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感到孤独。
可说真的,孤独应该是什么样子?
或许没有人知道。
不研究哲学的普通人。
在忙碌的间歇,时而被这种情绪击中,可很快,就有别的事情搅扰着,然后迅速散去。
我们其实从没真正了解过孤独,这点小情绪或许只能叫寂寞。
我以为孤独是没有形状的。
象一缕烟,时而缭绕在你周身,当你试图去对话亲近,一伸手便又消散到看不见的光亮里。
我想我从没认真想过孤独的本质。
它其实可以是有形的。
可以是一条一望无际的公路,可以是静默站立的长脖子路灯,可以是盛夏里有些恹恹的荒凉小镇,甚至可以是喧嚣,是拥挤,是陌生的言语,或者就是一群身穿警察制服,队列整齐的乐队成员。
从遥远的埃及来到以色列。
在一个孤独小镇度过的一个短暂夜晚。
空镜,冷色调。
近无人烟的土地。
这孤独却真真不能叫寂寞。
它朴素的隐藏在影片的十几位角色里。
一个局促的小动作却比大肆的情感渲染更能拿捏准这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亲昵与疏离。
在短短的80分钟里,8个乐队成员时常整齐的排成一排,或者等待一辆终究没有来的接待巴士,或者等待陌生人的拍照,又或者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
他们就象那个突然闯进画面又不肯离去的清洁工一样,误入一个陌生的国度,前面等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关于以色列和泛阿拉伯世界的矛盾纠结,我不甚了了。
在那个如同马贡多一样的荒凉小镇里,种族分歧和争斗只是一个背景。
你看到的,只是两个民族的人们各自操着难懂的英语在努力交流,小心翼翼的试探。
我总在想,他们虽然陌生,可其实是多么渴望去交流,被理解呢?
于是风韵尤存的老板娘用想象的公园海滩,还有儿时那些关于阿拉伯的电影和回忆,向乐队队长表达着爱意;笨拙沉默的副队长会突然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吹起自己那始终没有完成的乐章;还有乐队里喜欢CHAT BAKER的小情圣,虽然看起来很不情愿,可还是手把手的教会那个笨拙的小男孩,如何开启自己的爱情。
好象只有最年长的乐队成员是淡定的,在空旷的黑夜里唱起苍凉的曲调,自得其乐。
那个短暂的夜晚,有太多微妙的试探和交流,却又都浅尝辄止。
当清晨来临,再次上路,沉默的挥手里又有着多少欲言又止?
他们会不会想,只是这样就够了吗?
或者再多一晚的时间,是否就可以打破孤独的屏障,不用再防备,再小心翼翼?
可我想真正的孤独却是永无止境的,不管看上去我们是亲密还是疏离。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曾经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
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影片中那始终蔓延的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或许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孤独。
这样的孤独将伴随生命的始终。
它没什么不好。
甚至还可以是一面镜子,始终自省着你的内心。
就象影片中那个失业的青年对副队长说的: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
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
还有,无尽的孤独。
”也许,当我们逃开那些寂寞的小情绪,真正看清孤独的本质时,内心就可以变得更为强大。
如同影片结尾,乐队成员欢快的表演里,孤独正渐渐散去,取代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释然。
我们无可避免,依然会时而感到寂寞,可如果永恒的孤独却不再是敌人而是成了朋友。
那么当彼此相遇时,也就不再需要恐惧或逃避。
你要做的只是微笑着走上前,说一声:HI,MR LONELY。
在旱冰场放的那首是Boney M 的sunny,也被星爷用在《长江七号》里作了主题歌……这可是八十年代的超级当红舞曲啊~~~《disco》里面开场也是这首~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82136/
简洁且充满性格,大量的封闭性构图与镜头有意创造的疏离感带出苦酸、清冷又浪漫的基调,几组来自不同环境的怪人之间波澜不惊的交流背后淌着文化差异这条河,留白挖掘空间很大。
在老团长做出演奏的手势后戛然而止无疑是更好的结尾。
平静的固定镜头缓缓托出一部轻松温暖的小品,较于法式略显粗犷,却别有一番磅礴的细致,影像语言暗处把埃以政治冰意烘托得欲融欲滴,几句台词几个动作的白描便活脱可现,队长与老板娘约会的微妙,哈立德教人把妹的滑稽,好像在高呼两个斗意正酣的国家也阻挡不了各自人民追求幸福的热情,所以电话亭旁的小伙子等来了爱人的来电,帕皮有了第一次,副队久违的创作也来了思路,不同文化间的人们至少还有共同的音乐、爱情,世界其实很美好,简约深刻返璞归真。
8个人的埃及乐队,来到异国以色列进行演出。
7老1少,蓝色制服,不知道的以为是受邀请来的表演嘉宾。
然而下了飞机都没人迎接,甚至需要自己摸索找路。
语言不通,帅小伙用蹩脚的英语问路,顺便对着小姐姐唱情歌,以至于压根没听清打探来的消息。
下车后八脸懵逼,四周阒无一人,这是个沙漠边缘的小镇。
走吧,总得要去演出的地方吧。
饥饿难耐、天色近晚,8人不得不就近在小饭店里吃饭借宿。
风韵犹存的老板娘,几个腼腆傻气的伙计,故事就这么发生了。
埃及和以色列,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清楚,这两个国家完全没有友善的时候。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几乎每隔十年都要打上一仗。
似乎没有任何美好可言。
这场阴差阳错的相遇,创造了很多美好。
吃过饭,黑管手在一旁为平头小伙吹奏未完成的协奏曲。
这一幕孤独极了,也文艺极了,沙漠静谧地伴奏,仿佛脸上略过以色列的微风。
夜色降临小镇,空气中透着沙子般的暧昧。
这群老老少少,也开始行动起来。
古板严肃的团长和独身老板娘约会、情场高手帅小伙手把手教害羞卷毛少年撩妹(字面意思的手把手)、老实巴交老团员们和吵闹的平头小哥一家尴尬的晚餐。
三个故事,三种结局。
老板娘和团长,都是成熟之人,坐在不似公园的公园长椅上,互诉衷肠。
静静的,但情感在不断升温。
只是最后彼此都十分克制。
卷毛少年喜欢妹子却羞于追求,帅小伙当仁不让,担起情场导师之责。
舞厅中,从搭讪开始,如何牵手如何拥抱,帅小伙一步步教会少年勇敢表达爱意。
此刻,他宛如暖心大哥哥。
平头小伙家的晚餐也不消停,长辈们起了争执,互相为自己大声辩解。
老实的团员们互看一眼,选择默默吃饭。
饭后在平头小伙的房间,他向团员聊起了自己的过往。
也是静静的,房间里充满了苦涩。
短暂的十几个小时,两种文化的人民交织在一起,这可能无关政治和宗教,仅仅是人性之间最纯真的良善和温暖。
诚实、勇气、笨拙、柔软,一一浮现,以一种静静的方式。
静默无声时,谁还会记得那些战争和痛苦?
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在自己的生活里纠结。
只有在这个夜晚,陌生人们的坦诚交流,向异国人表露自己的真实,这才觉得自己有点依靠。
孤独的小镇,两群孤独的人相遇。
离别时亦是孤独,乐队打点行装,老板娘和伙计坐在熟悉的地方,挥手告别是如此轻微。
这一切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那支未完成的协奏曲。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影片开始便营造出一种近乎纯白的质感。
中景下的一行八人琐碎的整理衣衫袖口,浅蓝的衣装与灰蓝的天空的巧妙融合在一起,无趣却巧妙的将孤独默默渲染。
颗粒感的画面下,生机隐匿于队伍之中,不入流的乐团将极简与克制的情感一一剥离,多个机场灯光的空境头不经意间展露出乐队的凄凉与萧索。
情感与意象的结合使影片跳脱出两个民族的微妙关系,将笔墨着重晕染在主角们的孤独与交流中。
随着场景的变迁,空镜头给到漫天黄沙下的公路,排成一条的浅蓝色乐队则与其产生出一种色彩的疏离感,晦涩的表现出异国人与这座陌生城市的格格不入。
影片中多次运用暖黄色调与浅蓝色调的对比,饭桌上主人方普遍暖色调的衣着与暖黄色的灯光营造出生日的温暖与静谧被乐队方清一色的浅蓝突兀打破,尴尬的饭桌氛围加强了双方的对立感,更表现出难以融入饭桌的外人与主人明显的分割。
直到聊到共同喜好的乐曲,主客间的隔阂被填平,导演将两组对立的成员放入同一个镜头,让温暖的黄包裹孤寂的蓝,蓝色不再突兀反而融洽的与大面积的黄融为一体。
当场景转变为领队与女主人在家中商讨,中景镜头下暖黄色的窗帘与橘色的灯光使两人的剪影变的模糊,从而展示出一种莫名暧昧却存在距离的奇异质感。
火一样颜色的西瓜和女主人脚趾上艳丽的大红表现出女人的性感与主动,换上暗红色及膝长裙的女人风情万种,她的强势与队长的木讷形成鲜明反差。
在车内狭窄昏暗的空间,这种反差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女人在车外用力拍打车箱的动作通过镜面投射出的红色模糊身影与男主真实的浅蓝色衣着同时展现在同一个画面中,使红与蓝的碰撞趋于弱化,二人中的疏离感在一次次交流中模糊。
约会完进大门前的大橘色灯光下的中景镜头彻底将男女身上的色彩变成黑色剪影,两人在门前的对立感消失殆尽,完全的融入在橘黄色的氛围之中。
孤独感的塑造还体现在导演精心塑造的构图上。
下了那辆坐错的公车,一行八人与沙漠公路共同构成了黄金分割,构成了八人与沙漠公路巧妙的平衡,在画面中观众能够感受到那种流露着疏离感却被迫接受当下环境的无奈与隐忍。
除此之外,大量经典的三角构图散落在电影的各个角落。
比如队长一行人第一次前往餐厅寻求帮助,全景镜头下女主人与她的两位朋友便构成了一个三角构图,队长,亦或是我们都不自觉的被这个第一眼见到便难以忘怀的女人所吸引。
队长、女店主、与爱搭讪的队员在家中的场景,也多用中全景显示出三人间诡异的平衡,更体现出男女关系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阻碍。
破坏三角构图的是女主人起身打开冰箱,冰箱上自带的镜子随着箱门在屋内横扫,最后停止在撩人男身上,在视觉空间延展的基础上,使两人间存在一种清冷的暧昧。
三个队员与以色列餐桌上的主人被导演安排至两个画框中,来回反复正反打让对立更为凸显 ,无法融入的疏离之感在餐桌上蔓延开来。
此时画面跳切至空间相对狭小但充满温馨的三人组家中的场景,其紧凑却没有攻击性的三角构图与充满疏离的饭桌画面的对比形成了视觉的强烈冲击,加深了观众对于两个不同场景间的氛围理解。
“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
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
还有,无尽的孤独。
”灰绿色滤镜下的本片自始至终在渲染一种孤独。
陌生人间的孤独,两个颇有渊源的国家的孤独,想要靠近的人内心的孤独。
孤独与和解在这帮异乡人交汇中冲突然后趋于平静,内心孤寂的窗关着的是无边的寂寞和淡淡的情愫。
(大致了解完背景之后,我觉得这篇碎碎念影评太轻飘飘了,我的感受也很高高在上,就当我在放屁吧!
看看主演里有一个埃及人吗?
没有!
因为压根就不会有埃及人来拍以方单方面认为的两国友好和平的电影,更何况这部电影还是米国和以色列合拍的……我好像被侵略者们喂了一坨精心雕刻的岁月静好的屎……)Maybe this is the finish, just like that ... Suddenly not sad, not happy, just a small room with a lamp, a bed child sleeps and tones of loneliness. She died because of me. We had a son, a bright and beautiful son. He made some mistakes. I was hard with him. I didn't understand. He was gentle... fragile like her. I didn't understand him. He... took his life. It broke her heart. - Very quiet here- Dead- Alexander is a big city, yes? Lots of people and lights - And noise - It's good. It feels alive. It's not like here. - You don't like to be here? - It's my life. I get used... Some time... Some time I think maybe I could, you know - Why didn't you? - I met my first husband.这个电影是我在一个盗版网站上看的,糊糊的,刺啦刺啦的,人物时常没有上半张脸,有时候静音穿插着滚动的小广告,有时候直接插入小网址的广告……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小猫在我肩头睡着了,我第一次听到她清晰有力的心跳声,砰砰砰砰砰,比我的心跳要快许多。
原本是奔着音乐来的,因为听过改编音乐剧版本的一首歌,以为这部电影会很热热闹闹的,像《来自远方》那样,至少会有很多音乐。
没想到音乐好少,更多的是留白,其次是较少的对白。
对白不多,但内涵丰富。
相似的电影是《如晴天似雨天》,这两部我都很喜欢。
"The Band's Visit"(Bikur Ha-Tizmoret), 來自以色列的電影. 是導演Eran Kolirin首部作品.原本是以色列遞交奧斯卡參與最佳外語片的電影, 但由於電影一半以上都以英語為主, 所以被大會拒絕.說的就是一隊從埃及來到以色列的警察樂隊, 在不多周詳的準備又沒有預先通知埃及大使館的情況下, 抵達當地後一天裡發生的種種.來到杳無人煙的小村落, 餐廳老闆娘收容樂隊留宿一晚, 等翌晨的巴士. 電影主要就是描寫這一個晚上樂隊中各成員所見所聞, 還有老闆娘及收留樂隊其中三人的餐廳職員的種種.故事可以說是簡單, 不過看得令人細味, 感覺不錯. 文化的差異, 陌生人帶來的不安或興奮, 作局外人看, 可笑亦有趣.風情萬種的老闆娘原來一直都知道樂隊要找的地方在哪裡, 或許在這個沉悶又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的小鎮裡, 一隊異國的男士正好可以帶來令人不用負責任的樂趣, 就一晚吧.樂隊指揮被老闆娘帶到小鎮上的食店, 聽聽她的故事, 又說說自己的故事. 她為他點了一首曲, 一個晚上, 老闆娘怎樣也引誘不到指揮. 這條線頗好看. 兩個不會再遇見的人, 一夜的交談, 可以很有意思.很喜歡一個鏡頭, 畫面一直都留在腦海裡. 就是樂隊年輕喇叭手跟其他年輕人外出回來後在老闆娘家中的情景. 喝酒嗎? 不, 我不喝. 沒有人要喝嗎? 老闆娘一直在盤算的, 你兩個男人也沒有興趣? 最後當然老闆娘沒有空手而回.樂隊另外三人到餐廳職員家留宿, 卻碰上是職員的太太的生日. 晚餐上有尷尬情景, 有企圖解開沉默不爽的場面. 喜歡職員對樂隊其中一人的說話. "或許你們樂隊這次就像我們人生一樣, 簡簡單單, 沒有什麼高潮蝶起... "年輕人去溜冰場消遣一幕也蠻有趣. 樂隊喇叭手教膽怯男子如何追女仔.電影中不少幽默元素, 令死寂的小鎮和昏暗的畫面加添了不少生氣. 不過或許我不太喜歡那種昏暗, 那種杳然, 不是覺得電影凝造得不當, 而是我不喜歡它帶給我的情緒. 有一丁點不安及沮喪. 不明所已.演員都各有發揮機會, 亦演得自然. 當然最受注目是老闆娘一角. 樂隊指揮的含蓄收歛也演得很好. 年輕一族帶了不少笑聲給觀眾.電影節奏恰到好處, 一點悶場也沒有. 很值得一看.剛看了特刊上導演的說話, 喜歡這兩段:"以色列興建了新機場, 忘記了把路標翻譯成阿拉伯文... 興建了動以千計的商舖, 陌生人卻無容身之所... 一眾商品名牌很容易令我們流連忘返, 忘記了煩慮, 也令我們忘記了自己""很多名電影觸及為何沒有和平這個問題, 卻鮮有先來問及, 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顯然在不斷談論經濟效益之餘, 我們已失落了什麼."相信電影中樂隊在這個留宿陌生人地方的晚上, 都或多或少有機會尋找忘記了的自己.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我們有否問過這個問題? 文明令我們失落了些什麼?
这真是部可爱的电影。
这个世界上有些电影,情节可能很无奇,故事可能不精彩,可光凭叙事风格就足以动人到让人看完这从头至尾的90分钟。
剧情就如海报上描述的一样。
一个很小的埃及警察乐团,在以色列迷了路。
一身制服的他们,提着自己的乐器,在陌生的国度,小而简陋的城镇,被困整夜。
从第一个长镜头开始,我似乎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那种仿佛被困的一丝不苟,拘束,僵涩,不安,胆怯,惶惑,倔强,死硬。
所以尽管很多片段十分有趣,我并不觉得这部片多么的惹笑。
这部片里充满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刻画。
每晚固定在公共电话亭前等待女友电话的运动衫男拥有一首十几年都没完成的独奏曲,永远只是副手的长笛男用chet baker随时随地调情拉小提琴的桃花眼男被嫌弃推倒之后看着亲吻的爱人掉眼泪的丑女孩between job了一年多的失业已婚男,领了三个陌生的无家可归乐手回家,晚上还是妻子的生日强硬而古板的团长因为自己的性情而失去了最爱的妻儿这种种场景被逐页揭开,凝结在这个灰蒙蒙的小镇上,时间仿佛停止,一切陈旧,安静,锈迹斑斑。
最记得,影片半结尾处,那个一字胡的老乐手在小餐厅的前面唱出的那首悠扬的阿拉伯歌曲,美到让人鼻子发酸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人,努力向上,为着完美无缺,为着出人头地,为着宇宙第一。
成就和胜利才是好的,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失败和挫折则是不可接受的,无数人为之黯然神伤。
所以这部电影会这么了不起。
所以那名失业男在把老婆气回娘家后对长笛男说,知道么,其实你那首独奏的结束,并不一定需要激情澎湃金碧辉煌,也许就是这副模样,一个男人坐在一间空房中,旁边是襁褓中的小婴儿,比肩无垠的孤寂。
曾經有段時期,每天看電視新聞都會見到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發生衝突的流血事件,總覺得以色列很強硬。
想不到這幾天連續看到兩個以色列文化節目,看到它的另一面。
記憶之中,早在20多年前有過一部英語電影以頑皮中學生放暑假為題材,在香港十分賣座,可說是打下「古惑仔放暑假」電影在香港風行的基礎。
然而該片中那些頑皮學生與大家在歐美電影所看到的有所不同。
後來才有消息傳出,那是部以色列電影。
當年資訊不發達,而香港電影觀眾又不够主動,於是才發生凡是英語電影便是英美出品的誤會。
2008年香港國際電際節有個「以色列新形勢」專題,放映7部以色列電影,但電際節有300部作品,選擇太多,因此大概只有幾個人專心留心該7部作品。
該個「以色列新形勢」專題沒有引起香港傳媒多少反應可以理解。
該7部以色列電影其中一部是在世界各地(從法國Cannes到日本東京)獲得不少獎項的《警察樂隊來訪時》,後來能夠在香港公映,大家欲一窺以色列生活和文化,此其時矣!
這部以色列電影《警察樂隊來訪時》,講埃及阿歷山大港一枝警察樂隊被邀請到以色列一個地方參加當地的阿拉伯文化中心開幕。
怎知樂隊搭錯車,去到一個荒蕪的地方。
他們以破爛英語與當地人溝通,最後幸得當地一個半老徐娘老闆打救,才不致露宿於荒野中。
香港電影節節目手冊說該片在法國Cannes電影節放映後,觀眾起立鼓掌20分鐘。
為甚麼世界各地觀眾對這部以色列電影這麼熱烈反應呢?
我相信是大家理解到以色列難得對阿拉伯國家(埃及位於非洲,實屬阿拉伯外圍)釋放善意,所以特別予以鼓勵。
雖然該片質素其實只是普普通通而已,但仍給予獎項,乃可以理解。
這部電影故事情節實在簡單得可以,全片內容只是幾個以色列人幫助埃及警察度過一晚這件事,(片頭字幕說,以色列報章刊登過這樣一條新聞,但沒有人留意)。
然而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伊斯蘭人是世仇,雖然埃及還不算以色列的頭號敵人,但以色列電影怎樣處理這個燙手題材也屬費周章的事。
該片拍得拘謹、小心奕奕,屬理所當然的事,片中的以色列人沒有表情、說話很少。
導演其實已相當聰明,既然片中少對白,影片很多時是靜態畫面,於是他索性強調映象構圖、演員造型站位、畫面顏色等等,令到影片的視覺性很突出,因此影片其實相當風格化,有可觀的地方。
可惜影片內容實在單薄,而那個晚上所發生的事情也太少,半老徐娘與樂隊領隊的曖昧關係沒有發展,而年輕樂手碰上以色列懷春女郎亦沒有事情發生。
影片如此淡然無味,只可以表示今天以色列人可以有與阿拉伯人交朋友的餘地,甚至可以釋放善意,但在目前環境和氣氛下,卻不可能開花結果。
此部電影也表現出這樣的局限。
(完)
是漂泊让我变得孤单,还是因孤单才开始漂泊。
一群孤单的心在一个凄凉的小镇碰撞,然后各自继续自己的孤单,除了这个夜晚。
没有一颗心不需要温暖,只是得到温暖的方法不同。
Dina是个风骚老板娘,脸上写满风尘的人,总是比别人更能理解生活的意义。
如果你的前半生是一个找人上床比找人聊天还容易的人,那到了这个年纪你会发现一个和你说话时不知道把手放哪的人,远比第一次见你就惦记把手放那的人可爱的多。
Tawfiq是一个老实人,如果说以前的Dina是个把生活不当回事的人,那Tawfiq就是一个把生活太当回事的人。
Dina说,当我能生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现在想要了,却不能生了。
Tawfiq说,我孩子犯了错误,我对他太严厉了,我不了解他,他自杀了。
对生活抱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但人过中年却拥有了同样孤独的心。
生活真的是道难题,既不能漠不关心,也要注意过犹不及。
夜里的Tawfiq辗转难眠,起来如厕,发现一天都对他极其主动的Dina和Haled在亲热,眼神充满失落,然后黯然走开。
生活不会因任何人而停止,我们都无法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都无法改变胸膛里那颗孤独的心。
生活是不会因为你搭在她肩上的手而改变,因为支配这只手的不是你的心。
如果真需要花上一生去寻找协奏曲的尾声,希望最后的结局不是那无尽的孤独。
有点酸涩,有点大智若愚。原声好听
很一般很套路,一场意外的旅途中向陌生人敞开心扉扭转固执
3.8分,情节太简单了,节奏跟人物故事都挺有意思的,部分的人物设计有些突兀,镜头简单设计的还不错,没办法评价这部电影,搞得好像鱿鱼对阿拉伯文化感兴趣,社会有包容有人情味儿,看看现在他们在干嘛,看到3分之二的时候心里感觉有点恶心
真是一部处处惊艳的片子。
民族这件事真的重要?
孤独寂寞冷。
6/10。埃列的紧张关系造成了角色语言的拘谨,留白的政局背景、枯燥的情节和机位全为服务主题的元素。故事结构和[爱在黎明破晓前][北村方向]极相似(文艺男与老板娘一夜风流,以不再联系迅速终结),构建起两人饭后游荡—坐下聊天—男方卖弄才情的约炮模式,不过这片里所有人守身如玉,还有我深感无味。 @2015-08-21 16:21:43
☑ 問路要講對地名 ☑ 釣魚話題能帶動氣氛
恰似那个地区给我的感觉,他们的人温柔起来就是这个样子吧。片儿还是有点闷啊~~
两个世仇民族,警察 乐队,充满着举重若轻的喜剧魅力,又有温馨包容的人性关怀。。古板的团长最后与老板娘那个偷偷的挥手再见也许就说明了即便是在警察机器这个躯壳限制之下,人性的温暖与爱也是会时常散发出来的
5分。
闷 骚,没有高潮
3.5 stars
笑死我了, 前提是:屏幕上还静止的.
偶发事件呈现心结的路子加闷骚中几多苦涩又不失幽默的调子,这才叫哀而不伤,有几场戏,比如教人调情那儿和告别时分,真是绝妙。“明天对于我们来说将是漫长的一天”但愿以色列人民能多拍电影别打仗
迷路的一个夜晚.温情的小细节真好.真•手把手教把妹.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钓鱼.听海浪风声远处孩子们的嬉戏.听见了全世界.女主美艳动人
阿基式简洁冷面幽默+文德斯式空旷荒凉空镜,一部散文基调的小品,意外的好看。一个迷路的埃及管弦乐团,几组以色列当地的人物,彼此交错互动的关系架构彰显的,全部有关“孤独”——无论是失去妻与子的团长,写了协奏曲开头的副团长,酷爱chet baker的小号手,又或者渴爱的老板娘,每晚等待电话的情话,舞厅里的情侣,争吵的家庭;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渴望倾诉,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宁愿沉溺于自己的悲伤,而并无机会寻找到某个真正能诉说的人,就像《My Funny Valentine》那样充满淡淡的忧愁,如晚霞般即逝易碎的美丽,留在最后的挥手再见里。视野放远一些,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难道存在过以理解为前提的沟通吗?
好
一张长椅就能当作公园,一口小酒就可治愈情伤。一个小型埃及乐队抵达以色列,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因为它并不重要。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老团长的儿子为何自杀、老板娘的前夫为何离开,都像一粒并不重要的沙,被生活的土壤湮没。冒着严寒等一通电话的执着、缺乏预算仍去演出的坚持,藏着两个民族的忧伤。
冷人在冷城的冷幽默。呆逼又闷骚了86分钟,好喜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