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灾难艺术家

The Disaster Artist,大灾难家(台),荷里活烂片王(港),The Masterpiece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戴夫·弗兰科,塞斯·罗根,艾莉·葛瑞那,爱丽森·布里,杰基·韦佛,保罗·谢尔,扎克·埃夫隆,乔什·哈切森,琼·黛安·拉斐尔,梅根·莫拉莉,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灾难艺术家》剧照

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3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4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5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3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4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5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7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8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9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0

《灾难艺术家》剧情介绍

灾难艺术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詹姆斯·弗兰科从去年起就计划将邪典电影《房间》的拍摄过程搬上银幕,近日该片不仅确定了片名《灾难艺术家》(The Disaster Artist),还找来了以投拍发行恐怖电影为主的新线影业做接盘侠。 2003年上映的《房间》是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邪典电影,该片被很多人视作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影片完全烂出了风格与境界,甚至被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影片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托米·韦素饰演的主人公与他的未婚妻以及最好朋友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无论是演员的渣演技、剧情的神转折还是毫无美感的运镜都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参演《房间》的演员之一格雷·戈泽斯特洛和汤姆·比塞尔联合出版了《灾难艺术家》,回顾了该片的拍摄过程。戈泽斯特洛在书中写到,托米·韦素在开拍此片时完全没有任何电影制作经验。 弗兰兰在担任该片导演的同时,还会出演托米·韦素,他的弟弟戴夫·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非常女生种子大唐游侠传书香门第心花放玩命记忆夺命黄金我唾弃你的坟墓2伊莉娜生活与贝丝第二季与你同形七大罪:默示录的四骑士第一季撒旦的奴隶2有言在仙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十一季追星奶奶团铁拳男人纸之月毕业歌超次元学院1我的留级岳父死神先生2龙卷风和卡拉哈里马语者蚀日风暴阳光雨季公社占领211号牢房吻到未来隔离七日情

《灾难艺术家》长篇影评

 1 ) 【C+影评】灾难艺术家:一个Meme的诞生

在去年的奥斯卡上,除了曝出多年难得一遇的话题赢(乌)家(龙)《月光男孩》,还有其背后一鸣惊人的独立电影公司A24。

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发行公司,以其独到的选片眼光迅速进入大众视野,风格迥异的众多中小成本电影不胜枚举,2015年以《机械姬》和《房间》首次杀入奥斯卡角逐,并在次年以《月光男孩》赢得首座最佳影片。

2017年,除了在颁奖季备受瞩目的《伯德小姐》,另一部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就是《灾难艺术家》。

要讲《灾难艺术家》,就不得不提到其原型电影,拍摄于2003年的,另一部堪称惊世之作的《房间》。

由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堪称一代奇片,说它是当代烂片界的《公民凯恩》也毫不为过——糟糕的剪辑,超越下限的演技,莫名其妙的特效和情节,以及自我意识过剩所导致的惺惺作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酵下,终于熬成了一代Cult经典和无数meme的灵感源泉。

而与表面上的糟心相比,《房间》给观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问题——幕后制作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混乱?

托米·韦素又究竟是怎样的人?

这部一本正经地严肃制作,同时又显得格外荒诞不经的电影究竟是产生自什么样的灵魂和头脑?

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这部电影的诞生。

之后,最幸运的事情发生了:这样一个充满奇特吸引力的故事,落到了整个好莱坞最奇特的喜剧搭档手里:詹姆斯·弗兰科和塞斯·罗根。

作为旷别3年的再次回归,这对低俗喜剧的黄金搭档(外加埃文·戈登伯格)依然没有令人失望。

而在两位小清新编剧,迈克尔·H·韦伯和斯考特·诺伊施塔特(《和莎莫的500天》《星运里的错》《纸镇》)的努力下,《灾难艺术家》很好地继承和把握了原著的传记性质,让电影从俗套的“小人物大梦想”模式中跳脱出来,也加深了整个故事的荒诞感。

与前半段在常规叙事上的专注相比,电影的后半部分在内容上显然更加有趣(重要原因之一,是《房间》本身就很有趣),充分发挥了几位主演的幽默天分,当戏中戏模式开始后,更是有着显著的喜剧加成。

从最终的成片来看,我们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好莱坞最不务正业的文艺中年詹姆斯·弗兰科会被这个题材,以及托米·韦素本人所吸引——二人都是模糊了生活与梦想的“艺术家”,将理想置于自身的存在之上。

因此,《灾难艺术家》中的托米·韦素的身上,你是几乎见不到詹姆斯·弗兰科的个人见解的,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超越模仿的黑箱式还原——就连奇葩的口音和行为举止都很好地融入了角色之中,不显刻意。

在镜头前,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观众和詹姆斯·弗兰科本人都在不知不觉之间,迷失在了故事当中。

比起他的导演身份,詹姆斯·弗兰科在本片中几乎完全消失在角色里,使片中的托米·韦素有着明确和可信的动机,从而引起观众的共情。

凭借这一角色,詹姆斯·弗兰科完全对得起他所获得的奖项肯定。

而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所饰演的格雷格作为名义上的第一主角,和托米·韦素之间有着非常不错的银幕化学反应,使电影变得更加全面。

但和其他詹姆斯·弗兰科的喜剧电影相比,《灾难艺术家》为了更专注于托米和格雷格之间的友情变化,并没有给予其他角色太多空间,这对塞斯·罗根,乔什·哈切森和扎克·埃夫隆等新旧gang member显得有些不太公平。

无论如何,《灾难艺术家》眼中的托米·韦素,也是一个内心受伤需求被爱的普通人。

从《狐狸猎手》到《烛台背后》,近期有不少传记电影都在以各种方式,去描绘这些缺乏安全感的富有男子,用难以置信的举动表示他们的情感和重视。

显然,电影从蒂姆·伯顿的《艾德伍德》中吸取了不少养分,而在互联网精神和当代文化解构的语境下,《灾难艺术家》也完全当得起我们这个时代的《艾德伍德》——只不过整个故事更加轻松,也更令人愉快而已。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新世纪最糟糕的电影,恰恰催生了2017年最优秀的文艺喜剧做品。

在劳模附体的詹姆斯·弗兰科的镜头下,《灾难艺术家》是给《房间》的粉丝们,以及任何怀抱好莱坞之梦的人们的一封情书。

 2 ) 电影人拍电影永远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从真实的大烂片(或者有人说它是邪典经典片)的真实拍摄过程出发再现的伪纪录片电影,内容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的电影人拍电影,运用戏中戏结构相应地拓展了观众们的兴趣点和猎奇心态,所以100分钟的片长完全不会觉得冗长和有尿点,但剧作线索还是经典的商业片模式:男二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被与社会完全格格不入的男一所吸引,遇到这个激励事件后被挤出常规正常的人生来到LA踏上影视之路。

然而两人都不是常规影视界的料,于是做出非常规的举动——拍电影去解决欲望需求,但最终这种非常规方法给更多人带去了灾难同时因为把两人的伤疤都互相揭开于是好友分崩离析。

可最终这部电影还是拍完了,行为已经达成了,于是结果开始反哺感情,在首映式上,结果出奇地带来了反效果,让观众们乐在其中,也化解了矛盾,重圆了感情。

于是一部闹剧喜剧成为了励志的严肃剧。

很棒!

 3 ) 近5年来,最有新意的好莱坞喜剧

虽然豆瓣评分还没上8分,但是某天当它上了8分我也不会觉得多以外,因为我看到了这部喜剧电影是要有多么强的技巧才能把这样的题材给拍好,让观众开怀大笑,有几场戏我是笑出了眼泪。

首先,这是一部严肃的喜剧,影片中没有强挤观众欢笑的桥段,角色们都在很认真地做着很荒谬的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样的技巧在喜剧设计中本身就很有难度,就像香港冷面笑匠许冠文早期的经典作品。

再者,虽然人物原型 托米·韦素 本身有很强的喜剧性趣味,但是要把这样的人物故事摆上电影中,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他必须对人物有强烈的解构能力,再去对角色进行重建,所以才会让本身有趣的人物在电影中更加出彩,有几处人物本身的笑点,比如汤米的皮带、还有他那魔性的笑声(看的时候笑坏了),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解构才等到的,很难凭空做出想象,这也是电影极具创意与新意的地方。

影片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当一个演员在尬演而他又知道自己在尬演的时候,动作反而会渐渐收敛;但是一个演员在尬演但却完全投入其中的时候,也是很有个人魅力的,to 托米·韦素。

 4 ) 朝着梦想的路,现实且浪漫,有苦也有甜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线(含剧透):转折点1:Tommy和Greg搬去LA 这是,他们的梦想冉冉升起,可惜现实很骨感。

首先Greg找到了经纪人,但是经纪人并没有给他安排工作。

Tommy在试镜中因为性格、口音、长相屡屡碰壁。

转折点2: 他们决定自己拍电影 (从这里开始一路走下坡路)Tommy一系列的写作特写镜头先是让人热血沸腾,仿佛他产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好剧本。

但是当Greg看完的时候,他很愿意接受Tommy的邀请,但是他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激烈。

当我们刚以为这个转折性的决定会让他们的命运有所改变,实际上他俩又陷入了各种困难。

1.器材、场景问题:Tommy财大气粗,一口气买了两台摄像机。

但问题就在这两台摄像机一台是digital,一台是film。

一般来说剧组为了影片的一贯性,会统一选一种。

交替使用会导致texture不一样 (我还没看过原电影,不知道有没有这个问题)。

场景的钱,很多都花得没有必要。

街角的棚内场景搭得跟外面的街角一模一样。

天台的场景明明可以实拍却非要棚拍,给背景拉个绿幕。

2.拍摄问题:Tommy特别的任性。

服装师希望他别往口袋里塞东西,最好保持造型的一致性,他却固执地说“I keep all my stuff”,一下子把口袋塞的满满的。

Tommy拍摄的第一天,Greg在开拍前好心安慰叫他不要紧张,但他却发飙硬是说自己不紧张。

结果一开机就忘台词,NG了几十次。

搞得最后整个团队都会背了,他自己却还是不会。

3.团队问题:Tommy对待团队的态度特别差。

不准备水,不准备空调,随便发火,随便骂人。

因为Tommy性格古怪,团队的人也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同时因为Tommy总是迟到且不专业,团队对拍摄也越来越懈怠。

所以拍摄中有很多技术性上的错误,团队因为没有耐心也草草地过掉很多镜头。

从一开始的充满希望,这部电影的制作一直在走下坡路,Tommy和Greg的关系也随之降到冰点。

他们俩那场打架的戏真的很intense,把conflict推到了极点。

转折点3: 影片的“成功”结尾所谓的成功也并不是Tommy想象中的成功,而是因为片子太烂而达到了某种莫名的喜剧效果。

挣扎过后,Tommy最后也妥协的向观众介绍说,这是我拍的喜剧片。

这个结尾很现实,没有英雄般惊天动地的成功结尾,而是以bittersweet的成就结尾。

现实中,事情不会永远都忘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

而那个未知的方向,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Tommy的烂片烂得合情合理,但片子烂到一种境界,也算是一种成功。

影片最后的彩蛋也很有意思!

这部片子翻牌的镜头大程度地还原的原电影的镜头,包括景别、角度、眼神、动作等等。

有机会我一定得去欣赏一下原作!

 5 ) 致每一个认真的失败者:《灾难艺术家》与世界烂片史上的传奇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恐惧:迫切地想达成某个梦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最后却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刻,除了遗憾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怕的顿悟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已达到极限,距离梦想却还很遥远。

总能看到其他人顺顺当当地取得成功,可对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不要去努力,或者干脆不要去梦想。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得到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只是偶尔想起没有实现的初心,感到些许惆怅而已。

或者,因不甘沉寂而放手一搏,就不得不面对最后惨遭失败的可能。

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像一场电影,没有工整的结构和模式化的人物,更没什么只要努力又善良就必然可以皆大欢喜的定律。

这就是詹姆斯·弗兰科(付兰兰)执导的电影《灾难艺术家》最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这部电影还没公映就噱头十足,据说拍出了奥斯卡奖的水平,讲的是美国著名大烂片《房间》(The Room)幕后的拍摄故事。

付兰兰亲自饰演的汤米·韦索是个古怪而神秘的演员,苍白的皮肤和油腻的长发活像个吸血鬼,不肯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乡,操着一口奇特的欧洲口音,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用不完的钱。

在好莱坞屡屡碰壁后,他和好友格雷格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房间》的电影,投入了600万美元,却因剧本幼稚、逻辑混乱、场景怪异、演技糟糕成为世界最烂电影之一。

不过,它的荒谬可笑倒是吸引观众前来猎奇,最后竟变成邪典(cult)名作,至今还拥有大批粉丝。

《灾难艺术家》改编自格雷格的同名回忆录,基本遵照了事实,也获得了现实中韦索本人的认可。

付兰兰携剧组(包括让自己的弟弟饰演了男二格雷格)高度还原《房间》场景及幕后故事,付兰兰本人更是把韦索这个没有真实身份和成长背景的“疯狂艺术家”演得以假乱真,成了颁奖季热门的“影帝”人选。

付兰兰自称此片是拍给失败者的《爱乐之城》。

同样是想在洛杉矶实现艺术梦,《爱乐之城》的男女主角在分分合合后梦想成真,一个当了影星,一个开了爵士酒吧。

《灾难艺术家》结尾的男主角却拍出了烂到极致的电影,没有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因烂而出名那是另一回事),男主本人依然是个没有过去也没有多少社交关系的独行幽灵。

这完全站在了传统美国梦的对立面。

这本可以拍成一部毒舌的喜剧,嘲笑一个怪人如何因不自量力而沦为笑柄,但付兰兰塑造的韦索身上却带有一种奇特的励志感,可爱甚至可敬。

他那单纯的梦想仿佛自带主角光环:早年从事其他工作,后来遭遇车祸差点送命,才终于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

他初识格雷格时就提醒他,要成为最好的演员,并且永不放弃。

他们去探访崇拜的演员遇车祸去世的地方,像小学生一样拉钩约定,互相信任、监督,向怀疑过他们的人证明实力。

撇开水平的拙劣,韦索对事业其实非常执著。

他第一次引起格雷格的注意,就是在表演课上近乎疯魔的表演:自告奋勇走上舞台即兴演出,一遍遍嘶吼《欲望号街车》里人物的名字,上蹿下跳最后倒在地上,毫不在意观众会不会以为他有神经病。

而在格雷格向他讨教经验时,他直接拿起剧本,在餐馆里大声演了起来。

去了洛杉矶,他不甘心扮演三流电影的反派,积极参加各种试镜。

听说格雷格找到了经纪人,他也会思路灵活地拜托格雷格帮他引荐。

外出吃饭碰到知名制作人时,他更是主动上前毛遂自荐,直接开始背诵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死亡”。

而在听到制作人泼冷水说他“一百万年都不会成功”时,他还抱有一丝希望,问“那一百万年后呢”。

最后,受格雷格启发,他决心自己拍电影,废寝忘食写出剧本,砸钱买设备、找摄影棚、建剧组,期冀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故事朝“天助自助者”的方向发展着,他对这部名叫《房间》的电影,就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一样,雄心勃勃又惶恐万分。

开机第一天拍摄第一个场景时,看到剧中两名配角激烈的对峙场面,他和格雷格露出了那种第一次看到作品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鲜活起来的兴奋笑容。

在《房间》的故事里,他很有可能写下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引发剧组的同事们私下猜测,片中悲惨的三角恋是不是由他的真实经历改编。

他也尝试挖掘作品背后更深的含义,提醒演员们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看到剧情中关于背叛、关于爱情的本质、关于人和人之间互相控制等等这些更抽象的元素。

他还不忘向自己最爱的演员致敬,片中著名台词“你把我搞得四分五裂啦”完全模仿了他的偶像詹姆斯·迪恩电影中的桥段。

就算是他在工作中那些不讨喜的表现,也可以被解读为试图模仿好莱坞大片时沾染上的业界恶习。

比如他一掷千金,买下本用来出租的摄像机、包下巨型广告牌做宣传、高调庆祝电影首映,是因为他觉得成功的电影就该这么做。

他坚持要演激情戏,毫不避讳暴露隐私部位,是因为他认为“卖肉”可以增加电影看点。

他对手下态度恶劣,出言侮辱女演员,在酷暑下不给演员水喝,是因为他听说希区柯克也曾虐待演员,最后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拍出杰作。

甚至是他和格雷格友谊的波折,也符合想象中“黄金搭档”从知己到决裂再到和好的套路。

他对好莱坞显然存在许多误解,可这也证实了他的单纯。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我的人生”,他这样说道,把这部“处女作”当成了自己过往人生经历和好莱坞梦的一个总结。

然而,这样一部用心拍出的电影却成了一场灾难。

观众看得困惑而恶心,最后直接把悲剧当成了搞笑片,笑声一直传到了放映厅外。

他为电影花了600万美元,第一个周末票房却仅为1800美元。

这不只是白花了心血和金钱,而是作品中想展现的他的人生和思想被观众践踏在了脚下。

后来《房间》因“太烂”成为邪典,使韦索一举成名,可这并不是他的初衷。

这正是讲述《房间》幕后秘辛的《灾难艺术家》残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一个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努力地全身心投入、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的人,并不是理所当然要成功的。

相反,失败才是更常见的结局。

在片中,这样认真的失败者不止韦索一个。

韦索的好友格雷格同样在不懈追求,从刚出场时主动向韦索讨教经验、不顾母亲劝阻去洛杉矶闯荡,到后来积极寻找从电视剧到话剧的其他演出机会。

主演《房间》的女演员靠一句“我真的很想演电影”打动了主创,不惧韦索的言语侮辱,也无需旁人劝慰,冷静地完成了最难熬的激情戏拍摄。

一名龙套演员并没有多少戏份,可会在开拍前不断独自操练台词和动作,拍摄一开始就进入角色,情感爆发差点失控。

一名老太太演员更是每天清早5点起床,开车来片场,中暑晕倒醒来后,还兴致勃勃地与其他演员们谈天,说“我们是演员,在片场度过的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

这是一组可敬的追梦者群像,可最后他们也没能靠近梦想半分,在《房间》里的表演被人嘲笑,除了这部烂片外就默默无闻。

他们只是洛杉矶这座梦想之城的一个缩影。

韦索和格雷格为《房间》组织试镜时外面排起了长队,这分明只是不知名的业余导演拍的小电影,却有那么多心怀明星梦的男男女女从报纸上找到征集广告,念念有词地认真准备。

餐厅里偶遇的制作人告诉韦索,在好莱坞激烈的竞争下,即使一个演员有马龙·白兰度的才华,成功概率都是微乎其微。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身为演员和导演的付兰兰被韦索的故事触动。

2013年,他读了原著后在Vice发表文章说,许多其他艺术家都和韦索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受众,借此获得爱和理解。

《房间》这场有点荒唐的尝试,实际上成为了那些渴望在艰难的环境下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典范。

“在许多方面,汤米(·韦索)就是我,”付兰兰当时写道。

尽管付兰兰已比韦索成功太多,但想必他经历过和韦索类似的追寻和挫败,也在身边看到过无数例子。

而这正是《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的由来。

而在演艺圈之外,无论是文学、音乐、艺术,还是其他什么形式,只要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大凡也会遭遇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挫折吧。

不管投入多少心血,在能力有限、机遇难寻的情况下,谁都有可能被埋没,也有可能成为“灾难艺术家”。

而背负着这样的恐惧感继续努力,却仍然是人们渴望讲述、渴望共鸣的本性,正如韦索无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一定要拍出那个关于他人生的故事一样。

其实看《灾难艺术家》的时候我一直有点害怕,多年后《富春山居图》、《逐梦演艺圈》之类的烂片也会被重述为励志的“追梦”故事。

作为普通观众,我还是认为“导演很努力”不应该成为认可烂片的理由(《房间》的拙劣是一目了然的,不会被《灾难艺术家》“洗白”)。

可也许《灾难艺术家》的结论并不是“失败的人也很努力”,而是“努力的人也很有可能失败”,两者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

《灾难艺术家》拍出了这个看上去好像令人沮丧的现实,但在现实之下,又何尝没有暗藏着无数认真的普通人遥远但依然坚定的希望呢?

(原发于公众号weimustudy)

 6 ) 没钱怎么拍电影儿?

梦想有如花朵,实现梦想所需要的条件就是阳光。

花朵需要阳光的照耀,但很多人既没有花朵也没有阳光,所以最后就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艺术家的性格和普通人确实不一样,往往都有些怪异甚至不可思议,但性格怪异的却不都是艺术家。

汤米威索到底算不算一个艺术家呢?很难说,他身上的缺点一大堆,比如说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感受,没有人情味儿,不懂基本的礼貌等等,但可贵在于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想到就去做。

但只要坚持梦想就够了吗?影片中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汤米的钱从哪里来。

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钱,那他会成功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

但他最后的成功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的。

因为他有钱,所以他有底气,想去洛杉矶就立马出发,想拍电影但没有机会就自己拍一部。

招募演员、买拍摄器材、电影试映都需要花钱。

如果没有钱,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所以这个故事对普通人不具有借鉴意义,因为绝大多数人普通人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也没有条件(金钱)支持自己的热爱。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不要气馁,毕竟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多。

如果你觉得努力并没有用,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再说了,只要努力了,就肯定会比以前的自己好一些不是吗不过最好的结局当然还是“我做到了”

 7 ) 【关灯拆电影】今年最恶趣味的电影来了,还提名了金球奖

第75届金球奖提名名单公布啦!

心水多年的付兰兰(James Franco)凭借《灾难艺术家》一片获得了“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我大胆预测他将拿下本届喜剧类影帝,因为这个角色真的是太适合他了!

付兰兰演的人叫托米·韦素,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传奇人物”。

韦素在2003年拍了一部绝世大烂片,名为《房间》。

此片被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

《房间》的导演+编剧+男主角托米·韦素《灾难艺术家》讲的就是托米·韦素是如何拍《房间》的。

付兰兰神还原关灯特约,请勿转载文/MaxGuilty Pleasure目前《灾难艺术家》的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4%,有影评人将之概括为“有趣,有点残忍,但又很感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部“关于烂片的电影”可以获得如潮的好评呢?

1.刁钻的选题之所以要选这个题材,是因为即使在烂片界,《房间》也是无可匹敌的奇葩。

剧情非常简单,男主角叫强尼(托米·韦素饰),有一个未婚妻叫丽莎。

丽莎不仅与强尼最好的朋友马克偷情,还诬陷强尼家暴。

得知此事后强尼录下了丽莎偷情的录音证据,最后在客厅里开枪自杀,结束。

光看这故事你肯定会说,什么嘛!

也没有多惊世骇俗呀!

好无聊……别急,奇葩片的亮点怎么可能三言两句就说清楚呢?

前不久知名吐槽短视频“诚实预告片”做了《房间》的诚实预告,细数片中的槽点。

一个原本与电影界毫不相干的人,不惜花光600万美元,也要把电影拍出来,只是因为想圆一个导演的梦。

不觉得有点肃然起敬么?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付兰兰要选择此题材,当我们近距离来看托米·韦素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另类的励志故事。

《灾难艺术家》关注不是烂片本身,而是对托米砸锅卖铁也要拍电影的精神的赞美。

这才是真正的“逐梦演艺圈圈圈圈啊”!

这让我想起了蒂姆·波顿的《艾德·伍德》,同样是讲述一个史上最蹩脚的导演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后你会真的被他投身艺术的热情所打动。

这种恶趣味用苏珊·桑塔格的一个词来概括,叫作“坎普”(Camp)。

什么是“坎普”?

坎普主张好品味不只是好的品味,还存在一种对坏品味的好品味。

换言之,就算是喜欢烂片,我喜欢的烂片也比你喜欢的烂片高级。

2.独一无二的付兰兰但是《房间》中最为影迷所津津乐道的,是托米·韦素那种“众人皆醒我独醉”的梦游式演技。

所以一般的演员还真演不了他,必须要有一个和他一样“自我放飞”的人来诠释,除了付兰兰我想不到第二个人选。

作为一个本可以靠颜值吃饭的男神,付兰兰更愿意完全抛弃偶像包袱,尝试各种突破性角色。

比如在《纽约时报》的演技短片中亲吻自己。

成为首位磕了药的奥斯卡主持人。

和好基友赛斯·罗根情比金坚,被粉丝戏称为“好莱坞最弯的直男”。

正是这些怪咖属性,使得他与托米·韦素完美地融于一体。

托米会毫无征兆地笑,而且笑声很假非常魔性,呵呵呵呵。

付兰兰很好地抓住了这种自我陶醉的状态。

托米在《房间》里有一句著名台词"You're TEARING ME APART, Lisa!"(你撕碎了我的心,丽莎!

)。

这是托米把詹姆斯·迪恩的《无因的反抗》和马龙·白兰度的《欲望号街车》里的两句经典台词("You're tearing me apart!"和"Stella!")强行放到一起。

强强联合,那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你看他的表情,前半句咆哮用力过猛,导致最后就泄了气。

这是典型的非专业演员才会有的状态。

由于这个表情太过经典,以至于专门有人把它印在了衣服上。

为了演好托米,付兰兰把《房间》来来回回看了30多遍。

而且我觉得看这一段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

托米很崇拜詹姆斯,迪恩,而付兰兰早在2001年就演过詹姆斯·迪恩的传记片(又是一次神还原)。

所以现在相当于是“一个演过詹姆斯·迪恩的人演一个毫无演技但又想演詹姆斯·迪恩的人”。

托米在采访中夸奖付兰兰,做到了99.9%的相似度。

扣掉了0.1分,是他觉得片子的打光太暗了。

但是付兰兰回应说,老兄,那是因为你看片的时候戴着墨镜啊!

这可以说是非常托米了……3.亲友团共同“还原历史”除了上面提到的好基友赛斯·罗根,本片里还有付兰兰的亲弟弟戴夫·弗兰科。

他演《房间》里的马克,就是给强尼戴绿帽的那位。

《灾难艺术家》的最大看点,就是如何再度呈现《房间》拍片时各种不靠谱的事儿,而这帮演员凑在一起,本身就带有这种“不着调”的气场。

来看一下《房间》中另一段著名台词,请先朗读一遍原文:

"I did not hit her. It's not true. It's bullshit. I did not hit her. I did NOOOT! Oh hi, Mark!"(我没有打她。

那不是真的。

那是胡扯。

我没有打她。

我没有哇!

噢嗨,马克!

)念完就会发现,前几句台词就像条头糕一样,都是意思重复的短句,宛如一个智障在说话。

那个"I did NOOOOT"的表情又像是小孩子在撒娇。

而最后表情和语气转换之迅速,用语境完全不搭的Oh hi, Mark作为结尾,简直精神污染。

如此“著名”的桥段,自然是粉丝期待的“重头戏”。

我们来看一下《灾难艺术家》里付兰兰是如何来表现这一段的:开场画面人物+背景的全景,一方面是和《房间》中的机位角度相同,让人快速入戏,同时也是暗搓搓地吐槽,这么简单的画面居然还要用绿幕拍摄。

“托米”一出阳台,马上就忘词儿了。

镜头摇了180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戏中戏”的场景。

赛斯·罗根饰演的“编剧”站在监视器前,把这句台词念了一遍:然后付兰兰回到门后,再次出来,结果又忘词儿了。

此时镜头给的是近景,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表演上:

给一个反打镜头,现场大家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下一个镜头直接告诉大家,已经拍到第13条了,男主角还是没有记住台词:

全场齐声帮他一起背台词,所有人都已经背出来了: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剧组成员的服装和站位已经完全不同,告诉大家就这一句台词拍了不止一天。

果然,场记板上写着67…镜头回到起初的全景景别,观众以为这次总行了吧,结果一开门却又把台词说错了。

再一个反打镜头,剧组又换了一次衣服,说明这句台词又拍了一天。

在重复了N遍之后,最后一条终于“一气呵成”!

Mic Drop!

这条就是成片里那条, 明明实际上还是照本宣科的感觉,但所有人都已经顾不上这些了。

一个个欢呼起来,终于tm过了!

简直感动到哭!

这是全片对外公布的第一个正片片段,但已经能够让人管中窥豹,感受到此片独特的幽默感。

《灾难艺术家》里有一句非常燃的台词:"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在片场最糟糕的一天也要好过在其它地方最好的一天。

鸡汤归鸡汤,付兰兰又当导演又当主演,为本片投入的心血已足见其诚意。

他已经凭借本片获得了哥谭独立电影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作为奥斯卡的第一个风向标,此番获奖也让人对他的奥斯卡之路心生期待。

 8 ) 有趣的电影

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灾难艺术家》的制作者们猜测探究了制作影片原型的创作者的脑回路,一个神秘的人,也许经历过很多,很有钱,但不物质,有梦想,不随波逐流,真诚天真,有点傻,孤独,因此他在现实中创造出了这部神奇的电影,充满了叛逆、无厘头、搞笑,就像一个少年拍出来的电影一样。

同时,《灾难艺术家》的制作者们又探究了神秘人的内心世界:他想当演员无果,很郁闷压抑,也许他想拍电影来展现周围人的冷漠兄弟的虚伪(心里的),两套摄影设备,一套真拍,一套当做记录,不知道他是真蠢还是想钓鱼,他对待剧组人员很差,想激发人们心中的恶意,但结果男二号并没有为了前途和女人抛弃友情和誓约,剧组成员也都恪尽职守。

最后电影只展现了一套设备的记录。

这种影片中主角是导演兼演员的设定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纽约提喻法,主角很自我,想通过拍摄电影来展示自己戏剧性的人生,但是这部电影更为积极,朋友的力量是无穷的。

唉,怎么总感觉我有点过度解读呢,可能是我有时候想的太多了吧,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还有,老白和索尔在我看完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之后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真的很感动。

 9 ) 我们为什么热爱《房间》以及《灾难艺术家》的失败

James Franco和烂仔帮捡了一个大便宜。

Tommy Wiseau(下文为了方便,一律作“猥琐哥”)即使没有拍出《房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他本人,就是一个外形、风格足矣媲美 Ozzy Osbourne的真人秀明星,台前幕后都足以惹来一片发自肺腑的哄笑。

不仅猥琐哥的真实国籍、年龄、资金来源从未公之于众,他的行事作风更是不属于这个世界般地乖张怪异,按照《灾难艺术家》的原作者之一Tom Bissell的说法,《房间》像是一个从未看过电影的外星人,在听了关于电影究竟是什么的详细解释后,按自己理解一板一眼拍出来的作品。

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猥琐哥同他的偶像James Dean一样遭遇了场车祸,车祸不仅破坏了他的面部神经(《Heroes》的主角 Milo Ventimiglia就是这样),同时还改变了他的脑回路,让他对人类的年龄认知产生了偏差,分不清16和26岁,分不清26和46岁,并无限放大了他的自我认知:我是一个巨星,没有得到这个世人的承认是这个世界的耻辱。

当然,和那些同样偏执的好莱坞寻梦者不一样的是,猥琐哥付得起自己的梦想。

在这种有资金撑腰的偏执的自恋面前,《房间》本身的缺陷都显得无足轻重。

事实上,有赖于猥琐哥的财力(其实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电影制作的常识概念),《房间》的品相至少达到了三流肥皂剧的水准,所有只用花表面功夫的地方,比如服装、灯光、道具、音效、化妆都不算太差,至少不是《群鸟:震惊和恐怖》那样地敷衍;所有演员,除了猥琐哥以外,都展现出了基本线以上的水平(想想《巨怪2》里的棒读),你至少感觉得到他们的确是在卖力配合猥琐哥。

所以《房间》的拍摄过程绝对不能用“小人物逐梦演艺圈”这样粗暴的划分来定义,《灾难艺术家》聚焦的故事不是“梦想”,而是一个普通人将自己的无知、自大、愚蠢、热情(在财富和相继的权力欲的支撑下)糊在观众脸上的错乱荒诞感,但由于猥琐哥实在是太神秘,太难以捉摸,太惹人嘲笑、怜爱甚至同情、欢呼,他在《房间》上投入的感情和真诚与最后效果的反差,让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点,就像对《房间》作任何严肃意义上的点评,常常会淹没在笑声中。

观众的切入点只能是Dave饰演的Greg,如果故事逻辑是细密展现(《灾难艺术家》里被过场title抹去了)他和猥琐哥按照各自逻辑在好莱坞翻滚,彼此的生活互相交错,电影会更精彩,虽然Dave的演技、Greg的气场可能撑不起猥琐哥的对台戏。

简单说,我们对《房间》的热爱最开始出于一个简单的认识:How can everything be so wrong and so right?

这种错乱感,用英国喜剧理论家Jimmy Carr的一个笑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在停车场对另一个人说,你怎么能占用残疾人停车位呢,你这个智障!

《房间》给人造成的冲击,就好比你大脑里那个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车位被一个智障给占用了,这个智障倒车入库比你还溜,无比热爱倒车入库这种日常活动,你知道没有比这更完美的倒车入库了。

我们感到自己过去积累的对电影的品味被无情地嘲弄,我们被一种高姿态冒犯、摧残,我们为看到一部颠覆性的电影而欢呼雀跃。

这种欣赏的大前提是,彻底爱上《房间》的观众,同时自己必须有足够的电影常识和不俗的品味,他们必须区分一部“烂片”和“邪典电影”之间那条微弱的界限。

当我们宣称我们是《房间》的粉丝时,我们同时也在宣称能欣赏这部电影所具有的先锋精神和迷影情结,一个inside joke。

《灾难艺术家》未能再进一步的地方,恰恰是《房间》天才的颠覆性和猥琐哥本人病态的自恋,Franco把《灾难艺术家》做成了一个更通俗浅显的inside joke,一部粉丝向电影。

说得俗一点,主角还不够苦、不够邪;说得雅一点,猥琐哥在《房间》里呈现出的自欺欺人、空无一物的虚荣、对爱和肯定罔顾世人的索取、魔障的个人魅力,统统没有被Franco仔细审视过。

最简单的问题,看完《灾难艺术家》,你有没有更深入地理解猥琐哥,或者说,你有没有觉得片中任何人物能够(哪怕尝试)理解猥琐哥?

进一步说,《灾难艺术家》里呈现的《房间》剧组,除了饰演Lisa她妈的老太太在午餐时说的:在片场再糟糕的一天也比世界上其它地方好得多。

我们对这个剧组里其他人非喜剧性的、深入的了解有多了多少了?

《房间》仅仅是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剧组的焦虑、不安、怀疑情绪。

《灾难艺术家》的讨喜,在于它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压缩版现实,在情感上泛滥,在细节上语焉不详,一切都像当年猥琐哥拍摄《房间》一样:Franco—or 猥琐哥—is the only star,而剩余的部分,毫不出彩。

毕竟,能看见《灾难艺术家》被提名最佳影片,会是一件多么灾难有趣的事。

Anyway,how's your sex life?

 10 ) 烂到尽头就是王

艺术家这种生物,还真不大好说。

就说门槛吧。

一方面,它门槛太高,在某个艺术领域,开山立派,留名青史,方可称之为家;另一方面,它门槛又极低,只要你认定自己是,那你就是。

好莱坞有个导演,名叫汤米·维素,热爱艺术,贼有追求,可惜时乖命蹇,才有不逮,导了小半辈子,拍出来的全是烂片。

作品虽烂,汤米并未放低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追求,屡拍屡烂,屡烂屡拍。

直到2003年,汤米赌上身家性命,耗资600万美刀,鼓捣出一部《房间》,自此跻身邪典,影史留名。

十多年后,有个叫詹姆斯·弗兰克的年轻导演,看了汤米在《房间》中的表演,惊为天人,当即发愿,要拍一部传记电影,把汤米的传奇经历颁上大银幕。

相比汤米,弗兰克可谓少年成名、风流倜傥。

他不只是电影导演,还是大学导师,耶鲁博士,闲着没事儿,就给《花花公子》写专栏,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最具同性恋气质的异性恋”,江湖人称——腐兰兰。

2017年,腐兰兰自导自演的《灾难艺术家》问世,他凭借此片,夺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让腐兰兰动心的《房间》,其实也是大烂片。

《房间》上映后,票房仅1800美元。

后来凭着口碑发酵,在一波又一波爱好者支持下,杀了个回马枪,在世界各地午夜场的放映,经常销售一空。

既然是烂片,为啥这么多人追捧?

答案很简单,歪打正着。

汤米以艺术家的拳拳之心,费了吃奶的劲儿,拍了一部类似莎士比亚悲剧那样的艺术片——《房间》。

若以艺术片的标准来评判,那就尴尬了,可以说一文不值,若当作搞笑片,倒是可圈可点。

上映当天,听着观众肆无忌惮的笑声,汤米心如刀绞。

我这拍的可是文艺片啊,有那么搞笑吗?

汤米不服气,觉得这帮下里巴人不懂艺术,于是自费放映两周,以取得申报奥斯卡的资格。

还豪掷30万美元,将《房间》的广告牌,竖立在好莱坞的公路上,一竖就是五年。

凭着这股轴劲儿,汤米成了话题人物。

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拍电影的六百万资金的来源。

有好事者,扒出汤米的身世,说的有模有样。

汤米·维素,祖籍波兰,后移民法国,靠卖鸟类玩具谋生,被称为“鸟人”。

最初,汤米生活清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突然暴富,开始经营牛仔裤批发、豪宅买卖、宾士轿车,至于他的第一桶金,究竟是如何赚到的,至今仍是个迷。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声称,上世纪70年代,那个戴墨镜的劫机犯D.B Cooper,就是汤米本尊。

这个说法,未必是无稽之谈。

腐兰兰说,有一次,他和加里·奥德曼(《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扮演者)在好莱坞大道上兜风,看见汤米的巨幅广告牌,奥德曼对广告牌上的汤米注视良久,自言自语地说,这家伙好眼熟,不会是某个通缉犯吧。

汤米的《房间》烂出了风格,受小众追捧,腐兰兰的《灾难艺术家》则酸甜可口,普罗大众。

《灾难艺术家》其实就是个励志喜剧,但胜在真挚。

汤米和格雷格都不是天才,他们梦想有一天,能像詹姆斯迪恩那样,成为万众瞩目的实力演员。

1955年9月30日,詹姆斯迪恩开着私家跑车,超速行驶,迎面撞上一辆福特,24岁的芳华,就这样报废了。

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其实就像一辆跑车,汤米和格雷格驾驶着它,超速行驶,直到撞在冰冷的现实上。

汤米餐厅吃饭,遇见好莱坞名导,忍不住上前表现,当众背起莎士比亚经典台词,希望能抓住机会,博个锦绣前程。

名导当头棒喝,对他说,汤米,有理想不一定就会成功,就算你有白兰度的天赋,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对于你来说,给你一百万年,你都没戏。

听完这些,汤米如冰水浇头,万念俱灰,但下一秒,他就问,那一百万年以后呢?

汤米是个行动派,这样的人,注定不甘寂寞。

杰作之所以称之为杰作,是因为它在一堆平庸作品里脱颖而出;相应的,作品烂出了风格,也能脱颖而“落”,汤米的《房间》,就属于后者。

尽管有腐兰兰加持,一票粉丝的拥护,可烂片终归是烂片,看完《房间》,你会因台词和画面的蹩脚而笑出声,但也仅此而已。

这篇文字,不是为讨论《房间》是烂片还是杰作。

它真正想说的是,对于个体,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杰作也好,烂片也罢,你都得用尽全力,把它完成。

在熙熙攘攘的世界,杰作和烂片都已过剩,但在死水微澜的人生,需要搞出点动静。

《灾难艺术家》短评

兰兰还是挺好笑的

2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我觉得感人至深……

7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什么,我不就一个人在这站着,我怎么就孤单了?我看你一头长发,靠墙站着,我就懂了?这不是怜悯派对?

9分钟前
  • il
  • 还行

8.5/10 好久没在电影院笑那么疯了,院线会员场基本满场,氛围超赞,结束全场鼓掌。有些导演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学学怎么讲故事,核心清晰明确,喜剧节奏超棒。应该给腐兰兰一个奥斯卡提名,至少!side by side的对比有些地方一致得甚至creepy。俩主角一开始还以James Dean为偶像,这电影非常兰兰了。

11分钟前
  • Karo
  • 推荐

拍的好的地方在于,有点分不清在看哪一部…

15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三星半。詹姆斯弗兰克一贯做电影的方法打造,但的确选择了一个很有冲突的蓝本故事,还原方面也当用心。可惜他还是停留把一件趣事说完,却没有留下任何余韵。詹姆斯弗兰科对于原人物的模仿效果算是强烈达到,但细节却有些粗糙。在表演方面我反而更喜欢弟弟的表演,有几场戏都做到了焕发光彩。

18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试图做成当代版的EdWood,宁可疯狂至死,也不浪费生命去拍别人的梦想。完全可以再闹一些,用拍摄情节串全片还是不太够看。不过还原分要给满,异常精准地抓住了TheRoom里的三大爆炸笑点:Oh-hi-Mark、扔橄榄球和Johnny之死。

21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如此平淡的方式传记一个一心想要创造一个自己universe的人……high不起来啊

24分钟前
  • 较差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爱!烂!片!关于影史最经典烂片的诞生,迷影情结和无心插柳成就了喜剧的最高境界。付兰兰的表演太牛了~~~~(有25分钟是原封不动的还原啊,笑到肠穿肚烂!!!)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好看吗,前面在干什么?这也是电影吗?我很佩服两个主演演技,但是这就行了?

31分钟前
  • 别古
  • 较差

烂导演也是导演,灾难艺术家也是艺术家。卢瑟也是sir,坏演员就是演员中的一员。为烂片立碑是不是鼓励拍烂片?这取决于何种形势和周遭的环境。但你怎么能嘲笑、轻蔑的看待一颗炙热的心呢。没有功劳也有疲劳,不见猪肉唯见猪毛。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吃不上猪肉,但世界上似乎也没有真正绝对的付之东流。

35分钟前
  • 董肥樂
  • 还行

这场灾难到底是电影房间的灾难(事)还是导演Tommy(人)的灾难,电影很明显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先不谈众多本该可以有发展线的配角全部酱油,甚至两位主角都塑造的如此无力,Dave比他哥演的好上百倍。虽然不喜欢整部电影,但是其中几场戏很喜欢。

38分钟前
  • 枕枕枕头
  • 较差

没有字幕渣画质,不觉得好笑,无聊又失败的人生,最后竟看出了悲伤。

41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另一个极端的《阿基里斯与龟》。可以参考的资源线索太少,但也不能就此放弃解读和归因的尝试,最后不疼不痒得落入兄弟情的俗套。

44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影院坐满,每个原片梗一个不落都有掌声欢呼,好像经典电影狂热影迷包场的效果~“希区柯克都没这待遇”,真的。

49分钟前
  • P-nutButterFry
  • 推荐

我看了个什么玩意,豆瓣评分也不可信了

50分钟前
  • 安得撸何必呢
  • 很差

又名烂片之王。边看边想周星驰,或说一种丁蟹人格。前面温吞苦逼,末尾闪亮

54分钟前
  • boks
  • 推荐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要是沾上艺术,能对自己有个准确考量的人太少了。想到北野武的《阿基里斯与龟》,人类原理上永远也追不上艺术。也偶有追上的,是谓天才艺术家,中间的大多数是平庸艺术工作者,差太多的就是灾难艺术家了。

55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怎么就握手言和了!要一直撕下去啊!

57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不就是个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片吗……

59分钟前
  • dirtym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