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换子疑云

Changeling,陌生的孩子(台),换命谎言(港),调包婴儿,换婴记,换亲子迷雾

主演:安吉丽娜·朱莉,盖特林·格里菲斯,米歇尔·冈,约翰·马尔科维奇,科鲁姆·费奥瑞,杰弗里·多诺万,迈克尔·凯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葡萄牙语年份:2008

《换子疑云》剧照

换子疑云 剧照 NO.1换子疑云 剧照 NO.2换子疑云 剧照 NO.3换子疑云 剧照 NO.4换子疑云 剧照 NO.5换子疑云 剧照 NO.6换子疑云 剧照 NO.13换子疑云 剧照 NO.14换子疑云 剧照 NO.15换子疑云 剧照 NO.16换子疑云 剧照 NO.17换子疑云 剧照 NO.18换子疑云 剧照 NO.19换子疑云 剧照 NO.20

《换子疑云》剧情介绍

换子疑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8年美国洛杉矶,在电话局接线台工作的克莉斯汀•柯林斯(Angelina Jolie 安吉莉娜•朱丽 饰)独自抚养儿子沃特(Gattlin Griffith 加特林•格里菲斯 饰),母子的生活简单而幸福。然而她们的生活很快被打乱,某天当克莉斯汀下班后,发现儿子不见踪影。 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下,腐败的洛杉矶警方于5个月后找回沃特,但克莉斯汀发现这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事实,帮其寻找真正的沃特,却一次次受到阻挠和指责,甚至以妨碍警方公务的罪名被送入精神病院。一向以揭露警方暴行为己任的牧师古斯塔夫•布里格拉伯(John Malkovich 约翰•马尔科维奇 饰),为了这个可怜女人的不幸遭遇奔走呼告。 另一方面,探员莱斯特(Michael Kelly 饰)在侦办一件偷渡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起重大的连环儿童杀人案。少年沃特的失踪案似乎渐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绯色恋煤油灯小戏骨:黄飞鸿皮五传奇纯真年代陆小凤传奇之凤舞九天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恶狼兔女狼之窃爱迷情巴登巴登一个明星的诞生小小擦鞋匠狂野嘻哈梦嘻哈女王组灵犬当家:圣诞节的危险弱比少男闯女校泰坦第二季仇杀病房大话蛇仙泽西女孩惹鬼回路3南宫谣入间同学入魔了第二季四川好人龙眼粥水蛭车库惊魂追猎小强大战外星人女师傅一体

《换子疑云》长篇影评

 1 ) 州官的火与百姓的灯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好莱坞的老牌影星,演而优则编则导,还担纲制片和音乐制作。

但说实话,与演员伊斯特伍德相比,我更喜欢一点做编导的伊斯特伍德。

1990年代以降,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电影正经有几部不错的,譬如1992年的《杀无赦Unforgiven》,1993年的《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2003年的《神秘河Mystic River》,2004年的《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6年的《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和《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以及2008年的《老爷车Gran Torino》和《换命谎言Changeling》。

上述这些片子,除了《老爷车》待看之外,其余的都已经浏览一过。

今天要说的是《换命谎言》。

虽然这部片子是2008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电影,也获得了今年度第81届奥斯卡影后、最佳摄影的提名,但我必须承认,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只能算是一般。

故事是个好故事,而且是一个曾经发生过的true story,情节足够跌宕起伏,摄影、美术也很讲究,但我之所以说它一般,盖因这电影里各个人物的性格单一,非黑即白,所以看上去不够过瘾。

之所以会为一部我认为一般的电影写一点儿东西,主要还是因为这片子的认知价值。

这部电影有点儿像美国版的《秋菊打官司》。

柯林斯太太的儿子失踪了,洛杉矶警局(LAPD)给她找回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不是她的儿子,但洛杉矶警局一定要她承认这男孩就是她的儿子。

为什么?

因为1928年的LAPD是一个贪污腐败、恶行遍地的警局,他们之所以糊弄柯林斯太太,不过是为了结案、为了他们的公众形象、为了堵住那些批评他们无能的声音。

母亲会不认得自己的儿子吗?

当然不会,于是,柯林斯太太要找回自己真正的儿子,而非接受这个LAPD塞给她的赝品;于是,柯林斯太太的利益就与LAPD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最终,当然是正义战胜邪恶,虽然柯林斯太太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回自己的儿子,但她还是一个胜利者,因为她不屈服也不顺从州官放火,坚持点亮属于百姓的灯,而且赢了。

坏警察,在好莱坞电影里屡见不鲜,典型或非典型。

《换命谎言》里的LAPD是一个坏警察群体,是暴力、邪恶、腐败的代名词,是正义、公平的对立面;其中,被指控妨碍警察公务、违反了“第十二条”的人就要被强制送进精神病院,这做法则令人发指,——这事儿似乎只有在“老大哥”的国度里才会发生,但这电影却告诉我们,美国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据此可见,天下乌鸦其实一般黑,只要暴力、邪恶、腐败掌控了公权力,罪恶就会发生,并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

不过,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依靠制度来修正公权力的作恶。

于是,我们才会看到这电影里的“公理战胜”,才会看到LAPD那把州官的火最终熄灭于柯林斯太太那盏百姓的灯面前。

其实,这电影的后半部分我看得已经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了,因为不知道是真实故事本身就那样好莱坞化,还是电影把那个true story俗套了,总之,每一个情节的发展基本上都不出意料之内外。

而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其实也已经脱离了电影本身,而是想到了更多与电影没什么关系的东西。

譬如,我知道这样的电影几乎不可能在我们这里出现,即便有人大胆编出了这样一个剧本,也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命运。

因为在我们这里,即便是发生了“躲猫猫”这样的事情,依然还是要坚持“正面歌颂”,据说“正面歌颂”可以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而揭露和批判据说会搅乱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失去方向。

譬如,我们的影视作品里也有坏警察,但那不过是偶然的个体,官再大也只能是个“副”的,而且他的坏,也主要是由于自己个人的原因,或被金钱腐蚀,或被女色迷惑,不会出现当年LAPD那样的集体作恶的状况。

然而,现实中我们这里不是没有“窝案”,只是影视作品是不允许揭露的,因为这不符合“主旋律”要求。

譬如,柯林斯太太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这样的戏,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不可碰触的禁区。

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例如当年的张志新,她的遭遇与柯林斯太太的遭遇相比,柯林斯太太那简直就不算什么,但我们不可能把张志新的故事搬上银幕,即便是那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也不可能,因为我们这里提倡的创作准则是多歌颂光明面、少暴露阴暗面。

譬如,是不是一部社会批判性质的电影就会动摇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根基,就会让我们的人民因此产生思想混乱?

是不是“反低俗”、“反三俗”就可以让我们的人民从此崇高起来?

而我们怕的、顾忌的,究竟又是什么?

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是因为文艺作品揭露了其阴暗面就会变得不和谐、不强大?

譬如,连《断背山》都不引进的国家,会引进《换命谎言》吗?

“躲猫猫”这样的题材,我们会拍成电影吗?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人民傻吗?

是不是不鼓舞、不引导、不教育,我们就会变成一堆没脑子、没判断、没思想的愚氓?

我们曾经把自己的脑子交给“红太阳”,但我们得到的却是一场幻灭,当我们试图独立思考的时候,“导向”又来了,我们还敢相信吗?

地球都村了,互联都网了,谁比谁傻?

谁还甘心情愿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换命谎言》这电影基本上是不会引进的,因为它可能会让人产生太多的联想,可能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想看的话,你只能去看盗版碟了。

 2 )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Chicken Coop Murder案

刚花了两个小时看这部电影,然后又花了两个小时重看,然后又花了两个小时google历史上真实的这宗案件。

电影开头说A true story,其实应该说还是基于事实改编了。

1. 关于Imposter Arthur Hutchins这个案件里最扑朔迷离的就是假儿子,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来冒充自己的儿子?

电影里的Arthur简直是熊孩子中的战斗熊,为了见自己偶像一面骑一次他偶像的马,冒充失踪的Walter跑到LA。

最后为了免除牢狱之灾才承认自己是假冒的,动机是为了见偶像。

警官当时脸上WTF的表情简直绝了。

历史上真实的Arthur Hutchins当时9岁,亲生母亲去世,继母十分讨厌。

Arthur为了离她远点离家出走了,后来在本州流浪的时候得知了Walter的故事,大家认为他们长得很像,甚至警方也这么问。

Arthur这时候慢慢意识到自己可以去一个温暖的新家,再也不用见自己继母,而且LA是个电影城应该挺好玩的说不定能见到一些名演员,于是后来Arthur对警方改了口供,说了自己是Walter Collins,然后Christine Walter出钱让Arthur坐火车来到了LA。

Arthur之所以知道Walter的基本信息,是从别人给他讲的Walter的故事里记下的。

2. 关于LAPD电影里的主题之一,腐败的政府和警局,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当时的警方确实无所作为,只会对着镜头装样子,有作为的时候经常无法无天,蛮横粗暴。

历史上真实的Captain Jones也确实是个人渣。

为了自己名声将Christine送进精神病院属实,无视Christine开出的牙医和学校老师证明坚称Christine神智不清醒属实,被起诉后在法庭上强词夺理也属实,另外法院判决他赔偿Christine的钱,他一辈子一分也没付。

不过电影里Arthur说it's the police's idea,应该是不成立的,警方没有这么做的动机,只是为了加强“司法腐败”这个主题。

3. 关于Chicken Coop Murders电影里死于Gordon Northcott手下的男孩有总计20人。

现实中只有4个,其中两个是Winslow兄弟,一个是从未确认身份的墨西哥男孩,另一个就是Walter Collins。

Walter的部分尸骨后来被找到,Gordon,其母,以及Sanford三个人均承认谋杀,遂确认死亡。

现实中的Sanford不是主动上门自首的。

Sanford本人被他的叔叔Gordon性侵过,在自己姐姐造访的时候告知了她。

后来姐姐回加拿大后给美国警方报了案,后来警方才造访了那个农场。

Gordon看到警方来了马上逃了,Sanford后来相信警方能够保护自己以后交待了Gordon的行踪。

Gordon就此落网。

Gordon拐骗,性侵,暴力虐待,谋杀了四个孩子。

其母和Sanford是帮凶,不过Sanford确实只是出于恐惧不得不照做的。

4. 关于Gordon Northcott的招供历史上真实的Gordon Northcott应该是有精神病的。

历史记载此人神智不正常,经常一会儿全盘托出,一会儿又坚称自己无辜。

在死前他确实是见了Christine最后一面,不过谈话内容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历史上真实的Gordon面对自己的死刑,确实那么懦夫... 腿软,不愿走,不愿套上绳子,哭... 不过当时没让Christine等人围观。

5. 关于David Clay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在Gordon的死刑执行完几年后,是有一个男孩勇敢地占了出来,但并不是从Gordon处逃走的男孩之一,而是一个之前受过Gordon性侵,但从未关在Chicken Coop的男孩。

当时他只是想勇敢地讲述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并不是要寻找自己的父母。

这个没有公开姓名的男孩本来就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5. 关于Christine Collins严格来讲,这个电影是从她的视角拍的,所以也算是真实,因为历史上的Christine Collins确实一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遇害。

即便人证物证都已确凿,Christine依然认为自己的儿子只找到了部分尸骨未见全尸,而且Gordon记不清自己的儿子的有些体貌特征,所以很可能还活在这个世上。

和电影里很明显的希望不同,历史上真实的这起案件是个定案,Walter确认死亡。

所以其实Christine的故事是很悲哀的一个故事。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儿子已经死了,而是不愿相信,所以编造了各种借口,让自己相信了儿子依然在世。

Christine直至去世都在寻找自己早已遇害多年的儿子。

 3 ) 一部可以用“性感”来形容的影片

被人力荐,一定要看《调包婴儿》,虽然影片委实过长,叫人两个多小时都处在一种焦虑和狐疑的状态。

但我看了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继续给周围朋友力荐。

我一向甚少推荐影片,因为口味这样东西非常私人。

有句话讲“不要议论男人对食物和女人的口味”,其实还可以加上一句,“也不要议论任何人对于影片的口味”。

但是《调包婴儿》也许多少是个意外,它的“好味”确实有其普遍性。

影片故事听上去太过离奇:女主角的儿子无故失踪,几个月后,当地警方声称找到了她的儿子,可是她发现这个男孩并非她的儿子,但是当地警方却对她的质问不予理睬,并最终将她送进精神病院。

与此同时,进行信息封锁、关系封锁、适度威胁、树立权威等一系列国家手段……所以编剧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讲: “这个故事太过离奇了,所以我必须小心,不断的用充分的事实来提醒自己这些并不是我编造出来的。

” 确实,这个故事太过离奇,几乎赶上乔治•奥威尔虚构的《1984》了——关于训练人们如何将政治要求内化为自身需求。

置换到影片中就是如何使一个母亲将国家强行摊派的儿子确认为自己亲生儿子的过程。

虽然这件事看上去是不可能的。

但正是因为这件事看上去太不可能了,于是反而显现出一种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就是当一件事情显现出过分虚假的时候,那么包括公众在内,都不认为一切还有伪装的必要,于是伪装也非常容易成立。

当然,影片的重头戏不仅在于前半部分当局的伪装,更在最后公众对于警方的质询和控告上,并且因为这种质询和控告,也使得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回到了他一向比较强硬的立场,就是撇开母性的因素,关于一个女人如何和庞大而腐败的警察机构对抗,并且这种对抗如何对1928年的父权社会构成一种普遍威胁和不被接受的事实。

其实影片不难叫人想到2003年的《神秘河》。

一方面是因为那部影片也是描画了因为成人们冷漠而暴虐地对待一个孩子,而使得整个社会被污损的情景。

再来就是两部影片镜头里的场景都呈现为一种黑暗晦涩的调子,而这也确实是老克林特一向钟爱的导演手法。

比如有一场戏是雨夜,暗室,警探听少年供述杀死孩子的场景,整个情节和影像的设置,实在是非常沉重压抑,几乎接近史蒂芬•金的“变态”。

不过如此“变态”一般人还真是学不会,所以还是得佩服老克林特,毕竟创作就是这样一二回事,不怕“盗用”,关键是所盗要为所用,正如史蒂芬•金的调子安插进来,异常合适;再比如最后吊死杀人犯的情节处理,多少有点像《黑暗中的舞者》;又比如精神病医院的戏,也很像那部反体制的《飞越疯人院》。

可见在老克林特的这部影片中,确实有着几处对经典影片的抄袭,或者说是对经典影片的致敬。

但是无所谓,混搭起来,效果不错。

说回演员,虽然讲叫观众把眼睛从安吉丽娜的曲线和她那个像病变器官的嘴唇上移开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必须讲,也许这一会我们真的有必要将眼睛从这两处移开——她果然是有演技。

当然这种演技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色出演。

她自己毕竟是膝下儿女一堆,移情移境,其实都不难塑造这种“失亲”的状态。

就像前两天看的台片《爱的发声联系》里,大S演了一位非常想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逼真的不得了。

现实里,小S生了一个又一个,她自己是只剩干看的份儿。

所以电影里,感觉是来真的了。

说回《调包婴儿》,安吉丽娜被官方强制关进精神病医院的戏,真是足。

叫人一下子想起来十几年前,她和薇诺娜•赖徳拍的《移魂女郎》,十几年,膝下儿女一堆,曲线还是那条曲线。

看来,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女人格外走运。

至于男演员方面,饰演杀童凶手的那个家伙颇为出彩,因为几乎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家伙的心智是清醒的,还是不清醒的,而我们都对他的动机更是一无所知。

并且在他的演技中,也果然没有透露出一丝半点的嫌疑。

这个演员非常成功的折磨到了安吉丽娜饰演的母亲,也异常疯狂的玩儿弄了整个国家机构。

并且在最终将被绞死的时候,成功的表现了一种关于宗教的、死亡的、个人普遍的恐惧。

不过这回,可惜了约翰•马尔科维奇这个“戏骨”。

总之,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回依旧是宝刀不老,我们依旧在镜头里看得出他无比丰富的野心。

看来除了安吉丽娜之外,原来老爷子这回才是最性感的。

他生生把这部电影变成一只装了六发子弹的左轮手枪。

而老克林特自己就像年轻时所创造的那一系列经典的警探、硬汉和镖客一样,这一次也是弹无虚发,当然射的最狠的,还是1928年美国整个强权机构的保护壳。

虽然这一枪,放在今天的中国看,倒也多少有点适逢其时——就像有人讲的,虽然很多事情是“民不举官不究”。

但当局当即不作为,然后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永不作为的架势,那其实离“民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至于影片的结局,虽然说是“希望”两个字,但其实克里斯汀一直坚持的,和最后承认的那样东西,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可能性;再退一步,与其说是可能性,不如说是运气。

就是说这个母亲有足够的运气抓出了那个凶手,却没有足够的运气等来他自己的儿子,哪怕在实际情况中,这个女人一直等到1985年11月,她94岁的时候。

记得肥皂剧《辛普森一家》里讲过一句话“假如念念不忘,那么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糟糕”。

虽然用肥皂剧里的一句话来结束《调包婴儿》,多少显得没什么档次。

但是事实上,我也的确希望这件事情可以有另外的结束。

伊斯特伍德太写实了,他在影像的最后,如常展现了一种希望。

但是一个永远都存在,也有可能永远都不存在的希望,看上去却非常残酷。

其实抛开影片,真不如告诉这个母亲,“此案已结,儿子已死,不必上诉,继续生活”,毕竟这样的一刀子,未必不是更仁慈。

 4 ) 有一种爱超越一切

要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它必须得让我有所感,其次,它必须能让我有所发。

按照这种标准,《换子疑云》让我有了感触要写下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一部好片,是可以郑重推荐给朋友们的片子。

首先的惊讶是来自于安吉丽娜·茱丽的转型,这个总是以“冷酷到底”形象示人的彪悍女性这次显得如此温和隐忍,将一位深爱儿子的慈母表现得真实饱满。

无论是床边低语时的温柔缱绻,还是惊闻爱子失踪时的痛楚,以及误以为找到孩子时的欢欣雀跃、坚持寻找孩子不惜和强大的国家机器抗争时的勇敢,还有执着不放弃相信爱子仍然在世的信念。。。

这一幕一幕,不时让我的心高高悬起,为即将到来的不幸担忧;同时又让我心生希望,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让我觉得奇迹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一开始安宁祥和的街区、温馨恬淡的母子关系给人的是舒缓的情绪,在简慢的背景音乐里甚至会让人产生“电影应该走的是温情路线”的错觉;之后儿子失踪,惊惶担忧的母亲四下寻找未果不得不求助于警方,我们会顺理成章地想,不就是找人的一般套路么,要么在过程里下下工夫,要么在结果里搞点悬念,既然叫《换子疑云》,找回来的应该不是自己的儿子,嗯,情节设计得有点意思,不过也没有多特别啦,我们自作聪明地预计剧情,提前铺设相应的情绪,就等着电影照着演了。。。

但我错了。

警局方面找回来的的确不是她的儿子,除了让一个已经足够痛苦的母亲无法接受濒临崩溃外,地区警局的腐败无能、玩忽职守和刚愎自用也慢慢揭开冰山一角:为了平息公众对警局办事能力的质疑,他们迫使她承认这是自己的儿子,甚至不惜出示种种所谓的“专业评断”证明他们的论调。

她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不了解所谓的内幕也无意做那只揭开黑幕的手,她只想要找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带他回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竟成为警察局维护自己“形象”的绊脚石。

影片到这里进入了一个高潮。

我开始紧张,因为很明显的,警局可以为解决她这个大麻烦不惜使出非常手段了,她却还不自知,仍是那样悲凄的,懵懂的,低声下气渴求着帮助,难道不知道这帮人早已没了良知是不可指望的对象么?

随着她被关进精神病院,随着医生颠倒黑白的判定,我更担心也更惶恐,那种种凌辱和非人的对待足以把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逼疯。

但我还是低估了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了孩子,她可以迅速成长,她变得理智和坚韧,她可以委曲求全可以奋起反抗,甚至蔑视这世间所有的强权力量和潜在规则,那一刻,拒绝在确认书上签名以换取自由的她显得如此美丽,连带着不堪入耳的脏话也变得动听了。

真与假,总会有一个分辨;对与错,总会有一个评断。

虐杀幼童的连环杀手案被揭破证明了警局的错误,欲盖弥彰的结果是被更深的嘲弄和反击,公众的愤怒被彻底点燃了,她也迎来了公正和真相,虽然真相,是那样令她痛苦。

她总是低头浅笑或没有笑容,她救出精神病院中同样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病友却并不居功,她愿意给予同样饱受丧子之痛的妇人以安慰和力量,她会愤怒会恐惧,可她从不丧失希望,即使微薄到几乎没有的希望也可以被一个母亲放大成照亮毕生的信念,言语无法表达我的敬佩之情,同样对于我的妈妈,我也无法表达我对她的感激之意。

这不是一种必然有之的情感,但只要有了,无论多少,在孩子心目中都是超越一切的所在。

滴水未沾,倾海来报,世上还有哪一种感情这样没有理由没有索取的呢?

衷心的希望影片中的她能找到自己的儿子。

即使在人世没有了相见的机会,那么,“当有一天你到了所有亲人和爱人都会团聚的地方,他也会知道你做的每件事情,他会在那里等着你”。

 5 ) 很真实的社会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故事本身的动人性跟情感性使电影充满了感染力,情节曲折回旋、跌宕起伏,让人不知道影片的下一片段会发生怎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在观影过程中,观众整个心仿佛在跟着女主人公转动,或悲或喜,或愤怒、或激昂,为主人公儿子的失踪悲戚,为警察的腐败而义愤填膺,整部电影动人心弦,很多情节让观众唏嘘不已,却又是在情理之中,不得不佩服导演对整个电影性格的处理,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跟说服力。

电影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很强的揭示能力,剧中对警察署腐败的描写,对社会一些部门互相勾结的丑恶行为,以及对普通民众的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社会光明下的黑暗与丑陋,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公正的社会里,个人会受到怎么样的摧残,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人权被无情的践踏,人毫无尊严,只能任由别人摆布。

但是,正是在这样强力的对比之下,我们也才能看到个人力量的独特性,个人品质的重要性,女众人公尽管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可是她从没丧失追求正义的勇气,丝毫没有动摇寻找到儿子的决心,她心中的那份正义感跟寻找儿子的信念始终在支持着她。

这正是让观众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地方。

影片最能体现女主人公性格的一段场景就是在洛杉矶精神病院的那一段,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当一个正常人因为寻找亲人,但因为警察的腐败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不能称为人了,人的基本的尊严,人的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无论发出什么样的感慨,无论提出什么样的意见,别人都不会在意,因为你变成了“精神病患者”,但事实上你不是,你消沉悲痛,会说你悲观厌世,拒绝治疗,你反应激烈,会说你精神过渡亢奋,情绪失控,你发出的任何信号都是错误的。

总之是百口莫辩,完全丧失了人权。

但是,女主人公却凭借着强烈的个人意志坚持了一下来,不得不佩服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让观众感觉出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力量以及母爱的伟大。

社会永远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体,正如那句人人所知的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6 ) 正在进行时的变化

关于《调包婴儿》,网上有关于其译名的很多讨论,总之感觉无论“调包婴儿”,“换子疑云”都不太贴切,我倒是对名字无所谓,反正一看是伊斯特伍德的片子,我管他叫啥,都铁定要看。

倒是看完本片,再看看英文名感觉有些意思,“Changeling”,字典上说有“低能儿”的意思,本片倒是看不出这点,我把“ling”去掉后,剩下的“Change”是给我感受最深的基调,本片就是部关于改变的电影,一个孩子的失踪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改变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生态,再加上最后面的“ing”,本片中的改变也确实是个“正在进行”的过程,特别对于那位母亲,生活不断的发生变数,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孩子的爱。

安吉莉娜朱莉扮演的母亲在片中历经生活变数,想必也是百感交集,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一个事业上干练的单色母亲形象。

我想,曾经,她也一定沉醉于爱情的甜蜜中,直到怀孕,直到男方离去,对一个女人来说,单身母亲无疑是一个生活中重要的变故。

孩子的失踪是当头一棒,她在焦灼中等待,而突然听到孩子回来的消息,仿佛又是一个喜人的变化,却不想是一次伴随更沉重打击的变化,归来的孩子不是亲身的,她抗争,她控诉,面对一个腐败的治安机关,她显的那么弱小。

她又很强大,哪怕名誉被恶意破坏,哪怕在精神病院被百般折磨,她都坚强的抗争,或许她也没想到这抗争竟然带来了一个城市政治系统的巨大变化。

本片的背景是1928年的洛衫机,在很多电影作品中,都有描述那个城市司法系统腐败的情节,而那一时期,正值“柯立芝繁荣”,表面的浮华很容易遮蔽实际上的政坛的系统性腐败。

官员贪污,相互包庇,推诿责任,滥用职权,而本片对此表现的淋漓尽致,冷静却很残酷,而当一切不公都投射到一个母亲身上时,公众的愤怒可想而知。

作为自建国起就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的美国,它也有不变的东西,比如虽然政坛腐败不堪,但是在言论自由下,媒体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而司法制度的大框架仍然没有被破坏,富于良知的律师仍然可以仗义执言;在宗教信仰下形成的公民自治和社区系统仍然有条不紊的运转,所以才有那位牧师执着的揭露官员腐败,并帮助可怜的母亲;更重要的是,长期自由民主理念熏陶下的民众,为了自己居住城市的宁静与公正,最后走上街头,为一个素昧平生的母亲呼吁公正。

这一切的不变,引发了巨大的变化,黑心警察被处分,昏庸的官员被公民抛弃,而制度上也更完善,保证了不会再有很多公民被不明不白的扔进精神病院。

正是很多不变的价值观的坚持,让社会至少不会变得更糟,或许会有乌云满天的晦暗,但总有云开日出的变天。

过去看过一部名为《死亡女孩》的电影,剧情是一具少女尸体引发的几个家庭的变化,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家庭,姐妹俩的姐姐几年前失踪,母亲执着的要寻找到她,而妹妹却希望重新开始生活,希望家庭不要因此始终处于阴郁的气氛中。

所以,当听说有个少女尸体被发现,并被证明很可能是她姐姐时,她有些悲痛,同时又松口气,而当最终发现那尸体并不是她姐姐,她母亲重燃希望般的要继续寻找,她却嚎啕大哭,这是一种矛盾心理的挣扎,从亲人最初失踪的痛苦和希望,到终于被折磨的不堪承受,反倒希望一种石头落地的释怀,哪怕可能是最坏的消息。

而这位母亲经历的是更加不堪的精神激荡,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希望燃起,又到经历政治黑幕的折磨,当得知孩子可能已经死去时,她的悲痛达到最大,也由此开始了心灵的平复和生活的重振,而之后一次次孩子可能幸存的消息都一次次改变着她平静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矛盾的不断变化,让她带着希望,而希望总能给人幸福感,而同时这希望又过于缥缈,给她又带来深深的挫折和迷茫。

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从未停止寻找儿子”,而我们永远无从知晓她的孩子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巨变。

对我个人来说,本片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对安吉莉娜朱莉的印象,她长期以来在我眼中都是性感尤物类型,尽管多次打出要以演技服人的旗号,但是至少始终无法让我信服。

本片中,本来就生为人母的她的表演让我服了,无论隐忍的坚强,还是失控的爆发,都演的真实而富于冲击力,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算是对她2008年表演的阶段性肯定,我等待着她更出色的表现。

结合中国现实,看本片让我很有当初看那本《光荣与梦想》的感觉,总是发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美国很多现象和今天的中国有些相似,其中不乏阴暗和混乱。

但是,当时的美国变化着,向一个更健康的社会方向发展,而我们呢?

需要恐怕也是不断的变化,让社会向更公正的方向变化,起码,从细节上,一个正常人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故事我们从中国的社会新闻已经听过不少,我们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吗?

关键是我们在采取行动引导这样的变化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f480c5bff28c680d19d81f89.html

 7 ) 好莱坞版的躲猫猫

这一次躲猫猫的时间移至了八十年前,地点从中国云南某监狱移至了美国洛杉矶,主角也换成了全球最性感的女神安吉莉娜演绎了好莱坞版的躲猫猫,这则躲猫猫改编至美国1928年一宗真实儿童连环失踪案。

这回安吉莉娜卸下了一贯性感狂野的外型,换身为一位身型削瘦憔悴的单身母亲克莉斯汀。

单身母亲克莉斯汀的儿子在某一天失踪后,向洛杉矶警察报案后的三个月,警察给克莉斯汀领回了一名男童,并说这名男童就是克莉斯汀的儿子,克莉斯汀第一眼就知道这个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警察为克莉斯汀寻子,所找到的男童根本是在指鹿为马,只是迫于媒体的追踪报道和应付社会舆论压力,才为克莉斯汀找一个替身儿子,完全在愚弄被害者,欺骗民众。

克莉斯汀一再向警察申明这名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希望警察能继续追查自己儿子的下落。

而警察认定克莉斯汀是无理取闹,不配合警察工作,扰乱社会治安,把克莉斯汀当成精神病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

克莉斯汀所要面对就是各种精神测试、药片、电击、治疗、管制,一个正常人对着精神病院的工作人说自己没有病,那只能证明是病得不轻了,更需要呆在精神病院治疗。

其实克莉斯汀的儿子在一宗儿童连环杀人案中遇害,而洛杉矶警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依然摆自己的乌龙阵。

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是《古墓丽影》身手敏捷强悍的劳拉仅凭她一个人的能力就能从杀人狂手中救下自己的儿子,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有《原罪》蛇蝎美人朱莉亚美色计谋打动警察那个装帅的警员为她孝劳。

此时的克莉斯汀只是一位弱女子,只能通过谋体与教会的帮助来找寻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一个普通公民与国家权力机构之间失衡。

在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中安吉莉娜单薄而坚强。

安吉莉娜凭此片在2009年的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最后输给了凯特温斯莱特,个人觉得安吉莉娜输的不是演技,只是一点运气,因为安吉莉娜早拥有一樽小金人了,而奥斯卡多年来一直无视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突破努力,2009年初已有两粒金球入袋的凯特温斯莱,才把小金人颁给凯特温斯莱特更像是奥斯卡多年失误的一种弥补,给凯特温斯莱及她的支持者一个安慰。

所以安吉莉娜输了也没什么不光彩的,在《换子疑云》中表现的赞。

 8 ) 《换子疑云》-一位伟大女性的抗争史

《换子疑云》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我想写写女主克莉丝汀·柯林斯在整个事件中的性格转变。

女主是一个生活在1920年代的单亲妈妈,靠着当电话接线员,赚钱养活自己和9岁的儿子。

刚开始她的个性是非常传统的,很温柔贤惠,她和男性交流的时候,处于被动位置,想拒绝却又不会拒绝(比如开场她和本的对话,她下班着急赶回家,却无法直接拒绝本)。

正是因为她这样一个温顺的个性,所以当时她去车站接儿子的时候,她发现那个男孩,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她第一反应肯定想拒绝。

此刻,警察队长对她说了一长串洗脑的话,说什么孩子的长相是会变的,孩子遭受了那么多痛苦,如果你不把他接回家,孩子无处可去,所有人都会因此感到不快,感到颜面扫地。

克莉丝汀作为一个心地善良又温顺的女性,她的内心深处是抵触的,但是女性长期以来被社会和文化束缚,没有话语权,没有反抗之力(即使在21世纪,这样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她也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让所有人不悦,因此她为了维护别人的颜面,被迫认下这个孩子。

开头这一个小小的冲突,就完完全全体现了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差距。

男性处于强势地位,说话做事都是充满权威,说一不二,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主宰。

女性在面对这样强势的男性时,不由自主地退缩和服从。

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开始发生变化,当女主回家之后,她冷静下来,她发现自己被愚弄了。

女性虽然柔弱,但女性不是傻子,她很聪明,也能独立思考。

再者说,女主是一个母亲,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亲为了找回自己的孩子,是不会畏惧任何强权的。

女主决定抗争,无奈她的对手太强大,她的抗争无济于事。

此刻好心人士牧师出现,决定助她一臂之力。

牧师希望她能站出来,去揭发警察局的卑劣行为,为更多受害者发声。

女主一听,连连拒绝,她被吓坏了。

她只是想找回儿子,她可没想过要当一只“抗争领头羊”。

那个时代,让一个女性站出来,公开和强权斗争,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女主只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找回自己的儿子,她对着媒体讲出真相,说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儿子。

很快她就遭遇了强权的反击。

这一次她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她被强制关进了精神病院。

她发现这个精神病院里住满了“女疯子”,刚开始她以为自己和她们不一样,她是正常的,是被冤枉的,她极力想要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后来一个女病人卡罗尔告诉她实情,她们都是被强制关押进来的。

女主说:“我只是要证明我不是疯子。

”卡罗尔:“哦?

怎么证明?

你表现得越清醒,看上去就越疯癫。

如果你笑得太多,你就是妄想症或者癔病。

如果你不笑,那就是抑郁症。

如果你的表现不温不火,那就是情感孤僻以及潜在的紧张性精神分裂症。

”卡罗尔发表了一段经典名言:“你真天真啊?

人人都知道女人很脆弱,对吗?

她们只有感性,没有理性,神经过敏。

有时候,当他们说了点儿什么不中听的话……女人就他妈的能发疯。

抱歉,我说粗口了。

如果我们是精神病,就用不着听我们废话。

我的意思是,你会相信谁,相信一个准备反抗整个权力部门的疯女人,还是相信一名警察?

一旦他们把我们丢到这儿,我们就得乖乖听话,把嘴闭上,否则……(停顿)你就永远回不了家。

或者变成那样再回去。

”这一段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女性的情绪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女性一旦流露出情绪,立刻就被扣上“敏感多疑”、“被害妄想”、“作”、“情绪不稳定”的帽子,但凡你要为自己发声,男性直接就说:“不要和女性讲道理,女性都太情绪化了”。

如果你的声音大一些,别人立刻就指责你是个“女疯子”。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好像在我的刻板印象中,确实是听说“女疯子”比较多,好像女性总是和疯疯癫癫、歇斯底里联系在一起,极少听到“男疯子”。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当然男性也有相应的代名词“男傻子”。

当然那时候女主还没明白,医院和警察局是沆瀣一气的,她还竭力想和医生沟通,想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这些行为根本就没用。

后来病友卡罗尔为了帮她,打了医生一耳光,卡罗尔遭受了电击的酷刑。

一直到此刻,女主的自我意识终于开始觉醒,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不公的世界。

后来她竟然敢骂了医生一句脏话,那是她决定反抗的开始。

这是一部弱者对强权的抗争,同时也是一个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女性本来就遭受了双重压迫。

当女主出院以后,开始了自己的抗争之旅,她在牧师的帮助下,起诉了警察局。

这时候,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的女性,她变得无比坚定,充满勇气。

她不再低眉顺眼,而是敢于和所有人对视,她敢站出来,去帮助更多受害者。

当然在她抗争的过程中,她并不孤单,有很多好心人支持她,如果没有这些正义人士的帮忙,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她就会被永远困在精神病院了。

正义最终还是到来了,法院的判决如下:一,对警察队长实施永久停职。

二,在法律程序上更加严格和严密,保证城市里的公民不会随意被送进精神病院。

三,只有罢免警察局长职务才能恢复市民对警察的信心。

在女主的坚持下,精神病院里那些被冤枉的女性,全部都被解救出来,看着那些受尽折磨的女性走出牢笼,自由地呼吸空气,我很感动。

这就是女性帮助女性,当时在精神病院里,病友卡罗尔对她伸出援手,而她最后也将卡罗尔救了出来。

我觉得安吉丽娜·朱莉对这个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一个生活在一百年前的女性,和我们现代女性相比,绝对不可能一样。

她不可能刚出场就自信满满,她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是温柔贤淑,不敢大声讲话的。

经历这么多事,女主完成内心的转变,她成长了,也强大了。

她重新塑造自我,并且掌握了人生主动权。

电影的最后说她一生都没有放弃寻找儿子,她始终心怀希望,我想这也是她继续活下去的支撑。

 9 ) 克莉丝汀何以成为克莉丝汀

1、那晚刚看完《换子疑云》就搜索影评,只读到一篇好像是旅居巴黎的人写的文章《永不言弃的母亲》。

作者貌似资深影评人,他把评论重点放在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女主角身上,写得不错,但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这部电影让我感慨万千的却不在此。

2、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阴霾的清晨,失去儿子的母亲克莉丝汀在牧师的陪伴下忐忑不安地走向法院——她将状告当地警察局和市政府:年方九岁的儿子失踪,五个月后警方把一个陌生的男孩硬塞给她,非说是她的儿子。

她拒不相认,百般央求警察局帮助寻找儿子,却落得被送进疯人院的下场。

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孤独而痛苦的——身怀六甲时丈夫便一去不归,唯一的儿子至今下落不明。

而在这个不寻常的早晨,她却又是幸运和倍感温暖的——在他们走向法院的路上,愤怒的人群挤满了街道,他们举着标语牌,呼着口号,给这位柔弱又坚韧的女子助威鼓劲。

在她的身边,还有那位充满正义感的牧师,那位四次打官司赢了当局的律师,这两位男士,一位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帮助和鼓励着她,一位用理性和智慧来捍卫法律的尊严和她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

克莉丝汀,在你遭遇着丧子之痛、被人陷害的同时,你又何其幸运!

3、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克莉丝汀决定将真相告诉记者,警察署署长勃然大怒,他故伎重施,以触犯“第十二条”的理由将这可怜的女人强行押送到精神病院。

而1928年的洛杉矶,正如牧师在一次讲演中宣称的那样,人们正处在一个“最黑暗、最腐败、最无能”的警察局的统治之下,破案不力已经是最轻的失职,这些意欲一手遮天的警员甚至利用职权知法犯法,为自己牟取暴利,对胆敢有异议、说一个“不”字的人,二话不说,将你送进精神病院就是——那里的医生(包括其他医院的医生)早已被他们收买或是胁迫,警方说你有病,你就是有病,警方说你得了什么病,你就是得了什么病!

哪容你置辩一辞,纵有百口你也无法为自己分辩!

4、克莉丝汀被关进精神病院了,在那里她遇到一个曾是妓女的女子——她多次被一个警察嫖客殴打,刚想举报,便被送了进来。

那女人指给克莉丝汀,告诉她这里还有不少女人都是精神完全正常的人,只是不幸得罪了警察,便统统犯了违反“第十二条”规定的罪。

在这所医院里,她被冷水淋身,被医生粗暴地检查下身,被强制服药,被威胁和恐吓。

她的美丽和优雅不复存在,如影随形的是深刻的恐惧和绝望。

当克莉丝汀再次拒绝在证明警察清白的材料上签字,医生决定对她施行电刑——自然,在他们这里,有好听的名字来形容这恐怖的刑罚。

5、我真的以为克莉丝汀就这样完了。

所谓的精神病院,在此时无异于一所监狱,而且是最恐怖最冷酷最无情的监狱。

不由立即联想到,当年的林昭是否也身处这样的境遇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与外界隔绝,与所有关爱自己的人失去联系,想要往外面送出一句话,一千个不可能,想要让外面的人进来看一看自己,也几乎要难于上青天!

年轻而美丽的林昭就这样在被关押六年之后残忍而秘密地被杀害,而克莉丝汀也许不至于一死,可是要想出去,就得承认警察无罪自己有罪,或者拒不接受这无耻的条件一直被关到垂垂老矣!

可是她没有(你得承认,这样千钧一发的奇迹往往发生在美国而不是我们这样的国家)。

当电流即将通过她身体的那一刻,牧师如上帝的使者一样来了,解救了她。

而在林昭喑哑了喉咙的那个深夜,又有谁是她的上帝?

6、所以,当那个清晨,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走上街头为克莉丝汀呐喊向警察示威的那一刻,胜利已经注定。

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一文中指出,赫尔岑之所以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思想巨人,源于他生长的那片土地,有利于他精神成长的丰富的营养: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赫尔岑十四岁那年的老师,正直敢言的斯塔阿尔将军,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岛区长官,对革命家表示尊敬的马车夫……那这片土地上,英雄不是孤独无助的,不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上至将军、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敢于发出正义的声音,敢于向落难的英雄送上尊敬和关怀,并且勇于挺身而出给予英雄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扶持。

正像这部电影中一直竭尽所能帮助弱女子的牧师,还有那位“贵得请不起”的律师,因为太贵,干脆免费,他温和坚定的目光与笑容给予克莉丝汀多少勇气和慰藉。

7、法院的建筑自古以来高大巍峨,人站在高高的台阶下,渺小得自己都会鄙视自己。

而那个清晨,法院依旧是高大雄伟的,人的身躯依旧不够伟岸,但克莉丝汀走上台阶的步伐无比坚定——因为在她身后,是浪潮一般汹涌的人流,无数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便可以是山崩,是海啸,可以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8、个人状告警察局和市政府而获胜的案例,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被当局迫害或诬陷获罪又能重获自由并讨回公道的,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孤苦无依却又意外获得整个社会巨大帮助扭转乾坤的,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9、记住了片中一句出现两次的台词:“不随便挑事儿,但奉陪到底。

”简洁,干脆,坚决,勇敢。

心有疑虑的还是——在一个缺乏正义感的民族,奉陪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会有多大?

10、不管怎样,还是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并希望它也能多多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成为真实。

 10 ) 真像天朝才会做的事。

看了换子疑云,觉得这部电影描述的似乎就是天朝现在正在做的事。

与“躲猫猫”“激动死”之类的事件无二。

Collins因为加班导致儿子失踪,洛杉矶警察不予理会。

在此事被教会大肆渲染之后,警察从别的州随便找了一个流浪汉身边的小孩替换给她。

然后Collins收集证据,向媒体公开,向警局提出继续搜查的要求。

再然后,就如同我们所能想象到的那样,被捏造的罪名送进了警局管辖的精神病医院,里面关的女子都是与警察有过瓜葛的。

同一时间,警察Ybarra在另一个加拿大儿童的非法入境中发现了有关一个变态杀手的内情,从而发现包括Collins的儿子在内大约有20个左右的孩子惨遭掳掠杀害。

Collins得以释放,并且在牧师和律师的帮助下向警局提出诉讼。

变态杀手Northcott最终也落网,在一系列的审问之后,Jones队长被永久免职,警察署长被建议下台,杀手被判决两年后绞刑。

假若此片是“纯属虚构,如雷纯巧”的话,那么只能说人们的生活太惬意了,需要假象一个万恶的旧社会然后体现出民主的一步步进步。

然而此片是“based on real story”,背景是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当权者的黑暗,有教会的善意,有执著的母亲,有正义的听证会。

其实电影最终还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邪不胜正,人生不可以放弃希望。

同时,正义无处不在。

正是在牧师的援助下,在警官Ybarra的追问下,在Collins的坚持下,真相才能逐步浮出水面。

剧情很感人,虽然结局落入俗套,但是希望之光依旧深入人心。

对EASTWOOD不作评价,因为没必要,从我8岁的时候就去电影院看了他的廊桥遗梦,男人总是越老越有味。

对ANGELINA·JOLIE不作评价,原本丰满健美的身躯能为了此片受成平胸皮包骨,着实不易。

并且JOLIE的除了长相,优秀的还有演技。

《换子疑云》短评

警长处理得太简单了马尔科维奇演得…… 我老感觉到某个时候峰回路转他会突然变成坏人律师的角色设得好断案之后的部分处理得随意了Angelina最后竟然笑得一身轻松Eastwood的电影音乐总是很有特点还有他偏爱缓慢冗长的电影《调包婴儿》译得很莫名啊

7分钟前
  • Fa Liangyi
  • 还行

【8分】当你想对一个女性做些什么时,百试不爽的方式就是说,她是个疯子。

9分钟前
  • 坠落幻觉
  • 推荐

没有悬疑的。片名加简介,电影差不多快十五钟的演讲后,下面的情节就大概能猜出七八分了。有个疑问,片尾逃脱小孩的口供,感觉太多此一举了,这一段一出来我就忍不住想问,做什么不直接问变态杀人魔的助手沃尔特是否活着。(演助手的那孩子情绪激动起来演技造作得不行了,看得我鸡皮疙瘩一阵。)

14分钟前
  • 盲侠
  • 推荐

一則真實故事。AJ飾演爲了失蹤兒子爲了美國警部擁權污穢而致力奮鬥的單親媽媽。特喜歡她告訴兒子父親離開的原因。比你大一些的盒子速遞。叫做責任。沒轍了。對AJ的喜歡已經定格。1928年3月。略微暗淡的天空與風景。帽子下的輪廓抹上火紅。仿佛是腐敗與貪婪下。唯一的抵抗。如此堅強。如此美麗

18分钟前
  • 阿辰
  • 推荐

真好的剧本,能看得感同身受撕心裂肺。拍得太平。像一篇没怎么编好的棒文章,总觉得哪儿,缺了点儿什么。

20分钟前
  • 层出
  • 较差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揭露了警局的黑暗和颂扬母爱的力量,让人感触良多。

22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把人性的恶和善放的太大了~有的场景太过老道 雕琢也很明显

27分钟前
  • 煊怅
  • 较差

  剧情真是挺弱智的,再SB再腐败的警察也不会用硬塞一个孩子的办法来处理失婴案件吧,那不是摆明了要把事件闹大.批着悬疑和伦理片的外衣,浪费了我两个小时

30分钟前
  • 落水狗
  • 还行

东木确实不是很适合拍悬疑~故事讲的挺无聊的。安吉丽娜朱莉演好人显得真的很婊....

35分钟前
  • Sugarman
  • 较差

尽管我昨晚睡咯十二个小时,这个电影也让我睡的太香了

37分钟前
  • Oliver
  • 很差

Jolie痩得可真丑

41分钟前
  • Clairliu
  • 还行

衹見安吉麗娜朱莉從頭婀娜到尾。這個電影最值錢的地方在劇本,而劇本會成功因為是根據真實情況改編的。因此,作為一份3D立體的新聞報導,它也算是及格了。

44分钟前
  • 油炸史蒂粉
  • 还行

这部片子让我有点失望。不对我味

45分钟前
  • YAN
  • 较差

硬塞个孩子给我说我是孩子他妈 我说你搞错了吧 我都没孩子。 专家说 从某某某某角度来看这就是你娃。这也可以的。

47分钟前
  • pinkjar
  • 力荐

我觉得很无聊 以及女主一些戏份完全没必要 恶趣味

51分钟前
  • 深山夏牧场
  • 较差

太碎,人物也立不住,数次看不下去

54分钟前
  • jeanyoo
  • 较差

整个事件从发生到尘埃落定都太过顺利,除了朱莉前半段不停哭之外好像并看不出母亲在寻子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障碍,民众集体进行游行抗议之前一点前置没有,在审判结束后竟然还继续扯了20分的淡,到最后儿子沃特竟成了英雄,这跟主题有毛关系。总体来说就是主线不强劲,支线倒不少,老牛仔差着火候呢。

57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节奏不大行,不过中间精神病院的那段颇有点早期女性主义抗争的意思

60分钟前
  • willow
  • 还行

吉莉娜•朱丽 饰)独自抚养儿子沃特(Gattlin Griffith 加特林•格里菲斯 饰),母子的生活简单而幸福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换子疑云》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从头至尾都在用一个孩子的消息一位母亲的命运来牵绊住观众的心,在这个过程中,乡亲,警察,牧师,杀人狂,一层一层抽丝剥茧,越到后面越是精彩。

1小时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