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片中的每一个鲜活的非美国人。
那些生如草芥的,或娇艳如花的。
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与生活的希望都在与此。
如果你不怎么喜欢Leonardo DiCaprio和Russel Crowe的话,看看Hani大叔也不错~
不提其他,我就是纯粹来HC Hani大叔的知道男人可以很帅,但没想到这男人能帅成这样被他那句“I have one rule...Never lie to me.”给彻底征服忽然想去学阿拉伯文,原来这么销魂OMG
第一个想投诚的敌对分子死了,罗素扮演的霍夫曼冷静的告诉菲利斯,这破事中没有人是无辜的!
第二个一名普通的建筑师被下套坑死了,霍夫曼仍然劝告菲利斯,这破事中没有人是无辜的!
当美国的自己人菲利斯,决定金盆洗手,霍夫曼威胁的对菲利斯说:这破事中没有人是无辜的!
三句话,分别对说的对象是:潜在的敌人、普通的老百姓、自己的同事!
关系越来越近,语气却越来越重!
在国家利益面前,你我皆是蝼蚁,相信霍夫曼以后牺牲,也会他自己在临死前会想起这句话:这破事中没有人是无辜的!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两个影帝去的。
整个电影看下来,没什么惊喜,只是Ferris陷害那个倒霉建筑师的桥段以前没看过,觉得很新鲜。
关于结尾,我有过不同的猜想,设计Ferris女友的,我一直以为是Hoffman。
以他之前表露出的种种无耻行径,他完全有可能在Ferris提出不干后,以此作为要挟,让他深入虎穴再干最后一票。
另外Hani有可能被Hoffman用情报买通,与之联手用Ferris做诱饵,一起诱捕al-saleem。
这样,就有了美国电影里一贯怀疑政府的风格了,哈哈。
另外,正如看过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同学所说,Ferris没事去谈谈恋爱,是件很扯的事情,在反恐第一线搞女人,不但对自己不负责,也对女友不负责,活该后来被人设计。
尽管电影有两大影帝加盟,但看上去还是显得很冗长,过程足以让人打无数个哈欠,文戏和武戏的比例和调控都有问题,勾不起人的兴奋点。
相比之下,反恐王国还不错,至少后半段比谎言之躯出彩。
片名中文译为“谎言之躯”实在让人不得其解。
是谁的躯体?
谁是谎言的躯体?
当然人人都在说谎,中情局的Ed和约旦情报局的Hani,连小李子演的正义形象Ferris也谎言连连。
但body也可以解释为“大量的某些东西”,因此片名的意思应该是“大批量谎言”。
若嫌不雅,也可译为“无尽的谎言”。
美国就想在中东事务中扮演大哥,外交或炮火,温和或强硬,根据基本方针和实时利益而调整。
当小李子女友的姐姐问他,你们到底要干什么,小李子回答不上来。
他一心以为自己代表正义的力量。
女友恋爱脑,姐姐才是民族意识的体现,只不过作为普通人,清醒只能带来苦恼。
那是国家的谎言。
约旦情报局局长Hani无疑是国家机器的精英,也是民族主义的代表。
他貌似按规矩行事的义气背后藏着大圈套,骗不了中情局老奸巨猾的Ed,但轻松拿下了自以为了解阿拉伯人和文化的、更主要是良心尚存的小李子。
不甩Ed,却与小李子信息共享,人员共用,但所有”甜蜜的“互动和得之不易的“信任”全是最终大圈套的伏笔。
Hani或许欣赏小李子,但较之国家利益,甚至可能较之他的好胜心,利用一个惺惺相惜的”朋友“并非是难以取舍的代价。
这是Hani的谎言。
中情局Ed的形象更劣。
他自私,只顾自身成就仕途。
对小李子宽容照顾只因为他有用,对小李子的线人毫无顾忌地弃如敝履,对家庭口是心非的态度更让人瞠目结舌。
当小李子身陷囫囵,他无力追踪营救,索性消失了。
Ed是构成美国谎言的无数结点中的一点。
小李子就是英雄吗?
如果影片初期对线人朋友和倒戈线人的放弃实属无奈,那为引蛇出洞而致无辜建筑师丧命则完全是他设计并执行的罪过。
或许他可以国家利益自辩。
他是否意识到自己为”国家利益“已经成为谎言的一份子?
或许,在得知自己被Hani骗、被Ed舍弃之后,他将要做出反省。
电影善于反思,首先对本国立场和作为的揭露毫不含糊。
对约旦政府的谎言虽然也有所揭示,但也有所保留,从情报局长角色优雅精明的形象上可见一斑。
所有的火药都冲着国家机器和为国家机器服务的人,而把同情留给在冲突中殒命的人,把理解和歉意献给了生活被战乱搅得支离破碎的人们。
观点明确:那些不愿结束战争的,总有无数道貌岸然的谎言。
影片节奏快,场地转换多,对中东局势背景稍有了解才大约跟得上故事的推演。
逻辑基本在线。
当然,故事简单了些,也只有一条主线,但作为短平快的叙述,立场清晰,还是值得一看。
是斯科特2008年执导的影片。
既然是好几年前的老片子,当然也就不存在剧透问题了。
讲的是反恐的一段故事。
伊斯兰恐怖组织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为了抓到策划这些袭击的恐怖分子头目阿尔萨里姆,美国中央情报局、约旦情报局一同携手获取情报,力图找到阿尔萨里姆的藏身之处。
CIA派出了精干的特务罗杰·费瑞斯,和约旦间谍头子哈尼一道工作,费瑞斯的幕后指挥是CIA的头目霍夫曼。
于是围绕着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骗局。
片名《谎言之躯》就是这个意思。
哈尼在恐怖组织中发展了一个线人,霍夫曼急于找到恐怖组织的踪迹,去追捕这个线人,费瑞斯为了放长线,帮助这个线人逃走。
费瑞斯还精心制造了一起假袭击,并嫁祸于一个与事情毫不相干的建筑师,以引起阿尔萨里姆的注意。
哈尼则暗地绑架了费瑞斯的女友,以费瑞斯为诱饵,钓出了阿尔萨里姆,却差点让费瑞斯送了命。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受就是一场骗人比赛。
在现在的社会中,无论在官场在商场在谍报机构在军事上,骗人都成了一个常态。
在政治上这叫“策略手段”,在商场上这叫“竞争技巧”,在军事上这叫“兵不厌诈”,在情报机构里,这更是当个好特务的基本功。
我承认这些骗人手段在许多场合是必要的。
非用此方式不能战胜敌人。
从以善抗恶的角度看,无论是有意的还是善意的谎言,在道德上都是许可的,不应该受到责备。
不过,谎言碰到的三个问题是:1、善和恶怎样区分?
由谁来裁定?
2、如何界定谎言的范围?
3、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骗人?
美国也好,约旦也好,伊斯兰组织也好,都认为自己代表着正义,把对方看做是邪恶的代表。
他们各方都可以引经据典证明自己事业的正义性。
影片中,费瑞斯说:“《可兰经》可没提倡滥杀无辜和自杀。
”阿尔萨里姆则反驳说:“但《可兰经》中记载,以主之名牺牲不会死去,他们活着,只是你没发现。
”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正是因为信仰这种理想的人们以它作为正义之剑,去消灭非正义。
实际上,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就可以知道,所有的信仰都有其合理性,也必然存在缺陷。
例如三大宗教的教义,都是几千年前的伟人们的口述记录。
很难想象,现在人们的价值观还会停留在几千年前。
更何况,这些口述的言论本身就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
我们更无从得知斯时斯地伟人们在何种情形下针对何种事件讲述了那样的话。
所以,判断正义的方法并不在于人们对经典的各自理解,而是判断信仰本身带来的所作所为是否促进了人类未来的进步。
好吧,我们姑且认为对付恐怖主义是正确的。
那么是否能以此得出你所采取的所有手段都是正确的呢?
当然不能。
必要的谎言当然是可行的。
然而滥用这些手段就是不可接受的了。
《谎言之躯》的那个“躯”就是用这些平头百姓的躯体,用来促成这种罪恶的谎言。
影片中那个无辜的建筑师就是一例。
人家没招谁没惹谁,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建筑工程。
却被CIA伪装成一个更大的恐怖头目,而且还策划了袭击美国的空军基地。
最后惨死在真正的恐怖主义者手中。
费瑞斯的女友也是这样。
她只是医院里的一个普通的护士,唯一的希望就是战争早日结束。
却阴错阳差的爱上了费瑞斯这个特务,差点全家遭殃。
按照霍夫曼的理论:“在这场战争中没有人是无辜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百姓有义务为你们的谎言付出生命。
甚至作为特务的费瑞斯也没有任何责任去充当诱饵和炮灰。
编造谎言的人和正常的人不一样,是一群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他们的基因中就充满了编造谎言的天赋。
一般的人们,相信正直,相信善良。
偶尔说个瞎话,就会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可是对于职业骗子,谎言是他们与人交流的必备的方式。
如同影片中约旦间谍头子哈尼,可以气定神闲的观赏手下对犯人施以酷刑一样,编造个谎言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在他们这些人的骨子里,从来没有正义和真理,也不相信善良和真诚。
为了一个目的一个指令,可以毫不犹豫的编出弥天大谎,而且脸不变色心不跳。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就会用伪善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你还能指望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真诚吗?
你还能指望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吗?
无论你的职业对你有什么要求,编造谎言总是令人悲哀的事情。
无论如何,欺骗并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作为。
“谎言、伪装、偷窥、假面、偷袭”这些词汇都不是褒义的。
社会在进步,人们之间的仇恨和敌视也在慢慢消解。
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真诚相对。
总有那么一天,谎言会被人们所唾弃。
那时就是人类的大同世界。
本人评分 :6.5。
从情节来看,本片正如同大多数人猜测的那样,无法摆脱“后9.11萎靡综合症”的影响。
患这种病的影片,都想凭借反恐的题材来针砭时弊,企图反映“人民”的心声;但市场却见鬼似的并不由“人民”所掌控,那些在闲聊时经常被唾沫横飞、天花乱坠般挂在老美嘴上的话题与观点,放到银幕上却无法赢得同样一批观众的心水。
老美是否真的是嘴上牛逼、内心脆弱的可怜虫,这点无法考证,也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出乎俺个人意外的,是俺一向放心的导演,这回却并没有找到一个多么新鲜的视角。
虽说直接描写CIA一线特工的切入点,与近期《叛徒》(Traitor)一片以卧底特工生涯为对象颇有不同,但说来说去,无非还是围绕反恐特工那些事来说。
而且,正如资深影迷们可以预见的,这些作品都会尽量对特工生活作“事无巨细”的展示,以至于细致到令人麻木的程度。
以本片主人公腓力斯(Roger Ferris)为例,影片不仅仔细描绘了他策划反恐行动的每一个细节,还很“体贴”地涉猎了该同志的私人生活,确切的说,是浪漫关系。
出于吸引满脑袋粉色幻想的年轻女性观众的目的,俺很是理解这种狗血剧情的设定。
但也不由得为斯科特同学感到悲哀。
因为在俺心目中,他向来是不拖泥带水的,剧情元素总是处理得干净利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
个人认为本片中这些浪漫情节有些过剩。
判断影片情节支线是否必要,一看是否能推动主要情节发展,二看能否丰富人物形象,《谎言之躯》中的感情戏在这两方面都无见效。
虽说编导刻意安排主角的浪漫对象在后三分之一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因素,但说服力不大。
事实上,关于主角突然像浪漫一把这一点,整个都说不过去。
且不说这与电影开篇建立起来的主角形象多么不符,仅仅从特工的职业训练来看,“随机留情”的作法也是严重不足取的。
如果主角是个这样的人,那他根本就没法升到片中的职位;如果他果真是如此不专业的话,更无法活到他有浪漫邂逅的那一天。
事实上,由拼凑的浪漫这一点,还可以带出影片情节安排上的一系列硬伤出来。
例如作为高级特工的主角,住所完全无防范设施,而他老人家又都是以本来面目施施然出入住所、大使馆、情报局等“要命的”部门,这不摆明是给恐怖分子提供机会么?
俺要是恐怖分子也不会放过他了,一定会火速发电报给老大“人傻,命重,速来”了。
如果说探究硬伤显得有些吹毛求疵的话,从人物形象前后连贯的角度来看,影片的情节设定也有些欠思量。
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rprio)扮演的主角刚出场时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果敢,甚至可以说有点冷血——这点从他对于“线人”的利用就可以看出。
显然,编导在极力塑造该同志是位做事不留痕迹的五好特工形象,四个字可以形容:专业、低调。
最关键的是,编导让人觉得该同志压根就不是那种一时冲动的毛头小伙子;如此一来,后来他实际上完全是“一时冲动”的浪漫举动,就显得没有根据了。
即使也有“冷静男突陷情网”的成功经典,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对比会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但这一切都是以交代完备为前提的。
而实际上,片中的浪漫情节,不仅突兀,而且生硬,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当然,浪漫情事只是《谎言之躯》故事中的一小部分,以此否定全片,的确有些偏颇。
如果单看影片两大主角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不说编导花了些小心思:影片没有安排他们像传统的搭档那样一起出生入死,也没有故作神秘地让拉索克劳(Russell Crowe)的角色变成只有电话后面冷冰冰的声音,而是让他们通过国际长途像长舌妇们一样八卦他们的特工任务,与此同时,导演也安排通话中的克劳做着如送照顾孩子等与特工完全不想干的活动,从而使得一线的紧张刺激,与“大后方”的琐碎庸常,形成颇为有趣的对比。
然而,再有趣的事情,也禁不住一再重复。
在表现二位主角的互动方式时,斯科特显得有些过于单调,长篇“煲电话粥”的情节,最终消耗了观众的好奇心。
这种化学作用的消散,就如同分居两地的恋人之间的通话一样:超过一定的时间,该说的甜蜜的话都说完之后,再柔情蜜意的话即使能够说出来,也都变成干巴巴的言不由衷。
其实,本片中迪卡普里奥与克劳角色之间的关系,有着如同《美版无间道》中鲍德温(Alec Baldwin)与沃伯格(Mark Walberg)的角色之间关系的潜力,无奈这些应有的火花都被“缺乏有效对手戏”这点给消耗掉了。
同时,对克劳的角色而言,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也并没有给这个角色增添立体感。
一般而言,细节的作用主要是为情节或者角色增添趣味,可克劳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显得比较片面而单调。
【基准动作】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当一众“心怀天下”的导演蜂拥而上大拍“后9.11题材”时,心态其实已经失衡,往往会过于注重传递自己的政治信息而忽视了电影本身各元素的完善。
这就使得几乎所有的此类电影,都显得比较应景而缺乏隽永的意味。
幸好,斯科特不止是个有思考的导演,他还是视觉大师,具体到本片的类型上来,他是动作场景调度的好手。
其实,从《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在男性影迷中的崇高地位,斯科特对动作场面的处理能力早就不容置疑了。
《谎言之躯》是部惊悚动作片,不是《黑鹰坠落》那样的战争动作片,所以,本片的动作场面无论在规模还是密集程度上,都比不上《黑》,也比不上迪卡普里奥的上一部动作片《血钻》(Blood Diamond)。
但是,斯科特还是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与精湛的把握能力,给影迷们带来了几场短小而精悍的动作戏。
首先,不得不说,斯科特将空中侦察视频的精细表现得很令人激动,甚至有可能表现到到神乎其神的地步。
这些镜头给人很“高科技”的感觉,虽然画面本身不是以表现动作细节为目的,但无疑为接踵而来的动作场面渲染了几丝值得期待的精彩氛围。
其次,斯科特在处理动作场面的节奏方面,真正做到了雷厉风行、没有一个累赘的镜头。
《谎言之躯》中的枪战及追逐场面,还不是那种刻意零乱而快速的蒙太奇剪切(像最近火热上映中的《007余温之恋》),反而是多用长镜头处理,只不过由于采用了手提跟拍的方式,画面的不断晃动可能会令一般观众误认为是镜头在不断切换。
简而言之,斯科特这种处理方式有一种更加真实的临场感,观众如同战地记者一般,要和主角一起经历硝烟与弹火的洗礼。
另外,片中角色在动作场景中的肢体动作,也是以效率为标准,没有吴宇森式的瞎浪漫化的“英雄pose”,主角的不少逃命动作甚至还是非常狼狈的。
不过,片中的动作也因此而显得更真实。
斯科特在处理主角的动作戏时,主要突出了反应的敏捷,对于一线特工来说,迅猛而正确的反应恐怕是比装英雄更专业的素养。
正因为如此,虽然片中的动作看起来没一个拉风的,但整体的感觉却很到位,那是一种风格化拍法所无法达到的紧张刺激。
当然,要说本片的动作场景有何创新、或者说整体观感超越《黑鹰坠落》,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只是说,相对于影片的故事情节,动作场面保持了斯科特一贯的高水准。
【无关表演】 和动作场面同样保持高水准的,还有表演。
虽说克劳的角色由于剧本设定的原因,本身出彩的机会不多,但他还是把握住了与其他角色仅有的几个对手戏的机会,在那些场景中表现出一个总是智珠在握甚至显得有点狡猾的CIA高级主管的风采。
也只有在那些场景中,这个角色的随意家常气息才会与他精湛的特工意识与技巧、同时还与一线特工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劲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很可惜克劳大方光芒的机会不多,如果编导在安排他的角色与迪卡普里奥角色煲电话粥时稍微多一些观众感兴趣的表现个性的对白、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的枯燥特工任务指导,克劳的表现会显得更有质感和整体感。
对迪卡普里奥来说,也许成为演技派的道路就是“邋遢”的道路,因为这几年来他挑的角色几乎是越来越“扮丑”了,就差演一个面部扭曲的弱智人士了。
在本片中,他不仅始终保留着一大把与精致面孔不太协调的络腮胡子,且在绝大多数场景里都是灰头土脸得如同丐帮的九袋长老,这还不论他在那些动作场景中往往以血污满身作为结尾的形象;即使是在那些看起来应该是“男为悦己者容”的浪漫场景里,小帅哥在打扮上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个人觉得这些形象设计上的煞费苦心并没有给演技表现多加分,但肯定也没有减分,其实迪卡普里奥根本不用从外表上这么努力,他对角色细节精益求精地把握几乎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即使小迪如此努力,对俺来说都有些“审美疲劳”了;这种感觉,就像很多女孩各方面看都很漂亮,却无法令人真心喜欢一样;说白了,就是缺乏“惊艳点”。
在《谎言之躯》中,这个“惊艳点”被约旦情报部门头子哈尼(Hani)夺去了。
“强壮哥”(Mark Strong)扮演的这个角色,其实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演绎套路,都很平常,甚至可以说是很“大路”的货色。
但是,银幕上“强壮哥”一举手一投足,一皱眉一定睛,就是有非同一般的味在那,让人不耳热心跳都难。
简而言之,“强壮哥”在本片中的范儿,像足了“教父”那个年代的江湖大佬,领袖群伦,魄力四射。
如果现在要拍《教父》第四集,俺举双手双脚支持他出演老大。
从“演技内敛自然”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以上评价似乎对小迪不太公平,但是没办法,电影的观感是复杂而微妙的,一如女人的魅力:很多女人脸蛋身材都不错,可就是没什么吸引力;而有的女人别看大部分条件一般,偏偏有那么一两样令人过目难忘、寤寐思之。
【所谓意义】 如果不是斯科特和两位巨星级演员的噱头,俺可能理都不会理此片;虽然会因此错过对“强壮哥”花痴的机会,但就电影感受而言并无损失。
像《谎言之躯》这样的题材,不管编导如何伪装,他们那或真或假的“针砭时弊”的一面都会难以掩饰。
最为根本的是,现在这方面的电影创作,在批评近几年美国政府反恐政策急功近利、短视愚蠢的同时,自己也犯了同样浮躁的毛病,以至于“传递主张”的功能,盖过了“艺术表达”的功能。
电影始终是表现的艺术,想法再好,目标再人文,表现一般或者不及格,不仅无法打动人,反而会让人觉得空负一腔热血而显得不成熟。
原载《看电影》
一个在中东耕耘多年,知道无数中情局内幕情报的中情局探员,以为自己的女朋友被恐怖分子绑架了,然后就一门心思把自己送上门交换人质,就算一切顺利,把女朋友救出来了,然后他自己呢?
有没有后面的计划呢?
小李子自己也说了,美国政府不会和恐怖分子谈判交换人质的,那么小李子就是单纯的想自己死来换女朋友活命?
(一个总共没见过几面的所谓女朋友,这不是圣母病了,这简直就是上帝本人了)另一方面,花了很长时间来铺垫和表现其冷血自私,绝对功利,唯结果论的中情局上司,得知自己手下有如此莫名其妙脑残计划之后,居然也不阻止,而是祝他一路顺风,毫无所谓的用无人机看着手下去送死,就算你冷血自私,对手下毫无感情可言,难道就一点不担心恐怖分子严刑拷打,手下泄露情报?
对美国造成沉重打击?
还是说他自信满满想用无人机放长线钓大鱼,直接找到恐怖分子老窝?
你别告诉我说连恐怖分子随随便便就想出来破解无人机监视的土办法(真字面意思上的),中情局事先完全想不到,完全束手无策?
作为理论上世界上最严密最高科技的情报组织,居然连一丁点保密纪律和追踪手段都没有,手下间谍随心所欲,放飞自我,完全是小朋友过家家的水平。
整部电影一直在营造和表现的紧张刺激悬疑专业的情节和氛围都是在扯淡吗?
我是真的想不通看不懂啊。
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没有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演的好稍微有点不公,因为小莱昂纳多风历来沙里去的确实着实很辛苦,不过,还是不如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这个老戏骨,举重若轻~美国的情报人员……希望不要有他们吹的这么好使~
我选(盗版)片的时候就是想看的一部比较好的好莱坞电影 -- 关于一两个人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有些复杂的故事,兼有想表述一些不太简单的立场,加上一些敏捷生手、生离死别、枪林弹雨、死里逃生、个人感情、等等等等的必要好莱坞元素。
这部电影符合预期,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电影,而是一部包装的不错的娱乐电影。
像任何有争议的大历史,中东是个好题材。
看了一些之前的评论,认为这个电影因为题材的关系变得过于复杂(甚至有些过于严肃)。
我就在中东,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听到电影里的几句阿拉伯语,倒是很亲切。
再加上一些其它原因,我倒是觉得这个电影显然是观点最被淡化。
我看得很有劲,甚至有那么几分钟在琢磨,我也许可以在路上认出一两个特工,找一份特工的兼职什么的。
那两个amman和dubai的航拍镜头,真是好莱坞的专业功底。
(记得,碟中谍拍上海的时候也是那个角度。
)然后,那些平房集市的俯视镜头,就更不用说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西方人由于各种非旅游理由出现的街市的代表。
一句话,摄影水平体现了好莱坞的职业水准。
达到的效果就是,让这城市看上去很有资本主义色彩,同时让人觉得复杂不容易理解。
恐怖组织是没什么想像的余地,就是地下通道和黑白摄影机。
不过,那个约旦的特工老板,谈判和做事方法就和纽约的意大利黑手党一样。
那个坐在美国家里,出差两次的老板,又是很典型的貌似有能力的政客型中情局行动执行官。
至于那个主人公,编剧想让他成为执行奇异任务的情感复杂立场不清的正常人,从而把剧情引向了好莱坞式的复杂。
往简单里说,这个结局也没什么太大的意外,主角没死就没意外。
这些那些,少不了好莱坞最著名的前面的情节一定有下文的原则。
不过,好莱坞电影奇妙的是,就算什么你可以摸出十之八九的路数,这个电影还是可以看看的。
所以这是个成功的路数。
还有一件事情,dicaprio可能以后也就会演这一种角色了,不停fword的,同时又可以很善解人意很绅士的,肯定很聪明的这种。
这次让他讲阿拉伯语倒是挺有意思的。
(只要西方人一讲什么语言,就好象这个语言背后的文化全都被理解一样。
)想想他最早最早的who's eating gilbert grape和后来的catch me if you can和很张狂的aviator,mmmmmm 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拿奥斯卡。
第二幕尾声:镜头左摇音轨配合中东色彩浓郁的吟唱,一位被谎言毁掉的建筑师入画,切入主题:反恐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践踏生命;菲利斯与爱莎的爱情戏没写好,最后男主没回美国颇为讽刺,老雷擅长之处就是如此,在情绪,氛围上营造异域的归属感
为什么leo老去演这种焦头烂额的角色……
确实挺谦虚的,迪卡普里奥噢噢噢你怎么可以镇么不帅却又镇么的帅!
有不少桥段设计得很突兀,老雷不行啊。
克劳胖成这样,差点没认出来,电影看起来很热闹,但看得很累
实在是没看下去了 其实演技是不错 就是故事情节
2009.02.13好混乱,我不喜欢。
一看泡妞的情节就是leonardo的style。……“不要认为那些为主而死的人已经死去。”一个宣扬自由国度的特工,在战争硝烟中找到了他要的自由。
还不错,对恐怖主义的另外一种理解
Nobody's innocent in this shit.
Ridley Scott是一个有自我反思精神的导演。电影的角度独特,算是告诫美国人,不要老是这么自大。
需要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20180529 02:51 GTL 怎么没把吖宰了?最后关头又尼玛被救了,还有内罗素装逼货,一直尼玛口香糖耳机
看得小盹了下下。看似反恐片,实则中情局相关的间谍悬疑片,又放在了中东背景下,也顺带放入了关于宗教冲突、民族仇恨、恐怖主义等情节。在Ridley Scott手里这故事本身并未拍得多引人入胜,虽然他的名气吸引来两位有号召力的实力派男星,但仍未挽救下题材上的太过严肃乏味而导致的冷场。
信息量超大的电影,翻译得十分一般,影响了观影~在战争里,没有人无罪
本来4分,仲有1分私人醒比Leonardo DiCaprio, 越老越有型的典范!
觉得那个twist可以来得再早点,差一点就失去兴趣了。
老一般哦老
总觉得最后是约旦人吃了大便宜。听到小李说"I might stay here forever" 我还以为他结果是要牺牲在这里呢。呵呵。想太多了。
美国在中东的战争~除了谎言和贪婪~看不到任何人性和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