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无意中在Amazon Prime上看到这部电影。
第一眼看到片名:"Saving General Yang"。
Hmmm, 有点拯救大兵瑞恩那味儿了。
再看一眼trailer,居然是说英文的。
“I've told my children to love and honor their family, their duty and their country, but when our country was attacked, each of my sons would have to use every lesson, every skill, and every answer of life to save me",满口英文的杨令公,这感觉真是酸爽。
然后看演员表:杨令公:郑少秋大郎:郑伊健二郎:于波三郎:周渝民四郎:李晨(Hmmm, 公主会喜欢这么愣头愣脑的家伙还是萧太后会喜欢这么愣头愣脑的女婿?
应该换周渝民啊,导演!
)五郎:林峰六郎:吴尊七郎:付辛博(这是哪位?
)Wow,三代帅哥,每个人姓名都响当当的,这简直是我理想中的杨家将阵容啊!
如果回到三十年前我最迷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x家将的时代,看到这样的电影简直做梦都能笑醒吧!
看完以后,虽然有点武戏太多,我更想看的七兄弟相亲相爱的文戏少了点儿,但故事总体还算不错,没有很雷。
只是据我目测这一类古装电影的衰落已经非人力所能挽回,从二十年前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就已经不可逆了,什么套路都没用。
电影里最喜欢的是三郎(真的不只是因为周渝民的颜),其次是六郎(主角光环)。
印象最深的是三郎在芦苇荡射箭对决的那场戏,有点十面埋伏的意思,画面是真美,死亡也是干净利落(这点比十面埋伏好多了)。
最后,我竟然忍不住看哭了,从鬼谷子那张泄露天机的“当知天命难违,七子去,六子回”的字条开始的阴影,到最后六郎只身一人带着父亲的遗体和兄弟们的兵器归来雁门关外时的悲凉。
小时候看杨家将看的是保家卫国的热血,现在看到的只是生离死别的隐痛。
Anyway,我的泪点又低了,已经没有下限。
对这部片子真的抱有很大的期望,虽然看过之后觉得小小的失望。
这个影评呢,就从杨七郎谈起。
影片的一开始,看见六郎和七郎受家法被打的画面,之前听付辛博自己说这是真打!!!!
之后我就震惊啦,看到那个鞭子打在他身上,疼在我心里啊!
之后就是看到七郎为什么挨打,首先是因为小七身上的那一股倔脾气,在就是说他为了六哥,和潘豹对打,之后潘一个不小心自己摔在啦擂台上,看到这里真的觉得小七真的很冤枉啊!
为什么啊,后来皇上下令说去让令公去当先锋,之后别围困,杨家七子去营救爸爸,小七因为看到爸爸被毒箭射伤,五郎为父刮骨疗伤,小七看到这一幕是在于心不忍,就去想潘仁美谈判,潘仁美误以为是辽兵,小七也是冲动,之后就拿子母枪射了出去,之后就被万箭穿心一剑穿喉啊,看到这一幕真的很心疼啊,之后还有一场还魂戏,那句爹,直接截中我泪点啊啊,有木有啊。
故事的结尾,娘只有一句话真的截中泪点啊,我们,回家!
有木有真的很感人,很悲壮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前面应该加一点铺垫啊!
总体感觉真的不错!
热血不死!
忠烈满怀!
不是专业影评,先聊一聊剧中男色们。
上映的第一天,就心急火燎地去购票。
目的很俗气,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周渝民。
小学六年级时,《流星花园》在安徽影视频道播出,正是冲刺升学阶段,家中一台熊猫牌电视机是严令禁看的。
不过是吃晚饭时无意中多瞅了一眼,就再也没放下过周渝民的俊颜。
长的好看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
我们多少人对他们一见钟情,开始其实都不过是见色起意。
周渝民不是科班出生,但成名太早,又是风靡亚洲。
一旦沾上偶像的头衔,演技就逃不出被人质疑。
但是,周渝民其实是差了一个契机而已。
那会当他《痞子英雄》和金钟奖视帝失之交臂时,实在很遗憾。
这些年过去,尽管仔仔的演技还是会有被挑剔的地方,但是他一直是肯用心的人。
我一直希望出现这么个角色,令他摆脱亚洲偶像的身份。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一个转机。
他们都说,周渝民是台湾梁朝伟。
当年伟仔也在香港TVB多年,后来遇上了王家卫,人生就成了另一番光景。
仔仔其实也是具备这样的潜力的,当然,我不想他做梁朝伟第二。
因为他本身已是独一无二的周渝民。
只是如今的娱乐圈,太多渣人不厌的导演,毁人不倦的编剧。
不求能一举翻身,但求仔仔慎选剧本。
在这浮夸的年代实打实地慢慢来。
《忠烈杨家将》是周渝民第一次出演古装武打剧。
蓄了两撇胡渣子,多了一些成熟味。
但扮相却也意外得十分儒雅。
不少人评论说,可以去演诸葛亮。
嗯,那么不妨去演周瑜吧,还是本家呢,而且这个角色的心理戏该会更令人揣摩。
不说《忠烈杨家将》这部电影怎样,对古装武打剧了解甚少。
但很感谢于仁泰导演给了仔仔这样一个角色。
在那么多出挑的人里也挡不住他的锋芒。
在两狼谷,他一刀扎进辽人的胸膛时,那凶狠利索的模样,顿时电影院里“好帅”声四起。
而芦苇荡射箭的戏更是令人惊心动魄了。
昨晚在一部小说中看来的一句话,金刚怒目,菩萨低眉,都是他。
在这用来形容周渝民,也是再好不过了。
想起大二的时候很喜欢看仔仔的访谈节目。
面对他实在教人色心大起。
跟主持人交谈的时候完全可用八个字来形容,君子如竹,倚风自笑。
而一言不发的时候,就是另外八个字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部电影给了五颗星,完全是偏爱的成分,也是因为周渝民值得肯定。
当时,在剧照评论里还戏言,因为周渝民,想把满天星星都摘下来给豆瓣。
多少人批评这部电影,有的井井有条,有理有据。
也有的只是吐槽,发泄而已。
这是一个充斥舆论的时代,矛盾突起,两方各执己见。
而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多时候,会被恶评给吓退。
其实,值不值得,每个人心里都该有属于自己衡量的标准。
人生活着已经很艰难,如果还要被他人所左右,这真叫人辛酸。
票价团购或学生票也就二十多块,首映时和宿舍姑娘坐在电影院里,看到心仪许久的人,他的演出比自己想象中还惊色。
傍晚跟舍友在家小餐馆点了一荤一素一汤。
相机里还收获了张在电影院跟仔仔剧照的合影。
这一天功德圆满。
另外,说一说其他男色们,当然,每一个都帅得惊心动魄。
郑少秋和郑伊健,双郑,很久没看他们的古装戏了,感觉一别经年,廉颇老矣,却仍然值得顾惜。
于波,最喜欢他仍是连城壁。
李晨,不由自主就会想起《北京青年》,让我有点出戏。
林峰,仍是挥之不去的风流倜傥,但这部电影中神情中规中矩。
果然,男人不痞,女人不喜。
吴尊,模样太干净,由他演老六很适合。
当他坚持要带父回家,那坚毅的小眼神,虽然决定很愚蠢,都不忍心教人责怪。
还有一大卖点是裸戏。
付辛博,对他的了解就限于加油好男儿和一首《光荣》。
因为没戴眼镜坐在七排看电影,付辛博的样子一直看的很模糊,直到老七死时魂归梦里,嗯,那个镜头很令人心生戚戚。
最后,总结下电影的看点,就像开头所说,我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某某某。
而且就冲着老中青三代帅哥,没有替身演员的卖力演出,花上二十多块钱去一趟电影院看,怎么说也都是值得的。
================分割线==============当看完豆瓣上的吐槽评论之后,我嘞个去,觉得自己有必要热血青年一把,为《忠烈杨家将》义愤填膺一下了。
在这个骚乱的年代,口无摭拦地吐槽已被标榜成一种个性。
如果这也称得上是影评,我也来一发所谓的“吐槽”吧,实在已是不吐不快了!!!
豆瓣这块文艺又闷骚的平台,电影栏目一直处在水深火热的互掐中。
像我这种既不是看过成千上万电影的专业户,也不是豆瓣资深文艺小青年,不能像他们对电影已有了中肯的审美能力。
于我这种普通看电影的业余人员而言,豆瓣其实就是一个风向标。
每次都看了豆瓣的评分后,再去买票上电影院。
但这场《忠烈杨家将》,自己是买了首映。
电影三颗星绝对是值得的!
虽然情节有点硬伤,但劳资又不是文艺片,这是古装战争剧啊!
首先战争场面恢弘霸气,教人感受到一种悲壮。
比起《泰囧》那种卖低笑点,《忠烈杨家将》实在更触动人心,那是一种震撼。
好吧,也许当下社会那种忠孝仁义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所以,又比起《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种小三话题,感情戏更能众人引起共鸣??!!
再者,虽然每个演员都帅得无与伦比,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他们实打实地用心演出呀!!!
就像郑少秋六十多岁了都是亲自上阵,但一招一式绝不含糊!!
郑伊健的动作戏也很值得一看。
而电影里马背上的戏,武打戏都那么漂亮,帅得惨绝人寰,完全称得上是大场面。
尤其是在电影院的屏幕上看时,放大了效果也都看不出粗糙,反而更壮观。
好吧,或许,《忠烈杨家将》就该拍成,君主昏庸,你就该没有任何忠心可言,该变节就变节,聪明点做人,不然会被骂愚忠的。
然后亲爹被困就该见死不救。
兄弟之间你死我活,应该各不相干,能逃一命是一命。
这样才招人待见吗?
嗳,只能说,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还是我们早已没了赤子之心,比起宁愿相信小三上位的爱情,也不相信什么狗屁的忠义仁孝之情。
另外说一说《忠烈杨家将》情节,虽然是硬伤,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它其实又那么顺理成章。
郑少秋撞死李陵碑,不过是不想拖累自己的儿子们。
这有错吗?!!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七郎年纪最小,性格莽撞又率真,因为自责和内疚,他去找潘仁美,却被乱箭射死。
但这就是七郎!
哪个人年少的时候没有一股无所畏惧,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劲!!!!!
六郎吴尊坚持带父回家,这有错麽?!!
换做是我们自己,哪个忍心教血肉至亲的人埋尸荒野。
这不过是一个儿子在尽自己最后的孝道。
况且当时六个儿子都在,身怀武艺,难不成一具尸体都带不回去?
大郎郑伊健只身赴死,拦截住敌人,给弟弟们回家留了不少时间,二郎于波去了又回,大概是经历了心理挣扎,就算死,也不能丢下大郎一人孤军奋战。
杨家将个个好儿郎,如果真做了那种,要兄弟命换自己命的人,估计大家又要吐槽了。
四郎和五郎之死,因为追兵太多。
但林峰和李晨两人并肩作战的场面,兄友弟恭,各种教人热泪盈眶。
有木有!
三郎之死,太突然,但周渝民奉献了一场最精彩的射箭戏!!!
很多人吐槽说,电影没什么台词,情节过于简单。
只能无力地说,在闷骚的豆瓣上,果然还是文艺片比较吃香。
通常来豆瓣写影评的,都想从电影中找出一两句能颤抖人类灵魂的台词,山路十八弯的情节来深究一下,再写个意味深长的长篇大论。
这就是豆瓣呀。
可惜我就是一枚俗人,刚在整理这段影评时,仍是有被《忠烈杨家将》感动到。
看到很多给一颗星的,还有吐槽恶评的,以及竟然还有被吓退说不去看的?
嗳,只能说,坚持去电影院看自己想看的电影,让豆瓣上的水军们去说吧。
首先六郎七郎成双成对,六郎对七郎真宠溺呀,七郎说相亲都陪着去,结果一不小心惹祸了,有难同当,一起受罚.此时耶律原童鞋在大辽听说杨家七子一对一对的相亲相爱,自己个孤家寡人算怎么回事儿,于是设计想要把七子圈过来,然后选个当压寨夫人杨业当然不能让儿子们白白送去给耶律原当夫人,于是决定自己去把他灭掉,谁知道潘仁美不放心杨业了,非得争着去,结果两人一起去了耶律原一看杨业上钩了,把他困在两狼山等着七子过来救他,潘仁美一看误会耶律原对杨业有意思,一吃醋楞没去救他等七子来了,耶律原想把他们都收入后宫,但是没成功,七郎一看潘仁美这么不疼爱自己老爹,不干了,找他算账,潘仁美正在气头上呢,把七郎弄挂了,杨业也是这时才发现耶律原的真正目的,这个悔呀,一想潘仁美也不要自己了,心灰意冷,自挂东南枝了耶律原没能把七子一网打尽,只好一个一个追,先追上大郎,结果两人没谈拢,沉着的大郎心说你都害死我爹了我能跟你么,于是宁死不屈,这时忠犬的二郎回来了,跟大郎得生同衾死同穴呀,于是两人死一块儿了.之后又追痞气的四郎和人妻的五郎,没想到人家小两口更相亲相爱,一边杀人还一边眉来眼去,最后还毫不犹豫的跳崖殉情了再追冰山的三郎吧,没想到刚一到发现三郎把自己的ex-情人给灭了,这哪儿行呀,自己只好把三郎灭了最后就剩美艳的六郎了,可是你都把人家的七郎给害死了,人家能跟你吗,这耶律原最后一个老婆也没讨到,这个郁闷,那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吧,于是挂在六郎枪下了结果好好的四对基友,终于全被拆散了,真是悲剧呀!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很长时间,我都在想,它到底为什么票房惨败。
平心而论,它真的不能算是烂片,7分还是有的。
故事完整,战争场面、武打戏都拍得很好,演员敬业,演技都不错,除了吴尊有点拖后腿。
请了这么多明星,总该有些票房号召力,不至于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啊。
后来我大概想通了,一个常年在好莱坞的导演,加上香港的班底,再加上港台为主的演员,去讲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忠义与气节的故事,你不能说他们不了解传统文化,只不过他们拍出来的气质就是哪里不对。
导演做了很多显而易见的努力。
他已经尽量淡化了民族矛盾,把整个故事的落脚点放在了“孝”字上。
辽国的耶律原是为了报父仇,北宋杨家七子这边是为了救父亲。
考虑到越来越敏感的民族问题,这也算是一种万般无奈之举。
我个人并不喜欢“孝”这样的落脚点,因为这实在是把杨家将故事最振奋人心的地方抛弃了。
民族英雄的故事,抛开民族的对立,英雄二字就显得有些无从落脚了。
但是我可以理解这种妥协,甚至对一个香港班底来说,可能这样更好,把故事放在一个他们可以完美驾驭的框架下,总好过去强行诠释忠义、民族气节这些他们可能并不太熟悉的东西。
但就算这样,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孝”的故事,它依然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本片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塑造出七个人物形象。
这非常考验导演导文戏的功力,因为武戏是很难细腻的展示这么多人物性格差异的。
但很可惜,本片的文戏可以说是拍的非常不好了,情感粗糙,剪辑突兀,你能清楚的看出导演每一个场景的意图,你知道他要说什么,可是他说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能打动人。
退一步说,杨家七子,就算不能做到各个形象鲜明深入人心,最少,也该塑造出三四个吧。
本片实话实说,形象鲜明的可能也就是两个,三郎和七郎,要说讨观众喜欢,那大概只剩一个三郎了,还多多少少靠了周渝民的颜值加成。
其他几位,实在是面目模糊的很。
大郎,导演给他的人设应该是性格稳重,是主心骨,领导人。
从一开始兄弟争论,他出来制止,到后来各种发号施令,都是为了这个人设服务,没有问题。
但是,长子有这样的人设,难道不是观众意料之中的事么?
十个长子只怕有九个半都是这样的人设,我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有没有哪怕一点点不一样的、只属于杨延平这个长子的人物特质,来给观众多留点记忆点?
我没有看出来,所以这个人物看过就忘了。
二郎,大约是性格比较直,属于四肢发达头脑有点简单的人设?
一开始兄弟争论的时候,他直接怼两个弟弟没上过战场,后面又通过喂马来表现他对弟弟的友爱。
打起仗来,似乎是他负责扛旗,混战中,似乎是他牵来了战马,最后也是他返回来陪大哥一起死了。
就这些细节来看,我真的很难说这个人设有任何的记忆点。
其实于波演技很不错,大哥给他看字条时,他明白了大哥的心思,瞬间红了眼眶,那里我还是很感动的。
但就这一点感动,多半还是靠演员的功劳,是很难撑起一个人物的。
三郎,这是最成功的一个,说导演有些偏心也可以。
弓箭手本来就讨巧,而且芦苇荡里射箭那场戏,摆明了是全片的高潮,对比之下,后面六郎和大boss的决战,简直可以用敷衍来形容。
但是,只有这一场武戏的话,只能说这场戏导演导的好,并不代表三郎这个人物形象有多鲜明,过后观众再回想,也无非是“嗯射箭那里拍的好看”而已。
三郎这个人物能真正立住,靠的是周渝民的气质。
出发前夜,导演每个人物都给了镜头,三郎分到的时间最短,却最打动人,怀抱刚出生的幼子,导演连正脸都没有给,一没有拍眼神,二没有拍微笑,居然特写了低垂的睫毛。
但是周渝民大约本人气质就很温柔,他就是有本事让睫毛的阴影都看上去很温柔。
换成其他六子,我不认为这个镜头还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三郎的人设是沉默寡言,无论是兄弟争执也好,告别母亲也好,围着父亲关心伤势也好,三郎都似乎游离在人群的边缘,周渝民身上有种特别沉静疏离的气质,跟三郎的人设非常和谐。
再加上后面武打戏份狠戾的眼神,前后强烈的反差,这个人物算是立起来了。
四郎,可以说是最没有记忆点的人物了。
我努力的回想,才记起来他仿佛是爱吃槟榔。
所以导演是花了一些心思的,想把每个人都照顾到,都给些记忆点,但是槟榔真的是,唉,一言难尽。
李晨演的还是可以的,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只能说导演设计的不好。
五郎,还好他会医术,不然比四郎还要路人甲。
所有五郎的镜头都是围绕医术展开的,看得出导演还是知道抓重点的。
但是,哪怕他会医术,镜头也不少,我也没觉得这人有什么难忘的地方。
抛开医术,你能说出哪怕一点他的性格么?
林峰演技挺不错的,葬父那里,镜头给的是六郎,都能看到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在背景里都能让人入戏的演员,导演还真就把他当背景使了。
六郎,他是唯一活下来的人,也是唯一有cp线的人,按理应该是主角了。
但是,六郎和三郎的戏份告诉我们,就算导演偏心,你也得有那个演技才行。
吴尊的演技实在是,一言难尽。
也不是说有多么差,就是哪哪都是违和感。
武打还好,文戏就是全靠对手演员在撑场面了,镜头一给到他,就让人emmm,觉得哪里别扭。
所幸文戏很短,来不及膈应到观众就过去了。
至于人设,说他有成长?
嗯,我没看出来。
要说鲁莽,前期是老七鲁莽,六郎倒被衬的还挺懂事了。
后面哥哥们都死了,闹着玩一样的决战,哪里看出成长?
性格都看不出来了好么。
七郎,这人物不太讨喜,但总算是形象鲜明能让人记住。
不管是前期擂台失手杀人,还是后来求潘出兵,年轻人的冲动鲁莽写的挺到位的。
这个人物不讨喜,有一部分是观众的问题,现在的一些观众很难接受人物犯错,他们更希望角色英明神武,运筹帷幄,七郎这样冲动的行为,他们叫做犯蠢。
可能他们不愿意去想,人无完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犯错很正常,去要求他思虑周全才不正常。
但是这不代表导演没有问题。
年轻是把双刃剑,年轻人冲动幼稚,但是也纯真美好。
导演并没有去表现七郎纯真美好的一面,使的万箭穿心的场面少了很多震撼力。
观众没有看过他的美好,自然很难去惋惜他的死亡。
付辛博的演技过关,前期演出了小儿子在父母面前该有的样子,后期在寰州城下,说出“一命换一命”时,我挺感动的。
以他的年纪,没有办法理解人心的险恶,他认为一命换一命潘仁美就会同意出兵,很正常。
他愿意牺牲自己救父亲,无论如何,都是个好儿子,不该被嘲笑。
本片武戏占了一半篇幅,剩下的一半文戏里,还要分出一半塑造杨业和夫人,潘仁美和耶律原。
好处是反派不那么脸谱化,比较像个有血有肉的人,坏处是,留给七子的篇幅更少了。
分到每个人,也就几分钟时间,导演如果不能高效的塑造人物,那就是傻傻分不清楚了。
导演分明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也尽力了,奈何一个擅长动作戏的好莱坞男导演,要求他拍出东方传统文化里细腻动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强人所难了。
动人的地方就那么廖廖几处,还都是靠演员的演技表现出来的,要是换上一班演技着急的明星,我真不敢想了。
不过本片的战争场面,有几处拍的还真不错。
两个细节,一处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镜头,特意强调了苍蝇,有视觉听觉双重效果。
另一处是画面带到了一个迷你的京观,一闪而过,有种漫不经心的残酷。
待续。
中国古往今来便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忠孝礼义”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美德佳话。
4月4日为清明节,是祭祀祖先,怀念逝者的日子。
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尤其看重。
所以无论生者还是逝人对于回家的渴望有违强烈。
因为家人永远是心底最深的眷念。
得意时喜与家人分享快乐、难过时愿与家人分担忧愁。
从古至今,从生至死中国人对于“家”和“家人”的观念之深均是他族不可及的。
《忠烈杨家将》从影片一开始便在强调杨家一门的和乐祥融之景。
七郎为六哥出头打擂台失手杀死潘仁美之子潘豹,为什么?
因为“家人”。
二郎为马不忘告诫爱驹保护弟弟,为什么?
因为“家人”。
杨业重罚两子,出征前却忍不住问道爱子伤势,为什么?
因为“家人”。
大郎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仍执意带弟弟们奔赴两狼山,为什么?
因为“家人”。
因为爹在那!
因为娘希望看到一家团圆无事。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杨业自尽于苏武庙前杨家六郎也要拼死带回父亲的尸体。
这就是为什么耶律原杀了杨家五郎后要收集起他们的兵器。
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杨六郎的怒火,让他停下带杨老令公回家的脚步,好达成自己杀尽杨家七子的愿望。
只不过耶律原作为辽人他忽略了中国人对于“家”和“家人”的观念。
就像杨六郎说的“我背上的承诺比你的更多”。
看看最后那场打斗。
虽然杨家兄弟不在,但每一副兵器都在打斗中起到了作用。
等于是杨业+杨家六子(七郎被潘仁美乱箭射死在寰州城外)对耶律原一人。
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观念。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永远都是“家人”内心的牵挂。
家人与你同在。
导演对于动作和战争场面的把控还是值得称道的。
杨家七子第一场遭遇战,“火龙飞天”充满新意。
马踏血河,二郎从尸山血海中扛起杨家军旗。
五郎替杨业刮骨疗毒以及众郎苏武庙前烫铁烙伤都无不充斥着浓浓的男性荷尔蒙。
印象比较深的场景还有四郎和五郎土城前的壮烈和凌然。
很喜欢那一段对白。
“你不是说吃槟榔不好吗?
”“我需要亢奋”。
好一对大敌当前还欣然赴死的杨四郎、杨五郎。
说说我比较喜欢的几个角色吧。
杨大郎,郑伊健的表现中规中矩吧。
身为大哥,无论是铜锣湾的陈浩南还是金沙滩前的杨大郎。
都体现出了大哥的气势。
阵前掌掴杨六郎没看住弟弟那场戏,一气呵成。
看吴尊的表情应该也是被大哥的气势震慑到了。
山谷前一夫当关,做好了第一个牺牲的准备。
因为他是大哥!
他答应了娘,要弟弟们和爹平安回家。
在被耶律原单枪挑起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
并不是因为怕死。
是他从耶律原的话中读出了自己的牺牲也许都换不来弟弟们平安回家。
他心碎了。
耶律原,对于耶律原身世的介绍能更好的帮助观众理解为什么身为辽国元帅居然在阵前在国家利益面前为了一己私怨而枉送了大好战局。
要知道当时杨业已重伤。
凭潘仁美的那点本事自然是不足以抵挡耶律原的。
其实在耶律原这里,也能体现出“家人”的观念。
他对杨大郎说“你爹杀我爹于阵前,我不怪他,但我不能放过你们。
因为我要你娘感受下我娘当年的痛苦,我要你娘更痛苦”。
可以想象耶律原从小就活在痛苦和怨恨中。
他看着自己的娘终日以泪洗面。
他唯一活下去的理由兴许就只是为了今天。
所以当他有这个机会可以斩杀杨业和其七子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什么大局为重。
什么对错成败在为父报仇面前都根本不值一提。
我想这是耶律原对于“家人”错误的理解。
潘仁美,潘仁美射杀杨七郎于寰州城外。
有那么一瞬间我是同情他的。
因为当杨七郎说道“我杀了你儿子,我愿一命抵一命”时,潘仁美眼神中闪烁的泪光。
可见作为一个父亲他对儿子的疼爱。
所以当时如果是作为一个父亲角度来说,我真的没那么恨他。
最后,我要说说杨三郎—周渝民。
这是全片中时刻在闪光的角色。
周渝民对于他的第一部古装片奉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
曾担心其年龄和性格会驾驭不了这个哥哥的角色。
事实上我的担心多余了!
出征前,杨三郎怀抱爱子的样子有那么一刻让我恍惚他好像真的已为人父了!
虽然只是一个镜头,但不得不说这个镜头下是仔仔沉淀多年的演技。
因为你终于发现原来花泽类抱着自己孩子的画面也是不违和的。
出征首战,杨三郎“火龙飞天”几乎零伤亡即攻克了防线。
虽然耶律原事后说明此战只为试探。
但他派遣手下大将萧风狙击杨三郎足以证明他对这位杨家神箭手的忌讳。
两狼山围剿。
大郎拍了拍三郎的肩膀。
三郎便心领神会。
此时便能看出,杨三郎在杨家军的地位。
是一个可以一箭定乾坤的主。
护父突围杨三郎瞻前顾后却忙而不乱,一众辽军见三郎一搭弓便吓的趴在地上盾牌护身。
可见辽军对于杨三郎的忌惮。
苏武庙前,他独自倒在树下。
大郎递过烧红的兵器。
侧影下他只是接过烫在伤口上,便再无多话。
杨业自尽于李陵碑前,第一个发现的人是杨三郎!
为什么?
因为他是最机警的。
哥哥和弟弟们可以休息。
他不可以。
因为狼性使然!
金黄色的稻穗田、凌烈烈的杨三郎。
从眼神到动作,周渝民形神兼备的演绎出杨家最不多话却又最心细凌厉的一子。
一场稻田弓箭对决堪称全片最大亮点!
因为就武器来说,弓箭的观赏性无疑也是最高的。
三郎最后拔箭飚肉近距离射杀萧风的镜头绝对燃烧了所有的男性荷尔蒙。
《忠烈杨家将》做为一部商业电影,总体是合格的。
剧情虽经不起推敲但说实话这样一部题材。
确实不是卖弄剧情。
它的场面、动作和一众型男的演出已经是值回票价了。
可能它不是一部完全遵循原著的电影,但它的所有改动在我看来大部分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有人质疑杨家将居然不用枪。
我想是为了视觉需要,都用枪也真的不好看。
如果没有这部电影也许我只知道杨六郎、杨五郎、穆桂英、杨宗保。
但这部电影下来我记住了所有郎。
更记住了杨三郎。
金黄色的稻穗田、凌烈烈的杨三郎。
昨天还是去看了想看很久的杨家将 踌躇了半天 想想 应该为杨家将做点贡献整个四月 前有北京遇上西雅图 后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中间还夹带分手合约 似乎一整个月都在散发的爱情的荷尔蒙 在这样的夹击下 杨家将很难实现突围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于仁泰老了 他依然用着香港的老手法 讲述着所谓的玄妙 片中出现的两段仙人指引的戏份在我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 另外无论是擂台比武还是后面的面圣 都显得十分空洞 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使有血有肉的生命不免变的脸谱化 传统的忠孝义也不得不面临尴尬的处境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 需要的是朴实的描写 和现实的阐述 如果这样看来片中的许多繁枝末节就显得不必要了而这也正是古装动作片的一大瓶颈 霍元甲尚可接受 但是到了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这部我这些看的少有的极烂片 它们都更加说明了古装动作片对于新思路 新手法的诉求 杨家将作为流传下来的千年佳话 他有着他历久弥新的原因 他需要的只是人们的关注我之所以写本片 喜欢本片是因为我认为他不失为一部诚心之作 片中每一段武打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从两狼山的群战 到都夹缝激战 烈火征战 到最后惊艳无比的箭战(这段简直让我看到了中国拍一部决战中的较量的未来)和肉搏战 每段皆有不同 且推陈出新 无论从细节打斗还是从整体布局上都可谓上乘之作片中一班新的老的 大陆的台湾的香港的帅哥卖力演出更是本片一直的最大卖点 每个人都要身披铠甲 骑马 打斗 和面临风沙和颠簸 据说在拍片是 所有演员也没有脱下铠甲 而是直接吃饭 (想想画面略有喜感)可以说每个演员都可圈可点 (在现今能拍出一部这么阳刚气质的影片是多么难得啊)总的而言 杨家将有点生不逢时 它远比国产其他好多影片要好的多得多 只可惜他的怀旧情怀和阳刚之气 输给了现在价值观与流行文化
传统的“杨家将”存在于君子小人忠奸二元论的语境中,在这种语境中,有忠君爱国的君子,也有奸佞误国的小人,皇帝往往容易被小人蒙蔽,于是,忠良含冤,但是,忠良往往深得人心,而且皇帝也有明白的时候,于是,最后小人伏法,忠良沉冤得雪,大家皆大欢喜。
作为忠良的代表,杨家诸子的死主要是因为保护皇帝,也就是说,传统杨家将“忠”的对象是皇帝,因为“忠”,所以“烈”,杨家一门忠烈就是一门“忠君”。
皇帝、君子、小人的三方互动说白了就是一场在道德的幌子下以利益为核心的政治角力,如果皇帝强势,皇帝就是这场角力的主导者,反之,君子小人是主导者。
所以,君子小人忠奸二元论是将政治简单化,但是,就是因为简单,老百姓才喜闻乐见,容易接受。
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获得的是道德的教化,也有人得到的是生存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制社会,皇帝不可能推翻,所以,皇帝一定英明,或者说,一定存在英明的皇帝。
于是,不管有怎样的认识,一般来说,大家都不愿意揭穿君子小人忠奸二元论的实质。
因为那样的话意味着否定皇帝,否定皇帝在专制社会意味着失去一切。
电影中在潘豹死后皇帝以潘仁美为统帅,杨业为先锋,摆明了是要让杨业死,杨家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出口,就是这个道理。
物换星移,时代不一样了。
哪个二百五还会相信作为专制社会遮羞布的“忠君”概念,变通的办法之一是将“忠”的对象由皇帝转换成国家,问题在于因为专制,国家就是皇帝的,忠于国家和忠于皇帝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且杨家将身在体制内,强调杨家将忠于国家就更加没有什么新意。
导演用的是另一种变通办法:以“孝”代“忠”。
电影中杨家诸子的死是因为救护父亲而不是保护皇帝,这是“忠烈”概念的艰难转换。
现在的问题是:照理说杨家诸子从两狼山救出身为先锋的杨业就算不与潘仁美会师,也不应该离开战场,直接回家。
一心要杨业死的皇帝怎么会同意佘赛花的要求。
故弄玄虚的鬼谷先生传达的其实是皇帝抑制杨家将的意图,难以违抗皇帝的佘赛花进宫面圣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抑制而是抑制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杨延昭能够生还说到底主要是因为沾了柴郡主的光。
仔仔有进步,不过他这样内向的性格,注定进步会慢一些吧。
关注的其他一些男明星,稍外向一点的,成长似乎都快很多。
不论如何,仔仔一直在进步就好,有点和大众一起成长的意思。
林峰正经不起来。
李晨演得傻乎乎的。
于波其实不错,郑伊健很好。
吴尊不改面瘫本色,付辛博是个打酱油的,不过天真稚气倒还有几分可取。
喜欢李倩。
光是冲着杨家将的故事,我也要看《忠烈杨家将》,虽然因为早已知道了结局而一直不忍心看,不过我还是想看看,这个我尊敬的英雄故事被翻拍的怎么样了。
从小就没什么英雄情结,如果一定要有,那就一定是杨家将了!
小时候看《杨门虎将》印象特别深刻,最后杨家将的壮烈牺牲我哭了好久,当我知道要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又把杨家将的故事找来看,然后又被虐了。
幸好,这不是真的历史,否则真的太悲壮了。
《忠烈杨家将》还是拍得挺还原的,我个人感觉还不错,而且还抛弃了各电视剧花大篇章来描绘的七子的爱情。
战争场面挺血腥挺不错的,演员阵容就不用说了。
接下来细说一下各个角色。
杨令公,郑少秋饰。
杨业作为杨家将的领头羊,忠肝义胆,老当益壮,虽然我一直对他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撞死在李陵碑前而不满意,不过电影还是挺还原的。
杨延平,郑伊健饰。
这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很有大哥的样子,长兄为父,说的没错。
“假如兄弟中注定死一个,我选择自己。
”杨延定,于波饰。
二郎有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味道,不过也确实是很勇猛的,大郎二郎惺惺相惜,我就不说什么了。
杨延安,周渝民饰。
三郎在原作里是个可怜的角色,“马踏如泥”。
一直担心会有这么悲壮的剧情出现,好在三郎被改写成了一个神箭手,死法也温柔了些,周渝民演得确实很帅呢杨延辉,李晨饰。
想说内些关于槟榔的情节是怎么的呢!
好吧和五郎一起说。
杨延德,林峯饰。
七子里最精通医术的一个,医者其实也是一个需要很大勇气的职业,当他看到并肩作战的兄弟,父亲一个个伤痕累累,自己看着比他们更痛,战场上血流成河,自己的双手触碰一滴滴鲜血,一道道伤口,多么痛苦!
四郎五郎其实也没死,一个被俘当了驸马,一个出家当了和尚,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他们不是英雄了,杨家将各个都是好样的。
杨延昭,吴尊饰。
这是我最不满意的角色!
除了最后亲手杀死耶律原,我觉得他甚至可以说一无是处,靠靠靠,六郎不是这样的><杨延嗣,付辛博饰。
七郎一直是我最心疼也最喜欢的,而且付辛博是我曾经的偶像。
我强烈要求《忠烈杨家将》给七郎一个交代!
这是怎么的呢,七郎不应该是第一个死的吧,而且最后除了片尾字幕,甚至都没有细细交代,七郎都没怎么参与战斗,去你妹的,七郎是年幼冲动,但还是很能打的好吗,七郎是死得最惨的,万箭穿心,是我最不忍看的最大原因,这部电影轻轻带过我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不过付辛博戏份真的太少好吗,我不满意。
再说说两个奸角。
潘仁美和秦桧一样是彻头彻尾的大贱人!
就算七郎没有打死潘豹,以他的人品估计也不会出兵救杨业,七郎死时他的眼泪我没有读懂,是因为想起儿子而是觉得对不起毕竟是同盟的杨家?
耶律原说白了也不算是奸角,打仗嘛,总有一死,都是为各自国家而战,不能因为他杀了杨家人就说他是坏人,其实耶律原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好了,综上这样那样的优点缺点,四星!
其实我有为了杨家将的故事打高啦,但这样的电影还是值得鼓励的。
我史上最长的影评先给我心中永远的英雄——杨家将。
现在很多人看来都觉得愚蠢至极,但当时这样坚定的忠孝仁义的信仰,我们现在人有些已经理解不了了。
一颗星全给明星了,确实多,还帅,至于其它的还真没什么可以给好评的了!
这个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 觉得拍得挺用心的 一看就是舍得花钱 鼓励一下
为了我心中永远的英雄——杨家将
预告片的ROCK非常成功地把我这个无双饭吸引到了,正片里没有ROCK果然燃不起来,走悲壮风没问题,问题主演们死得太快了,还没入戏就跪了……好几个镜头相当惊艳,例如耶律原杀监军和杨戈拉斯斗箭……话说,周渝民实在太帅了………………帅出血了………………忍不住加一星………………
最讨厌这种乱改原著的片子了
忍不住要给导演编剧主创比个中指。。把我杨家将故事糟蹋成这样
满心满眼满脑子都是周渝民,周渝民是第几个兄弟来着?!
还在宣扬这种愚忠吗?!节操呢!
卡司好强,目测前后十年内金沙滩二郎山这段儿没有更好的了
纯爷们儿不卖萌,不卖腐,不搞基,逻辑差也就差了。
我不理解评价为什么这么低……80%的动作场面至少比其他商业片用心吧?七个帅哥总有一个是你的菜吧?(好吧大黑牛除外)表白我仔 虽然台词大概不超过五句吧 然而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戏 全程高帅 太适合留胡子了
卧槽周渝民太帅了!!!!!怎么办!!!!!!!!卧槽帅爆了!!!!!!卧槽!!!!!!!
这,这是什么?郑少秋,郑伊健,徐帆。。。这台词。。。简直了。。。
出人意料的比想象好
对杨家将的故事很感兴趣,电影不错。20130603
感觉豆瓣上的水军是淘宝请来的
所以六子回是只有老六能回来的意思,很一般但是比张柏芝之前的那个杨门女将强太多了!
三星半吧,两星给这些养眼的演员们和他们的努力、一星给大场面,半星给剧情。
其实还是可以的,给个4星拉拉分。不得不说我秋官60多岁的人完全不显老,这种脸生出一堆帅儿子毫无违和感(虽然跟现实比比较违和。。)邵兵以前演红河谷的时候还算会演戏的,现在怎么这个b样了。。徐帆真演不了佘太君,没那个气质气场,一脸苦逼丧气冲这就得一门寡妇。。演同岁伊面的妈还真是合适,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