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他人推荐下看的,本人对纪录片不感冒,不过看了妖怪传之后对纪录片有改观了🤩先说画面,切换得很巧妙、流畅,并且质感很好,既保留了纪录片的质感,但是又没有强硬科普的生涩。
选题很新颖,个人感觉纪录片更多的是讲述有实感的东西,比如动物、人物、著名事件(或许是我看纪录片比较少…),但这个选择了大家都知道但了解不深入且又不失趣味发挥空间的妖怪,感觉很创新,也有吸引力。
再就是演员的演技、讲述人员的科普,都很自然,让人容易接受。
印象最深的就是干宝的内心os哈哈哈哈,自己吐槽自己,也挺好玩的。
还想继续看,坐等更新👻
通过朋友推荐看到了这个记录中国神话的网剧,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一些带有神话故事的小说电视剧之类的,没想到这个剧竟然整合了好多我喜欢的角色。
好开心(●°u°●)」。
自我感觉这部剧不光是一个网剧而是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一个文艺复兴,每集都会讲述一个妖怪的故事,让我从中体会到老祖宗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时候经常看一些日本的动漫,七龙珠火影忍者之类的,里面很多人物就有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
希望此剧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中国的文化故事也能够有更多的启发来继续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非常感谢西瓜视频推出此类视频,希望西瓜视频越来越好。
整个制作很用心,有美术,有民俗学家,有历史演绎,有特殊妆造,形式很丰富。
而且思想也比较现代,以史鉴今。
有钱穆的史学观之感。
唯一的缺憾是资料不够丰富,比如姑获鸟的羽衣版本,不是郭璞创造的,应该是民间流传已久,因为同时代的作品中也有类似故事。
再比如孙悟空的故事。
总体很棒。
希望出第二部。
妖怪也有情,不说看没看过,光就海报设计的也很好看,而且调色也是像敦煌壁画配色,再就是故事里的小妖怪性格鲜明,剧情温暖幽默,看来编剧有在好好做功课。
我很喜欢里面的小故事,每一集都是一个小故事,然我可以随时点开一集去看,画面也很美观艳而不俗。
我记得故事加调色是王炸,当然演员的演技也功不可没,肉眼可见地认真,虽然有些不大面熟,但我相信演员的这份工作认真态度就前景广阔。
祝愿小妖怪们越来越好
有这样一句关于中国鬼怪电影的网络流行语,“建国后不许成精”,相传是广电总局曾规定“建国后的影视作品中动物不许修炼成精”,这点虽已被官方辟谣,但近年我们确实很少在国内影视作品里看见“妖怪”的身影。
而2019年,美国网飞(Netflix)公司制作一部科幻动画短剧《爱,死亡和机器人》,火爆全网,其中有集弥漫东方风情的“狐狸jing”故事,在天马行空的西式科幻里脱颖而出,也让久未看见妖怪的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由“狐狸jing”主演的《狩猎愉快》,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一段混合了蒸汽朋克与晚清殖民地景象的人妖奇情,而狐妖之底色,则源于中国经典聊斋故事。
这部短片让久未登场的中国妖怪,收获了不少海内外粉丝,但也让中国观众意犹未尽:下一次看见中国妖怪,还要等多久?
还是在海外作品里?
2023年4月,由西瓜视频自制出品的文化纪录片《妖怪传》,正式上线网络平台。
该剧选取了八只中国妖怪,串联《山海经》《述异记》《聊斋志异》等古籍典故,从妖怪的历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妖怪传》作为首档讲述中国妖怪的节目,以“妖”描绘了我们的文化,讲述着华夏历史,让感叹“看不到妖精”的观众,一次看够中国古人的无限想象与瑰丽文明。
该剧第一集就选择了经典妖怪“狐狸jing”。
但是狐狸jing并非完全等同现在社会语境里的“美艳又狡猾的坏女人”。
狐妖有过很多种形象,很多种性格,有善有恶,有强有弱,而每一种关于狐妖的描述,都跟彼时人们的“心情”有关。
如最早描绘狐妖的典籍《山海经》,将其视为祥瑞之迹:“……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尾意指动物尾巴多,象征后代子孙繁盛。
但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却形容狐妖为不祥之征。
由于那时社会矛盾激化,人们转向关注自身处境,而狐狸偷鸡偷鸭惹人厌,自然就被描绘成了坏妖精。
直到明清,中国思想始发变革的时期,蒲松龄尝尽封建社会冷暖,以志怪小说言志,以狐寓人,为狐正名,在《聊斋志异》里把狐妖们写得有情有义,也接地气,深讨老百姓欢心,广为后世流传。
妖怪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妖怪传》一集短短十几分钟,就告诉我们一只妖怪的演变,可以折射作者们的认知与价值观,进而放大表现整个社会的思想变化。
妖怪也不仅是宏大叙事的投射,它还潜入每个人的生活。
就像第二集“山魈”传说,开篇即警惕凡人不要告诉山魈其名,否则会被纠缠;接着换作小孩的视角切入人与山魈的相遇,唤起我们小时候被大人告诫“不要告诉陌生人名字,否则会被妖怪抓走”的警告。
当古典奇谈与日常记忆联系一起,就显示出了妖怪的故事,其实早就被更改和散布,并深深浸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妖怪传》的价值与乐趣,不仅仅在于重述民族历史或唤醒个人记忆,还在于它新奇的表现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该剧结合了真人与动画的形式,邀请民俗学专家解读妖怪故事的历史渊源,携手演员重建妖怪传说的虚构现场;同时,配合国风动画渲染过去的奇幻氛围,演绎古人幻想的“作妖”场景,不时还启用相当时髦的创意短视频形式,例如Vlog(视频博客),让故人以第一视角,解说并还原故事里的一天。
表述的趣味性,让节目更易于被传播和理解。
纵然中国妖怪史自成一个庞大的宇宙,肯定没法在八集短纪录片里展现其完整的历史构架,但《妖怪传》足以让观众一窥中国妖怪的奇特之美,感受妖怪们的文化价值。
当看到《妖怪传》宣传图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部片子是必须要看一下的,它刚刚好戳中了我的心坎。
小时候我就对这些认知之外的神秘之物兴致极高,当我听说很多妖怪传说都出自《山海经》,就兴冲冲向大人要来这本书来读,结果大失所望;虽然如此,我仍觉得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文化水平不够,所以不能从那些简单的描述中读出来瑰丽奇幻的妖怪异兽,《山海经》太难我只得暂避锋芒,谁知道这一避就避到了现在。
最终我对于妖怪的认知还是通过通俗易懂的网文提升的,但网文在借用、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妖魔鬼怪的同时更勾起了我追根溯源的念头。
而这部纪录片正合我意。
目前看到了前两集,讲的是九尾狐和山魈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这几个字绝非是某个时间点之前形成的确定的东西,比如清朝之前的叫传统,之后的叫现代,这是很荒谬的说法;传统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也许百年之后我们现在的网文作者们达成的共识、塑造的各种鬼神妖魔角色,经过广泛传播和群众的认可,也能成为那时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妖怪传》就体现了这一点。
对于九尾狐的介绍,纪录片从妲己着手,提出了妲己一开始并非九尾狐形象、为何如今和九尾狐深度绑定的问题,徐徐展开了中华历史上九尾狐形象由神圣到邪恶再到亦正亦邪的小妖怪的转变过程。
山魈也是如此。
人类最初生产力落后,对于猿猴类的警惕程度高,山魈被塑造的形象就比较恐怖。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不再将猿猴类的侵略性放在眼里,山魈的攻击性也大幅下降,以至于变成了如今这种能力不行还喜欢偷吃螃蟹的屑山神。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古代神话故事的纪录片,更是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的一次探究和传承。
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趣味性,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进入古代中国文化的神秘世界,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核和魅力。
对于喜欢神话和古代文化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绝对是不容错过的。
动态漫画场景、真人访谈、讲述结合方式的形式,带领大家感受我国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可以感受中国人充满力量的精神内核。
每集介绍一只妖怪的由来、形象、故事和寓意。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想象力的无穷和妖怪与人性的关系。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集《狐妖》。
这一集讲述了狐妖在中国历史上的变化,从最初的神明,到后来的恶魔,再到现代的美女。
狐妖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形象,它既有智慧和魅力,也有欺骗和毁灭。
狐妖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权力、欲望、爱情和道德的探索和挣扎。
我觉得狐妖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情感和理想的生命体,它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月21起,每周五中午12点更新一集。
每集13分钟左右。
目前已更新一集,抖音、西瓜视频、头条都可以观看
以10-20分钟的小短片形式,讲述中国上古神话和历代民间文学中涉及到的妖怪背后的故事,这是将中华文明想象力具像化的表现。
在第一集中从古代文学作者视角展开故事叙述,其中还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专家视角进行补充及充分论证,并引用《山海经》、《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著作的原文进行讲述,整体故事脉络清晰、论据详实、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看完一集仍流连忘返!
除此,演员的妆效与演技都非常符合妖怪在文学作品中的模样,让观众有沉浸式观影的体验,不会觉得出戏或突兀。
最后整体作品短小精悍,视觉效果精致用心,非常期待后面几集的发展!
求速速更新!
(放上一张个人很喜欢的剧中视效图,推荐大家都来看看
妖怪传,讲述了山海经等著作中的一些妖怪,对妖怪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每集13分钟画面精美,讲述的故事也很刷新以往的记忆,比如九尾狐在大禹时期是吉祥的象征,后来才逐渐变成了狐媚的角色。
尤其是一些古籍的介绍,可以说非常用心考证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盛宴,不是那种满口跑火车博眼球的自媒体的。
带着孩子看开阔眼界还是很棒的!
我国各地存在很多没有文化交流却相近似型的妖怪、由此可知这是一种普遍性诞生的文化。
人类具有好几个根源性可称作妖怪原型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各个地区受到各种文化洗礼成形。
因此就算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里存在同样的妖怪、也不能断定发源早的就是源流。
因为也可能是相似类型的东西在各地同时发源、于是考察妖怪的学者开始考察起妖怪的原型真相。
民俗学者、哲学家甚至连心理学家都曾提过、妖怪起源于人类对黑暗或自然现象的恐惧心;或说妖怪起源于畏惧死亡。
这些说法或许没错、但也称不上正确。
因为可笑、实在太理所当然了、就像喝汤前想知道里面加了什么而翻找时发现萝卜、便高举找到的萝卜喊“是萝卜!
”一样可笑。
不管汤里放多少萝卜、总是碗肉汤而非萝卜、再怎么主张汤放了萝卜也无法说明肉汤的总体内容。
妖怪也同此理、过去人再笨也能区别自然现象与妖怪现象的差异、学者的主张仿佛在说古人都笨、分不清楚蔬菜中的萝卜与放了萝卜的肉汤之间有差别。
例如说有种叫作“给水”的妖怪、这是一种对人呼唤给你、给你、如果响应就会突然暴发洪水的妖怪。
若依照学者专家们的观点看来、这种现象就成了普通的洪水而已。
如果说妖怪诞生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心、那么这种妖怪就只是普通洪水而已吧。
但若真是如此、洪水的现象与给水怪的现象之间便失去差异性、也可以说所有的洪水均成了妖怪。
古代人们对那些无法以人为方式防卫的自然现象抱持着恐惧心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害怕自然灾害也是正常。
但是洪水暴发就只是洪水暴发、再怎么可怕也不会变成妖怪。
只有在经过一问一答的咒术性仪式作为媒介后、方始成为妖怪。
自然现象的发生原本是理所当然、而将之置换成非理所当然的形式、这种动态性的变换过程才是妖怪的真相。
妖怪原型并非恐怖或恐惧这类原始感情、倒不如说、妖怪正是产生于背离这些情感的过程之中。
妖怪在获得形与名之后方始成立。
我推测人不轻易信服偶然、人想要制造出明确的图像、就像蜘蛛结网、在朦胧与偶然的点之间牵上丝线、如果形成美丽的图像、就称之为必然、若是呈现扭曲的图像、就称之为偶然。
拿掉蜘蛛丝后、世界只是混沌的偶然所累积。
蜘蛛丝平常一片模糊、可以清楚看见的线、称为合理科学、完全看不见的线、成为妖怪传、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和科学相反对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看得见的科学好?
还是看不见的妖怪好?
如果不协调运用、就会错估了世界
看了天狗和姑获鸟,忍不住要把弃游的阴阳师再下一遍。原来孙悟空的祖师爷是无支祁,原来最开始得蛇妖是男的,有趣
万物的奥妙正是滋生神话的土壤,并不是小说家一个人创造出了妖怪,而是人民大众共同的努力。岁月变迁,人心里总有些感情是相同的,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如何看待那时的古人,就是如何看待现在的自己。
了解古人的浪漫
虽然是游戏的宣传片,但是也算是涨了知识。
学到啦学到啦!
75 动画比真人有意思 真人太演了
(1)狐妖。瑞兽-《封神演义》-《聊斋》。妲是名己是姓苏是氏。(2)山魈。东北大马猴。初一烧竹子,南方传北方,北方叫年兽,变放炮竹。(3)龙。原型:扬子鳄、蛇、部落图腾、雷电。龙最早是天界拉车的苦力。后应龙掌管雨水,参与黄帝蚩尤之战,成为偶像。(4)姑获鸟。郭璞《玄中记》有黑白版姑获鸟。黑版恶鸟是难产女所化,日本从大唐借鉴,成为产女。仙女版是织女,被牛郎夺羽衣留人间生娃。(5)神鸟。金乌是背太阳的神鸟,10个金乌负日,后来后羿射日。中国主流文化中,最早没有人格化的太阳神,源于对日月星城的自然崇拜。《汉书.五行志》公元前28年太阳异象,是世界公认第一次记录太阳黑子。(6)天狗。唐传说枨枨(cheng)挖心给天狗。流星是天狗降世,预示坏事。(7)无支祁。孙悟空原型。(8)蛇妖。女娲伏羲兄妹,蛇身,生人。
“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本来以为是手绘动画形式的纪录片,谁知道开头居然就是真人出镜,演技还一般……然后又转到知名教授科普,科普和动画故事交叉,整成一个纪录片的大杂烩。科普含量也不高,十几分钟的视频容量有限,关键内容还没有百度百科详细,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小朋友启蒙用,成年人就别浪费时间了。
创意很好,但有很大的可改进空间,算不上精彩。
本来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广告打的真的是败好感😪
6.0/10
虽然讲得很简单,但蛮有趣
妖怪科普
我们不缺乏想象力,我们只是有太多的敬畏
说的是我们的心声哈哈哈
还不错的短科普,拍了小剧场用来辅助,呈现有些违和,大概是妖怪和国宝相比没有实感。讲述了诞生,演化,地域差异,形象发生巨大的逆转,人们用来解释政治与自然的想象。(这些顾问请的也太集中了)
短小精悍
从每个妖怪的最早记载开始讲述,随着朝代更替,史书上的记载逐渐变化,妖怪的形象或变化、或丰满成我们现代社会所熟知的样子。每种妖怪的产生都有其社会影响因素,了解古人为什么需要妖怪其实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引入妖怪和文人自述更添一份生动和有趣吧
很棒的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