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女主,实至名归。
本片选取了朱迪人生最后穷困潦倒的几年,描述巨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将朱迪加兰成功搬上荧屏,演出了她灿烂但短暂的一生。
在电影里,观影人总是可以纵情发散自己的所有心思和情感。
在看过之后,又回归生活中的隐忍。
成熟的演技真的需要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
全片的舞台现场表演都是亲自演唱而没有借用原声。
开场:年轻的朱迪·加兰青涩的面部特写加上制片方的旁白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接着出现了制片方的人影,站在朱迪身后,一股压迫感袭来,接着镜头往上摇出现制片方的面部特写,嘴里喋喋不休的劝说和洗脑。
翠绿色被他说服后,朱迪开始了试镜。
她站在画面的中央,周围人的目光非常灼热,镜头缓缓拉近,她的表情紧张迷茫。
片名一出,画风突然转变,中年的朱迪和孩子们在一间破旧的后厨房候场,演出费仅150美元。
这个厨房阴暗潮湿,她们笼罩在草绿色的色调中(翠绿色到草绿色的转变)。
草绿色但在排练厅的朱迪,却像孩子般抱怨空气太潮湿不适合排练,她站在空旷的冷色调房间内,久久不肯开始排练。
两个远景镜头一正一背,显得她有些渺小落寞。
最后,她提着包离开了。
酒店房间的整体色调同样是冷色,走廊豆绿色的墙面和走廊尽头穿着睡衣有些虚弱的她;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中的浴室和坐在右下角的她。
舞台上,掌声欢呼声和乐队的演奏声交错,热闹非凡;而回到化妆间后,她被鲜花簇拥着,背景音乐是轻轻的钢琴声,配合着情绪的起伏
有一段快剪我蛮喜欢,当朱迪开始唱《电车之歌》时,画面快速闪回到年轻的她,经纪人在她床头放下药片,她吃了之后躺下,醒来时又回到了年老的她;闪回到年轻的她在排练厅排练,又回到舞台上年老的她,短短几个镜头交代了她成长之辛苦,有时候真的觉得她像是被制片方操控的摇钱机器。
大量蓝色调
跳入泳池挣脱束缚
短暂的自由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太好哭了,把全片再次推向高潮,喜欢这颤抖地声音和丰富的面部表情。
黑场后的音乐也不错,建议慢慢听完hh
用“”朱迪生命的最后岁月“来概括这不影片比较合适。
影片主要讲述朱迪生命最后赴英国演出的过程。
影片没有达到一部传记的水平。
但是主演罗尼齐薇格的演出太精彩,弥补了剧本的不足。
14岁时,朱迪·加兰德获得录音室经纪人路易·B·梅耶的赏识,梅耶认为她有其他女孩子没有的天赋。
当时,朱迪的唱歌能力超越童星出道的秀兰·邓波儿。
镜头随后切到40岁的朱迪,当时的她嫁给西德尼·卢夫特,两人生了一对女子,她经常带着孩子出去表演。
后来有一天,朱迪带着孩子们去住酒店,但是因为之前没有付账遭到拒绝。
于是,朱迪回到家,去找当时已经跟她离婚的卢夫特。
朱迪在派对结识夜总会老板米奇·迪恩斯,两人情投意合。
镜头回到她小时候,朱迪当时和米基·鲁尼约会,录音室的管理员冲进门,给朱迪喂安非他命,控制她的食欲。
回到1968年,经纪人找到朱迪,向她抛出英国方面的橄榄枝。
当时,朱迪的演技已经大不如前,而且还控制不好情绪,美国已经不再热情对待。
于是,朱迪作出艰难决定,把两个孩子留给卢夫特,独身前往英国。
然而到了英国,朱迪被滥用药物问题所困扰,无法在舞台上正常表演,在伦敦的首演也迟到了。
着急的助理们检查她的身体状况,给她补了妆。
最终,她奉上了精彩的表演,没有辜负歌迷们的热情。
回到14岁,朱迪开始埋怨每天被喂药的日常安排。
到了1968年,朱迪再次登台献唱,表演《电车谣》,赢得满堂喝彩。
演出过后,朱迪回后台的路上,遇到了两位狂热的男同性恋粉丝。
在盛情邀请下,朱迪去了他们的公寓吃宵夜。
两人正在面对人生的难题,朱迪便叫他们用弹钢琴弹奏《Get Happy》,自己跟着唱来鼓励他们。
迪恩后来突然来到伦敦,为朱迪加油打气,不过朱迪还是不能够按时进行舞台表演。
回到15岁那年,朱迪的童年生活很累人,经常要被梅耶用心理战术和肉痛伤痛折磨,以保持最佳状态。
英国经纪人带她去给耳鼻喉医生做检查。
朱迪表示,几年前她做了气管切开术,发声很困难。
医生诊断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需要休息才能恢复。
后来迪恩和朱迪一起度过美好的私人时光,并最终成为她的第五任丈夫。
此时,朱迪开始挂念已经跟她分别多年的两个孩子,幸运的是,他们正在加州读书,日子过得很愉快。
然而,迪恩陷入了财务危机,朱迪必须要留在英国维持生计。
接下来的表演中,朱迪在舞台上昏昏欲睡。
最终,朱迪宣告结束歌唱事业,她应邀在最后一晚的演出中演唱告别曲。
意外的是,朱迪演唱《彩虹之上》时跌倒,在歌迷的支持下,朱迪站了起来完成了表演。
朱迪问观众“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吧?
”,之后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回答“答应我不会”!
片尾字幕显示朱迪于1969年夏天,也就是六个月后去世,享年47岁。
电影《朱迪》最令我感动的一幕,是朱迪有勇气最后回到舞台,回到那个曾经被赶下去的舞台。
这次她不是来唱歌,她是来唱她自己,这是她短暂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或许一个好的歌手会让人在歌曲中听到歌手本人, 或许一个好的演员让人在角色中看到演员本人, 或许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会让人在咨询中看到心理咨询师本人, 或许一个好的父母会让孩子在生活中看到父母本人。
大概就好在人在那儿,你看到了,情感上就连起来了。
到我们感到与人有情感的连接,就感觉很好。
娱乐圈的光鲜亮丽,让无数人趋之若鹜。
好莱坞巨星朱迪.嘉兰是40年代票房最高的电影明星,16岁以一部奇幻歌舞电影《绿野仙踪》红遍全球,获奖无数。
电影《绿野仙踪》剧照20世纪末,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8位,排名在费雯丽、秀兰.邓波儿、索菲娅.罗兰之前。
她的一生,曾经如此璀璨,却在中年濒临破产、婚姻不幸、47岁因服药过度香消玉殒。
美国传记电影《朱迪》没有重现她当年的辉煌,偏偏聚焦其人生最后一程,再现她中年的潦倒、困顿,直指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幕后因素——好莱坞造星模式。
如一把利剑,划开了好莱坞华丽的面纱。
01. 独特叙事视角:华丽开场、凄凉落幕朱迪.嘉兰的一生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日子。
17岁荣获奥斯卡青少年奖、30岁荣获戏剧托尼奖、33岁、40岁两度荣获金球奖、提名奥斯卡,40岁荣获格莱美两项大奖,全球粉丝无数,连芭芭拉.史翠珊都是她为偶像……
青少年时代的朱迪.嘉兰
朱迪演出现场她的代表歌曲《跨越彩虹》,被评为美国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歌曲第1名!
那个名叫桃乐丝的小萝莉,美丽、善良、勇敢,成为无数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却少人有知道,华丽的舞台背后,朱迪.嘉兰凄惨的人生。
享誉全球的盛名、曾经的高收入,5次婚姻,为何她依然穷困潦倒、缺爱?
电影《朱迪》剑走偏锋,直指导致她悲惨命运的根源。
第一个镜头是一张少女干净无辜的脸,和长达5分钟的对白。
奥斯卡电影《朱迪》开场镜头那是朱迪一生高光时刻的起点——电影《绿野仙踪》拍摄现场。
米高梅公司老板路易斯·梅耶告诉朱迪:“在每一个城镇中,相信我,都会有一个女孩比你好看……但只有你有某种东西,这些漂亮女孩都无法拥有……你的歌喉。
”如果朱迪想做一个普通的女孩,那么她的天赋就会被平凡生活吞噬,等着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就像雨滴落入太平洋。
没人能拒绝出演 “桃乐丝”红遍全球的诱惑,何况一个童真未泯的16岁少女。
奥斯卡电影《朱迪》剧照在电影的结尾,满脸沧桑的朱迪,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吧?
向我保证,你们不会。
”
奥斯卡电影《朱迪》剧照这部电影,正是人们缅怀朱迪的证明。
她曾飞上云端有多高,从云端跌落就有多惨痛,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造成其悲剧命运的,表面上是因为她依赖药物精神不稳定、表演迟到发挥不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从童年开始被逼节食、服药,摧毁了她的人生。
电影《朱迪》用穿插闪回她少年时的镜头,呼应潦倒的中年现况,娓娓道来。
只有了解朱迪在美国电影史、音乐史上、同性恋史有多辉煌,才能看懂貌似不好看的剧情,为人物的悲沧命运深深动容。
02. 鲜明主题立意:好莱坞造星制度背后的残酷朱迪.嘉兰47岁因服用安眠药过量,在伦敦寓所去世。
她的死,比玛丽莲.梦露36岁香消玉殒更令人扼腕痛惜。
2岁就登上舞台的她,47年生命中有45年在表演。
儿时的朱迪.嘉兰她的演艺才华,造就了她的成功,也因为好莱坞造星机制的残酷,孩提时代就开始被迫服药,换取了短暂的演艺生涯辉煌,却毁掉了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一个孩子,在娱乐圈巨大利益驱使下,根本没有反抗能力。
电影中闪回交代了几处细节,真实情况可能更糟糕:①关于童星秀兰.邓波儿和朱迪.嘉兰开场5分钟时,路易斯·梅耶提到秀兰.邓波儿来过片场,让朱迪好好表现。
朱迪.嘉兰、米奇.鲁尼、秀兰.邓波儿合影电影《绿野仙踪》原本属意的女主角,是当时10岁的秀兰.邓波儿,更符合桃乐丝12岁的年纪。
作为30年代最炙手可热的童星,秀兰.邓波儿电影票房连续几年全球第一,个人片酬高达20万美金。
在米高梅对外宣传的版本中,说因为秀兰.邓波儿要求片酬过高,其签约公司福克斯又不肯借用,才另外起用了自己旗下的朱迪.嘉兰。
但在秀兰.邓波儿亲笔自传《童星》中却控诉,当时米高梅的制片人亚瑟.弗雷德,邀请邓波儿和妈妈到办公室商谈该片演出事宜。
制片人当场脱下裤子暴露下体,不谙世事的邓波儿,傻傻地当场笑了起来。
左:秀兰.邓波儿 右:朱迪.嘉兰朱迪该片片酬仅500美元/周,演出近6个月,总片酬不足1.2万美元。
而一同出演的成年人配角演员雷·博尔格(饰演稻草人)、杰克·黑利(饰演锡人)、片酬高达3000美元/周,是朱迪的6倍。
正是这位制片人亚瑟.弗雷德大胆启用了朱迪.嘉兰,这当中有没有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呢?
②关于节食和药物朱迪.嘉兰出演《绿野仙踪》时,已经16岁了,正是少女发育阶段,剧中桃乐丝是一个12岁的女孩。
为了演出孩子的童真,剧组用束带绑住朱迪的胸部,让她服用尼古丁,苯丙胺和其他药物来减轻体重,睡不着的时候,又给她服食安眠药,导致她此后一生依赖药物,酿成最后的悲剧。
电影《绿野仙踪》朱迪剧照电影《朱迪》中用汉堡、药片、蛋糕三个细节还原了她当时的困境。
想吃汉堡?
对不起,只能吃一粒药片。
电影《绿野仙踪》朱迪剧照生日蛋糕?
不能吃,只是用来摆拍和假装吃的。
1938年路易斯·梅耶为朱迪在片场庆祝生日 直到最后在伦敦演出时,经纪人为她送上生日蛋糕时,她才能咬上一口,浅尝美味。
为了控制体重,她只能喝黑咖啡和鸡肉汤,成年后身高仅1.51米,每天要抽80支香烟来控制食欲。
普通孩子最简单的快乐,对于朱迪,都是奢望。
③关于性骚扰电影《朱迪》中,米高梅老板路易斯.梅耶捧着朱迪的小脸说:“你是我最喜欢的,朱迪。
”
电影《朱迪》剧照路易斯·梅耶发掘了无数好莱坞巨星,被称为“好莱坞之王”,电影中点到即止,并未再进一步展示。
在《绿野仙踪》拍摄的过程中,传闻朱迪.嘉兰也遭到咸猪手。
路易斯.梅耶曾以触摸心脏为幌子,将手放在16岁的朱迪左胸上,赞美她的声音美妙,是因为从那里唱歌。
声色犬马的娱乐圈里,美丽女演员被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性骚扰的案例不断重演。
《朱迪》主演蕾妮.齐格薇,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同样显得其貌不扬。
年轻时的蕾妮.齐格薇蕾妮.齐格薇凭着《BJ单身日记》、《芝加哥》、《冷山》蜚声全球,还曾两次提名奥斯卡影后,斩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她和美艳的南非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詹妮弗.劳伦斯,都成为好莱坞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向其他女演员吹嘘的对象。
韦恩斯坦声称这些女明星因为和他睡了觉,就能换取角色,被捧获得奥斯卡奖。
查理兹.塞隆站出来硬核呛声,声称不是事实被诽谤,还被列入韦恩斯坦法庭审理的证人。
塞隆斩获奥斯卡影后的电影《女魔头》,是由她自创制片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为了对抗被制片人左右的命运,她才创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
而当年正是蕾妮.齐薇格,取代了原本由塞隆出演的歌舞电影《芝加哥》中角色,被提名奥斯卡影后,可惜当年惜败一同主演的凯瑟琳·泽塔-琼斯,铩羽而归。
蕾妮.齐薇格与韦恩斯坦合影
蕾妮.齐薇格2004年斩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电影《冷山》,恰好由韦恩斯坦担任制片人。
蕾妮.齐薇格的代理人,也对此正面回应,绝无和韦恩斯坦有过性交易。
03. 为何斩获奥斯卡影后:女主角蕾妮.齐格薇的精彩演绎2010年2016年,一度是全球最高片酬女明星的蕾妮.齐薇格,选择隐退6年。
当她重返娱乐圈出席公开活动时,年轻的观众已经不大认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巨星,问:“这个女人是谁?
”
不同年龄段的蕾妮.齐薇格和朱迪一样“其貌不扬”,曾经辉煌又逐渐被人遗忘的经历,让她更深刻地理解朱迪的痛苦和困窘。
朱迪由于脊柱弯曲,没法挺直脊背,曾被路易斯·梅耶嘲讽为“我的小驼背”。
化妆师为蕾妮.齐薇格精心打造了剧中朱迪形象,从眉毛、鼻子到嘴巴。
朱迪.嘉兰和蕾妮.齐薇格扮演角色对比照更神似的是蕾妮.齐薇格惟妙惟肖的表情、略微佝偻着身子的仪态举止、颤抖的手脚……
电影《朱迪》动图电影用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刻画出中年朱迪的辛酸和落魄。
为了演出这部电影,曾在《芝加哥》剧组受训歌舞的蕾妮.齐薇格,再次接受了专业声乐训练,自己亲自演绎剧中全部演唱,只求能接近疾病缠身、嗓音垮掉的晚年朱迪。
电影《朱迪》剧照朱迪.嘉兰曾经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生活在暴风雪中。
绝对是暴风雪。
”朱迪真实的人生,比电影中表现的更凄凉。
她的五次婚姻中,19岁第一次婚姻被电影公司反对,怀孕后被母亲带着去堕胎,失去了生命中第一个孩子。
朱迪和第一任丈夫作曲家戴维·罗斯她有两次婚姻都嫁给了同性恋,一次是发现第二任丈夫大导演文森特.明尼里和男人睡在自家床上.另一次发现自己的第四任丈夫和女儿的老公睡在了一起,这段婚姻只维系了17个月。
第三次婚姻嫁给了自己的经纪人西德.卢夫特,就是电影中和她争夺一双儿女抚养权的前夫。
朱迪.嘉兰和第三任丈夫西德.卢夫特这任丈夫滥赌成性、挪用其演出收入,直接导致了朱迪经济的困顿,还被美国税局追讨几百万欠缴税费。
朱迪去世后,由于最后一任丈夫迪恩斯没有安葬费用,遗体躺在地下室里足足一年,大女儿丽莎.明尼里得知后,为母亲支付了相关费用,安排了葬礼。
04.迟来的奥斯卡影后朱迪.嘉兰的演艺和歌唱天赋,使她成为少有的童星成年后依然出众的巨星,在电影和音乐上都成绩斐然。
尽管获奖无数,却与奥斯卡影后擦肩而过。
1939年《绿野仙踪》,荣获六项奥斯卡提名,偏偏遭遇了鸿篇巨制的《乱世佳人》,结果《乱世佳人》斩获8项大奖,《绿野仙踪》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歌曲奖。
17岁的朱迪.嘉兰则因此荣获奥斯卡少年儿童特别奖,这是她收获的唯一一座小金人。
1955年,因为屡屡迟到、精神状态不稳定惨遭米高梅解雇的朱迪,重返影坛拍摄电影《一个巨星的诞生》,精彩的表演被认为是当年奥斯卡影后的大热人选。
记者到正在医院待产的朱迪产房架好了摄像机,最后却是格蕾丝.凯莉凭着《乡下姑娘》荣获当届奥斯卡影后。
一年后,富家女格蕾丝.凯莉嫁作摩纳哥王妃,朱迪.嘉兰依然在苦苦为星光日益黯淡的演艺生涯挣扎。
1962年,朱迪.嘉兰参演的电影《纽约堡的审判》以10项提名大热之势参选奥斯卡,最终荣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朱迪.嘉兰再次和最佳女配角擦肩而过。
10年后,朱迪和第二任丈夫的女儿丽莎.明尼里继承了她的演技和歌喉,以电影《歌厅》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丽莎.明尼里1972年荣获奥斯卡影后1999年,格莱美授予去世30年的朱迪.嘉兰终身成就奖。
2020年2月,蕾妮.齐薇格凭着出演《朱迪》首获奥斯卡影后,发自肺腑地说:“朱迪.嘉兰并没有在她的生命中,获得这个荣誉。
但是我确定从我们的电影《朱迪》到荣获奥斯卡的这一刻,都是对她传奇人生的纪念和延续。
她的特别和优秀,她的包容与慷慨,比艺术上的成就更值得我们尊敬。
嘉兰小姐,激励和团结我们的英雄,这座小金人无疑是属于你的。
”
朱迪.嘉兰的魅力,不只是演艺才华,更在于她遭受的挫折和不停向命运抗争。
被米高梅解雇,公众形象受损重返舞台表演时,她克服着内心的恐惧:“10年来我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我饱受怯场之苦。
人们强行把我推上舞台。
”
她挣扎着生活,却从未放弃,因此成为二十世纪第一位同性恋的偶像,因为他们都曾受到命运的排挤,依然要艰难顽强地生存下去。
不管有多难,生活,还要继续。
"他们看到我们爱她,因为她反映了我们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和孤独。
这是废话。
我的父母是异性恋,他们是我所认识的最痛苦、最孤独的人。
我们不是孤独和痛苦的专有人。
我爱她,因为不管他们怎么贬低她,她都活了下来。
当他们说她不会唱歌的时候;当他们说她养不了男人……当他们说她很胖;当他们说她很瘦的时候;当他们说她摔了一跤的时候。
每天都有人倒地。
而她站了起来(People are falling on their faces every day. She got up.)”——一位Gay的信件在Judy Garland短暂的生命中,她曾经是全美的邻家女孩,也曾是众人奚落的对象。
她吃汉堡的照片被拍下来大肆宣扬,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和反转都被人津津乐道。
她在舞台上昏厥倒地,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演出。
她是米高梅最炙手可热的童星,但她的成功剥夺了她的童年。
她失败过,被打击过,但更重要的是,她再站起来的时候,仍然那么光辉夺目。
在旧金山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加兰是否介意拥有这么多同性恋追随者,她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
我唱歌给人们听!”
Part one.Judy Garland生于明尼苏达州大急流城。
1922年,加兰德来自一个演艺家庭。
在她四岁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表演了,在七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坚持下,她加入了姐姐们的演出。
1926年,为了给Gumm姐妹(Judy Garland家族的姓氏)争取更大的名声,Judy Garland举家搬到了加州。
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女孩们在母亲的安排和管理下继续表演。
她们出现在几部短片中,充满活力的Judy Garland很快成为了亮点。
13岁那年,年轻的朱迪与全球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米高梅(MGM)签约。
据好莱坞的传奇人物说,电影公司老板路易斯·梅耶尔当场签下了她,没有进行试镜。
Judy Garland在米高梅的日子并不轻松,她是米高梅娱乐童星的代表,受到公司管理层诸多限制。
当她迎来自己16岁生日时,她被要求提前两个月庆生,因为这是唯一符合她日程安排的时间,而且她不能靠近她的蛋糕,因为那会使她发胖。
米高梅强迫她保持美丽,在拍摄期间,电影公司会让她穿上非常紧身的束身衣,以进一步瘦下来。
随着她发育得越来越好,医生们还用绷带固定住她的乳房,以保持年轻的外貌。
Garland同期的电影形象依然是被束缚的乖乖邻家女孩,一种”丑小鸭“的形象:“她和米高梅的其他明星不一样……她是那种被拒绝的、不够性感、不够漂亮的人的化身”。
她的角色的存在性近乎被抹杀,从而鼓励观众为她加油鼓劲,维护她的自我价值。
除了对于形体的束缚,米高梅对手下的童星们压榨严重。
米高梅用药物来调节年轻演员在片场的紧张状态,令她们能够在精疲力尽时应付高强度的拍摄时间表,或迫使他们吃下镇定剂,得到足够的睡眠。
Judy Garland的母亲对此毫不反抗,甚至对Judy更加恶劣。
“我的母亲是一个真正的stage mother,”Judy Garland在1967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她非常嫉妒,因为她完全没有天赋……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如果我感觉不舒服,如果我肚子不舒服,她会说,’你出去唱歌,否则我就把你绑在床柱上,把你打断!
’我只能出去唱歌。
”她没有一个像多萝西一样可以心心念念回去的家,等待她的只是更多的要求和待办事项。
FlyAwayThey say dreamersnever die.Part two.二战前,米高梅为Roony和Judy Garland拍摄了Hardy系列,大获成功,甚至收到了奥斯卡的特别奖。
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一直是美国人心里美好的邻家女孩。
这个形象由米高梅的公关打造,小心翼翼的维护。
她普通,平凡,人见人爱。
在二战后拍摄的影片中,加兰的魅力在于她敢于在不落入深渊的前提下走多远。
Garland的不安全感、她对毒品的依赖,以及她自己对剥削和过度工作的指控的轶事开始让人们将Garland解读为一个“与苦难有着特殊关系”的悲剧人物。
影迷们已经在重新考虑她的形象。
媒体不再评论她的“活力”,而是开始经常提到她的“脆弱”。
早在1942年Judy Garland就瘦的只有98磅,她的工作室都为她的健康担忧得发疯。
战争期间的灯火管制让她充满恐惧,失眠和神经过敏也一直困扰着她。
1947年,她曾因精神崩溃而用碎玻璃轻微割伤手腕。
在《伏都教》(Voodoo)的拍摄过程中,加兰无法把自己从悬崖边缘拉回来,当她被领进满是火把的片场时,她变得歇斯底里,“尖叫着‘我要被烧死了!他们要我烧死!”哭泣,大笑,哭泣,她完全失去控制,最终被带离了片场”。
Garland精神和生理的病态阻碍了越来越多的项目,在与米高梅公司合作了大约30部电影后,他们在1949年将她从《安妮的枪》中解雇,因为她过多的缺席上班——主要是由于疲惫、抑郁、吸毒成瘾(处方药),以及与丈夫的离婚。
虽然在波士顿漫长的住院期间,她恢复了自己的健康,回到米高梅公司,与Gene Kelly演对台戏。
后来,她也与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一起出演了电影《皇家婚礼》(Royal Wedding),但那时她仍然处在上瘾的状态,再一次没能去上班。
1950年,米高梅暂停了她的合同,通知她要解雇她。
第二天,报纸上的头条新闻告知公众,她试图用碎水杯“割破”喉咙自杀(媒体夸大了这个事情,事实上这个伤口只需要一个创可贴)。
“我崩溃了,”她后来谈到被米高梅解雇一事时说。
“我想做的就是吃和躲藏。
10年来我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我饱受怯场之苦。
人们强行把我推上舞台。
”
Part three.她像一个找不到家的多萝西,失去了她的魔力鞋。
她变得真正的平凡无助,她没有去向奥兹国,但她开始了寻找自己的路。
Garland的余生都在复出中度过。
1950年后,令她家喻户晓的招牌歌曲Over the Rainbow不再是简单的赞歌,而是她通向更美好的未来的见证。
它越来越多地表达了Garland艰难地度过生活中最糟糕的时刻的坚定决心。
她继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表演步伐,1954年她参与了《一个明星的诞生》,1955年与Capitol唱片公司签约,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录制了十几张唱片。
她频繁的出现在电视上,首次亮相拉斯维加斯,并在美国和伦敦巡回演出。
她成功地重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这是有代价的。
1959年,她因患几乎致命的肝炎而住院。
医生告诉她,这会阻碍她未来的表现。
但她在60年代初又一次复出,这一次,她主演了1961年的电影《纽伦堡审判》,并因为这两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她还在卡内基音乐厅赢得了格莱美最佳独唱歌手奖和年度最佳专辑奖。
1968年,朱迪·加兰(Judy Garland)在伦敦的Talk of the Town cabaret club进行了为期五周的演出。
这一系列的演出将成为这位著名演员的最后一次演出。
次年,她死于服药过量,享年47岁。
“我总是被描绘成一个比我更悲惨的人物,”加兰说。
“事实上,我已经厌倦了自己是个悲剧人物。
”在Judy Garland因为吸毒嗜酒自杀被舆论一次次冷嘲热讽后,她的反击是擦好口红,画上妆,再一次不认输的站到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心声。
她有勇气冒着死在一万个人面前的风险。
又赢下了每一次冒险。
在1950年前期,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一直是美国人心里美好的邻家女孩。
这个形象由米高梅的公关打造,小心翼翼的维护。
她普通,平凡,人见人爱。
而1950年后期,她画风突变,或者用今天的话说,“人设崩塌”。
她吸毒酗酒,离婚自杀,从一个美好的象牙塔女孩变成了众矢之的,多萝西被女巫下了毒。
她形象转变的经历也是她成为Queer Culture和Gay Icon的原因之一——很多同性恋在小时候是被视作平凡的“正常的”小孩,而随着岁月的变化,他们发现了自己,他们要去寻找自己,挣脱身份的束缚。
这个由“正常的驯养”到“自我寻找”的变化和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转变如出一辙。
如同BBC文化版采访中所述,在这一点上,Garland作为一个“幸存者”成为她的同性恋吸引力的中心。
《一个明星的诞生》进一步模糊了Garland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Richard Dyer认为,这一刻Garland“受损商品”的形象成为了她的明星角色和同性恋偶像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从那以后,Garland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试图在一个注定要毁灭她的世界里维持某种形式的控制的故事。
就像一个真正的幸存者,加兰从一个明星的商业失败中恢复了过来。
作为一名现场歌手,她找到了一个新的定位。
在经济困难使她永久破产后,她在毒品引起的阴霾中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巡演。
Garland是这个娱乐巨兽的产物,她能直接表达出想要反抗的渴望。
利用电影作为逃避是娱乐建设的一个决定性特征,电影院与其他形式的社交互动之间的隔离以及同性恋与异性恋同伴之间的隔离感非常重要。
Garland就是电影中生活欲望的代表,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却迷上了电影的魔力。
这种平凡生活和通过电影逃离生活的联系在Judy Garland演唱会大合唱“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体现的最为明显。
当人们唱起这首歌时,仿佛回到了儿时看电影时候的样子,你会相信你敲敲鞋后跟转一圈就真的可以去到奥兹王国。
那是上一代人的霍格沃茨。
Garland也可以用在这种比同性恋更古怪的亚文化话语中,用受压迫群体特有的自我压迫模式来谈论同性恋身份——疏远、否认、诋毁。
她挣扎,但从未放弃。
这是给所有非主流群体的肯定。
她1961年的演唱会和唱片的经典歌曲When You're smile就是为她的形象量身定做的打气歌。
Smile though your heart is achingSmile, even though it's breakingWhen there are clouds, in the sky, you'll get byIf you smile, through your fear and sorrowSmile, and there'll be tomorrowYou'll see the sun come shining throughIf you'll....Light up your face with gladnessHide every trace of sadnessAlthough a tear, may be ever so nearThat's the time, you must keep on tryingSmile, what's the use of crying?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 worthwhileIf you'll just....Light up your face with gladnessHide every trace of sadnessAlthough a tear, may be ever so nearThat's the time, you must keep on tryingSmile, what's the use of crying?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 worthwhileIf you'll just....Smile从她的悲剧和她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被代表的受到压迫的群体认同。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Garland的悲剧性和过早的死亡也促成了她作为同性恋偶像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永恒的人物(如同Leslie对于我们一样)。
传言说她的去世点燃了石墙运动的。
但不管如何,在Garland去世五十年后,她的遗产依然存在。
许多男同性恋向Judy Garland这样的女性寻求帮助,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世界和个人经历。
Judy Garland也是娱乐产业的一个代表,她的人设转变放在现代和雪莉或多或少也有相似之处。
Garland曾说过她渴望的“更友善、更温和的世界”。
可惜,这个世界,还没有如她所愿。
原载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Related Source:Heavenly Bodies:Film Stars and SocietyTIME Article: https://time.com/5684673/judy-garland-movie-true-story/BBC Culture: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90923-why-is-judy-garland-the-ultimate-gay-icon
北京时间2月10日,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蕾妮·齐薇格毫无悬念地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是她凭借影片《朱迪》拿下的第13个影后,之前在各大奖项几乎是每提必中。
《朱迪》是好莱坞巨星朱迪·嘉兰的传记片,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童星,朱迪被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发掘并包装,1939年通过《绿野仙踪》一举成名,电影歌曲《飞越彩虹》也广为传唱,此后她的邻家少女形象广受欢迎,为米高梅拍了一系列歌舞片。
然而在朱迪29岁那一年,她结束了第二段婚姻,而且还被公司辞退,自此陷入人生怪圈,曾一度自杀。
她最接近东山再起的一次,是1954年主演了《一个明星的诞生》,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提名,颁奖之夜,记者们都聚集在朱迪的产房之外等待做深入报道,结果奖项被格蕾丝·凯利领走,门口的记者们也迅速散开了。
1969年,朱迪服用过量安眠药致死,年仅47岁。
《朱迪》选取了朱迪·嘉兰去世前半年在伦敦巡演的片段。
此时的她生活落魄,带着一双儿女奔波在小剧场演出,换取一点微薄的出场费,因为无法支付房租被酒店赶了出来,只好让儿女们借宿在前夫家,为了有足够的钱争夺监护权,朱迪接受了去伦敦巡演五周的合约。
可是伦敦之旅并不顺利,舞台上朱迪偶尔再现巨星风范,但大多数时候她迟到、避演、精神恍惚、发挥失常、辱骂观众、被喝倒彩,合作方表示要跟朱迪解约。
在崩溃边缘的朱迪再次走上舞台,演唱了成名曲,和观众做着最后的告别。
《朱迪》运用过去与现在交叉的蒙太奇剪辑,不幸的童星生涯让朱迪·嘉兰的窘迫现状有迹可循,自从她被母亲推给米高梅后,每天吃不饱、睡不够,被强制服用各种药物维持身材形象,还要忍受高层的骚扰。
多少观众爱慕朱迪天真可爱美好的银幕形象,可谁了解她被拒绝、被限制、被剥夺的疲惫人生。
明星是一种不真实的职业,人见人爱的背后是什么呢?
女演员蕾妮齐·薇格简直是在用自己的灵魂与激情演绎朱迪,完全撑起了这部结构平庸的电影,在她那张岁月沧桑的脸蛋背后,观众看到了一个沉寂已久中年女演员的呐喊。
你很难想象饰演朱迪的女演员就是爱情喜剧《BJ单身日记》里那个笨拙、莽撞、可爱的大龄剩女布里奇特·琼斯,囧事一箩筐,是被两大男神追求的现代灰姑娘;
也很难将她和《芝加哥》里的性感丰满、雄心勃勃的洛尔茜联系起来;
还有《冷山》里手持猎枪、坚强勇敢的鲁比,《铁拳男人》中朴素美丽的妻子。
2010年之后的十年,蕾妮·齐薇格有整整6年没有拍戏,她的复出作品毫无水花,反倒是暴瘦、整容这样的新闻引人关注,直到在《朱迪》里,一向以健康自然的形象示人的蕾妮·齐薇格让人吃惊,堪称整容般的演技。
从外形上,蕾妮瘦成了皮包骨,她戴上了深灰色的美瞳以便更像朱迪的深褐色眼睛,之前的眯眯眼化成了圆眼,充满了惊恐和焦虑。
她脸上的皱纹如此真实,标志性的尴尬笑容这时候更让人分不清楚来真假,像一张面具似的揭不下来。
她不能自控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给人僵硬的虚弱感,同时也暗含着骄傲和自信。
她走起路来松松垮垮,左摇右晃,表现出朱迪用药多年,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神经质一面。
这样即使不交代前史,观众也能从蕾妮·齐薇格的表演里看到朱迪过往的生活痕迹,找到一条清晰连贯的成长线。
那些怼着脸的特写实在太催泪了,将一个女演员破碎的内心全呈现到脸上,那么抓人,那么丰富,那么克制。
在影片结尾,坐在舞台边沿的朱迪对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吧?
答应我不会忘记。
”这一刻,她沉浸在舞台,还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女王。
《朱迪》不仅仅讲述了朱迪·嘉兰的人生,更是蕾妮·齐薇格的翻身仗,鼓励着所有身处低谷,历经波折,找到方向,开始新生的人们,就像《飞越彩虹》唱的那样:只要你敢做的梦,都会实现。
附2020年奥斯卡获奖完整名单
1.特写脸部开场。
2.先是在经纪人“你不会被忘记对吧”然后随后就到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现实和梦想的对照。
40岁的朱迪回到了一部戏都接不到的状态。
3.在现实和过去中跳转。
4.但朱迪为啥不好好排练?
5.长久的休息不好、精神问题。
6.人生就是独幕剧,所有人都一样孤独,做我自己吧。
歌词。
7.女主真的演技好好啊。
演技太好了,救命。
8.睡不着(回到过去的切入点)9.朱迪被压榨时间。
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吃药。
跳水这里好有意思啊。
10.哇年轻的Judy好美啊。
11.come on get happy.唱着get happy却开始哭。
明明成功却很孤独的Judy.12.可怜地瘦身的朱迪。
13.每个人都不能让我犯错,仿佛我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14.从来没有吃过蛋糕的Judy。
吃蛋糕这个细节太好了。
14.朱迪真的精神问题好严重啊。
她觉得她只是别人的下酒菜。
15.小时候成为商品的朱迪。
5555可怜的Judy16.“帮助她成长”和“把她当成商品”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17.也是一样的思路,亲情友情社会情的离开。
18.LGBT女神 朱迪。
19.555孩子们决心离开她的时候真是哭死了20.搞出了一种live aid的感觉。
21.害主要是歌一般般。
22.LGBT女神啊!!!
虽然大家起身给她唱歌这个地方有点土,但确实很感动。
23.你们不会忘记我的 对吧。
答应我,你们会一直记得我。
这个结尾。。。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和乔伊,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
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任何需要背景知识的电影,都很糟糕。这是我的准则。片子的剧情,拧巴的快成浆糊了,抚养权、婚姻冲突、接受度和排斥度的表现、甚至友情部分,都很不顺畅,只有男同情侣歌迷那块,稍微能称之为剧情。表演需要与电影互相映衬。
快乐有时,悲伤无期,用影像刻度时间的残忍与命运的飘零。落入庸常的是好莱坞传记片惯用的展示-观赏视角,拒绝提供触摸本体的窗口。朱迪的笑容与小丑的笑容在某一时刻重叠,是时代的剪影,是在僵化社会的训练过程中因偏差而迸发出的生命力。齐薇格演的很好,她的喜剧天赋,恰成为她的抑郁之源。
电影一般,不同时间段的剪辑略生硬,但是女主的表演真是太好了,最后一段演唱和这个结局让我又加了一星,真的值得看看。
the gayest movie in these ten years,最大的唏嘘感不是Judy是Rene,惊人的人生重现,歌舞片是事业华彩,同样嫁了个基佬又离婚,好在21世纪女优没有着急生一堆孩子,还能潜心等好剧本上门。Gloria Swanson以来最好的卷土重来。
她的存在曾经带给世界欢笑,她的离开引发了一场石墙风暴——这就是朱迪·加兰,全世界第一个同志icon。复杂的童星成长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她,也让她在人格缺陷中饱受毁誉滋扰。齐薇格演活了这个不完美却注定属于舞台的巨星,让她在落魄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朵。“心的评判不在于付出多少爱,而在于别人爱你多少。”当全场起立合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她是真正的被爱着...
被嫌弃的朱迪的一生。
这俩人都不容易……这个行业真是能造神也能吃人……(可以想见老鳖当年如果没挺过来,50年后可能会有一部跟这差不多的电影叫《GAGA》……
颁奖季大女/男主传记片通病,极度悲化主角,其余角色全部沦为绿叶做扁平化处理。
最后一首Over the rainbow唱得我哭崩,Judy Garland的最后时光是这么的惨淡,年少成名,一生都在被消费被利用,最终却也无依无靠。
芮妮齐薇格自身的影子和Judy的人生重叠在了一起,这大概是让影片变得很好哭的一个砝码,看预告片时你几乎不相信这个苍老的皮囊就是当年芝加哥里那个性感小尤物。童年的嗑药梦魇以及聚光灯下的不自由和中年颓唐双线交织,可惜当中总觉得欠缺关联和逻辑,更像是对年轻观众的脸谱化科普。 “评价人这辈子是否幸福不是看她有多love这个世界,而是beloved。”
用力过度的模仿表演令演员压倒了角色,结构更适合直接拍成歌舞片。导演层面比去年颁奖季同样单挂影后提名的《贤妻》略好一些。
难堪,难堪,难堪到不忍看。去世前的潦倒凄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那种如影随形的“残花败柳”感,让人心酸也辣眼睛,连撒娇都带着摇尾乞怜之气。纵然全世界都爱她,也不曾令她幸福。才华呐,从来都不是生存的加分项,更像是上帝的诅咒。
红颜弹指老,对于女人来说,鲜肉直男是来榨取你身上最后一点可利用价值,只有gay的爱是真心永恒的。然而有什么用?反之对gay来说也是亦然。
(6.5/10)片头的黄砖路让人激动,片尾的OVER THE RAINBOW后半段让人泪目,可以说那个小女孩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中间就比较乏味了,因为传主生命的最后一段也确实没有多少关键的时刻可以串联故事。在平凡中发掘伟大对创作者要求又太高。
朱迪嘉兰不止是gay icon,她还可以成为社畜icon、单亲妈妈icon、渴爱但被人以爱之名榨干但仍竭尽全力去爱者icon,被损害被侮辱被离弃但仍挣扎站立者icon
年少成名的扭曲经历和晚期辗转挣扎的巡演相互对照和补充,选择的点看上去都很容易建立人物,但情绪的表达过分依赖片中的舞台演出,甚至片中的现场观众。
难看的逼逼洗骗奖电影,齐薇格挤眉弄眼的看着太难受了....而且她这个身高?真的演的是Garland吗?灵异哦【帝国大元帅的秃顶看起来可太喜感了哈哈哈
能在大制片厂时代非人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下存活下来的一定拥有最夺目的星光最扭曲的人格和对舞台最原始的热忱 影片本身格局很小只截取了朱迪加兰传奇一生落幕前最后的段落 却未做到小而精 重果轻因 在其诸多涉猎中也仅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家庭线 无甚波澜 靠演员的表现一力支撑 同性情侣歌迷的支线和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看了一下朱迪加兰后期照片,蕾妮的扮相多少还是有点像的,对于47岁过世的年龄,朱迪有点显老了一些。更加上惊诧于xq镜头,于是找了一下介绍,原来影射好莱坞大佬路易斯·梅耶,以及其他人长期药物等精神和肉体摧残。。但如果艺人的命运是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名利的诱惑还是巨大的,面对隐藏的黑暗,表面的光鲜来得更为直接。对于加兰的命运是同情的,但一味的渲染悲情并不代表无辜,女人要学会成长,那无数次失败的婚姻,我想她自己也难辞其咎。作为童星,在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时刻面对太多人情世故,太多穷奢极欲都是既不利于正确成长的,太早成熟就会太早衰老。
一个好心人的价值也不是在于他有多博爱而是在于他被多少人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