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本性是善良但敏感的,弟弟和准女友厮混的事他通过几句话测出来了,很气愤但强力的压抑住了,内心自卑又不敢打破常规的哥哥想假装一切如常。
第二天仍旧正常出游,准女友猜测哥哥知道了她和弟弟的事很害怕,加油站长期枯燥压抑的生活她早已有了厌倦之意并后悔当初没有随弟弟离开,经过前一晚她想要追随弟弟离开,奔上了桥证明自己的勇气,哥哥是有恐高症的(最后的回忆短片可以看出他紧紧的抓着弟弟过的桥),哥哥在桥上追上了女孩,女孩不让他触碰她,自尊心受挫和愤怒一起爆发了,于是两人起了非常严重的冲突,女孩倒地并一步步躲闪不让哥哥触碰至失足掉下,最后哥哥是想救她的,从哥哥手臂上深深的抓痕可以推测,如果哥哥是故意推她下去抓痕不会这么深这么长,很可能是最后用力拉她才造成的。
另外,影片的最后有一段回忆哥哥当时拉弟弟的镜头,和他拉女孩的镜头中手势是一样的,这种手势是救人的。
哥哥气女孩更气弟弟的摇摆不定,探监时哥哥突然反常暴怒并啐弟弟就是一种压抑下的情感爆发,哥哥真心喜欢女孩,但哥哥自卑又发现了弟弟和女孩的关系就更加难受,弟弟摇摆不定不确定和女孩的关系对哥哥是一种生生的折磨。
现在女孩这样死了,哥哥很气,气弟弟气女孩气自己。
弟弟的摇摆对哥哥的最大杀伤是体现了弟弟对哥哥的不信任,哥哥真心对弟弟,但弟弟从没信任过哥哥也从没信任过任何人,从一开始倾其所有的找律师救哥哥就只是救而已,心里始终充满的是否定的怀疑,直到当庭指正哥哥是凶手,哥哥反而坦然,因为他明白这个才是弟弟最真实的想法,他爱这个弟弟也愿意用坐牢为这件事赎罪。
最后哥哥出狱了,看到弟弟时的那一抹自然而真诚的笑,让人感动,弟弟能来证明弟弟终于明白他是清白的了,希望以后也能继续信任。
“你的感觉和你的命运同样可怜,但愿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个人。
”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潘多拉的女人,这个集阿佛洛狄忒的美貌、赫尔墨斯的机制狡猾以及阿波罗的多才多艺于一身的女人却拥有一个神秘的魔盒。
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之后会有什么呢?
日本女导演西川美和的《摇摆》中在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之后,我们看到了罪恶、嫉妒、奸淫、偷窃、贪婪、怀疑,然而这一切恶之花所结出的果实到最后不过是让我们明白了人生只不过是一座摇摆不定的天平,什么狗屁理想、执着信念、至死不渝都是扯淡,面对各种选择题时,谁没有动摇过?
故事开始于离家多年而回家奔丧的东京摄影师阿猛。
在家乡的小镇上,父亲拥有一间加油站,现在是哥哥阿稔在负责,而跟两兄弟青梅竹马的智惠子也在加油站里帮忙。
影片中的哥哥阿稔淳朴、善良、认真并且值得信赖,他选择了小镇加油站的平淡生活,而反观弟弟阿猛,他颓废、叛逆、放荡不羁,两人虽为亲兄弟,但个性迥异,但兄弟俩唯一共通的地方便是他们都爱这个叫做智惠子的女孩(虽然“爱”的时态不尽相同)。
正是兄弟俩的个性迥异和两地相隔才维持着彼此的秩序(平衡的天平)。
然而阿猛这次回家奔丧与智惠子的不期而遇,动摇了兄弟之间彼此的秩序(失衡的天平)。
一次三人到溪谷游玩的时候,在溪边拍照的阿猛看见哥哥与智惠子在吊桥上的争执,随后便是千惠子坠桥身亡。
故事发展到这里,按照以往家庭伦理剧的模式来看很有可能即将以一个充满着悲剧美学的结尾来收场,然而在《摇摆》中,西川美和要告诉我们的是,这只不过是故事的开始。
影片中的吊桥犹如一座天平,以千惠子作为支点,兄弟两人各据一端,从而使之平衡。
直到支点渐渐往弟弟一方移动,天平于是开始上下摇晃,最终致使整座天平失衡,而摇晃着两兄弟的,究竟是谎言,是爱情,还是亲情?
其实对于在吊桥上发生的“谋杀案”,观众以阿猛的视角来看,整件事情始终是处于一个模糊地带。
就在阿猛过吊桥之前,智惠子曾向阿猛表达了她想与阿猛重归于好,跟着他去东京,但习惯自由的阿猛无法给智惠子一个肯定的承诺,他过了吊桥来到小溪边拍照。
智惠子想过去,来到吊桥中间时才发现桥摇晃得厉害,而此时一向有恐高症的哥哥阿稔鼓起勇气主动来到桥上想扶起智惠子,却遭恼羞成怒的智惠子呵斥,羞愧慌乱的阿稔愤而推了智惠子一把,智惠子跌坐在桥上,根据后来在法庭上阿稔的供词,他马上跟智惠子道歉,并伸手要把他扶起来,谁知智惠子不但不领情,反而越发地往后退,最终翻落下吊桥。
而此时阿稔已经抓住了智惠子的手,这个隐忍谦卑的男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天平已经被弟弟的归来以及恋人的移情别恋剧烈地摇晃着,一瞬间的邪念让他松开了手。
《摇摆》的重点不在于到底是才是真正的伪君子,而是人们怎样去维持自我这座天平的平衡以及失衡后的种种境况。
影片的名称“摇摆”隐晦地揭示了全片的主题,于是一对兄弟和一个女孩之间诡秘的关系,通过小田切让与香川照之精湛得对手戏,激荡出人性底层的丑恶,然而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在人性的暗夜中还是给予了我们一个温情的开放式结尾。
这样一个由爱生恨、爱恨缠绵所导致的悲剧故事,若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而不是以一副道德家的嘴脸来看的话,会发现影片中兄弟俩内心天平的失衡具有普遍意义。
阿猛与阿稔相比,言语中始终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无论是长相还是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他都要高于自己的哥哥,然而阿猛却始终把自己的哥哥作为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在每个男孩的成长历程中,始终会有一个现实偶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他们或许不像电影中的英雄那样高大英勇,但在每个男孩的心目中这个现实偶像是必定会存在的,而这个现实偶像则大多数是自己的兄长或者邻居家的哥哥等等。
但作为阿猛来说,他虽然知道哥哥与智惠子的关系亲密,心里也希望哥哥能得到幸福,但作为男人的本性来说,这种嫉妒却是不可遏止的,发自本能的占有欲实施之后又会使他陷入深深的自责。
而反观阿稔,淳朴、谦卑、善良的性格使这个老实的男人一直都生活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里,他也有过炽烈的幻想、也有过远走高飞的冲动,但是最终他还是安于现状,因此他看到生活随性、放荡不羁的弟弟归来时,内心其实是有一种羡慕甚至嫉妒的情感在里面的,尤其当弟弟介入到自己与智惠子之间的关系时,内心天平的“摇摆”更是剧烈地运动起来。
对于整件坠桥事件来说,弟弟对于哥哥的袒护一方面出于兄弟之间的感情,而更重要的是出于弟弟的自责,从某种程度上说,智惠子的坠桥身亡是由自己对于智惠子的拒绝所间接引发的。
而在法庭上,当哥哥内心的天平完全失衡后,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表现出邪恶的一面时,弟弟心中的现实偶像顿然坍塌,对于一个有过偶像的人来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看着自己心中的“神”变成“魔鬼”,于是弟弟原本的自责此时便开始幻化成一种报复,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报复,两人间的道德天平才可以保持着某种平衡。
两兄弟之间的这种天平两端的关系,导演在片中使用了各种“隔阂”的意象来表现。
三人出游时,阿猛在溪边拍照,阿稔则在吊桥上,两人之间隔着一条河;阿稔入狱后,阿猛去探监,两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墙;影片最后那个温情的结尾,阿猛隔着一条马路呼喊着哥哥的名字,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这更是隔阂。
这种充满隐喻的“隔阂”除了表现出两兄弟间渐行渐远的关系之外,更是突显出两人内在关系的混沌与不安。
导演用了一个温情的结尾来结束这个开满了恶之花的故事,或许是想让我们在这个人性的暗夜里看到些薄暮之光,这样一个温情的结尾我猜想肯定会赚取不少廉价的眼泪,然而事实真的如影片最后哥哥隔着马路对弟弟的莞尔一笑那么简单吗?
支离破碎的关系和失衡的天平难道就靠着这一点点彼此间的简单认同就得以修补吗?
我想起了《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真相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歌队唱道:“你的感觉和你的命运同样可怜,但愿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个人。
”对于影片这个玩味的开放式结尾,我们不知道隔着马路哥哥对弟弟莞尔一笑后到底将何去何从,然而我们可以大胆猜想他最终还是会踏上那辆长途班车,因为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除了各种恶之外,还有一座摇摆失衡的天平。
片子很有一种静谧的气质,却无处不藏着矛盾冲突。
隐藏在各自内心世界的东西只有彼此去感受。
如果不再信任,如果你的心动摇了,你的眼睛也会被你的心所欺骗。
就像那个著名的佛经故事,晃动的不是旗帜而是你的心。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前前后后通过弟弟猛的视角叙述。
从一心保护哥哥到最后自己作证把哥哥送进监狱,罪在何方?
无法去信任的人到底是谁?
最后审视自己内心的猛寻找到了答案也找回了哥哥和自己。
两位主角的演技都不错,尤其香川照之。
亲人是这一生中无法选择的同伴,无法从人品,爱好出发作出选择,如果不是亲人,你也许永远也无法和他相遇,如果不是亲人,你也许永远也无法和他亲密起来,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互相争执的同时要永远的互相保护下去,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们兄弟二人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弟弟在嫉妒爸爸和哥哥亲近,哥哥在羡慕弟弟的自由,这一切在妈妈的葬礼上相遇了,波澜不惊的,爱上同一个女孩,在弟弟送她回来的晚上,默默的相互试探着,但似乎已经看到了火花淰很想和弟弟较量一番,即使不是真正的较量,即使已经没办法再真正的好好干一架,但他不想输,不想连感情都输了猛一直都能介意哥哥的生活,和爸爸一起的生活,那自己口口声声说要离开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当看到哥哥和惠理子的相处时,他是不是也怀着较量一番的心情在那晚利用了惠理子就像那座摇摆的桥,那些亲情也在较量和保护之间摇摆着,从惠理子掉落桥下的那瞬间开始,这摇摆的振幅开始逐渐增大,最终是否摆到了正确的位置?也许能从最终哥哥出狱后,在街对面的弟弟的喊出那一句:哥哥,我们回家吧!我们也许能看到真相.那片尾曲的声音好像是桑田佳佑,慢慢的节奏,唱着:我们回家吧,慢慢的回家吧
(未录音,手机速记,可能与实际有出入)Q:请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创作背景,当时是在怎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A:拍第一部片,当导演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
我以前在学校也不是学电影的,也没有想当导演。
在拍摄现场工作让我觉得不适合当导演,更想当编剧。
是枝导演跟我说你先试试吧,我就拍了,当了导演。
完成第一部电影之后,周围很多制片人问我,你下一部电影怎么样。
于是我想那再拍一部吧。
那时候我做了一个梦,关于两个人信任关系的变化。
我把这个梦变成了这个故事。
Q:梦是如何变成这部电影的?
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
A:我做的梦是我的一个男性朋友把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推下瀑布,我看到了这个行为。
我把这个梦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沿用我的性别,男女关系就比较复杂了,改成兄弟比较好。
从有这个故事到完成这个电影大概一年半时间。
Q:跟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的合作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A:香川的话,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觉得他很不错,所以用他。
反而不是因为他在日本电影里的表现。
小田切让跟我是同龄人,所以我一直想跟他合作。
两个人的性格确实非常不一样。
香川照之觉得这个角色跟他很像,所以他演这个角色是很热情的。
比如拍摄探监时他也很积极地练习打拳这个状态。
(这句不太懂)小田切让是非常酷的人。
他说你写的这个人我觉得很坏。
跟他们拍摄我觉得很快乐。
Q:本片涉及犯罪元素,有很长的法庭论辩戏,但跟日本一般的犯罪类型片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犯罪类型片您有哪些独到的看法或者设计?
A:虽然我用的是悬疑的方式,但我更想表达的是两个人关系的变化,以及他们内心的东西,把内心的东西释放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就反转了。
庭审戏是我采用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手段让观众接触到他们的心理。
Q:这部电影和是枝裕和之间的故事?
A:我已经忘记了。
(笑)因为我们经常互相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是枝裕和导演经常把剧本或剪辑好的片子给我看,我也会给他回复很长的邮件。
这是我们之间经常的工作状态,所以我不太记得了。
当时是枝裕和导演想把这个故事更明确化。
到底哥哥有没有做,需不需要展示证据,他提了这样的建议。
但是我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不想把哥哥是否有恶意做了这样的事儿明确化。
当我看是枝裕和导演的建议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剪辑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调整剪辑,让观众不这么想。
是枝裕和导演给了我这样的帮助。
Q:电影与小说版之间的差异?
A:小说是我拍完电影之后写的。
做两小时左右的电影,但我准备的时候会写很多,关于人物背景、家庭故事,做很多材料准备。
可能其他导演也会这样做。
我在电影里表现的是这里面的一部分,就像用冰箱里剩下的食材做的一道料理。
可能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在小说里可以写更多内心描写,表达得更丰富。
我写这部小说是很久以前了,因此我记得没有那么清楚。
我记得一个情节是在女孩掉下桥死掉之后,有一个场景是让死者出来讲话,这是电影所不好表现的吧。
拍电影要考虑很多东西,资金啊电影长度啊拍摄难度啊之类的,但在文字里可以表达得更充分更从容。
Q:有没有关注的中国演员?
A:黄轩。
因为看了娄烨的《推拿》。
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的男主王景春。
Q:您刚才提到不想在电影中表现确定的真相,为什么您会选取弟弟猛这个视角?
A:是枝裕和导演看了之后说这个故事是《罗生门》啊。
可能自己的记忆、以前自己相信的变化可能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接受了其他的信息而觉得无法相信自己之前的认知和记忆的时候,人是会觉得很恐怖的。
猛经历了这个过程。
所以我觉得选取这个视角比较合适。
Q:我觉得这个电影好像也可以叫《坠落的审判》。
想问导演,几次吃饭的场面都剑拔弩张,我想问问导演这样设计的想法。
A: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的时候也觉得很像。
(笑)吃饭时候父亲发怒那场戏我自己很喜欢,我会经常看。
没有女人的这三个男人,默默吃东西,是没有颜色的、非常冷的。
其实我也觉得像是枝裕和导演一样拍看起来很温馨、东西非常好吃的场面是很好的,下次拍一下吧。
Q:为什么弟弟指证哥哥时,会说是因为想要找回哥哥呢?
A: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一个回答:弟弟在审判过程那样说,他应该也是说了他的心里话或者说真话的。
经历过这件事,他对哥哥有了某种怀疑。
如果他说出这样的话,哥哥会被判刑,他也知道。
但他想找回他们之间原有的信赖与爱。
这也是弟弟对哥哥的爱的告白吧。
Q:《摇摆》的小说和电影的一大区别,我觉得是扩展了父亲早川勇和伯父早川修的恩怨,为什么没有电影里表现呢?
A:因为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超过两个小时,排片就少了,就回收不了成本了。
制片人会很在意。
如果多拍父亲和伯父的关系,可能需要四个小时的篇幅吧。
电影是艺术,但同时也是生意,要做很多剪裁,所以我把这些内容放进小说里。
因为我拍完这部很久了,印象已经不深,而大家刚刚看完,所以有些问题我回答不太好,实在不好意思。
可能很多导演都一样,如果要拍下一部片子的时候,要忘记原来的作品,如果一直沉浸在前作的爱和感情中的话,会妨碍下一部作品的表达。
我现在也在筹备一部新片,希望到时候大家会观看并告诉我你们的感想。
非常感谢大家。
文/梅飞朔舞早川兄弟做事风格迥然不同,母亲去世后,敦厚善良的兄长对家庭和亲情更是充满了怀恋和寄托。
兄弟俩都对横山美惠子怀有爱意,不同的是哥哥的爱带着责任和更多包容,弟弟的爱却没有任何承诺,给美惠子带来很多困惑了迷茫,在弟弟眼里,选择权取决于美惠子,然而后者各种被动和犹豫,加剧了两兄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命案发生后,弟弟原本想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哥哥的自由,哥哥也渐渐从自卑自责放弃生活的希望的状态中走出来,配合诉讼,眼看就要出现转机,然而尸检结果证实美惠子有情人!
弟弟突然变卦,告知法庭美惠子的死跟哥哥有关,此时他暴露自私冷漠,不相信任何人的,甚至是亲人的性格特点。
剧情的跌宕起伏,让人充满了疑问?
吊桥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哥哥的动作到底是故意?
还是意外?
七年后,在哥哥即将刑满释放之时,弟弟打开了母亲留下的影像,回想哥哥小时候恐高,走吊桥的时候紧紧握住他的手,突然之间他回想7年前,哥哥吊桥上伸出的手是想帮助美惠子!
手臂上留下那深深的伤痕,弟弟悔恨交加!
本片有很多情节都隐隐地透露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弟弟抱怨父亲没有很好的爱护母亲,造成母亲早早过世,哥哥委曲求全,在暴脾气父亲的加油站不辞辛苦的工作,依然得不到父亲的疼惜,他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命运仿佛更喜欢折磨他,弟弟放荡不羁却是风流潇洒,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对善良的哥哥实在太残忍!
剧情其实是一个老故事,从暴力的父亲、隐忍的稔和 稔在猛晚上从东京回来后对他的试探,不难猜出他其实是一个潜在犯罪者。
最后一段,猛回忆起稔的伤疤,有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意思。
拍摄手法上说,过吊桥的晃动、水流的急、稔和智惠子起冲突时消失的声音,拍的很好。
最后一幕的留白也拍的尤其好,开放式结局。
人物上说,智惠子作为社会与家庭的边缘人物,在片中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
没有一个人真的在意她,想听到她的心声。
稔不可能理解她。
她在河边向猛倾吐心声,也被无视。
影片更关注稔、猛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
猛看似没有推千惠子,但他并不无辜。
另外,这个父亲真是代表了传统父权制的大家长,使用暴力、不做家务、拒绝沟通。
最后,猛说 其实从吊桥上摔下去的是他。
猛和千惠子一样,都想去东京,离开稔。
猛做到了,也与自己的哥哥隔阂、不信任。
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伏笔埋得不错,一步步解谜也挺好看的。
香川照之演技太好了,完全就是稔本人啊…
到现在,一想起哥哥手臂上的疤痕,就感到无奈痛苦。
他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或许是个甘愿为生活屈服的人,可事实上,他却隐忍着,其实,他也想拥有和弟弟那样的精彩人生。
2023年12月ヒューマントラストシネマ渋谷做了一个Cannes監督週間的专题放映,其中12月9日晚《摇摆》的映后有小田切让/西川美和的登壇。
看完电影的当天觉得after-talk里有特别inspiring的东西,回家以后立刻做了recording(但拖到今天才进行整理)。
在各大电影节参加过数十次舞台挨拶/映后Q&A,但此次after-talk的浓度之高、时间之长、SNS拡散NG発言之多,可以称得上是无出其右……(主要演出人员里面,香川照之/新井浩文/Pierre瀧已经因为饮酒问题/女性问题/药物问题停止艺能活动,基本都是NG话题。
那段时间真木阳子则是很常以很糟糕的形象出现在新闻里,网民评论普遍都是“最近怎么了,好癫”。
)不同演员对于表演有不同的approach。
西川导演说香川真的会向导演确认:这个角色到底是不是我理解的这样一种心境?
你创作这个脚本的时候,又是怎么样一种心境?
他会想要去把握这些。
(色々コミュニケートしたい/確認したい) 小田切则是他的反面:他不会和导演去确认人物是怎么样一种心境,读完脚本以后他自有他的理解,直接上本番。
西川导演说他有那种“别管我”(ほっといて)的氛围,小田切问到役所広司,导演说役所也是这种氛围,但要更平和一点(笑)。
香川的take数也很多:不是first take就把所有的能量放在里面,而是反复去testing,在一次次尝试中达到最佳状态。
是这样一种工作方式。
小田切立刻说自己其实很烦这种style,他自己做导演的时候基本都是one-take。
他觉得one-take里呈现出来的东西才是最饱满、最生猛、最没有办法重现的一个cut。
西川导演有补充说到搞笑艺人里很多都是这种pattern,第一个take往往是最灵动的,take数多了以后搞笑艺人容易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什么的。
导演问小田切,那你们不同类型/不同工作方式的演员碰在一起的话要怎么办。
小田切回答说会根据演对手戏的演员的状态去做一些compromise,不过主要是看导演的工作方式。
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甚至还有quote黑泽清导演:是练习的时候你练100次,最后本番第101次one-take结束呢,还是直接开始(そのまま臨む)。
香川毕竟是做舞台(歌舞伎)比较多,他们的练习(稽古)时间很长,次数很多,他们会在练习里面体会到很多东西。
小田切说确实是会从练习(rehearsal)里品到不同的味道,但他始终坚持first-take是最理想的。
西川导演回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幸亏在那个年代拍了下来,因为放在2023年,已经不可能叫演员直接在首都高上开,还开那么快;摇摇欲坠的那座桥,放到今天,可能也很难拍(色々うるさいかも)。
ending的时候要二位发言,小田切说了一些屁话(失礼了),年底了,新干线的票很难买,祝福大家都买到,顺利回家什么的。
西川导演说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cut/剪辑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现在来看会觉得确实是有捕捉到90年代日本的那种味道,有好好呈现那时的风貌。
虽然脚本是自己写的,但很多细节已记不清,再看时依然感到紧张(ドキドキする),能调动起情绪的话,是不是也说明电影确实有一些可取之处呢。
对小田切不是特别感冒,虽然感觉小田切确实有gives off tall person energy/fvckboi energy(笑)。
作为演员确实很有charisma,但说话嘴上没把门(有超多讽刺香川的地方,但现场有说SNS拡散NG,在此略过)。
西川导演生人非常优雅,算是我心中理想的50代女性,当时看完觉得这一部比后面她拍的电影(《卖梦的两人》《永远的托词》)都要好,一些细节抓得很妙,我觉得是女性特有的某种敏感度,值得骄傲。
香川的episode基本都是从西川导演那里听到的,对工作很有passion的感觉。
最打动我的一个episode是说香川好像蛮喜欢《摇摆》的脚本,scene一个个结束以后他好像都很可惜的样子,跟导演说“啊——这个scene也结束了,这辈子没有机会再做第二次了,好伤感”。
蛮可惜的。
盲点,看不到的地方。
这件案件唯一目击者就是弟弟,除他以外,没人能说明事实的真相。
但事发只是一刹那的功夫,哥哥到底是想救人还是想害人,除非放慢动作,否则就是个迷。
就连案件审理过程中检察官也质疑:你朝她一步步走进,到底是想保护她,还是想逼她坠桥?
事后证明哥哥的确是清白的,但他最在乎的并不是自己的审判结果,而是弟弟。
弟弟明明看到了桥上发生的事,却装作没见到。
为什么?
哥哥一定也想过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弟弟不爱相信人,生性多疑。
也就是说,弟弟其实在内心里害怕,害怕哥哥其实是犯了谋杀罪,他不相信哥哥。
于是,哥哥用了一记狠招:如果你确实信我,我们还是无间的一家人,那么我自然会被无罪释放,我们就一起回家。
如果你怀疑我有罪,那么我就去坐那七年冤狱,亲人不能接纳,无罪释放也没有意义。
在哥哥心里,家比法更重,他真正在乎的人接纳并相信自己,更重要。
虽然他知道自己无罪,可其他人未必相信,哥哥觉得只要弟弟信他,哪怕所有人都怀疑自己,也不怕。
可是,他意识到弟弟也是怀疑自己的。
最后的结局很圆满,他们一定会一起回家,虽然这份亲情回归的代价太沉重,但至少结果是好的。
日式真挚总是真挚到不留盲点的地步,这是给我感触极深的特质之一。
本片是一部文艺范的犯罪悬疑片,非常小众,2006年的老电影在豆瓣评分的打分人只有7336人,当然,我会是第7337人。
晚上电影院来了5位观众(三男两女)。
这是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35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26部电影。
影片121分钟,尿点几乎没有,不过我从来没有在私人电影院拉过尿!
福州酷热,晚上也一样!
电影院的中央空调和大沙发带给我们舒适的观影体验!
日本女导演西川美和自编自导,才华横溢,本片基本上是以男1号小田切让的视角来拍摄,小田外形俊朗,演技精湛。
男2号香川照之演技更是深不可测,结尾他的微笑直接拉高了影片的层次感!
女1号真木阳子不愧为女神,贡献了一段光线阴暗且没有裸露的的床戏。
摇摆的吊桥是本片矛盾爆发的集中点!
哥哥摇摆的杀机,哥哥准女友摇摆的爱情,弟弟摇摆的目击者回忆完美契合本片的片名《摇摆》!
其实本片剖析的就是摇摆的人性,在冷酷和温情之间摇摆!
自私自利但是混的人模狗样的弟弟回到经济落后的老家,和前女友重逢,而当他发现前女友和他哥哥是一对准情侣时,他的占有的欲望吞噬了他,他凭借东京知名摄影师和颓废痞帅的艺术家气质轻而易举地睡了前女友,更夸张的是导演为了体现他的自私,还展现了很多细节!
比如弟弟睡她时以命令的语气叫她“给我舌头”,还有检察官在法庭上的陈词说摔死的女生体内发现有前一天男性的精液!
这都侧面反映出弟弟的自私和冷酷,弟弟睡了哥哥的准女友,还他妈的不带套!
这还是人吗?!
法庭辩论占了本片很大的篇幅,辩护律师(其实就是哥哥和弟弟的叔叔)躺在桌上模仿女友躺在吊桥上的样子,以及胖男检察官对哥哥提问的咄咄逼人都十分地精彩,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哥哥和弟弟在法庭上的陈词也可圈可点,飙戏飙的十分过瘾!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哥哥准女友意外掉下吊桥惨死,同在桥上的哥哥成为最大嫌疑人,离现场不远的良心发现的弟弟誓要为哥哥洗脱罪名,弟弟成功了吗?
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精彩台词:“给我舌头”“死者阴D里有前一天的精液”“你是不想成为杀人犯的弟弟”豆瓣评分7.6,我给8.0分。
如果你不喜欢又帅又脏的小田切,那么,没有看的必要了~
开头的事故以及兄弟与家庭关系的写法难以支撑起草率的庭审决断戏剧及其呈现的道德抉择的摇摆,慢放的小田切让的特写以及吊桥的摇摆给出生硬的解读的可能,或许也有些过度了。2.0
吊桥、亲缘与人性始终在不断摇摆。摇摆之间真相被隐匿,最后消散在河流声中。小田切让与香川照之每一场对手戏都好好看。。
这么烂的翻译 艰难的看完了 机翻字幕真是够了!!!
小田切...西川美和..
西川美和有她自己的燃冬。
演得不错,拍得也不错,剧本稀烂。
香川照之真的太有一种疯感…小田切让就是眼袋最让人疼!
#江南分馆 总觉得香川照之的表演有一种疯狂的、变态般的冲击力,演这个角色太合适了。西川美和的联想/闪回很自由,声音设计也很有心思(音乐/突如其来的静默etc),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小田切让站在门口对哥哥说谎的那段里门关上的那个瞬间,小田切让从「正像」变成剪影。
我不喜欢,冗长且无趣
虽然有点闷,但还是看完了,兄弟间的感情用这样的故事来表现也未尝不可~结尾处哥哥的那一个微笑让我猛然发现原来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摇摆过~
意外/刑事案件下兄弟关系的摇摆,包括父辈兄弟的。几部西川美和电影下来,她选的音乐基本是爵士乐作者,喜欢
让哥真心喜欢词儿少的片子啊- -......违背自己良心做下的滔天罪行,时间却可以进行冲刷,这个到底不是个公平的世界,真相绝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也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一切都是时间捣蛋后的样子。
DVD的低清画质给这世纪初的胶片影像增添了不少怀旧情愫;很简单的兄弟因爱阋墙的剧情,却奈何混搭了小田切让香川照之和真木阳子三位实力颜(艺)咖,个人魅力就足够撑起两小时的长度;结局是时过境迁的和解但这似乎并不重要了——总是很多事情过去久了不知不觉中就被时间消磨殆尽了——还有谁来深究两个男人之间的智惠子所死何辜呢。。
脱离传统家庭后的个体的复杂情感,当面临抉择时,是会拥护还是背叛?能否回到最初的美好时刻,以及都市与村镇的差异关系
又是一场坠落的审判,用女性的死将虚伪的男性们摁在地上摩擦。导演也用大帅哥小田切让来衬托香川照之诡异卓绝的演技。
7.3 香川照之的脸有天生的剧透感,还有天生的反转感。《摇摆》的结尾一如日影惯用的手法,小丑竟是我自己。
3.5 聚焦场域下的摇摆心绪。反正河流的阻断意象(对应人物关系的内在隔阂)以及流动意向(对应片中真相的不可知)算是成了。
闷
一般啦,但两个大叔演技很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