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实在算不得好,看了豆瓣的一片较好我就忍不住想写两句。
很好的故事,电影的故事简介竟然全说开了,大概是想让观众把精力集中在彭浩翔这次转型后的文艺气。
彭浩翔这把玩的够狠,多数场景固定的单机位和长镜头,表达的意图非常明显,遗憾的是我丝毫感受不到,主角生活的枯涩与无奈,明显功力不足,彭大导这次是拿石头砸自己脚了。
电影开始前那个两分多钟的长镜头更像是在记录一个行为艺术,镜头不紧不慢的从一双女人的眼睛拉开,冷漠的记录着周遭即将变成背景的一切。
然后是“出埃及记” 四个大字,很难说给一部香港电影弄这么个名字而导演又并不想穿凿附会些什么。
《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人如何在神的帮助下从埃及到西奈而后组织成新的民族的过程,冲突和拯救是这一章的主题。
拍过《伊莎贝拉》的彭浩翔难免会让人有些许的期待,在任达华透过一张玻璃桌开始拼一张张残损的纸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8毫米》里面的Nicolas Cage,而电影如果真的按照《8毫米》的路数进行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已经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而随着电影的进行,另外一种可能性出现了:Clint Eastwood的《神秘河》式的情节:新婚燕尔的任达华陷入了工作不可自拔,一件神秘的案件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最后,家庭荒芜了,而他终于发现他追查的案件其实真的只是一个色情狂开的无聊玩笑。
而彭浩翔毕竟是香港的彭浩翔,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他走的是《8毫米》式的悬疑路线,他甚至还早早的把任达华的老婆的老底揭了出来。
如果他真的是想这样,那么电影的结局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很多人说结局是被电影总局“和谐”过的,若真是如此,那原本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彭浩翔把后来的“蛙人”的故事那般唯美的拍出来放在电影的前面,总觉得荒谬和关于荒谬的拯救才是他所要探讨的主题。
“事情荒谬到一定的程度,没人会相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问题是,你碰巧是相信的那一个,怎么办?
因此,任达华可以和失去了丈夫的温碧霞相拥取暖,他们一个相信荒谬,另一个则见证了荒谬的存在。
而刘心悠同样是身处荒谬之中的人,她怎么会仅仅因为老公有了外遇就又一次回到曾经经历过的世界之中去呢?
因此,即使像传闻中那样在港版的电影里任达华被妻子谋杀,这个故事随之变成了:一个人听到了关于女人怎样谋杀男人的传闻,他对此深信不疑,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他有了另外一个女人,因此他最后被自己的女人杀死。
即使这样一个故事在框架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环形结构,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导演向观众透露了过多的关于这个男人妻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使得最后男人死掉的力度变弱,他的死将不再指向故事的开始。
如果彭浩翔想讲的真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刘心悠的戏份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么多,即使我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她是个美女。
抛掉最后的几分钟,既然电影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那么我想像中的完美结局是这样:任达华查了许久,得知妻子是杀人团伙中的一员,与此同时妻子也看到丈夫有了外遇,他们什么都没有说,拿着那“中奖”得来的飞往东京的机票,去旅行。
相信荒谬,并毫不胆怯的生活于其中,这才是抵制荒谬的最好办法,这也是西西弗斯一天到晚不停推石头的原因。
alohabst.yculblog.com
我要给还在恨我的女人推荐这部电影她们之前也说过:你们男人很坏我回想起她们的话看着这个电影突然毛骨悚然——赶紧开灯如果你在一座监狱里被一群裸体的蛙人殴打了你去投诉谁会相信你的遭遇遇到百口莫辨的尴尬境地大概还是隐忍最好或者是找个树洞说给大地听解释总是苍白你要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彪捍的一切都可以在时间里解决包括谜底不然你就只能在迷宫里寻找红色丝线要是我们找到一个会相信自己的人 又怎么样? 发现女人合谋杀男人的张家辉等来了警察任达华 还不是死路一条 任达华差点走上他的路 彭浩翔给了他另外一条路 《出埃及记》是个不错的电影名你不愿读圣经就查下百度GOOGLE你就能知道:人在各种情形之下都是失败的结果都是陷在罪中作奴隶神的救赎就是使人走出罪的捆锁任达华果然成为了坏男人他偷情他发泄他要让内心的他出来透气他果然被女人们计划着她们要他死要他死得没有感觉死得其所但是他没死因为他不执着了他不在乎那个荒谬的现实是存在的了老天就要他赖着活下去很多人不喜欢电影的结果可能他们不相信:好人有神坏人也有神或者好人和坏人的分辨只是个立场的关系导演在想:揉皱的纸不容易抚平那就撕了重新找一张新的
之前我讨厌《伊莎贝拉》。
尽管梁洛施在里面光着两条美丽的长腿不停跑,在青冷光影中跑得鬼影憧憧。
我讨厌“寻父”的主题与恋父的女孩,中年男子裸露着的皮肉,转动起来咣咣响的旧风扇,热带的夏天怎么也过不完,逼仄的小房间像布满浮萍的池塘……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酒精与汗液混合的不洁气息,偏偏还要混进梁洛施的少女眼泪,令人气闷,胸中硬硬的哽着一块,咽不下,吐不出。
之后我便不喜彭浩翔。
我看《出埃及记》,刚看到片头就想冲出去呕。
完全是生理反应。
辉煌的交响乐还在响个没完,一群蛙人还在打人,一下一下的夸张的慢动作,但血打都出来。
那是真正叫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因为太过怪诞,倒比真实还叫人怕,又太过意有所指,叫人不去想都难,叫人起生理反应,想呕。
更难受的是演到尽头时,瞪着眼看那对中年男女偎在KTV里,一首歌唱到完,一支烟在两人手里传递了许多次。
连欲望都莫名其妙,但慰藉却是真真切切的。
就跟那蛙人打人的荒诞暴力一样,这种最荒诞的悲伤,直逼到人想呕吐。
一下一下,将混乱情绪溶解后的酸腐混合着酒精一齐呕个干净。
在喝醉酒的晚上没有什么能令你哭,却反复的想起一部几十天前看过的电影。
一遍一遍的想着那些画面直到自己真的呕出来。
你造了无数个关于生活的句子,却每一个都读不通。
就像是在辉煌的交响乐中被几个不穿衣服的蛙人打,身在其中的恐怖,不能说。
说出来也没有人信。
在这样一个夜晚,你爬上又爬下,冲到厕所去呕。
没人理会你。
收音机里放着音乐,还有人在念圣经。
摩西带领族人出埃及,过红海,苦难之后,是神在等着他们。
今天神迹早已消匿,只剩下信仰与恐俱这一对空的眼眶,它们一同高悬在生活头顶伺机而动,窥探着、等待着你支撑不下去的那一天,再把你捡走。
我来问你:你信不信犯人半夜里在警局被一群裸着上身的蛙人殴打?
你信不信有一群女人组成团体天天密谋着怎么把世界上的男人杀光?
你信不信有一种药让人吃下去后打完一百个嗝就会去见上帝?
如果你信,要么就是你得了妄想症,要么就是你不想活了。
有些潜规则你要搞清楚。
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阶层越高能力越强的人才越有权掌握惊天的秘密,而像你这样朝九晚五的普通小职员,一辈子都未必见得到一次可称为“高层”的人,你所拥有的知情权少得可怜。
不用问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资格。
社会呈金字塔状排列,很抱歉你处于下层,知道一些不属于你的阶层该知道的事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你掌握了过多的信息,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那么这和自杀有什么分别?
当然如果你足够侥幸,能从底层脱颖而出爬上高层了,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分享更骇人听闻的真相了。
但别忘了,你的上头还有人,永远都有人,小心别触犯了他们的界限。
你永远不可能是最顶端的一个,所以你永远不可以无所顾忌。
一件事如果荒谬到某一个程度就不会有人信,虽然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可是你最好别相信它的存在。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你活得开心一点,活得长一点。
你看电影里的阿业最终不是也放弃了调查了吗,他认清楚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愿意重新做个普通人了。
虽然他还是会死,但那是因为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这种世俗的、每个男人都基本会犯的错误将置他于死地——不是因为他踩过了界,很公平。
再多嘴说一句:如果你三十岁后再看《悟空传》,就会明白师徒四人的结局也很公平。
遇神杀神?
遇佛杀佛?
你算老几啊。
请相信,变形金刚这种生物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并且也存在于我国。
我敢 这么说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
据说,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没有引进大陆是因为“内地不存在暗杀男士的妇女组织”,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引进了《变形金刚》,则句首的结论成立。
后来,有个聪明的领导跟我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就宣布不准炒作《变形金刚》了。
我估计啊,国产变形金刚就像美国影片所透露的那样,深藏于一座水库之下。
你说,会不会是三峡大坝呢?
我相信,一个比较美好的世界断然不会拒绝《出埃及记》这样一部影片的上映。
我本来也相信,一个算不上美好的世界即使不引进《出埃及记》也会想出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的理由。
现实证明,我还是一个面对邪恶只会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的青年。
我所相信的那个比较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荒谬。
如果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面对荒谬的一种鲜明态度,那么我倾向于将《出埃及记》看作对荒谬问题的描写:他将荒谬、个体、个体面对荒谬可能的抉择,用一种缓慢但暗含讥讽和哀伤的调子,用平稳的让人不安的镜头,用那时时出现的巨大的俯视视角一一道来。
我曾经猜测这样的视角背后的主体是谁,是片中某一个具体人物吗,还是无所不知的神?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样的一双窥视的眼睛背后是跟詹建业一样的我们。
我们不像詹建业一样娶了个暗杀男士的老婆,但是我们遭遇的荒谬困境是一样的。
我们看着他的举动,想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引导自己能够走出埃及,走出那个折磨人的地方。
据说摩西活了120 岁,他的生命如同竹子一样节节可辨。
按照牧师标准的布道腔,他的前四十年是跟中国移动一样自以为“我能”的阶段。
他看到了埃及人欺负以色列人,自作主张地 将前者给杀死了;中间四十年是跟阳痿患者一样“我不能”的四十年,他逃亡,遇到了万能的耶和华交给他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显得很不自信,甚至连口才这么不重要的东西他都耿耿于怀;最后四十年,是摩西终于觉悟的四十年,遵照神的指引,绝对服从神的领导,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红海,到流着蜜和奶之地去了。
彭浩翔瞪着眼珠子指天发誓:我的电影跟跟圣经一点关系都没有!
——谁信啊。
詹建业显然不是摩西,他没有能走出埃及。
虽然他经历了“我能”的阶段,检 举蛙人深夜用铁锤殴打犯罪嫌疑人,并且二十多年后还试图破获暗杀男士的犯罪团伙;但是他终于觉悟了,接受了劝告,承认自己的“不能”,于是唱歌打炮快乐 了,同时也堕落了,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神”。
他没有“神指引我”的观念,在传说的那个原版结尾中,詹建业坐在升职考试的考场上不停的打嗝。
有一种药,无 色无味,吃下去打够100个嗝人就死了。
这是他注定的必然结局。
由此,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表现出的面对荒谬时的“挺住”精神,显得有点 过于乐观;或者说,面对在荒谬的巨大中,那么一点“挺住”的努力显得越发荒谬。
反倒是彭浩翔的《出埃及记》让人觉得一阵贴心,因为他没有向我们呼喊口号, 只是安静地描述我们的窘状。
我们在对自我困境的怜惜中,慢慢心安理得地准备继续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不管那些自己管不了的事情,“做好呢份工”。
不引进《出埃及记》唯一能让我感到安慰就是,按照某些聪明领导的理论,至少这证明内地真的没有暗杀男士的妇女团伙啊!
但是照此说来删减《色·戒》就让人难以容忍了:难道内地的男士也没有梁朝伟那样的蛋蛋吗?
但是女士们又会指天发誓:我真的没有汤唯那么黑的乳头啊!
——谁信啊。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0575868.html
是被片名吸引的 仿佛也筹备了很久时候 选角也小炒了段日子最后却是由任达华 温碧霞 刘心悠来演 温任许多年前合拍过三级片的没看过彭导演其他作品 他的构图满别致 有70年代的美国片风格 油画般 景很大而人占据景的一小块节奏时常都很慢 不经心 但个别镜头意味深长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介绍 以为又是破案或枪战 原来不是看完在想 片子和片名有什么关系1开场序幕 一群半裸的男人在痛打一个男人 他们戴着潜水面具 赤裸上身 穿着脚蹼 举着铁捶 捕获那个男人 把他按在地上大力敲打 没有声音 很重的压强 男人几次逃脱 但没有逃出屏幕就又被拖回去继续打 我麻木的反复的想这就是出埃及记出难记 逃不出来2刘心悠片子莫名其妙的关键 其实夫妻生活戏演的满好 或许这个自幼被吸收进灭男组织的小女生的角色实在不可信 她恨自己的家庭恨自己的父亲所以要杀男人吗? 这是影片最弱的地方 如果更多刻画她或者组织与男人的矛盾上 可能好很多 后来她爱上任达华 脱离了组织 "不是所有男人都坏的" 她爱他 也信他 这份爱很坚定 具备了包容 她几次三番在母亲前维护他 我不知道 对于一个曾经对家庭失望 杀过很多男人包括自己父亲的女孩来说 如何能让她对一个男人建立这样大的信任 至少绝非容易的事 而这份信任一旦倒塌 幻灭可想而知 当邵美琪提醒她他有了个女人 她以为是挑拨 她根本没怀疑过直到亲眼看见他和温碧霞在车里依偎....我们无数次在电影里见过相似的情节 某女将毕生心血倾倒在某男身上而最后仍然失望 但这里 这次 有点不一样 任并不是终日觅食的猥琐中年色男 与温的偷情 发生的简单而原始 令观者不反感反同情 不过是一群普通人罢了 不能再普通了 有自己的最琐碎的烦恼 刘深信的丈夫最终还是背叛了自己 生生世世的背叛与被背叛的圆圈 当真没人能走的出去吗 这是刘的埃及和红海 过不了 她想过杀他 被他知道了 所以当她被抓后提出想见他一面时 他拒绝了他们不过是普通人 没有什么奇妙的爱恨 不是过去侠客电影里那些承受力惊人的男女 可以一次次相见 不停的爱 互相伤害 再爱 再伤害 不停有那些重逢的机会 荡气回肠地望着彼此 爱恨交织3任达华 中年男人的心态 我不太了解 毕竟我连婚也没结过 可是在自己的生命里他也忍耐许久 他是一个老实的警察 善良 正直 有责任心 所以会在N年前 看到一帮同事暴打一个疑犯时 写信去投诉 弄到被人孤立升不了职 虽然记得了道理 但多年后他还是保持本性 不然就不会去查张家辉为什么改口供 在他 过不了的埃及是他与整个警局乃至这个社会的规则的格格不入4温碧霞 我不否认我看这电影很大部分为了她 她实在难以演绎极有灵魂的角色 但红发 雪肤 风情 还是足够了 在看了她和任做爱的那场戏后 我必须失望的承认 换任何一个女演员都可能比她更好 那段肉搏前的独白 我记得太过清楚"我说电视机小他就帮我换了个大的 每次回内地他都帮我买很多鞋子 可是我连他最喜欢的衣服都洗坏了 我真的很失败 我们以前很好的 他晚上咳嗽 我还骂他 我老是骂他 我是真的喜欢过他啊...我上班的地方经常有人叫我喝酒的 都习惯了 我不喜欢这里 没有电梯 热水都没有 每天睁开双眼又要重复一样的生活 我好恨啊 亲我 你亲我" ——大大触动了我 我认识这个人 这是你吗 还是我 其实是每个软弱到无法改变现状的人这场戏和2001年OSCAR最佳影片死囚之舞很象 一切都很象 警察去安慰死囚的妻子 两个同样承担着生活巨大压力的男女象野兽一样性交 发泄着所有情绪 悲痛 绝望 长久的隐忍 无处可诉她的埃及很难出 她本可演的更好 她或许根本不用演的好5可能是之前抱了太大期望 也可能是开场蛙人打囚犯的戏给我印象太深 第一晚我做了梦 梦里任是和温好了 但原来温是个变性人 戏中的五个主角坐在一辆摩托车上冒险 两男三女 但三女其实都是男人变的好无聊 对最近连工作都懒得动脑子的我来说 至少它令我愿意去想一想
男人真的那么不可救药吗?
从这部电影来看,真是这样的。
影片的开头很荒诞,一个在女厕所偷拍、名叫关炳文的家伙居然声称发现了一群女人正在试图杀害所有的男人,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个说法似乎确有其事,一向认真的警察詹建业也开始认真地调查起来。
结尾却很现实,女人杀男人的组织确实存在,关炳文被杀,詹建业放弃调查,一方面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一方面是关炳文的妻子潘小源闯进了他的生活。
从而也证明男人确实是靠不住的,为了他离开组织的妻子最终还是回归组织,至于会不会杀掉自己的老公,影片没有告诉我们,观众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
《出埃及记》原是《旧约》中最重要的一卷书,讲述了犹太人同古代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起源。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纠葛这么多年一直纠缠不清,说不清谁对谁错。
导演用这个典故作片名,应该是用其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矛盾也同样各说各话,并且难以调和。
一些细节告诉我们,詹建业与妻子感情深厚;还有一些细节告诉我们,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矛盾。
这些矛盾,表面上来自于外界,比如丈母娘,比如工作,但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两个人的内心。
男人和女人,对家庭的理解不同,对对方的期待不同,于是便会有不同程度的落差,积累久了,便成矛盾,矛盾多了,便成仇恨。
如果真有那样的组织,说不定会有很多女人参加;如果有相反的组织,参与者恐怕也会不少。
片子开场是一个比较另类的长镜头:随着音乐,镜头从一幅画逐渐拉远,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视野,一群蛙人在打一个人,看起来荒谬得很,而且不知道跟影片有什么关系。
后来经由任达华的嘴透露出,这是他当年看到的一个场景。
这样一个荒诞的场景再加上这些年荒诞的遭遇,使他开始变得现实。
当年,刘心悠选择任达华恐怕是因为他有理想、有坚持,而今他向现实低头,却又转而在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中寻求慰藉,这是荒诞而残酷的现实对于一个男人的改变,以及对于一段婚姻的扭曲,这样的婚姻继续下去,再有个女儿,未见得不会再培养出一个杀男人组织的新成员。
这就是荒诞与现实之间的辩证法,也是影片向我们传达的信息。
还想说的是,温碧霞风韵不减。
当年她主演的《火玫瑰》让我印象深刻,如今青春不再,但风韵犹存。
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女人被她演绎得颇为到位。
这个夏天,本来期待的是《出埃及记》。
拖拖拉拉,到了北京寒冷的10月末还是没有上映的消息。
忍不住下载了来看。
这是一部导演作品,而非编剧作品。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立意,编剧提供的就只是串场而已。
导演的心力体现处处,景象十分不香港,找到也不容易。
香港的导演要在香港找到不香港的场景,其实很难。
香港几乎每一寸土地都展现给世人看过。
从《伊莎贝拉》开始,他就想在电影里展现出不一样的空间。
尽管很闷,那些缓慢的推移镜头叫人打尽呵欠,可是仍然是很值得很愉快。
这样的缓慢,代表了彭浩翔更加游刃有余的自信,他不再需要用快速的切换、摇滚的动感来抓住视线,他不再上天落玩耍,可这次的静默伴随的是更大的荒谬更大的游戏感。
其实,影片里的女人不是只想杀做坏事的男人,而是杀进世界上的男人,营造一个单性的世界。
反正现在也可以单性繁殖了。
身为男性的彭浩翔,看待男性本身,居然交出这样的一个命题。
男人在他眼里,混蛋到应该被消绝吗?
不过,我一直都觉得彭浩翔蛮阴性的。
无论从他说话的声音、语调,还有电影、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总是带着对女性的尊敬和崇拜(嗯,我觉得还蛮崇拜的)。
所以如果世界上只能剩下一种性别,他会选择女性,就丝毫都不奇怪。
在他的电影中,女性总是霸占绝对话事权的,形象高大,坚不可摧;往往却又是正确的,掌握世俗真理的。
《大丈夫》如此,《公主复仇记》如此,《伊莎贝拉》如此。
然而,我却又觉得,对他来说,女性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他的电影里女性总是好的,哪怕一丁点诡计和恶毒,也是因为男人错在前面。
女性是不计较的,是愚蠢的,男人是精明的,又是懦弱的。
他百分百毫无悬念地站在女性这边,原谅她们所有的小过错,揭发男人最本质的劣根和虚伪。
其实我觉得彭浩翔很温柔的,没错。
镜头总是被切割成一个狭窄的空间,哪怕是全景,也要用黑暗遮挡百分之六十。
这个世界真的很小,而且还没有人。
大街也好,餐厅也好,走廊也好,都是只有任达华寂寥的身影。
憋得观众真难受。
可是就算是二人共处,冷漠和疏离也无处不在,比起独处更让人难受。
倒是温碧霞和任达华相遇后,他们之间和谐自在得多。
这里更多地运用了景深镜头,一个镜头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打捞张家辉尸体那场戏,前景是任达华拥抱安慰温碧霞的特写,中景是几个女警员,远景是打捞尸体;更多的是任达华和刘心悠行走谈话时,后景出现坐在轮椅上的詹瑞文,那种不动声色的出现,真的很恐怖。
世界也许很大,可是对主人公来说,很小,有限的空间还要依靠镜子反射来扩大。
这是场面调度的功课,所以这是导演作品。
每一个镜头都是酝酿了彭浩翔的心血,因为是精心营造的。
不需要多用心都可以看出是刻意经营的,而那份刻意,正展现了他更为天马行空的才华。
因为无惧所以放肆,才能更为挥洒地拍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电影对于彭浩翔来说,首先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玩的东西。
每一个创意不管顽皮抑或悲伤,本质上都是特别的好玩的,他喜欢的他关注的,所以才有了拍摄出来传递给观众的价值。
所以我不想去解读注释《出埃及记》负载有任何道德说教解救人类的主题,活泼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很重要,如同幽默一样重要。
彭浩翔恰恰是活泼的,在才思上。
所以这只不过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加点枝蔓,成了一个完整的剧本。
可是他的重心是放在场面调度上的,用画面来讲述这一个荒谬的故事。
是画面,而不是对话。
对于彭浩翔来说,分水岭是从《伊莎贝拉》开始的。
《出埃及记》很明显地表现出与以往彭氏电影不同的特点:缓慢、耐性,沉得住气;却又仍然与彭氏血脉一脉相承:荒谬、有趣、嘎然而止。
《出埃及记》直到看完,也理不大清头绪,惭愧。
但还是要承认,除了导演名字也是吸引自己的一个重要因素。
的确是彭浩翔的风格,拍摄的手法、暗线的铺设、带点颓废的风格……昏暗的灯光、逼仄的环境、压抑的人性……精致、优雅的女人穿着像蛇一样细带高跟鞋。
看不到童年的不幸留下的痕迹,游离的眼神中也看不到仇恨和叛逆;只有不时响起的钢琴伴奏像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当事情荒谬到一种程度的时候,就没人会相信。
”的确,当个人良知跟社会黑暗面、行业潜规则相抵牾的时候显得很无奈。
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何智丽,想当年,世界乒乓球冠军啊,年少轻狂啊…… 原来的仇恨的力量是这样强大,能占据人的思想,时时刻刻的提醒你,不让你忘记,不让你摆脱……让我很难置信那个单纯的小女孩在毒死自己父亲的同时还能保持平静的切菜做饭,恍如平常。
家应该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当家也变成屠场的时候,索性连饭都不在家吃了——不知道那种吃了就打嗝的药是不是真的存在?
宁愿和潘小源呆在一起,一边依赖,一边等待,等待那早己看破却不说破的结果。
看来有些事情不是想不出来,而是想到却做不到。
彭浩翔做到了。
是港片越来越有思想了呢,还是我智商越来越低了呢? 比较不喜欢的彭浩翔的片之一
彭浩翔,港片之希望。。。。
闷到要死,别浪费时间了
吓唬男人啊……
。。。。。。。。。要我怎么评价你。。。。你很艺术,但是你。。真的很屎
维多利亚的秘密 压迫感与荒芜感围绕的电影
故事太单薄.看的是和谐版,味道大大减弱
很牵强啊,又拖沓
再也不看大陆版,太和谐了
拖沓,累~~
装逼!
弄了这么风骚的一个名字搭配那么匪夷所思的剧情
这次肥彭拍得很精致。镜头迷恋着极简主义的规整空间和线条对人的压迫感。更衣室,审讯室,公寓过道,大桥,水库,标语,最后的面试厅,甚至整齐划一的女人:瑜伽房,赛艇训练场。让我想起La Dolce Vita。有些事,荒谬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就没人信,但是不代表不存在。开头蛙人那段,精彩。
拖沓的节奏 讲了一个荒谬而毫无意义的故事 可能某种程度上很猎奇 但充其量不过是侮辱观众的智商和浪费观众的时间
任达华的演技。
有些事荒谬到一定程度就没人会信了,剧本不错,节奏有问题
什麽玩意兒
这才是真的破事儿。偷窥事件一开始就没有被足够放大,炳还不错,任达华很长时间才进入到八卦的角色中。彭导太自恋了
x
少了一颗星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