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半泽直树的时候,直树父亲的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螺丝支撑起了日本”。
日本从国外进口材料,加工之后再运到外国销售,支撑着日本经济也正是这种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同一个工作,平凡而又枯燥。
馬締さん是很幸运的,很羡慕他,能遇到伯乐荒木さん、知音西岡さん、贤妻林さん、良师松本さん,人活在世上也是需要靠他人支撑着的。
编舟记,很励志的故事,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魔法科幻,没有天才超人,有的只是生活的平淡和朴实,希望我们也都能找到一份值得一辈子从事的工作。
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自己编纂的《英语词典》的序言中说道: 从事卑微工作的人注定要接受这样的命运:他们的努力完全是出于对不幸的恐惧,而并非是为美好前景所吸引。
他们备受责难,得不到任何赞扬。
他们因为失败而名誉扫地,因为疏忽而遭受惩罚,而且即便成功也听不到掌声,付出也得不到回报。
词典编纂者就是这些不幸人士中的一员。
约翰逊在词典中将“词典编纂者”定义为“一种无害的苦工,整日埋头于探寻词源、描述词义的工作”。
在编舟记里,不仅仅看到了“无害的苦工”在字典堆里日复一日的工作,也看到了这个工作衍生的专注与感动。
任何一个领域,倾注了热情,都有无限风光。
辞典是渡过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没有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深切感受别人的心情。
人们乘着辞典这一叶扁舟,寻找最为恰当的措辞,搜集漂浮于漆黑海面的点点星光。
理性无法解释的,内心所做出的行为,或许就是“业”吧。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了让他人读懂自己,时而欢喜,时而手受伤,大家都在拼命努力。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夜渡大海的人们点亮一条道路,即使是小小的一步,也不应该驻足不前,终有一天把这份职责交给下一代。
人与人之间,若是不互相扶持,互补长短,终究是无法渡海的。
『恋』恋爱 喜欢上一个人 想要一直陪伴在身旁的心情『渐进』不停止 一步步向前
『大渡海』航行在充满语言这一珍宝的汪洋之中,祝愿你们的『大渡海』能永远幸福地航行。
今日看了第二遍《编舟记》,相比第一遍印象更加清晰。
如若有一份值得投入一生的事业,持续的热情输出,那是多么的幸福而持久呢。
再回到现实中,面对如此攻击性太多的社会,周围的世界变化多端,要做到心无旁骛,只一心追求热爱的事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但也正如此,付出额外的代价维护热爱的事业那一片天地,这样做也是值得。
正如,西岗被调走,马蹄要独自完成内部和外部的工作。
相对于能够热情的和人交谈的西岗,马蹄并不善于交际。
可是,他为了实现大家共同梦想——“大度海”这部词典的成功问世,他还是会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用他笨拙的言辞,用真诚的话语争取一切的机会。
因为为了喜爱的事业,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正如现实中的我们中,那些为了心中梦想,日以继夜的奋斗的人们。
他们之所以奋斗,是为了想要实现点什么,或者看清楚梦想的真实面貌,往大的说,通过艰辛的工作,能够为这个社会实现点什么,提供一些帮助。
正如《编舟记》这部职场番剧中新被调入的女同事,如何在这个公司冷门的言辞部门找到自我的归属,她从事的每天相似的工作能带来具体的什么吗?
随着她不断地近距离的接触这份工作,请教询问,近身观察马蹄的日复一日的认真工作的状态。
以及倾听前辈们的讲述,她看到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他们的工作成果——大度海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怎样的色彩。
而被调岗的西岗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心中的大度海能出世的梦想而奋斗着。
也许,一个人的一生有一份热爱事业,有一群与自己共同奋斗的伙伴,即使某一天因各种原因分开,有一个共同事业梦想的维系,总会有一个相聚。
在远方的伙伴,想到另一个地方同样在奋斗的曾经的同伴,他也能独自承担起这座共同事业的梦想大厦。
正如《编舟记》中,马蹄君进部门没多久,同事们都各奔东西,只生下一位相伴的大姐——佐佐木。
但这只是现实的分离,在共同创造大度海能问世的这个梦想大厦中,伙伴们始终陪伴左右。
也正因为如此马蹄君独自独自奋斗也能如此专注。
更何况他本身就非常适合做这种类型的工作,其他人也通过他的熏陶,发现编辑词典工作的乐趣。
可能,在我们感觉热爱的工作有些无聊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看看那些和一同投入这份热爱的工作的优秀之人。
即使看似无聊,他们也能发现工作的乐趣之处。
对喜欢的工作投之以热情,持续认真对待,对己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呢。
朋友推荐漫画新番《编舟记》,说是痴迷文字的人必追,去B站看,没想到是辞书编纂这种学术冷门题材。
求学时做过词条整理工作,所以剧情刚刚铺展就攫住人心。
主角对词语微言大义的精准把握和探赜洞微时展现的专业品格,让每一个对语言敏感的人都能获得感动与共鸣,就像有双温柔细腻的手将你轻抚慢摇,让心灵都为之轻颤荡漾、熨帖平静,又能在高潮处适时将你点燃,直到热血沸腾。
《编舟记》以厚重坚实的骨架撑起了饱满丰匀的血肉,它不仅仅是关于词典编纂这种冷冰冰的故事,还是有关情感人性的温暖叙事。
辞书编纂绝对是一项诗意与理性兼具、浪漫与真实交织的伟大事业,通过辞典《大渡海》长达15年的编写工作串联起来的各个角色,为共同事业而协力奋进,在不断的碰撞磨合中理解他人、审视自我,在对语言传统的赓续、扬弃与创新中追索真相、照见人心,为人做事用情都追随本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词汇的海洋浩瀚无边,词典是言语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词典这一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心意的言语。
”辞书编辑将繁如恒河沙数的语词捡拾提炼,披沙拣金、千淘万漉以还原语言本真。
语言是什么?
这是一个人类问了千百万次还没能探究出答案的问题。
语言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将浩如烟海的语料爬梳整理,从千头万绪的造词理据中钩沉索隐,只为一窥天机。
于是才有车洪才、陆谷孙倾尽毕生心力沉潜辞海的坚守,滴水穿石,皓首穷经,以偿平生夙愿。
他们在语言文字和内在生命间创建共同的体验,他们因为窥见了真实世界的一角,而喜悦、而惊奇、而思虑、而沉迷。
语言不愧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它使人超越其他动物成为真正的“我”,它维系群体、沟通你我、组成社会从而使人挣脱自然的摆布;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构造出无限的话语;它文约意广,以抽象的符号形式承载并表达丰富的情感;它贮存了人类一切认识成果,帮助人们传播知识、思索万物、叩问宇宙。
从魏晋时的言意之辨,到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从科幻小说《诗云》中穷尽汉字所有排列组合以描述一切已知事物、预测一切未知事物的大胆构想,到如今已成现实的亚马逊云计算系统成功创作生成出莎翁作品的“无限猴子理论”,人类对语言本质的探索追问从未止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语言学者行舟摆渡于汪洋辞海,这些怒涛洪流里坚毅笃定的舵手船工驾乘一叶小舟,以有涯随无涯,为艰难泅渡不辨方向的人指明航程,引领众人渡沧海,渡真情,渡人生。
实体书的没落不可避免,我个人十分喜欢实体书,书页在指尖翻过的感觉让人心醉,但电子书的确更方便性价比更高这一点会让实体书无法避免的渐渐离开主流。
看了编舟记突然有种感觉,今后的实体书应该会有更多的特色吧,当一本书的设计从版式到装潢再到纸张的采用,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更加具有越来越多个人色彩。
而现在书籍的打印装订花几千块买几个小型打印机装订机现在都可以个人完成,完成一本实体书花费的金钱只会越来越低。
或许不用太久的将来同一本书,读者很方便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完成个性定制。
那时书的实体就不仅仅在书籍作者和书籍设计的出版社之间完成,读者将会取代出版社的地位,成为书的完成者到那时,书不仅是作者的心血,设计者的成就,读者也会是这本书的更深入的参与者,让自己手中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的宝藏可以独享也可以分享哇,这样想一下,也很棒不是吗?
在国外有些辞典是在当权者的主持之下进行编纂,你觉得为什么他们要花国家的钱去编词典呢?
因为他们认为本国语言的辞典应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威信吧。
正是如此。
而在日本,还没有任何一本国语辞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编纂的。
《言海》也是大槻文彦耗费毕生精力一个人名义编纂,而且是自掏腰包出版发行的。
当得知这一事实时,日本政府对文化的这种漠然态度让我气愤不已。
不过现在我觉得这么做也不无道理。
这是作何解?
因为一旦国家投入了资金,就无法避免辞典的内容遭到指手画脚。
语言的定位不可以是提高权威和控制他人的道具。
语言是自由的,编制语言的人心也应该是自由的。
即使再缺钱,我们也要以一个人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编纂辞典,而不是代表国家。
并且要为此感到自豪。
到了现在我依然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小说改编,日式温情+工匠精神,故事说过于乌托邦,每个人显得过于真诚善良,叙事真实性锐减,显得几十年编写词典,如同故宫修文物,似乎轻松容易。
其实恰恰相反,辞典部门就是出版社冷宫,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光杆司令加退休职工+合同工,干活人少活多。
开场时欢迎会廉价中餐馆看出端倪,后续词汇遗漏而临时增加短工也是证明。
的确欣赏与向往其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充满人情味。
但几十年编一部效率,当年新鲜词汇早就过时,前计算机时代效率低下。
的确佩服严谨工匠精神,选择适合纸张与校订遗漏词汇。
恋爱桥段预示三代修典人交替,毛头小子成主任,新女职员遇见新恋情。
情节略老套,同一屋檐下就恋爱了。
勤奋但内向的马缔,外向但懒散的西岗,互为表里的搭档。
配乐动听,衬托很棒,简单故事情节加入浪漫色彩。
尾声松本主编在辞典正式出版前过世,突出悲剧色彩,人生总有一丝遗憾。
最认同最后几句话。
日本没国家投入词典,所以词典语言是自由。
而天朝恰恰相反,语言规范化成政治延展。
真的是把匠人精神诠释到淋漓尽致。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一部词典需要费这么大的心力。
词典是什么,是连接人与语言之海的扁舟,人通过语言才能够相互交流理解。
能够找到自己一生所热爱的事情,并且能够投入全身心去做,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大渡海》所经历的一波三折,其实在我们工作中也很类似,我们能否遇到各种预期之外的意外,都能坚持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给坚持下去呢?
表现力非常的强。
一个咋一听十分枯燥的编辑辞典的故事,却可以用象征性丰富和感染力强大音乐赋予其生命力。
不过这一点在普通的时候还好,在挫折发生时也会狠狠地把观众摔在地上,这个度要是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出问题。
就比如西冈因擅自传播大渡海要开始编撰的消息后被局长威胁的那一段。
举一个例子。
在主任去销售部马缔的时候,他走入销售部之后眼中的世界就开始变得模糊,视野中的文字却清晰的漂浮了出来。
表现出主任作为一个辞典的编辑人所特有的看世界的角度。
然后视线慢慢扫视到主角身上,看到他在整理书架的场景,漂浮的文字在他的直接被正确的移到了它所该在的位置。
意为在主任的眼中,马缔也有对文字的敏感度和整理文字所需的耐心。
然后他在不需要任何人解释的情况下就直接找上了马缔,想要委托他一起来编辑辞典。
结合上面的画面,这就表现出了主任的专业性和马缔的天赋,而这份天赋主任也能清晰的认识到。
而这些画面也使得两人的相遇更多了一份戏剧性。
编辑辞典和百科全书的工作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就是每天辛苦但却得不到太大的回报,真的是梦想家的工作。
另外也不得不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物理的辞典现在有些落后于时代了。
毕竟成本高,编修也十分麻烦,基于网页或手机APP的电子百科全书才是现在的主流。
日本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努力,我也试图找过不少日语电子辞典,但都有各种各样的弊端。
倒是想看看创立维基百科的人的故事。
实在太闷了,画面再精致B站再多弹幕也看不下去了...zzzzz...
整体太平了,迟缓过分。迟缓和缓和是两回事,节奏恰当指的是故事有所进展的情况下,给予观众一定的留白空间,给人思索的时间,光只是缓缓的来是不行的。
一个人能为一份热爱的事业奋斗多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看过电影版,拍的很细腻很燃。动画基本剧情一样,中规中矩。一本小小的词典竟然需要这么多人这么多年辛苦细致的努力,之前是从来没去想过的事,这样看起来枯燥繁琐的工作却有如此热爱它的人们,真是清醒和感谢!
难以想象中国会有编辑出版方面的职业剧,在日本,近年就有电影《编舟记》到日剧《重版出来》《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和这部动画版《编舟记》……把职场的特点与娱乐性反映得恰到好处,羡慕邻邦。
年度热词兼本番核心“工匠精神”为本番收获了大量观众和好评,“啊工匠精神啊多感动”。然,从动画制作的角度看,这部真的太一般。剧情平淡无起伏,过渡十分生硬等于没有,真是毫无张力的作品。在这里动画只成了一种表现形式,并无魅力。
not有趣
围绕一个主线的动画,但走线深入不够总觉得
今晚月色真美,风儿甚是喧嚣
整体感觉平淡,动画补充一些小说没有的场景,有的很不错。关于小说情节的改动大部分不喜欢。剧情平淡也是因为动画删去蛮多有意思的细节,导致人物动机不足,西岗那对改动后直接变鸡肋。最不满的是岸边进编辑部发展得太突兀,一点提示衔接都没有,这种地方倒很尊重原著。
男主角的人设让人呵呵呵呵
看不进去,不适合我的动漫题材
拖沓 内核和感情线一样刻意和寡淡
立意不错,选材也深得我心。快进掉所有日常、鸡汤和宿命论,真正想看的部分寥寥无几。可惜了这么一个题材,我想看的,就是“枯燥”的部分啊…
失败的改编
正坐等在门口的马缔好可爱!啊啊啊啊!书呆子我爱!西冈好棒啊,好爱这种看似花花肠子的人却被某种信念所折服为之奋斗的样子!虽然他一开始隐藏和学妹三好的恋爱关系让我觉得很渣,但是后来他也不在意了,而且他能感受到三好在顾及他的感受(真是好妹子~)最后一集看到马缔和香具矢两人慢慢走着,虽然我会诧异他俩没有小孩但也会觉得真有他俩的风格,同样西冈和三好生了两个可爱女孩,组建了热闹的家庭。很可惜松本老师没有见证到最后,但这份工作诚如马缔所言:永远不会结束。
被拆分成11集的大电影。明明很白开水,但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泪目,一想到一件事坚持了十几年、几十年、一辈子,就好受不了啊
怎么会沉闷呢?明明从剧情到配乐都让我内心无比雀跃啊!当男主说在地铁车站喜欢看行人走上手扶梯的样子时,我心想:啊,这世上竟然还有和我有同样爱好的人啊。小时候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翻字典,喜欢研究某个字如何写、怎么念、为何有那样的意思、如何组词……喜欢的还会在旁边画个小标记。语言与文学的海洋太广阔太美好了,够我幸福地在其中徜徉一辈子。
尽管电影版在前,还是看出了更多东西,例如,人这一辈子的意义是什么?是你身上散发的无与伦比的光,有人能看到,有人会拥抱,你自己也知道,并以那道光为己任,折射出更多斑斓,有人因为你的光而找到夜航的方向,有人因为你的斑斓而散发更多的光。何其有幸,我正在经历这份意义。
电影的改编完成度很高,充满了职人味道。而动画把原作那种宅味体现出来,原文中那些细碎的作为驱动的情感也收拾得十分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