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随处可见那种造型特别夸张的人型生物,放在唐朝肯定被孙大圣当做妖怪统统收拾了。
我就纳闷儿了这么做有啥意义呢?
后来才发现,这真是没啥意义。
本来打算当那啥片看看(你懂的),不过越看越恶心。
这片子从头到尾就是在说一女的生活特空虚,感觉自己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觉得干啥都没劲,看着个东西挺好玩的就去玩玩。
至于节操啥的早就不知道被抛到哪去了,然后跟同样不知道活着该干啥的哥们啪啪啪。
啪的跟呼吸一样都觉得没意思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也都搞完了,炮友也终于结束了空虚的煎熬往生极乐了(估计也没佛祖上帝愿意接收就是了),然后又开始空虚迷茫了。
总有人喜欢说这是日本经济衰落后的阵痛迷茫啥的,这根本跟经济如何没有半毛钱关系!
完全属于信仰问题!
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跟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平凡已经无法满足自己,所以才向往那些旁门左道的东西。
说句实话,这就属于闲出毛病来了,要是每天在工地上搬砖14小时,才能吃饭睡觉,还用得着在这蛋疼的搞七搞八么?
唯一的念头就是赶快下班吃饭洗澡睡觉吧!
什么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什么样的人,胡图族人认为屠杀图西族人是民族骄傲,纳粹德国认为犹太人是劣等种族,都是病态社会环境造成的,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产生了这种非主流滋生的怪异现象?
如何去根治它?
而不是美化屠杀,人云亦云!
只有痛是真的。
他的死终于令她感到痛,比蛇舌,比纹身,比SM来得更猛烈,更持久,她恐怕是要迷恋终生了。
是的,即使是阿柴杀了阿马,即使阿柴蹂躏了阿马那也没关系,即使她睡在阿柴身边也没关系。
因为他已经足够令她痛了。
这一切跟爱情无关,只同爱有关。
爱,我们需要很多很多的爱。
如果没有爱,就让我们死吧。
如果死不了,就让我们痛吧。
让我们痛。
只有痛是真的。
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解释了一切
小说《蛇舌》好象并没有单独发行的中译单行本,几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小说是在一个名为《咸味兜风——“芥川奖”获奖小说选》的集子里。
集子里一共三篇小说,《蛇舌》是第一篇,《咸味兜风》是第二篇,讲一个少妇和老头的故事,还有一篇是《别了,我们的生活》,介绍上说是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名篇。
如何会把这三篇小说选到一起应该是有学问的,这里只关注《蛇舌》就不去多说。
《蛇舌》作者金原瞳,一个“80后叛逆美女作家”,《蛇舌》是她的处女作,也让她成为“芥川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而所谓“蛇舌”,即“开叉的舌头,象蛇呀、蜥蜴呀那样的舌头”,小说讲的就是一个迷上身体改造、想把舌头弄成蛇舌的女孩路易和两个“庞客”青年阿马、阿柴之间的故事。
“芥川奖”的光环,作者的身份,以及内容“惊世骇俗”,使得小说倍受关注并畅销一时。
比较让人好奇的是,《蛇舌》今年才完成电影版制作上映(小说2004年得“芥川奖”),而且也似乎并非热门,尽管《蛇舌》“不仅构建出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也深刻传达了生于现世的女子心情”(村上龙语),始终还是非主流的吧。
电影和小说相比较,因为小说本身的语言和结构都并不复杂,电影基本就照着小说走。
偶有的不同是电影将小说中分散叙述的关联内容放回一起(路易和阿马的相识)。
另外电影在片头片尾加入了城市街景的片段,片头是通过闹市众多的电视墙展现牙套、健美等现实中正常的身体改造,片尾则是主角路易一个人在接头怅然的蹲下。
这些会对主题的烘托起到多少作用不好说,但至少比引用文字作大量的旁白独白的好。
小说的篇幅不长,读小说和看电影花的时间差不多(电影有两个小时,读小说可能还快一点)。
而媒介不同,效果当然也有所不同,电影视觉感受更强烈,小说则细腻更容易进入一些。
文字与影象之争的老话题,人物方面,文字呈现出的是某一个人,而落实到影象则具体为那一个人,具体的形象是否与读过文字者所想的那样是否接受会是个问题;另外就是文字的余味、话外音如何用影象来补足(引用文字作旁白独白是最无能的方式,这样直接看文字就好了)。
为何选择这样的题材,小说作者本人表示,最初写作的动机是要分析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身体改造感兴趣的人们的心理。
小说中的这一另类族群,姑且称之为迷恋“身体游戏”的人,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蛇舌、打孔、纹身等身体表面的改造,还有包含SM的性爱。
对这一特定族群的描写分析,其实也适用于当代年轻人的普遍心态,主要就是自身的“存在感”以及和外界的“沟通”。
只是有些人的感受更激烈、态度和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也与别人不同,才成了旁人眼中的“另类”。
主角之一的阿马,虽然有着红色鸡冠发、脸上大量的针环、蛇舌以及后背上的大龙纹身,但真实的他却与外表有极大的反差,谦逊有礼而且专情不乱搞,甚至做起爱来也永远普通样式没什么花招。
为什么他钟情于身体改造呢,下面一段情节或许能说明些什么。
路易和她女伴跟阿马一起走在街头,女伴是第一次见到阿马,开始很惊讶于他的外表但之后对其印象却很好,一路又感叹有了阿马路人都会主动让路,也没有发传单和送纸巾的人上前。
于是这一身吓人的装扮就成了阿马对抗外界最简单又最有力的武器,虽然有“注意我但别惹我”的矛盾在,但最根本的还是直接的拒绝。
但是关系到身边最亲的人或是他自己的时候,就不伪装或逃避了,而习惯于拒绝的他处理起来就会简单偏激缺乏弹性,过程和后果都难以预料。
阿马为了路易打死了流氓、自己最后又受虐致死,皆是由此。
路易被阿马的外表吸引,又因为阿马认识了阿柴,从“普通人”一步步走了进来。
先是受阿马影响蛇舌、纹身等身体改造的刺激,而阿马表面之下的东西也很平常,她就投到阿柴的怀抱,寻求他施虐的性爱的刺激。
之后,连受虐的刺激都不起作用了,路易一面沉迷于酒精的麻醉,一面又加快蛇舌的进程用自虐来保持刺激。
蛇舌完成之后呢?
或许还能找到新的刺激,但身体游戏注定不是解决之道,至少对路易来说,在这里得不到她无目标在寻找的。
而阿柴,他是纹身师,又是“SM”中的“S”,是主动者掌控者,他在三个人中走的最远,在需要处理正常关系的时候,却只会用更极端的方式。
种种细节暗示,是阿柴虐杀了阿马,他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得到正常关系(想和路易在一起、想和她结婚)而采用的非正常手段。
阿马的死,或许会给路易和阿柴带来提醒和改变,路易让阿柴改变一下造型,阿柴说自己做的梦,都是一点点可能改变的迹象。
“在这阳光普照,没有一丝一毫阴暗角落能容我藏身的世界上,起码我得找到一个方法,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影子来遮住自己。
”小说和电影都只是指出生存艰辛的困境,而改变也并不意味着这是对那是错,而是新的机会,并学习着坚强。
【蛇信与舌环】叫“路易”的常为男子,印象中都是老头,在评论中看到女主角的名字让我一时间对不上号。
从猎奇到偷情,从穿孔到纹身,路易都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漠,即便有兴趣,也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未十分热衷,亦不断然拒绝。
温吞的路易表现出的好奇多过思考,裸露的肉体躲过心思,可以看出她在追求变化,寻找答案,至于为什么,她应该并不清楚,只是觉得空虚所以不断接受新的体验。
在寻常的与人交往中,路易有说有笑,甚至为舌头上的穿孔有着小小而可爱的炫耀,她对阿玛那种类似大姐姐的关怀令角色充实、饱满,与阿玛敢爱敢恨无所畏惧的性格也确然配得上;但诡异的阿柴呢?
路易想必根本没想要了解他,只是一味接受,仿佛没有底线。
阿玛有着长长的睫毛,高挑的身材,迷人的笑容,美好的内心,路易因为担心他因被捕而让他改变怪异的装扮,但单纯和善良并不能从阴暗、暴力与妒火中拯救他。
虽猜到阿玛的死因,路易却仍旧表现得十分麻木,即便她几乎确认凶手便是阿柴,却毅然在掩饰,在傻笑,然后漫无目的在街上行走,忽然蹲下来,面露绝望,不知所谓,权当作终结。
片中路易在解释为何不想要给背后的龙和麒麟纹上眼睛时,曾说那是因为害怕它们逃跑,没有眼睛便不会飞走了。
但事实上从纹身开始路易便好像完成了一次进化一样,和怪里怪气、性格阴沉的阿柴走得过近,这令阿玛担心。
为改造身体而在舌头中央剌开的缝隙越撕越大,阿柴对路易的占有欲也愈加强烈,路易拥有了永远也不会离开她,永远也不会背叛她的刺青,她的变化也日益明显,拥有了外人看来想要的东西,内心却更加不知所终。
“在完成了刺青和蛇舌之后,我还会考虑些什么呢,我一直都是这样一无所有,对什么都不在意,所以我的未来,还有我的刺青和蛇舌,肯定都不会有任何意义的。
”这些想法阿玛是不会理解的,那么对于她,他又算什么。
阿玛或许猜到了路易空虚而求死的心境,但他一定不知道她在考虑该让谁以什么方式来终结她的生命,那是她自己自私的决定,也没有谁真正能够干涉到她。
相比之下,其他任何人发生的任何事,此时都对她没有任何价值。
轰鸣的新干线,午夜满是雪花的电视画面,阿柴积极帮助路易寻找阿玛,因为他知道没有结果,这一徒劳无功的过程只证明了一件事,那便是路易对阿玛的感情并非看起来那么不堪一击,但这又如何呢?
就好像寻找并不能拯救阿玛,方才觉悟的情感亦不能解决已然发生在路易身上的问题,也不是任何好转的证据。
女人的暴行是没有底线的,甚至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作为一种出口。
在这一点上,连阿柴也无计可施。
“阿玛不是你对付得了的人,你也不是阿玛对付得了的人,你们之间不太协调。
”阿柴说的很明白,所以他找人干掉了阿玛,觉得这是适当的;所以他问路易是否可以嫁给他,觉得这是对的。
为什么恰好是她?
仅仅只是想结婚了而已么?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许阅读小说可以一窥究竟,但多半仍旧是个谜。
影片最大的悲哀在于即便阿玛失踪,路易却无法申报立案,因为她并不知道阿玛的真名,他们的关系也就因此并不成立,不成立么?
或许吧,只是探讨一种官方说法。
所以阿柴问起她的真名,家人,年龄,路易才意识到这些最基本的对话从未发生在她和阿玛之间,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她又在悲哀些什么呢?
所以即便路易隐约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做不出任何反应,盲目地傻笑以掩饰内心的无助。
“长点头发出来吧。
我喜欢长头发的。
”“也对,偶尔留点头发也好。
”生活的异端大都会妥协,于是路易砸碎阿玛送给他的断牙,就水服下,那曾经作为爱情的证据,即便是暴力,是扭打,是误杀——这样,她便有理由了却这段挣扎;她还是为龙与麒麟刺上了眼睛,这次是有了正当的理由,该走的都走了,即便有阿柴在,她也仍旧是一个人。
此刻割裂舌头的阵痛,便像是成长。
“我感觉我身体里有一条河。
”她捧起一瓶矿泉水,喝着,水自唇角流淌。
“我做了个很奇怪的梦。
”阿柴隔着墙壁,与路易背对着靠在一起。
“什么梦?
”“和以前很好的朋友在一起玩,可是我在碰头的时候迟到了很久。
然后他和她的朋友竟然唱着歌来表示他们的不满。
我被五六个人围着听他们唱歌,充斥着不满的歌曲。
”阿柴已经看到生活的湍流,路易业已被飞速流逝的时光晃晕,舌头上的钢环正在逐渐剌开她的舌头,或许不久她就能够像阿玛那样拥有改造过的身体,拥有蛇一样的信子。
他们大概度过了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个折点,是否一起走下去并不重要,昨天的悲伤只是一块块后被的疤痕,有,但并不是时刻都会看到。
等到舌头上的裂痕继续扩张,99尺寸,100尺寸,到那时路易所说的那条河,应该会流的更为湍急。
【相似的情形】东京涉谷的街头是当代日本的一个符号,远在10多年前原田真人《涩谷24小时》便将欲望与漂泊附加的不安、浮躁影像化,并于98年来到一衣带水的香港,随之我们已可通过各式途径见到大量此类残酷青春映像。
《蛇舌》在制作上和香港电视电影并无二致,场景变化甚至更少,外景基本很随意,大量的室内对手戏并不需太多开支,这么对待金原瞳的原著似乎拉低了芥川奖作品的待遇,毕竟龙之介本人的小说《竹林中》曾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罗生门》的参照,黑泽明凭借此篇所获得的殊荣有目共睹,但时至今日略显怠慢的改编手笔是否令“名作”的视觉想象力大打折扣,我不敢妄断。
同样是改编,加藤幸子82年芥川奖作品《梦墙》在今年三月份召开开机发布会,又是旅日华人扬威东京电影节《樱桃》导演张加贝,又是中日友谊联手打造二战情感巨制,又是原女主角酒井法子受右翼恐吓,又是童星,又是海选,炒作一番番,爆料一段段,《蛇舌》怎么说也无法同日而语。
没看过原作,据评论当不是过于矫情的文本。
《活着》被改编时,余华并没有追究电影是否完全忠于原作,以什么方式,用什么演员,有什么反响都没有关系,因为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如果彼此能够因另一方而被关注,那么便是值得鼓舞的事情。
至于因电影的拙劣与否而影响到观众对原作的判断,未曾有之。
鲜有问津的原作会因此影视作品的传播而得以关注,尤其是电影名声在外之后,各种引进与翻译便在日程之中了。
《朗读者》、《追风筝的人》、《情书》、《嫌疑人x的献身》、《海上钢琴师》、《东京铁塔》例子不胜枚举,这种仅仅为了赶时髦而翻译来卖钱的译作虽然丰富了市场,但真正讲究的翻译却凤毛麟角,相比之下,公德心远不及字幕组。
就《蛇舌》而言,只不过因影片小众而致使这种再关注极为有限,不过好在看起来这部小说本来便是私人的,情绪的,内在的。
对于涩谷,大概同类题材从不是稀缺资源吧。
【年轻的作者】2007,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日子》,23岁。
2004,金原瞳《蛇信与舌环》,20岁。
2004,绵矢丽莎《欠踹的背影》,19岁。
早年间大江健三郎、丸山健二、平野启一郎和石原慎太郎均以23岁夺得芥川奖,该奖对于嫩苗的助长毋庸置疑,但是否如新概念般起到致命疗效,我并没有发言权。
十分明确的是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文学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题材,在中国则是提供大量雷同、乏味的臆想作品,好处在于终于认识到中国除了贪污腐败、婚外恋、农民题材的作品还有别的可写,坏处大家扪心自问吧,媒体导向俨然进化成牛仔裤的拉链,一路到底绝不迟疑。
国内的模仿真可谓低端中的低端,同样是青春题材,批量生产的图书与网文甚至都达不到《池袋西口公园》所描述的表面世界,充满了想当然的意淫与拙劣的调戏;更不用说能够媲美石田衣良平滑的语感及字里行间的善意,将凶残的事情写得宠辱不惊是需要阅历的,所以是四十余岁的石田衣良,而非某某某某某。
既便如此,2000年改编的连续剧仍旧无法使我满意,从石田的叙事中可以发现很多宝贵的情绪,作者对于这种极易浮躁的题材处理得井井有条,拿得住,亦十分老练,以入围128回直木奖候补的《骨音》为最,情绪异常节制,却又是令人彷徨的故事。
正是这一点和国内的青春文学迥异,可能和年龄有关,作为广告文案的石田对读者的情绪有令人咋舌的控制力。
日文阅读与写作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都难以成行,所以难以领略原文的风采,44岁的华人女作家杨逸《浸着时光的早晨》获得139回芥川奖无疑是一件好事,但那毕竟是在邻邦,本人能力有限无法究其原因,只是无论译成中文还是推广开去,语境的变化都显棘手,然而译者和出版社急功近利的态度与手法,说真的,无计可施。
2009.03.25 北京
舌环针刺穿她舌头的瞬间,眼泪涌出在她微颤的睫毛之下,在疼痛的刹那,脑海里翻腾起与眼前这个男人交合的幻想场景,他掐着她的脖子,头顶上是这间暗室里唯一的惨白色灯泡。
多么放肆的疼痛追求,多么扭曲病态的美。
看完电影情绪仍然久久不散,就去翻了小说。
虽然很cult,题材出挑,但是确如村上龙所说的“细节真实”,“捕捉到了放纵生活中闪露的情感”。
不长的篇幅中每个情节都有记忆点,情绪着墨不多但勾勒到位,所以读起来很有沉浸感,可以窥见混乱衰退的经济前景之下,年轻人不安定的放纵生活,冷漠缺爱、迷茫的精神世界。
想谈一下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路易想象蛇舌完成后的心情是,“也许有人说我是违背上帝,也许有人说我过于任性,我的人生是无所有、无所忌、无所咎的。
我的未来、我的纹身、我的蛇舌,肯定是无意义的”,以及“所有这个词是悲哀的,东西到了手,就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了,到手前的兴奋和欲望也消失了......一切人都兼备M或S的要素吧”。
通常,“所有”是件快乐的事情,但路易却只着重于“所有”状态完成后的空洞。
路易的受虐情结,以及她对疼痛的追求,或许也是追求在疼痛中产生更强烈的活着的实感。
阿玛死后路易想,“最好所有的东西都化作我,都融为我,阿玛也一样要融进我体内爱我。
如果不能在我眼前,就化作我。
这样就不会品尝如此的孤寂。
”表面上,这是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角度、逃避伤害的交往方式,但背后是她一直孤独、空虚无依的精神世界。
轻描淡写的一句“双亲健在,但那个家和我没一点关系”,蜻蜓点水却足够冰冷,一个19岁孤身一人,没有家庭的缺爱流浪女孩,她与这个世界实感的联结是什么呢?
曾经这个联结是阿玛,却已经消失了。
她太奋力抓住拥有的一切,厌倦拥有后的空洞,更不能承受失去的空虚。
而之后路易将阿玛对她爱的证明---被阿玛暴揍的小混混的两颗牙齿,合着啤酒吞进肚子里,从而让阿玛的爱溶入自己的身体,就很好理解了,这就是路易偏执占有的方式。
尽管知道“所有”无意义,还是在不停失去,只好不停盘点着:我能掌握的是什么呢?
我拥有的又有哪些呢?
我如何才能永远拥有他人的爱和陪伴呢?
这个叛逆的青年,壳子之下是个孤独缺爱的小孩子。
可是一切的关系都是脆弱的,永恒只存在于瞬间,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摇摇欲坠的路易,又怎么能拥有坚强面对现实的力量。
小说最后写路易早起喝冰箱里的水,“水穿过了舌头上的孔,仿佛自己的身体里开了条河,冰冷的水朝着我身体的下游流下去......如果把舌环扩大到00G,河流会更加湍急吧。
”路易终于拥有了这么鲜活生动的体验,我很想问问她,你找到舌环的意义了吗,还有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以及真正的生活体验呢?
你现在看到什么是爱呢?
虽然我也不知道,但我想真实的活着是基本的,痛苦烦恼都是基本的,肉体和精神的体验都鲜活了,才可说是其他的一切是真实的。
身体里的河流这个感受的比喻很恰当,活着的体验就在每一次喝水的冰凉,每一次拥有和失去的难受,每一次爱和被爱。
p.s.有趣的是,《蛇舌》这两个男性形象都不是传统的“小混混”。
阿玛对“我”反复的叮嘱,紧紧的拥抱,直率的表达“可我实在是太爱你了啊” ,可以说是孩子气,也是真的真诚单纯。
而往往俯瞰别人的阿柴,我的理解是,阿柴是企图超越于最高力量(即决定他人生死)的这一极致,然后才在后期滋生过平淡日子的想法。
电影的选角很好。
这二人的形象是值得玩味的,神秘的,像神和孩子,又或者是在这两者间流动的。
很绝望,真的特别绝望,比看人间失格还要让人绝望,从路易一开始在涉谷街头毫无目的的乱走,到最后同样的场景,她都是一无所有,甚至心里更空了,更加如同行尸走肉了。
阿玛,总觉得他是个好好引导就绝对不会变坏的小孩儿,特别纯真善良,以至于我本来对他的造型挺讨厌的,后来却越来越喜欢他,可这样的他最后却那么悲惨地死去,甚至死前都没能和路易说上最后一句话。
阿柴真的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我喜欢他每次在路易惊慌失措时保护她引导她,我讨厌他满身的纹身,讨厌他sm,讨厌他杀了我最喜欢的阿玛。
因为偏爱〈旋爱〉里那个古怪的小妮子,把根据芥川奖得奖小说翻拍的电影〈蛇舌〉找来看,没想到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黑色禁忌题材电影看过不少,但〈蛇舌〉并不是靠刻意堆积此类元素哗众取宠的片子。
片子的优秀一半归功于原著的出色,一半归功于这群电影人对故事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很惊奇导演是个 70多岁的老头子,他对时下年轻人的形态非常了然,不戴有色眼镜,用最真实的手法来拍摄每一个镜头。
阿玛是个朋克小哥。
正如路易所说的,他是外表朋克系内心治愈系,刚出场的时候有点吓人,后面就越来越讨人喜欢。
按一般的故事逻辑是,外表很拽的男生实际是只软脚虾。
当路易和朋友被流氓骚扰时,我以为阿玛会扭头就跑,没想到他一个挑两个,非常凶猛。
对路易却很温柔,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细心呵护事事以她为先,也会像小孩子一样依赖她,听她的话,撒娇和吃醋。
可是,这样的阿玛有另一面。
另一个他有严重暴力倾向,喜欢和男人玩危险的SM游戏,这在别人看到他的第一眼也许更容易察觉,相处久了反而被他的温柔所蒙蔽。
人多多少少都有双重人格,阿玛分裂得很纯粹。
他就像硬币,不是正面就是反面。
光明面很光明,黑暗面很黑暗。
他执意不告诉路易关于自己的真实情况,是希望把路易当作光明世界的纽带。
阿玛理想中的路易是个纯真的女孩,只要被他疼爱被他保护就满足的女孩。
阿玛想要她永远住在自己的光明世界中,不要涉足黑暗。
而阿柴则是路易黑暗世界的主宰。
关于阿柴和阿玛的关系,电影中并没有直接展示,只是通过路易脑海中的联想来体现。
但是对阿玛最后被折磨得惨不忍睹的尸体有详尽的描述,足以证明阿玛的黑暗世界是如何让人不寒而栗。
路易爱打扮爱玩,人生没目标两性关系混乱,好象没有灵魂一般。
其实,路易有灵魂,她是个真性情的人。
路易并不人云亦云爱慕虚荣,也不是只会索取不懂付出的自私鬼。
她表面玩世不恭无牵无挂,实际上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她很孤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跟世界貌合神离。
当阿玛走近她,成了她和现实世界的纽带。
阿玛给她安全感,给她爱,阿玛是她最信任的人。
她也爱阿玛,努力保护他,甚至包庇他,并不因为他犯了罪就离弃他。
可是对于路易来说像天使一般的阿玛却不告诉她真名、年龄、出身,连他每天去哪打工都不说。
最后,他用死摧毁了路易的精神庇护所,让她变成行尸走肉。
阿柴是路易的魔鬼,引诱她偷偷背叛阿玛,把她拖进疯狂的深渊。
阿柴在路易完好的舌头上穿洞,在她洁净的皮肤上刻画,肆意蹂躏她被阿玛细心保护的身体。
但很分裂的是,阿柴这个最危险的男人却最值得托付。
他一脸认真地跟路易提结婚,很羞涩地把自己做的戒指送给她,在阿玛死后成为路易坚实的依靠,把她从崩溃边缘拯救回来。
他甚至很正经地告诉路易自己的真名,并且希望能跟路易的父母见见面。
这些本该由阿玛来做的事,却是由阿柴来做。
阿柴背着路易杀死了阿玛,但那并不是为了和阿玛争夺她。
那只是阿柴和阿玛之间的爱的方式。
他想杀阿玛,阿玛也想被他杀,所以他们就这么做了。
阿柴内心的黑暗被阿玛消化,所以他在路易面前就越来越展现出光明的一面,到最后甚至可以像阿玛那样和她温馨地相拥共眠,这在路易认识他的最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路易是个幸福的女孩子,两个男人都愿意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对着她。
当路易得知杀害阿玛的不是黑帮而是阿柴时,她不但不再对警方施压,反而买来新的线香不动声色地帮阿柴掩盖罪证,就像当初袒护阿玛那样。
也许有人会觉得路易对死去的阿玛很无情,但事实并非如此。
她把阿玛送给她的爱情信物,流氓的两颗大牙碾碎了和酒吞,从此,阿玛的爱永远地和她融为一体。
不忘记死去的情人,善待活着的情人,路易的爱是强烈而深沉的。
在这三个主角复杂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背着别人的秘密。
阿玛不让路易知道他和阿柴的秘密,路易不让阿玛知道她和阿柴的秘密,而阿柴不但要对双方保守秘密,还要对路易隐瞒杀死阿玛的秘密。
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每个人却都佯装不知。
这究竟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超越的寂寞,还是人与人之间无须言说的温柔呢?
吉高由里子作为一个新人,表演得不装不作自然而然。
对于这么年轻的演员来说,或多或少是带着本色去演绎,这时候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演技,而在于本人的独特魅力。
吉高身上有种飘飘忽忽与世界疏离的气质,和人物性格很契合。
高良健吾表演得不好不坏,长相有点余文乐。
ARATA的表演很有张力。
这个模特出身的影坛怪人常在文艺片中出没,很低调也很有才,阿柴这角色非他莫属。
片子里还有小栗旬、藤原龙也和唐泽寿明客串,虽然镜头少但很吸引眼球。
有人说片子里“因为痛所以知道自己还活着”这种说法很矫情。
我想,简单地把这视为矫情的人,否定了个体的差异性,正如太宰治所言,把每个人都视为同样的,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体验,没有共鸣不等于不存在。
想和喜欢的人有一样的纹身图案的纯真的心情,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所以想用纹身留住点什么的悲伤的心情,想用疼痛来确定自身存在感的强烈的心情,经历过的人自然明白。
虽然我也已经到了有话好好说的年纪,但对于少年人激烈的言行仍旧抱着尊重,甚至在看着他们的时候心有戚戚,毕竟那也是自己的过往。
70多岁的蜷川爷爷都能理解青春,凭什么有人要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姿态啊!
所有的故事开始于新街口那家著名的JJ迪厅里一个装逼朋克男向一个西单范儿女展示自己的蛇舌西单女立即感受了朋克男的牛逼遂ONS之合体之后两人就开始同居并谈起了恋爱(现在的90后啊!!
这都什么价值观和感情观)西单女夜观朋克男的纹身和蛇舌由衷的感觉到:太J8牛逼啦!
于是她也想搞个纹身弄个蛇舌于是朋克男带西单女去找纹身师傅这个纹身师傅不是别人正是朋克男的专属纹身师--满身涂鸦男为什么说是专属纹身师呢因为朋克男以前跟涂鸦男曾经合体数次orz....西单妹做完蛇舌的第一个步骤:打洞后强烈要求涂鸦男给她弄个牛逼纹身涂鸦男说:哎呀大妹子,咱俩一见如故,我不能收你钱。
西单妹说:哥,我一见你就湿了!
于是俩人搞之。
捆绑呐、窒息呐等等soft-core场面频频出现。
某次西单妹带姐们跟朋克男去吃小肥羊吃完跟五道口被几个冒充黑社会的棒子拦截棒子们调戏西单妹及其小姐妹本来以为朋克男会暴露其装逼的本质而被女性不耻男性嘲笑结果!!
朋克男小宇宙充分燃烧!!
以一敌二,满血通关两百分!!
铁拳的结果是一棒子直接领了便当事后西单妹很是感动当年闯关东时也没这么够爷们的汉子啊!
为了小妹我,杀了棒子男!
为了防止朋克男被警方抓到,还特意帮朋克男换染了发色来打掩护真是贴心又贴体由此我开始担心涂鸦男会不得好死毕竟朋克男还是会爆发的几次涂鸦男跟西单妹的床戏我都是绷着神经期待着朋克男冲入镜头大杀四方结果最后朋克男失踪过了两天警方找到朋克男的尸体那真是一个惨不忍睹尿道插线香,菊花玄机藏西单妹沉痛缅怀前男友警方一验,这线香跟涂鸦男家的牌子一样观众心里一惊:小宇宙都没用,朋克男在涂鸦男面前就是个渣啊!!
西单妹得知后,又特意帮涂鸦男换了线香来打掩护真是贴心又贴体从此西单妹跟涂鸦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扯淡完了,说点陈年往事当年是直接站光合作用柜台前看完这本小说的唏嘘半宿这类人生的意义很是微妙小说还算是表现出来了电影只能让人觉得这帮西单妹朋克男涂鸦男都活该PS:电影的性爱场面我觉得跟其他场景压根不是一导演拍的那几幕床戏的用光和镜头太美了
约十年前看了这部电影,是出于对高良和吉高的喜爱才点开,当时的我看它多少有点囫囵吞枣,但莫名相信觉得Shiba爱的是Ama。
最近重新回头看到其他的意见,为了完善一下自己的想法又结合原作(上译版)做了一些剧情上的收集。
关于Shiba和Ama的关系,也翻了一些评论和分析,但发现似乎没有人提Ama戏言的全名(也可能是我没看到)——Amadeusu。
Amadeusu-アマデウス看到时总觉得这个名字很眼熟,于是去搜了一下,发现有“被神爱着的人”的含义,为了确认日语语境也有这个说法,又去日网搜了片假名。
日网对アマデウス的解释可以看到在日语社会同样有着类似的解释,「神が愛する男」,既然Shiba自称神子,那么当年我潜意识的认为,或许能得到一些佐证。
关于名字还有更多的推测。
Ama自己似乎也没有深究过名字的含义,单纯的他估计只觉得很酷吧。
Ama原名雨田和则,从他的人物设定上看,应该比较难给自己起这个昵称。
但是作为唯一已知的他的“朋友”Shiba,根据下图的对话,却是有着这种水平的。
因此,猜测是自比为神的Shiba给Ama起这个名字,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Shiba具有外语能力的佐证除此之外,如果他们不是有SM关系的话,Ama这种能把人打死的人,怎么会悄无声息被折磨后杀掉呢。
Ama死了以后,Shiba开始温柔对待Ruyi了,因为他不再需要去恨夺走了Ama的爱的人,甚至可以把纹有龙和麒麟的Ruyi当作自己和Ama的载体。
关于Ruyi背后的纹身,可以注意到电影和书中的展现:
一直看着Ruyi的后背在这场性爱中,Shiba关注纹身比Ruyi这个人更多。
同时还有一个略为脑补的猜测,关于为什么Ruyi提出不纹瞳仁时,Shiba的反应有些夸张,他在这次刺青的工作中融入了更多的对Ama的感情,而缺少瞳仁必然会导致情感表现的缺失。
难得惊愕的Shiba先生至于麒麟纹身,据说纹有麒麟的人会受到惩罚,除了自焚的画师,纹了麒麟的人还有Ruyi和Shiba。
能给予Ruyi爱的Ama死掉了,能给予她情欲的Shiba变成了木月。
那Shiba得到了什么惩罚呢,神才能改造人体,Ruyi想神子是不会杀人的,杀掉Ama的他也从神位坠落,放弃曾经工作的他从神子变成了凡人。
另外还有一点小考证,关于暴露了Shiba行径的Ecstasy:
Ecstasy-狂喜1.英文解释 a state of extreme happiness, especially when feeling pleasure2.日文解释 快感が最高潮に達して無我夢中の状態になること。
忘我。
Shiba形容杀人是舒服的行为,在按照计划杀掉Ama的过程中,他和Ama是不是也达到了愉悦的巅峰。
因为想要占有Ruyi而杀害Ama,会是这样愉悦的心情吗?
除了其他评论提到的地方外,基本也就做了上述的一些Shiba对Ama情感论证的补充。
剩下部分就是对Ama情感的猜测(毫无根据的推断不要当真):书中的一些翻译有些微妙,暂时不具有阅读日文原文的能力,只能根据中译进行分析。
Ama问Shiba没有对Ruyi做什么吧。
虽然也可以作为Shiba对Ruyi感兴趣的证明,但是Ama说过不懂Shiba在想什么(也可以侧面映证Ama不知道名字的含义,假如真是Shiba给他起的昵称)。
这么看的话,像是Ama知道Shiba男女不忌,以为自己之前和Shiba只是肉体上的相互满足,因此担心他看上Ruyi,但不知道对方想占有的其实是自己。
如果这样的话,单箭头的Shiba是否有想过,一直在自己身边的Ama会有那么执着的爱着别人的那天,是否曾认为会和Ama一起生活下去的只有自己呢?
根据其他评论的推测,Ama是在发现自己杀人后,去找Shiba说要带Ruyi离开时被杀害的。
逐渐接受Ruyi参与的Shiba,或许无法接受Ama的彻底离去,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吧。
只恨自己看不懂原文,好想通过最能体现作者意愿的文字去从字里行间理解。
做爱时只盯着Ruyi后背刺青的Shiba,和Ama在一起笑得很开心的Shiba,求朋友帮Ama找工作的Shiba,做朋克风夸张戒指的Shiba,梦到自己迟到许久的Shiba……
不愿意从被子里出来(从梦里醒来)的木月先生,你在梦里看到的是谁的样貌,你的身体里是否也流淌着一条空洞的河流呢?
看完觉得,日本人予爱以痛的本事真是变态的强啊。
当然这三颗星是给由里子的,为她出位的表演。
只论剧情的话,二星足矣。
本来看前半部的时候还多少带点惊喜,能叫我默默感叹‘哦,日本电影终于不再乏味’总算也有‘慢节凑基础上的耀眼之作了’可惜啊,这种惊喜并没有坚持到最后。
金原瞳的原著虽然得了芥川大奖,但要说特别之处,大概就是书中对当下日本年轻人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双重描写了吧,空虚堕落漠然无助,说有多不堪就有多不堪,仿佛是金融危机下日本原生态集体末落的缩影,不是说‘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么,有如此‘美好’未来的日本,真是前途堪忧。
故事本身没多复杂,尽管加上了谋杀案做噱头,也还是平平。
女主角路易年轻、轻浮,有着所有年轻人都有的寂寞空虚,除了继承了日本人骨子里的终极追寻,追求那种‘活着的感觉’之外,她还有点特别的——‘痛感迟钝’。
每天浑浑噩噩,戴着耳机享受无声,把自己隔绝在世界之外。
她与男一号阿玛之间开始的也很仓促,某天在夜店被阿玛的蛇舌吸引之后,她就跟他同居了。
cos成年人过家家的日子看上去‘很美’,可终究不可靠,当阿玛为了保护路易搞出了人命之后,很美就不美了。
路易渐渐开始厌烦阿玛小孩子式的爱情方式,转而追求更能令她有‘存在感’的与纹身师阿柴的‘痛苦’恋情以及酒精的安慰。
其实虐待狂阿柴说不定更适合痛觉迟钝的路易,至少两人在SM的时候很合拍。
估计路易自己也这么想过吧?
所以她对阿玛越来越冷淡,在阿玛彻底消失的那天早上,她也只是背对着他,说了句冷淡的走好。
她没想到,那就是永别了。
第二天,像宠物狗一样粘着自己的阿玛不见了,到处都找不到他。
沉迷纹身和酒精的路易终于清醒,开始了漫长绝望的寻找。
她发现她没法去报人口失踪,因为她连阿玛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
更别提他平常都在哪里打工、交什么朋友、家人是否健在等等,这简直让她无从找起。
她只好求助于唯一联系着她和阿玛的朋友,阿柴。
阿柴表现得相当成熟稳重,或者该说,SM以外,这人一直都很成熟稳重,和路易阿玛比起来完全一副‘大人’的样子。
路易哭着找到他,也亏阿柴能压抑住‘看到路易流泪就有性冲动’的本性,还耐心十足的陪着她找人。
不过可能是他从头到尾都太冷静了,总是给人琢磨不透的感觉,就像阿玛说的‘有时候我也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
这种隐隐的不安,在找到阿玛的尸体之后,达到了高潮。
路易注意到一些细节。
比如‘阿玛的身体曾经被人强奸’、‘犯人还在阿玛的阴X上插过线香’,留下了种种被虐待致死的迹象。
难道这和‘有性虐癖、双性恋、还在店里点线香的阿柴有什么关系么?
’难道……阿柴曾经说过‘我杀过人’那种感觉‘很舒服’。
路易迷惑了,她好像查出了凶手,可又好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阿玛已经死了,给她两颗牙齿做定情信物的那个傻瓜阿玛,已经死了。
即使揪出凶手,又有什么意义?
阿玛不会复活。
舌头上的洞变的更大了,已经可以割蛇舌了。
路易对着镜子自言自语‘难道我要的就是这种难看的洞么?
’对啊,她要的从来就不是这些伤口、也不是蛇舌,她要的只是一开始吸引她的,阿玛,带她走出‘无声’的阿玛,傻傻的,但是很爱她的阿玛,因为阿玛有蛇舌,所以她也想要蛇舌。
她只是想和他一样而已,她只是想更加靠近阿玛而已。
她后悔自己没有更加了解阿玛,后悔自己没有更爱他多一点。
可惜一切已经结束了。
阿柴对她说过‘麒麟是圣兽,不能随便纹在身上,会有报应的’,可是她不听,还是执意纹了龙和麒麟。
她没想到,报应会应在阿玛身上。
路易于是没有再继续追问阿玛的案子,她打碎了阿玛留给她的牙齿,和着啤酒,吞了下去。
阿玛变成了她的一部分,从此永远在一起。
影片从这里开始陷入更深的空虚,路易再次戴上了耳机,隔绝了她与整个世界的声音,她又变成了一个人,但人生还要继续。
P.S 剧中的男3号、4号……不用说了,当我发现他俩的真面目时,笑的满地打滚。
没头没脑的青春,没头没脑的青春人。只是生命中的一小段,或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谁知道下一步会怎样?只是别忘了自己本不该是看起来那么弱,支撑自己的脊梁没有那么脆弱。青春最大的痛苦其实是无病呻呤。
姐老了 受不了又是疼痛又是死亡的爱情
那个床戏实在假。
木有字幕……所以不知道讲了啥,似乎是年轻人什么青春啊迷失啊在SEX与什么什么里啊那类题材~~~主题是纹身穿刺=v=正经电影呢~原本以为会更重口~~一直放着不敢大白天看~~。
原来已经3年了啊
正因为有痛楚,才会觉得自己还活着。
我再也不想看见吉高的舌头了……
重.
20岁的吉高真美真真美~~
呵呵 喜欢
開場有特色,還以為鏡頭會就此堅持女主視角,誰知兩分鐘後這手法便被捨棄。對於以疼痛為主題的故事,蜷川太過唯美恍惚,致使這部電影終被日本一大票邊緣青年電影/小說淹沒。不過其中的大尺度、激烈情感,對於女主角吉高的演藝生涯而言,真是相當好的起點。
很有腔调
观影不适
女主角真丑
20090425 19”
没什么意思
吉高由里子身体很漂亮。。。。。。男主演就没什么印象了。。。。
虐啊虐啊。。。
我想如果不是吉高迷应该撑不下去吧?太拖沓了!人物关系、情感的发展太莫名其妙了!
还是星優乃的蛇舌更好看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