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到了村上春树的一个短篇《背带短裤》。
讲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在德国旅游期间为丈夫买背带短裤。
之后通过一些事,意识到自己不经意地被束缚在“贤妻良母”这个角色里。
重新想起了以前的自己。
回国后与丈夫离婚了。
不过,看完全片之后,整个电影的主题还是和村上的短篇有一些的出入。
相似的也有,一个与丈夫默契地保持某种不自主的和谐关系的中年主妇。
某些事情,(电影里面是和客户孙子的一段关系,村上小说里是富有象征性的观察一个身材类似丈夫的人试背带裤的过程),使女主角内心的自我意识重新觉醒,不再愿意被一段社会要求、丈夫要求的关系束缚自己。
女主最后都以某种方式逃离了这段看上去和谐的关系,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当然,两者的侧重点虽然有不同,但联系起来一起看,还是有点意思。
村上春树的《背带裤》谈的是这位中年母亲,意识到自己过去几十年作为贤妻良母是徒劳的人生,由此决定跨越徒劳人生与非徒劳人生的障碍,促成命运转变。
而《纸之月》则更多地谈梨花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以及这个过程里面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些东西。
《背带裤》里面母亲是独自回到日本,杳无音讯一段时间后突然告知要离婚。
虽然已经够突破常理。
不过,《纸之月》的设置显然要表达更多的东西。
原本称职的妻子、敬业的员工,在陷入一段婚外恋之后,盗取银行资金,先是以资助恋人为目的,后来尽情享乐。
这就有新的问题。
人在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的同时,能不能建立在侵犯他人的利益上面。
要是出现在思想课的话,当然是否定的。
但是,电影里面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论述。
小时候,原本一班人说好要长期捐款资助国外的小朋友。
但渐渐大家都只顾自己忘了这件事,小梨花于是决定偷爸爸的钱完成这份心意。
在面对修女质问的时候,小梨花很理直气壮,而且反问了一句“修女不也说给予比获取更加快乐吗?
”。
常理下,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但是,在小梨花看来,远方的小朋友得到了资助,自己因此也得到了快乐,而自己父亲可能对这点钱并不会在意。
当自己的幸福观和普世的道德相悖,事情可能就会因为自己盲目而变得复杂。
长大后,梨花盗取银行资金,为了小恋人,为了奢侈的享受。
这显然已经离经叛道了。
不过,要更巧妙的东西。
代表虚假世界的纸月亮。
某种象征意义上,和《1Q84》的两个月亮有相似的地方。
“因为这些都是假的,虽然知道会结束,但是反而松了一口气,不再害怕,被摧毁也没关系,自我崩坏也没关系,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就抽离出来了,如果别人可能存在的痛苦都是虚无的,是不是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了。
当然,最后回归到了现实。
梨花在东窗事发后,尝过自由滋味的她已经不再愿意失去了。
于是,同样是象征意义地砸破窗户,砸破普世的道德观、打破世人的鄙视与批判,远走高飞享受自己的幸福。
逃跑的路上,很有意思地镜头还不断切给了,被背叛与欺骗的丈夫、被蒙骗的客户、抛弃梨花的光太。
所有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继续自己五彩斑斓的生活。
而梨花,也一样。
梨花与隅的一番对话堪称经典。
一个认为自己的自由很重要,一个认为人还是应该受社会约束,生活在自己的社会角色里。
不能说两个观点,只能说两种人生态度。
梨花邀请隅一起逃的时候,慌乱的眼神,以及片末望向崭新的玻璃,两段,表现了隅内心的动摇。
社会秩序与道德判断,并不会因为一个无关重要的人而改变。
秉持怎样人生观的人还是怎样生活。
留下的烂摊子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这个暂且不谈,也不管。
这里说的不是自由幸福的定义,不是全人类的幸福指南,只不过是展示出来,一个人的欲望意志挣脱了枷锁之后,去追寻自由与幸福是怎么样的一件事。
也就是说,这不是告诉你怎么做,也不是要讨论对不对,只是告诉你有件事情是这样。
其实《背带裤》 与《纸之月》还是有某种内在联系。
被人操控没有自己想法的生活是徒劳的。
而如何一步步地丧失自己曾经拥有的思想和看法,就体现出来人生的无奈、不确定与宿命性。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追求的幸福自由相反则是非徒劳的。
这当中当然会有,像电影里面一样很多现实性的问题。
但是,好吧这点我也没能太想清楚。
最后,还想起了《合法副本》里面的一句话:“人类是唯一忘记了生命的目标、活着的意义是在于寻求快乐的物种。
如果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完成这个目标,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指责他。
如果他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快乐,我们应当祝贺他而不是批评他。
”
有钱自己花不好吗?
为小白脸花钱。。
这境界我咋做不到呢?
以下内容与电影无关,看了篇有意思的微博,然后想到这个电影。
作者:_村西边老王_我们观察到的经验是——女人什么时候可以彻底摆脱对男人生存价值的需求?
也就是什么样的女人,能够真正做到不图男人的钱?
答案是——她非常有名,或者非常有钱。
一年几十万这种不算,算穷人。
一年几百万这种算优秀,但是也不够。
至少要达到1年500W或者1KW收入以上的女人,才能彻底摆脱、对自己找的男人的赚钱能力彻底无所谓。
这是基本的门槛。
99.9999%的女人一生无法达到。
也就是如果你的钱没多到一定地步,女人是很难摆脱让男人提供生存价值这个核心诉求的。
除非你压根不打算结婚、不打算找男人,完全放弃这个诉求了。
否则你就无法摆脱这个地心引力。
要摆脱地心引力——需要宇宙加速度。
钱是宇宙加速度,可以让人的心态彻底发生变化,当你的钱多到每年几千万上亿的时候,你就可以彻底摆脱普通阶层女性的心理诉求,否则极难摆脱这个诉求。
一年赚几十万这种根本不算钱,一年几百万这种只能算比较优秀,达不到摆脱普通人心理诉求的宇宙加速度。
实际上这是非常高深的知识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人的心理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就是一个人的阶层所带来的社会规制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我估计微博上能看懂的、能运用这个知识的,不到1%的比例。
我就是说了,他也不懂。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本质上是由他从小到大的阶层决定的,同时又要综合他的长相、学习、工作、收入等各方面影响别人对他看法的东西,以此综合,会形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一般来说是稳定的——除非,除非他能改变阶层。
也就是钱是宇宙加速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否则只要他的阶层没有明显变化,他是不会变的。
所以——一个女人,只要不是特别有名,或者不是特别有钱,她是无法从心理的底层层面摆脱对男性的生存资源的诉求的。
就算她骗自己,钱我可以赚,只要这个男人对我好就是——就是让男人提供情绪价值就行。
但是基本上,普通人这么做的,感情都没有好结果。
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宇宙加速度没达到。
梨花是一个银行的职工,负责跑业务。
看起来很温顺,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交谈心事,在家中的她和丈夫的关系规矩客气,丈夫似乎也没那么在乎她的想法,她也不倾向于去表达什么。
她在一次跑业务的时候遇见一个客户的孙子,后来在一次次的偶遇中孙子向梨花发起攻势,梨花也主动迎击,开始了这段婚外恋,后来在和他爷爷办业务的过程中得知孙子欠下了一屁股债,梨花向他询问这件事,他一开始不愿梨花帮忙,但是梨花的圣母玛利亚光环和保护欲让她非要逞能,说谎称自己是有钱人,而后做假账把爷爷的钱借给孙子用,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做了一堆假账带着他去挥霍玩乐,孙子也被宠坏,懒惰无所事事依赖梨花,最后也背叛了梨花。
在假账败露后,梨花逃去了泰国。
1.梨花和丈夫之间没有爱情,梨花在家中一直是附属品的地位,在电影中在前面的铺垫中丈夫一直表现出没有那么在意梨花,然而在电影后面却一直表现出丈夫对梨花态度的改变。
2.最后梨花想通过身体交换换爷爷的存款的时候遭到了爷爷的拒绝,可能是在指出出孙子从一开始就在撒谎,骗取梨花的同情。
3.梨花的圣母玛利亚光环让她一直有去施与别人的欲望,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渺小一直让她不能如愿,孙子的出现让她有了这个契机去打破禁锢随心所欲。
她说只要想到这一切都是假的他就感到轻松,什么都不去想。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唏嘘这么个涉世未深的家庭主妇,为了一个小白脸最后要坐穿牢底。。。
20分钟之后傻逼的我就被扇脸,原来她的三观早就追寻远古大神尼采去了。。。
她是从来没想过自己被抓,因为她根本不在乎,她也从来没想过自己被骗,因为她要的就是爽。。
最后她被抓,在给呆逼老女人洗完脑后,用凳子把壁窗砸碎,我以为她想自杀。。
镜头一转,她已经跑了。。
我引以为豪的三观优越感碎了一地,事后想想人生苦短,是时候去骗点钱了。
繼覺得還不錯的聽說桐島退社了之後,看到這部宮澤理繪詮釋的紙之月導演運鏡之精湛,剪接之客觀,敘事之流暢,正式成為吉田八大粉絲此部紙之月雖為一部犯罪電影,卻完全不落俗套,以一位理性又細心的女性角色出發到看到終了終於恍然,原來她並不是迷惘,而是比任何人都清醒,比任何人更明白自己犯罪與沈溺的每一刻,都隨時有面臨審判的準備,因為她正在用力生活著,順著自己的心,沒有任何拘束她不在乎一切是假不在乎一切是短暫,是強求,是禁忌隨時會嘎然而止,大夢初醒輕輕地順著自己的心,到想去的地方去成為一個別人眼中完全自私的人,也是完全自由的人俐落又沈穩的女性電影,細膩的表現每一角色的心境儘管到了最後一刻仍然努力著,不慌不忙,不放棄的走著自己的信念導演以客觀說明了一切,客觀引渡了反思,在你/妳感受到生命正用力燃燒時有什麼理由要停下來?
女主角拒絕像死人一樣活著,不膽怯的解放這一切體制與世俗當你以為一切無路可走,原因無他,是因為你已經放棄
何谓真实?
何谓自由?
金钱能买到什么?
纸之月.. 也许在虚假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彻底的自由就是假象 看见一个演员的诞生,摆脱青春的美貌,蜕变出内敛又深沉的情绪铺陈 喜欢片中的声光与运镜,精准含蓄,蕴染了女主内心幽微的转折 无关道德,不问是非,对现实保持怀疑质问,让想像无所顾忌,直逼灵魂的边际,也许就是艺术的价值
就道了两次安见了两面就开房了,梨花够骚的,被一个年轻男人操爽了,丈夫都不要了,还伪造票据3千万和小白脸玩的那么开心,一点都不担心,女人够可怕,然后作假被上司怀疑,小白脸又带女人回来分手。
梨花在女子教会学校时为了给灾区孩子捐款就偷父亲的钱。
在银行上司发现她偷这么多钱后她破窗逃跑,逃到泰国,正好碰到小时候捐助的脸上有疤的男孩,现在是个水果摊贩,正巧看到警察来了就溜了。
以为自己是施舍其实过度施舍是为了虚荣,自己所要的自由是在伤害他人,自私
2014年影片,讲述1995年发生的故事。
先看的韩版,再回过头来看日版。
日版的故事结构完整 气氛到位,以女主小时候“爱之子计划”为平行叙事支线,反映了人物性格:过度偏倚事物的某一方。
认同“给予比索取更幸福”,却忽视了自己对他人金钱的剥夺,以致成年后在银行工作,做出了同样的行为,伪造存单,私吞存款。
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终有一天会东窗事发,但依然沉溺在给自己营造的“幸福”中,以消失的月亮暗喻当下的假象,幸福是假的,但因为知道它是假的,反而不在意了。
电影《纸之月》改编自日本著名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角田光代擅长描写出平凡女性的切身问题,将她们狡猾、温柔、友情等感受性融入日常生活中,化为杰出的作品,是过去所未有的现代女性小说。
在银行当了4年的临时工梨花终于转正了,为了庆祝,她给丈夫买了一块手表,可是她丈夫嫌弃表太便宜。
结婚很多年了但是没有孩子,夫妻感情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梨花寂寞了,人一寂寞,就会饥不择食。
在去一位老人家里办理业务的时候,见到了老人的孙子也就是渣男主,相遇的目光瞬间化成电石火花,点燃了暧昧的空气,两人的关系迅速变成了热恋的男女朋友。
有一天,梨花突然得知渣男欠了高利贷,骗他说自己家里很有钱,爽快地把钱借给渣男,其实钱是梨花利用职务之便偷来的。
梨花丈夫因为工作原因去了上海,这下好了,为梨花和渣男提供了空间。
两个人越来越大胆,花销也越来越大,甚至买了房子和豪车,当然花费的钱都是梨花偷银行的。
即使梨花对渣男好的不能再好了,渣男还是出轨了,捉奸在床,梨花生气地走了,渣男跑来小心翼翼地解释,然后,然后,然后梨花就原谅他了。
好景不长,一位在银行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发现了梨花的秘密,赶紧告诉了行长,可是梨花用知道行长和女同事的情人关系来威胁他,行长只好把情人女同事给开除了。
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依然不依不饶,结果发现梨花偷银行的钱已经不计其数了,这下好了,行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报警了。
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来了,镜头里只剩下了梨花和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
女职员化身上帝视角告诉梨花,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努力的去解决问题。
两人巴拉巴拉墨迹了半天,一般剧情到这里,应该是女主悔悟了,明白自己肯定会判死刑的,所以都会在警察来之前自杀。
女主接下来的动作是,用椅子狠狠的打破了玻璃,对,我以为她要跳楼,可是她逃跑了,逃跑了,逃跑了,尼玛原来是二楼。
日剧跑强行上线。
渣男此时此刻正逍遥快活着呢,根本没有空管梨花的死活。
最后,回忆了梨花小时候的一件事,天主教搞了一次募捐,梨花捐了钱,收到了受助者的回信,梨花很开心。
于是梨花继续捐钱,没钱了就去偷她爸爸的钱,但是没有任何回信。
老师劝她应该量力而行,可是梨花内心的母性爆发极力反驳老师,这很圣母啊。
镜头再次转回来,梨花已经逃到了泰国,神奇的是梨花在泰国居然遇见了小时候捐钱的受助者,她欣慰的笑了。
钱其实就是纸,月亮是纯洁的,但是月亮在天上够不到。
用纸做的月亮虽然摸到了,但是一碰就倒。
预报有台风,但还是拿着雨伞出门了,今天晚上同评的是电影《纸之月》,也翻译《钱去哪儿了?
》,绝对舍不得错过啊。
赶到的时候刚开映,第一个镜头我就入戏了:银行的女职员在休息室换工作制服,这场景太熟悉了,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一段在银行工作的岁月,然后是宫泽理惠扮演的银行职员梨花去客户家里吸收存款推销国债,当梨花站在客户家门外的时候,独栋的修饰精美工整的日式建筑立刻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京都蹓跶的时候看到的民居,完全一样,我戴上耳机,老师熟悉的声音开始介绍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有点走神,忽然发现自己对这声音已经上瘾有了依赖,整个咖啡馆安静下来,只有这声音在缓缓讲述,电影是造梦,评论的声音就让我在这梦境里沉醉得更深,不知道如果生活里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声音该怎么办?
这自然是一部好片子,“好”的意思如今是指值得老师来同评和赏析,整个画面几乎像黑白片,演员们的表情也都很克制,一切都非常简洁朴素,和影片涵盖的丰富主题、人物的情感起伏形成对比,如此便有了巨大的张力。
相差17岁的不伦之恋,原本贤惠节俭的主妇竟然一路贪污至3000万日币,罪行败露后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女人到底要什么?
钱去哪儿了?
老师忽然化身金融专家,总结的时候差点让我以为在金融课堂,从日本的降息说到金融危机,从老龄化说到离谱的福利制度,我竟然走神了,一切都是假的,其实从纸钞被创造出来它就是假的,是个替代品,它本身毫无价值,这一点在影片中说得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
影片里面的钞票是假的,存单是假的,人们说的话是假的,包括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月亮是假的,好看的东西是假的,但是手表和宝马是真的,第一眼的心动是真的,欲罢不能的高潮是真的,少年时被教育的宗教信念是真的,曾经的捐赠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是真的,历经一切后的那个“结果”是真的,但所有这些真的最后也终将被擦去,一切都是假的,当然,好看就够了。
是追求满足千万种欲望难,还是克制一种欲望更难?
某年中秋夜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一切现实的欲望都被满足,钱不再是个问题,你会做什么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月亮下愣住了,朋友说当这个问题挑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呆住了。
我们前所未有地富有,也前所未有地贫穷,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也日夜不停地污染我们创造,也被毁灭。
在那面被打碎的玻璃窗前,梨花问:要一起来吗?
我想,银幕前的观众都是羡慕她的。
最后出现在泰国街头的梨花好美,时光对于女人是残忍的,有一种女人却可以被这残忍加持。
刚到家,外面大雨倾盆,老天爷最近下雨上瘾,这是真的。
2015.7.10三山于上海。
@2024-06-02 16:03:06
钱还是是纸质年代,对一沓沓可以像其他任何物一样被传递和把持(似乎的占有)的纸片和它的抽象交换价值之间的认知错位在这个银行职员身上爆发。在逐渐膨胀的虚妄感中,武断的激情给了她一个似乎确定的生活的基础,于是创造更强烈的虚妄的努力成为了她快感的来源。
果然还是电视好看些,完全没有表达出日本女性内心不受重视,价值得不到承认的焦灼。归咎成只是简单粗暴的想帮助别人,可是为什么?还是喜欢电视的女主更多些,更优雅!虽然电影女主年轻时是亚洲女神,老了居然看起来很“小家子气”
给男人花钱倒霉一辈子
丝毫没有感受到宫泽将欲望堆砌起自由的心路历程。。。。池松壮亮脱上瘾。。。。
目前今年新看片里最打动我的,没看过日剧版,但单说电影对人物视角展现非常饱满,道德底线并非电影所讨论核心。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间真假与落差令人唏嘘,欲望本身是个炸弹,太用力无论选择哪条都会失去方向。结尾的“苹果”真是神来之笔,单给宫泽理惠和剧本加分。
教会学校的教育,让一个银行职员在释放自己欲望的同时却不让观众那么讨厌,而是全程带入,前面的一切为结尾的越窗而出做足了铺垫,故事讲的十分流畅,宫泽理惠小林聪美全好评。海报好评。
俐落非常,三星或四星都可。童年片段插入得妙,前兩次偽裝成同地同時,結尾段變成交叉剪接的對話,好效果。演員都恰如其分,除了宮澤理惠。若是1994年的她演,我絕對信她有令人瞧一眼就簽支票的美色,但現在這個...我不大清楚這是要表達普妹也有市場還是諷刺觀眾與劇中人的美感不同...
“因为是假的。”最后和隅的对话、破窗奔跑至结束,这个故事才变意味深长,而这些岂能是羡慕嫉妒赞赏鼓掌或咒骂鄙视恨可简单表达到的。
只为授予快乐. 授予他人, 取自家人.
奇异的三观。
关于自由幸福以及追求过程中伦理道德的讨论本就出彩。象征意义的可抹月亮是妙笔。最后一段,由与隅的对话开始,童年线高潮穿插,经砸玻璃逃跑,镜头切换,到在东南亚与当年资助少年的重逢堪称佳作。BGM、色调、节奏配合得十分好。演员上,宫泽理惠很好地变现了女主内心的斗争与变化。优叔也很棒。
女主角难看的不行,实在没心思看
Everyone is so polite, to avoid being found naughty.
20年前的日本,无论是基本设施还是物价,和现在基本没有任何区别
自我满足
渣男渣女渣三观看得焦躁。闪回的小时候很漂亮,但是对坏人的前因一点也不感兴趣。逃去泰国的情节也是假。
真是十分无聊的电影,就是一个女人如何走向堕落的故事,但是完全没有高潮起伏,最后还不明所以的给了一个奔向自由的结局,有种强加的感觉
6.5
没看完,结局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