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上海隔离期间看。
海豚推荐。
1.给孩子的性教育2.与父母心灵的信任3.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有力量因为对女儿没有遵守自己的交代——收拾房间,而用权威压迫女儿做她不想做的事——跟她不喜欢的人出去,看到这里我愤怒而绝望。
这是怎样的母亲?
而在生活中又实在常见,逼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大家甚至不会把这样的行为总结为坏。
面对这类事件,有一点,是只有父母能做、孩子做不到的,那就是父母要对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人,有所警惕。
不让孩子置身『可能危险』的环境中,即使这份危险你看不到,那个人也没有长着恶人的脸。
保护好幼小孩子的心灵多么重要,而不是压制,当我看到孩子面对严苛指责时,充满畏惧的眼神。
我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
让孩子信赖父母,相信父母是会站在她这边、支持她的人。
爱,而不是镇压。
内心没有力量、不懂如何爱的父母,就镇压孩子这种权力和力量不如他们的人。
心理的安全感、稳固、强大。
这些都需要从小的培养,一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
因为懂事乖巧,而承受太多。
我更希望孩子多一点嚣张跋扈,而不是听话忍受。
当惊恐、无助、愤怒产生了,无论向外还是向内,产生了就存在。
带给她的负面能量在内心滋生,无从发泄,跳舞能表达出这股愤怒和压力。
长大后,她也从毒品找安慰,从性找安慰,这都是能带来热烈感受而让人暂时忘掉周遭的事物,但痛苦仍然存在内心。
对一个人说了出来,获得了外部的理解;在内心想象里说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现实中说出来,获得理解支持和爱(父亲,男友,法院)。
因为正视,自己不再惧怕,而开始治愈。
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父母和人们了解,做出防范。
正因为有太多像片中妈妈这样的人 那些性侵受害者才不敢站出来 一辈子都活在心理创伤之中 最后他们还反过来怪你: “为什么当初不说” “为什么不拒绝”爸爸的态度也间接造成了这种伤害 我深刻的记得有个场景 吉尔伯特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带小女孩去山里度假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意见不合相互争辩了几句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了句“你随便吧”很无力的四个字
电影选角很值得思考。
成年后女孩和父母袒露心事,母亲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小女孩的幻想,毕竟在她眼里这个施暴者“长得帅又成功,跟变态不沾边”。
这种stereotype贯穿整个电影,母亲对孩子的求救根本没往心里去。
小女孩长大以后舞蹈里都带着童年的阴影,虽然她很成功。
其实《素媛》、《熔炉》里出现的那种老恶丑并不是变态的固化样本,恋童癖也可能是潇洒多金衣冠楚楚的,不要思维定势。
对于这个男人,换我,我绝对不会嫁。
结婚后还将所有重心放在事业上,明明与妻子是相爱的,他本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但事实是他与妻子离婚,与女儿十二年没说过话。
那他事业成功了么?也没有,他曾经享受别人的注视,曾经也得意过,但老年的他破产了,他阴差阳错成了运毒员,他在第三次运的时候发现了这是毒品,但为了种种原因,继续运了下去,我觉得,就是因为他的虚荣,年纪这么大了,还虚荣?没错,他享受成为众人的焦点,也喜欢自己对外那种“魅力”。
当他被毒品头子邀请派对时,他和两个女的……我看的时候,真的很为那个前妻不值,要知道,人家虽然总是不搭理你,但是直到死都深爱你啊。
他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他开车几十年,开过四十几个洲,没吃过一次罚单,对花很有耐心,交往时幽默风趣,为人大方年轻时颜值还挺高……所以,找男朋友千万别找这种的,最好的,当然是单身啦
游戏——是介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模糊地带。
所以很多儿童心智治疗都会通过游戏来治疗。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即现实!
电影讲述一个跳舞的女孩,在一次选角中被老师点评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女孩在表达自己,你的家庭还好吧,你这是典型的PDSD(创伤后应激障碍),你应该寻求帮助走出来”女孩全部的隐藏被一击击破。
她开始随便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开始了重塑之路。
故事从女主七八岁展开,女主父亲的一位朋友在一次聚会之后邀请她玩一个游戏一个女孩做洋娃娃的游戏,这是一个邀请,也是噩梦的开始。
成人世界也有许多这样的邀请,邀请你成为我的玩具,供我来支配,控制和享乐。
男人带她走进了那个粉红色的卫生间门里。
一次一次的邀请,越来越胆大,不顾女孩的痛哭和拒绝。
在接她回家的车上,在一起度假的孩子们的卧室里,我女孩的房间里。
很多次女孩想告诉父母。
但是母亲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
父亲和他的朋友也非常亲密。
主人公没有可以信任和依赖的资源。
女孩考上舞蹈学院,开始住宿,逐渐拜托这样的生活。
随着女孩的长大,那个人失去了对她的兴趣。
她也结识了她的好朋友——小马。
也是一个混混。
却也给了她许多温情和友谊。
因为这些记忆的困扰,她无法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痛苦和混乱让他乱交、嗑药、幻想……在咨询室里的回忆很艰难,她曾经出现大量幻觉,说出这些秘密对于她来说并不容易。
随着一点一点的倾诉,她内心的压力在减轻,她开始和一个男孩交往。
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母亲在男友面前贬低女孩拍廉价广告,无意中提起了爸爸的那个朋友。
在和男友回去的路上,她又一次的歇斯底里,搞糟了关系。
男友受够了她的忽冷忽热,不辞而别,不告知,他在她身上感受到了她一直都被困的缺乏安全感。
当她感觉糟糕的时候,她会通过某种方法让对方有她一样的体验,也感觉很糟糕。
这是无意识的。
她又一次的参加了父亲朋友孙子的满月酒。
当再见到他时,她的感觉又回来了。
她知道一切都没有过去。
她必须把这一切说出来。
于是她告诉了她的父母。
父亲很自责愤怒,母亲一直失口否认,并且把责任推给女主。
女主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打电话给前男友。
她开始求助。
在他们的陪同下她站上了法庭,开始控诉这一切。
最后她渴望能和现实中的母亲和解,能够得到母亲的爱和忏悔。
但是她还是没有得到,她最后只能和咨询师抱在一起。
她的母亲没有能量去面对这件事情,她拒绝否认这件事情的发生和可能对她女儿造成的伤害。
她不想在愧疚生活。
甚至连一丝内疚都不愿意品尝故事的结尾,他走进那扇门去面对那个被自己遗忘和惩罚的八岁的自己。
她孤独的在地上画着画。
她可以看见她、陪伴她、保护她、爱她。
她和她自己终于待在了一起。
一切的关系都源于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其实,影片中妈妈这个角色,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愤怒。
嘉莲·维雅饰演了这个引起观众公愤的角色,她的演技也相当不错。
在Odette年幼时选择向妈妈哭诉,却没有获得来自妈妈的帮助,才会让Odette一次又一次在性侵中沉溺。
观众在看到崩溃的同时,对Odette的妈妈也是痛恨到无能为力。
从整部影片的剧情来看,成年后的Odette所面临的真实生活与回忆相结合,没有过于悲情的情节渲染,也没有大力地控诉,但是影片却非常有力地将性侵这一主题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张力很强,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肩负起对孩子的责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用一生救赎童年舞蹈老师永远在聒噪,妈妈有点神经质,爸爸爱得力度有点弱,叔叔玩的游戏笑里藏刀,自我安慰“你也会享受的”,遇到了和贩毒混混一起玩的邻居朋友。
父母没有问孩子,自己直接做决定。
妈妈看到“有黏液”的毛巾很生气,然后知道女儿不想和叔叔去森林,她反而逼她去。
心底的秘密为什么最后向一个陌生心理医生才能全盘托出?
问亲密关系里的人,他们听得见吗?
我抑郁了一个冬天,心情低落,自我压抑。
父母只会责怪你为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能看到表相。
那种痛苦就像无人理解的孤独,越说反而不说来的好。
可怕的是,你还知道父母是爱你的,只不过他们的理解水平已经到天花板了,毕竟不可能谁的父母都是心理医生那么专业。
所以,你还得自我解释安慰。
奥莱特她是懂事的,知道家里钱只够她住巴黎十几区,负担起一间涂满黑色墙绘的小房间,她没有过多抱怨,贴个芭蕾舞偶像海报,或者能去巴黎歌剧院就足够支撑她应付那些不堪了。
她只会在被窝下哭一哭,扔扔枕头,妈妈说你天天就知道跳舞跳舞跳舞,可是那是她为数不多的出口。
就像房思琪,她用写作表达她幻想、吸毒、宿醉、疯狂跳舞、甚至臆想去美国跳街舞。
她不敢在男朋友面前暴露过去,选择分手。
她带男朋友见父母的时候,她母亲还是那个样子。
各种变换穿插的场景,就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的拍摄手法,意识流,时空错乱。
当奥黛特第一次说出“no”的时候,那个叔叔居然PUA,说“我好伤心”很难受什么的,小奥黛特就相信了…她妈妈为什么得知真相后没有爸爸来的反应激烈,认为吉尔伯特不像有个恋童癖的人…奥黛特和妈妈的关系也是不正常的 最后她勇敢走进了粉色卫生间 找到童年的那个自己,对她说“你没有错”她强大到可以和回忆和解了,虽然一直期待着的母亲的道歉和拥抱迟迟没来…支持奥黛特的是她的父亲(虽然没有缺席但是迟到了)、爱人(爱的真正的是她的灵魂和热血,而不是就是想sex)和心理医生(开始要和奥黛特保持距离感,后来她们彼此反而成了亲密好友)在控诉中,还有其他受害者,这种性侵幼童的后遗症是他们之后无法进入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
衣冠禽兽的辩词居然是她们没有拒绝。
父亲的爱有点弱且无力,好像压不过妈妈的气势。
母亲为什么就是不肯来个道歉和拥抱,总是骂骂咧咧不能沟通,那么嫌麻烦为什么要生下来。
虽然最后奥黛特控诉的是吉尔伯特,可是她的父母难道没有责任吗?
正因为这段亲缘,仿佛道德感就变模糊了。
她妈妈羞辱、PUA女儿。
说告发之后让丈夫陷入自责,让邻居怎么非言自己,借钱给吉尔伯特仿佛是把女儿做bitch卖了,最后在心理医生那里也没有guity的迹象。
最让我伤心的人是她妈妈。
可怕的不是电影,而是导演那句“亲身经历”。
那种自以为是,极度自私,智商欠费,情商为零,只为自己活其他都不管不顾的人,就该阉割掉生育能力。
为人父母能够实现的避险是绝对不能把养育子女的责任交给别人,才不会给坏人伤害孩子的机会。
整个故事里,最让人愤怒的不是那个年铜皮变态,而是那个妈,已经在脑海杀死他们一万遍
儿童性侵永远都不是一个只关乎受害者的话题。
这个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家庭疏导和儿童性教育的及时到位。
我们都知道遭受性侵的儿童这一生都会背负心理创伤,所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受害家庭能够一起携手面对这个创伤。
可事实上和很多的家长都不会和受害者共情,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因为从小叛逆乖张所以制造一场闹剧来博得关注。
Odette的母亲在事发20年后知晓真相时的反应是怀疑和指责,她觉得自己多年的好友不会是娈童癖,即使事情真的发生过,现在说出来对施害者的家庭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她从头到尾没有安慰过自己的女儿,没有说这不是她的错,只是一味地指责Odette选择此时说出真相对自己的家庭和对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会觉得,小时候被性侵,当时没有说出来,就该永远保持沉默。
说出来,会让父母陷入永恒的自责中。
可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性侵,她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吗?
她能说得出口吗?
又有多少体贴而敏感的家长能察觉到自己的小孩遭遇了性侵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推广性教育。
告诉小孩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侵犯,也指导家长学习儿童心理学,及时发现伤害,及时止损。
可悲的是,我们现如今活在一个越来越无法公开讨论性教育的社会。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Odette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但因为童年被邻居叔叔侵犯所带给她的伤害,她的舞蹈逐渐成为了她表达情绪的出口。
她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咨询了一名心理医生,在对话和描述中逐渐克服生活中的混乱并最终鼓起勇气向父母坦白了这个事件并且报警…
这不是一个特别不同或很新的题材,但意外的因为她温柔活泼的叙事和特殊的剪辑方式及舞蹈的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力量感,也让我在最后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泣不成声。
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使她度过了漫长的压抑又痛苦的岁月,无法继续的芭蕾事业,长期的药物依赖,疯狂的个人生活,因秘密而无法维系的亲密关系,与父母间的隔阂…本该是芭蕾公主的她失去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控制。
她只能用她的肢体去一次次的表达压抑和痛苦,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如何讲述。
导演太狠了,自导自演,那些充满力量的孤独的舞蹈,和富有节奏感的剪辑,简直让我汗毛倒竖。
那么残忍的事实她却用这些明亮的色彩,明快的音乐,快节奏的剪辑,若无其事的对话去呈现,就好像她不在乎的和心理医生的聊天一样。
最让我惊喜的就是专场!
回忆和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交叉太丝滑了,又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就仿佛在看舞台剧,简直绝了,久久回不过劲儿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有趣又特别的讲述后面的事实如此残忍,才让人在结尾的时候无比的痛和心碎吧。
这个故事中我最恨的竟然不是那个罪犯,而是到最后都只是充当背景而没有抱住女儿的母亲。
她的残忍和自私让我看到女主难以启齿背后的原因和她被母亲终身折磨的苦痛。
如果一个孩子被侵犯是意外,是伤害,那么来自母亲的无视,不信任,和为罪犯开脱的一切行为就是亲手讲孩子推向悬崖的双手。
我看她的时候真的咬牙切齿,深切的感受到了,有人生来就不配为人父母。
电影结尾的数据触目惊心,意味着Odette不是个例。
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被阴影笼罩的一生不知道是否能有机会治愈,又是否可以拥有一个拥抱自己告诉自己那不是她的错的机会呢。
形式有点特别,闪回与现实交错,舞蹈有一定特色
算是今年北影节新片的一个惊喜,题材满分,观影过程中数度落泪,对于记忆和想象的表达也很优秀。虽为性侵片,但本质上是一个成长片,讲述女主如何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正视自己童年不堪的过往,勇敢说出一切,并将恶人告上法庭的故事。女主的母亲真是最恶心的人物
三星半,转场和剪辑挺有意思的,这种类型的电影做家长的都应该看一看。
剪辑是亮点,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有时候容易让人抽离,但又会有一点意犹未尽。没想到这个题材的电影,让大家讨论的竟然更多的是技术层面。
这个当妈的太逆天了。
想法是好的 但导演没必要把自己安排女主角啊 舞跳的很烂 年纪跟她的好朋友和其它舞蹈演员差太多 年纪大人物设定就定40多岁不好吗 非要把近五十岁的身体装进20多岁的人物中 好尴尬 看的一点都没共鸣 只要她一跳舞我就想吐槽
建议和《信笺故事》一起打包上中学教材!!!!
好恶心啊,恋童癖
有些蠢。
鏡頭語言相對輕鬆不壓抑 有些神經質 並沒有刻意的營造痛苦 但通過過去與現在的交互和極具張力的舞蹈動作表達了奧黛特的自我意識覺醒。分分鐘想把奧黛特的媽從屏幕里揪出來暴打一頓 還有 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被性侵…這是認真的麼?
黑暗夺走了她的优雅,无处安放的愤怒成就了另一种舞蹈。回忆打通时空,可以戏谑无法改写。但还是可以努力,把被丢掉的自己带出那个空间。恸哭到虚脱(好像是第一次感觉到场子里这么多男儿泪),冲击力太大了,但至少于我不是煽情也不为剪辑,完全是舞台式的力量,深夜小狗那年学开车的残酷往事。果然改编自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1tuHgBt0B-9rCx5DN_eFRlw无字fhwj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高中時,公民老師請來了女警,和我們談性侵及女子防身術。在臺灣,超過九成的性侵案是由認識的人所為,如戲中女主,被父母的朋友長期性侵。在臺灣,阻止受害者報案的人,常常是母親,一如我在高中認識的學姊,她請她媽陪她去報案,而她媽說,不可以說出去,太丟人了,高中就不是完璧,真是下賤,一定是你太晚回家勾引來的(她只是和所有高中生一樣晚上補習而已);亦如戲中女主母親,不願承認自己照顧上的疏忽,總是把小孩丟給加害者照顧,甚至連落紅都誤以為是例事來,而始終拒絕承認女兒受性侵。在女警跟我們解說的資料裡,當年最小的受害者只有八個月大,被舅舅性侵,是醫院報的案。什麼是真實?當你身邊的人說他被親近的人性侵,你覺得這一切不可能發生,太戲劇化,一定是騙人的,或是自找的,如戲中母親,這就是血淋淋的真實。
导演想了各种手段,没把故事讲好,女主感觉和她妈妈年纪一样大
。
「"我看不出来Gilbert有恋童癖。说实话,他日子过得挺好的,长得帅又成功,跟变态不沾边。""好,Mado,你告诉我,恋童癖长什么样?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恋童癖?看他穿的衣服吗?你能看出来吗?你看不出来,你什么都不知道,谁都有可能是恋童癖。"」童年时的odette简直像个小天使,描述故事过程穿插跳舞好评,视觉效果和配乐锦上添花。给美术指导加鸡腿。
这样的题材看的还是难受,但是感觉还是更适合做成舞台作品,毕竟舞蹈和剪辑都不太像电影,很少见,但观感的确一般,做成舞剧可能会更好吧。嘉莲维雅母亲演的这个角色的态度也让人挺难受的,女主和嘉莲长得太像,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不该吐槽这个选角......
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色彩也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别样的呈现方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特别喜欢片中那些舞蹈的段落也深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咨询则将童年和成年两条故事线很好地串联起来童年那个受伤的奥黛特一直住在成年奥黛特的心里尽管被封锁起来 却时时影响着她的生活故事缓缓道来爆发出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同处一个影厅的我们既因本杰明的“雌蕊”而爆笑也为陷入痛苦的奥黛特揪心为吉尔伯的所作所为以及母亲的不作为而愤怒最后一幕 为终于打开心结勇敢面对的奥黛特而流泪 欣喜今晚UME F排16座男观众摄屏G排坐在我隔壁的小哥哥善意提醒两次,并在影片结束后要求他删除视频。该男子态度恶劣 影响到周围观众观影要给隔壁小哥哥疯狂点赞
每个受害者心中都藏着被颗拯救的灵魂,他们只能坐在伤口前,静静旳等待着能理解他们的人。电影中的人格分裂到自我和解,每重人格都需要得到重视和安慰,心理机制才能平衡。在心灵最易被忽视的那块角落,也许就是解开谜团的源头。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