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
Unrueh,Unruh(德),Unrest(英),Désordres(法),Маятник(俄),精准的骚动(港),瑞士钟表师(台)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主演:阿丽莎·米洛戈雅多瓦,伊丽莎维塔·科丽曼,欧嘉·布什科娃,塔蒂安娜·库敏斯卡,米克哈尔·布什科夫,弗雷迪·穆勒,克拉拉·戈斯汀斯基,阿列克谢·伊夫斯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语言:瑞士德语,俄语,法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详细 >
电影里面的风声让资料馆的空调也有了声音。
比格挺高。
这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在标题里就点出了一个悖论:精密平衡的机器需要一个“不安”、一个Unrueh才能真正运转。同样的,在宁静文明的瑞士山谷里却诞生了足以颠覆现存制度的政治运动。影片通过钟表制造和地图绘制所展现的,正是现代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如何争夺世界的控制权。影片中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对立最终体现为少数派完全彻底的控制还是集体多元的控制上。我们看到的正是资本主义争分夺秒的时间政治如何统一了一切,并立即和政治统治媾和。与此相反,影片在这大一统的现代进程中看到了被推到画面边缘的工人们。他们释放的扰动才是确实绵延和真切的时空,藏在被技术史取代了的历史背后。朔伊布林的试图,便是用摄影机捕捉挂在树枝上钟表背后的人情世故。
影片过于形式化的古典主义风格,夹杂了钟表厂女工的日常劳动和生活的桥段,另外还有工厂管理者以及保安的各型各色,总的来说比较枯燥的对话和内容让人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约瑟芬向彼得解释自己工作内容的那段话我想理解为工人宣言:我们是历史的摆轮,时间的协调者,机芯运作最核心的力量。
睡的很香,观点和表盘嘀嗒的声音一样均匀密集,法语咋能这么好睡……
满分
闷葫芦
历史切片
。毫无疑问的主题先行,资本借助时钟创造了现代化的效率主义,定时定量最大化程度地剥削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精确到秒)。于此同时照相机诞生之初也天然地划分出了值得被拍摄的宏大对象,即高官王位的上层人士以及资本家的辉煌面相,从开篇的贵族到后面工厂和形象的宣传,并处处把这之外的真实对象视为镜头内的阻挡。而影片形式上恰恰反了过来,站在了这些阻挡者/工人/无政府主义者的立场,极致地把拍摄对象的构图边缘化,稀释他们的存在感,取而代之的是类纪录片的自然状态下不断随机进入镜头的那些劳动者们,从而从隐匿的背景中捕捉到了真实的身影,就让劳动者从工厂和自然中被凸显出来,亦是从游离的叙事中让人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精准而森严的资本工厂中,意识到出卖时间且被规划为商品的劳动者们,悄然展开了革命事业。
我还蛮喜欢的!在精致而冷漠的环境中汹涌的暗潮,枯燥是为了重现钟表工人的生活。当然故事可以讲得再清楚一点,目前的话受众会比较分化。期待有人用同样的手法拍一拍18年的深圳。(当然这个时间点肯定不行,那改成11年的深圳也行啊)
鉴于我一直在睡,一颗星给我醒着的镜头很好看,一颗星给这个催眠的秒钟声,一颗星给资料馆的椅子很好睡。这比希腊纪录片还好睡,这个无敌的白噪音和催眠的法语和德语,我悟了,下次睡眠质量不好就找这种片子。资料馆,北影节,22/8/21。
一部通过表现时间与金钱来酝酿社会运动的电影,器件之声四通八达成为日常的容器,人们时常处于边缘,纷纷成为制造钟表的特写中的微小但关键的一环,两方拉扯形成摆动。电影不仅冷静描摹了一个延续性的历史冲突,还记录下了一个珍贵的爱情场面:彼得的视线落在约瑟芬的侧影,无产者的歌声令之熠熠生辉,照相计时器的声音在电影中唯一一次未被记录。【2022十佳No.5】
这一周去电影院看了三场电影,合计贡献票房101元,一共打出去7颗星
惊叹不已
我们创造了时间,而时间创造了帝国,精密部件的隐喻因此被延展到所有的地表和枝叶中,但在双手与零件的震颤中,电影试图发出被挤压的人的声音,因此影片的设计从未是美学化的,但从中渗透出了属于人工的美。
小镇亦有时差。角落的窃语似在密谋,当时空单位被切割至足够小,便如宣言般响亮,足以在静止的人物状态中洞穿其逃亡的姿态。
去中心化构图有待开发,安那其主义比共产还理想化,最后还得添加一点爱情元素象征男导演心目中的回归自然。改编自事实却没有纪实意义,宣传的思想过时又天真。总体而言平庸,无趣,浪费时间。待思考
回到制造时间的工厂里去回溯阶层权力的不对等关系谱。对工种、工作场景和劳作微观的刻画非常细致。时间可以精确到秒的查证和重设,具体到资产阶级雇佣下的监管可以以更加具体的数字来划分效益-解雇、剥削工人。人的工薪却可以因为工作之外的原因被克扣,也可以因为你是无政府主义者而被解雇。此刻的瑞士,亦是当下某刻的我们。
能平静看完却没懂主旨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