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营救》,2014年10月1日的晚上在正大星美看了这部电影。
尽管这是一部2D电影,却是近年来在电影院看到的少有的剧情取胜的电影。
主角是飞机上的一个乘警。
在一班从纽约飞往伦敦的飞机上,他遭遇了异常狡猾的劫匪。
劫匪通过乘警的无线网络系统和他联系,威胁杀掉乘客以及获取赎金。
该乘警甚至不知道这个劫匪是哪个乘客,在飞机机舱的狭小空间内,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开始破案。
虽然影片结尾有些虎头蛇尾,但瑕不掩瑜,影片总体是一部成功的悬疑动作片。
另外提一句,主角Liam Neeson似乎是一位老来俏的演员,他曾经主演《辛德勒的名单》,但最近靠两部《飓风营救》归入老年打星的行列,所以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也冠以“营救”的名字。
Bill Marks(利亚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是一名空警,奉命在一架飞往伦敦的飞机上执行安保任务。
在飞行途中,他收到一个未知号码发来的短信,发短信的人对他的一切举动了如指掌,并且要求他向一个秘密账户转账1.5亿美元,否则就会每隔20分钟杀死一名航班上的乘客。
Bill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空姐Nancy(米歇尔·道克瑞 Michelle Dockery 饰)、乘客Jen(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的协助下,试图找出这个发短信的人。
但是事情的进展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意料,本来想拯救众人的Bill,却意外导致了几个人的死亡,他也被其他乘客当作一个劫机犯。
Bill是否能够力挽狂澜,即拯救机上的乘客,又洗脱自己身上的罪名?
影片的前期有片段较为明显表现了“南希”的手在哆嗦,就片中她自己解释为“依靠果汁节食”的副作用,但短期病理性的手抖原因主要是体内缺乏矿物质镁和钙,貌似果汁对于相关人体所需的营养有足够的补充,这种解释有点说不通通常来说,手哆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情绪所致,紧张亦或是害怕此片劫机者计谋策划之精细,节奏安排之紧密,介入控制之恰到好处,完全是神级的计划与执行,以至于我干脆怀疑是男主的那个逗逼上级在幕后安排,不然情节不能贯通啊。
最后跳出来的居然是两个神经病,叫人情何以堪啊。
不论是剧情还是人物,《空中营救》空难片的套路诚然并没有太大的新意,结局更是稍逊风骚,但高潮迭起,悬疑众生的剧情赋予了电影以灵态,连姆·尼森出色的演技则实为画龙点睛之笔,看那叱咤高空的孤胆雄鹰,倒也是品出了些许经典的韵味。
作为一部标签为动作片的电影,紧张刺激是做的非常成功的了,所以我给这个片子打了四颗星,如果逻辑剧情严谨些就妥妥的五星了。
我觉得一些逻辑不通的地方:1.反派前面太神,后面却那么渣。
还中二2.劫机爆炸的理由实在是过于牵强。
3.戴眼镜的反派帮男主解围,有的人说为了降到8000feet以下,但是戴眼镜的决心自杀的了,而且自己完全可以跑去厕所告诉乘务人员这一切,何必留这么一个人多此一举。
4.里面一些剧情的触发是打着打着推推搡搡出来的,比如杀另一个空警,这种完全没可控性啊,有可能男主把战友打晕或者打残。
其他貌似还有些不太舒服的地方,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完全不用那么较真,作为一个动作片让大家看的酣畅淋漓就足够了,何必弄得有点不伦不类。
很好的片子,拍的让人悬疑心惊肉跳。
设置的悬疑点真的很好,回头一想,剧情很简单:一个家庭,事业都不是很顺利的便衣空警,面对大众的不理解,误会,甚至是怀疑,担当下来,顺利的排除了险情。
成功迫降航班。
结局虽然有些过于乐观,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都活着,皆大欢喜。
但是仍然不改变这部美剧的精妙。
压力炸弹,机长死亡,剧毒针头,手机图片植入式病毒……这些都是设置的精妙之处。
从开头警察登机进入机场看到的若干人物,在后来都在机上有所呼应。
老少,男女,民族……首尾相应,最后基本都活下来了,妙哉。
涉及到一穆斯林,小白帽一顶,很让人怀疑他。
但是结果意外。
真男人!
再说说这事要是我碰上可能会咋处置。
先说,要是警察发现那个戴眼镜的有嫌疑,是不会先控制他后再解除怀疑的。
宁可错杀,不会放过的!
黑人病毒植入者这个人也早应该怀疑。
飞机座位边上恰巧有一个人程序开发员,恰巧会这伎俩,并且再警探发现他们谈话时很随意的恰好听到这一段,很蹊跷。
必有问题。
要是我,我还会怀疑警探边上的这位红头发女士。
至少是控制!
也许读面术能看出这女的不是黑类?
几句话的交谈,不应该这么信任啊。
不大懂。
还有不大明白为啥警探不对纽约警察信任呢?
为何不授权,或者不合作解决问题呢?
要是我,我会先沟通同门兄弟的。
再来说说匪徒,匪徒两个人在暴露之前怎么可能沟通呢?
并且是一个人已经有嫌疑,黑人哥们咋会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跑去勾兑呢?
匪徒用的是军事炸弹,这是很高深的技术,咋会没留好自己的后路呢?
准备跳伞,但是那么高的高度,跳伞成功率多大?
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空中飞机片。
空中片海了去了,有蛇,僵尸,有恶劣天气,有……加上911,mh117,370,这个题材几乎是永恒的灾难主题。
但是这部更切合实际,让人感觉最真切。
最符合常理。
顺带说下,我是在沃尔玛看见卖电视的播放这部片子的,当时就被场景氛围所吸引。
后来又专门找到看。
已经看了点,所以后来看那种神秘感减退好多。
总结,好!
密闭空间的戏不好拍,但这个拍的还算比较有悬念。
尽管某些地方解释的不是很明白,比如两个有预谋的劫机犯他们的目的,我听得就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高潮部分,飞机被炸裂,拼死迫降成功的剧情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不过,这样的戏码,现在不管好莱坞大片还是中国制作,不也这么搞过无数回了么?
反正观众也习惯了,谁也不追究有没科学可行性依据,是否够真实了。
单说连姆尼森这个我喜欢的演员,他这些年,虽然年岁越长,银幕英汉形象却越发突出了。
《飓风营救》系列就要出3了,还有前不久的那个失忆杀手,都演的深入人心。
自从我钟爱的尼古拉斯凯奇烂片接的越来越多之后,观赏作品更多的反而是这位曾经的“辛德勒”先生了。
他的打斗身手自不必说,尤为喜欢的是他欲言又止,甚至有些无奈的神情,深沉而内敛;关键时刻却又果敢过人。
等着看他的《飓风营救3》吧。
本片是用快节奏的悬疑来隐藏漏洞百出的剧本。
我正式将这类电影称为闷棍电影,即用闷棍一样的疑团吸引观众,直到最后观众就记得时间瞬间过去,然而问题却得不到解答,最后只记得自己很享受这段时间。
罗列一下剧本的逻辑错误1、连叔的人物是一个由于丧女而酗酒的人。
他因为酗酒和情绪失控被纽约警局开除,但随后却被联邦航空警局录取,这个剧情太多余了,何不说他一直是空警?
同样是情绪失控面临被开除的边缘,比如早上老板给他打电话,意思是要停薪留职之类的。
2、为什么要杀死机长?
抛开到底是谁杀的这个问题,机长并没有挡在恐怖分子的路上。
杀死他比杀死其他任何乘客都要难得多,一个人走过整条走道去厕所,被发现的几率也很大。
第三个人就是被很简单杀死了,影片这么设计完全是如柯南一样创造一个密室杀人案吸引观众注意力。
3、如果黑人是程序员。
为什么要让自己人的手机响。
他可以给任何一个飞机上wifi内的手机发送病毒栽赃这个人,无需掉包手机,其结果是一样的,也不会被拍到掉包手机。
4、如果连叔一生气把自己锁在厕所里,忽略他的短信。
那么恐怖分子就自己失败了。
因为a恐怖分子在8000公尺以上引爆炸弹,无法跳伞,同归于尽,无法栽赃,计划失败。
b如果炸弹在8000公尺以下引爆,则恐怖分子可以跳伞,但炸弹伤害变小,飞机可以迫降,真相可查,计划失败。
c、其他情况,台风战机击毁飞机,同归于尽,计划失败。
d、如果一切顺利,他们没被发现,但只要连叔不死,他们的钱都会被留在他的账上。
5、连叔的同事带了一大包炸弹可卡因上飞机,因为走了员工通道,为什么连叔自己不走?
还要和挡路的恐怖分子纠缠。
既然没走员工通道,那安检通道的机器遇到枪不会响吗?
他放在包里备用弹夹不会响吗?
虽然影片是大团圆结局,但“安全保障就是个谎言”这个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
从空警逃避安检大摇大摆的带毒品,到主角与上司的沟通失败,都表明这个制度的脆弱。
就像女一号所说的,“控制只是个假象,没有什么是在控制中的”。
反恐这件事不管你事前做多少预案,多少准备,对于提前做好功课的恐怖分子来说都是事前可预知的,而恐怖分子的行动则是无法预知的,一明一暗,优势尽失阿。
ps:总觉得女一号是反派,男主问她什么工作也不说,男主刚起身去厕所抽烟,她就睁开眼睛。
能刺杀机长的厕所她去过,发病毒图片也是她最先提出来的,连最后那个炸弹也是在她手中开始倒计时的,而且还在男主找不到恐怖分子而抓瞎的时候说:控制只是个假象,没有什么是在控制中的。
嗯,在床上呆了以要做毕业设计翻译的借口在床上躺了一天,恍恍惚惚玩了一天终于耐下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总是以自己奇特的方式去是否掉眼泪,去决定一部电影到底是不是好电影,然而看完之后只有右眼掉下泪水简直奇怪。
大概到现在会觉得最痛快地事情就是在受过太多委屈之后,终于被澄清的那一瞬间最如释重负。
自己奇怪的泪点也总是停留于此不再移动。
电影前半段平淡无奇的在酝酿着铺垫着情节的发展,直到男主大叔在与犯罪者的短信交流中以二十分钟死一个人的节奏开始,电影才开始有点看头,在寻找犯人的过程中,大叔每每找到一个犯罪嫌疑人时那么这个人就会以过敏啊中毒的方式死去,看到这,心里真的好想说一句,大叔啊你的手是不是有毒啊哈哈哈。
其实看到电影结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导演机智的没有将犯罪者最精彩最难搞定的犯罪经过用镜头展现出来。
为什么会知道俩个空中乘警的电话,为什么直到其中一人包里装着白粉,怎样将炸弹放入白粉之内,怎样怎样杀死机长,怎样杀死那名无辜乘客等等等等当终于乘警和犯罪者正面对峙开始,真正引起我思考的点才出来,犯罪者说:‘’每个登机的人都相信国家会拯救他们,因为国家的失误死了3000人(应该是911事件)包括了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去参军去找那群胆小鬼去真正的打一场,结果却打了一场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打的仗,退伍之后发现这个国家一点都没有变。
看到这里我忽然有点感同身受。
忽然就在想到底我们现今的这个世界里,那么多犯罪案件,到底有多少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有一部分的案件是因为国家的错误。
古往今来多少国家灭亡又有多少国家出现,我们每个人都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但好像我们又从来没有与国家在同一地位上,事实上从封建压迫开始的国家制度,到现今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我们在人民始终会处于一个最不利的地位的笼子里始终没有出来。
从小就被教育者,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但多少事件告诉我们,国家亦或是代表国家的某些人以这样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让我们受委屈。
哪怕是事后道歉也罢从来没有。
韩国电影《潘多拉》里最后总统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当人民的生命与国家的稳定相权衡的时候在现实的生活中究竟会有哪位领导人可以这样做。
让自己感动流泪的是我们电影的男主大叔在被全世界怀疑误会之后自己也深深感到了那种委屈,而电影最终终于让大叔清白,在看到机长马克打了私人电话向大叔道歉的场景眼泪就不由自主的从眼角掉下来。
自己恐怕是个很奇怪的人,因为总是想要掉眼泪真的是想不通,总感觉大哭一场会很舒服。
热门美剧《24小时》一直传言要出大电影,一传就是七八年,至今还是没影。
不过现在看来,不用出了,权把本片看作《24小时特别版:急速天劫》即可。
全片接近实时推进,尤其中间那几个20分钟的循环,几乎是编剧为了让人注意到银幕上下时钟几乎保持同步而特意设立的。
其他地方有些跳场,但你可以想象成是“插播广告”,而且即使算上“广告”,加起来篇幅也比两集《24》要丰富。
密室空间是拍实时推进影视剧的最佳题材,《24》最精彩的若干集,都是小强在封闭空间(大使馆、飞机、大厦)的冒险。
《急速天劫》的空警主角和小强一样,突然遭遇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挑衅司法,一面是将之当做全民公敌的执法机关,一面是被误导和操控的底层人民,幸得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的好姑娘(请各自对号入座)相助,才能力挽狂澜。
由于尼森大叔近几年出镜率颇高,一度让我觉得这是《飓风营救》的外传:试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飓风》那位特工老爸忙于工作不顾家人,导致惨剧,之后意志消沉加入空警,通过解决一次危机得到救赎……恐怖分子策划周密,每一步都考虑在主角之前,展现一次相当精湛的象棋大师布局。
后者从看监控画圈圈隔离到找疑犯求助黑客,全在预料之内。
我们情知他是白费功夫,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看着干着急。
找不对真凶,皆因不知道动机,所以按照查案的常规办法处理,只会适得其反,其实编导相当聪明,动机在影片第一台词就提出来了,就看谁能联系上。
片中动作戏不算多,基本上是一出当代技术的大侦探密室破案,但不同于古典侦探,老尼森没有侦探权威,又有时间死线紧逼,被凶嫌多次栽赃且在社交网站一通黑,加上很多时候冲动得不像话(空警一滴酒,乘客两行泪),惹来群众不信任和不耐烦,徒增阻力。
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勇敢地承担起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
算起来,最先给老尼森惹事的是一个黑人小伙,说谎、抗拒执法,之后发现是个偷拍猥琐狂,但根据经验,黑人一般不可能跳反,果不其然,后面还帮了主角一把。
为了让老尼森晚一点发现真凶,编导煞费苦心,故布疑阵多姿多彩,无奈都不给力,黑人,穆斯林,绝症女人,大腹便便的律师,一个比一个像真的,大叔也认真一个个盘查摊牌,看得我真着急:大叔啊,你动作片看得不够多啊,这群疑犯,除了明显的障眼法,就是电影里为了政治正确的保护对象,在此类故事里,要从低调无辜又有存在感的白人找真凶,包你一找一个准。
好在影片还是有些打破常规的安排,不至于全然落入窠臼,不多详述。
虽然上述吐槽口无遮拦,但我得说,其实《急速天劫》铺设悬念称得上可圈可点。
大家知道,但凡悬疑片,都没法避免硬伤,资深影迷懂得客观看待,明白硬伤和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不少观众意识到了硬伤就难以忍受,从而降低了对影片的好感。
所以如何巧妙引导观众忽略硬伤存在,是电影主创百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急速天劫》展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常来说,本片从开头15分钟,已经迅速将所有观众带入超然理性的状态,开动脑筋察觉察任何细微之处,此时如果犯弱智错误,肯定要叫人抱怨,最后真凶露了马脚,这时故事硬伤才浮现出来,不过此时悬念已经被动作对抗盖过,大家凝神等着看爆炸和迫降呢。
《急速天劫》的上述结构,点明了动作类悬疑片的普通法则:当观众全神贯注时,编导必须步步为营,实在绷不住必须解答,也要靠多挖坑搪塞过去;等观众情绪释放,休息脑细胞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把漏洞都糊弄过去。
虽然剧本的严谨程度是一样,但把硬伤安置在何处,观众感受会有云泥之别。
归根到底,感性和理性都是增加电影吸引力的武器,但什么时候推理谈判,什么时候挥拳开枪,要做好精致的调配。
(文/方聿南)
一直觉得作案者的案发动机是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前面的悬疑气氛营造很成功,吊足了观众胃口,依照这缜密策划和完美配合来看,犯罪的肯定是一厉害得不得了的大boss才是,其实并不是,作案者只是两名退役军人,其中一位看起来还手无缚鸡之力。
这难免让观众有狗尾续貂之嫌。
然而正是这样毫不起眼的人都能制造劫机的恐怖事件,可见国家安全之薄弱。
主谋的父亲死于911事故,他觉得父亲的死归因于国家未能尽到保护国民安全之责。
“直到现在安全是这个国家的弥天大谎,我们家里,城市里,飞机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总有一天会有比我更烂的人去戳穿这个谎言,而我们的孩子将见证我们这彻底失败的一代”长大后他参军想和恐怖分子干一仗,却发现自己参加的战争不明所以,国家的安全状态并没好转。
因此想以一起恐怖事件来向发泄对国家的不满“登机的人都相信他的国家会拯救他们,你会保护他们,知道在你眼皮底下做这事有多容易吗?
”确实很容易,所以才讽刺。
比尔的同事作为乘警,帮助贩运毒品,(乘警无需接受检查)因此他们才有机会将藏在毒品中的炸弹带上飞机主角有光环因此没犯错,只是因为失去女儿而酗酒。
但过安检口时,黑人小哥故意拖延时间,他满是不耐烦地打断,黑人才有机会将手枪兵器带进去比尔与上司通话时,上司并不相信他的陈词,并立马撤销他的职务,派一个完全不在飞机上的人指挥局面,可见荒诞因此这场事故的重点在爆发之前,虽然比尔力挽狂澜上演了一出好戏,但是仍有两个无辜的人丧生,那位白人和机长。
很多人觉得这个作案动机很空泛中二,然而从反思国家安全角度来讲这个动机是对警察系统的一个绝妙讽刺。
也很佩服美国能有这样反思国家安全的电影。
3.5,打戏很短,人物刻画流于一般,都靠情节带着走,劫匪的料事如神简直超出常理。
包袱抖得生硬了些,揭得也不太聪明,动机更是敷衍,连姆尼森老师隔两年就有一部这样凑合的电影。
这个过程确实让人感到non-stop,封闭空间内的猫鼠游戏,情节推进和节奏让人窒息,编剧太棒了,只是最后对罪犯的动机解释比较低劣。此片未能引进估计与马航事件有关,也许那天夜里发生的事情比这部电影的故事还要离奇。
虎头蛇尾,空姐要是幕后老大就直奔满分去了。
大小姐你好美!尼森叔和摩爾姐頗有火花。故事很好,不見硬傷和漏洞,反正我沒看出來。睏得我要死要活的,但堅持看完。五星必須有。2014最佳电影之一。
很有意思的一部悬念片 值得一看 剧情铺陈让我联想到了终极面试
法警大战爱国匪,天空密室谋杀。过程还算拍得紧凑,但这种类型片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最后很难自圆其说,和当年朱迪福斯特演的《Flightplan》有点像
还是不错的!
唐顿大小姐到哪都一个表情呢
What the hell?!各种解释不清,线索七零八落,除了飞机真的爆炸那两分钟可以一看真是毫无亮点
航班版恐怖直播。小格局中的黑白对抗。不讲拳脚,大玩心理战。铺垫悬念迭出,但高潮缺乏惊喜。合格爆米花。
胡乱紧张一气。铺垫太少,到最后又扯了太多。坏人总是前面神勇,后面神经。
超級紮實的故事和情境
期待过高…
这逻辑让人不想继续看下去。
开头觉得点子很新颖,后面发现整体设计就是个本格推理,这种“密室”结构玩的是智力游戏,反而和“航班”这个现实设定冲突,致使悬浮感很强,比如:这个结构导致男主快到结尾都是个粗暴的大傻蛋;英国航空能忍受一美国乘警为所欲为,堪称父慈子孝;白宫是大智障、随随便便就要用军机击落民航;反派是白右,要发表一番美利坚不再伟大美国梦已死的长篇大论……【也是神奇,一个平凡商业烂片,居然拥有私信来给我科普他了不得的知识的粉丝。】
前期的悬疑制造的真心不错,但是后来有点儿虎头蛇尾了……最后的射击简直就是游戏么……使命召唤……
最后二十分钟拯救了整部电影。主角光环太明显。
结尾有点烂尾的感觉。前面真心好,尤其是拿死的三个人,简直很吓人。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