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单,对白非常少,典型镜头--左右摇镜【逻辑主题缓慢地环视客观环境】失去工作的家乡表弟寄宿在伊斯坦布尔当摄影师的表哥家,两个人因为多年的分离,习惯,生活环境的不同,毫无共同语言,表弟不拿表哥当外人的乡下人做派以及表哥不拿表弟当自家人的城里人做派让彼此从疏离到厌烦,但当表弟真正从这个家离开以后,整个影片又被淡淡的惆怅包裹着,沉浸式扮演城里人的表哥拿出了表弟遗落在家里的劣质水手烟,在短暂的一些时候,或许他想到了儿时表兄弟穿梭奔跑在老家巷尾的场景;或许他也想起自己初来伊斯坦布尔时,茫然的样子。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诗意的,缓慢的长镜头,以及人物的特写镜头,确实有老塔的味道。
不同的是塔可夫斯基有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悯和爱,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而锡兰的电影则是把镜头对准单独的个体,诉说生活的苦闷与无聊,像看一部普通人的纪录片。
但无聊的是生活本身,导演的拍摄其实都是精心编排的,看似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反复呈现,但每一次的呈现所表达的情绪都是不一样的。
【表哥几次把表弟的鞋放到鞋柜的心理变化都听过动作幅度反映出来;而这些动作也反映表哥对表弟的态度】表哥对表弟爱看的电视剧嗤之以鼻,表弟听着表哥和他的朋友谈论艺术,摄影昏昏欲睡。
表弟记挂着自己的母亲,表哥对母亲打来的电话要犹豫很久...众多细节通过两个人对比展现,这种城市与乡土的割裂,现代与传统的隔阂,故乡与游子的生疏,以及最根本的母题-人生来孤独都包含其中。
绝望,又不得不继续生活下去。
男主离开乡村来到伊斯坦布尔白手起家, 终其半生的努力,也敌不过跟家乡来的穷困表弟数日共处,又全给打回原形。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那句话,“ 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也同样适合于此。
爱情破灭,不过是生活破灭的一个部分。
生活还有远方吗,此处与彼处有何不同?
土耳其导演、智利作家,以及人人被迫画地为牢的瘟疫蔓延的此地,悲哀的程度更甚而已。
昨晚第一次看视频直播的戛纳电影节颁奖典礼,流程很简单,效率极高。
说到底,它真的更像是一个Party。
2003年算是个人真正的电影节入门。
2000年华语电影的全胜,那时什么都不懂。
2004年戛纳时可以边喷911,边对昆汀拜服。
说起来,2003年刚好真有两部电影是记忆深刻,下面算是跟锡兰有关的一段往事,一周前写的了,不是影片评论。
《三只猴子》上映,锡兰作品的优点展示无遗,具体走势和得奖分析后面再找时间来说。
至于暴露的缺点一说,反正《远方》和《气候》的批评声音都离不开“沉闷”。
但真要进入影片的情绪,却是相当美妙。
你试过身居异乡,寄人篱下,走投无路的苍凉,就像伊斯坦布尔的冬天一样?
你试过恋人间的冷战,有过美好记忆,却如同气候变换般不可转移?
那么,在摄影的美妙之外,影片在某个时刻肯定能够打动你。
油菜和我说,老外对锡兰作品一评语叫糖浆,粘稠感,拉不断(还拔丝?
)。
不能一口搞定,需要回味,好像还是挺有趣的说法。
说起锡兰,算上《三只猴子》,目前他只有5部长片和1部短片。
整个电影生涯的攀爬轨迹和法提赫·阿金特别相似,只不过阿金的突破口是在柏林,而锡兰是在戛纳。
非要说锡兰所在的戛纳都是“小年”,我也不反对。
2003年那届的整体确实够差的,2006年乱发奖项也不大舒服。
不过2003年的《远方》在国际影评人那里的得分是3.0分。
10个影评人中有3个满分。
2006年《气候》的得分是2.8分,中间包括2个满分。
影评人的口味这里不去揣测,一定要说是好还是不好,那2.8以上分数几乎可以说是绝对的好片了。
总之,今年有达内兄弟这样的高手,但锡兰的行情依然看好。
对土耳其人印象如此深,还得从自己的2003年说起。
那时候入门不久,一个神奇的年份。
《远方》也叫《乌扎克》,一部让朋友折服的片子。
诗意在今天已经用烂了,这里就纯粹点用好来形容吧。
当时一说法是影片将塔可夫斯基乃至安哲罗普洛斯的“凝视”联系一处,大有灵魂附体的结论。
确实有种莫名的感觉,见证着一个导演从起步到腾飞的跳跃阶段。
光这些还不够,那一年,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也是新人辈出,推陈出新勇夺金狮奖的是《回归》,一部迷倒众人的处女作,作为同根同宗的俄罗斯电影,他选择了父与子的高度命题。
一样跟诗意有关,刮起了塔氏美学的风潮,《回归》镜头优美,浑厚有力,完全看不出新手的生涩。
《远方》在那一年除了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外,还夺得了最佳男演员奖,穆扎菲·奥德默和艾明· 托普拉克两个人并获,俗称双黄蛋(双影帝)。
不过领奖的并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埃布鲁·锡兰——努里·比格·锡兰的妻子(导演的美女老婆)。
她在《远方》里有不知名的角色,是《气候》的女主演,在《三只猴子》担当编剧和布景师,这对夫妻档配合默契。
埃布鲁·锡兰代替两个男主角上台领奖,她解释说穆扎菲太腼腆了,所以不敢参加今晚的颁奖晚会。
扮演表哥的这名演员也出现在锡兰第一部长片《小镇》,他出演开头部分雪地里的一名疯子。
埃布鲁·锡兰继续说,演表弟的托普拉克在2002年12月2日去世——电影拍摄完成的第三天,等不到来年的五月。
最后,埃布鲁·锡兰说希望他泉下有知,安息吧。
9月,《回归》获得金狮奖时,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带着片中弟弟伊万的小演员上台领奖,哥哥安德烈的演员却缺席。
原来弗拉迪米尔·加林在2003年6月一次跳水中意外死亡,令人扼腕的是《回归》中正有类似的跳水一幕,当时是高台上的伊万露出了怯懦。
天空颜色昏暗,低沉得可怕。
这就是2003年,与锡兰有关的往事,被城市改变了的我。
=====锡兰香港翻译为舍兰,也翻译为杰兰?
期待统一正名。
http://moviel.blog.163.com/blog/static/77584353200841732825492/
如果说这部节奏缓慢的闷片有高潮的话,那应该就是老鼠被黏在捕鼠纸不住惨叫的时候吧。
尤瑟夫先跑过去,然后是马穆,两人站在厨房门口盯着那只身陷窘境的老鼠,三“人”面面相觑,一瞬间仿佛成了同病相怜的难友。
老鼠被困在一张专为他而设的陷阱里,尤瑟夫被困在他回去就无法再出来的家乡和向往却没有容身之处的城市间,而马穆,则被困在自我解嘲“摄影已死”后的那一堆任他摆布的白瓷砖里。
尤瑟夫对老鼠,马穆对尤瑟夫,都有恻隐之心,也许是人类的本能,但更多的,或许是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绝望,但随之而来的,也只能是想做点什么却也无从下手的无力感。
整个电影中最触动我的是那一幕,两人驾车驰骋在田野间,马穆说,这是个完美的拍摄地点,前面是羊群,后面是湖……但是幻想了几秒这片风景可能出现在自己镜头中的样子之后,最终放弃了。
在弟弟的鼓动下只是撇下一句“算了,操”而悻悻离去。
那时候我的心里觉得想哭,但是最后也甩下一句“算了”,强压下去。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这两句已被搞烂了的话其实影射了太多人生的无奈,因为我们再也做不到,所以才只能如此,带着酸涩揶揄一笑而过。
有些事也许有点难,比如在机场拦住即将远去再不回头的前妻,哪怕只是说一句话也好;有些事只需稍许的决心,比如停下车架好相机拍一张脑海中的照片。
但是最终我们什么都没做,我们开车掠过了那片风景,我们手中握着电话嗫嚅着开不了口,我们在得到别人一句“现在不需要人”后关门退出,我们躲在柱子后面看着不舍的人渐行渐远。
最后我们只是对自己说,算了,操。
未完。
固定长镜头摄影构图和导演调度的教科书,画面静谧悠远之至,凄美有余,兴奋不足,故事整体张力偏低,对白偏少,景别偏大,所以叙事节奏极缓,是典型的文艺闷范儿,却也把两个男人的困境烘托得无法被喧宾夺主,比较特色的是影像凸显的细节非常之多,处理画面和营造情绪上自有一套,但未免稍显枯燥,那种需要微妙感受的社会观照也许有更具传播力的方式依然是冬天。
依然是白雪皑皑。
锡兰的《远方》。
冬天像是放在烤炉上融化的玫瑰色糖果。
放一点雪在嘴里,那口感像是香草味的。
那样的冬天像是别致的洋娃娃。
有些陈旧和过时了。
让人忍不住想和她私奔。
伊斯坦布尔的冬天。
有着最为卑琐和坏笑的魅力。
两个男人共处一室。
追逐和信仰着女人。
追逐和信仰着虚无和禅意。
电影是一本佛经。
我们是写字的人。
锡兰是出版商。
《远方》艺术地记录了我们的修行。
锡兰只是个拾荒者。
我们缺乏的不是奇迹。
只是一台摄影机。
满满的行囊空空荡荡逃离了孤岛去远方 远方的人却在故乡远方一直在远方远方一直在别的地方大海汹涌澎湃大海一直在大海天空布满阳光在黎明升起在夜幕隐去天空笼罩大地天空一直在天空肮脏的老鼠挣扎着死不掉幻想逃之夭夭连同粘鼠纸一起重重的摔到墙上姑且算作命运的奖赏
导演具备把握主题的能力。
他将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作为一种伎俩使用也表达了他对塔的影片的看法。
在这部电影中,也能看到些许塔氏的影子。
伊敏.托普拉克,之前看过的锡兰另一部片子“五月碧云天”中也有他,而查阅豆瓣影人资料的时候,看到他已于2002年12月2日去世,74年出生的他在不长的人生历程中仅仅出演了三部影片,但都是锡兰执导,分别是97年的小镇、99年的五月碧云天,以及02年的远方,远方上映的时间是2002年12月20日,伊敏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第三部电影。
在出演电影“远方”的时候,伊敏是否已经恶疾缠身不得而知,从他体貌中看到的表象也只是一点猜测,但如此一位深得锡兰器重的年轻演员如此早的结束了艺术生命,更未能看到自己最后一部电影,让人不胜唏嘘!
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才有些恍然大悟,当镜头从远山、大海拉进到海堤和远远的男主,到最后整个荧幕只有男主的脸部特写。
这个时候我重新想起了影片的题目是远方,然后又瞬间想到开头男主所说‘’其实旅行多了,你会知道哪里都是一样的‘’。
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土耳其是来标准意义的远方,但这个片子中却制造出一种和想象的远方有极大反差的‘’生活感‘’,可以感受到下雪时的冷气,鞋子的臭味,烟味的刺鼻,港口的海风,谈话的尴尬气氛...极为朴实而细腻的对生活的刻画让处在远方的观众都如此熟悉。
但这些生活在远方却同样认为自己被困在眼前的苟且中的人们,也一直在梦想着远方。
水手的海上生活,伟大导演镜头下的山川,永远不可能属于自己的罗曼蒂克,和将要永别的前妻。
最后我一直在看男主的眼睛,那双望着大海的眼睛,那个终于还是孤身一人的他。
一个名叫“远方”的电影最终的镜头还是聚焦在了个体本身,我们每个人终生都还是会被所谓的“远方”引诱,或者讲甘之如饴地被欺骗。
也永远走不出远方与苟且的困局,但与其说这是一种困局,本质上远方只是不甘生命力的外化意象,每一个限于苟且与远方困局的人都应当庆幸,都应当为生命和希望喝彩。
昨晚在昏昏欲睡之中看完了《五月碧云天》,在打开《远方》之前,也就做好了沉闷到底的准备。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部始终灰涩的片子让我在深夜无法入眠。
电影里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去拍电影”,我却在其中看到了几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味道,像《十诫》中的第一篇,冬日的寒冷与阴森始终挥之不去。
在我看来,英文名是《distant》的本片应该翻译为“距离”更为贴切,虽说片中不乏对于远方这一概念的阐释,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才是电影的主旋律。
恰好两位男主也是《五月碧云天》中的两位主演,而两位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和五月一脉相承,弟弟终于逃离了贫穷的家乡,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伊斯坦布尔,等待他的似乎也和哥哥口中的一样,“在伊斯坦布尔活下去并不容易”。
前面说到,人际间的距离,是本片的核心,而两位男主间的距离从相遇的第一夜开始,就始终咫尺天涯。
从相敬如宾过度过言语相激,则是伴随着哥哥前妻的远行,也许这让本就如寒冰一般的哥哥,变得更加铁石心肠,锡兰在电影中通过兄弟两人间对亲人、偷窥、玩具、怀表、老鼠的不同态度,使人物形象不断地立体,原因也通过弟弟的口中说出—“城市让你变成了什么样”,但从身无分的的来到伊斯坦布尔,到住着高档公寓,开着smart的哥哥经历了什么,弟弟又怎能知道呢。
锡兰的摄影无需多言,在现当代影坛绝对处于大师地位。
印象最深的是哥哥偷听弟弟电话时,隔着毛玻璃两人一明一暗,仿佛阴阳两界,哥哥在背光之中佝偻带着几分落寞,而困窘的弟弟在光明之中对未来满怀希望,这是对两人关系截然相反的表达。
锡兰的定格镜头也让两位主演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大量的近景与特写之中,观者与被观者融为了一体,人物的情感喷涌而出淹没了我,在最后的推镜头里,坐在海边长椅上的哥哥任由寒风与烟雾吹打着自己,忧郁的脸上仿佛包含了万种风情,钢铁洪流的城市野兽改变了什么呢?
锡兰影片里的土耳其,是我不熟悉的寒冬,中年人没有朋友,年轻人没有工作,两者都没有爱情,更糟的是,弟弟埋怨城市让兄长变的冷漠,哥哥则指责对方毫无计划成了自己的负担,连亲情也已失去了。锡兰跟阿巴斯一样慢,但后者的电影要温暖一些,《远方》电视中的雪花和长街上的雪花,都是无聊生活的碎片
还可以更冷的-10/31/14 at MoMA
89/100 #SIFF19# 幽默和超现实元素让单个长镜头变得更容易被接受了。Jon Snow还是要回到远方的黑城堡,看没人看的塔可夫斯基还不如看porn,现实需求没有满足还搞什么文艺?梦中的水杯和倒下的台灯正如同《潜行者》的水杯移动,倒下的巨轮和深夜的鼠鸣哪个更有魔幻感,两个男人都不是好的STALKER,在老鼠身上看到同一个落魄的自己。经济萧条下,中年困顿离异的文艺工作者和失业青年本质境遇差不多,在性上面都一样憋屈。
人总是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艺术、政治,宣扬着对塔可夫斯基的崇拜,不在意旁人的认知力。然而内心难言的隐晦欲望,那些被自身先验道德所批判但又难以抗拒的冲动,却是不容被他人窥视的。 所以,人需要有距离感,越是孤独的内心越是充满难与他人分享的隐秘的阴暗。
表弟的远方是只身前往的伊斯坦布尔,表哥的远方是前妻前往的加拿大,而这些只是相对于习惯居住地而言的物理距离,最大阻碍是情感上的疏离,是一个屋檐下的相顾无言甚至相互嫌弃,同时也暴露出了人类各自的困境,锡兰用凝视感的摄影和丰盈的细节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类似的看电视场景是一种对现实情感的逃离,怀表和猫咪两段非常高招。
5.6分 早期锡兰比预想中还要更匠气。 镜头与观众的间离感太强未必是件好事,因为这些元素全不似《冬眠》那般精准。叙事更是碎渣遍地,罕见深入的思辨,相当于他亲手抛弃了自己最迷人的特征。喜欢唯一的那场冲突,长对白,是多年后《枯草》的序曲。 摄影一贯的迷人,好几次想为风景打出高分()
沉沉闷闷
倒着顺序补锡兰的片子,两表兄弟,两类人,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的生存。老鼠那段印象深刻。每一部都想打五星,是不是有点过分呢
去掉那些古古怪怪的神秘元素会更完满一点,毕竟,生活本身就是最神秘的事。
2.5 怎会这般零如碎又乏如味,苍天呐。印象里看过的一小段《枯草》,即使已有点模糊不清,但好像不至于这样吧。大家都很孤寂是真的,呈现方式让人觉得找不到工作也得找点其他切实的事情来干也是真的。同样不明白这么点似是而非的社会性表达,又怎会让短评区有人想起帕慕克。冬日的伊斯坦布尔很美,真正属于远方的景色,支撑着从前半段的昏迷状态中醒来并看完。就这样吧(但还是会去从头看完《枯草》)。
镜头画面设计,调色都蛮不错的,剧情过于平淡且冲突老套,隐喻浅显。
锡兰成名作,戛纳评审团大奖。表现人情的冷漠疏离,沉缓冷冽的基调,固定与横摇长镜,各种画外空间运用,精致构图(不少框中框及遮挡式构图)及精简的对白等都像极了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公园树后偷窥也令人想及[放大]。细节:老塔[潜行者]&黄片,鞋柜,偷听,怀表,拍死老鼠以避猫,烟。(8.5/10)
#SIFF# 墙上的海报【Koza】是锡兰自己的短片【茧】,电视里放着老塔的【潜行者】和【镜子】,锡兰无处不在致敬偶像和自己,但在深夜来临时,还是要用A片来献给下体。
“你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拍电影。”
三星半。两个男人,不同阶级不同境遇,一个房子,各怀心事。冬天的伊斯坦布尔。魔幻的海边大船。长镜头,很少对白,无配乐。
有人觉得闷,是因为只看见人沉默,听不见物在说话,绿植摇摆,海浪起伏,风铃晃动,电视机沙沙响,玩具零件扭身体,人有苦说不出,物便有了生机。
叙事和镜头配合的不错,萧条与冷漠演绎的很有耐心,艺术感没有体验到
就是拍的日常的生活状态,像我们经历过的那些细微事情,可能拍的技术挺专业吧,但是喜欢看故事的我没看到好故事,也没有多少感动,看得两次都快睡着了
没什麼情節的電影,一個人如果必需寄宿在他人屋簷下,必需守著的信條就是以主人的生活原則為最高原則,否則必定招人不滿;而自己的天地不要隨意收留他人闖入。
属于那种用影像表达故事和情感的电影,值得学习。表哥带着表弟看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也是够了!人一走换黄片,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