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11天,嘴唇干裂,眼睛充血,声音沙哑,好惨。
我们做影片每次都是半个月以上的高强度,然后广电不认可,观众不认可,资方不认可,工资都没有,向谁诉说?
我只会说,工作,就应该这样!
或者说我爱这个事情,你爱么?
都不容易,不要拿小小的天灾就想衬托出人性的美。
如果我说灾难不够衬托呢,或者说人性不是那么真实呢?
这本来可以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最后只能虚伪的结束。
片中对返乡潮的问题完全没有社会层面的思考,而是把大量农民工当做和自己无关的群体。
电影里装腔作势的对农民工假装关切,但同时把农民工称作“他们”或者“你们”而不是“我们”。
即便如此,本片还是有他的看点,那就是人。
如果那些镜头不是实拍的话,那本片一定动用了为数众多的群众演员,这些演员的表现简直太到位了,目光呆滞的像极了每一个中国人。
另外就是一票电视剧明星,虽然京味广普让人有种地域形态输出的反感,但总的来说这些人的演技还是让人熟悉和接受的。
如果这片子真能放下歌颂什么的姿态,不用说什么,就是单纯记录的手法来拍,都能在欧洲什么电影节上弄个大奖吧
11月1号《冰雪11天》公映,距离它的对外首映是15天,15天的间隔已足够我去忘记很多细节,实际上,作为从业者,对主旋律电影进行评论本就是一件“怎落笔都不对”的事,普通观众在心理上对“主旋律影片”的普遍抵触的事实,即使在这类片子的创作者那里也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吧。
不过,今年曾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的两部主旋律电影,《雨中的树》也好、《冰雪11天》也好,从导演到演员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者下一部作品)去在观众心里做一种力量微薄的扭转,这样努力的结果是,2012年的主旋律电影,不论是《雨》还是《冰》,都不至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扭捏生硬、毫无美感。
豆瓣里写《冰雪11天》的影片类型,其中之一是“灾难片”。
当主线剧情开始荡漾全场的时候,我仍能记得当时我确实小声对同事说过这样的话:“有那么一股《泰坦尼克号》的劲儿。
”春运和高考时的景象,大概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的奇观,且每年如此。
枢纽城市的火车站广场聚集的人群,包括旅客、车站工作人员以及维持秩序的警察,暴露在冬天的冷风里,无从抵御,如斯场景,早就该有第七艺术的镜头去对准他们,但对准时请不要小知识分子居高临下式的悲悯,不要毫无意义的指责,更不要莫名其妙的歌颂:比如像“那些懂得忍耐和顺从的人民”、“那些为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令人感动的工作人员”这类的词句。
还好,《冰雪11天》虽是主旋律电影,但恰有及时性和分寸感,它的视线不是居高临下,也不是对主角们一味仰视,而是一种正经的接触。
《冰雪11天》以08年春节的南国冰雪冻雨灾害为背景展开,那时全球经济危机的烙印正在萌芽,作为打工者聚集之地的广州大概还未做好准备接受大背景的考验。
事实上,这个背景本身正可以被拿来作为灾难片的温室,这体现了主旋律影片的价值,它们在无意间为中国特色的灾难片开辟了一条大道,陈国星、王小列拍摄冻雨之下几十万群众被迫停留在广州火车站的场面,并将之放置在电影当中,这不仅仅是一种只与视觉有关的奇迹。
电影里覆盖着大雪的铁道具有美感,会让我这个曾经的铁路工想起一年前江南大雪之时在野外荒凉的铁轨上跋涉的情形,这些场景回味起来极有味道,但放诸彼时彼刻则属于是一种被盼望快些过去的艰难困苦,11天后在通电的那一刻,车站里的屏幕上,关于车次的信息开始逐渐显示出来,被天意和“特殊国情”滞留在那里很久很久的旅客们睁开眼睛,和作为观众的我一起看到那时的一幕,不知会不会生出一种“真如梦与幻”的感觉,艰辛之后,乃有被反衬出来的欣喜,影片里旅客在拥挤之后终于登上火车,一瞬间的安稳让人心有戚戚。
就这样,一部反季节拍摄的主旋律影片竟然歪打正着地成了今年迄今为止最有大片感觉的国产电影。
饰演警察的冯远征的表演能够给人坚实感,刘桦、巩汉林则具有亲和力,虽然中间穿插的试图惹人发笑的情节对于这样一部影片的不易被发觉的价值而言,是一种雪上加霜似的伤害,但出于商业目的的考量,这样的伤害情有可原。
李健《异乡人》在电影里出现,黄奕饰演的记者坐在夜晚未打烊的小饭店里,一时镜头切向寒风中被阻挡在火车站外相互依靠望眼欲穿的人们,一时则是远在南京的她的男友的最后通牒式的催促,此时《异乡人》歌声从小店里传出,这种搭配,令我无比难过,那些城市里的车站啊,不知曾有多少人在此离别便永远再无相见的机会。
文 / 赤叶青枫春运是最受国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大事之一,期间发生的故事无不令人感叹唏嘘。
而在往年春运中,又以2008年的那次最令人记忆犹新:当春运撞上雪灾,真真是“雪上加霜”。
近日,各大院线上映了一部名为《冰雪11天》的电影,它正是以2008年广州站春运为背景,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再度还原了那令人刻骨铭心的春运记忆。
影片以群戏为主,冯远征、刘桦、郭家铭、黄奕、柳岩、侯勇、奚美娟、巩汉林等新老艺人齐齐上阵,拼尽全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其中又以郭家铭饰演的特警阿波最易引人共鸣。
一方面,阿波和妻子出现了严重的情感危机,已然到了准备离婚的地步;另一方面,面对广州火车站的人山人海以及那无数晕倒、哭泣、呐喊的滞留旅客,不眠不休连续工作多日的他不堪重荷,要不是那份高度的责任感支撑着他,怕是早已倒下……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角色与很多正处于事业拼搏期的80后颇是相似,感情/家庭与工作往往两难全。
该如何处理好这些棘手问题阿波并无特别好的办法供荧幕下的我们做参考,分身乏术、焦头烂额的他只能且顾眼下。
经过演艺圈的多年打磨,郭家铭渐渐淡化偶像艺人的耀眼光环,积极往实力派转型。
《冰雪11天》虽非他独挑大梁之作,但能与冯远征、刘桦等众多老戏骨同台飙戏,较为难得,因此看得出,他很珍惜这次机会。
听说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他还曾真的去广州站广场体验了半个月的基层民警生活,每天都身穿警服和真正的警察一起在广场上巡逻执勤、维持治安。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生活体验,所以他洗尽铅华后,演起特警来很是像模像样:对于破坏秩序的少数旅客,他虚张声势,连哄带吓,成功令之前叫嚷不休的那些人噤声,迅速稳定了局面;面对拥挤人群,他不慌不乱,有条不紊,耐心做着各种答疑或安抚工作;当他饥渴难耐时,从地上偷偷捡起一枚乘客遗落的芒果,背过身塞到嘴里一顿狼吞虎咽……那一帧帧、一幕幕,他表现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让人会暂时忘记《新永不瞑目》里的肖童抑或《甲午大海战》中的光绪皇帝等他之前塑造的多个角色,从而为眼前这位青年特警的工作的不易与艰辛唏嘘不已。
至于阿波的家庭方面,因影片的重心并不在此,故而并未给郭家铭过多的发挥空间。
不过他还是较好地把握住了与之相关几场戏,无论是之前与妻子电话沟通时的隐忍与压抑,还是面对儿子时的激动与疼爱,亦或是和妻子冰释前嫌后的兴奋与甜蜜……他都将一个平凡男人对于家庭问题的无奈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的淋漓极致。
在郭家铭的诸多作品里,《冰雪11天》或许还算不上他最好的代表作,但阿波一角却是他迄今为止饰演过最贴近普通大众同时也最引人共鸣的成功角色。
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能多塑造一些更接地气的角色,并不断磨练演技,使演艺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弹幕里有不少在说:怎么一定要过年回家的啊,不能其它时候回去吗曾经的我也是这么想,春运与我来讲很遥远,从小都在家附近上的学,也没有离家过,身边亲近的人也是在家乡工作,没有体会过春运。
直到上了大学,要回家的那一晚,有个舍友,为了早点回家,买了早上七点的高铁票,一大早五点多就醒了。
我也激动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明明已经买好票,约好车,可是内心还是有难以按捺的激动,在床上翻来覆去,数着手指头到天明......那个时候离家也才三个月左右,买到票那天起就一直盼着归家,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感同身受的。
我原以为我会很淡定,毕竟也是在省内上的大学,竟也没想到会失眠。
也许同观看影片的人也会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其它时间回家呢。
这也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才能理解的。
首先是没有时间,像我,还只是大学生,平时在上课时间请个假出校门都有些难度,更何况是打工人呢,请个假回家,包括往返时间,少说也得一星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容易。
再者是钱,偶尔也有放假的时候三四天,是真的想回家,特别是遇上像元宵节清明节这样的时期,但是呢,票太贵了,一张票就是500+,往返一次不包括其它就得1000+,都快抵上一个月生活费了,两天的时间都得在坐车,仔细一打算,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在家里。
像打工人,更不容易了,金钱时间更得精打细算,回一趟家可能得搭上好一个月的工资。
从08年之后,中国就变成了基建狂魔,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交通出行问题,听说我们家乡也要修直达的高铁了,希望到未来,高铁能普及到各地,让更多回乡人更容易归家。
雨停了,天晴了,灯绿了,车开了,人笑了,场空了最终迎来了很美好的结局电影里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方局体贴着老马,惦记着他屁股老马体贴着下属,体贴着农民工仿佛世间一切都那么美好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08年除了令中国名扬天下的北京奥运、让中国众志成城的汶川地震外还有警民一心的南方冰雪大挑战2022年的开端我们仍处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朋友的父母刚到家又因当地疫情被隔离年是没法好好过了2020年爆发时网上出现了无数质疑的声音惊慌、恐惧笼罩在人们心头对政府的高期待,使得网友愈发严格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从政府的角度思考突如其来的危机人力物力极度缺乏民众的质疑、不配合世间没有完美再思维缜密的人也会出现漏洞面对如此大的灾难个人力量如同鸡蛋碰石头最大的贡献便是服从,警民一心,克服灾难。
在我目前的认知里,严格服从的军队建设,确是最适合中国环境的危机应对管理。
2013年5月11日写那是一份深深的震撼,而且非常真实,真个观影过程都如强力磁盘般吸住我跳动不止的心,无法平静,无法淡然。
2008年跨年前后,一场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诸省,导致了部分省区的交通瘫痪,致使正值春运高峰期的广州火车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旅客滞留危机事件。
关于这个重大事件,仿佛就在昨日,仿佛就在眼前。
相比之下,总觉得作为广东人太幸福了,因为我从来不需要经历这些,什么抢票、排队、挤车,我甚至连提前订票都不需要,每次都是先上车再买票,大学有同乡会的车,毕业了有高发车率的罗湖客运站。
2008年,京广线上几百万的滞留人流,他们正经历着巨大的灾难与考验。
而我,住在舒适的家里,享受着温暖与美食。
那一年,还有你,甜蜜得快冒泡。
即使离高考只有半年不到的时间,我也不知道即将会和你分开三年。
在长达11天的时间里,数百万归心似箭的旅客聚集在设计容量最多为5万人的火车站广场上,随时可能发生踩踏等各种事故,形成空前险峻的公共安全危机。
交通指挥干部、公安民警、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志愿者等万众一心,日夜奋战,排除万难,相信当时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和不齿的内幕,一部电影实在不足以全部记录下来。
每当大难当头,人显得无比渺小,而平日里每个平凡的一秒钟,原来是如此弥足珍贵。
长大后,才发现世界是如此多灾,或许并不是灾难变多了,只是我懂了。
雪映出暗红色的夜,让绿的到来找到借口。
那想要归家的游子,要和谁诉说这漫漫归途。
零八年给中国人留下的印记太深了,也是这些灾难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欠缺的,指明发展方向。
那天看到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博主在快餐店排队点菜的视频,突然恍惚。
我上次在肯德基这么排队点餐好像已经是快二十年前了。
但其实并没有那么久。
去火车站买火车票好像就距离我更遥远了。
我们步入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也不过短短不足十年罢了。
从内燃机到高铁,从三天两头因为天灾人祸就瘫痪到如今的基建大国。
又真的只是基建吗?
那不只是基础建设,是世界领先水平。
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啊!
这片真是飙泪,南方百年一遇的大雪,赶上我国08年比较不发达的基建,加上人们殷切回家的愿望(08年以及以前,年味很重,回家会变成一种执念)各路交通取消,所以压力逼到火车站真的真的非常震撼人们在雨中等的已经麻木的脸和不定时的情绪爆发!
表现的特别特别好,应该是有视频纪录植入吧而且是每天火车站承压满满!
却基本上没有大规模踩踏事件!
中国的老百姓真的非常非常听从政府的指令,谢谢每一个没吃的没喝的,把人之三急憋到爆炸,几近站立多日的普通人最后军队人墙切换分割人群!
跟欣慰跟感动口号,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广州火车站时间,地震,抗洪救灾,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每每一线都有军队的身影!
看见就是安心
故事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中国有着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事情,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也包括了08年春运这样一件被很多人遗忘的故事。
影片多用纪实的手法表现,包括春运场景还原,插入当年的影像资料等等。
比较真实的还原了该有的故事场景。
电影已经有了快十年,很多人看到镜头里面人山人海,冲刺登上火车,对回家的执着可能会很不可思议,但是当年的事实却是这样的。
当年经济危机导致很多民工提前结束了打工,再加上过年这件对于他们来说的头等大事,再加上当年交通公具和通讯工具没有如今那么发达与方便,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留在当地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基本上都选择了回家。
可能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不反向回家过年?
要记住当年是08年,不能拿现在的思想观念去完全否定过去的,毕竟以前也没有这一概念,而且不回家的话基本上也无处可去。
所以看清楚其中的现实原因是极其重要的。
那为什么他们不退票?
因为票在当时很难买,退了之后很难再买到。
也有很多人会说电影那人海是不是很夸张,拥挤程度是不是太夸张了?
对于经历过那几年春运的人来说,不夸张,甚至还要拥挤点。
许多没有经历过的人,只会站在上帝视角,一一唏嘘。
所以经历过的人是有资格说话的,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感同身受。
“拥挤成这样不回去会怎么样?
” “不明白这些人”.......看到这些弹幕,他们没有看见出现这种现象(春运)的深层原因。
在电影中人民警察,人民武警官兵是片中最大的温暖,很难想象那份责任,那份担子是多么的重多么的幸苦与艰辛。
他们所做的一切让焦急在广场上等待的人们感受到了温暖。
因为他们守护的是人民是爱是温暖。
比拍疫情的电影强。
不懂为什么评价这么低,我觉得拍的挺好的,很多画面都是真实的,经历过的人就知道当年多恐怖
不知道为什么这电影会这么高分,电影角色的脸谱化过于严重,电影整体感官既不艺术又不写实,最令我恶心的是那个最高长官,从头到尾屁事儿没干还指责冯远征,这些领导在坐在办公室里又暖和又有水喝又能上厕所体会过外面老百姓的感受吗?体会过前线警察与铁路工作者的感受吗?他又有什么资格指责冯远征
多好的一个题材,可惜了
凝心聚力谋发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埋头学做雷锋人,喜迎大会笑开颜!
2008年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所以对那年广州火车站的事印象并不深,只能说我被娇养的太好了,很少挤过火车,很难理解乘客他们那样坚持一定要回家,是因为什么。只能说都各有各的不容易,基层的警察们、工作人员们不容易,那些在外奔波的打工人们也不容易。几位主角们演技还不错,尤其是冯远征,永远一副肾虚的模样,的确很符合那些熬夜工作的民警们形象。柳岩那个时候还不是著名性感美女,但是隐隐已经能看出那种风韵了,即便是留着浓重的厚刘海,穿着最朴素的衣服,感觉还是难掩那股媚劲儿。
16.11.15看过,题材不错,就是演员对白能不能别用那么标准的普通话。
春运本身就是一个灾难。。。
我只看见迫切想回家的百姓和尽职尽责的民警
太多铺垫,和没有意义的场面,他还?剪辑太碎,一个一个不是绝对存在的场面拼接成一部电影
春运铁路题材很新鲜,这么多人想想失控都可怕
给自己的片子一点面子.....
还行还行
还挺好看的,不至于某些人说的那么烂
连伪纪录片都算不上,拍的啥啊,剧情太过于平淡了,一点起伏都没有啊,真是一地的稀碎!恐怕连当时真实场景的百分之一都没有拍出来
局长丢工作证这个有点过份了!
剧情合理,演员演技也不错,但情绪有点平
那段历史,只是女警喂奶那段是不是替身啊
总体中规中矩,几个配角设计得不好,硬转折。
可能现在交通太便利了,有些人不理解这事算什么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