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不喜欢写影评只贴一段歌词,然后留给观者“所谓”想象空间的,太偷懒了。
但是人的想法是会改变的。
有时候对一个电影有千头万绪的感想却不留只言片语,并不是因为笔头倦怠,而是因为不知从何说起。
最后能想到的,往往只有一句话,一首歌而已。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我被这首歌打动了,不光是因为十二岁女孩子纯真的声音,不光是因为这是她略羞涩地胆怯地清唱给爸爸听,不光是因为这首歌在电影最后改变了主角的重要决定,也不光是歌词中星星点点闪现的字句点亮了心里的某个角落,它就是这样,从充实复杂的背景中走了出来,走到了前面。
Youtube有原声的链接,http://youtu.be/YHKDCqnH_7M(但是最后一句的词改掉了,我不知道为什么)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Slow it down, make it stop 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 to be something I’m notI’m a fool out of love ‘cause I just can’t get enough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enjoy the show The sun is hot in the sky just like a giant spotlightThe people follow the signs and synchronize in timeIt’s a joke nobody knows, they’ve got a ticket to the show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enjoy the show Just enjoy the show, just enjoy the show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you are such a loser dad,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just enjoy the show这貌似一个励志片。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励志片。
但是对于过程过于苦逼的励志片我会有兴趣去尝试。
如果发现最后所谓励志是大梦一场: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命运,就deserve什么样的生活。
特别是在看似辉煌之后再失去,或者回归,就会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片。
但,什么才是“最后”呢?
我在电影临近末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要给它四星还是五星,因为似乎每一刻情节都在转折,最终它还是没有让我失望。
Billy在这个电影的故事开始前一直在做错误的决定:放弃Stanford的full scholarship成为职业棒球运动员;成为了职业运动员又不好好打球;放弃了不好好打球的职业生涯成为球探 (或者球队manager GM);当GM也是当烂队的GM;家庭解体,离开女儿。。。。
等等等等直到电影开始。
他突然间有了些牛逼的想法,做出了些惊人的决定,创造了些炫目的奇迹。
哦他凭一己之力振兴了一个球队,好厉害哇。
但是,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
他后来在真实的自我和世俗的牛逼形象之间挣扎了很久。
我以为他几乎要因为一个全垒打的metaphor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还是因为女儿为他唱的那首“Dad is a loser”的“动人”歌曲回归了自我。
这明明白白是错误的决定,像他之前一贯的做法一样。
可是,成为自己,成为一个人,一个human,孰对孰错?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找不到出口,猜不出谜底,孰是孰非?
——————————————————————————————最后无关提一句演员。
Brad Pitt老了,我依稀记得他和 Jennifer Aniston相爱至深时客串Friends,一脸坏笑瞅着老婆恶狠狠说“I hate her”的时候,满眼溢出来的深情,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但是看到一个帅哥花瓶成长为演技派依旧不是一件坏事情。
Ryan Gosling也是一样,若不是今天在AMC的一点意外,差点看了今年他的第三部电影,马上还会有第四部。
从04年的言情小notebook到现在,7年了。
他们在改变,我们呢?
平凡人呢。
当电影里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员在棒球场上相拥,庆祝打破美国棒球联赛连胜纪录的第二十场胜利时,电视机屏幕里正好闪过林书豪在麦迪逊广场扣球灌篮的身影。
我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为的是那份因改变而创造的奇迹。
各行各业都有自已的一套不成文的规定。
这些规则延续得久了,就会变成行业内的“金科玉律”,一片江湖上的行动指南。
而自从棒球联赛诞生起,钱、球星和球探制度就是维持比赛运转的三大要素。
几十年来,各个球队的球探凭着个人经验和喜好,从高中、大学联赛中挑选新人,经理用金钱在不同的球队之间交易球星。
因此当奥克兰运动家队,这支成绩垫底且穷得叮当响的球队的三个主力球员被高薪挖角后,队内球探依然延续一贯思路——用钱买出色的球手顶替。
没有钱,哪里找好球员?
在球队总经理比利•毕恩愁眉不展之时,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生皮特•布兰特向他重提了“魔球”理论——用数学建模的方式经营球队,挑选便宜而且实力被严重低估的球员组队参赛,一样有胜算。
比利采纳了这个套被棒球界认为纸上谈兵的理论,挑选了一批“老弱病残”的队员。
球探们纷纷反对,“他的外貌太奇特”,“他个人私生活混乱”,“他击球的姿势太古怪”……比利力排众议,坚持让这些球员上场。
球探制度真的完美无缺?
球探的经验真的万无一失?
听着会议室里元老们异口同声的反对,我感到有点滑稽。
一个球员的实力,难道得由他的相貌、发型、嗜好甚至个人生活来断定?
这些荒唐的标准之所以一直沿用,仅仅因为它已经沿用了很多年,变成了球探的一种甩不掉也不愿摆脱的惯性思维。
而比利正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
当年在球探的赞美之词下毅然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投身职业联赛,虚耗多年光阴才发现自己并不合适做职业棒球手。
哪怕是抽象的观念,与之相伴久了,人就会对其产生依赖。
一旦它消失,我们便如丢失了拐杖的盲人,行动失去方向,精神失去寄托。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就把这些可能很不合理的想法视为不得改变的规则。
但是当环境改变,那些曾经的黄金定律的不合理性就逐渐显露出来,反而成为妨碍我们进步的偏见,正如买球员的惯例对于捉襟见肘的奥克兰运动家队不切实际一样。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比利变革的勇气,因为改变是一次抛弃过去,迎接未知将来的华丽冒险。
当所有人都为球队创纪录的20连胜欢呼时,只有比利心事重重地对皮特说:“我们必须赢得决赛。
只有夺冠,评论家才会承认我们的成果,我们才能改变这个游戏规则。
”改变,是比利脑里挥之不去的词。
从改变球队的命运,到改变棒球界的运作方式,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追求革新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尽管最后奥克兰运动家队没有夺冠,但是波士顿红袜队凭借比利的理念夺得世界冠军,“魔球”理论终于成功推广。
林书豪的表现被认为疯狂,在我看来,这不过又是一次改变破除偏见的例子。
因为在球探对球员评价的主要指标跑、跳和投上做得并不出色,他实力一直得不到公正的评价。
直到尼克斯教练起用这位“板凳球员”,林书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舞台,展示出自己出众的篮球智慧,成为球队的领军人物。
电影圈内从不缺乏体育类的励志题材,但是能把焦点从运动员本身转移到竞技运动幕后的管理层,将体育电影的主题从顽强拼搏升华到对于无论人生还是赛场上有关改变的种种思考,就只有《点球成金》了。
无独有偶,电影里比利在经营球队的方式上一直寻求改变,而电影外导演和编剧也在讲述故事的方式力图创新。
最后两者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脱颖而出,真可谓,狭路相逢“变”者胜。
在这一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中,最让我意外也最惊喜的是《点球成金》(Moneyball)。
真没想到我这棒球白痴竟然能对一部体育题材电影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激情投入,还被最后的尾声曲狠狠撞了一下心扉。
《点球成金》从2004年一稿到最终拍摄风波连连,导演三易其人,剧本一改再改,但这些挫折都没能阻止电影拍出新视角、新风格。
《点球成金》改编自美国著名 财经记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2003年的人物传记《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
传记的主人公比利·比恩(Billy Beane)是加州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的总经理,在他的开创性管理方法下,处于严重资金劣势的奥克兰运动家队在2002赛季竟创下美国职棒联盟连赢20场的历史记录,堪称奇迹。
美国职棒和其他职业体育赛事一样,成绩好坏几乎全仰仗队中的球员优劣,而球员作为流动资产哪个球队出的价高就去哪队,职联赛事与其说拼技术,不如说更是拼实力、拼资金。
奥克兰运动家队以四千多万的资金抗衡上亿身家的大队(比如纽约洋基对),竟能频频取得胜利,这其中的奥妙自然很值得深究。
比利·比恩的制胜法宝是其助理经理保罗·德波戴斯塔(Paul DePodesta)所推崇的棒球统计数据分析法“赛伯计量学”(Sabermetrics)。
赛伯计量学通过一些统计指标来判断一个球员的场上表现,比如“投手防御率”(ERA),“上垒加长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等,把球员的防守力、攻击力等主观判断转换为客观的可衡指标。
以前棒球星探们全靠经验之谈评估一个球员的表现,预测其在未来职棒生涯中的潜力;有了赛伯计量学,这些经验谈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变为了可见的投资理论,依靠计算机的统计结果,哪位球员擅长哪类技术,哪位球员的综合价值超出其转会费用,一目了然。
打个也许不太贴切的比喻,这赛伯计量学就如同股票分析的阴阳线走势图,把大盘与个股的种种关系由玄学变为了科学,虽非绝对准确,但对投资人来说怎么都是值得依赖的参考工具。
比恩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职棒的运作模式,赛伯计量学从此正式登上棒球历史舞台。
电影《点球成金》以比利·比恩慧眼挖掘助手皮特·布兰德(布兰德虽以德波戴斯塔为原型,但人物塑造中融入了大量虚构元素)为起点,着重描述了他如何顶着压力推行赛伯计量学,带领奥克兰运动家队在2002年取得20连胜的过程。
但与一般的体育电影不同,《点球成金》虽以赛场赛事为主旨,但影片始终围绕着比利·比恩的球队管理与家庭生活两线展开,彼此交织补充,很多极具回味的高潮戏都发生在球场之外,人物传记风格突出。
这比恩是个极有意思的人物,一方面他顶住层层压力,魄力十足地推行赛伯计量学,在实行选手买卖决断时毫不拖泥带水;另一方面他迷信自己在球场出现会为球队带来厄运,不敢观看现场比赛,一人拿个小收音机在场外焦躁不安,想听又怕听。
这种两极的性格也影响到了他的私人生活。
影片没有对比利·比恩的失败婚姻大行笔墨,只聚焦在他与12岁的女儿凯茜的关系上。
比恩一方面对凯茜极尽怜爱之心,但另一方面却对怎么作一位好父亲摸不着头脑。
这个一心扑在棒球上的硬汉一到柔情处便笨拙万分,要不是凯茜善解人意,他这个爸爸还真当得失败。
不知是否受第二任导演索德伯格的影响,虽未加入人物访谈,但《点球成金》大量采用纪录片的剪辑手法,在描述赛伯计量学原理或场上竞技策略等技术性要素时常使用三连镜层叠变焦推进,将视点聚焦于关键性数据资料,视觉性地强调其重要性。
在谈到真实的人物或赛事时会剪入历史纪录片段,增加现场感。
这种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贯穿影片全体,风格凌厉冷静,毫不煽情。
在描述职棒球员转会交易中,镜头与比恩一样冷酷,多采用定焦、中远景冷光、刻意延长停顿。
球员们如同马匹般被换来换去,说走就走,职棒游戏规则的残忍可见一斑。
但与此同时,比恩却屡次谈到棒球的迷人,谈到场上无法预料的乾坤扭转或功亏一篑。
镜头在刻画比恩情迷棒球运动时用的大多是中近景,常给出面部特写,尤其试图通过对眼睛的放大来揭示他内心的波澜。
比恩与凯茜相处的片段则注重强调冷色系中的暖色焦点,不多的几次出场,凯茜的服装多为红、粉紫、小碎花等轻快暖色,既中和影片整体的萧杀之气,也与情节保持视觉步调一致,节奏感盎然。
《点球成金》的另一大亮点是对声音的剪辑。
在描绘第20场比赛中,场上背景的喧哗声鼓乐声与比恩的少时回忆交织在一起,两下相互映照推进。
赛事行进到关键处声音却意外褪去,用静音搭配慢动作画面来调动情绪。
但静音也并非唯一的工具,情绪跌宕处,悬念积累时,几不可闻的背景交响弦乐会细微漫入,由弱到强,一步步统领画面基调,不经意间便泄露了幕后心声,强烈烘托棒球赛事的戏剧气氛与观众惴惴不安的激动心情。
从表演的角度看,饰演比利·比恩的布拉德·皮特表现良好,但依然处处脱不开自身的明星影子,其表演精彩度远不及配角乔纳·希尔(Jona Hill):电影两个最重要的小高潮若没有希尔的烘托都将失色很多。
希尔饰演的皮特·布兰德第一次进入球员征选讨论会议室,那份书呆子气和表面谨慎之下掩盖不住的兴奋都让人会心。
他这份木讷一直贯穿电影始终,但层次并不单一。
在经理办公室观看比赛录像回放一幕中,布兰德的激情与魄力正式绽放,不让人刮目相看都不行。
乔纳·希尔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在今年九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中,我觉得只有《点球成金》是一块真正的金子,不炫技,不煽情,也不投机取巧,沉甸甸地踏实恳切。
它颠覆了传统体育题材电影的套路模式,将一个风险极大的枯燥题材拍出了新鲜度与兴奋点。
它的摄影风格、镜头剪切和声音剪辑都充分发挥了电影技术的长处,在冷静自制中展现(而非讲述)了最为迷人的激情。
影片镜头不说话,但镜头所表达的爱意却胜过言语万千。
凯茜唱给比恩的歌说“你真是个笨蛋,爸爸,你真是个笨蛋”;电影《点球成金》前后历时七年,三易剧本导演,能坚持投资拍摄完成这部作品的家伙们也堪称“笨蛋”。
可正是这样的“笨蛋”才会做出泯然众人的惊人之举,才爱得踏实、纯粹,爱得义无反顾。
他们是真正的金子。
这首先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
影片中穿插着比利比恩挥之不去的人生开始时的选择错误的记忆。
几个老家伙、所谓的感觉和经验、一张数额不大但足以诱惑年少比利的支票、以及最重要的关于比利天赋极尽溢美,这些改变了年轻的比利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看法,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棒球手。
事实上,“老家伙们”对比利的判断仅仅是站在球场外面匆匆的几瞥,所谓的经验也不过是:球杆挥得自如、长相好等等毫无逻辑与根据地判断。
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混饭吃的差事,但最起码说明一个道理,如果听从了一帮混饭吃的人/或者以提建议为职业而获得报酬的人的建议,而作出人生中的重大选择,结果往往是很惨痛的。
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如果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而事实上并没有十足的根据和证据,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地提出建议。
因为与你倾诉的对象往往内心柔软,需要你的诚恳与智慧,你的建议也许真的会对别人的人生产生影响。
于是10年青春化为蹉跎,换来的是一个在球场上始终迷失的职业球员。
当发现一切都化为泡影时,比利最终选择了放弃,从星探开始做起,最终成为一名小球队的职业经理人。
中年危机也在这样的回忆中缓缓拉开。
按照比利比恩的说法:40多岁的人,高中文凭;按照现实的情况:妻子改嫁、女儿住在别人的家中,一切那么明显,比利的人生失败了,虽然他精明能干、虽然他努力拼搏,但似乎从18岁的那次选择开始一切都已经注定,他是失败的。
他表面上潇洒自如地对付着生活、事业、女儿,内心却充满了悲凉与落寞。
那可能是一种只有中年人——走过人生半程的人才能体会到的落寞,而任何能够带来希望的改变似乎都那么遥不可及。
就连尽在掌握的一次球员交易,也因为一个满脸稚嫩的毛头小辈的一个建议而无功而返。
但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在寻求突破和改变的比利终于被上帝垂青了一次,带来改变的那个毛头小子被他招致麾下,而他决心就此以他们两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联盟的游戏规则。
于是,在接连的失败和挫折、下属的反叛、教练的不配合、外界的嘲讽、老板的压力、甚至是女儿的担忧之后,转机终于如雨后的阳光那样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照耀出来。
他们的球队不断地获得胜利,最终取得了20连胜、打破联赛连胜纪录的成绩。
虽然最终在淘汰赛中再一次被豪门淘汰,但比利却获得了另一家豪门的青睐,有希望成为历史上薪酬最高的球队经理人这不是结局哦,不是另一个rags to riches的故事。
因为此时主人公要面对人生中的另一次重大的选择。
最终,萦绕在头脑中的女儿那首“我只是一个小女孩,我好害怕……”让比利做出了最后的选择:留在奥克兰,留在供职多年的球队,留在这里继续尝试着以一个小球队的身份不断向冠军发起冲击,最重要的是留在女儿身边陪伴着她长大……如果说第一次选择中,比利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错过了能带来无限美好的航程;这一次,比利选对了,作为观众的我们真心地为他感到开心和感动。
这样的结局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回味与感悟。
这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可是它却没有给一个老套的逆袭结局;不太完美的结局让人肃然起敬。
对于片名《点球成金》你最可能想象到的体育、团队力量、以及激情澎湃而又动人的场景,可这些几乎都没有出现;甚至于父女之情的温馨都被若隐若现的雪藏,哪怕是最后的一曲弹唱除却亲情或许更多的弦外之音是让一个有信仰的人自我释放。
片中细节的雕琢以及隐喻引人入胜。
那句“你怎么可能不爱上棒球呢”被多次重复,却始终不做解读。
当青年比利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球探告诉他——“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间点,被告知不能再玩孩子们玩的游戏,只是被告知的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是18岁,有些人是40岁,但迟早会被告知的。
” 于所有人来说这样的被告知充满了幸运与不幸。
也许你生命的球探中奖了恰巧看对了,但很多情况是他也不确定自己的眼光。
而你只是一个被拿来验证他们经验的试验品。
正是这样的不幸如同梦魇一样困扰着比利,他做对了很多事情,甚至为这项运动做出了伟大的改变,但是他始终不敢承认自己。
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比利·比恩最后的选择,正如我们自己在做抉择时所表现的犹豫一样,有时候抉择带有负气的成分,不是不够理性,而是忠于自己的理念以及对信仰的执着,让我们很难权衡和取舍。
最终比利做了一件忠于内心却让人“惋惜”的决定,只有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数据统计是可以改变棒球,我要在奥克兰夺冠。
最后一个隐喻——胖子球员在尝试上二垒的时候狼狈不堪,他以为自己失败了,但其实他已经打出的全垒打,他是成功的。
看到这一幕,比利也释然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所散发的光芒和价值。
他以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失败的经理,但事实上他已经成功了——他开创了棒球运动的新时代。
影片最后的字幕关于红袜运用比利的理论赢得世界冠军正是对这一主旨做的注脚。
得失成败在每个人心中定义的差异化让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
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生活手中的牵线木偶,重要的不仅是能否改变游戏规则,或者挣脱命运的枷锁和束缚,而是要提醒自己enjoy the show,坚持做自己,也许不经意的哪天你也会打出一个全垒打。
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通过一个球员的之前比赛表现的数据统计,而得出这些球员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激发其不为人知的、前所未有的潜力。
在电影当中的棒球界,这套理论代表着学院派的新思潮,并且被billy用以对抗整个棒球界的旧秩序。
但是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你对这一套将会感到完全没有任何新鲜感,甚至会惊讶,在竞技体育这么发达的美国,竟然到了二十一世纪才出现这种思潮。
喜欢足球的同学相信大多玩过FM,这个游戏其实是这种思路的最佳体现:所有球员的能力被细化到一组组满分二十的数字,不同的球员就是这些数据的排列组合。
因此,这个游戏当中的博弈,就在于寻找到每个位置上数据能力组合最好的球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后卫最核心的技术属性,在于抢断,盯人,头球,而射门,传中,盘带就没有意义。
所以在你选择球员的时候,只要重点的几项属性达到高标准,即使总评分并不高,依然可以比总评似乎很高但是数据分配并不合理的球员打得出色。
所谓的“FM妖人”正是那些看起来数字平平,但是组合起来却能力惊人的球员。
这套理论并不仅仅存在于游戏当中,事实上,这个游戏体系的建立,正是参考了足球界已有的做法。
我们常常惊叹穆里尼奥总是可以将能力并不是顶尖的球队带到远超过其水平的成绩(比如波尔图,国际米兰)。
其实,穆里尼奥本人就是这种“数字足球”的执行者之一,其当年的副手,同样在波尔图取得惊人战绩并且创下足球教练转会记录的博阿斯,正是曾经为他收集和分析球员情报的负责人。
尽管现实生活中,穆里尼奥的成功同样有其球队精神建设的功劳,但是在技战术领域,其科学方法保证了其对于平庸球队的提升。
有趣的是,穆里尼奥本人对于球队搭建也要求极强的控制,非常反感上层对于其转会策略的干预。
众所周知,穆里尼奥出道于巴塞罗那。
拉玛西亚青训体系,其实正是其执教理念的来源。
事实上,根据统计数字评估球员,最大的影响不是赛场,正是青年球员培养因为青年球员的能力发展拥有更大的人为引导和主观组合数据的可能性。
拉玛西亚青训体系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其从克鲁伊夫时代就搭建起来的完整战术体系和青年队培养方向。
那么克鲁伊夫的体系从何而来?
阿贾克斯---另一个天才青年球员的摇篮。
在阿贾克斯的官方网站上,就清楚地介绍了其青年队搭建思路:“阿贾克斯建立了TIPS模型,也就是技术(Technique)、洞察力(Insight)、个性(Personality)与速度(Speed),每个方面对应的有十个标准。
个性与速度通常是球员天生所固有的,但是技术与洞察力却是可以开拓的。
阿贾克斯的球员们都拥有一本特殊的“护照”,上面记录着他们所获得的所有成就。
”http://ajax.titan24.com/youthinfo.html根据这样一个球员评估量表,每一个场上的小球员将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奔跑的数据,与此同时,阿贾克斯青年各个梯队的战术风格和体系(以433为基本构架,强调进攻性和观赏性)、训练方式完全一样,保证了小球员从一进入足校,就开始了其能力数据的合理组合与发展。
除了阿贾克斯-巴塞罗那体系,科学化的球员能力管理在足球界已经非常普及。
比如AC米兰著名的米兰实验室,就是根据对于球员能力的精准评估,给予最适合的训练安排和膳食搭配,保证其运动状态的保持以及运动寿命的延续。
浴火重生的克雷斯波,减肥的罗纳尔多,不老的马尔蒂尼西多夫因扎吉等等,都是米兰实验室科学管理下的杰作。
还记得那些讲述大学橄榄球队和奥林匹克冰球队的电影么?
铁血又有爱的教练,靠激发球员小宇宙就能创造奇迹获得冠军的故事,和本片比起来就像怀春少女写出的甜腻腻的浪漫小说。
职业体育几十年前就已经进入每个人的生活,而在你的外祖母都学会了怎么玩Fantasy League的今天,我们才终于等到了一部把职业体育的冷酷,科学,陈词滥调,世态炎凉和浪漫完完全全演绎给我们的好电影。
Moneyball讲的并非体育,而是经济学。
人们总是编出各种笑话来讽刺经济学家,而真正有意思的是,当经济学家不再研究无比蛋疼的全球经济走势,而是把各种科学原理和数据统计算法作用于其他学问时,他们往往是最酷的一群人。
(不明白我在说什么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Freakonomics》)使用经济学来分析球赛,就能够在教练球探评论员们或经验或迷信一般相互矛盾又相互支撑的理论之间看到这样的一个现实:从职业体育的角度来看,球员只是数字。
作为粉丝和媒体自然很难认同和接受这样的观点,我们毕竟不是为了单纯的数字才去看球的,除了胜负之外比赛和球员还有太多太多的意义:坚持,灵光一闪,人格模范,忠诚,还有奇迹。
奇迹。
然而对于一个GM来说,奇迹有多大意义?
人们记得镁光灯下庆祝奇迹的球员和教练,记得那个让他们永远难忘得美好时刻。
但对那个靠数字把球队堆砌起来的GM,只有最后胜负场的数字才决定他的价值。
所以他把球员当NPC一样对待,所以他雇用了一个经济学家做马仔,所以他在概率占优时像个老赌棍一样义无反顾的全下。
影片表现了很多违背观众感情的“如何处理球员”的桥段,就算加入了各种绝妙的冷幽默也没法掩盖骨子里的无情。
但正是在这部无情的电影里,我们又随时能够看到那种热情如火的职业精神:球员要和家乡球迷建立情感才算敬业,而GM要做的只有建设更强大的球队。
这种热情随着球队成绩的起伏也变成了一种坚持,一种对科学的信仰,一种对社会普遍价值的鄙视。
从电影一开始,我就一直忍不住联想到达瑞尔莫雷和他的休斯敦火箭队。
本片讲述的是我们不熟悉的职业棒球联盟,但只要是近几年的火箭球迷在观片时肯定会有莫名的熟悉感觉。
想想莫雷是怎么买入那些没有明星魅力或老或嫩的草根,怎么让这些草根变成城市英雄,又怎么在眼泪汪汪的球迷面前把他们像清仓处理一般的送走。
有一种电影的意义,在于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我们从未能够理解的东西。
题外话,非常喜欢乔纳希尔的表演,这个演惯了屎尿屁的小胖在和皮特对手的冷幽默段子中完美的表现出了一种geek独有的呆酷劲,期待他的更多正剧。
经常看到一部好电影就不晓得如何评论,因为感觉多余。
看完《点球成金》我跌进去一星期没有爬出来,所以感觉不表达一下无法释怀。
起先看海报的绿茵场和“点球”这个标题我以为是一部关于足球的电影,是一部好莱坞常规的励志体育片,而且这场球赛的关键时候在于在后的点球,可看了才知道我的直觉确实阴差阳错的,人不可貌相,片不可名状,我也低估了号称再拍三部就息影的皮特的选择。
影片无论从音乐,叙事的基调和传达的内涵以及剧本的严谨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社交网络》,果不其然影片的编剧阿伦•索尔金就是社交网络的编剧,此片同样也是根据传记体小说而改编,而另一位编剧斯蒂文•泽里安也恰执笔了大卫•芬奇的《龙纹身的女孩》。
再调调上,如果说社交网络是高调的低沉,那么《点球成金》就是低沉的昂扬。
影片描述了棒球总经理比利•比恩如何代领上届分区决赛败下阵来的奥兰可运动家(绿帽队或白帽队)在新赛季里客服重重阻碍最终也没有进入大联盟决赛的故事。
听起来是个励志未遂的早泄故事,可要知道比利率领的绿帽队的预算比起财大气粗的洋基队,夸张点就仿佛农民企业和跨国大公司的较量,而且一开场农民企业手下稀有的精英都纷纷跳走大公司,而比利带领着农民企业手董事会是一棒子老到没牙可掉的村长,村长们想方设法重新招聘一些大学生下乡来振兴企业。
比利斩钉截铁的呵斥这帮老头儿,捏们的思路错了!
首先俺们没钱,即使来了人才俺们也没有器材,必须打碎这些旧瓶瓶烂罐罐酱缸缸醋坛坛。
后来比利偶遇一个大学刚毕业踌躇满志的胖仔,他外表闷骚却思维激荡,和比利不谋而合,于是这哥俩用复杂的电脑程序分析比赛数据,选购一些无人问津的便宜球员,来填补整个球队的综合实力数值。
然而这个方案遭到了球队智囊团的强烈抗议,老头们都觉的这个比利不看兵法看上菜谱了,球队教练也坚决不去配合比利的计划。
随着球队的连环输球,比利的威信摇摇欲坠,甚至比利唯一挚爱的小女儿也为这个不着调的老爹担忧起来,在这种无比孤立的困境和压力中,比利将如何选择?
年轻时候的比利也是一位球员,他放弃了史丹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在球探的前途无量的蛊惑和薪资的诱惑下踏上了他所热爱的棒球生涯,然而年复一年毫无建树的他最总被迫离开球场转为一名球队经理。
美国棒球文化声势浩大,整个联盟也成为大球队和明星球员主导的舞台,一个球队往往要凭借雄厚的资金来购买明星球员一次夺冠,而预算匮乏的球队只能充当配菜。
比利见识够了那些球探用烂熟的游说去忽悠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给他们明日之心的美梦,可真正的明星球员又有多少?
很多球员都承载着理想和身体被双重榨干的失意。
为什么一个球员的身价是成就个人价值的关键?
为什么一个球队的价值取决于它有多少钱?
为什么整个棒球文化成为明星和金钱的角逐场?
这些问题缠绕在比利心中为什么要爱棒球?
带着疑问比利索性一条路走到黑,他卖掉了球队里优越的明星球员,招募来了那些被遗弃的老球员,伤患球员,用数学来分析棒球,强调球队的整体性,而非各别明星的秀场,每一个队员都能够填充这块积木的空缺,你不需要很强,你也不用为了因为年岁退化的技艺而担忧,只要能够上垒在我这都有用,终于绿帽队雄起了,连胜20场刷新了养基队创下的记录,让世人大跌眼镜。
然则比利并不兴奋,但这不代表什么?
比利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期待着冠军,另一方面他对棒球的狂热其实早已随着他早年球星梦的覆灭被遮掩了,他自成为球队经理起就不再看比赛,因为他害怕直面失败,害怕绿茵场的气氛,他也从不和球员交流,从后来他和女儿的电话也得知,这是他心中的魔咒,他在场上只会给球队带来厄运。
可渐渐的比利开始转变,他用新的经营哲学管理球队的过程中,真切的感觉到希望,他开始和球员们交流,当面叱责以及鼓舞球员,更微妙的是他对扫地出门的球员也表现了出了一点点安慰。
比利在球队遥遥领先的实况下终于第一次走进了赛场,然而魔咒似乎真的再次显现,他眼睁睁的看着对方一路咬紧直至追平,不忍赌的比利默默的回到了更衣室,果然赛况又出现转机,绿帽队的一记全垒打完胜,赛场热血沸腾的时候他形单影只的呆在健身房,似乎胜利永远不属于赛场上的他,他为什么热爱棒球?
正如助理小胖仔给比利展现的一样,比利就是录像里击出全垒打却浑然不知还在踉跄跑垒的球员。
没错,他没有成为一名出色的球员,也从未引领球队步入联盟决赛场,虽然不能在场上称雄但比利却改变了游戏规则从游戏的棋子变成了开拓者在幕后挥出了全垒打,你怎么能不爱棒球呢?
原来他对棒球的热爱从未埋没,只是沉淀的更深了,比利找到了答案。
比利引用的数学棒球法找回了棒球运动本来具有体育精神,每个球员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而并非其它因素譬如金钱来主导的。
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热爱,奇迹不是中彩而是坚持出来的。
美国棒球文化给我们以反思,我们的国家真的具有体育精神么?
我们两人以上的球类项目如此之糟糕真的是体制问题呢?
还是我们压根就不爱。
影片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打破规则,比利•比恩的角色让皮特充分施展他的魅力,皮特身上的玩世不恭(随着年纪,这种味道愈来愈发酵)恰恰对接了比利这个角色的反叛精神,不循规蹈矩,不理所当然,坚韧和焦虑杂糅,最终撼动了整个体制。
然而电影并没有沦为以往此类型的英雄主义,它和《社交网络》一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无论是《社交》中的扎克还是本片的比利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因子,无论扎克对朋友的背叛还比利的刚愎自用和对球员的毫不过问,当然这些个性也恰恰成就了他们,可见成功从来不是那么的纯粹,恰如这两部影片的音乐,总伴随着沉闷的起伏和噪点。
这让比利女儿那首《The Show》显得格外醒脑和轻灵。
此外,乔纳•希尔的表现也出乎意料,谁能想到这个贾德•阿帕图帮肆无忌惮的贱贱男能把关键人物peter这个小胖子助理演的如此稳重和蠢蠢欲动的腼腆,菲利普低调克制的表演也彰显了影帝的风度。
这是年轻导演内贝尼特•米勒的第三部电影,上一次《卡波特》惊世骇俗,这次亦然。
有这么强悍的剧本垫底,有这么菲林感的摄影,又有皮特坐镇,再加上这么一位意味深长的导演,虽然我完全不懂棒球,但影片寓意深刻掷地有声的感染了我,我怎么能不爱这部电影呢。
1、billy知道球队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物色哪个队员好,然后用最合适的出得起的价格去购买他,而是赢球,赢球。
我们总是会忘记我们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一个个小目标而奔走,其实他们只是烟雾弹,而你不知道的是,达到终点,可以走一条更纯粹的道路。
是不是总有那么些人在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2、billy忘不掉的是20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全世界的人都告诉他他是明日之星,他被高价买下,却连续几年击不出一个球。
他具有五项能力又怎样,他有潜力又怎样,这是比赛,不是他一个人的比赛,不是billy show,而是团队对抗。
他也许从自己身上的悲剧发现了胜利的本质,明明他们要的是一个冠军结局,而不是有像giambi一样的棒球明星,少了一个又怎样,他们可以用另外三个去填补,这是一张巨网,填补完依旧是一种胜利。
他真的不想让这种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了。
20年前的错误从来没有淡出他的生活,他本来已经拿到了去stanford的offer。
于是他再也不愿意看现场直播。
3、为什么我这么爱这种用博弈支撑整个故事架构的剧情片?。。。。
要走上一条不归路了呢。。
4、"I made one decision in my life based on money. And I swore I never do it again."It's so weird. Billy的心情居然是可以lenka的the show来描述。
也许20年前的失败,让我永远都无法用任何东西去填补那一块缺失。
“他打出了本垒打,可他却还不知道。
”你已经做得够好,剩下的,该放下过去了,just enjoy the show。
胖布朗挥棒击球,迅即挪动笨重的身体跑向一垒。
他打算着尝试从来不曾做过的那件事,料想自己似乎将球送得够远又或者觉得野手会巧合似地漏接了这球,总之胖布朗并未将自己的脚步停在一垒上,而是加速双手的摆动继续往二垒跑去。
不幸的是双脚的不听使唤让他狼狈摔跌于地。
他感到又懊恼又羞愧,不待起身就像只乌龟 那样将自己硕大的身躯转向,扬起四方黄沙,奋力伸直了右手,心想赶紧碰触垒包,免得被判出局。
整个球场上的人大笑着。
还趴在地上的胖布朗,抬头看着队友与 敌队的一垒手都对着自己嚷嚷,挥动着双手,指着二垒的方向。
那是全垒打!
胖布朗终于听清楚了。
《点球成金》一片英文原名为Moneyball,棒球的英文则是Baseball,单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用Money来买Base。
以上垒率代替了棒球传统的人才评断五大指标。
在上垒率未受重视的当时,高上垒率球员的身价是遭受到低估的,而这正好给了财力薄弱 的球队一个打造冠军阵容的机会。
电影的主题即是比利如何运用这样全新的球员评价系统来颠覆棒球界对于人才的判定。
但我感兴趣的不是运动家队如何20连胜,而是比利这个人。
回顾比利的经历让我们可以知道他对棒球球探所依赖的五大能力之评比、直觉、经验等的不信任从何而来。
但比利他知道这套可 用,只是不适用于他。
当Moneyball实行之后,由于教练的不配合,而始终无法发挥效果,直到比利重整了球员名单,甚至开始代替了教练去指导球员,这 才终于开始赢球。
但在那之前,他怎能忍受这些这么久?
如果他一开始就完全相信这一套Moneyball是可行的话?
喔!
也别忘了比利毫不出色的球员生涯持续了将近五年,才认清自己不适合当球员。
我认为电影在这三个地方上展现出了比利的性格。
即便他感觉到了什么,但他还是无法真正看清情况,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令自己确信的强力判断或作为。
就像彼得给比利看的那段胖布朗跑垒的那段影片一样。
比利一直觉得自己曾经因为金钱下了一个决定,是关于人生的重大抉择。
但彼得告诉他并非如此,你不能够只闻到金钱的铜臭,更应该看到其背后存在的价值。
完全展示了棒球的残忍与浪漫。Billy Beane真是传奇,电影对他的个人历史与管理哲学的交织展示相得益彰,对声音的剪辑新颖突出,真实历史片段的插入增强了带入感。Jonah Hill演得极好,皮特的表现算水准略上。
内敛
不好看,不解释
皮特的励志棒球,乔纳希尔的从良演绎
好一般~。~不辣的彼得有那几个镜头的确演得很好,但也就那几段而已。估计男主角是无望了。节奏平缓,毫无高潮,导演手法还不错,有些镜头很棒。不用常规励志片那样的俗套(虽然从开头到中下段依然是)但也不代表要这么拖沓沉闷啊~~太一般了。
不邋遢皮特和他的好基友"深柜先生"今年继续陪跑吧。天灵灵地灵灵
棒球电影真不是我的菜><
体育。。。完全没懂 没这个热血
说话太多
乔纳·希尔原来还能演正剧
不懂棒球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打出了全垒打。
虽然是体育题材 但更多是在讲述比利的一生
体育励志片我真实不那么喜爱
我对皮特的期望值比这高
除了看到利物浦老板有点小激动,外加真实故事的真实,实在想不出为什么要给这部矫情的好莱坞片三星以上
1. 从管理层入手的体育片很少见,本片对体育行业的探讨是亮点 2.冷幽默的背后是对现实的讨伐.作为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之一,职棒联盟是唯一一个没有薪金帽的.球队薪金差别带来的战绩差别早已是美国体育界最大的争论之一 3.可怜的克利夫兰,留不住詹姆斯就算了,连个学经济学搞统计数学的胖书呆子都留不住
这可能是第一部深入,带领观众了解棒球的电影,就像你渴望从电影中了解国际象棋或者赌博。
不是不给brad pitt面子,我是真看不懂啊~棒球圈的事好难懂~~
虽然都快被说成口头禅 也想说lenka的歌是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