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太冷门了,前前后后我看了不下三十遍!
单纯从人生哲理赢过很多Top250的电影。
因为它的存在我一直坚持着画画和写字!
念佛不忘就国,救国必须念佛!
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如今是大病从死就是了!
好用的,好用的……三郎回家吃饭了……要惜福啊!
我感到,仿佛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注视着你的面容,可是我的眼睛依然是饥渴的。
我感到,仿佛把你紧紧拥抱了几万年,可是我的心仍然不能满足。
不说,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中的虫,树上的蝉,讲给你们听吧。
南山律自打南宋以来失传……
《一轮明月》是一部极具感染力和深度的影片,它以细腻的笔触和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
影片中,弘一法师的人生转变令人深思。
从早年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到后来的毅然出家,这种巨大的人生转折并非偶然,而是他对生命真谛不断追寻的结果。
电影通过展现他在尘世中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出家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电影的画面美轮美奂,无论是江南的水乡风光,还是寺庙的宁静清幽,都为影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弘一法师的内心世界相得益彰,更加凸显了他对宁静与超脱的渴望。
演员出色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生动地刻画了弘一法师各个阶段的形象和心理,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大师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在表现弘一法师修行时的坚定和对佛法的领悟时,演员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让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为其增色不少。
悠扬的旋律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进一步烘托了影片的情感氛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总的来说,《一轮明月》不仅仅是一部传记电影,更是一次对人生、对佛法、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它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
下午看完的这部电影。
其实就是一部李叔同的人物传记型电影,个人感觉无功无过吧,就是普普通通的讲了李叔同的一生,没太有让我惊艳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氛围感还是有的,就,还行。
先谈谈电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吧。
当时电影还没看时,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快结束时,看到一轮明月悬于高空,我说,是不是喻指,弘一法师他的功德,他的光辉,像月光一样倾洒给受他照耀的我们,这种意思。
然后看完电影去翻了下短评,看到有人写到一句诗,去查,原来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诗,写来概括他的一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其实看电影前,对李叔同知之甚少,当然,看完电影以后,对李叔同也不能说是了解颇多,毕竟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说明不了什么太过精深的内容,不过是粗浅的讲完他一生的大事罢了。
记得很久以前就一直秉持着一个可能有些执拗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用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一本书就概括完呢。
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无数个细节组成的。
或许你会说,可是大多数都是重复的日常,只有少数的几个日子,几个事件,才真正影响了那个人的的一生。
所以,只要把日常快速的概括,然后重点讲述特别的日子就行了。
可,如果没有那些日常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去从各个方面慢慢改变,影响他的思想,行为,他怎么能成为后来的他呢。
我很在意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日常。
但感觉这个想法好像很,很奇特,像是在钻牛角尖。
直到有一次,在伊坂幸太郎的(不记得的)某本书里发现,他提到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想法,兴奋的不得了,感觉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在某些地方是同频的。
又歪楼了。
回来。
以前其实真不大了解李叔同,只知道他是《送别》的作者,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太绝。
然后听说他后来出家了,号弘一法师。
别的再无了解。
但这部电影也多少让我快速了解了他大致的一生。
他家世很好,是个少爷,他很聪明(好像是科举的什么考试三项都是第一名),他很孝顺(生母是侧室,母亲去世,他无论如何让母亲的棺椁从正门进,按理不行),他多才(诗歌、音乐、美术、书法、金石篆刻样样精通),他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是在中国是母亲替他娶的,一个是他在日本求学时爱上的),他后来不知为何遁入空门(我一开始以为是我自己看的不仔细没理解,或者电影没表达好,后来才发现原来文化界也仍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电影糊过去了),他僧俗两界都很有名气(作为俗人,他音乐,绘画都有一番造诣,作为出家人,他整理了他所在的律宗失传已久的佛法,贡献巨大),他苦于修行,生活要求很低(吃得喝得少,而且都是最朴素的,睡的席子被褥,用的毛巾牙刷杯子,都是破旧不堪的)他不慕名利(他前去讲学的寺院想给他办欢迎仪式,反被他训斥,我还挺喜欢这点的,我总觉得太在意名利,做很多事情的本意,即使你本不打算改变,但也还是会改变,会变得像是在作秀)。。。
这些其实都是最表面的,但更深刻的,对于他思想的了解,却几乎还是一无所知。
不过也还好,如果以后哪一天,突然对他感兴趣了,可以再去看一看他写的书,和写他的书。
真不知道怎么说这种感觉。
最后的一段“三郎,回家吃饭了”,那种恍惚,那种人生的悲凉,那种钟磬音般的提醒,让我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想流泪。
人生如梦,对于俗人来说,只是一种比喻,对于佛教人来说,却是一种现实。
而李叔同,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弘一法师。
这样的电影的内容本来是不大容易做好坏评价的,或者推荐什么的。
谁看了,就是一种缘,不看也就和你不搭界。
当然,从所谓的电影艺术来讲,不坏而已。
尤其是后半段,濮存昕的演出还不错。
“三郎,回家吃饭了”,这样的话,即使我们成年以后,不管我们多少岁,不管我们多大,再次听到,那种感慨,无法言说。
或许,这就是佛法。
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另,有个细节让我喜欢:弘一见印光,和他一起吃饭,印光吃完饭,用水淘了淘剩饭,吃下去,弘一也模仿着做了,印光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
“爱是什么?
”“爱是慈悲。
”世间男女执着的情爱,究竟是该舍还是该得。
握在手中的是对方的爱,还是一个缥缈的幻觉。
承诺有时太过沉重。
能看尽世间繁华,超离浊尘,遁入空门,何等福报。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
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
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
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
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
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
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
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
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
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
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
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佛家看待万事,均讲因缘。
如是,我和这部电影,也算有缘。
06年去厦门的时候,在南普陀寺待了半天,寮房很干净,僧侣按时作息课读,一切井井有条,不同于其他寺院。
意外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方知弘一法师曾在南普陀寺弘法。
中学的时候,唱弘一法师的《送别》,曲韵婉转感伤,诗词苍凉,余味悠长。
杭州虎跑寺曾看到他断食出家的整个记录,他的一些手书,和他对自己“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的评语。
他除了母亲替他娶的原配,后来还有一个日本的妻子。
他出家后,日本的妻子来质问:什么是爱?
法师说:爱是慈悲。
却不知道原来他在出家前,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个日本的妻子。
她也通音律书画,又温婉美丽,是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俗时候的名字)理想的爱侣。
妻子问他,既然放不下,为何还要放下?
李叔同说:我仿佛已经看了你几万年,可是我紧紧抱着你,心还是觉得渴。
妻子说,那我和你一起修行吧,在日本出家,也可以有家眷。
叔同说,中国的和尚不允许娶妻,我是中国人,我要做中国的和尚。
好友夏丏尊问,你一出家,置妻儿的责任何地?
叔同说,如果我病死了,一样无可挽回。
(竟与佛祖的回答如出一辙。
)他修的是持戒最严的律宗。
律宗已几近失传,他又重新搜理教义并严格遵行,成为律宗的一代传人。
却不知道他修行律宗的前后情由。
传他衣钵的师父问他,修律宗极难,不知你的愿力如何。
他对师父说,弟子入佛门晚,非严格持戒不足以破障。
师父看他诚心所至,才收他为徒。
此后弘一法师闭关四年,终于整理并完成了弘扬律宗的著作典籍。
他修行后粗茶淡饭,过午不食,海青都是补丁,毛巾棉被净是破絮,但他不以为意,继续使用。
却不知道他的这种修行方式,深受普陀寺净土宗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响。
他曾同这位高僧共住7日,同行同止。
镜头中他和高僧一起补衣袜,高僧说,你在僧俗两界都极有声望,我们不要师徒相称,你我同修吧。
他学高僧一样,吃完木钵中的饭粒,倒点水匀一匀,再把水一饮而尽。
高僧微笑地看着他说:要惜福啊。
他在俗时家境富裕,风流倜傥,艺术上的戏曲诗词篆刻文墨音律无一不通。
却不知道他读书时,几十门课程,他最喜欢法学,并深谙国际公法是强国对弱国的约束。
他深怀救国救民之心,出家后还求教高僧:人心不古,佛法如何救国?
高僧答:要让国民都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国人都信佛,则国为佛国。
抗战后,弘一法师目睹侵华日军的暴行,深悲吾民信佛求善,可日本人不信佛求善。
这就是“悲欣交集”的悲字吧。
法师本人已经得道,他的一生,经历了生活、艺术、宗教(物质、精神、灵魂)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臻于圆满,然而他所爱的中华吾民,仍然苦难深重,苦海无边。
法师圆寂时候的心情,也满含着佛的慈悲。
见过这几个字。
在不通书法的粗鄙的我看来,这些没有铁钩银划的字,没有刚劲没有机锋,朴拙天然,一如赤子之心。
电影从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结束了自带皎洁光辉buff的弘一法师的形象还萦绕脑海。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成长就是苦与乐不断重复的过程。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场景是朴实无华的印光法师对弘一说的那句,要惜福啊。
是啊,我们很容易忘记身边最重要的人和事,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和追求,其实很容易就忽略掉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珍惜和感恩。
凡夫俗子欲壑难填,大都很难做到无欲无求,当然我也不愿意做到哈哈,但持戒律以修身养性可以一试,其实我以前就有过出家的想法,感觉和尚看破红尘没有烦恼也是件极妙的事,起码可以学来抵制诱惑,追求宁静致远之道。
最后说下我有点气愤也可能是我没有get的点,叔同对徐若瑄说爱是慈悲,妈的你慈悲你还离人而去干嘛呢!
人生第一篇影评嘻嘻😁
天际暗淡墨蓝,湖水悠然平静,两只小舟在湖面上犹如两盏明灯,等待的像是要诉说无尽的悲欢。
小舟相向缓缓的撑着长篙慢渡,在湖心停下,一面是穿着僧衣的他,一面是他的妻。
妻深眸含望,说:我就要回国了。
他道:好。
“叔同”“请叫我弘一法师”她颤惊,低眉,缄默良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他闭目说:“爱,就是慈悲。
”我想她一定是懂得他的。
当初她抱着他哭着求他不要离开时,当他闭目养神,十指合拢,默念佛珠时,她懂得她的丈夫是不寻常的人,他所要追求的,她只能静观其旁。
丰子恺有著名的人生三层楼只说,即“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才华,培养诸多艺术人才,时迁居在二层楼上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了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破戒律,完成自我的完满。
看似强大的能量,在妻子眼中他只是她的丈夫。
于爱于恨,都只此了然。
相遇画馆,相处于给他做模特,最后开出爱情的花朵,与他共伴人生。
想不及,难预料在这湖中央要永诀。
悲从心来,不自落泪,溢出心窝,流进湖水……她没有再说话,因为他明白他所说的“爱,就是慈悲。
”不仅仅是对良人的慈悲,也是对天下苍生的慈悲啊。
他要去悲悯苍生,普度受苦受难的众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倏尔想起张爱玲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多好的一句话。
因为懂得,包容了许多。
因为懂得,怜爱了许久。
因为懂得,慈悲了彼此。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一轮明月》濮存昕饰演的李叔同也就是当年的弘一法师,出身富商家庭,留学日本,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却想不到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为了拯救中国,李叔同想尽办法,最终走上归依之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本可以做一个不羁的浪子,继承家业游离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他没有。
他是那个时代的积极分子,作诗作曲演话剧,正是他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一代学者李叔同,从此有了一首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间,令人销魂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清新脱俗的歌词似乎注定了他不是个平凡的人,注定了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碌碌终老。
他有一个发妻,还有个儿子,但是接受新思想的李叔同怎么会满足于媒妁之言呢,在日本留学时他结实了他的第二个妻子,在他打算把一生的爱全部与她同享的时候,他却削发出家了,爱妻在寺庙门口苦苦挽留,任凭他心如刀绞也不肯给她留下一丝一毫的希望,后来,两人各自乘着一叶扁舟,西湖本是醉人销魂的地方,如今却像一道鸿沟相隔在凡夫与圣人之间,日本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爱是什么?
”弘一法师回答:“爱,即是慈悲。
”就像李叔同说,当看到她,就好像等了她几万年,拥抱了她几万年,你我的相遇是前世缘,如今,缘分已尽。
不是缘分已尽,而是他看破了红尘,苦苦追求的到头来不过如此,终归带走的不是这些身外之物,所以,弘一法师选择了出家,修身养性、使灵魂得到永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境界……那一轮明月,在弘一法师的心间,同样,也照亮我们的灵魂。
呵呵,什么又是慈悲
之前只看了前半段。发现所有亮点都在后半段。。。濮存希还是老年装上相。少年话剧装简直是噩梦。
真的很感慨啊!强烈推荐!
如果配乐能再讲究些就对得起弘一法师了
能把李叔同的一辈子拍的这么烂。还真是有本事……
看过
虽然看的过程屡次盈出热泪,但对于一部电影的要求而言,只能给到2星了,尤其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讲佛学的电影,讲弘一法师的电影,高题材报以高标准高要求,实在太浅了。
法师和关于法师的电影完全两码事,不要因为前者就先入为主给电影打高分。出家前的一段是“车祸”现场,出家的缘由基本略过,出家后的生活同样浮光掠影,没有一处深入的刻画和挖掘。这编剧完全不合格。
曾经沧海难为水
弘一法师值得更深邃更精致的叙事结构,而不是这种蜻蜓点水般的平铺直叙,除了濮存昕,感觉其他人都演得好差哦~ 不过徐若瑄的身体真的有真理吧。在寺庙看电影挺有趣的。
1.不知道是因为题材太难拍,还是没拍好。还是我看快节奏得电影看习惯了。感觉看得过程中总想干别的事啊!事实上我夜的确是这样做得哈哈。2.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事情交代得不完整啊!感觉前面得时候一下子他就跳到了另外一个背景下,不太连贯得感觉。3.还有我没太看懂他为什么要出家,救国?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前半部分拍成了文艺版的精武门,后半部分夹着主旋律平铺直叙。
2023.10.21在杭州釜托寺晚上放映的佛教电影,看的似懂非懂,但觉得拍得不好看,这片子的美指应该是对女的发型有啥执念,定要披散下来垂在耳畔。
看的我欲哭无泪的片子,真的不知道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好还是不好,有时真是一个劲的猛冲,回头骤然发现自己的信仰在慢慢消失,庆幸能有这样一种虔诚和诚实在这个时候能提醒我,要对自己诚实,要对信仰诚实。
三星半一轮明月
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
怎么说呢,可能是下载的效果不好。
演技也是呵呵了,念台词一样,实在没表达出人家李大师的气度和才气来,一个人光有赞美没有缺点,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影片拍得模板化,不真实也不立体,不能亲近,人物也不自然,就丧失了了解更无所谓理解人物本身了。
还不错啊,闻所未闻的好片呀,可惜叫好不叫座。。。原来弘一法师还来过青岛的湛山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