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国家要案

State of Play,政局密云,游戏进展,情妇谋杀案,绝对阴谋

主演:罗素·克劳,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海伦·米伦,罗宾·怀特,杰森·贝特曼,杰夫·丹尼尔斯,迈克尔·贝雷瑟,哈里·列尼斯,乔什·莫斯特尔,迈克尔·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国家要案》剧照

国家要案 剧照 NO.1国家要案 剧照 NO.2国家要案 剧照 NO.3国家要案 剧照 NO.4国家要案 剧照 NO.5国家要案 剧照 NO.6国家要案 剧照 NO.13国家要案 剧照 NO.14国家要案 剧照 NO.15国家要案 剧照 NO.16国家要案 剧照 NO.17国家要案 剧照 NO.18国家要案 剧照 NO.19国家要案 剧照 NO.20

《国家要案》剧情介绍

国家要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如日中天的华盛顿年轻议员史蒂文•柯林斯(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的女助手研究员突然遇害,柯林斯在针对军火商峰点公司的国会听证会上一时失态,致使婚外情曝光,成为众矢之的,只好跑去大学好友兼昔日竞选顾问,《华盛顿环球报》的资深记者卡尔•麦卡弗里(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饰)家暂避。麦卡弗里在调查一起凶杀案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死者竟与柯林斯的已故女助手研究员有关。在同事德拉(瑞秋•迈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的帮助下,随着麦卡弗里的调查一步步深入,峰点公司内幕与国会议员的丑闻纷纷曝光。麦卡弗里面对新闻竞争、事件真相、昔日友情与社会公正的多股力量,最后报道究竟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蛇灾:蛇岛惊魂美国:一部电影数码宝贝:狄仁杰之飞头罗刹喋血孤城钱信伊:亚洲笑星闹美国我在社区当片儿警危情陷阱女子落语OAD金笼TOKAGE警视厅特殊犯搜查组天下第一惊天魔盗团2百烛游戏2买定离手我爱你不安感第三季特工总裁校花宠妻异国姻缘西村京太郎悬疑剧场十津川刑警的肖像5镰仓电铁杀人事件破产姐妹第一季上帝之国骏马奥斯温5半个月亮死人的鞋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乔纳斯铁原纪行凤凰劫功夫熊猫兵法乡村

《国家要案》长篇影评

 1 ) 《国家要案》:中国记者电影在哪里?

两个好莱坞老男人,一个FBI的老桥段,小人物赶把巨头拉下马,作为一部电影,乏善可呈,写得必要也只是因为更新闻有关。

我所喜欢的媒体人,流氓原被革职,官方报道是因为考核不达标。

无所谓,只是有些悲凉,广州大道中289号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沃尔特·克朗凯特去世的时候,奥巴马、克林顿说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走了,在中国我们信赖谁?

政治家办报是中国的规则,要有理想还有睿智。

新闻采编资格证培训的时候,一个教授说,光有理想,那么就下海去开公司吧。

中国人民的“好记者”甘志远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其他记者们被组织去观看。

百度介绍甘志远的作品皆宏大:海南百年铁路梦·历史篇、中国海上第一井。

我相信甘志远没有像克洛·罗素饰演的记者一样吸大麻、搞朋友的老婆,我相信他情操高尚没有收过红包。

可惜甘志远没有发现“国家要案”,他也许让人感动,但永不会让人振奋。

社会主义新的价值观已经否定了赖宁,孔繁森、王进喜也开始被人怀疑,我们不但要会工作的人,也要更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包括记者。

中国有没有“国家要案”?

陈 良 宇算不算?

陈 绍 基算不算?

许 宗 衡算不算?

记者去哪里了?

中国记者不如人?

没有“国家要案”中国也有改变法律的“平民冤 案孙 志 刚”,报道此事的记者去哪里了?

签片的总编去哪里了?

《国家要案》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

新闻从写到被印成报纸摆在报摊的上的过程缓缓流淌,像一宗深度调查。

这是事实的陈述,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旨,没有高大全的颂扬,也没有受人钱财的打压对手。

也许这样的东西会被不 明 真 相地和谐掉,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一部中国的《国家要案》,或者《平 民 冤 案》,甚至一部纪录广州大道中289号的纪录片。

但是看到这篇东西的人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有这一天,相信那些流浪的“孤魂野鬼”记者们“死”也瞑目。

 2 ) 新闻业的怀乡梦

和Russell Crowe主演的另一部同类型经典《惊爆内幕》相比,《国家要案》剧情的推进并不出彩,中规中矩但算不上这类型的经典,但是《国家要案》把报业没落和网络兴起作为一条隐藏的线索埋伏在电影里,在我看来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2000年左右推出的《惊爆内幕》以电视新闻人为主角,而且那时候正值IT股在纳斯达克上集体泡沫破碎的时候,网络只是报纸和电视新闻的转载媒介,博客尚未兴起,YOUTUBE还没出世......而到了2009年的今天,正值整个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爆发危机的时候,传统传媒业遭受重创,《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纷纷申请破产保护,就连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西方人的心灵鸡汤《读者文摘》也申请了破产保护,相比之下,此时的网络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媒介,BBS和BLOG使得人人可以是记者,YOUTUBE让真相更加形象,Twitter实现了现场直播......总之,网络改变了媒体的格局,甚至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系统,传统传媒,尤其是报纸的没落,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在电影里只是作为暗线,并没有直接表现,但是导演还是通过剧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Russell Crowe扮演的报社记者,一开始给观众的感受就和他那台用了16年的老电脑一样,让人觉得他out了,而配合他共同调查这起政治阴谋的女搭档,报社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随着二人共同调查案件的一步步深入,Rachel McAdams越来越感觉到Russell Crowe作为一个老记者的职业素质,他的新闻敏感性、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到最关键时刻,对于新闻真相的尊重都给了这个年轻的网络记者深刻的印象。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所有人,包括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都在对Russell Crowe说:干得好。

也许报纸最终是会被网络所取代的,也许网络会取代一切,可无论媒体介质怎么变,对内容的探取、对真相的追寻永远不会变。

影片结束的时候,展现了报纸印刷的全过程,比起上世纪中期和以前的技术来讲,已经先进了很多,可是依然让人怀念和向往那个美国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所谓向往,是因为无法拥有,就好像中国的记者往往都很YY美国记者可以拥有水门事件的荣光一样。

 3 ) 记者必看片

坦桑姐姐去培训的时候,做了一次有关职业道德的测试。

其中有一题,你的好朋友做了市长,正好是你跑的线,你该怎么办?

《STATE OF PLAY》就是这样一道选择题。

不过是把市长换成议员。

题目的标准答案是申请换岗。

影片中的拉塞尔克劳却不能这样全身而退,尽管他已经很有意识地回避了。

也许是之前的经历,居然很多地方能会心一笑。

比如,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冲击,不少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在博客里发表评论了比如,公共人物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久经检验的72小时理论比如,你知道某些独家的未经证实的细枝末节会引起轰动,但在整个事件中毫无价值,写不写?

你不写,结果同行报道引起轰动,虽然不后悔,但总是懊恼的,因为你认为真正核心的部分总是缺乏铁板钉钉的消息来源和证据,编辑又挥舞大棒限期交稿,纠结啊纠结不过最有用的是向拉塞尔克劳学习了一下威逼利诱以及单刀直入的贴身心理战术。

哈哈且第一次看到报纸从制版到打包的现代化流水线过程。

在我有生之年,它会消失么?

 4 ) 不敬业的罗素克劳

也是为消耗赠券在电影院里看的,虽然不出彩,但也算是及格的商业片,至少比那什么特种部队眼镜蛇要强得多,好歹有几个悬念。

只是罗素克劳在片里实在不大对得起观众的眼睛。

也许有的人变老变胖,留一头邋遢长发腆着个啤酒肚还依然有型有款,但那人不会是罗素克劳哎。

皮囊就是你吃饭的主要工具,拜托敬业一点去健个身罢!

 5 ) 节奏感强但主线偏了,为了忽悠而忽悠

就讲故事而言,这本片子的节奏感很好,海报上的4位演员都很到位,还有那个公关男,也很可爱。

但是片中的情节太不值得推敲:1.避重就轻,真正的“国家要案”——安点公司的问题到最后成了配角,成了整本片子忽悠观众的一个幌子和案情的花边。

在此猜测,导演可能不想结局落俗套,不想让观众猜到结局,于是又迂回了一下,可不是为了情节而至是为了迂回;2.还是1的问题引起的,避重就轻导致议员成了罪魁祸首。

某个角度说,他在发现助手的真实身份后,为了不受监视“大义灭亲”,难道不是为了国家利益吗?

当然这并不是支持他的做法,只是觉得最后把矛头再次对准他,依旧得了安点的意,起码是同归于尽;3.情节有硬伤,记者和观众都不知道杀女助手的人是议员,但议员自己是知道的,他又何必在公众前掉眼泪以至于牵扯出他跟她的特殊关系,把目光和疑点吸引到自己身上。

如果说是为了不引起安点公司怀疑,也不需要假戏真做到这个地步,而且他这么做了,不代表安点公司就不怀疑他;4.我很敬佩发达国家媒体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也很羡慕他们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是媒体的监督权不能改变不能越权,否则涉及的是人命。

他们怕打草惊蛇不是因为案情需要,而是因为报道需要,这一点,我不能认同。

再好的新闻也有道德底线。

一个经常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在我看此片之前说,他给《窃听风云》和这本都打7分,不是放一起比,而是近期正好看了这两本。

昨天看完这本以后,就跟旁边人说,比窃听风云分数要高。

结果到今天早上,我只给《国家要案》打了3星,而前几天给《窃听风云》打了4星。

倒不是说一定谁比谁好,只是我更推荐人去看窃听。

豆瓣上的评论好像都还不错的,不过打分比较公平,3星居多。

我仅一家之言,别来吵架哇最好有关于上述4点的其他意见,一起讨论,说不定是我有地方没看懂或者没想到。

——————————————————还看到别人影评中的一个观点,很赞同。

记者卡尔不是什么好鸟,伪君子。

至始至终,他的心里不是公义,也没有情谊,他的心里只有一篇独家报道。

 6 ) Dinosaur at the Gate

It is a tightly constructed story about special reporting done by serious journalists at a fictional newspaper “Washington Globe”. In addition to the familiar elements on any major story that could break out in Washington D.C. - a rising star Congress man, a sexual scandal, multiple murders, a possible corporate conspiracy, a couple of truth-seeking reporters, some not so competent cops, many corrupted officials - the plot has enough twists and turns to keep audience interested.I enjoyed the movie and i couldn’t say i had figured out everything before the main characters did. So that’s quite something.What interested me even more was the ever persistent undercurrent played out through out the story: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paper based newspaper.When the final credit started to roll, the curious audience who stayed till the end was treated to an educational quick documentary on how a newspaper comes into being - creation of the layout, converting layout into photographic negative, etching the newspaper image from the negative onto an aluminum plate, placing the plate onto the printing press, cutting the final paper, collate the papers into one set, bundle them together, load them into trucks.It was a bit nostalgic to watch. Even though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the blog writer working along side the serious real journalist, said serious story like this should be read on paper. It is obviously something the script writer wants to believe, but i hope he has enough sense to understand he is simply romanticizing a lost cause.The Internet is fast displacing the paper based newspaper as the main information source for the readers. It is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serious journalist acknowledg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Given the technology we have today, given the ease of publishing any story on line, why should we keep serious journalist special report to an outdated 19th century technology, as beautiful as it looked on screen, it is so redundant.It reminded me of the scene in another movie, duplicity, where Clive Own character asked Julia Roberts character running around in a vast office building looking for a compromised copier in some random employee’s office to sent a copy of a “top secret” formula. While all she really needed to do was taking a photo of it with her cellphone and sent it out as an email attachment or a MMS message.However beautiful and incredible piece of achievement something may look, an industrial process or a dinosaur, when environment changed, then it either has to adapt to that new environment or become distinct.Still, it was a little sad to watch the end of something so beautiful.New York Times just ran a great article on exact this topic: Dinosaur at the Gate , By MAUREEN DOWD. Published: April 14, 2009 on-line (http://www.nytimes.com/2009/04/15/opinion/15dowd.html?_r=2)."When I ask him if human editorial judgment still matters, he tries to reassure me: 'We learned in working with newspapers that this balance between the newspaper writers and their editors is more subtle than we thought. It’s not reproducible by computers very easily.'"I feel better for a minute, until I realize that the only reason he knew that I wasn’t so easily replaceable is that Google had been looking into how to replace me. "

 7 ) 没拍好,可惜了

索然无味,虽然题材很好。

但事实举证的完全不够力度,原意应该是从情报收集过程中来展现整个事件的全貌,结果细节处理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自己脱开故事本身来做一个解释,这点不太好。

没有冲突和表演,粗糙啊。

议员、杀手、议员的妻子、集团公司的高层有太多可以强化的概念,每个行为的出发点,都是浑浑沌沌的一笔带过,实话,这个故事讲得有点烂......题外话如果我们国家如果有一些好的代言机构来保护弱势群体,或许才能达到所谓真正的和谐。

 8 ) if I was there

1)首先,请允许我先大肆地抒发一下:If I was there......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所以一切推想都只限于“假猜”。

我是一个记者。

并且狂热地迷恋于调查性报道,越复杂就越来劲。

于是,坐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第一次失去了观影应有的relax——我居然不由自主地有一种与Russell Crowe饰演的记者并肩作战的tough却相当过瘾的体验。

是的,I was there!

为拿到每一个新的进展,同步思考着各种突破口,就差没掏出本子做笔记了。

这绝对是一种职业本能。

也许外人会觉得很无趣,或者觉得是看到一个自恋的疯子,但当事人其实早就已经high得不行了。

特别是当你拿到很重磅的“独家消息”时,心情足以激动到陷入这样的幻境之中:你夹杂在某条繁华大街的人潮之中,所有的人,在slow motion的状态下,统统是在与你逆行!

而你孤身一人,被自信的情绪所带领,丝毫不担心会被扑面而来的汹涌人潮裹挟而去。

那种自信来自于你是外界少有知道真相的人之一。

这就是做记者的乐趣所在吧。

现在想想,其实也够虚荣。

BTW,因为看得太投入了,以致于在片子放映的两个小时中,被灌满了职业责任感的我,潜意识还在很傻冒地要求自己说:没有借口拒绝接听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万一和工作有关呢?

最终,我的观影被电话打断了七次,且真的全是与工作有关。

这叫我说什么好呢?

2)看了评分,几千人才评了六点几。

这说明,State of Play注定是为某种特定职业人群所欣赏的电影。

嘿,我说,Russell Crowe演得真不错。

至少让你看到一个“老牛记”比较真实的一面(现在你应该相信我有足够的理由这么说)——跟熟悉的线人打听事情的时候,方式之柔软灵活,活像一条水蛇;对于处理生死攸关的局面,也是个外行,做不到像007那么帅;想拿到重大报道的那种欲望,有时候会令他忽略掉“首先要保护朋友”这条原则;在最接近真相本质的最后一层“窗户纸”面前,还有什么废话可说,捅破它!!

不管对其背后的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捅破它”,必定是那一瞬间全部职业激情汇注的焦点。

3)Kevin Macdonald,我不怀疑这个英国人为什么酷爱拍black story。

因为他来自那个最混乱的城市——格拉斯哥。

每次一想到去格拉斯哥,我都有一点要奔赴一场探险的心情。

这是一个黑色城市。

即使站在中央火车站门前,依然没有什么安全感。

即使张口向一个交警问路,他一开口,那每个词的发音向往“斜上方”飘去的感觉,实在充满了鬼气。

这样的对话,总让我的大脑开小差,觉得面对这个警察没准会有一份相当可怕的night job都不一定。

又跑题了……拉回来。

Kevin Macdonald不算一线实力导演,但他还算是继承了英国导演的血统。

故事讲得干脆利索。

地点、人物的覆盖面,特别是台词的表达,充满了我所至爱的英国式的收敛。

精力的重点,全都放在线索推理的向下“探底”能力上。

简单说就是一种“钻”劲。

这故事最大的硬伤,我认为是在于,当进展的挖掘到了“总点给出些线索”的阶段,编剧很轻易了安排了那个偷包的女贼,带了一打照片,主动找上了记者。

这种慧眼识珠,真的好假!

此外,片子的拍摄和剪辑部分,我实在找不到亮点。

比如,想用地铁到站前给站台上等车的人带来的那种冲击力来提升凶杀前的紧张情绪?

come on但凡有点坐车体验的人,怎么可能会被这种小阵式所震摄。

4)请让我最后再发发感慨吧。

关于Stephen。

他找到Cal对他说:i think she's not suicide。

当你凑齐了所有的信息碎片于最终完成了整幅拼图游戏时,你发现,这个bad guy在说出一个事实的同时,其实是在有意把我们的帅哥记者Cal的调查向他对他有帮助的那个方向发展:打掉那些对他有威胁的势力,从而让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进展。

借刀杀人——是很多人在面对媒体记者时,所抱有的打算。

想到这里,我怎么能不感慨?

因为每一个我自己所做的报道,最终完成的拼图与这则电量故事都几乎如出一辙——每个采访对象,他愿意跟你讲一些事情,又或者拒绝(有时严肃、有时则暧昧),每种行为选择的背后无非都是一种利益在驱动。

有时候,作为一个记者,我们思考最多的,往往是在寻找每个人的利益驱动点,从而帮助辩识所获信息接近事实真相的距离。

每一个人,都是趋利的。

这真是一个有点冰凉的总结。

OVER

 9 ) 自作聪明的行货:《国家要案》

其实这个片子根本犯不着写的,沉闷得让人无心点评,不过看也看了,还是写两句好了。

政治惊悚片虽然并非起源于好莱坞,却是被好莱坞发扬光大的一个片种。

其中的卖点,既不是特效,也不靠爱情,更鲜见动作,依仗的全是西方民主社会中民众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对官商勾结的忌惮,即所谓的黑幕。

这种信任和忌惮全球都有,只是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电影行业可以把这种黑幕表现出来,纾解民众的焦虑而已。

所以对这种类型而言,一个好剧本就特别重要。

要找准民众关心的切入点,锁定打击的对象,营造曲折复杂的情节,最好还要有适度的人物纠葛,说起来是很考编剧的功力。

《国家要案》糟糕就糟糕在,这个剧本写得实在不怎么样。

影片前面90分钟基本上还不让人觉得有太大问题,剧情还算紧凑,配上好莱坞的常规声画表现而已,从柯林斯议员夫妇来报社“自首”开始,剧力完全崩溃。

在这种各方角力陷入僵局的这种关键时刻,让上一分钟还怒骂主人公出卖朋友的议员出面来自我牺牲,摆平矛盾,多少有点“戏不够神仙凑”的嫌疑。

当然,看完全片后,你可以在脑子里绕一个大弯,为他的动机找到解释,但并不能挽回当时我的失望。

最后的大翻盘,看似“加量不加价”的意外惊喜,可仔细琢磨一下,这条“豹尾”留下的疑点甚多。

首先是那位雇佣兵的身份,既然是柯林斯的手下,那安点调查公司的那位主管是如何得到他的详细资料的?

可以辩解说其实他是柯林斯安插在安点中的棋子,可是卡尔是在知道他上司的地址之后,才意外在那里发现他的,这位上司的资料,安点的主管又如何得知,总不至于在杀人之后,这位雇佣兵还继续留在安点供职?

其次是卡尔是如何抓住柯林斯的马脚的?

从他夫人知道索尼亚每月薪水两万六到发现报纸上柯林斯当兵时的照片,中间有什么联系么?

最后的情节跳跃的未免太离谱。

第三是那位雇佣兵最后是怎么福至心灵地赶到议会门外狙击卡尔的?

从时间上看,他出发之时,他的上司也就是克林斯还不知道卡尔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阴谋。

影片运用交叉剪辑,而且一直拒绝透露详细的背景信息,无非就是为了在开始造成他要去杀克林斯的假悬念而已,可是最终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在想,一开始到底是谁给他的命令?

第四,结尾翻盘之后,再回过头去想想开始克林斯的表现,我不禁产生疑惑。

得知索尼亚的死讯后他为什么要哭?

如果只是想无声无息地干掉她的话,何必多此一举地爆出这段绯闻来呢?

不要跟我说他其实有动于衷,从他的计划的周详来看,他是立定决心要索尼亚死的。

有那心思哭,他早哭了!

我估计还是编剧为了一开头的戏剧效果而设计的桥段,想一想,放在原来的电视系列剧中,是多好的一个扣子呀?

其实这片子要是不自作聪明,工工整整地收尾也就完了。

又想大反转,情节上又照应不过来,反而弄巧成拙。

大概是电视系列剧漫长的播放时间造成了剧本“广撒线、懒收官”的弊病,吸引观众看下去就好,至于最后圆不圆满谁在乎啊?

可惜电影时间紧凑,这些照应不到的破绽观众只要稍想想,立刻就能发现了。

如果用赛跑打比方的话,这片子就像一个资质平庸的选手,人家好的运动员跑得快,而且步伐灵活有力,先过终点了。

这片子跑不快,但本来还是可以慢慢走完全程的,可惜最后不甘心,决心起个飞脚亮亮身手,结果只是自己绊倒了自己,最后连冲刺的机会都没捞到,直接被人抬下场去了!

就这样。

 10 )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这当然是一部关于米国新闻运作并理想化了的电影。

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戏剧性姑且不论。

但无疑这是一部可以让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原则的电影。

先说两个细节:小本扮演的议员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克劳扮演的记者邋里邋遢,衣冠不整,但在做人的干净程度上未必衣着光鲜的就未必胜过衣冠不整的。

报社在审议对牵涉到高层人物的稿件时,小心翼翼,不敢肆意妄为,但只要有证据,绝不手软或畏缩。

再说最近看的一个新闻,纽约时报的年利润只有6000万美元,不敌上海一家晚报的6个亿。

交流时时报的记者对他们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吐口水。

看到这个新闻时真让我也有点不好意思。

抛开新闻环境的好坏与记者职业操守的优劣不谈,只考虑新闻的社会价值,一个良好的新闻运作机制,实际上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

首先可以免去大量无价值的宣传,其次可以减轻纪委、反贪局、审计署的大量经费以及工作压力,再次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的新闻。

现在假新闻已经不多了,但我感到只要涉及敏感题材,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几乎全部是片面之词。

举个例子,最近有关利比亚的新闻,如果没有点怀疑精神的话,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欧美国家正在为了石油而无情地用飞机、军舰狂轰滥炸无辜的利比亚平民。

但事实可能是卡扎菲的残暴激起了西方社会的一致反感。

好的新闻让你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残酷,真实的卑劣,真实的高尚,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新闻让你永远活在谎言之中。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国家要案》短评

真的没什么意思,还是在华星看的。。。后悔啊

7分钟前
  • 刘老师
  • 较差

无论爱情友谊 请别和政客扯上关系

8分钟前
  • C.hyola
  • 推荐

一群明星扎堆,我还是蛮喜欢的,罗素克劳又胖又老哦

12分钟前
  • Crouse
  • 推荐

不错,看了头,看了尾,没看中间。

13分钟前
  • 瞬时冰火
  • 推荐

两个大牌明星,拍出来的电影只能说凑和一看吧。

17分钟前
  • 罂粟
  • 推荐

本就是奔着罗素•克劳看的这部片子,结果他在剧中的造型,哎,我的洛城机密中的帅哥啊

19分钟前
  • 悠悠傲
  • 较差

看过英国的6集电视剧版的《政局密云》,电影版的情节跟电视剧版的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演员不一样!都是一样的赞!

24分钟前
  • 真空保鲜
  • 推荐

2013/12/16 国家要案和个人/报社利益两条线交缠在一起,剧情很有看透,Twist也很不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拍好了能非常精彩。RC不错,有演出人物性格的复杂度,RMc貌似难得演了个非花瓶,但是砸就砸在扑克脸BA,除了挂着一张帅气的脸大声念剧本,你还会干嘛?

28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更为质感的片尾字幕画面剪辑成全了过我最后一人离场...些许是过于挑剔吧...仅有10组镜头教人感觉到这是电影这是胶片...大量冗长画面肆意灯光的糙拙.较之Title少了多些大气严重丧失了应有的平衡...空镜头的填补更算是拍摄的亮点...Jack Daniel ...我撒谎了!

29分钟前
  • PrincessHeart ™
  • 较差

情节其实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算比较老套了,政治游戏在老美的片子里面似乎已经快成了America style的主旋律了。不过结尾最后的真相也算是令人感到意外,至少没有流于烂尾。其实想说的是,单从故事本身来看,最多三颗星,但是因为拉塞尔.克罗这个华丽老男人的闪亮出现,那就成五颗星了。

32分钟前
  • 韬子@Tower
  • 力荐

浪费时间~

37分钟前
  • 静静的视界
  • 较差

人物一个都没立起来,所谓反转在开场即知剧本套路。

41分钟前
  • Frank
  • 较差

又臭又长的两小时啊!只有片尾看报纸印刷的过程有点意思。

45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看起来很精彩其实一点都不知道在干嘛,很无聊,结尾的木有高潮

47分钟前
  • 杨双汇
  • 很差

影片和前阵子看过的《真相至上》一样,都是以报社为背景的悬疑案,不同的是,这部片子充满了政治色彩,全部是政客们在圆滑的掩盖事实。当一个人面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爱情和别人的性命……一切东西,他都可以出卖。

52分钟前
  • Bessie
  • 推荐

好莱坞翻拍真是不厌其烦。。这个电影还算中规中矩,可惜看完后印象不深

53分钟前
  • michelle
  • 还行

乏味到过了这么久还记得上来给个差评。Russell Crowe 已经沦落为票房毒药。Ben Affleck 过气到无力回天。尤记得坐在电影院里的看的胸口发闷的感觉。

55分钟前
  • mia
  • 很差

故事情节不是我的口味,但是总体看来却不乏味,你在这片子里能看到多少熟悉的面孔和大腕呢?BEN真的很NICE呵呵!

56分钟前
  • ★冰凌宫★
  • 推荐

RussellCrowe没得话说, BenAffleck比起来演技差了个档次.

59分钟前
  • SilentTyler
  • 还行

就故事节奏来说,很成功,可惜片子不能回味,仔细理一遍就发现导演是为了给观众下套,角色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忽悠观众。

1小时前
  •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