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Shattered Glass了,这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The New Republic杂志风头正劲的年轻记者Stephen Glass被揭发出他写的27篇文章是失实甚至是完全凭空捏造的,当时这事对新闻界震动很大,顺带其他一些大报也给揪出了许多造假分子。
电影拍的有点悬疑片的味道,时而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主心在我看来,倒不是造假事发这个过程,而是关于真实和虚假的探讨,两位主人公:Glass和主编Chuck成了对比的载体,孰善孰恶,最后真相大白时才见分晓。
电影里我最注意的其实是Glass的职场处事之道,这人混职场混的是挺好的,能让同事们都相信他,站在他这边,甚至要为他辞职。
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博取好感,他可是精通的很,这点我是满佩服的。
我读过VANITY FAIR上一篇关于KISS ASSER的文章,Glass就被拿出来做了典型,在大家面前,他是个谦虚诚恳害羞的人,出门前会问别人需不需要他带什么东西回来,还会和女同时讨论化装品,而且他本人是长了一副老老实实的老好人样,这样潜意识里同事们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他是受害的一方,这种“弱者”的形象又可以引出别人的一种为人出头的“义气”和“正义感”。
在事业方面Glass也是聪明的,他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吸引读者的,是可以得普利策的,他这么做了,也确实是一帆风顺,只是他的自信和冒险心过了头,毕竟还是小青年,没有那么多阅历,但这野心和脸皮也够大了,到事实确凿的时候还能抵赖,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话说回来,他这种造假,如果摆在资讯和竞争不像今天这么发达的年代,可能是几十年都不会被发现的,还是要佩服一下的,即使是现在,他的行为也并没犯法,顶多受受道义上的谴责,永离了新闻业(他当时已经考虑学法了),苦头被The New Republic一家吃进,他自己写书卖钱,也不能说他是输家啊不知是不是那位主编亲自督阵的缘故,Chuck被描写成一位忍辱负重的孤胆英雄,简直就是完美的人啊在受爱戴的老主编被解雇后,他顶住压力和同事误解的眼光上任,发现Glass有问题后又坚持不懈的查出真相,为了杂志把Glass解雇。
总之这个人属于多做事少说话,什么苦我都自己咽,极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还善良而有人情味,不到万一不把人推到绝路。
无奈大部分时间那些手下都把他当小人,可以想见这位英雄的内心是多么不好受,他又是用多大的毅力支撑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啊(感动挥泪ING),Peter 演的就是这个角色,美差啊,很容易出彩,事实也是如此,人物的个性在他演绎下一步步的展开,在后半段上升到顶点,爆发,十分精彩,他是全片最亮的亮点,虽没有Kinsey里的“媚力”,但散发出的真我男子气概一样棒演Glass的Hayden也不错,我所知的Glass的几个特点,包括sissy(这个……我真的觉得他在里面很sissy,原型MS就是这样个人)都表现的很好.
看这个电影是为了看海登,我看海登的影片一般都会把期待值降低,没办法,海登的演技确实比较玄幻,海登真是我喜欢的演员中唯一一个演技不够颜值来凑的了。
可是!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差点激动的哭了!
我家海登还是有演技的啊!
突然有种“学渣儿子考上了大学”的骄傲感,麻麻我好欣慰QAQ这个电影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这类电影的。
因为大部分能被改编的真实事件都挺有意思的,只要改编的好,都有可看性。
电影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刺激的故事,没有想象中那种说谎者与揭发者激烈的斗智斗勇。
说谎者的谎言其实并不高超,跟犯罪大师莫利亚提差太多,他只是一个有小聪明的投机者,他利用一些漏洞达到成功的目的。
揭发者其实也不是大侦探,之所以说谎者没有一下被揭发是因为他是一个好员工好同事,他有周围人的信任。
同事力挺他不说,就是那个他认为针对他的新编辑,也是在事情刚发生时,为他求情,希望那个发现造假的媒体放过他,“因为他是一个犯错的孩子”。
但他们没想到,这个公司的宠儿是个惯犯了。
这个故事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它不仅是个悬疑故事,他包含着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所以它带给人的尴尬感也很真实。
随着时间真相一点点被揭露,你真的能感觉那种很尴尬的感觉。
反正我看时基本尴尬的要死,我几乎是几分钟就得停一下,不然我能尴尬死在屏幕前。
一定要表扬下海登的演技!
这部电影真是目前我看的海登电影中,他演技最好的一部了。
海登本身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拽拽的贵公子,可能是因为他出身富贵之家的原因。
但这里一点也看不到他本身拽拽的感觉,反而感觉斯蒂芬这个人有一点点怂。
故事分两条线,一条是他在一个班级做演讲,还有一个是他在公司的生活,用他的讲述把两条线结合起来。
我觉得他把两个场景里的不同心境不同表情演绎控制的很好。
在教室里他是自信的,但却不自傲;在办公室,他是体贴同事的,还微微有点怂的讨好的那种。
我觉得这两种表情的区别他演出来了,而且都不过。
最喜欢他接近结尾的表演,让人看着即尴尬又心疼。
不是他哭的那段,是他在教室里,看着教室变空时的表情,和最后核对他造假新闻那尴尬微笑的表情。
明知道他是错了,但就是心疼他。
看到最后我心里在喊:你们针对他就是嫉妒他长得帅!
【脑残粉撒泼打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非典型影评〕说谎是说谎者的混天绫,求真是求真者的乾坤圈,谁干得过谁,真不好说……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这话细想很可怕。
可怕的不是人终其一生觅不得真相,而是瓦解在谎言编织的红尘,再无力拯救真实。
没有人在乎真相了。
应该说人生来渴求真相,自然、史实、科学、事件……各种纬度领域的真相,它们实实在在地架构起我们的世界和世界观。
可渐渐人变多了,资源变少了,部分人的欲望和野心开始漫过心的边界,他们开始说谎,说谎者制造祸乱与谣言,就像瘟疫会传染,恐慌也会蔓延,弱者俯首帮腔,说谎者趁胜强大,他们颠倒万物、错乱意志,自此,愚昧变智慧,低俗变高雅,污秽变纯洁。
谎言之躯,粉饰太平,摇曳生姿,魅惑众生。
剩下的人呢?
强干也好,软抗也罢,但终日以说谎者反刍的精神口粮裹腹,无需咀嚼,直接吞咽,多简单。
还能挺多久?
怕是早晚缴械投降,灵魂献祭。
真相自无人无力追寻了。
以上全属看客视角的思维散射,若问我是否为名利、为获取资源编过瞎话,编过多少,我只能回答:幸好我不做新闻……要不然我就只剩不是被瞎话淹死、就是被真话堵死的命吧。
还是回到电影本身,《shattered glass》,中文名《欲盖弥彰》,个人非常推崇这个意译,原因得看完全片自己意会。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影片。
男主人公,一位优秀的伪装者,表象看来年轻英俊、热心细致、思维活跃、才华出众,凭借多篇社会、政治评论在《新共和》杂志社站稳脚跟(后被证实发表的41篇社论有27篇是捏造),在新闻界如鱼得水、左右逢缘。
实则,他在内部拉帮结派、欺上瞒下,对待新闻选题更是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真可惜了他敏锐的嗅觉、超强的执行力与犀利的文笔,用来写小说真是一把好手,但把做新闻、写社论全当写小说、搞创作,这意图和影响就太恶劣了,耸人听闻唯恐不乱啊。
这样入错行的天才真让人头疼,若不是硕果仅存的求真斗士刨根究底、抓他现形、斩草除根,若新闻从业者都秉持读者爱什么我就发什么的信仰,那弄虚作假、博人眼球、为名逐利的风气就不止惑乱《新共和》一家了,全美、全行业都会感染恶疾,那新闻求真求实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何在?!
会不会由此再掀起一场“xx门事件”?!
结果不敢想。
这是在美国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天朝…… 我不说了。
就是这位明眸皓齿、“舌灿莲花”、又总是谦卑自怜到尘埃里的迷人说谎精,历时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表演”,让我脑洞真的开了,无数次联想到一种病,渐冻症,在我看来,说谎成性或被谎言俘获的人,就好比得了灵魂的渐冻症,可悲的不是躯体坏死,而是心眼腐烂、信念不治。
看着他面对证据确凿,还挖空心思苦编谎言,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到了当面对质,还死鸭子嘴硬、满口跑火车,我又想起北岛的一句诗,特别想甩给他,虽然他早已“病入膏肓”根本无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影片越是行将高潮,特别是当男主哀嚎中流下清澈又无赖的泪水,有句话越是如鲠在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万幸,最终东窗事发,此人原形败露,至今难掀风浪。
最后,特别向片中主编大人查克及查克所代表的那类人致敬,致敬你们清晰的思维、求真的信仰、坚守的底线。
想说却还没说的,还有很多,所以只能用“脑力全开、思绪横飞”八个大字概括我的观后感。
总之,这部片对我来说,足够优秀了!
As Caitlin says in the movie, 'You stop apologizing for everything, i was looking to your mails, you should be pissed at me!
' But how could he be pissed at anybody ?
He is such a lier, totally an aggressive fabricator, who shall be ashamed of every piece of fake news he cooked ,and be truly sorry to all the co-workers and readers who trusted him before.
本来不打算写什么的 但是要关机时候又看到海报上男猪脚那张看了会误导人的“善良”的面孔 又处于对新闻行业的热爱 让我不得不对这部片子发发感慨。
最开始的长镜头的独白(快结尾又重复的)就让人觉得有问题,什么叫“这样写也可以得普利策奖”......早就暗示着片子主题是新闻真实的问题......之后顺理成章男主出场,善良的脸庞骗过了所有人,以至于在老主编被辞退和新主编上任发生对比时,还以为本片是讲编辑于记者之间的信任问题。
(那张脸怎么也不会和骗子联系在一起嘛)不得不说男猪脚的演技超强,骗过了所有人,现实中也的确如此,他骗过了严密的审查制度,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年同样发生在美国报界的重磅事件——《纽约时报》的造假。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最后结尾的交叉蒙太奇,男主在教室内的意淫,看不出来他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在编辑时还可以镇定自若的说话,骗过了所有同事,甚至有人为他求情愿意辞职。
新主编上任时,他是主动去办公室和人家套近乎的,说到底真是个心思缜密的聪明人,聪明没用到正地方,可悲。
再说说男二,真正的英雄,为了新闻的真实,为了杂志社的荣誉,为了化解新闻行业的信任危机,他确实承受了太大压力。
按说做纸媒的,编辑和记者之间应该相互信任,长期磨合出默契,不能说他对手下的记者不信任,但在“新闻真实”面前,任何情感都应该屈从于行业的规范。
现实中的查尔斯•雷恩在报道伊拉克战争中牺牲在战场上,对于真相的不停地追求是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做到的。
他们应该出现在最接近真相的地方,这也能与斯蒂芬从未出现在任何新闻发生地点就编造新闻形成了对比,很有讽刺的意味。
最后想反思的是对于整个行业的自律、监管。
在严格的监管制度还是会有人找到漏洞,这点在影片里无疑已经明确表现出来了;那又如何避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靠自律弥补,貌似大多数人都这样觉得。
可是自律又是最信不过的,每个人都有双重的性格,可能格拉斯并非坏人,但他确实做了坏事,借用其他电影里一句话“他是变坏了的好人”。
加之影片中的男主竟然是演技如此高超,在真相大白之时还会让人同情,(这也是唯一没看懂的地方,不知道导演在最后除了讲述故事外,对观众的引导是偏向于哪里,对新闻真实的保护提倡为何还要表现斯蒂芬的让人同情)真实的再现,在今天和以后都有非常大的意义,尤其期望新闻界的朋友们看一看。
看了这部有关反映美国新闻界丑闻事件的电影《欲盖弥彰》后,对我的内心产生了巨大冲击。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斯蒂芬·格拉斯,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在美国著名的《新共和》杂志担任记者,因他总能采集到新奇的选题,写出有趣的文章而受到大家的赏识,直到因为一篇他写的《黑客天堂》的新闻纪实报道而揭露了他的另一面,他一直是一个以假新闻愚弄读者,获取荣誉的骗子, 有27篇新闻稿部分或全部是假的。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新闻一旦失实,那么就会让读者无法相信新闻,《新共和》杂志,在近年频频出现领导层更选,更爆发副主编文章报道失实丑闻,不仅导致言论作家的流失影响杂志品质,名声亦在下跌。
新闻工作的原则,尤其是真实性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动摇。
要坚持科学求实精神,要将独立人格与健康心智结合,记者自身应加强约束,同时,新闻体制与法制结合,党和政府应与时俱进,加速改革进程,出台新闻法加强新闻事业的管理,有效保障新闻真实,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勿让这样的丑闻再度重演。
在西方世界,媒体由于其舆论影响力被称为“第四权”,随着通讯技术进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媒体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更加明显,与此同时,政治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利用媒体以塑造影响、引导舆论。
美国一直自诩其高度的新闻自由,事实上,美国媒体与政府、商业集团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媒体具有的特殊影响力,它所关注的话题很快会成为民众以及政治领导人讨论的中心,即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媒体可以对政治问题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美国媒体以商业集团为组织形式,而商业集团又不可避免地需要政治立场,因此收到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压制,美国媒体在进行报道是具有其特定的偏向。
而如何理解这种媒体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影响因素则是新闻自由领域的重要问题。
媒体影响的基础:新闻框架如果认可新闻作为社会媒介产品的存在,那么作为一个产品,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必定存在其特殊的模式,也可以称之为“框架”。
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包括了选择与重组两个机制。
选择与重组就是媒体行动的主要工具:社会事件必须透过这类特殊方式检验后,始能成新闻。
在新闻框架的讨论中,作者指出“新闻常规”、“内部控制”以及“专业意理”三者是影响新闻媒体选择与组成社会真实的重要面向。
在个人层次,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不但协助拟定目标,也是选择素材、转换资讯的重要条件。
在文本层次,新闻句法、情节、主题、修辞与字语均是呈现真实的重要途径;不同新闻文本结构,会展现不同社会真实面向。
那么新闻框架是如何运作的呢?
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与编辑)将原始事件转换为社会事件,并在考虑此一事件的公共性质与社会意义后,再将其转换为社会事件,并在此考虑此一事件的公共性质与社会意义后,再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
新闻框架可谓是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个人处理意义讯息时所依赖的思考基模,也是解释在外事务的基本结构。
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一种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且是媒介组织与社会文化妥协的铲平,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事件的公共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的政治冲突其实都可谓源自对框架意义的争夺,争夺各方不断尝试提出各自属意的解释版本,以供大众新闻媒体采用,此类现象尤以在选举过程中最为明显。
这可以说一个非常超前并且历经现实考验的观点,即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对于政治话语权的绝对操控。
新闻媒体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事件,必须与不同组织与个人来往,建立互动关系并审视各种立场。
美国媒体运行模式:商业集团美国媒体与国会以及利益集团存在一种互相牵制的共生关系:媒体通过对国会施压讨好了利益集团,利益集团通过媒体影响议员,而国会议员则一方面在选民面前表现出负责任的姿态,另一方面获得了利益集团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下,其政策决议必然会向利益集团有所倾斜。
因此商业集团控制下的媒体,相当于有一只隐藏的手在操控着新闻报道。
以美国规模最大的电视公司辛克莱集团为例,这是一个非常低调的集团,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它的存在,美国新闻界将其称为“雷达看不见的公司”。
而事实上,我们熟知的美国知名媒体,CBS、ABC、FOX等都属于辛克莱集团。
辛克莱集团总部经常会制定一些特定的报道内容,要求下属的几百个电视台进行反复播放,有时候甚至要求电视台一天播放9遍。
他们的政治立场非常明显,是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
2017年4月,辛克莱集团聘用了埃普什泰恩出任首席政治评论员。
他会在每周录制3个短视频,其内容多是赞扬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批评民主党人,之后这些视频以“必报内容”的形式被派发到集团所拥有的所有地方电视台进行播放。
这位埃普什泰恩曾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新闻团队中的一员。
新闻自由的条件:新闻法治马克思认为“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这是对新闻出版自由重要性的强调。
同时,他也指出,新闻法制是新闻出版自由的实现条件,新闻出版自由只有通过法治和良法之治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他看来,新闻出版法根本不能成为压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措施,不可能成为惩罚恫吓的一种预防罪行重犯的简单手段。
恰恰相反,应当认为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因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
也就是说,新闻出版法就是新闻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认可,它就是自由的肯定存在。
由于新闻出版物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式,新闻出版自由就是人的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不仅是作者表达意见的自由,同时也是读者的权利和自由,意即作为读者,应该有知道历史事实或重大事件真相及了解不同观点的权利。
可见新闻出版自由包括了表达不同意见、揭露事实真相、传播信息以及接受信息的自由,即在不受政治因素,而仅仅出于新闻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报道内容的选择、处理与投放。
至于新闻的行业自由,这涉及到报社或出版社的经营活动,因而与营利有关。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
把新闻出版物贬低为单纯物质手段的作者应当遭受到外部不自由—书报检查—对他这种内部不自由的惩罚;其实他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对他的惩罚了。
”新闻法治看似是给新闻出版增加了限制,但实际上是在保障新闻自由。
相比于新闻审查制度,新闻法治下的新闻出版,其行为是通过客观的规定进行,而非主观看法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管制,其行为的范围是有明确界定的。
但是,如果以“新闻出版法”为名的法律,其实质上是一部新闻管制法,是进行新闻审查等活动的根据,那么它即使拥有法律的形式,仍然是不合法的。
因此,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其运作也是在商业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干预下进行的,而实现好的新闻自由必须通过严格而缜密的法律,美国目前的法律仍然留有一些漏洞,这些是实现真正新闻自由的道路上需要改善的部分。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不应盲目认同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而应该客观具体地看待现实情况。
From my perspective, the most impressive part was the checking system of The New Republic (exactly, from New Yorker). When the article comes in, it will come to the senior editor, he or she edits it on the computer, and calls the writer to make revisions. Then the piece comes to the second editor, he revises it again, then goes fact check. Check every piece, every date, every title, every place or assertion, check and verified. Then the piece goes to the copy editor, he revises it once again. Then goes to the lawyer, who plays the own bound. The boss will look at it, too. He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every comment the magazine has made. Then production takes it, then backs on the paper, then backs to the writer, then back to the copy editor, back to editor No.1, and editor No.2, back to the fact taker, back to the writer and back to production again. During the process, the lawyer reread it, looking at the read notes and finds things that are not corroborated. Before being printed, every editor and checker will read it once again.
刚开始看,以为是一部反映名记者经历的影片(之前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实,正面的电影看得太多了的缘故吧)。
主人公刚进入新闻界时跃跃欲试、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无不在影片的开头显露出来。
在主要叙事的过程中穿插的主人公在课堂上为新闻学子讲解人生经历和感悟的片段,直到影片最后,我才发现那是他自己的臆想。
这段臆想一直在影片中穿插,有引导事件发展的作用,也是整个事件真相的揭示。
虽然不是真实发生的,但是是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够反映主人公的内心想法。
影片的前一小部分是铺垫。
主人公史蒂芬夸奖别人的项链、唇彩,记得别人的喜好,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酒桶的位置为他人提供便利等,是情商高的表现。
在工作上,无时无刻不在用笔和本子做着记录。
任何一个暂时想不起来的东西,他都会说,在我的笔记里,无不完备!
这个充满工作热情、工作卖力的新人,用他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他热情高涨,为许多杂志、报纸撰稿,获得不少编辑的认可。
他也有自己写作的风格。
他觉得新共和杂志可以更具有娱乐性,这样才能更加的吸引人。
因此,他在无法获得真正线索的地方,脑洞大开,极尽幻想,将本来破损的新闻填补成为具有饱满的故事性的报道,并且逻辑性极强、细节极真。
他还将自己“看到的事实”用自己的动作生动地展现给大家看,以证明其真实性。
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发现破绽。
当然这和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关系。
不过,有问题、造假的地方不是没有被发现过。
前一任编辑迈克尔发现,在史蒂芬新闻采集的事实背景中有不属实的地方,自己电话证实过后,也并没有直接对史蒂芬予以警示或者有所反应。
直到史蒂芬被自己的第二任编辑查克怀疑和否定之后,他来找迈克尔诉苦,其中言及编辑查克对自己一直持有否定和敌对的态度,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在捏造事实。
此时迈克尔的心里很清楚,他不认为查克是有偏见的人,于是迈克尔反问史蒂夫酒瓶子事件,这时候,史蒂夫没有作声,暗示了捏造新闻事实这样的事之前也有发生过。
从迈克尔为编辑,到查克作为编辑,新共和的每一位记者似乎都不满意这位之前和自己同等级别的甚至不如自己的查克。
这些记者似乎形成了一股隐形的力量,每时每刻地同查克做着对抗,在史蒂芬事件揭露之前都一直不相信查克,认为史蒂芬是被查克冤枉的。
他们是被史蒂芬的魅力所蒙蔽。
对于查克,通过他的谈吐和见解,开始我也并未对他有好感。
直到他意识到史蒂芬的报道中有捏造事实的可能的时候,开始对史蒂芬的话抱有怀疑,不一味的相信他所说的话,紧接着展开调查。
这个过程中他将新共和和受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极力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新共和,也体现了他坚毅的品格。
影片中展现了记者们工作的艰辛。
也揭露了记者们想要获得名利的心理。
史蒂芬在他的圈子混的游刃有余,但他也同样担心着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你是不是生我的气了?
”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他的性格里也充满着强烈的完美主义和虚荣。
史蒂芬为了圆自己的谎话,通宵制作网页。
不巧被同事推门打断,深深惊吓到,脸上充满慌张和惊愕。
这一刻,正是我所看出的人物形象的巨大转折。
影片最大的看点正是还原历史,揭露一位新闻工作者摒弃新闻职业道德,肆意捏造新闻事实的经历。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前提就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记者不是小说家,不可以思绪驰骋,天马行空。
他们所掌握的素材一定是有依有据的,不得有丝毫虚假。
斯蒂芬作为一名记者,居然为了做出新闻,做出好新闻,将并不存在的东西、不能够获知的东西,用自己的想象将之合理化、生动化,以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和兴趣。
这种做法是绝不能出现在新闻界,一旦出现,则会扰乱新闻界的秩序,打破新闻界的规范。
对于新闻界的人而言,普利策奖是一个标杆,一个努力的方向。
了解民生,去调查真相,写一篇能影响社会的真实的新闻稿,才有可能获得普利策奖。
但是,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获得普利策奖的方法。
了解自己为谁在写作,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找到让他们害怕,让他们感动的,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写下它们,然后就是他们在讲故事,这样的稿子也能得普利策奖。
对,要能了解的关键在于人们。
斯蒂夫就是这样一位新闻记者,他供职于《新共和》,一本甚至会影响国家政策的新闻杂志。
他恭敬,自谦,热心,有着每时每刻挂在脸上亲切的笑容。
他了解每一个同事的喜好,记住他们的生日,有为他们带饭等等贴心的行为。
大家都喜欢他,相信他,他真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又上进的小伙子。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总能找到有趣的新闻,然后写在记录在他的笔记本上,这是用来核查新闻内容的底稿。
“青年共和党人在一次保守会议上的事,荒诞的酒会,淫乱的行为”“伪装成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人吃人肉的事件”还有他的最后一篇“一个黑客黑入一流公司资料库,由此勒索了该公司一笔,以及他参加的黑客大会”。
他的新闻总是那么有趣,能抓住读者的眼球,非常的具有娱乐性但又能兼顾内容的深刻。
但只从最后一篇关于黑客的新闻之后,他再也不能写新闻了。
因为他被发现了,他捏造了这些新闻,这些有趣,荒诞,吸引人的新闻。
关于获得普利策奖的另外一种假设,并不成立。
从19世纪30年代,巴拉姆写各种杜撰的新闻稿为自己的马戏团盈利,到现今咪蒙为了阅读量,针对女性需要,写出甚至能够洗脑影响三观文章。
从新闻出现,到现在,仍然有人在写虚假的事件,虚假的理论,而摒弃了真相。
我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曾经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当新闻的新鲜性与真实性冲突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
”我们都知道正确答案“真实性”。
但在实践中,为什么还是会有人不去选择正确答案呢。
或许是因为,更想去讨好现在的读者,或许是,想要轻松简单一些,或许还有千千万万别的原因。
我还没有真正的当过新闻工作者,我不知道如果我选择了新闻工作者这条路我会变的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即便斯蒂夫讨大家喜欢,大家最后还是会选择看着不那么可爱的但追求真实的查克。
很久前一天写稿写到写不动的时候,看到此片,第一个反应是,心惊肉跳,继而就是,发自骨头里的悲伤。
让我心惊的不是电影里的故事,而是现实中的故事。
原来世界上许多个所谓新闻手工作坊,都面临着同样的操作困境,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个地方,也不管是相隔了多少个十年。
故事发生的时间点,互联网还是个新兴事物,福布斯Digital还是个得跟纸媒抢稿子的主儿,如今早已是天翻地覆了。
可是我想说,日子过去很久了,技术更新多次的,人的那些令人不快的毛病,可真是一点儿都没有变。
我厌恶片子里这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满口没有一句真话的伶俐主儿,连同跟他一样的人,我都彻头彻尾地不喜欢。
不仅不喜欢,也从来处不来。
尽管如此,我并不否认,只有Glass这样的人才能够平步青云,只有Glass这样的人才能在真实的媒体环境里活下去,只有他们这样的人,才能依靠源源不断的谎言换来的名誉和奖励,把所谓的新闻一篇篇写下去。
至于他们写的是不是真的,他们是不是尊重事实,他的editor不在乎,他的reader也不在乎,用某人教育我的话来说,“也就你在乎,可你这么较真这么在乎,谁又在乎你?
”我有时候会陷入一种绝望(这种绝望常常伴随着deadline到来,摊手),我常在想,如果我们承认在残酷的媒体生存状态下,只有Glass才能赢得足以维持生计的报酬,活得下来,只有Glass才能赢得读者的眼光,写得下去,只有Glass才能有机会接触到一个又一个,更多又更多的新闻题材,将这份工作继续下去,那么,能够书写文字的,那不就是Glass是么,明日的新闻如何撰写,人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那不就是Glass这样的人么,普利策刻在石碑上的话,下一代新闻的未来,那不就是掌握在Glass这样的人手里么?
我们是不是该谢谢他们,为世界提供了如此多有影响力的新闻,哪怕里头不是真的?
每次我想到这么灰心的事实时,另一个老板的话又会响起来:Keep up to yourself. You'll get paid off.(我觉得我能一直坚持下去,也就是靠着美好老板的这句话了。
)这种paid off,就像是这部电影里的结局那样,Glass这样的人会被比他更有良心的编辑揪出来,他不会包庇他也不再纵容他,他尊重事实,不允许Glass侮辱本应视为生命的新闻真实,叫停了这场闹剧。
也就是说,当真理取胜的时候,你的坚持就是会有回报的。
啊哦,亲爱的,在真理取胜之前,你要和如沼泽池里的泥巴一样的Glass群党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哦!
好心人会告诉你,时间也许不会短哦,大概占据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的时间吧所以,我发自内心地理解影片里面那个胖胖的reporter所面对的苦衷,她熬在这个99.999999里面几乎要颠覆了自己的判断,她迷茫地反思,应该不是环境错了,那是我自己错了吧?
她笨拙地想要学习学习这个颠倒黑白的游戏规则,于是,女编辑冷静地对她说,you don't write fun,她还怀抱着一丝丝希望地辩驳,I can write fun. It's funny, a little funny.我真想去抱抱她,告诉她,You don't have to write fun. I like your report. I don't care about fun. I only care about FACTS.但是,并没有人能给她这样的拥抱,如果世间真有这样的正面反馈,也就不会滋生如此众多的Glass了吧。
我总觉得,但凡有点良心的人,都不会一入行就是Glass,这件事的结局只有两条路,要么抱着良心离开,要么做了Glass留下来,如果还没有,那就是在犹豫。
有谁走出了第三条路,掰着手指头都数得出来。
说起来还真是丧气,所以说小环境不要乌烟瘴气有多么重要。
我身边也有天真烂漫的同行,握着拳头瞪着眼睛振臂高呼“不要放弃,坚持到底”,可是我真的累了。
我没工夫相信这种的属于青少年的说辞了,我需要切实可行的逻辑,切实可行的对策,我还没有对策,只有模糊得仿佛看不见尽头的出路。
在我执行这个对策之前,这种甩不掉的苦恼大概还会时常伴随着我,咬啮着我的内心。
以至于我虽然很喜欢这部电影,可是我一打开播放器就头疼,因为电影里面到处都是Glass,从头演到尾,而在现实里,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好不容易看个电影还得面对他,这又是何必。
剪辑可以的,一个是开头的虚幻的课堂,二是结尾虚幻课堂结尾,和《新共和》内部的和解和团结。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逻辑和节奏把握的都挺好
新闻学课上老师放的片子
题材不错,就是整体结构显单薄。史蒂芬这种精分表演型人格真是很变态啊。
成功就是坚持不要脸。。这样的人去读法学院还真有点合适。。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 这么好一块法学院的料子错投身了新闻 酿成一场悲剧
很有趣的一个故事…Peter Sarsgaard演得太好了,从头到尾只有他挡住了男主的糖衣炮弹,时不时表现出suspicious的眼神,习惯对疑点进行求证,特别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性。男主不仅是一个谎言高手还是一个人精,卖萌卖乖扮可怜博同情,把同事们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要在现在估计能成个霸占你家长们朋友圈的厉害的自媒体公众号啥的…………
如果小时候写的作文也被这样对待,那简直要弃笔从戎了
新闻课上看的,来带了纪录片
我就是要黑安纳金
以为戒
如果认为已经被识破了 就不要硬撑
媚俗
如果真实情况确实是这样的话,我只能对米国人民的智力,尤其是他原来那个资深编辑感到无比抱歉…这破事儿还查了半天…另外男主太傻缺了,他果然不适合这碗饭,趁早改行算了。
男主双眼皮真好看
貌似只看了一點點。然後舉手上陳絢的課= =
we need true.
不要说谎
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觉得会是新闻学的一大课堂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