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一部文艺片,吸引我去看它的原因首先是GALA,其次它足够文艺,迷茫女青年和心灵缺陷少女与中年坎坷的警局科长在一起快凑成了一部戏,整部片子的色调偏冷,给人的就是一种HIGH不起来的感觉,但是两个女人用口红画画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要画个房子,表达想有个家之类的意思,结果画爸爸捡肥皂 ,诙谐,也可能是我阅片不足看过的文艺片并没有这样子搞笑的。
这片子有些细节都做的挺有意思的,还有那段小静的梦,值得琢磨琢磨。
总之我看完挺满意的,顺带问一句,湖南原产的芙蓉王好抽吗有没有当地友人寄一条给我我感觉我这买的都是假的。
文|乐一狸当梦想在细雨中飘零,你还羡慕这样的青春吗?
湘江北上,途经北纬27.5°丘陵隆起处,绕水积潭。
江岸边的小城便叫做湘潭。
激流被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抽打着,在河道东掏西堆,于江湾西北角冲击成岛。
岛上常年绿荫成片,银沙连滩,雁栖四季,自古得名:杨梅洲。
故事就发生在这江中岛——杨梅洲上。
世居江滨的哑女小静,父母离异,常年跟随猎鱼的外祖父母和舅舅生活。
因为亲子交流和家庭关爱的缺失,步入青春期的小静,性情阴鸷,远离人群,拥有许多秘密。
告别1990年代的旅游热,杨梅洲上一半是失控疯长的荒林野草,一半是招牌离落的钢筋废墟。
在岛上一间隐蔽的画室中,一幅小静的人体画,勾连出她与青年美术男老师的暧昧。
平日里无所事事的舅舅,因为长期跟小静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在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种下了对异性好奇的花种。
这个花季哑女的生命轨迹,逐渐滑向道德的边缘……
湘江西岸,同样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小梅,母亲嗜赌,常年欠债,使她早熟又叛逆。
为逃离家庭,摆脱母亲债台高筑的赌资黑洞,将将成年的小梅躲进湘江边的酒吧街驻唱。
在音乐和烟酒的麻痹中,小梅得以短暂逃离家庭和现实纷扰。
杨梅洲上,被语言障碍压制了情绪出口的小静,行为日渐出格:她用尖刻的暴力毁坏一切物品,反抗命运的不公和外界异样的眼光,拒绝任何形式的疏导和帮助。
年迈的外祖父母,眼看半熟少女喜怒无常、行径怪异,只好请回小静的生母,把孩子接到特殊学校管理,却遭拒收。
另一边,小梅驻唱的收入十有八九被母亲兑换成赌资。
一次,母女大吵后,小梅彻底离家。
夜里驻唱,小梅结识了中年警官张昊阳,仗着这层关系,小梅逐渐变成江边街道的“大姐大:帮附近各色社会青年“斡旋调停”。
东家债,西家偿,“歌厅一姐”渐渐变身为“了难一姐”。
音乐梦想还未实现,小梅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生活原本煎熬反复,她无处寻找栖身之所,去躲避世俗的烦扰和梦想的失落,遂搬进男友张昊阳家养胎。
此时小梅才发现,张昊阳有个和她岁数相近的女儿,因为转学手续出了问题,正赋闲在家,这个女孩便是小静。
三人挤在小小的两居室,生活开始出现擦撞。
因怀孕导致心气不顺的小梅,遇到无法正常沟通的小静,误解堆叠。
家中平添二女,又将添丁,原本一身清廉的张昊阳,夹在恋人和女儿之间里外难付,只好减少居家时间,频频出差。
青春期的小静,叛逆无声,反抗外界的方式,是用加倍的行为无常,昭示愤怒。
她用舅舅在江中电鱼的手法,电死了客厅鱼缸所有的金鱼。
为进一步宣誓主权,小静还把电死的金鱼,集体挂在衣架上。
这个看似冷血至极的“毁三观”行为,把孕中的小梅吓得花容失色。
小梅驻唱化妆用的高级口红,也被小静当成随意涂鸦的蜡笔。
男人出差后,小梅无处诉苦,只能日夜与小静煎熬相对。
家中的气氛,只剩下爆发,冷静,再爆发,如此循环。
压抑的情绪,如鼓胀的气球猛然炸裂,小梅彻底崩溃,在小静面前砸毁了伴她多年的吉他。
追逐音乐的梦想,化作满地狼藉的碎片。
两个身世相近的女孩,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伤痕和局限,在逼仄的空间里,短兵相接。
情绪彻底宣泄后,小梅试着拿起歪断的口红,透过玻璃门做简笔画,跟小静正面破冰。
两个心里掩藏着情感黑洞的单亲女孩,隔着玻璃上的简笔画和文字,逐渐和睦了起来。
当生活的硝烟逐渐散去,真相却浮出水面。
小静突然的腹痛,搅动少女早孕的真相,急救没能保住胎儿,却暴露了生父的身份——小静的舅舅,当晚为这难以启齿的“家丑”连通了渔船上的电线,他带着电线一同跳入暗夜的江水中。
女儿的“失足”也让张昊阳产生心理阴影,他迫切地希望小梅能为他生个儿子。
男友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小梅投射出诸多不安:如果腹中胎儿仍是女婴,其命运将和姐姐小静或者小梅自己一样,被冷遇、被轻视、被放弃,甚至,被践踏。
于是小梅在一个无人知晓的阴天,拿掉腹中胎儿,毅然出走,走向一个陌生广阔且形状未明的远方。
电影《杨梅洲》全程在湖南省湘潭市取景摄制。
片中出现了多处代表性的湘潭建筑和景观,记录下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望衡亭、唐兴寺;在新中国崛起的湘江大桥、湘钢厂;正在变迁的九汇、窑湾、沿江路野生码头;以及将来可能再也见不到的十八总青石板羊肠小道。
望衡亭
九汇作为土生土长的湘潭人,在影片中见到熟悉的景物,被剪辑成凌乱的画面背景,还是不免生出错位感:并不是人人都留恋故土,也不是每个人记忆中的故乡,都可堪回赏面目可爱。
故乡是一道墙,阻挡没能长高的花草眺望远方。
那些远走的目光,看不到故乡墙角兀自腐烂的花草。
电影的结尾,是梅雨季节行将结束,长江迎来旷日持久的高温和无雨天。
张昊阳和小静照例来到湘江看当地传统的龙舟比赛,父女俩坐在小小的木舟上,远眺江心的赛舟。
一条条精美宏大的龙舟,一队队披红穿金的阵列,一声声响彻水波两岸的鼓点,是江边男儿最雄壮的呼号,是时代的主音,气势嘹阔。
而漂浮在江岸边沿的小木舟,是小人物的命运,轻薄浮荡。
无论停留在此岸的张昊阳、小静,还是杳无影踪的小梅、舅舅,片中人物的命运,莫不如片尾雨雾朦胧的江面,水汽凝重,鸭群聒噪,渐渐成为深不见底的谜团。
而生活在这座小城中的人,偶然与杨梅洲飘零的废弃渔船同频,始终在动荡中寻找,静静在无人堤岸燃烧,各自挣扎于无可挽回也不可追的水波渺渺。
《杨梅洲》曾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NETPAC奖、河内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奖项,并在多个世界影展获得高度评价。
它用写实的视角剖开被隐藏在大江中游的中国小城,城中人物的沙漏般的困境积累成无言的日常挣扎,呈现了一种关注和一种真实。
✉如果离开家乡,你会时常怀念它吗?
-文章下方评论区见-
今天意外的睡不着。
我突然想不出该给谁发一条信息。
你的电话号码我弄掉了,记得毕业前几天,我还给你发了一条好矫情的信息。
意料之中的,你没有回我。
貌似已经分开一年半了,你有了你的小女朋友,我也有了新男朋友。
毕业前一个月认识的,见面的第一天,我们就在一起了。
还是有好多男生喜欢我。
可是我和他在一起的原因仅仅是,他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语气,穿衣服的感觉,完完全全都像你。
后来发现,你们好不一样啊,他会吉他,会画画,喜欢的是李志的歌。
我在练吉他,我也在画画,我听的是李志和gala。
可是偏偏晚上梦到的,却是你的影子。
我知道大家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不该被打扰。
可是那两年的记忆,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啊。
可惜我总是比你慢了一步,你喜欢我的时候,我在任性,当我彻彻底底喜欢你的时候,你却不在了。
可能女生就是这样子,太容易把一时的承诺当成永远、不分时间地点没用的哭......可是,我现在已经学会怎样爱别人了,我开始懂得怎样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也留了那个时候你喜欢的斜刘海。
听说你的小女朋友是个很漂亮的姑娘。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你说了这些,可是有些东西时间积累也冲淡不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他们说,你去重庆了。
可能以后都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吧,曾经还幻想着狗血的剧情我们会在街上偶遇,然后相视无语。
我那天去江安了,都是陌生的面孔。
白石桥依然在那里,不高山也在那里,还有明远湖,图书馆,一食堂二食堂。
不知道听见你的离开为什么会那么悲伤,不知道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人给你帮助。
就是一个执念,希望你过的好。
其实个人拙见,影片不管从故事构架,人物情感表达都很不错,完美中透漏着瑕疵,这才是生活!
才是人生,才是艺术!
导演主要是明着表达重男轻女的观念让很多的女孩饱受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和传统思想带给家庭的悲剧,以及女孩们的整个人生的改变,以及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忧伤!
内在我认为,他表达了很多不同人物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观念,错的对的,丑陋的美好的,其实只是没有站在一个地方看风景,所以言不由衷,无可奈何。。。
也许这就是生活。
男主角定位警察,也表达了导演对中国社会透彻的理解,期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要面对一样的社会带给我的窘迫,宽容,丑陋与美好,或许是无可奈何!
第一次 处女影评!
我一直一直在等 小静和小梅来自自身的呐喊 面对生活和命运的压迫 小梅最多摔打自己的吉他 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 连愤怒时候的关门都没有歇斯底里 小静的愤怒只是更加沉默 奔跑 蜷缩 剐蹭东西 残害金鱼那部分真是令人发指还有点怜惜她 直到最后她梦到发生悲剧的船炸毁才发出全片最响亮的呐喊 而那是解脱还不是愤怒/小梅帮助小静关系更近一步 之后 感觉到心塞的表情太到位了 在没得到父爱的时候 小梅认为和小静是同一种人 所以愿意帮助她 潜意识里 两个人都是渴望的 在小静得到父爱之后 小梅突然意识到变化 以及产生了不忍心破坏他们父子感情的事情 她应该也意识到孩子生下来 对于这个家庭 对于小静来说可能又是一种伤害/但我内心还挺希望小梅生下来孩子 然后一家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 但生活是残忍和未知的 你不知道
对于国产文艺片向来“敬而远之”,《杨梅洲》是一次观影聚会活动看的,怎也想象不到那些所谓抄袭和致敬的弊病背后,也蕴含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
《杨梅洲》是一部地方电影,导演陈卓将故事背景放到了湖南,在展现地方特色与人文关怀之余,人物关系的错位与弥补是现今中国导演很少去用甚至去关注的潜暗关系。
电影如许多类文艺电影般充满了晦涩的电影语言与肢体动作,当然更无刻意渲染巧妙对白和夺目技术,当然,这也绝非导演陈卓想要的,电影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救赎。
有趣的是电影两位主角,一个是内心封闭的聋哑女孩,一个是开朗奔放的驻唱歌手,她们两者形成了对比鲜明且冲突强烈的镜像关系,因为家庭立场和处境的原因爆发了多次激烈的争端。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人对着空空的鱼缸相视,而鱼缸中的金鱼早已被聋哑女孩电死,聋哑女孩在鱼缸上用口红描绘上了金鱼,但此刻因一些延续性的举动引起了驻唱女孩的反感甚至是情绪崩溃,驻唱女孩一怒下摔掉了吉他。
然而在后来,口红却成为两人沟通以及化解恩怨的重要道具。
类似口红、鱼缸以及鱼这样的道具在电影中出现频繁,每一次出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境况甚至是人物命运,女孩将鱼电死到后来迫不及待将鱼幻化和还原,也表达了一颗亟待死灰复燃之心,当然起点和根源是因警察父亲欲重组家庭之后缺失的父爱带来的内心震荡及刺激。
然而警察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从特殊身份上来说多包含了一种对于社会与权利的隐喻,浓缩于这个小小的家庭之中,他在片中费劲周旋,并非是保持人物理智的作用,相反更混沌、更黯然,弦外之音,是一种介乎与两个女孩沉默与迷茫一种平衡的发声。
要说说电影海报的设计:两版海报形成了两两交错又相互呼应的关系,然而与警察父亲对应的其实是一直暗恋聋哑女孩的舅舅,较之聋哑女孩的自卑,驻唱女孩的叛逆,不能尽职的父亲,舅舅的性格最单纯,他最后等不到侄女儿的归来,便一头扎进了通电的湖水中。
(虽然电影模糊交代了人物结局,但从一而终,舅舅都是整日在湖面捕鱼,表现了未受城市(世俗)风气污染的底层群众最简单直接的勇气,以不伦的关系表现出自责或痴情的发散性格,却正好与毫无顾忌、与几乎与女儿同龄的驻唱女孩相恋的父亲之作风形成相反)。
若从其余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乌托邦,那么父亲的角色其实还是最真实可信的,你也可能说他庸俗,但反转过来说却是最普遍的人物特性。
真实和虚幻交织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也构成了残酷的释怀的出色美学,尤其是片中大量非专业演员的演出更让电影充满了可信度,让既电影生活化又荒诞不经。
直至结尾我才悟出,所谓“杨梅洲”并不是指定故事要特定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从这个似乎没有沾染一丝尘埃气息的片名来说,它起到的是净化和洗礼的衍生作用,其实剧中性格各异的几个人物才是叙事的重点:无论哪一个主角,都可能是发自我们心底的声音或者来自某一种极端思维,有理想主义同时也有悲观色彩。
整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要告诉我们世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如何端正自己的位置与放稳自己的良心,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
昨晚观看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温情得让我略微有些不习惯,而今天的《杨梅洲》则回到了我熟悉的独立电影气质和风格上来,加上映后交流环节几位观众的提问和导演的回答都很有质量,使得我一整个下午都沉浸在对这部电影的回味之中。
电影的中英文名字很好地概括了影片的主旨,中文名字采取类似娄烨《颐和园》式的地名命名方式。
娄烨之所以用颐和园来命名电影,是因为全片中余虹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大学时代跟周伟在颐和园里荡舟的时光;与此类似,陈卓的电影用杨梅洲来命名,应该也是指女主角小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杨梅洲公园里跟舅舅荡舟湖上的场景。
在舅舅翩翩起舞,小静含笑注视的镜头中,选用的背景音乐是歌剧《茶花女》中的歌曲,而这首歌讲述的则是恋人的分别,这样的音乐暗示着小静的欢乐只是昙花一现。
而就在这次荡舟时,小静如同之前在画室里那样,褪去了衣服,向舅舅展露了自己少女的胴体。
随后两人违背伦理的偷食禁果,给片尾小静的流产埋下了伏笔。
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做“Song of Silence ”,而根据影片里的内容来看,似乎叫做“Song and Silence ”更为贴切。
无论是小静的沉默,还是小梅的歌唱,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而内底里却是彻骨的孤独感。
小梅每每用酒吧卖唱的微薄收入给母亲还赌债,却很难感受到母亲的关爱;小静因父母离异,长期跟外公和舅舅生活在一起,受尽白眼和脸色。
这样两位女性的内心都非常孤独,而由于长期的孤独也变得非常的敏感,而当她们把摆脱孤独的希望寄托在同一个人——张昊阳身上时,两人之间的冲突变得不可避免。
在描绘两人冲突的过程中,导演使用了极具象征意义的金鱼和小纸船作为道具。
金鱼既是群居的小动物,与小静的孤单形成对立,又可以是小静本身随波逐流的象征。
小静将水池里的金鱼一一电死,然后再在水池上画出金鱼再试图擦去,既可以看作是对群居有伴的小动物的嫉妒,又可以是一种生活无望下自我毁灭的象征。
而在另一边,小梅的反击策略同样诉诸于自我毁灭,将自己的象征物——木吉他愤怒砸碎。
在看到两人之间孤独和自我毁灭的相似之处后,小静与小梅非常自然地拉近了距离。
然而这种心理距离的靠近却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关系:当小梅看到自己的情人张昊阳与女人小静欢笑一片,隔阂减轻的时候,深有局外人之感的她选择了打掉孩子,默默离开。
故事的终结是,张昊阳的子、孙两个孩子的生命都悄然消逝。
在整场压抑的气氛刚刚得到一点缓解,希望黯然滋生的时候,导演又将这一丝希望扼杀,这样一种曲折性的安排使得影片的张力更强,悲剧色彩也更加浓烈。
全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刻画上,在关系的微妙转变的描述上都非常合情合理。
作为一位年轻导演,其处女长片作品就能有这样的水准和功力,实在让人赞叹。
当然不得不说,影片还是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比如镜头衔接不够自然;有限容量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影片零碎感比较强烈;音乐的使用有过多之嫌,多少让人有些审美疲劳,对剧情自然推进也有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相信会在导演以后的作品里得到更好的修正和改进。
虽然是一部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但是片尾关于小静梦境的超现实主义镜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极具想象力的场景,配上蒙太奇的切换效果,成为了影片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
随着小纸船一声轰响,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小静的青春梦破碎了,而我们这些台下的观众被勾起的孤寂和伤感却仍然难以抑止,久久无法平歇……
在私下,有些事,在某些時空,相當美好,在另一些時空,卻成了人生的錯位。
美麗頓時成了醜陋。
電影以冷風格打造了平靜底下潛藏的暴力。
日常平凡生活中那種山雨欲來的暴力,有時讓人透不過氣來。
歌女小梅第一次在酒吧唱出《雪白透亮》我就惊呆了,喜欢了很多年的一首gala的歌,突然穿越时空的机缘里再次击中我。
于是想起来这首歌的ep正是写过电影《杨梅洲》主题曲。
中国导演在做家庭伦理片这方面是有先天文化优势的,混居的家庭成员,破碎家庭与重组家庭,无血缘的陌生人在一个屋檐下的碰撞磨合交融。
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的一地鸡毛。
小静那个梦境的表达很有趣,江面上燃烧的纸船,如果自杀的舅舅和流产在同一天夜里就更完美了,用自己的罚带走自己的罪,而不要畏罪自杀。
小梅拉二胡的父亲这个安排也极好,女儿其实传承了父亲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但父亲却只想要儿子。
这个电影对于自闭症、哑巴(语言障碍)的人发展自我表达自我做了个提示,通过绘画来表达。
人类的自我表达需求如果不能诉诸语言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图像(绘画)和肢体(舞蹈)。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健全的人类儿童在4-7岁时又最磅礴的绘画需求,语言系统未完善,而表达诉求日趋强烈,绘画作为语言的补充或替代。
七八岁以后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绘画的兴趣会骤然下降。
同理可知,对于语言障碍不能正常表达自我的人来说,绘画几乎是首选的自我表达方式。
片中小静经常制造噪音,借以体验自我的存在。
一个问题少女的故事没什么看头两个问题少女的故事也没看头两个问题少女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故事就有看头了这是昨天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的 语出影片三分之二处俩女主演已经开始相互理解她们的欢笑很动人但这一幕如果发生在影片开始后三十分钟而不是一小时三十分钟时那么可能整体效果会让人提神得多仅仅从影片透露的感情来说似乎太过泛泛有家庭有青春有交流的无奈与理解的力量等等可惜都不尽深入所以只像是拿钝头筷子戳观众的皮肤很难获得更多的更锐意的感动也就是说感情的触点太散了她们各自的问题可能已经在很多影片表现过日本小清新啦台湾青春片啦都很多了如果不是真的深有感触可能很难发掘更新的东西这跟题材边不边缘投资小不小没关而是情感不具普世性所以难以让人获得共通的快意其它的技术层面不说但是觉得整体的感情基调是导演可以把控的东西所以应该做得再透彻一点
<雪白透亮>给唱难听了。。。
太纪实了点,长沙人满哥也许看得开心吧
一直跟《杨善洲》分不清……视听太好了,秒杀这一年看过的所有国产片。剧作上有的地方太刻意,有的地方又太跳脱,看不明白。不过需要这样的有美学基础的准专业人士投身电影。
很无聊的一个故事,拍摄手法故弄玄虚,色调阴暗。
因为在家乡的原因,很久每砍独立电影了。好在这部期待很久的电影很快出了网络资源。晚上一个人看的时候仿佛找到了前年在南大蹭ciff电影节看片地感觉。影片是一贯的内地独立电影的风格,一座城、很多长镜,旁视、躁动、带点边缘化与社会暴力。小女孩演的很好,导演镜头很美。吉他女2次情感变化稍显仓促
那个哑女太孤独了。
对舅舅的爱是真的,对爸爸的感情也是真的,但,她只能如此表达
听 雨后的海浪看 温暖的霞光就这样跑啊跳啊 唱啊笑啊穿过黑与火跨过雪和山我雪白透亮
对文艺片渐渐接受不能了...........
也就还行吧 至少故事讲全了
没看懂
海报上的那幕还挺妙的
2016.11.23 伪文艺,中二癌。
看题目居然想到的是杨善洲,完全没想到湘潭有个地方叫杨梅洲,潮湿阴霾。
全片也没有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前一半情绪渲染得还不错,后半段开始就是完全崩坏。且情节和视觉元素都太过俗套:聋哑,继母,堕胎;金鱼,捏塑料瓶,口红画画。
感觉是个被拉长的微电影,故事实在没什么,号称比得上观音山实际却差远了。除了画面比较好看,内容实在一般。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看见叛逆脑残的少年青年少女妇女就烦躁,不装逼能死啊。不叛逆会死啊。。。生了孩子就要教育好。就酱。
个人喜好罢了。
在近期各种国产烂片的轰炸下,看到这部制作尚可的独立文艺电影算得上是小惊喜。灰蒙蒙的摄影调调我挺喜欢的,关于杨梅洲的景观看起来也挺有味道。至于影片,故事情节较弱,人物关系网建立较慢,演员表演和镜头语言都中规中矩。在这样失意的生活里,短暂的欢乐只是为了让失望更彻底。我说烟少抽点行吗?
搁浅在淤泥里的船上,载满得都是乡愁,幸好镜头还很生涩,这样看来,和我们的生活就还有一段距离
很真实 但是看文艺片 感觉很闷 有几个镜头有观音山的味道 这里死了3个人 感觉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