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拿破仑

Napoleon,士兵行囊,Kitbag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凡妮莎·柯比,塔哈·拉希姆,鲁伯特·艾弗雷特,马克·博纳尔,保罗·瑞斯,本·迈尔斯,瑞安娜·杜斯,露德温·塞尼耶,爱德华·菲利波纳特,迈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拿破仑》剧照

拿破仑 剧照 NO.1拿破仑 剧照 NO.2拿破仑 剧照 NO.3拿破仑 剧照 NO.4拿破仑 剧照 NO.5拿破仑 剧照 NO.6拿破仑 剧照 NO.13拿破仑 剧照 NO.14拿破仑 剧照 NO.15拿破仑 剧照 NO.16拿破仑 剧照 NO.17拿破仑 剧照 NO.18拿破仑 剧照 NO.19拿破仑 剧照 NO.20

《拿破仑》剧情介绍

拿破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从士兵到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拿破仑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远见。并通过他与其唯一挚爱约瑟芬(凡妮莎·柯比 Vanessa Kirby 饰)之间复杂纠葛的传奇情史,揭露了拿破仑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力大篷车凯撒万岁兴夫春天有爱乖狗狗乡下人阿布格莱布的男孩地球死亡病毒养女时间机器怪侠一枝梅C3-魔幻三次方与外婆同行雪国少年谈恋爱前先吃饭真假学园全职高手闪灵凶猛最终兵器爱丽丝大哥,别闹了俏红娘艾克斯奥特曼致命弯道3花开有晴天第二季先见之明第二季一起一起三兄弟与你再遇鲜花盛开之丘空天猎欢迎回到三达里

《拿破仑》长篇影评

 1 ) 如果照着历史书拍,哪里来的乐趣?

不管口碑对此片如何贬低,法国人如何愤怒,雷德利斯科特爵士已经86岁了,总要支持一下(kan yi bu shao yi bu le)。

事实证明耄耋之力还是有点东西的——他把拍《异形》的血浆用在土伦战役上;把拍《黑鹰坠落》的冷血用在大炮镇压暴民上;把《火星救援》里种土豆的执拗用在了拿破仑对待约瑟芬的恋爱脑上;把《角斗士》里的皇帝,直接用在了……《拿破仑》上(皇冠都不带变的么)说到底,一个英国导演指导一个美国演员演一个法国领袖,本来就充满了偏见和对立,但也只有这种反差才能跳脱民族主义,敢于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窥探一个历史人物的另一种可能。

再说白一点,如果照着历史书拍,哪个导演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精力?

改编总要有个由头。

而约瑟芬就是那个由头。

更何况镜头之锋利、剪辑之流畅,土伦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滑铁卢三场大战还原至臻;炸毁的金字塔(这个历史上是假的),烧毁的莫斯科(这个是真的),无不在大银幕上震撼人心。

拿破仑两次溜回(逃回)巴黎会不会真的只是因为受不了绿帽盖头?

他会不会从未有野心称帝只是被身边的人裹挟?

真实的拿破仑,会不会就只是个幼年读书不行被迫从军,中年困扰于不孕不育,老年为了扩张房产和老婆假离婚的落魄男人?

承认吧,很多历史上重要时刻的关键选择,并不是源自英明的决策和卓越的远见。

无论法国人觉得这片多么辱法,所有都是历史而已,你不能证实,就不能证伪。

 2 ) 关于电影《拿破仑》,你绝不知道的事!

1. 据媒体报道,在2022 年 12 月,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拿破仑)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以至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不得不为他改写剧本。

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拿破仑2.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终生都痴迷于拿破仑,在执导了《2001:太空漫游》(1968 年)之后,他开始筹划拍摄一部关于拿破仑生平的电影。

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观看了其他以拿破仑为主题的电影,包括1927年的《阿贝尔·甘斯眼中的拿破仑》(导演是法国人阿贝尔·冈斯)和1965年的《战争与和平》(导演是前苏联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但是这两部电影他都不喜欢。

《阿贝尔·甘斯眼中的拿破仑》

1965年的《战争与和平》3. 库布里克原本打算在法国和罗马尼亚取景拍摄,并想让罗马尼亚的人民军队提供 50,000 人来参演。

他还想让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来分别扮演拿破仑和约塞芬。

杰克·尼科尔森

奥黛丽·赫本4. 在1970年的时候,电影《滑铁卢》(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遭遇了票房上的滑铁卢,之后,对于拿破仑的电影项目被就取消了。

但是谢尔盖电影的票房失败并不是拿破仑电影项目被取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其实是库布里克所需要的外景拍摄的费用太高了,所需要的资金太多了,所以就被取消了。

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所执导的《滑铁卢战役》5. 在拿破仑电影项目取消之后,库布里克又把兴趣转向了电影《巴里·林登》(1975)的拍摄,因为《巴里·林登》的故事也发生在那个时代,所以之前对于拿破仑的研究也在这个时候派上了大用场,《巴里·林登》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巴里·林登》中的故事结束于1789年,而14年后,拿破仑战争就开始了。

《巴里·林登》(1975)6.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库布里克的老朋友,他从 2013 年起就开始为 HBO 将库布里克的拿破仑剧本改编成迷你剧,并表示截至 2023 年工作还在进行中。

左为斯皮尔伯格,右为库布里克7. 预告片中的拿破仑加冕典礼完全再现了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的油画《拿破仑的加冕典礼》。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8.《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它是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的一幅油画杰作。

我们历史书上的那一幅《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也是这位画家画的。

《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9. 继电影《角斗士》(2000 年)之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与华金·菲尼克斯再度合作。

在这两部影片中,菲尼克斯都扮演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2000 年的康莫德斯皇帝和本片中的拿破仑)。

在《角斗士》饰演康莫德斯皇帝10. 根据 2023 年 8 月底对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采访,该片有一个超过四个半小时的加长导演剪辑版。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11. 真正的拿破仑在成为法国皇帝时只有 35 岁。

本片上映时,华金·菲尼克斯将年满 49 岁。

此外,真实的约瑟芬比拿破仑大 6 岁,而菲尼克斯比凡妮莎·柯比大 14 岁。

凡妮莎·柯比饰演的约瑟芬12. 雷德利·斯科特爵士在谈到与华金·菲尼克斯的合作时说:"他走进来的时候,我说:‘你他妈已经在这里待了两周了’,然后他说'我不知道去做什么'。

我说:‘什么!

’他又说:‘我真不知道该做什么。

’我说 ‘天哪!

进来吧,坐下 。

’我们就这样坐了十天,整天都在讨论这部电影,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的讨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排练,绝对是一个细节接一个细节地排练。

导演和菲利克斯13.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执导的处女作《决斗的人》(1977 年)取材自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改编自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时期两位真实存在的法国轻骑兵军官经常一起进行决斗的真实故事。

处女作《决斗的人》14. 曾与雷德利·斯科特爵士合作过《最后的决斗》(2021 年)的朱迪·科默曾被选中饰演约瑟芬皇后,但因档期冲突而退出。

朱迪15. 这是雷德利-斯科特第一部完全通过流媒体服务发行的电影。

他的前两部电影《最后的决斗》和《古驰家族》曾在 HBO Max 上混合发行。

最后的决斗

古驰家族16. 伊恩·霍尔姆爵士曾在《拿破仑与爱情》(1974 年)、《时空大盗》(1981 年)和《皇帝的新装》(2001 年)中饰演拿破仑。

他还出演过雷德利-斯科特爵士早期的电影《异形》(1979 年)。

伊恩

伊恩饰演的角色,熟悉吧17. 在此片中饰演特雷莎·卡拉布斯的露德温·塞尼耶也曾在迷你剧《拿破仑》(2002)中饰演 霍顿斯(拿破仑的继女)一角。

露德温·塞尼耶2023.10.9未经同意,不得转载翻译来源:https://screenrant.com/kubrick-unmade-napoleon-biopic-everything-know/#the-script-could-still-find-lifehttps://www.imdb.com/title/tt13287846/?ref_=tt_mv_close

 3 ) 电影《拿破仑》口碑滑铁卢,靠导演剪辑版翻盘?

原刊于2023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编辑:刘悠翔2023年12月1日,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历史片《拿破仑》在国内院线上映。

这是这对好莱坞金牌导演与奥斯卡影帝的强强组合继2000年之后再次合作。

上次他们创作的历史片《角斗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次却像影片中的主角拿破仑一样,在影片口碑上遭遇了滑铁卢。

截至2023年12月8日,《拿破仑》的豆瓣电影和IMDb电影评分分别为6.5和6.6(满分10分),而烂番茄网站的观众满意度仅为58%。

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影片的时长。

虽然《拿破仑》157分钟的片长已经不算短了。

但是,想要呈现拿破仑的传奇一生,这个篇幅似乎远远不够。

1927年,由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执导的电影《拿破仑》,影片时长为333分钟。

而在2002年,由加拿大导演伊维斯·西蒙尼奥执导的《拿破仑战争》则分成四集,每集90分钟,共计片长360分钟。

时长的限制,导致斯科特执导的《拿破仑》公映版中,必然有很多对关键情节和内容的删减,这也就导致了影片情节的破碎和不连贯。

对于这些问题,斯科特显然十分清楚。

早在《拿破仑》上映之前,他在接受《Total Film》杂志采访时就曾表示,时长为25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稍晚将在流媒体平台播出。

按照这个说法,导演剪辑版的《拿破仑》相较于现在的院线版本,增加了93分钟的内容,这已经是一部新电影的长度。

因此,可以合理期待,导演剪辑版的《拿破仑》能够呈现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的故事。

导演剪辑版逆袭“院线版时长有限、口碑不佳,导演剪辑版逆转风评、成为影史经典”的戏码,对于斯科特来说可谓家常便饭。

他现在被奉为经典之作的电影《银翼杀手》和《天国王朝》,就是其中的典型。

《银翼杀手》前后共出现过多达七个不同的剪辑版本。

1982年在美国及欧洲上映的院线版《银翼杀手》,在制作方的要求下给了一个所谓的“完美结局”。

这个“完美结局”,不仅在画面上使用了来自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闪灵》中被剪除的片段,主演哈里森·福特还被要求在结尾处加上了一段解释性的旁白。

在制作方的这种强行干预下,《银翼杀手》上映之后一直口碑不佳。

直到上映十年之后,斯科特的导演剪辑版发行,才基本还原了影片的本来面目。

《银翼杀手》也逐渐被追认为影史上的科幻经典。

而真正能够体现《银翼杀手》完整形态的电影版本,则要等到2007年发行的最终剪辑版。

类似的情况在2005年上映的斯科特电影《天国王朝》上重演。

2014年推出的导演剪辑版多了45分钟,而且对此前的很多情节做了改动,得到大众影迷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

甚至有影评人将其称为“有史以来内容最充实的导演剪辑版”(the most substantial director's cut of all time)。

在影迷中甚至形成一种共识——“斯科特执导的电影,院线版大概率是不完整的”。

以至于2012年斯科特执导的“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推出DVD和蓝光版本之后,影迷们直接将碟片当中附赠的花絮和删减镜头与正片组合,制作出了一个“比院线版多出40分钟”的“影迷加长版”。

综观好莱坞,导演剪辑版不乏影史留名者,比如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的《美国往事》、彼得·杰克逊执导的“魔戒三部曲”、扎克·施奈德执导的《守望者》。

同样由扎克·施奈德执导的《正义联盟》,其导演剪辑版不单发行DVD和蓝光碟片,还以新的片名《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被当做一部全新的电影在院线上映,在豆瓣电影和IMDb等电影资料网站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条目。

谈判艰难,权力有限在普遍认知里,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电影的总负责人,欧洲电影就大多采用导演中心制。

但在美国,电影制作大多采用的是制片人中心制。

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当中,导演只是电影制作的一个环节罢了。

真正对一部电影拥有决定权的是制片人,以及制片人所代表的为电影拍摄提供资金的电影公司。

这就导致,好莱坞导演曾在几十年里无权参与一部电影的最终剪辑。

电影最终会被剪辑成什么样上映,导演是无权过问的。

在这种制度下,好莱坞导演奥逊·威尔斯或许受害最深。

他一生执导了四十余部电影,其中不乏《公民凯恩》这样的传世经典。

但是,奥逊·威尔斯执导的几乎所有电影都不是由他剪辑完成的。

终其一生,奥逊·威尔斯都在欧洲和美国之间辗转,为自己旺盛的创作欲和天才的想法寻求独立创作的权利。

这些努力最终的结果,却像他执导的《阿卡丁先生》一样,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多个剪辑的版本,却没有一个能够完整体现他的创作意图。

奥逊·威尔斯自己对《阿卡丁先生》的评价是:“若观看版本与期望值有差距,以想象中的为标准,本导演未能拥有最终剪辑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4年才开始有所改变。

1961年,导演埃利奥特·西尔弗斯坦执导了美剧《阴阳魔界》中的一集《被淘汰的人》(The Obsolete Man)。

在后续剪辑过程中,西尔弗斯坦与剪辑师就如何剪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并很快演变成语言和肢体冲突。

以这一事件作为导火索,美国导演工会(DGA)与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 (AMPTP)之间展开谈判,最终于1964年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导演创作权法案》。

该法案中写到“将录制的图像和声音按导演认为适当的关系排列,称为‘导演剪辑’”,“剪辑是导演的创作权利和义务,必须给予他认为必要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

在1981年的后续谈判中,完成主要拍摄的导演赢得了不被立即解雇的权利,有权执导任何重拍或补拍的场景,在后期制作中应始终在场并接受咨询。

自此,现在意义下的“导演剪辑版”才得以出现,但这只能作为一个预览版本,供电影的制片人和投资方参考。

绝大多数电影导演仍然没有获得更为重要的“最终剪辑权”。

于是即使到了今天,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也并不是能够忠实反映导演创作意图的版本。

电影院和DVD默契分工既然导演已经完成了符合自己创作意图的剪辑版本,为什么有的时候,电影公司还要重新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剪辑一个新的版本来上映呢?

这一看似完全不合理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电影本身两种相互矛盾的属性,即艺术性与商业性相互冲突的体现。

作为一个有艺术追求的导演,在很多时候都会为了影片的艺术完整性而增加很多内容,还会采取一些对于大众审美来说显得有些“前卫”“先锋”的叙事手法和故事走向。

增加影片时长会增加电影院排片的难度,对有意愿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也是个负担。

比如2023年年初,173分钟的《流浪地球2》上映时候,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流浪地球2》何时上厕所合适?

”“前卫”“先锋”的叙事手法和故事走向,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选择这种做法的电影,很可能会在上映之后面临“看不懂”“毁三观”之类的批评,进而影响口碑和票房。

实际上,所谓的导演剪辑版导致口碑反转、好评增加,基本上都来自后续的DVD和蓝光版本。

DVD的观看体验和在电影院看电影不一样,前者可以随时选择慢放、暂停或者回看某个电影片段,来保证完全理解影片所表达的信息。

对于时长过长的电影,也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选择分几次看完。

会去购买这些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影迷和影评人,对于影片的艺术性有更高要求。

所谓导演剪辑版的口碑反转,也往往出自这些人。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些本来只是作为预览版本的“导演剪辑版”,也是这个原因——作为投资方的电影公司来说,在电影院上映的时候选择一个能够使得尽可能多的观众买票观看的版本。

后续再推出一个能够满足影迷的“导演剪辑版”,似乎就是最佳方案。

到了流媒体时代,这种做法更是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形态,那就是像斯科特导演的《拿破仑》这样,在影片上映之前就放出消息:稍后会有完整的导演剪辑版放出,各位稍安勿躁。

 4 ) 和朋友沉默着走出了影院

// 只是短评字数限制,不料引来诸多自以为是者的,甚至可以称为人身攻击的言论。

为了把所有人都同化成自己还真是可悲,照照镜子吧。

介于本人并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违不违背史实其实都不影响我的观感,我甚至看不出拍出来的战争经过和史实有任何差异,知识水平基本处于“电影让我相信什么我都可以相信”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我看到的拿破仑被刻画的部分除去几个“开炮”也只剩下最后一战的战略失误。

唯一讲清楚的一个点可能是拿破仑的自大,从前有所耳闻,现在也感受到了,谢谢。

传记片的作用不是让观众厌恶传记主角。

战争像流水账一样一篇一篇的翻过,我的手机打开次数也一次一次的增加。

而战争中间穿插着Josephine的部分也不过可以用公狗发情四字概括所有,literally,狗。

我以为它会是像油画一样的情色,没想到可以跟动物cult类比。

不仅如此,它父权得令人作呕:男人与马、凯旋、血浆和暴力、和不同女人做爱——其中还有一个一直作为理解你、爱你的爱人兼友人存在着。

而对于豆瓣多条短评提到过的“反战”我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是用血液土壤肉块冲击我的原因。

对于原本反战的人这只是折磨,无关其他。

我承认我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受众。

更严谨的说,一切容易受到惊吓、讨厌过多血腥暴力的都不会是它的受众。

我第一次想要离开电影院的时间是拿破仑把子弹从马身上掏出来那一刻,想到可能会出现的“油画般的情色”便决定看完这部电影,然而它之后给我带来的情绪体验我已不必过多阐述。

还有最后一个点,全世界都在说英语就算了,还非要来一个Vive la France。

沙皇也一口卷舌味的英语,多有病啊,跟中国人拍抗日片让日本人都说着大佐味的中文有什么区别吗?

女主很美,色调很棒,我知道你是在反战了。

这是多出来那颗星的原因。

 5 ) 就像拿破仑喝红酒喝到了苍蝇

整个观影过程,就像电影中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喝红酒喝出了苍蝇一样。

电影上映前,就有朋友和我吐槽,“一个英国人去拍拿破仑,就像韩国人拍李世民去征高句丽一样可笑,我是不会去看的”。

我劝他,毕竟是雷德利老爷子,拍出了《银翼杀手》、《异形》,《天国王朝》等电影的人,况且那么大岁数了,他的电影看一部少一步,我会去看的。

于是在国内首映日,就买了票去看。

果然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

我低估了一个英国人对一位法国伟大的英雄的偏见,低估了一个英国人对法国人的丑化,低估了英法两国潜意识里的敌对于仇视。

较之韩国人把李世民拍成“独眼龙”这种小丑式的低级趣味,英国人的恶心之处在于,他把一杯勃艮第红酒塞一致苍蝇来敬你喝下去。

表面上的红酒电影在服化道、灯光、布景上做得都不错,并呈现出严肃庄重的气氛。

最让我震撼的是对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的完美复刻,包括人物的站位、服装、构图、以及那束神圣的光线。

在巨幕上看到这副动态的杰作带给人美的震撼和无与伦比的享受。

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三皇会战的骑兵与奔驰的骏马、考究的服装,都为电影带来严肃的格调。

杯子里的苍蝇正是表面上严肃的气质,使得对拿破仑的丑化更加阴险。

动荡的18、19世纪,风云变幻的时代,拿破仑涤荡了法国大革命的封建残余,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封建势力也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制定了影响深远的法国民法典,在政治、军事、经济甚至在数学领域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那么多的故事可以拍,可以拍成波澜壮阔的史诗,可以拍成时势、英雄相互造就的人物传记,可以拍成欧陆、英国一众国家的博弈与平衡,结果就拍成了一个内心懦弱的、缺爱的、阴鸷的、粗鲁的、ntr的、恋爱脑拿破仑与约瑟芬的纠缠的后半生流水账。

而这份爱情拍得既不烂漫、也不温馨,充斥其间的是病态与畸形。

我虽然相信人性有很多弱点,历史有很多偶然,但我仍然坚信功勋卓越的伟人一定有着超乎常人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精神。

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在危险的历史转折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所以我怀着最大的恶意揣测,雷德利老爷子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英国人丘吉尔说过,“世界上没人比拿破仑更伟大”。

可很多年后的英国人雷德利斯科特似乎不愿承认。

偏见浪费了凤凰叔的表演,浪费了精心制作的服装与道具。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学学生,对拿破仑献上最真诚的敬意。

ps:导演剪辑版公布后,视情况决定是否修改。

 6 ) 为什么要用05傲慢与偏见的开场音乐Dawn做拿破仑和约瑟芬的主题!!!!!我整个人都分裂了!!!!

我就是说!!!

这片子的配乐是不是有什么大病啊!??!?

为什么要用05版傲慢与偏见的开场音乐Dawn做拿破仑和约瑟芬的主题啊!!!

你知道这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有多出戏吗?!!!!

我还以为谁手机音乐响了啊??!!!!

为什么会觉得英国乡村言情电影的音乐适合拿破仑和约瑟芬啊?

啊??

啊???!

乳法要到这个层面吗?????

这音乐还不止响了一次!

一响我就出戏一响我就出戏!

一响我就出戏!

眼前是约瑟芬调戏拿破仑,脑子全是Liz坐在秋千上晃荡走过英国乡村宅子的样子!!!!

难道这首配乐不够有名吗?!

那也是06年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啊!

欧洲电影节最佳配乐啊!!!!!

你知道我整个被撕裂的感觉吗?!!!!

看完一圈评论,更新一个新感想。

有的人给拿破仑恶评我完全能理解。

因为他们有十分严重的伟人癖——且很多国人都有。

在他们心里想看的是康熙王朝,想看的是伟人面对战争胸有成竹决胜千里,面对爱情游刃有余无情无爱,面对政敌进退有度谋定后动,面对危机临危不惧逆风翻盘,伟人可以濒死可以失败,不可以畏惧、战栗、崩溃,绝对绝对不能的,是不能被女人玩弄在股掌之间。

伟人得一毫都得是伟人,不可有一分是凡人。

哪怕这个伟人和他们屁点关系没有,但是一旦伟人被解构,就好像抹黑玷污了他爹。

所以拿破仑在战前的气短,面对政敌的连滚带爬,面对约瑟芬的低声下气,都是往他们脸上踩啊。

但我就喜欢看伟人被解构,很多人不理解片尾字幕为什么要写每个战役的死亡人数。

那不是反战,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拿破仑不是伟人,绝大多数皇帝、国王、元首、领导,都不是伟人,他们只是杀人犯。

 7 ) 叛逆的儿子:战争与怀孕

被男人弄哭的女人的哭声是对男人的救赎,这就如同耶稣基督替我们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一《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导演在处理拿破仑的传记讲述时,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将其"解构”,而是把他拉回到了最本质的,最脆弱的“儿子”这一层次之中一“所有男人都是儿子"。

在男/女性的划分后 (这里以及下文所指的男女性并非生理的,而是精神气质意识的)女人往往是作为经验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承受者)。

比如月经和怀孕,这两大重要的生理性的体验便是独存在于女人体中的经历。

而男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作为一个凝视者,是向外的特质、局外人的、望向权力的、望向改变世界的.又因为男人的不可逃脱的“儿子"这一身份,他便不断的反抗这一原生的标签,由此建立了父权社会,因此去暴力,革命,战争…男人需要女人而得到满足,去经验事物、情感,去反抗这原生的枷锁。

拿破仑对着妻子甚至说出了“没有你,我什么都不是。

”他需要通过不断的使女人经验事情(尤其是做爱的“痛苦”) 从而让女人被自己所渗透,由此经历和反抗,从而得到满足。

对于女人的需要以及对于战争的这两大无休止追求构成了影片的两大线络,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男人的一生的追求和随之而来的痛苦困境。

只不过拿破仑波拿巴的需要极端的强烈,如同尼采所说的“超人”一样。

这是一部记述每个男人的追求与随之而来的困境的电影。

这追求便是(广义的)战争与女人(母亲与妻子),而困境则是如何择舍以及命运多舛。

对妻子(女性)的追求与困境在怀孕这件事上达到了顶峰。

他无法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儿子,这让他恐惧,担忧自己又沦为了原始的儿子,于是,必须离了这不孕不育的婚姻,这一点也是为了压过他的妻子,是他的妻子“不让”他生育,是我的妻子要把我拉回儿子的原始状态 !

拿破仑在离婚的法庭上建构起他所谓的使命和意愿并愿意为了所谓人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的使命,而放奔自身对于情感的意愿。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此时他已经有了另一个女人为他服务而产生的儿子了,他的欲求大幅度倾泻至在政治上的权力和战争上的胜利。

“每一个人都为他们缺失的东西而战”《河边的错误》中也同样强调了怀孕这一主题,但在那里,怀孕是作为人生意义的找寻与肯定的手段,而在这里则是尼采式的权力意志的发扬光大的途径。

 8 ) 雷德利·斯科特访谈:伟大的诅咒

记者:csh编辑:Timmy本文首发于《时尚芭莎》与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视频访谈中,他们置身于中景镜头。

两人中央的台灯散发着柔光,后景处还有一扇窗。

华金的演员经验让他直视摄影机,雷德利则频频看向画外的某处,那里大概安放着我所在的影像。

中景镜头总令人想起肖像画或静物画。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曾将雷德利的风格描述为“本能的画意影像”(visceralpictorialism),总结了他在精致的构图中对人物与景观的编排。

把摄影机放在只能看见台灯和窗户的地方,已经可以表达很多东西,譬如缓缓移动的外星异形、迷雾笼罩的未来街巷、英国郊野的丛林角落,还有拿破仑·波拿巴身处的宫廷、街道与战场。

在他丰富的视觉库里,中景调度是一门显眼的技艺。

中景这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也成了最适合谈话的景别。

这位八十六岁的导演并未显出一丝倦态,我们在世界的两个角落,谈论了电影院与流媒体的纷争、这种艺术形态的未来,还有12月1日上映的《拿破仑》(Napoleon)里,那位法国皇帝的温柔与暴戾。

拿破仑的疲惫艺术家往往是叛逆者。

他们热衷于探索爱情里的憎恨,快乐后的悲伤……还有伟大人物的平庸。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奥兰多》(Orlando)里想象了伊丽莎白女王的疲惫:“她已经越来越老,越来越疲惫了……她一坐到桌旁,就会听到英吉利海峡的轰鸣,其实她也会害怕——这是谁的诅咒?

又是谁在低语?

”她描述着这些脆弱与恐惧,它们永远不会载入史册,但读着读着,女王不再是书上的一串名字,她成为了血肉之躯。

雷德利·斯科特用影像展示了拿破仑的疲惫。

他会在刮胡须时划破下巴,会在战争前紧张地喘息,面对女人也显得非常窘迫。

影片里的性爱场景堪称喜剧,他做着千篇一律的机械运动,妻子约瑟芬却始终面无表情。

在一场餐桌戏中,她甚至当面指责他太过肥胖,可他依然自暴自弃,朝着盘中的羊排致敬。

他是如此暴躁而武断,当他在滑铁卢败下阵来,我们似乎觉得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是,雷德利在访谈中依旧用“伟大”来形容这个平庸的拿破仑:“……只有塑造了这样伟大的角色,电影才会获得成功。

”他理解伟大的方式,显然与许多创作者不同。

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在近百年前就拍摄了一部需要三屏放映的史诗《拿破仑》(Napoléon, 1927),冈斯在影片中真诚地塑造了一位身披圣辉的革命英雄,反复用象征性的剪辑,将他比喻成翱翔的雄鹰。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也曾出演过《拿破仑情史》(Désirée, 1954),他本人不喜欢影片的剧本,但依然在好莱坞的语境中,诠释了一位冷静优雅、散发柔光的伟人。

而在雷德利的《拿破仑》里,伟大不再是一种光环,它成了一种诅咒。

雷德利对拿破仑的兴趣,源于他那些未知的疾病,以及他与女人们尴尬的关系。

但和拿破仑有关的,可不止是这几个女人。

在片尾字幕里,我们读到他在数十场征战中,牺牲了上百万士兵。

他想要稍微享受普通的恋情时,这百万个亡灵在身后提醒着他:别想过正常的生活,伟大是你的宿命。

于是,拿破仑在两条叙事线索间不断往返,一边是约瑟芬的故事线,是雷德利想要探索的日常;另一边是史实里的赫赫战功,是那本沾满血泪的传记。

一边是温柔与笨拙,另一边是杀伐与暴戾。

试图成为拿破仑的华金·菲尼克斯,也在两者间疲于奔命。

他在访谈中聊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上一场戏他还是个慈爱的男人,在甜蜜的画面中陪着孩子们玩耍。

但是,英国大使来了。

于是,下一场戏他就换上了凶狠的嘴脸,出门加入了争辩……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捉摸这种双重性?

”这两个拿破仑偶尔撞到一起时,难免会让人觉得荒诞。

约瑟芬不过是无法为他生育后代,结果居然成了“法国走向繁荣的阻碍”。

许多观众听到这台词时,大概和影片中的她一样笑了。

她就像是一位观众,属于另一个时空,那种所谓的繁荣对她来说没什么意义。

我们都知道他会赢得土伦战役、马伦戈战役或奥斯特利茨战役,也知道他终将在滑铁卢败北。

于是雷德利找来了一些新的敌人——自卑、欲望、野心与疲惫,历史上找不到相关的战果,但几百年后,我们依然在应付这些东西。

拿破仑经历的五十一年岁月,本就浓缩着数代人的幻想,如今又被压缩进了几百分钟的电影。

这一次,他显得如此缓慢臃肿,在历史的砂地上蠕动,努力要战胜虚空中的宿敌,抵达人们对“拿破仑”这个名字的期望。

雷德利·斯科特的野心雷德利·斯科特的第一部长片恰巧也设定在拿破仑时期。

两位结下血仇的剑客,一个倾向于保皇派,一个是波拿巴派,不断投身于亡命的厮杀。

这部《决斗者》(The Duellists, 1977)与《拿破仑》的开场,都展示了一个惊慌逃窜的女人,她们分别身处乡野与宫廷,躲避着那个时代的暴力。

在那部预算不足的首作中,拿破仑是缺席的,但他还是无处不在,是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影;在这部最新的大片里,拿破仑依旧无处不在,这次他现身于所有的画面,展示着身上的每一寸赘肉。

这似乎是一组绝妙的起止点,可是雷德利和拿破仑一样,苛求着没有尽头的完美,他的案头永远堆满了野心勃勃的计划。

谈到绝大多数导演的作者身份,涉及的无非是内容、风格或类型。

但要讨论雷德利·斯科特,就必须考虑许多没那么“艺术”的东西,我们常常忘了它们也是电影。

研究雷德利的学者威廉·帕里尔(William B. Parrill)指出,他心里装着“电影行业的百科全书,通晓摄影机角度、后期特效以及上映前一切制作、发行的工序”。

我在访谈中问及他对宏大电影的兴趣,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谈论题材与内容,而是思考产业环境。

他提到个别公司试图摆脱影院,但它们渐渐发现事情没那么容易,有些作品其实并不适合放到网上按月收费。

他还举了《壮志凌云2: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 2022)作为案例,片方本打算在小范围上映后就上线流媒体,但因为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强烈反对,只好全部投入院线,结果第一个月就赚了十亿美元。

谈到这里,他笑了笑说,“只是让人按几个键,可挣不到这么多钱,他们现在又开始考虑做我这种电影了”。

他热衷于拍摄为影院而生的电影,认为它们依然有利可图。

他还赞赏了索尼影业发行《拿破仑》时富有创意的策略。

这部影片在11月22日首映之后,渐渐扩散至五十六个海外市场,截至11月26日,全球票房已经逼近八千万美元。

他的视野里始终有商业的位置,无疑和广告业的经历有关。

在他看来,广告会“教你一些学校不到的东西,电影学院只会教你内行的知识,但导演需要与外行的观众沟通”。

许多导演都拍过广告,但雷德利不仅仅是拍过而已。

他在拍摄第一部长片之前,已经是英国著名的广告大师。

早在1973年,他为霍维斯面包创作的温情影像就堪称经典;直到2019年,他还在为轩尼诗导演广告短片,试验着自己恢弘的科幻风格。

截至今日,他可能已经拍摄了超过两千部广告。

这些目标明确,只为唤起视觉快感的影像,不仅挣来了收入,还锤炼着对话观众的技艺。

他用惊人的控制力,统筹着电影的所有环节。

他精心绘制的故事板久负盛名,甚至被称为“雷德利板”(Ridleygram),但这只是电影最基本的起点。

他参与编剧、导演与摄影,也熟谙制片、特效与发行,还能在宣传期的访谈里,团结一下同行、坚持一些立场。

文森特·洛布鲁托(Vincent LoBrutto)在《雷德利·斯科特传》(Ridley Scott: A Biography)中记录了他惊人的工作模式:每天六点起床,与世界各地的工作室通话;同时创作电影、剧集、短片与广告,处理无数不同作品的不同流程,还要管理雷德利·斯科特联合公司(Ridley Scott Associates, RSA)的运作……初执导筒的创作者,常常会苦恼于电影业的复杂——为什么不能只是写写剧本、拍拍电影呢?

怎么还要考虑商业呢?

雷德利从来不会提出这些问题。

如果一切都无人负责,那他就学会一切。

过剩的电影雷德利·斯科特在四十岁创作第一部长片后,一路马不停蹄,已经导演了将近三十部电影,但他还是想要更快一些。

他告诉Deadline的记者,近年来他发现了一种节约时间的方式:“同时用两台摄影机可以快上两倍,要是用四台、六台、八台,就能快上四倍、六倍、八倍。

你需要拍一天的镜头,我中午十一点就拍完了。

”在《拿破仑》的滑铁卢场景中,他一共用了十一台摄影机。

这种高度复杂的拍摄方式,意味着大量的、甚至过剩的素材。

于是,他的创作成了选择的艺术,人们好像很难总结他的风格,他会依据不同的主题与类型,确定最终的方案。

基于《拿破仑》的历史传记题材,他选择了一种相对古典的方案。

我们能看到许多老派影像的元素,譬如中景构图的调度、精湛的画意摄影、区分章节的字幕卡、朗读信件的画外音……有趣的是,恰恰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他展示了一些没那么古典的、“雷德利式”的东西。

帕里尔曾分析过雷德利整理素材的剪辑策略,他和许多好莱坞导演不同,不会用无形的剪辑,将观众引入连贯的叙事。

他的剪辑更像是遵循着某种独特的节奏。

以这庞大的素材量为基础,雷德利创造出了自己的视觉游戏。

拿破仑上一秒还身处白天的街道,下一秒就身陷深夜的战场;这一刻他还在思念约瑟芬,转眼间她就出了轨。

滑铁卢的战场戏更令人眼花缭乱,根本无法确定那十一个视点的位置。

当然,他想要守住自己的节奏,就需要牺牲一些别的东西。

譬如历史的真实。

许多人早已抱怨过《角斗士》(Gladiator, 2000)或《法老与众神》(Exodus: Gods and Kings, 2014)的各种史实问题,如今的《拿破仑》也难以幸免,受到了学者的抨击。

他给出的回应是“少管闲事”和“你在场吗?

”譬如感官的真实。

在《拿破仑》《古驰家族》(House of Gucci, 2021)或是《金钱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2017)这样的影片里,他压缩了太多的人物与场景,在强调影像节奏的同时又缺乏连贯,难免会令人觉得跳脱。

最重要的是,他要牺牲自己的影像。

他在生产高密度影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删减镜头与段落。

《拿破仑》除了两个多小时的影院版外,还拥有四个小时的流媒体版,那些沉寂的素材仿佛在渴望更大的篇幅,渴望挣脱到别的媒介中去。

不过,雷德利·斯科特根本不在乎拍摄过剩的东西,他最不缺乏的就是精力。

他擅长为了影院创作,但他也可以完成别的任务。

他偶尔会分心拍些广告,或者试一试那种“按几个键”就能订阅的剧集,譬如前不久的《异星灾变》。

他永远走在前面,扮演那个等待随从跟上的将军。

当然,电影与战争终究是天差地别。

在《拿破仑》的片尾字幕中,首先浮现了为拿破仑·波拿巴牺牲的上百万士兵,他们没有名字。

但接着,银幕上开始滚动有名有姓的演职员,那是一群跟着雷德利·斯科特战斗的人。

这位八十六岁的导演仿佛永远不会疲倦,投身于一场又一场战役,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创造。

 9 ) 如果你真觉得一人一无是处,为何要拍他的传记片呢?

我从没被一部电影气成过几度想要离席却为了吐槽不得不吃苍蝇般的看完。

《拿破仑》这部电影做到了,你搁这儿拍你尼玛呢!

前半段,把拿破仑刻画成一只只会发情的公狗,后半段,这只公狗失去发情对象后就阳痿了…………这部电影里拿破仑仿佛是一个笑话,他的所有行动都被刻画成完全被动的(除了发情),仿佛拿破仑就是个会打仗(这点也没有好好刻画过!

)的傻逼,白开水的平铺直叙中没有任何、任何一点人物形象、历史叙事,或者情节桥段的起承转合,全片都是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干了一件事,然后发情,然后苦着脸干了下一件事,然后继续发情。

并且,他tm甚至能说出拿破仑从埃及只身一人返回法国是因为被绿了气不过才回来的??????

我tm…….你拍你妈小丑的行为逻辑都没这么小丑;Joaquin Phoenix是小丑没拍过瘾所以去拿破仑剧组演真正的小丑去了是吧?

你要是只说了你拍喜剧你往喜剧方向拍也不是不可以,可以还故意想要搞什么历史的厚重感(一点都tm没拍出来)把拿破仑这个形象拍成一个完全不好笑的小丑白痴可真是有水平。

我tm打死不敢相信这是银翼杀手的导演拍的东西,好吧,也许英国佬就真的都是这么看拿破仑的。

仅就电影而言,本片也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值一审,白瞎了这完美的服化道了(服化道确实比较到位的,有一说一,喜欢凤凰叔脸的我拦不住你)几个战斗场面是唯一能捏着鼻子看下去的场面,但是也不是在夜晚就是在风雨中,场景阴暗的那叫一个瞎,我还是IMAX看的,国内小电影院那呈现质量你能看清啥我都不敢想。

剧情可以把拿破仑的故事讲得如此无聊,真是中学课本都达不到的境界了。

完完全全没有起承转合,没有任何一点,哪怕只有一点想要去尝试解释拿破仑或剧中任何一个人物的行为逻辑,没有一个角色是立得住的,也没有任何一点那个大时代背景的恢弘感,更别提对拿破仑多面性的刻画了。

他做的几乎是和诺兰同一张试卷:人物传记,但一个是满分答案,一个是0分答案。

能丑陋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冷静一下,或许,或许编剧/导演想把拿破仑对法兰西的爱艺术化表达与具象化投射到他对约瑟芬的爱上(就连这一点我都觉得我是在过度解读和尽力美化了),但是拿破仑对约瑟芬的爱也没有好好描绘过!

仅有的不过是约瑟芬单方面对一张永远是司马脸的拿破仑单方面的勾引!

而拿破仑除了在得知她偷情和生不出孩子时像巨婴一样发火别的就剩发情!

恶心与丑化人实在是太有一手了……气死我了,不写了。

 10 ) 气的就是你,年度气人大作。

我先来总结一下这部片子讲了什么:1,我要打炮,在外面打完,回家里打。

2,我喜欢骚的。

3,你不可以出轨!

我出过轨吗?

那他妈当然出过。

但你不可以!

4,被流放了,但由于怀念骚的,打回来了。

可惜最后失败了,得出两个经验,打炮的对象很重要、打炮是一种天赋,无法传授。

5,不能和你打炮,我什么都不是。

6,无法打炮后,输了,死了。

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战争天才,咱们看到一点点,拿破仑在作战上的闪光时刻了吗?

喂,这导演可是他妈《黑鹰坠落》的导演啊!

行走的战争题材教科书啊!

不管是战术、人格魅力、场面调度、细节刻画上,不是少啊,是一点都没有啊!!!

关键是战争天才,怎么第一场战争就颤颤巍巍呀!

我还以为最后能刻画一个坚毅的天才领袖形象呢!

结果最后怎么也还是颤颤巍巍啊!!!

而且这样一个战争天才,就跟曹操一样,你能有这样的伟大成就,取决于非凡的人格魅力,不然谁跟你混啊!

但这部片子里,什么都没有!

他妈的他满脑子想打炮啊!!!

(不愧是炮兵出身)你就说,157分钟,能看到一个优点吗?

或者说刻画了任何一个优点吗?

这是不是有点太反常了,尤其是导演是雷德利斯科特啊!

所以,这里绝对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有人说英国人拍法国人肯定拍不好,但问题是他之前拍美国人、罗马人、火星人、未来人,都没问题呀!

怎么就拿破仑有问题呢?

说白了就是看不上拿破仑。

不然你想啊,但就战争场面,咱就啥也不干就看打仗,以雷德利斯科特的实力,拿出一点点黑鹰坠落的调度水平,能难看得了吗?

但问题是,有哪段战役细讲了?

或是说体现出他的运筹帷幄和领袖能力了?

一段都没有。

当然你可以说,保不齐就是这次不想聊战争呢?

好,那就聊人物。

哦?

你会发现,啥也没聊!

你说他不擅长刻画人物吗?

《火星救援》就是独角戏,这不整的挺好的么,怎么到了拿破仑,只剩虐恋了?

曹操也爱人妻,但为啥还是这么受追捧,说白了闪光点比缺点多且耀眼,好家伙您这一点闪光点不讲,全是缺点啊!

咱现在细想,最耀眼的战争没细讲、最傲人的指挥能力没细讲、感情上的一塌糊涂......重点讲!!!

给我使劲儿讲!!!

好家伙,回家第一件事,打炮。

吃饭一言不合?

打炮。

远征路上,看到媳妇和别人打炮了,回去打炮。

最后都被流放了,还是想回来打炮。

他妈的,这人没别的事儿干了是吗?

所以我脑洞大了一点,首先雷德利斯科特是英国人,爵士头衔。

祖上和法国不对付,甚至有可能祖辈有人死在拿破仑的手里,属于是大仇。

这下可得到机会黑一番了,所以拍了这么一部片子。

这样一来,天才导演为什么会拍垃圾片就说得通了。

《拿破仑》短评

哪里不好看了?!窝法乙烷,万岁!

9分钟前
  • 異端芸術
  • 推荐

一个英国人拍的恶意满满、夹杂私货的庸俗的法国皇帝的舔狗爱情故事。

13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较差

首先说呢这部片子用两个多小时时间,展现了从拿破仑在土伦袭击英军的战斗开始,到滑铁卢战役结束后拿破仑被流放直到逝世结束,1793年到1821年快三十年的历史,没一点历史基础的人,看了只能是一脸懵逼,一开头法国大革命那个被砍了脑袋的女人是谁可能都不知道。然后我感觉导演一干人由于是英国人的缘故,并不喜欢拿破仑,但是又不能把拿破仑当做希特勒一样的大反派描述,所以这部片子展现出来对拿破仑的感情,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于是就没法做各种技术手段,让观众与主角产生共鸣。比如说战斗时拿破仑突然来一篇激情的演讲来鼓励士气,换《勇敢的心》这样的片子,给你来一段澎湃的音乐配上,就很容易有共鸣了,但是这部片子拿破仑对士兵演讲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是干巴巴的拧巴的情感。这部片子主要是把拿破仑人生的几件重要的大事,也就是几场非常重要

18分钟前
  • 海之岚
  • 推荐

太难看了,如坐针毡,这个鲁莽又性焦虑的面瘫loser拿破仑形象既不有趣、也不严肃,关注指挥者的视角更是毫无人文关怀可言,这种端着架子的恶俗野史展示几乎没有超出小丑表演的表达。而且我怀疑导演是不是阳痿,拍出来的情欲戏没有情也没有欲,单纯是不同空间里的做爱白描,像极了一个对性极度疲惫的av导演无话可说、拿着摄像机时会有的沉默

22分钟前
  • 无聊石蛙
  • 很差

周处除三害8.1,热辣滚烫7.8,这个画面审美+制作水准6.3, 哈哈,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25分钟前
  • M
  • 力荐

可能是近年老爷子最差的一部吧 不像去年House of Gucci 好歹还是抓了点娱乐性在里面 也不像上上部Last Duel用多视角去客观地呈现一段故事 拿破仑选择了一种最偏见的方式呈现他崛起和没落的过程 除了服化道画面以外没觉得哪儿拍的好 冲着史实剧情去看电影的观众要失望了 这是一部对拿破仑的生平颇有了解的观众去看都会抠头皮的电影 为了战争场面去看电影的观众更要失望了 因为预告片中展示的几乎是最精华的部分了 不知道四个小时的版本什么样 就目前公映版来讲 不太喜欢 但为了老爷子还在坚持拍戏加一颗星

26分钟前
  • PHQ
  • 还行

好看好看就好看,就五星!有你们小仙女的地方电影别想获得高分

27分钟前
  • 残疾喜欢拉黑
  • 力荐

低情商:比《满江红》《我本是高山》更离谱更烂的历史改编电影。 高情商:我国传记电影已达到好莱坞水准。

29分钟前
  • MagnusXu
  • 很差

熬过前面一个小时的流水账还是有点渐入佳境的感觉的。雷老爷子的战争戏拍得真是工整写实,宝刀未老。约瑟芬的形象也拍出了老爷子惯常的女性主义视角,但是整个片子有佳句无佳章,很难给出好评。不理解为啥要拍成这样走马灯的一生,每件人生大事都是寥寥数言,完全看不到人物成长性。其实对于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就挑一两件事往深了拍,比现在这样好多了。

30分钟前
  • 雲水
  • 还行

作为爱情片但想拍大场面,作为传记片但错漏百出,作为史诗片但故作聪明抖机灵,有战争与和平的野心(以及服化道和场面规模?)却又要恰爆米花片的钱,不如回去看老版电影/电视剧。关于爱情戏,比如说拿破仑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才从埃及/厄尔巴岛回国,艺术加工情有可原,但拍出来的几场战役的改编实在无法认同——土伦之战本是集中调度炮兵火力,结果拍成了夜里摸营;奥斯特里茨着重描绘冰湖可以理解,但法军的战术变成埋伏林中半路杀将过来就离谱了;后边还老拍拿破仑挥着马刀冲锋这种虚构场景,但又不拍他还真带头冲了的阿科莱桥。总之把军事技术和战术全面革新的拿战拍得跟三国演义似的。还有虚伪的政治正确:想拍拿破仑麾下有黑人军官,但又偏偏不提真实存在的亚历山大·杜马将军,而是搞一堆工具人…不过好消息是拍出了色厉内荏的军阀气质,加一星

31分钟前
  • 方翌凌
  • 推荐

昂撒人视角下的波拿巴,重点凸出其野心家的欲望和对约瑟芬的“深情”,对其时代中的内政外交和其他人物着墨有限。战争场面上,基本做到了场面还原(指挥博弈简化),着重描绘土伦港奇袭/奥斯特里茨大胜/滑铁卢失败,对埃及远征/博罗季诺略带而过,特拉法加/莱比锡战役/半岛战争被省略。加冕场景/狮身人面像对视/莫斯科大火复刻的不错,路易十八的肥胖、威灵顿的冷峻、塔列朗的狡黠、亚历山大一世的多变也有点到,总体上是宏大叙事下的铁汉柔情片,可给四星

33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三星半吧,虽然boring但感觉对雷导也没必要太苛刻,拍这部感觉他主要是想:1.拿一下pj体验卡;2.拿一下lucas体验卡;3.辱法;4.一如既往辱男人和马。还是挺好笑的,特别是high ground/斗篷/republic/empire的部分完全可以当成星战同人看。前些天接受Newyorker采访的时候雷导也提到当年新希望刚上映的时候他看完回来睡不着觉……某种程度lucas迷弟行为(建议是直接来拍星战)(但仍很喜欢前半段那部分讽刺,政治冷感的人可能不会喜欢但我很喜欢)

37分钟前
  • DR
  • 推荐

嘿嘿,我个子不高,但是我能厚乳

4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只挑选了拿破仑生命中些许重要片段来展现,如:土伦战役、雾月政变、皇位加冕、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入俄之战、滑铁卢等,比较神奇的是对这些片段大多也是点到为止,颇具走马观花之味。与之相比,影片又将大部分篇幅放在了拿破仑与约瑟芬的感情线上,可这条爱情线也并没有铺开。致使全片显得不伦不类,张力不足,作为历史传记,它不够恢宏壮大;作为爱情故事,它呈现不出凄婉动人。

42分钟前
  • 风心醉
  • 还行

老雷拍的竟然不是反帝反殖民左劇⋯⋯我好愛!單騎匹馬擎雙頭鷹旗疾馳於硝煙下的冰面⋯⋯他也太他媽會拍戰鬥場面!!

45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又名《拿破仑和约瑟芬的情书集》。

50分钟前
  • 邦德兔
  • 推荐

IMAX@ScotiabankTheatre

55分钟前
  • 西南北
  • 推荐

史不史实的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但作为一部电影,在叙事上完全看不出重点,情感部分莫名其妙,战争打得稀里糊涂,没有任何一个故事的因果关系是捋清楚了的。和《天国王朝》的公映版一样糟糕。不过场面和服化道还算细心,希望导演剪辑版会好一点吧。

60分钟前
  • 奥疯子
  • 较差

主要是无聊。每一幕都如同油画般精致,但也仅此而已。虽然说约瑟芬是主角,但是本片几乎没有给她任何人物刻画。第一次看完凡妮莎柯比的表演后如此失望。拍人物传记雷老爷子应该去复习末代皇帝。

1小时前
  • 竹和
  • 还行

哈哈哈老雷高兴就好~ 没抱期待去的,结果还行,本来3.5的,看豆瓣现在就有好多人瞎打一星了(🙄),就调到四星吧。 的确有不少搞笑点,但不是娱乐式搞笑,而是嘲讽男人的那种讽刺搞笑(这可是老雷啊拜托…) 两位主演非常出彩,远景镜头和战争场面拍得太好了,看着就想这种实拍画面得多大调度啊不愧是老雷… 实打实的血腥场面可不少,看时就觉得这咋引进啊还不得都删了,尤其城市里当街炮轰老百姓这种片段…肯定一刀没了吧(不是

1小时前
  • 雅典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