
延续上一季的一些剧情问题暂时就忽略了,比如斗到现在voiello还在靠性丑闻威胁别人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voiello最终也是当上pope了,真不容易)。
厌女巨作plain as day,这次主要骂角色行为缺乏逻辑以及人设崩坏。
方济各二世这一集太水。
首先所有阵营的主教莫名其妙在一晚上突然达成一致:选择一个好掌控的软弱的人当教宗。
第一季里lenny就是被这么选出来的,他们现在居然不吸取教训还敢这么选…方济各2上位后人设简直崩坏,和第一季里那个满眼悲悯的小神父太割裂了(可以理解或许是想体现这种像突然中彩票后性格翻天覆地,但仍然割裂)最后早早领盒饭也是魔幻故事。
Assente 人物塑造太扁平了,啥坏事都让他干了…assente-absent 纯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Sir john 我们英爵一出场简直逼格拉满,说的话也是牛逼哄哄,寻思半天决定拒绝,结果被voiello一个小小激将法就搞定……这位脆弱教宗的悲惨故事跟Lenny几乎一致…编剧是想不到新的东西了吗?
感谢他让我深深记住了porcelaine这个词,因为fragile porcelaine出现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实在是有点尬…(至少paraphrase一下……)后半段人设,你说他垮掉,其实也没有,深刻贯彻fragile porcelain人设,但是前面别人把他吹得有多牛逼后面就有多打脸,我们英爵上位后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演讲(没有否定演讲的强大效力(而且讲得都蛮好)),剩下的就勾结黑恶势力和隐身。
最后对lenny示威,说我才是教宗你要听命于我,以为他要有什么大动作了,结果还是完全按lenny计划走完美美隐退。
哥们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啊。
(哈佛毕业女助理爱上他也是蛮突兀的…两个孤家寡人的就硬是要凑一起不能各自安好呗,性缩力拉满的一对。
纯纯是性缘脑编出来的剧情。
)Esther 圣娼这种角色实在是太符合男性意淫了。
请问holiness就是必须得要通过虐女来体现吗?
Esther这个剧情跟间桐樱一样,完全出于男性导演恶趣味,还“感受到快感”…😓这段剧情完全没有必要性,就是不想让Esther好好过幸福生活,非得拖出来虐一下,让她被抛弃,被神父玷污,当娼妓。
片头修女蹦迪,沙滩比基尼美女我都快进忍忍算了,毕竟看过几部保罗索伦蒂诺都知道他有多恶心有多爱物化、景观化女性,但是这个剧情设置实在是恶心到我必须骂了😅😅求你快别拍了。
最爱的角色Gutierrez 算是没有太崩的角色之一,但是!!
他一直都是个很“拎得清”的角色,他在很拎得清地拒绝了assente之后(那一段台词我很喜欢)居然能敢摸上英爵的肩膀想跟未来教宗搞一搞,这实在太“拎不清”了…凑得进了一点氛围到了差不多得了,还真让他把手搭上去??
完全不是他会做出来的事…(以防有人杠我说他拒绝assente可能就因为不喜欢人家,但是面对如此charming的英爵他一时没忍住,ok这make sense,但是他真的是这么容易对人动情的人吗……)印象最深的居然是结尾的对话“韩国人现在不吃狗肉了”“我们都知道事实,但是perception is all”所以很多种族歧视者们明显清楚是非黑白,但仍然选择以恶意看待一个种族。
这种完全出于人的恶性的认知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综上,保罗索伦蒂诺,请你别拍美丽大便了。
Pleasure leads to pain.Lov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a necessary one, like happiness, intelligence and God.Even if he doesn’t exist, we desperately need to believe He is there.A piece of fragile porcelain, but consequently without sin. I am not a piece of porcelain, I am a man of steel laden with sins. But I also possess unimaginable powers of persuasion.Flowers are vain.Sick loves can not be treated. You can treat cancer, but not love. One possibility, then, is to shift the object of love.Sex has no value, it only exists and vanishes in the present. Love is dangerous, it looks to the future.Makeup is not about looking better. It’s about starting anew.Growth is the only evidence of life.
这是一个好的续集,但是它对我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好第二季和第一季让我惊艳的一样,画面、构图、故事本身都足够让人吹嘘。
从第一季起就觉得导演敢拍编剧敢写,乃至到了第二季的开场修女蹦迪的时候,也让人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我是说,如果不是这个开场,那么又应该是什么开场呢?
之后就是熟悉的开场和熟悉的故事。
第一季的悬念遗留让人不自觉地对第二季抱有厚望。
事实上我最开始的时候,哪怕觉得故事节奏稍缓,也还是能快乐的觉得编剧是真的敢写。
是敢写吗?
是真的。
但是这种敢写又未必不是一种炫技。
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炫技。
教皇的轮换夹杂着各种权力观政治观的轮番登场,带出了更深的阶级矛盾。
方济各二世的死有权力斗争的一面,但是本质来说依旧是阶级的对立。
人只有在涉及到自身的时候才会反抗,人之本性。
接着就是轮换,约翰爵士真的是个好教宗吗?
他从最开始展露出来的中庸和脆弱以及人性的自私都让人觉得和莱尼是两种人。
极端的权力使人狂热,使人失去自我。
所以在片外我也依旧在期待莱尼。
然后就是很生气很生气很生气气死了!!!!
虽然现在冷静下来能说虽然这个结局让我很生气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片子,但是还是记得最开始看结局那种气到心塞的感觉。
有种莱尼就是为了出来把事情解决了然后就可以去见上帝了的感觉。
虽然一直开玩笑说莱尼是上帝小号,但是他身上带着的神性在这一段里面反倒让我觉得他变成了一个人了,变成一个偶尔也会自私的人了。
最后上帝回到人间,与众人亲吻,又重归天堂。
是一个轮回,一个循环。
感觉应该是不会再有第三季了
换了片头,第一集直接垮掉,直到Sir John的出现。马尔科维奇的业务能力可以算是化腐朽为神奇了,没想到可以把英语说得这么posh。第七集换回了原来的片头,Lenny回归,全剧剧情就开始不连贯了。Sir John选择了To be forgotten, Lenny选择Middle way, 每个人都学着让自己去接受成长。
其实我们都被预告蒙蔽了,原来“新教宗”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主角从离经叛道的年轻教宗换到恪守中庸的新教宗,影像风格也不再剑走偏锋,但更加鲜亮华贵,直播打呼这段设计和拍摄也是可以载入史册了,最后一集的两段演讲一次人浪更是惊掉下巴。
前六集真心没什么意思,直到裘花觉醒,神圣的气氛令人感动!信仰是力量,信仰不能丢弃。
老了的帅哥老帅。基督教被欧洲人遗弃了,也什么呢?
梵蒂冈美学过载的华服之下依旧是危机四伏权欲相争又糗事频发的职场黑色喜剧,是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老男人细语阴谋的帮派类型故事,是庇护十三世毋庸置喙的圣体。本季第一集很好,将一个悬念崩到极致的精湛技艺,所有的观众都屏息等待马列维奇的登场,而他的角色携带着一种不被剧情打扰的浓厚忧郁气场,始终温柔地散步于自我困境,十分清流。可惜整体越到后面越令人失望,穆斯林极端分子的意象如给每集撒两粒盐,有味儿吗?我是没尝出。最后这场声势浩大(尽管在索伦蒂诺的设计下前戏依旧荒诞)的宗教战争以女粉丝对男偶像的狂热病态追求告终,Esther这个角色从圣女变成妓女还不够——世界给女性画的框除了历史遗留物madonna/whore,新世纪再加一个骨肉皮,当代女性污名“粉圈女孩”在教廷也首当其冲,就挺没劲的。
喜欢john!哈哈哈看了三集弃,最终没等到我们煤球醒过来
如果只是完全虚构,而不是基于史实改编的话,那就没有看的必要了。
???
“我突然感到一阵寂寞。”“如果我今晚让你进来,我们以后会感到更多的寂寞。”—翻出泪花又消化了许久的动容。
等了6集终于等到了那个熟悉的wink。
什么鬼?
没有裘大爷,S3看个球
欲望。
没活硬整
权利斗争是真无趣,不能好好聊宗教吗
拿波里 还是respect
这季就是因为上一季太成功了才重启的,感觉索伦蒂诺有点被逼,毕竟发行方和剧迷的期待都很高,不好操作啊,前四集整个宫廷内斗,太剧情太drama太大众化了,没有内味儿,直到裘花复活后才恢复了那种欧陆文艺属性。威尼斯医生夫妇散步那场戏拍的非常舞台剧,妻子户外走秀整个画面都亮了,这才是索伦蒂诺最吸引人的地方。总觉得埃斯塔有抹大拉的玛丽亚属性,对这角色的结局有点不解。新教宗本身是个脆弱的人,所以把爱的定义放大了。爱意味着放弃自我,爱神和爱人,殊途同归吧。
这分就是一堆花痴刷上去的
HBO魔咒无法解开。
宗教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