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的看过这部儿童电影,觉得各方面都不错。
故事叙述很流畅,事件衔接恰到好处。
最吸引人的是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却多面的,比如校长,对学生们操心得很,自己的孩子反而扔在学校自生自灭,她虽然喜欢传统好孩子,但是也努力把坏孩子引到正路上。
辅导员则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与大量资源,另外她能真正改变学校风气的原因其实是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让大家逐渐认识到不仅仅是学习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靠着画画、捏泥人,只要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教育也终归要适应时代。
“着火喽,着火喽”校门口的麦秸垛不知道被谁点着了,跳皮筋的女同学们吓得赶紧报告老师,几个胆大的男同学围着兴奋的乱跳,一个鼻涕还没来得及擦的小屁孩突然哇哇大哭,“我要吃烤红薯”,有几个村里家比较近的娃娃飞快跑回家里,熟练地从化肥袋里捡了几个红薯,扔到火堆里。
教导主任和几个老师一边让围观的学生赶紧回教室,一边端着脸盆来灭火。
所幸脸盆装的水不多,来回好几趟才彻底扑灭,几个红薯早变成黑咕隆咚的玩意,小屁孩即便烫得左手丢右手,右手又丢左手,啃的嘴角黑一块黄一块,也舍不得放下。
这可能会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烤红薯,可惜他却忘掉那年的味道。
这事究竟发生过嘛?
我也不知道,虽然只存在老妈的讲述中,但照我的混蛋性格,还是干得出来。
毕竟在我印象中我还抢过比我大的小孩玩具,就因为我在某个高中家属院说句我爸是校长,他也只敢松手。
当然后来他知道原来是小学校长,还不是市里的,我被揍到哭的比他还惨。
说回电影,本来是吃完饭随手选的一部,却没想到让我们全家都放下刷抖音的手,老老实实看完了。
神奇的是每个人关注的都不一样。
小妹妹一直在笑,她说班长和她小学的神经兮兮同学一毛一样,她还一直纠结最后改成绩不道歉的事,我估计跟她上学期被化学老师不公平对待的一件事有关。
今年刚分配到初中教学的大妹妹什么也没说,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从师范毕业就一直在同一个乡村小学工作三十年的老爸看到一半的时候轻轻说了句,这不是埋迹mai ji (意同埋汰,糟蹋)老师木,最后又无奈叹口气,坏(hai四声)娃木不好整啊。
我作为小镇做题废物,一直盯着毛豆的一举一动,真羡慕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有好多玩伴,可惜一丁点记忆都没有。
说实话,小演员们可太好了,演技个个都好棒,是支撑我看下去的唯一动力。
电影选题乡村教育出发点很好,细节也很还原,可剧情太单薄了,人物过分脸谱化,偷瞄了眼驼着背,两鬓斑白,头顶反光(当然这是遗传,倒不是累)的老父亲,天天吃饭还督促老妈教学多上点心,也不能为了突出女主就显得基层教师那么刻薄,让这群老教师们心寒。
看完电影天色已晚,刚好上次买的烟花还没放完,银色的火焰映的小妹的笑脸更添几分可爱。
如果如电影所说,在烟花下许愿更灵的话,我真希望我们农村的娃娃们,特别是留守的娃娃,多一点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能够每天笑着上学,希望小小的他们能有人教他们健康成长。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感受很深,最喜欢电影中的粉提老师,在面对众人眼中两个“问题儿童”诗牛牛和毛叶时,她并没有像别人一样觉得他们不听话,而是立马发现了他们的独特之处,并鼓励他们放大自己的独特,最终在粉提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俩都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光。
希望这世上能多一些像粉提老师这样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而不是一味的“应试教育”磨灭掉光。
最后,请记得你是这星球独一无二的你!
标题引用申老师的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很能感同身受剧中校长老师以及班长对牛牛的偏见与盲目,如果没有表妹老师的引导与耐心,去发现背后的故事,不知道两个孩子会走向怎样的人生道路。
老师与孩子们的演技超乎想象,尤其是班长值得一个奥斯卡,实在看不出是真情流露还是演技超群最后,感谢导演用简单的故事和三毛钱的特效拍出了孩子内心最纯粹的善良,谢谢
“每个人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朵。
”在电影《河边有个好地方》中,张忠华导演巧妙地运用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温暖而真实的描绘了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的探索与冒险。
影片中的孩子们,尽管个性迥异,却都怀揣着同样纯净无瑕的心灵。
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他们相互扶持、携手共进,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执着。
在影片中,导演张忠华继续秉承其一贯的创作理念,将镜头对准了较少受到关注的乡村教育题材,通过幽默风趣的故事叙述,引领观众深入了解真实的乡村世界。
影片借助诸多细节使观众感受到乡村教育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心酸。
让人不禁思考,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模样?
作为《树上有个好地方》系列电影的《河边有个好故事》再一次深情致敬了乡村教育,以朴实无华的儿童视角,展现乡村青少年的成长心理历程,值得一看。
电影中的河边场景真的太美了,白天的波光粼粼,荷叶翻涌,晚上的星河绚丽,湖光静谧,它不仅是诗牛牛的好地方,更是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的精神庇护所,远离人际的喧嚣,回应自我的呼唤。
电影里面的色彩也特别考究,在充分还原儿时学校场景的同时加入朦胧的光影色彩以及沉浸的色调对比,在大荧幕看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洗涤心灵的感受。
看完之后深有感触。
作为一部聚焦乡村教育的“小而美”儿童片,《河边有个好地方》在延续前作《树上有个好地方》真挚深刻风格的同时,以更加开放和现代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关于“刺头”孩子、同龄友谊与师生情谊的温暖故事。
影片不仅关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还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探讨教育理念与成长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深远影响。
张忠华导演通过乡村教育这一鲜有关注的题材,为观众营造了一场治愈童年的精神旅程,彰显出儿童片独有的艺术魅力。
童趣是儿童片的核心,也是《河边有个好地方》的叙事灵魂。
从张蒙鑫饰演的“刺头”诗牛牛,到刘祐榕饰演的安静内向的毛叶,影片通过细腻幽默的细节展现了儿童独特的世界观和行动逻辑。
比如奶奶用土办法“驱邪”的桥段,通过带有生活气息的乡村语境,将乡土幽默与童真无缝结合,让观众在莞尔一笑的同时感受到成长环境对孩子心理塑造的深刻影响。
这种童趣的表达既是儿童片独有的喜剧元素,也是一种情感共鸣的媒介,让不同年代的观众都能在熟悉的童年记忆中找到共鸣。
诗牛牛的叛逆行为表面上是“刺头”,本质却是对关爱的渴望;毛叶的沉默寡言并非冷漠,而是对艺术的专注与热爱;而班长闫颖心理问题的表现,则是长期高压环境下个性扭曲的结果。
这些孩子的状态,深刻反映了当代城乡教育在个性化发展上的突出矛盾。
导演没有简单地批判乡村教育的不足,而是通过温暖的笔触展现了粉提老师如何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闪光点,并用鼓励和尊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走向成长的阳光。
《河边有个好地方》延续了张忠华导演一贯真实质朴的叙事风格,没有浮夸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桥段,而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诚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受到温暖。
尤其是影片中粉提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弥漫着一种真实而温馨的情感力量。
她的耐心与鼓励,成为了孩子们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撑,这种暖心的师生情谊不仅让观众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滴温暖,也引发了对“好教育”本质的思考。
张忠华导演用他的镜头,让观众重拾对童年的记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这样的“小而美”佳作,如冬日暖阳般令人感动而充满力量。
感觉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怀念童年的成年人,《河边有个好地方》都值得一看。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份带着温度的情感礼物。
2025年影院观影第9部。
因为自己在筹备儿童电影,所以十分关注这个类型的影片,这部片提名了去年金鸡奖最佳儿童片,自然不能错过。
没有看过同团队打造的前作《树上有个好地方》,单纯从这一部而言,影片的确做到了在有限的制作经费下达到一个不错的水准,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它做到了我一直想追求的“好看的”儿童电影。
整体叙事是流畅的、引人入胜的,没有降智的对立,没有狗血的歇斯底里,一切都如同生活般平平淡淡,而平淡之间又透露出那些踩在泥土上的质感,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诗化乡村的宁静,也没有着力表达乡村的穷困,和奶奶相依为命的牛牛父亡母离,导演聚焦的却不是家徒四壁的生活而是这个孩子的内心,这个常人眼中的问题少年那不为人注意的内心世界。
电影名叫“河边有个好地方”,我猜作者是想说牛牛和毛叶在河边燃放烟花,这是两个孤僻独立的少年内心的乌托邦,不过整体却没有突出河边之外的世界的,使得这个乌托邦存在的不够独立鲜明。
电影后半段不似前半段那么写实,多了很多意向化的表达,比如被彩灯装饰的树、牛牛用荧光棒围起的池塘、还有牛牛抛向天空做礼花的荧光棒,这种风格上的撕裂感都值得商榷,另外就是灯光在后半段也颇为抢戏,尤其牛牛被冤枉偷钱、同时也是粉提老师被校长表姐指责过于理想化的一场戏,可以说是全片冲突最激烈的一场戏,却莫名地打了一个橘色柔暖光,实在不能理解。
还有一点,就是班长闫颖地角色设定,让我有些许不适,我觉得如此成人化表达一个五年级孩子,即使有现实的依据也有强行制造矛盾的嫌疑,而且最后的反转略显仓促。
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是《树上有个好地方》还是可以称得上一部好看的电影,优秀的儿童电影。
《河边有个好地方》聚焦于校园生活,通过对不同性格孩子的刻画,深入探讨了教育这一宏大主题。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留守儿童诗牛牛、富有创作天赋却被孤立的毛叶,以及事事争先的班长闫颖等鲜活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教育理念与环境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诗牛牛作为留守儿童,身上有着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缺少父母陪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情感与教育上的缺失。
然而,电影并未将视角局限于展现其困境,而是努力挖掘他的闪光点,让观众看到即便身处艰难环境,孩子依然能绽放出独特光芒。
这不仅是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温情关怀,更是对教育公平性的一种叩问:如何让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能被发现、被培养。
毛叶的存在则揭示了校园中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性格内向而遭受孤立。
他虽沉默寡言,却在创作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
这一角色促使我们思考教育环境的包容性,是否真正做到了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毛叶的经历提醒着教育者们,不能仅仅以成绩、性格等单一维度去评判学生,而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土壤。
闫颖则是在家长高期望下成长的典型代表。
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事事争先,努力在班级中获取更高的存在感。
这一形象反映出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度强调竞争与成绩,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闫颖的内心世界,是对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一种映射,促使我们反思教育的初衷究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追求成绩与名次的机器。
影片中引入心理学老师的观点——因材施教,这恰是对前面诸多角色所反映问题的精准回应。
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深刻地传达出教育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模具,而应是量体裁衣的定制。
然而,影片并非尽善尽美。
最后的误会偷钱情节,显得有些落入俗套,处理方式较为低级,未能像前几部“好地方”系列儿童电影那样有效地升华主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深度与价值。
希望在后续创作中,能够在情节设计上更加用心,避免此类简单套路,让作品在探讨教育问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入。
总体而言,《河边有个好地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儿童成长与教育问题的窗口,尽管存在瑕疵,但仍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电影是部好电影,在晚上吃过饭后看一部这么清爽的片还挺解压的。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长大后忘了自己曾经是小孩的人,另一种就是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孩子时的感受的人。
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是后者。
看见他的作品,想起来很多作为孩子时的感受,那种孤立无援,因为自身的个性与ta人不同,或是不符合应试教育下的规范于是被排挤,天性被扼杀。
粉提老师的存在代表着很理想化的教育者,与校长这样有些权威性又有权力的象征形成对比。
刻板、僵化的教育体系需要被注入理想化的热忱和能量,才能真的去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不同的个体都能得到关注。
片中班长的存在好像一个假人,那种对权力的崇拜,对于弱势人群的霸凌,过分追求优绩主义的执念,都让小小的孩子身上出现了许多大人身上才有的欲望,变得扭曲、可怖。
最后,很喜欢孩子们身上才有的那种想象力与浪漫。
在你年少时感到自己在世间孑然一人时,如果有一个人,有一个声音可以站在你这一边,对你来说会是莫大的救赎。
天地虽广,有另一个人支持、看见与陪伴你,就能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小小梦想。
额……2.5吧……好刻板……好套路……比起第一部,一点新意都没了……好多地方不合理……为什么执着于塑造很坏的小女班长??
25年3月13日,看的解说
就说片名怎么和“树上有个好地方”那么像,原来是同一个制作团队拍摄的啊,不仅主题都是看似顽劣的学生其实也有闪光之处,需要教育者耐心地因材施教,几位主要成人演员也还是那几位,连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都是原来那个学校,堪称“好地方”宇宙了。只不过拍到第三部,虽然主角换了,但确实没啥新意了,很多戏剧冲突也设置的过于刻意啦,但还是希望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遇到欣赏他改变他的老师。演毛叶的小演员好可爱,以及虽然里面的陕西方言不错,但每个人演出来都是一副咬牙切齿不能好好说话的沟通方式真的很让人出戏。
很喜欢这种关注儿童心理的电影,幽默风趣,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年少的启蒙老师真的很重要。
第4662-儿童片,最好不要想着怎么教育观众。能把童年怎么过的尽可能真实呈现出来就行,虽然做到有趣又润物细无声不容易,像《冬冬的假期》那样就挺好。
结尾处还有点担心像闫颖这样的孩子,谁会发现她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彩蛋说有她的故事,我就放心啦,被关注到就行。。
安安静静,很舒服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个平淡清新又娓娓道来的儿童故事,所有的演员都很真实质朴,故事也很接地气。一所农村小学,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静不下心来,可能会看不进去。支持国产乡村电影。
剧情发展过于理想化了,而且对于教育和孩子的问题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几个小孩子都很出彩,也正是几个小演员让电影可看度提高不少。
故事很朴素也很真实,能把这么真实朴素的故事讲出来而且有趣、感动人,也是很强的。聚焦在农村教育的问题,尤其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这次传达的教育理念和之前的《树上有个好地方》系列1-2类似。但是这个影片唯一的不同在于:两个“怪”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更重要的是,他们看似“怪”其实他们都很有才华,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有擅长的才华,画画、讲故事、写故事,擅长雕塑,更重要的是,他们善良。相对比,只顾学习的孩子和争面子的家长这种背景下心里畸形的“三好学生”传达的教育理念就是—鼓励式的教育和挖掘学生的亮点,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标准化和纠正孩子的思维方式,要善于挖掘孩子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希望这个系列接下来可以展现更多不一样的内涵表达,太相近了总感觉越往后越没有冲击和震撼感…但愿不要落俗
吃饭时随便选的,没想到还挺好看!好久没见到这么朴实的儿童电影了,像两千年初拍的。在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度,服从和被规训才会成为好学生。创造力简直是最不需要的品质了。
小演员们演得都太好了
还行
第三部了,还是这么童贞
特别有意义的一部电影,清新脱俗
很难评,虽然有出生地、童年印记加持,但就像王建房歌里唱的:我想飞~电影的确太飞了……还是喜欢以前霸王年代那些作品,就好真实好回忆……现在可能为了拿奖为了商业化就缺失了很早以前那种feel,只让人感觉脱离、不真实
永远没有第一部的灵气和真情实感了,基本沦为了科幻片。人物和情节,基本都是重油重盐重糖调出来的,前90%是社会的缩影,后10%是过审的求生欲
自我感动给谁看?
姊妹篇诗牛牛的成长转向了和同样被边缘的毛叶的友情,但更多是从外部事件的推动,来反映孩子心理变化的,包括以班长为首政治化的氛围笼罩在整间教室里,针锋相对的承认世界、半成人世界多了些刻意。
并没什么意思。主角已不是巴王超过了。女老师还是那个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的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