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你将不再孤单。
这就是我说镜头比娄烨还晃的女巫片——《你将不再孤单》,披着恐怖片外衣的文艺片。
新生女巫与外世界接触的各种知觉通过摇晃的镜头传递给观众,让人徜徉于欧洲大陆广袤的原始森林中。
新生女巫通过杀生与附生完成灵魂的周转,电影在几次周转中表现女性视觉凝视下的女性,女性凝视下的男性和孩童。
最终新生女巫以小孩的身躯重新成长,成长为女人,成长为母亲。
初代女巫靠“恨意”而生,时刻提醒新生女巫将要面对的“地狱”,而新生女巫用自己灵魂的流转与与人类一起生存逐渐形成了“人”的认知。
一种不信命的叛逆使她有了完整的灵魂,由此完成了“爱惜”,“保护”,“给予”等“人”的高级行为。
新生女巫体验了在一个微缩的社会中作为女人,男人,小孩的不同视觉,最终在一个因意外去世的女孩的身体中成长为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平等的交融,成为一个母亲。
我的理解:导演大概是想讲“人”,我们一直认为灵魂随着躯壳降生,而电影的角度是一个躯壳如何在经历中逐渐完善人格,从而形成灵魂。
以女性的角度来讲述更是精妙,因为母体孕育了万物,而母亲与所孕育之物之间的联结才是人性最终的完整之处。
在我眼里这是一部女性主义色彩挺强烈的电影。
一个被伤害过,对社会失望的女性,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残忍、强硬的人,不允许她对人类心软,更不允许她去爱。
所以她逼着她恨人类,甚至杀掉她的丈夫,可能有为她好的部分在,但也有嫉妒、恨意。
但女孩却无法割舍血液里想要爱和被爱的本能。
仇恨也许可以让我们变得强硬,却永远无法带来自由和救赎。
最
创意的连年退化,让恐怖片精心制造的心理惊悚和视觉刺激逐渐成为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创作。
不过,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例外。
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爆款《你将不再孤单》就是剑走偏锋的“异类”。
猎奇的设定之下,它却讲述了一个治愈中带有几分心酸的故事。
如果仅仅将它定义为恐怖片,显然是对片中内涵的严重误判。
电影选在马其顿的某处偏远村落,村子周边盘踞着一位“女巫”,这是一个面容因焚烧出现严重损毁的女人,她会不定期到村落顺走一个小孩,将之残忍吞食。
之所以称她为“女巫”,源自她掌握着一种特殊的魔法,不但受伤后创口能迅速恢复,女巫还能化为世间万物,颇具蛊惑性。
原本,儿时的女主也应该成为女巫的盘中餐,不过在母亲的百般祈求下,她才得以幸免。
但代价是,女巫永久夺走了女主说话的能力。
受到惊吓的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再度拜访,决定将女儿藏在深山的某处洞穴进行抚养。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让女主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其行为举止难免有些古怪。
随着她不断成长,噩梦终究还是发生,某天,女巫最终还是找到了少女的藏身地,并将她的母亲杀害。
重获自由的女主,至此跟着女巫一到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期间,她见证了女巫身上蕴含的种种怪力。
除了拥有快速疗愈和变身的效果,女巫还有个非常血腥的技能——将被害者的皮扒下来,成为以假乱真的宿主。
和女巫长期生活在一块的缘故,让女主不但从女巫那儿学会了这项技能,还继承了对方的血缘。
从此,她有了不死之身。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自然将片名同二人联系在一起,因为那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类似“美女与野兽”式的童话。
假以按这样的套路发展下去,故事就和我们过往看过的反差叙事相差无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故事。
但,女主最终却和女巫分道扬镳。
一次偶然,女主误入人类的村庄,因为过于怪异的行为举止,加上遗传自女巫的尖锐指甲,她的外貌引发了骚乱。
慌乱中,女主无意间杀死了村中的一个农妇,并借由她的皮囊,鬼使神差地混进当地社区。
电影从女主重拾人类身份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具女性皮囊下(尽管她本人也是女人),她见证了偏远山区女性承受的屈辱和压迫。
被女主替换前,受害人是一个典型的受男权欺压的村妇,她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继承了公公的坏脾气,向来习惯了对家里的女人颐指气使。
从婆婆对“儿媳”的安抚来看,丈夫的施暴已经不是偶然,几乎成为一种家常便饭。
面对男方的暴力,身处弱势的女性只能在背后暗暗诅咒几句别无他法。
她们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并渴望着男人的缺席。
对她们而言,男人集体外出劳作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刻。
那一刻,他们不用担心额外的身心暴力,女人和女人终于有时间重拾自我。
就连久疏人世的女主也察觉到这份自在的珍贵,并用一段残酷而颇具诗意的台词,对她们的独处时光加以精确描述:“当你和女人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
她们抬梢,你便抬梢;她们睁大双眼,你也双目大开。
对于女人而言,你犹如玻璃;对男人而言,你宛若流水。
”这段话揭示了偏远山区的女性处理同类和异性关系的显著差别。
男人眼里,她们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有和同类相处时,她们才会短暂卸下防备,变得比较像一个人。
作为女性,能给她们带来慰藉的有同伴,也有她们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女巫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
几世纪前,她所在村庄的男性因大部分战死沙场,导致老家男性人口骤降,结婚生子就成为一种奢望。
情急之下,她被迫和当时的女巫做了交易,获得了不死之身。
寿命的延长并未给她换来幸福。
她随后不但仓促被安排和邻村一个被外国士兵伤至奄奄一息的青年苟合,更因被村民发现她和女巫的交易,被残忍施以火刑。
村民的麻木和愚昧不但让她失去了爱情的选择权,甚至连同生育权也一并剥夺。
也正是从那时起,村落里的小孩成为她复仇的对象。
这样的惨剧并不单单指向女性群体,男人也未能幸免。
另一次换身寄宿中,女主选择了一个男人的尸体。
由于和死亡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其实只是女主未适应人类社会表现出的呆滞感),他被村民们认为丢失了男人应当具备的阳刚气质,并因此遭受惩罚。
同样的问题在同村的男孩身上也有体现。
因为缺少坚毅品质,男孩不但要接受来自家族里长辈的辱骂,还要被同村人戏弄。
在一个男人充当家庭主要生产力的社会,多愁善感的性格不但会给自己招来骂名,还会被人安上“娘炮”标签。
一旦男人被类似的负面评价套牢,无异于宣判了他在本地社区的“死亡”。
无论从角色的接受程度和社区地位而言,他都将低人一等。
好在逐渐融入人类社区的女主洞悉了这块土地的游戏规则,而她的善良,让她最终选择打破世俗偏见,和这个男孩走到了一起(女主借另一次事故重新附着于一个女孩身上变回女性)。
见证了整个过程的女巫,无法忍受女孩能如此顺利地融入人类家庭,而女主和丈夫的爱情结晶,则又一次点燃了她善妒的怒火。
只是这一次,她为自己低估了一个母亲的力量而付出了代价。
尽管女巫的血液感染,让女主刚诞生不久的孩子也成为了巫术血统的继承者,但女主仍旧接纳了这一事实。
孩子并不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改变女主身为母亲的事实,就如同村民对巫术的恐惧无法影响她生而为人的事实一样。
新生儿不但是她生命的延续,也让她在失去丈夫后的往后多了一份陪伴。
英国诗人John Donn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果片中的女人如同一道悲伤的河流,那么对女主来说,生命的延续让她避免了独自干涸。
至少,新生儿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去面对那环绕四周的恶意和绝望。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女主很小的时候遭遇了女巫,虽然女巫在母亲的祈求下留了她一命,但还是把她变成了哑巴,她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
母亲因为怕女巫反悔伤害她,把她圈养在一个山洞里,那里与世隔绝,什么也没有,没有人跟她交流,只有比她更沉默的洞壁,她就这样在孤单中长大,与自己的灵魂交流,但她无时无刻都向往外面的世界。
直到16岁,女巫以新“妈妈”的身份把她带离了山洞。
她很快就喜欢上了外面五颜六色的世界,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她不想重复女巫的人生。
一个意外,让她以一个普通人类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先后尝试过做成年女人,做一只狗,最后还是选择做回女人,成为了一个小女孩儿,补上了那在山洞中缺失的人生。
经历了快乐的童年,享受着亲人的爱,慢慢长大,最后嫁给心爱的人,生下爱情的结晶。
虽然老女巫因为忌妒杀死了她的丈夫,但她成功守护了自己的孩子。
她的人生将不再孤单。
1977:2022年,剧情恐怖电影《你将不再孤单 | You Won't Be Alone》特意听说是今年不错的恐怖电影才来看看的没想到真的不是我的菜小两个小时看的挺煎熬很久没有这么煎熬了确实没想到这个电影这么文艺
偏僻的山村非常古老的 马其顿语 更是给这个电影增添了神秘的味道女巫的故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用这个载体来讲女性的故事也倒是算恰到好处了
4比3的荧幕比加上幽静的村庄风景和叙事的风格高度一致确实很细腻
这里的女巫变身和咱们的聊斋画皮大相径庭是把碎肉条塞进心脏里的迷之方式可能是道具组的缘故反正我看抓出来的都是肉条(不会是市场切好的吧,捂脸)吐槽一下看剧情上是没有发现什么尸体这是把整个人都撕碎了塞进去的吗?
但是从镜头上看就塞几下但是剩下的就只剩下衣服了?
那趟那儿的大死人呢?
这个确实有些敷衍了
看第一变身的女主很眼熟劳米·拉佩斯果然是另一部风格差不多又看不懂的电影【羊崽】的演员唉那些被随意宰杀的村民可能换成村民视角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恐怖电影了不过这个是血腥文艺片让你用奇怪的方式观看的生命之诗用霍霍恐怖电影的题材的方式讲述讨论了关于女性的话题我终归是欣赏不来---我是围观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 马其顿语聊斋之塞不满的心脏
极其抓耳的画外音线,诗意盎然的内心独白,宛如跨越几个世纪的古神低语,人类社会是非常简单,生息劳作,成家立业,短短几十年。
但情感,他们内心的情感,女巫要花九条性命,无数日夜来经历体会,却也只不过是,没有讲完的故事,一直待转折的——“然而”“and yet”。
结尾的母性光辉尽显,就算摆脱不了不死之身的诅咒,就算有被杀死,火烧和驱逐的风险,母亲还是想让孩子活下来,变成怪物也好,被人唾弃也好,至少有母亲陪伴,至少在经历这么多生命的逝去和划过痛彻心扉的悲伤长河之后,你将不再孤单钢琴曲和浅唱的低吟,配上树影婆娑的自然风瑟,极其好听。
画面唯美,光斑四溢,多种逆光镜头烘托出一个温柔朦胧的中世纪村庄,炊烟袅袅,鸡犬互鸣
你在人世画下一个问号,没有了心脏,还想要活下去,心上就得有个人,天雷勾地火,你和男人交媾,你将不再孤单。
如果说马利克是小清新,那么这就是重口味,如果马利克是白月光,那么这就是黑童话。
看完不孤单,我心里怀念的却是马利克。
女巫神话我不懂,放在中国这就是狐仙修炼成人,并且为人生子的故事呗。
完完整整看完了,没有一点快进,血腥中有着小清新,又夹杂着抑郁的感觉,和之前看的女巫那部电影不一样,这一部的角度很清奇,女主从不同的人角度过完了她童年青年,到成家,到最后的悲痛;老女巫也是个可悲的人,自己这一辈子的出生到后面的遭遇,再到最后的报复,她是孤独凄惨的,总的来说,在如今疫情下,难得的佳作!
你将不在孤单搜了百度,才发现居然是一部恐怖片…完片的第一感觉是心里堵堵的,毕竟女主的老公死了,一个不介意她是女巫的深爱她的男人,就这样被她的女巫母亲杀死了…但是细想来,这部片子的出发点,不正是“我”这个单一视角吗…一场女性的生命轮回…起始是被母亲保护的压抑的爱…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夺走女儿,将她藏匿在山洞,剥夺了她成为一个“正常人”成长的过程,但是最终母亲没有办法留住女儿,女巫带走了她…女巫企图教会女儿如何成为女巫的生存法则,可是这个女儿好像不太灵光,没有办法配合她的脚步,最终她抛弃了女儿…女儿一路跌跌撞撞,变成了媳妇、黑狗、男人、女孩,甚至长大成人遇到真爱…两个母亲企图守护、教会、引导、隔绝的东西,女儿最终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成长、丰满了…初出山洞时,她分不清天、地、山、树的关系,觉得天空吞没了一切。
她对生命充满好奇,触摸羊羔、爱抚兔子、放走小鱼,以此激恼了女巫母亲…误伤了一个女人,并成为她后,她努力学习着“做人”这件事,别扭的动作,奇怪的神态,不合时宜的笑容…她被教育说“女人是水,只能顺着男人生存…”她学会了同情,在看到同样遭受男人虐打的女人时,她会蹩脚安慰…生活平静的过着,女巫母亲出现了,告诫她生活不会如此下去,她终不会被接受的…直到被强奸,她爆发了,害怕且愤怒的杀死那个男人…这是她独立人格的建立期,从小到大,她都是依附品,即使自己的生母被女巫母亲杀死,她也只会跟着女巫母亲走,不知道仇恨、愤怒…愤怒让她觉知了“自我”,让她从一个生命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她变成了狗,观察人类的生活,并且利用自己的女性肉体,勾引男人,然后成为了他…如果说变成女人的时候,让她学到了人类的行为,激发了自我意识,那么成为男人后,她体会到了人性…跟之前一样,成为男人也经历了一段行为适应过程,因为一些不像男人的举动,他遭到了耻笑,被称为“娘娘腔”…所以在遇到同样被家人责骂的小男孩时,他会出手相助,收获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他体验到了性爱快感,身为女人时因为害怕而杀死别人的性爱,原来是美妙的…他学会了痛苦跟哭泣,所以他杀死了自己,救活了悬崖上掉下来的小女孩…她的灵魂在被慢慢装满,她越来越像个“人”了…变成小女孩后,她经历了自己不曾体验过的快乐童年,被溺爱、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她遇到了那个作为男人时,帮助过的男孩,并相爱结婚了…新婚初夜,她学着作为男人时做爱的体位,爬到丈夫的身上…她用不同人生段落中,学到的一切,体验着新的生活…她向丈夫展示了自己的尖爪,丈夫亲吻了它们…她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爱她接受她的男人,并且孕育了新的生命…可是女巫母亲的阴霾不会就此消失,女巫母亲变成了一只野猪,刺死了女儿的丈夫…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女儿拖着肚子,努力生活,并产下一个小女孩…她感到害怕,就像自己母亲把自己关在山洞一般,把孩子关在房子里,时刻守着…女巫母亲又出现了,划破了女儿孩子的胸口…女儿急奔着拿起斧头,砍死家中的牲口,喝下血,吐在自己孩子胸口…孩子也长出了爪子,变成了女巫,活了下来…女儿转身冲向女巫母亲,在她的质问下,杀死了她…女巫母亲因为被村民视作异类焚烧,一辈子都不相信人类…所以她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女儿做女巫的生存法则…当女儿获得幸福时,她又嫉妒不平衡,扼杀了一切…生母因为害怕女儿被女巫杀死,把她囚禁在山洞,也囚禁了她的声音,让她一辈子不能表达自己…女儿经历了一切,但是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囚禁跟女巫化…所以,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否有对错呢…女儿的每一段人生经历中,都会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类母亲…不嫌弃她的愚笨怪异…抚摸她的脸…给她温暖…絮絮叨叨那么多,最终想来,这个片子给了我什么启迪呢…大概是,爱不是束缚,而是细润的温暖吧…
《你将不再孤单》为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Goran Stolevski)的长片处女作。
故事讲述在19世纪马其顿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个生活在森林的年轻女巫对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她意外地杀死了一个村民,然后用这位村民的皮肤装扮成了人类,这也完全激发了女巫的好奇心,她想要装扮成不同的身份来生活,在扮演成妇女、狗、男人、少女的过程中,她渐渐领略了老女巫玛丽亚一辈子都不曾理解的爱为何物。
镜头与色调影片定位为恐怖文艺片,但实际上片子中恐怖的元素并不多,至多就是女巫在变换身份时将人内脏掏出来可能会有些许令人惊恐,但看第二次的时候就不会有过多波澜了。
本片更多是以恐怖为表象,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浪漫的生活解读,核心依旧偏向文艺。
电影使用了大量手持摄像镜头,摇晃的画面和现场收音给人一种纪实感,使观众能够代入主角的视角来感受故事的发展,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文艺感。
本片的用光用色中规中矩,但也承担了明显的表意作用。
当年轻女巫受到来自男人、同村村民等的恶意时,影片的色调是晦暗无光的,当女巫成为小女孩,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悉心教导时,整个画面逐渐明亮温暖了起来。
色调不仅仅是影片表面上的转变,它仍隐喻着年轻女巫心态由迷茫无望至积极阳光的转变。
成长故事本身有着双层隐喻,暗喻着两个不同年代女人的不同心态。
老女巫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出困住她16年的洞穴,实际上是女婴从母亲子宫出生的过程。
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向森林,教她在森林中茹毛饮血的冰冷生活方式,不过多久就不被年轻女巫所接受,两人从这时开始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代表着在成长过程中上一代的思想不被新一代人所接受,新一代的人希望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老女巫之所以会被烧伤成那副可怖的模样,是因为即便她经历了这么多,她仍然没有找到使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她沉浸于自己过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没有向前看的勇气。
与此同时,她对年轻女巫的感情又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她有着成为一个母亲的愿望,由于可悲的前半生,玛丽亚渴望被爱和获得爱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懦弱,她在受到伤害以后不再敢于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她只敢将自己的期望托付于年轻女巫身上,但当她看到年轻女巫勇敢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结婚生子获得幸福以后又嫉妒得无以复加,愤怒之下杀死了年轻女巫的丈夫,还伤害了年轻女巫的孩子。
成长后的年轻女巫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玛丽亚。
在生命的最后,玛丽亚才领略到生命的真谛,不是伤害、不是嫉妒,而是保护和传承。
性与爱性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导致两代女巫走向不同道路的分岔路口。
老女巫玛丽亚想要个孩子,但因为村中再没有有生育能力的男人,她被带到了另一个村庄。
她本身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自己的未婚夫,但当她见到自己未婚夫是个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的男人时,她挣扎着不愿与这样的男人发生亲密关系,却被男方的父母强行控制住与未婚夫发生了亲密关系。
她所遭受到的性,是残暴的、是无情的,而由于她前半生的迷茫,她并没有拿起武器捍卫自己,而是选择了默默忍受,甚至在最后被架上火刑架时都没有选择争取自己本该有的权利。
至此以后,她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爱,她选择进入森林,过着周围无人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年轻女巫与玛丽亚截然不同,虽然玛丽亚把她带出了森林,但她没有盲从玛丽亚的行为,而是保有一颗对不同生活的好奇心,虽然过程中受到许多伤害,但她仍然愿意去体验,去感受不同人的生活。
由于年轻女巫从小时候就被玛丽亚拔去了舌头,她不会说话,全程只能用内心独白来进行表达,所以在影片中她更像是人类的观察者。
她感受过三段不同的性,当她作为受虐的妻子时,性是残暴的,所以她杀死了侵害她的男人;在她作为一个男人,被女人骑在身上时,她意识到性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后当她与一位男子相爱,新婚之夜体验的性是甜蜜而舒适的。
在受到虐待时,她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也没有学会流泪,但当她知道爱是什么后,她学会了流泪,也学会了保护自己爱的人。
最后她生下自己孩子的时候才与这个世界有了联系,是爱的力量将她留在了这个世界里。
是爱,让人们不再孤单。
她把唯一的女巫唾液给了她的孩子,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没想到是如此诡异又如此蛮荒的恐怖,没想到是如此梦呓又如此蒙昧的叙事,没想到是如此忧伤又如此虐爱的诉说。算不上喜欢,却被其中的氛围与情绪笼罩。有马力克的影子,也有帕索里尼的狂放与内敛。
作为一个普通的恐怖片爱好者,这部电影只是稍微有点恶心到我。他的节奏很乱,主题元素在刚开始很难被接受。如果说他是对父权制的探讨,不如说是对父权制社会下不同人物的体会,从女人,狗,男人,最后变成慢慢长大成人的女孩。主人公逐渐从野人(女巫)变成普通人,她最初理解世界以成年人视角,但融入却是从女孩开始,逐渐学会爱情和家庭。配乐不喜欢。
看看小国家怎么拍电影的!成本小,但是剧本好,演技好!寓意深刻!
真的像致不灭的你,找回自己被夺走的人生的人生。男人想要女人眼睛里的液体,大反派玛利亚是镜子,映照着受伤的女人。不爱看缓慢文艺片的我看得很勉强,但拍得其实挺不错。
实在没法喜欢:1.实在想不通一个从山谷长大的野蛮姑娘跑出来混日子,从她的视角观察世界,有旁白这么清新文艺嘛?2.通过换画皮的故事构架,全片意识流的方式讲田园牧场女性悲歌,没找到这么做的必然性。3.视听架构美学上简直抄泰伦斯马利克的痕迹太重了,但没抄到精髓。马老师牛逼之处是在于摄影机运动脱离于个体造成神性体验,这个做的远不到位啊
enmm... wtf?
玛利亚在小女巫每次适应一个新角色过得幸福的时候便出现来嘲讽一番“你永远融入不了人类的圈子” 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心酸 玛利亚她只是嫉妒 或者说更是孤独。所以啊她不断地找小孩子当继承人 大概她只是希望有个人可以陪在自己身边 什么女巫血统她根本没有很在意 那么强大的她那么轻易就被小女巫杀了自己 那是放下了戒心罢了——那一刻我想她终于也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错了的 女巫也可以成为人类 只要有爱 也将不再孤单了。
humanity in the pov of witches 最喜欢她感受生活的部分探索玩乐体验 活久了感觉每一天都一成不变 these scenes remind me what a joy it is to be alive and things i can do different ways to be 另noomi能打
妖如果有了人性就不再是妖,而是人妖。
【3】除了当然美丽的类自然主义的视觉,找不出太多可以肯定的,女性主义思考也只是入门级别。现在看来,这些“好审美”的恐怖片一多,也创造了出某种俗套。
装b典范,浪费人生的1小时50分钟,无病呻吟,吃饱撑的。
恕我无能,看不下去
也可以看作是影迷的自我反思和世代传承
披着恐怖皮的文艺片。我每次看完这种片子都在想,那些所谓的血腥,为啥会被叫做“血腥”?黑成鬼的打光,到底是谁觉得血腥?还是说,一定要提“血腥”两个字才有营销点?
看之前很期待这个女巫传承的故事,可惜完成度不高,对母女关系浮于表面。Nevena和生母和取代生母的女巫妈妈Maria,村妇和女儿,Nevana扮演的Bilia和女巫Maria和女儿,虽有很多对母女关系但无一深入。女巫Maria前世对于孩子的渴望和她后面出于嫉妒杀婴的转变非常刻板,而后Nevana/Bilia的丈夫圣母白月光式的死亡也落入俗套,失去了深入探讨在浪漫爱中女性地位和主体性的机会,反而落入了异性爱治愈一切和为母则刚的窠臼。日常生活中塑造惊悚气氛达到了,但几乎所有深入性别讨论的好机会都被浪费了,这种程度的叙事缺陷不是几句诗一样的剖析男女地位的内心独白能弥补的。大段内心独白反而让人质疑创作者通过视觉叙事的能力。在女性议题上男导演的劣势是明显的,这次看来勤不能捕拙(也没有多勤就是了
女主不容易,演啥啥难看
看了个开头关了,一是女巫(?)外形让我生理不适,是有什么异物癖非要塑造成这样吗……二是节奏好慢,实属没有耐心品
恐怖?就这?这拍得根本就不是恐怖片,是文艺片。适合拍成美剧。女主真美。
这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