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的爱情小片,真让人惊喜。
总觉得不太像他关注的问题,但就是拍了,还拍的很好。
看这个其实想起来的是《搜索》~都是得过戛纳的导演,差距真大。
也许可以说两种不同题材,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爱情问题。
可为什么外国人的电影反而没有陌生感呢?
反而是自己的电影看起来像是外国?
也许,问题在导演心里。
对我来说,《搜索》那样的国内生活简直就像是神话,没有半点认识的感觉。
可被导演拍的充满了亲切感。
就像他知道我明白他在骗我可还在骗我一样!
很绕!
就是这样!
锡兰是个好导演!
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女人啊,你為什麼哭泣?
因為你的憂傷,男人不懂,你的快樂,男人也不懂,所以你嘲笑他,你蔑視他,你拒絕他,但你卻不能不愛他。
於是你說服自己相信他的承諾和謊言,你回到他的身邊,但你得到了什麼?
從男人身上,你也許得到了片刻的歡愉,之後卻是無盡的憂傷,而你的快樂,只能從你自己而來。
愛情如氣候。
今天明明還在承受太陽的暴怒,轉身已是冰天雪地,並要逆著刺骨的冷獨行。
季節的變化如何大,說穿了不過是大自然的規律,週而復始,年年如是。
多少年過去了,我們自以為習慣了四季的更替,但是當置身漫天風雪之中,我們的悽惶始終不減。
其實有時我們只是想逃離孤寂而已。
但為什麼回到他身邊,你還是要忍受無邊的寂寞?
還是要孤身佇立在冰雪之中?
他是在你身邊,但他真的是和你在一起嗎?
他不是承諾會改變,會令你快樂嗎?
你回到他的懷中只一晚而已,一切馬上回復原狀,你向他訴說你昨晚的夢,夢中你在青綠的草地上滑翔,滑過一個個小丘,然後你看見已逝的母親和你招手,在夢中你是如此快樂,你說的時候笑得那麼天真,在兩個小時之中我都不曾見過。
你看著窗外,還沉浸在快樂中,他低沉的聲音突然把你驚醒:「現在幾點了?
不要耽擱了上班的時間.我和你去吃早餐吧。
」你怔怔地看著他,驀然明白:眼前這個人根本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夏天時,你們在烈日下分開,這半年裡你掉過許多眼淚,終於你振作起來,但結果,你還是回到了原點,彷彿一切從沒發生過,你們依舊是那一雙貌合神離的情侶,從一開始你的掙扎和眼淚就注定要枉費在這個自私的男人身上。
可是你要知道,雖然他隱瞞了這半年裡和那個女人的事,但當他跟你說要令你快樂的時候,也許他不是存心欺騙你,不過是你們對於寂寞的理解太不同而已。
他只是不想孤獨一人,卻不明白你更不能忍受兩個人的寂寞。
他的確思念你,當他在陌生的城市尋到你的身影,他是快樂的,玻璃和風雪後的你很朦朧,但你的猩紅帽子卻出奇地鮮艷。
他偷偷地跟著你,卻失去了你的蹤跡,正在徬徨著,你卻一下子從回憶的迷霧中蹦出來,站在他面前。
他看著你笑了,你的臉無比鮮亮,但他好像沒有留意到,你頭上頂的帽子竟是暗紅的。
他給你帶來照片,為你買了小禮物,你裝作不為所動,卻為了前事躲在車廂哭。
他來認錯了,求你回到他身邊,然而在你回去後,他也醒悟了:在現實裡,原來你對他而言仍一如以往地沉悶,只是他的回憶和渴望把你美化了。
於是你們又一次失望,關係彷如雞肋,你們再為了割捨與否陷入痛苦……週而復始,又是一個愛情的循環。
(存档炒冷饭) 《适合分手的季节》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第四部电影长片。
或许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本片排不进锡兰作品的第一梯队,但却是笔者极其喜爱、奉为上佳的一部。
有别于此前的“乡愁三部曲”,锡兰在本片中不再流连于故乡风土或展现城市化进程中人心的浮动与疏离,而是首次将影像焦点对准爱情,拍摄了一对知识分子老夫少妻的“婚姻故事”。
毫无疑问,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锡兰没有着意铺陈伴侣间细密的日常矛盾以进行偏重故事性的述说,也并未试图从理智与情感对立统一的层面作准形而上式的探讨,更无心以道德眼光打量俗世男女。
锡兰的锐利与深沉正在于此——他目及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它基于人的方方面面的不足,映射着两性间最纯粹最终极的相互征服的欲求,它是稳定的、抽象的、悲观主义的,从起点就可以望见终点,意图填补却永远缺憾。
——自然,笔者在这里直以导演代称影片,是预设我们都知晓且承认这一事实,即锡兰是一个绝对的作者型导演,在作品中享有完全的表达主动与表达自由,正如他一以贯之的“编剧导演一担挑”所昭示的那样。
“难堪的相对”爱情,或他者即地狱影片以女主人公巴哈近乎面部特写的近景镜头开端。
她倚着一根古代神殿遗迹的立柱,百无聊赖地望着在不远处专注于摄影的丈夫伊萨。
她走向丈夫,面对他“是否无聊”的问题,给了否定的答复。
她再度走开,在山坡上坐下,注视着更遥远的丈夫。
她笑了,笑着笑着,突然表情转冷,最后落下泪来。
这样沉闷而语焉不详的开场无疑挑战着绝大多数观众的耐心。
但倘能凝神进入情境,细加咀嚼,个中妙处实不难领悟——这不正是步入感情瓶颈期的寻常情侣所最普遍的样子么?
彼此间已无多少话可讲,漫长枯索的相处中,以互相审视的目光代替了互相表达的语言,对方的在场实际上等同于不在场。
而同样是置身于此等状态,男性往往是粗疏大意心不在焉的,女性则是多愁善感见微知著的。
可以说,锡兰用这个极简主义般的开场已为全片定下基调:这是关于一对男女的关系(感情)的故事。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寓言。
巴哈的悲喜无常和伊萨的疏离淡漠一早就提醒着观众,已有太多的情绪淤积在两人心中。
这使得紧随其后的矛盾的逐步爆发——巴哈在酒店的沉默、在餐桌上的胡言乱语,两人在海滩上的摊牌,骑行时的“报复”——全都有迹可循顺理成章。
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自我观照的自觉,便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于情侣间的熬煎的确如同《适》片所点出的那样,总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是一种泥足深陷无以言表的消磨,是一场相携相扶又相看两厌的迷宫游戏。
双方都寻求挣脱,可一旦付诸行动,又总是那样盲目、无逻辑、反理性、不体面。
“隔阂后的观望”想必我们都对海滩上巴哈的噩梦记忆犹新。
笔者初看时,至觉震动。
在这场明显带有精神分析元素和超现实主义的戏中,锡兰以奇异的摄影角度、夸张的景别、无台词表演、沉缓幽寂的调度揭示女主人公内心之压抑不安,不亚于惊悚片的氛围直指情爱中最深的恐惧——杀与被杀。
也恰是受此“被迫害妄想”的驱使,我们看到此后巴哈在伊萨高速驾驶之时以手掩住其双眼,不惜“同归于尽”。
这些情节,事实上触及着伴侣关系里最黑暗的那一部分,即终极的制服与占有——毁灭。
从这个意义上说,锡兰的电影并非缺乏戏剧性,更无谓沉闷,而是他所提供的戏剧性是我们所未暇反思、意欲逃避、不忍卒读的。
天气:内外混化的美感何以用《适合分手的季节》作为中文名,笔者不曾考证。
事实上,本片土耳其语原名Iklimler为“气候(天气)”之意,英法等诸语种译名亦遵原义。
仅就影片本身,《适合分手的季节》不免有失偏颇,反而是《气候》更为贴切。
在影片相当明晰的三段式结构里,巴哈与伊萨的激烈冲突、不欢而散发生在炎炎夏日。
炽烈的阳光、几乎无风的闷热窒息感、蚊蝇的嗡鸣无一不指向情绪的郁结汹涌,加剧着人心的紧张烦躁,随时可能超过崩溃的阈值。
两人分手后,进入伊萨为单一视角的独身阶段,时序到达秋季。
我们开始看到伊斯坦布尔丰沛的雨水,风也多了起来。
我们感受着这份凉爽的流动性,也似乎跟着伊萨一道畅快喘了口气:他在恋情泥淖中所需要所期冀的自由,此刻终于重获。
他锄断羁绊,回归到一种貌似随心所欲的状态——不消说,其中也包括了性的放纵。
然而有趣之处在于,我们无法肯定地说,伊萨是快乐的——因为他自己也不能。
我们深入了作为大学教授的伊萨的工作与日常生活,目睹他的恣肆的同时,也显然见证着他的寂寞和萧索。
那些频繁入耳的远空中隐隐作响的惊雷,无疑也是他内心的空旷回音。
他求仁得仁,却也从此缺失了点什么。
这正是以爱情换取自由的亘古不变无可讨还的代价。
“隔阂后的观望”这份憾恨让影片随伊萨追寻巴哈的脚步流淌至第三幕,自然天气(当然亦是情绪)再次变化,转入酷寒的严冬。
大雪纷飞的土耳其东部小镇,旧日怨侣再度相逢。
冬天是低谷,却也隐含着希望或曰另一个轮回……数次观影,于笔者而言,其实也是渐渐跨过故事层面,对其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暗示季节物候流转的视听元素的“发现”的过程。
而发现既愈多,感受亦愈细致,不能不赞叹锡兰艺术眼光与生活观察之敏锐精准,导演构思之独特脱俗。
笔者看来,勇于直面爱情之暗处、人性之畸态的批判性已殊为不易,而锡兰竟还能将内心与外在勾融为一体,使之相互隐喻烛照,创造出一种物我混化的美感,则真是非天才所不能为也。
某种程度上,这也许亦是接近巴赞所谓“完整电影神话”的惊艳尝试。
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无可奈何花落去让我们回到故事。
我们已经说过,《适》实质上是一个男女情爱的寓言:伊萨是一个纯粹的爱情中的男性,永远心猿意马,得陇望蜀,“爱好”自由,以“摆脱”为贯穿性动作,是“向前”、“向外”的;相应地,巴哈是一个纯粹的爱情中的女性,心思细腻,缺乏安全感,渴盼一种完美主义的关系,沉浸于黄金时代迷思式的追怀,是“向后”、“向内”的。
毋庸讳言,每个观众都将在其中镜鉴到(至少是一部分的)充满“情感劣根性”的自己。
当伊萨在看似“幡然悔悟”之后,经历一番苦寻,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般羞赧地站在巴哈面前时,我们不难体会到那份失而复得的宛转,也愿意相信他是真挚恳切的。
正如她爱着他,他也是爱她的。
诚然,在离别的日子里,伊萨的“不贞”无可辩驳。
但我们都清楚,他对情人塞拉和对妻子巴哈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对比在前后两场情欲戏中更是强烈、分明。
和塞拉的相处基本上全然是粗暴的压服与释放,镜头和调度的处理直白到除了激情还是激情,近乎丑陋。
而结尾处与巴哈的旅店幽会,视听上却是那样曼妙舒缓、极尽风情而又宝相庄严,那是一种温柔的抚摩,怜惜的触碰,充满悔愧、怀念与歉疚。
尽管我们洞悉伊萨的自大、自私及虚伪,但无法否认这就是爱。
如果这不算爱,那什么才算爱呢?
“重访,或再别”然而,我们当然不应忘记,爱是爱的原因,却不总是爱的结果。
那场不断被打扰的车内告白戏不仅预象征了复合之路的坎坷,更以思维和对话节奏的错位提示着两性间注定的“不可交流”。
“亲爱的,你为什么哭?
”“你为什么来这里?
”“亲爱的,我真的变了,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告诉我,我们分开后,你还见过塞拉吗?
”“……没有。
”——他以为她需要的是自己的转变,不料她早已生出新的心结。
她也许等待的是一个拥抱,而他却赠予她又一个谎言。
又或者,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是这样堪称绝望的无解,迫使我们用悲凉的目光去打量后来那场柳暗花明的温存,并毫不意外地接受了伊萨再一次的冷淡。
而那个晨光熹微的窗前,可怜的巴哈却误以为她的低徊——无论是策略,还是果然消弭了旧怨——足以让一切重来。
漫天风雪中,影片结束于巴哈的又一个近景-特写镜头。
她腮颊的泪水,似乎是那么一直从盛夏流到了严冬。
原来,爱是有的,不过只合存在于记忆的废墟里。
原来,每种《天气》,都是《适合分手的季节》。
※
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时,心里咯噔一下。
适合分手的季节,怎么看都太符合心境了。
以前我常常想,燥热的夏天,连空气都漂浮不定,况且两个人黏在一起也不凉快!
太容易说分手就分手了。
不是夸大其词,气候对于人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就像有的人一到雨天就心情抑郁,看到晴天心也跟着阳光明媚。
去年夏天,我很长一段时间囿于“夏日综合症”,说来也挺作的,也许这个名词并不真实存在。
于我,它的主要症状是心情忧郁,烦躁,食欲下降,经常哭,对很多活动丧失兴趣,甚至连谈恋爱都兴致缺缺,不止一次说不如夏天我们就分开吧,等到秋天再在一起。
均被无情驳回。
那时候就觉得,夏天说分手,还挺在情理之中的。
冬天那么冷,牵手拥抱都能取暖,谁舍得分手呢。
影片一开头,是夏天,妻子陪丈夫在烈日下的古迹里拍照,原来丈夫是大学建筑系的老师。
前景,后景,虚化,妻子默默流下眼泪,基调已定,这段关系充斥着悲伤和绝望。
汽车里呼呼大睡的丈夫,旅馆里敷衍的妻子,餐桌上的冷嘲……他们已经无法正常沟通交流了。
许是妻子在赌气吧,因为察觉到了丈夫的不忠。
然而提出分手的竟是丈夫,也许他再也不想容忍妻子的阴晴不定和忧郁。
季节流转,到了簌簌大雪的寒冬,丈夫乘飞机来找妻子,为她准备精巧的小礼物,言语温柔,诚心认错,说他已经变了。
妻子假装不为所动,却躲在车里失声痛哭。
太能理解了,从夏天到冬天,她一定没有少哭过,委屈,愤怒,悲伤,心冷,自尊,不舍……为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她没有坚守自己的底线,选择原谅,来到丈夫的旅馆共处一夜。
第二天清晨,她兴高采烈地和丈夫诉说昨晚的梦境,笑容纯真,可是换来的竟然是丈夫不痛不痒的一句“你什么时候走?
” 妻子的笑容僵住了。
“你不想错过上班时间吧?
走吧,我请你好好吃一顿早餐,我可以从那里去机场。
” 如果我是妻子,我会想什么?
“我以为我们已经和好了,为什么一夜过去又恢复原状了?
难道不是你自己说的你已经改变了吗?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结局的不完美,就去质疑他所说的话是假的。
人在动情的时候所表露的情感都是真的,只是在那样特定的氛围甚至气候之下,他感动了你,也感动了自己。
他也以为自己已经变了,可是在重新得到你之后,发现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可怕的婚姻的窒息感卷土重来,他始终都是一个自私的男人。
四季不会停歇呀,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人间四季都是好时节,情不知所起,不知所终。
原来分手这件事,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不在乎没有你的陪伴,冬天会不会更冷。
看过《适合分手的季节》,一部多么沉闷的电影,就像几十年的婚姻一样,日复一日的平庸和琐碎,让人不能承受之重。
人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中的两个人总是不断地纠缠、伤害、困顿、无奈……可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般地走进婚姻,因为一个人的寂寞和冷清,绝对不是人类可以忍受的,婚姻中,就算是伤害,也总是点可做的事吧。
男人,心里清楚:世上最好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
可是个把情人仍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
对于女人而言,如果觉得情人是世上最好的,那么她的婚姻大概要伤筋动骨了,或者只是她自己伤筋动骨…… 婚姻中的不忠绝对不应该是婚姻面临的最严重的伤害和困境,只是男女爱拿它做文章,当借口。
爱情,其实是一种情绪,所以它必然是脆弱的,变幻无常的。
浅谈《适合分手的季节》中一些具象化的事物 倔强的猴子 2016·8·22 先大概讲影片内容:男主是一名大学老师,女主是一名剧组美工。
夏天一起散心旅游,两人相处很难受,就分手了。
分手后,男主一个又感到孤独寂寞,找上了旧情人。
可是心里还是忘不了女主。
冬天的时候去追回女主,最后两人还是分开了。
《适合分手的季节》,这是台湾译名,很文艺很准确,影片与爱情、气候有关。
影片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出,两人的感情有很大的问题,但彼此还是勉强在一起,得来的结果是,两人都很难受。
女人是最敏感的,前几组镜头都是从女人的视角来展现,两人在一起的镜头只有一个,要不就是两人虽同框,但男主近实,女主远虚,景深很大;或者反过来;还有就是分切镜头,男女不同框。
这种镜头与镜头之间带给人物之间的疏离感,这也许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所在吧。
影片接下来是跟随着男主的视角讲述。
男主是一个固执、自私、刻板的大学老师。
相对女主对于这份爱情的包容、隐忍,他却是率先提出分手,奔向自己“想了多年的一个人旅行”。
冲突是生活的本质,人同样处在冲突、矛盾的状态之中。
女主的离开,并没有给男主带来期待中的自由舒适,反而像只离群的“蜜蜂”,感到的是孤单与寂寞。
抽象的情感与意境,是通过具象事物传达出来的。
“一只蜜蜂”可能还不足以彰显它的魅力。
在展现男主粗暴的征服欲望时,其强烈的视觉符号的是一颗变味的“豆子”(那零食可能不叫豆子,没关系,我就这样叫它吧。
) 男主幽会旧情人时,两人的关系中,男主处于弱势。
他的旧情人不断发笑,暗有嘲讽之意。
尤其到男主吃着豆子说它变味了,女方说,那你别吃啊。
很显然,激怒了男主。
男主拾起掉落地下的豆子,执意拿给女方吃,被一把打落。
接下来便是男主开始粗鲁的征服女方。
男主再次拾起掉落的豆子给女方吃,两人的关系对调了,男主处于强势。
“豆子”在这里完成了多重功能,不单单是征服的象征,又有两人身份与关系的指代。
男主踏上追回前女友的时,买了一个小的音乐盒。
旋律是单一的。
音乐盒的旋律直接接到男主在多方打听前女友剧组下落。
这时音乐的意义可以作为一种追寻过程中美好的期许。
但是它的旋律又是单一的。
它赋予的含义是一成不变,更多的理解为男主性格的一成不变,暗示两人的关系不会有任何改变。
男主拿着礼物找到前女友,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和她结婚,让她快乐。
可是两人早上起来,男主还是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
甚至他不惜说谎来挽回前女友。
其实他只是想解救自己一个人的孤单寂寞,不惜用两个人的痛苦作为代价。
男主是极具普遍性的一个人物,就像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自己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之中。
我们会想拥有一个面朝大海的房子,平静的呆着;可是过不了多久,这种生活又会让你觉得无聊,内心又把你拉向对另一种状态的期待。
关于男主与女主两人的关系呢,正如影片中两季节,一个是夏天,一个是冬天。
非要对等起来,男主是火爆的夏天,女主是多雪阴冷的冬天。
原本就不合适的两个人,最终分开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该片相较于类型片而言,人物少了生死的抉择,却多了份生活的真实。
这种真实不是说对于生活的百分百还原(如果是这样,那还要电影干嘛呢,直接生活不就好了嘛),它是对于生活的汲取、升华。
这样的影片更具生命力。
无意间看了这部片子,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甚至不是为了看电影,而只是一个不经过思考的动作。
这部片子同我一样,是不经过思考的真实的人性。
从情节上来看,我对此片并没有什么好感,它只是出乎意料得简单。
而且此片太多的地方拖拉了,只是一个空空的镜头,算不得写意。
但这种处理特别适合播放在空荡荡的电影院。
星期一的下午电影院四场连放,十块钱。
面对这样一个大荧幕,只有不到二十人散坐在各方。
有双双对对的情侣,有寡寡郁郁的闲人。
带着不会思考的心,看没有修饰的电影。
(特别提醒:影片中有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镜头。
)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月亮朝向太阳的一面很温暖,背着太阳的一面很冰凉。
视线里只有她的时候,日食发生了,永恒的石柱和白晃晃的沙子也透出荒凉与哀伤。
镜头里不见她的时候,月食出现了,夜色里唯一的亮光被吞噬,只剩下欲望和彷徨。
太阳可以有很多颗卫星,而从标准的轨道来讲,月亮甚至都算不上,因为她还要为来回晃荡着去拍地球各角落的外景这种无趣的工作,而跌跌撞撞。
他撒谎说他会改变,怎么可能,他永远是自私的恒星,闪耀他锋利霸道又冷漠的光芒。
她撅着嘴哭喊她要逃离,谁又能相信,柔弱的戴安娜会逃得出阿波罗强大的引力网?
深夜里她熬不过挣扎,重新沉沦。
他拂晓时从容撤离,守时地从另一头升起,仿佛无声息地抽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她只能无奈而又不舍地,看着他坐的飞机慢悠悠地侵略她那布景的天上。
于是映着漫天飞雪,一行眼泪溢出她的眼眶。
电影中可听见各种声音。
苍蝇的嗡嗡声,风声,雨声,靴子走在雪地上的嘎吱声,灯泡中电流经过的声音,甚至,神殿周遭翻滚的热浪,咖啡店窗外飘着的雪,都是有声音的。
这些声音被强调,被听到。
独独缺失的,是人说话的声音,以及对面的那个人心底的声音。
片中有一场情欲戏,在双方那点默契之下,情欲成为无需明言的共同的渴求,锡兰拍出了此中颇有意味的东西,以及渴求中的对抗,手法直接、粗野、强烈......近结尾时,巴哈讲了她的一个梦,讲诉时,她的笑容真美:晴朗的一天,满是阳光。
风抚草地,掀起绿浪滚滚。
我可以飞。
我轻巧的掠过草地,那么美丽。
我往下看,我看到了水泥或其他的,我慢慢的飞向它了。
突然,我看见了我妈妈,她在向我招手。
我想,她还活着。
真不错,那让我如此开心。
终于看了锡兰这部片,其实关于这部影片还有一段故事。
早在去年就在学校超市买了DVD,买盘的时候被EX嘲笑,他对片名嗤之以鼻。
几次放入光驱,播了几分钟总被各种事打断,索性放在架子上,也渐渐布上了尘埃。
后来搬家,清点电影DVD,在众多片中又看到这部,从碟堆中拾起,凝视着封面的埃博鲁和片名几秒,似乎有着某种符号的象征性,放下也就没有带走了。
再到前些天,电影资料馆居然要放映这部影片,内心小小的激动了一下,叫上师哥一块儿去看了。
在我看来伊沙与情人的关系并不是从芭哈离开以后才开始的,这层关系是伊沙与芭哈裂痕的导火索。
伊沙到剧组挽回芭哈时,芭哈问:“你回去找她了吗?
”平衡的两性关系早已被打破。
在刻画伊沙与情人关系的那场戏中,两人始终处于暖光源场景之中。
深V、红酒、烟,以及在家也穿着的高跟鞋,做爱时两人始终没有接吻,情人对伊沙的诱惑也仅限肉体温暖的慰藉罢了。
再到伊沙与芭哈在旅馆那场戏,被衣服严实包裹着、看不到身体曲线的芭哈和情人相比,对男人来说没有丝毫诱惑,画面冰冷的色调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这是一段已经逐渐失去温度的感情,就像白雪皑皑的冬季一样荒无一物。
失去了唯一性和拥有排他性的爱情最后剩下的是只是嫉妒,对女人,对芭哈都是可怕的折磨,它是对爱情的彻底怀疑。
如果背叛确定无疑,那么必须放弃把爱情看成宗教,那么必须放弃这爱情,它让芭哈被痛苦缠绕。
芭哈坐在车内,心如死灰,她转过头问伊沙,你回去找她了吗?
赤裸的被揭穿,伊沙哑口。
想到我一个朋友的故事,小A和男友异国恋,两年一直彼此信任如胶似漆,直到男友的发小到了米国玩顺道看望他。
发小离开米国一周后,小A偶然登录男友微信才知道发小在米国期间与男友一同住了三天。
悲痛万分的小A只能同男友说分手,心怀愧疚的男友想要挽回感情,小A袒露了心中一直深藏的秘密,她说,其实,我在国内也有出轨过。
写到这里,这似乎是一个平和的结局,爱情的天平在两者的背叛间又重新恢复了“平衡”,做为主体和自我的个体,各自手中拽着爱情的排他,却又苛责求全对方保持唯一性。
到了这个年纪,身边的女性朋友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情感都遇到不少问题,“爱情”这个词对于男女两性有不同的意义,它存在的排他却是造成困扰的根源。
恋爱中的两人如同一个小团体,对内互相约束,对对方产生一种依附性;对外与他人和社会是一种彼此对立和否认,保持相对自由与隐秘性。
人性本能的占有欲也更多的体现在这种关系中。
但如果个体自身不不保持自己的独立,就会被关系中的对方异化,成为客体和附属品。
爱情在男人生活中是一种消遣,而于女人却是生活的本身,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了片中伊沙与芭哈矛盾的不可调和。
芭哈在爱情中将自己从属于伊沙,将自身置于臣仆的位置,在爱情中寻找自己的状况、过去和肯定,当男人,当伊沙沉浸在内在性时忽略她,她逐渐迷失其中。
对女人来说,投身爱情是全部舍弃给一个主人。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关于一个控制欲过强的“三无”男人。可以接受的长镜头,摄影出色。
过分淡了的一部。不过我很喜欢雪谷中沿路停下来拍照那里,那里有点阿巴斯的意思,也有点什么都说也什么都没说的意思。
你爱他终究敌不过你恨他,如果哭既然是气愤那可怜的怜悯又值几个钱啊。
你总是执着于天气的冷热/我却不想要你虚假的关心/你总是在该睡着的时候清醒/在该清醒的时候假装清醒/你爱把头埋在抽屉里/我随手捡起你丢在地上的坚果颗粒/你的沉默总是让我莫名哭泣/大概是因为/一天太阳/一天雨/暴雪之下/云雾里/都是适合分手的天气。完全是我理想中电影观和世界观的呈现,制作上的瑕疵丝毫不能掩盖它每一帧的魅力。简单的情节,因为导演每一个摄人心魄的细节处理而充盈着情绪和思索。再加上摄影上对焦点的天才运用和声音的细腻处理。感官-情绪-思索三位一体,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就不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了!主题上和冬眠一脉相承,讨论沟通的乏力和无能,不过情境是情感关系而非社会阶级。震撼惹!!
要不是到了这个国家,我简直懒得黑你。
锡兰,土耳其。悲观和灰色调。欺骗、不舍和迷失。
无聊
适合分手的季节,名字我喜欢~~
不能意识流更多
终于见识到真正的文艺片了
忘年恋是不行。锡兰的微距啊~封面男主好像杰克吉伦哈尔
锡兰越拍越好,也不重复。土耳其社会要比伊朗好、物质上,开放程度上。女人可以吊带、黑丝,没穿黑色垃圾袋。男人靠下半身指导行为,不畏障碍,跑到前女友那里求欢,几乎是强奸式的。性对男人很简单,但婚姻关系、亲密关系中女人复杂多变的感情、情绪,那就像变幻莫测的天气一样,男人永远不会懂,也很难及格了。
7.5是比较像《花样年华》的,是无法解释的空间奥秘。与其说是适合分手,不如说是如何不分手,不分手的方法来自“生活的奇迹”的爱。这种奇迹很直接恐怖,是我们无法能够分辨出来源的声音、剪辑中毫无征兆的变换、角色的突然性爆发行为、长时间的无意义凝视。我们无法理解它们的发生,他们的到来毫无理由也无法追溯其本源,生活奇迹是种无法预测的预演。而这种无法认识的情况导致影片是悬空的,爆发的哭笑、做爱都没有前提,只能影像中的状态进行模糊的感受,爱者的关系不是建立,是维持与平衡锡兰实际上是位来自土地的导演,他十分重视底层的水平线。在他的多数作品中水平线是横线,是看不见的充满,主体的情绪存在于到空间。但这次是竖线,是影像如何被“突如其来”侵蚀,是演员的特写、影像内部演员/角色自身生成的情绪爆发,影像文本尤其单调
差一点就给五星了
恶心
和男友/女友呆在一起5分钟都憋不出一个屁来?眼神不透彻 表情不明朗?赶紧分手吧姐妹(明明和情妇在一起话就很多还能把女人逗笑 虽然情妇本身也很奇怪
时间终究会把彼此变成对方的影子,无法逃离却又无法靠近
季节和感情巧妙的结合。
可能我不懂锡兰吧
学会珍惜。小音乐盒让我想起了北欧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