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恋,偏偏要扯进来神马克隆人,都是会死的克隆人吧,凭什么你的情敌要最先死,弥留之际看着还那么不体面。
送过你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歌,就是其实一开始爱的是你么?
可是他的初吻初夜初恋都给了她啊,他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的那七八年,陪在他身边的是她不是你啊,她知道他爱看色情杂志,他和她赤身相对,她靠在他的肩膀,这些都是他们才拥有的回忆啊。
他们分手是因为你么,每一对厌倦了的情侣都会分手。
如果他真的喜欢你,为什么十年都没有找过你?
想找一个人总是能找到的。
重逢后的拥抱?
那是他觉得遗憾吧,遗憾是爱么?
他对夫人说,我们相爱,请让我们申请延期多活几年吧?
是因为想多活几年才说我们相爱,还是因为相爱才想多活几年,你知道么?
你是一个苦逼,一开始你就想关心他,却尴尬地被他打到,虽然是无心的。
你在人群中看着大笑的他,他咧嘴乐呵呵地回望你,四目相对,很多年在他死之后,你想起这一幕,会不会想起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话?
他为什么会送你那个卡带,还是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那么暧昧的歌,软软绵绵的女声温柔地唱,你听着那歌声,开始想象和他的拥抱了吧,于是你抱起了一个枕头。
对,你认为他是喜欢你的,还有其他提示么?
小水池边的聊天?
很多年后在农舍旁的树林里的单独散步?
他蹲在你面前,温柔得令你心痛的眼神?
可是,如果他真的喜欢你,为什么不和你一起?
你的情敌兼好友快死了,坦白说当初不想你俩太好而她被抛弃才抢了他?
我拜托哦,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么?
他俩在一起,你们三人的友谊难道就巩固了么?
真是笑话!
你想想清楚,他和你在一起,也是在她死了之后啊!
也是在她说了那番让贤的话啊!
他真的喜欢你,才不会管那些狗屁的友谊理论呢!
你是一个苦逼,喜欢他好多年,貌似他俩死了你还是个老处女诶,你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没有初吻初夜初恋,你只有绝望而又甜蜜的等待,像永远没有结束的空白,一直在空白空白空白,没有时空,只有不断地坠落坠落,抓不到风筝线,一直在坠落。
你一直都很乖,不大哭大闹,不耍性子,你牢牢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就像你紧紧保持住那随时会爆炸的感情,不让自己的五官扭曲,你只会安静地哭,然后默默地躲在角落里。
你过谨慎而又规律的生活,把自己融在工作里,变成那种偶尔会感受到成就感的工作狂,单身生活,就是没有爱没有甜蜜,只有枯萎,慢慢的枯萎。
因为你觉得自己爱他,你觉得你自己爱他,放不下他,忘不了他,虽然那么多年,你从没和他一起过,你还是觉得自己爱他,就算他不喜欢你,可是,你说,他送过我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很暧昧的歌啊,在他的初吻初夜初恋开始之前。
拜托了,不要那么矫情了,不就是你喜欢的第一个人和你的好朋友一起了么。
一段苦逼的得不到的爱有必要纠结一辈子么?
知道什么叫寂寞无聊莫名其妙和暧昧么,你觉得他喜欢你的那些提示,不过都是因为这些——寂寞、无聊、莫名其妙和暧昧,都不是爱,它们什么都不是,就是上帝打了个盹儿,事情稍微偏了一些,然后醒过来了,一切又回到正轨,他离你越来越远。
没有那个情敌兼好友,你觉得你们就能在一起么?
承认吧,你是个苦逼,他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你。
这并不会令你好一点,所以,就当你们是克隆人,他们都比你先死,然后,其实他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你的。
从来没有想到一部传说中的科幻电影看完后竟会给人“白马非马”的困惑,更没想到一位纯正英伦范儿的女明星的表演烙在我心里的竟是那样恍如似曾相识的气质。
初看《Never Let Me Go》的时候片子刚发布不久,相关影评还少,故此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我被这故事的子弹击穿了。
这真不是一部通常我们所谓的科幻片,科幻是壳,骨子里其实不过在讲述一种哀伤绝望抑郁无奈的人生悲剧。
有些创作者就是让你不知道该爱还是该恨好,因他擅长于把人心充盈得满满的,再全部掏空,正如东方古老时代的一些小说比如《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那样,温吞优雅的面貌下竟有无限狠绝的手段,黑不见底,让人束手无力地一点一点被挫伤。
故事的主要角色只有三个人,他们是一般意义上的器官捐献者,也是特殊意义上的人类,只不过他们来到世间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那个原本美好善意的希望——延长人类可以存续在世的时间和维持机体健康。
诚如影片中的独白所言,“生命都有终结之时”,这本来是一件多么自然无奇的事情,但当人类掌握了生命科学的艰深而神秘的奥妙之后,便忍耐不住要利用已知的一切技术来干预生命进程,他们制造生、延缓老、解决病、抗拒死,不惜自欺欺人的复制自己的肉身,用更年轻鲜嫩的机体来续写或者重写已逝的人生。
人类如此恐惧衰老疾病和死亡,无非是贪恋这人生在世的光明快乐,和连绵情谊的滋润,不甘心抛舍这一切堕入永恒的黑暗中去罢了。
然而努力的结果是怎样?
导演并没有将答案直接呈现给我们,却把目光投射到那些被制造被存在的生命那里去,因为这些身体里竟然也会住有和人类难以区分、甚至更加纯净的灵魂!
片中三个主人公(器官捐献者)从小一起长大,他们在寄宿学校海尔森的童年生活静谧安宁却也秩序井然,甚至可以说是严厉苛刻的,孩子们温驯懵懂又好奇,他们生命里一如所有人类最初都曾有过的那种蒙茸质感,绵延到那片栅栏外的绿野上,一起被细雨打湿,微微泛光。
那种光泽在后来的电影镜头里反复出现——鹅黄却难以闪耀,翠绿而不能流淌。
于是我们一再看到迷蒙春烟笼罩下草叶缠绕的幽深走廊,看到藤萝漫卷的斑驳花墙,冷雨敲打的窗边那支早已枯败萎缩的花朵和窗外好似默默流泪一般的雕像,诸如此类,真是让人不能不大赞这部电影的摄影师,色调、构图和镜头运动都非常有感觉。
好的电影镜头感是这样的,它让人觉得视野所在的一草一物都有着自己的呼吸,即使拿掉背景音,在无声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鲜活、流动而微妙变化的存在。
导演非常擅长晕染气氛,比如凯西和汤米缓捐愿望落空后,失神地走出校长家门时惨白天空中掠过的那只海鸥,再如凯西和露丝在海尔森的学生宿舍里夜晚卧谈心事,旁边的洋娃娃那种复杂的若有深意的眼神,处处可见导演的细心之处。
在叙事方式上这部电影的编剧也可说是心狠手辣的高手,用了这样容易使人产生代入感的方式讲述一个不断失去的故事。
在影片中海尔森教养院牵动着捐赠者们的无限温情。
海尔森对于他们的意义在于,它便是青春,是顶点,是希望的全部,从离开海尔森那刻开始,他们的人生就一直在做减法。
海尔森既是现实意义上他们的成长摇篮,也是精神意义上仅属于他们而最终一去不返的梦土。
作者把所有的笔触都集中在描写三个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和生活经历上了,这三个人的遭际影射了全体捐赠者们失落无助的命运。
凯西的扮演者非常难得,小凯西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镇定、自持和深情,所谓静水流深的意思。
而这在成年凯西的身上发展成为一种颇具东方味道的性情,她仿佛有双出世的慧眼,人生在她似乎永远都不能成为一个竞技之所,只是一份阅历,这不能不让我联想起中国古时候一些萧散恬淡的贤人们的影子。
她总是对坐看云起云散,却又情关于心,也正因此在影片中凯西能毫不费力地成为最合适和优秀的看护者。
和凯西不同,露丝一开始虽然很温顺,但自从异议分子露西老师向孩子们揭露了他们的人生前途将会是何种安排之后,就一直采取抗拒和主动争取的姿态,这足以解释露丝从头到尾的所有行为:比如她会主动接近自己最好的朋友凯西一直暗中喜欢的男生汤米,借此造成三人之间紧密缠绕的命运,并暗地希望自己成为据说是可以凭借爱情关系取得缓捐资格的人;比如会在乡居时对汤米作出模仿电视上看到的人类情侣间的亲密动作,比如为了刺激凯西而取得胜利感也为体验人类的快感主动去和汤米做爱;再如假装对于人类实际如何生活很有了解;再如努力希望见到克隆自己的真身,和失败后对真身的愤怒想象,包括最后希望在第三次捐赠时便提前终结。
这些都是露丝对即成生活不甘摆布的表现。
至于她和凯西汤米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就更加微妙一些。
看完电影我发觉露丝最在乎的其实是凯西,是他们最初在海尔森单纯无邪的友情。
露丝在身体极度虚弱快要迎来终结捐赠时巧遇凯西,她对凯西说:“很奇怪,我这几个月每天都想起你,希望能再见到你。
我总觉得我能如愿,总觉得我终结前不可能不见你最后一面。
”而电影里的有些镜头更进一步的显露了真相,我们看到每当凯西流露出对汤米的感情或者正在暗自体味这种感情时,露丝就会像一个幽灵般不经意地出现在镜头里,并从旁默默注视她,这类镜头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贯穿了他们从海尔森到乡居寄养院的整个生活。
表面上看,似乎总是凯西顺从无奈地面对露丝和汤米的亲密关系,电影却一遍又一遍地用这种镜头告知我们,露丝才是始终旁观凯西和汤米真挚感情的那个人。
直到他们最后一次相聚,露丝坐在车上望着分离十年又重逢的凯西和汤米相互拥抱问候,眼神中满是不加掩饰的辛酸与难过,而我注意到,她的视线竟然还是迟迟停留在凯西的身上,显然她一直都是如此的纠结,并且其实不快乐。
我突然想起了凯西独自离开乡居后的那段独白:“从未想到我们的人生,一直紧紧缠绕相依,会一下子离散开来,要是早知道,也许我会将他们抓得更紧,不让无形的力量拆散我们。
”原来这段话才是解开整个故事的钥匙,也是片名“never let me go”的真正涵义。
原来,露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要孤独承受、成为她认为的“那个落单的人”而已。
如此不服输的露丝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终于释然了,变化之后的态度和立场让她为了往事充满忏悔、最后希图赎罪,这说明了露丝本质的善良和她拥有的人性的温暖光芒。
但一切都晚了,暮色早已四处弥散,爬上了黯淡的天幕,徒留那只曾经承载着青春热望的木船独自搁浅在沙岸边。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个人最后都是惘然的。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一直在按自己的内心准则行事,最后却都殊途同归地输给了命运,或者不如说——输给了自己。
他们彼此仍有爱意却对自己无能为力。
露丝甚至都没能知道她最后的心愿实际也是梦幻泡影一场,因为完成了那次真诚坦述之后,在将被遗弃于水银灯下的那次捐赠之前,她就已经遗弃了自己。
而汤米在终结捐赠之前的那个眼神虽然含着暖意,带着歉疚,也依然看得人无比绝望。
是的,有一天你会知道,那终结的水银灯下你我并不会不同。
观众看到这儿不能不联想起,这些生灵的归宿、以及他们在世时的种种困扰和我们普通人类的生命历程其实多么相似。
影片最后凯西的一段独白正是代表这些生灵对人世的含泪垂问,这独白直扣人心,字字砸得人生疼。
要怎样的绝望才能最后获得如此镇定从容的语调呢?
她说道:“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受赠者的人生是否截然不同。
生命都会终结,也许没有人真正明白自己的遭遇,或觉得自己活得足够。
”无论科技再进步、寿命再长久,关于人类的生存价值和生活理想也仍是一道难解的谜题,我们也仍不能就此产生狂妄幻想和盲目乐观的态度,因为即使生命重续、岁月倒流,我们依然会迷惘不知所措,依然会爱莫能助,依然要为了生命中不断错过和失去的美好而痛彻心扉。
这恐怕是有情众生都难逃的宿命罢了。
所以有首诗最妙,道是:“世上无情空大地,人间少爱景何穷。
其中世界其中了,含笑同归造化功。
”
“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舔犊。
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
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护生画集》(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合著)2000年,英国众议院以过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一项法案,允许科学家克隆人类早期胚胎,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以期培育出与病人完全匹配的人体器官。
这一立法使得英国政府成为少数公开支持克隆技术在人体试验的国家之一。
五年后,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以克隆人为题材出版了他的第六部长篇——也是唯一的一部科幻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
我们很难凭此推断出上述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一如难以否认这种联系存在的可能性。
毕竟,小说灵感的诞生过程是这世上最微妙运作的器械之一,我倾向于认为它早已潜伏在心灵的最深处,一个连小说家自己都难以企及之所,等待着那火石灵光一现般的降临。
但石黑一雄这一次着实走得太远。
这位传承了英国文学的典雅文风(“one of our subtlest observers”, “the poet of unspoken”),被看成是E.M.福斯特在当代不二继承人的小说家,显然试图在题材选择上做出一次向《美丽新世界》致敬式的突破。
“这是迄今为止,石黑对其所有作品中所贯穿的那种悖论最严酷表述的例子①”, 《纽约时报》书评如是说,并将其调侃为一次压上他业已被认可的超凡天赋后的孤注一掷。
有一类文学作品你很难确切地将它定性。
因为与其将它归纳为穷其想象的科幻小说,莫若说它更像是一则将被时光逐渐印证的寓言。
1948年,当富有相当远见和政治敏感的乔治.奥威尔在写作他注定将会传世的小说《一九八四》时,也许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着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一次误读②。
但至少《一九八四》,作为一个不错的例子,证明了在时间的长河里品读科幻小说有着一种超出纯粹文学的乐趣。
虽然,《别让我走》目前尚且无法应允我们太多的空间去那么做,但如果有心要为这一切找一个原点,还是让我们循着脉络,将时间回转到1996年。
在那一年,一只绵羊诞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地球上媒体所能传及之地,其轰动效应之巨大,至今余波未平。
苏格兰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这不仅仅是说,这个孕育出像亚当.斯密斯,大卫.休谟等思想家的国度,在18世纪为西方文化贡献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推进了整个欧洲文明的进程,更考虑到,聪明的苏格兰人还为现代社会贡献了诸如蒸汽机、青霉素、电视机、高尔夫球等众多改变人类进程的发明。
和这些了不起的发明并肩比立而不逊色的,有一只不同凡响的绵羊标本——多莉(Dolly),如今被珍藏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成为爱丁堡must-see sight中的一景。
作为世界上第一只由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而成的哺乳类动物,这只羊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但与此同时,她的到来同样也意味着一枚重磅炸弹,炸开了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最后的伦理底线。
一时间,媒体,各路学者以及广大宗教界人士纷纷出声,质疑乃至谴责克隆行为可能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与此相呼应的,是各国政府迅速而不遗余力的对克隆技术科研的投入。
回顾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反对的理由八方来路,支持的论点却掷地有声。
因为谁都无可否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克隆技术可以制造出人体所需的组织细胞,用来救助人体某个濒临绝境的器官。
尤其是,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及外科手术的改进,全世界器官的需求量早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13万至15万人在翘首期盼着那4、5千个通过合法渠道捐赠出的肝脏。
除此之外,猖獗的国际器官走私网络也佐证了人体器官早已是一种能带来暴利的稀有资源。
利用科技的进步去对抗犯罪,将作恶的器官贩子绝迹于世,这番背后的强势逻辑,成为克隆技术的支持者所秉持的最难反驳的声音。
小说《别让我走》,但与其说是用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探讨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不如说是石黑野心勃勃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探究埋藏在这 “希望”背后的残酷和罪恶。
这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追问,却因其在真实性受到的质疑而被削弱了力度。
如果,一个作家的关怀对象迄今为止并不真实的存在——至少是不公开地存在于世,那么这一份关怀本身的意义何在?
又如果,有人愿意耐着性子去进一步关心一下多莉们的命运,也许会发现,Tommy,D.和Kathy,H.并不仅仅是一种想象的产物,也许他们其实存在,以一种我们未曾真正意识到的形态。
一般来说,一只苏格兰绵羊的寿命是12年,但是多莉只存活了6年零7个月。
因经鉴定出患有无法治愈的进行性肺病,在2003年,科学家们不得不给她执行了安乐死程序。
多莉的不幸暗示了部分克隆动物会出现早衰的现象,即当它们处于通常意义上的壮年期之时,体细胞内会提前出现老年动物的征候。
对此,一种不免简单但却颇为直观的解释是,它们从出生起的衰老程度就类似于被克隆的本体,寿命因此简短。
从此,在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里,延长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寿命被作为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就在去年,有日本科学家称已经培育了可活到九岁的长寿克隆猪,驳斥了早衰是存在于克隆动物中的普遍现象。
巧的是,同样也是在2010年,非法流入市场克隆牛肉和牛奶,在英国再次掀起一场风波。
最后,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和平息名愤的要求,欧盟表示将考虑出台一项全面禁止克隆动物及其后代被作为食物的法案。
这场风波和其最后的解决方案,在训练有素的动物权利倡导者看来是一个“间接义务论”的经典案例。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因为取乐而残暴地对待野兽动物是不对的,因为从长远看来,这种恶习会助长人类的残暴倾向,终有一天也会去虐待人类。
虽然这些言论也激烈的反对动物虐待,但在这里,动物的利益不具备独立的道德上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区别于我者的他们,没有道德地位③。
克隆技术,纵然会对克隆动物健康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它们的早逝,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伤害本身远远不及其间接将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来得重要。
因为克隆生命本就是拜文明与科技进步所赐,像一些父母也许会这样回答孩子们天真的发问:不用为那些被我们吃掉的动物们感到可怜,因为它们会为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感到高兴。
浓密的树林深深地怀抱着坐落于穷乡僻壤中的海森汉寄宿学校。
在那里,孩子们从小就被中世纪般传说警告着: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边界是绝对不能逾越的。
但是,当离开学校后的Tommy,Ruth,尤其是Kathy,曾有过一些机会享受短暂的自由时,有一个疑惑始终缠绕着我:为什么他们不逃,不反抗?
有人认为这是电影一处的硬伤,(或许小说中会给予更多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整部寓言小说一针见血的唯一真实所在:因为他们逃不开的命运,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身份。
他们,是一个又一个被创造的多莉,也是一代代被逼离栖息地,或被俘虏,或被灭绝的野生动物。
他们不是我们,所以在一个由我们制定规则的世界里,他们无处可逃。
难道你没有看见,为反抗和叛逃所付过的巨大代价,让百兽都沉默了,老虎不再咆哮,猎豹拒绝繁衍,即使被砍断了四肢,或是胆囊被插上了皮管,数十年如一日,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痛苦,没有尊严地生存。
难道你没有看见,在城市的周围,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只鸡鸭猪牛,先被创造,继而被屠杀,为了人类的口腹和虚荣,为了我们的福祉,它们没有权利享受片刻生命的欢愉。
你没有看见,是因为你习以为常,或是觉得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时候,你没有看见是因为你宁愿选择去漠视。
但是石黑一雄以其敏感和非凡的勇气问了一个问题,他将它小心翼翼地包装在一个爱情和悬疑的外壳之中,却在人最淬不及防时刺痛了你的良知,唤起了你的同情。
这个问题就是:那些被人类剥夺一切,乃至生存权利的生灵们,难道它们没有灵魂吗?
如果这些被视作为劣等的灵魂也能体会到爱恨别离的痛苦,那么这情感上的折磨相对于肉体上的摧残要残酷千百倍。
作为优等物种中的一员,我没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愿以150多年前一位生物学家的筆記来做一点旁证。
乔治.斯特拉,曾跟随俄国人白令发现亚美之间海峡,并这样记述下他在当地所观察到爱斯基摩人屠杀海牛时的场景:“他们用像巨锚一样的铁钩深深扎进海牛皮肉之中,然后将奋力抵抗的海牛拖上岸。
受到重创的海牛,即使前肢被砍,血流如注,仍在挣扎。
它的叹息与呼喊是沉闷的。
雌性被勾住,雄性不顾人们的痛击,拼命把身子往水里按或用尾巴拍打铁钩,试图解救同伴。
第二天,我看见那只雄性海牛悲哀地呆立在已被人们肢解的雌海牛旁边。
人们每捕杀4只,往往就有一只被拖上岸却又被无谓地遗弃掉④。
” 白令海牛,这种喜欢在黄昏的余辉中浮出海面,头披着长长的水草,用鳍怀抱着孩子哺乳的动物,在被发现命名的二十六年之后,就无可逆转地被灭绝于世了。
事实上,从人类妄图扮演上帝角色的那一刻起,“命运”这个词早就已被赋予了最变化莫测且荒诞不经的含义。
①The Novel is the starkest instance yet of a paradox that runs through all Ishiguro’s work,Sarah Kerr,“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 2005 April 17.②在一些人看来,《一九八四》创作的现实背景是作家生长的英格兰,而非后来被阐释成为的对苏联未来的预言。
③《动物权利》,David DeGrazia,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④《逝者如渡渡》,申赋渔,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cathy在开头说:我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cathy在最后说:我们的生命都将完结,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是她向后看的原因。
因为没有未来。
不是因为他们是克隆人,不是因为他们的命运是为了捐献出自己的器官——因为事实上,他们跟非克隆人一样——一样的成长,一样的爱、嫉妒、恨,一样对“活着”有渴望——否者Lucy不会想要和Tommy在一起,不会有“相爱了,便可以延续几年生命”的传言。
一切跟普通人没有两样。
你可以说这里,故事没有前提,唯一的前提不过是开篇的寥寥几句话:医学的发达,人们可以更便利的移植器官,延活生命。
这个前提有和没有,没有任何区别。
我是说克隆人与非克隆人没有区别。
这不是句废话,但是又好似废话。
为什么?
比如,流水线上生产的肉猪:他们的命运从出生就注定,在被屠宰之前,它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好好的活着,被催肥,被豢养,被隔绝——只是它们没有过多意识。
而在never let me go 中,肉猪被升级为人。
克隆人不过是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织情境下的——肉猪。
为了活着,为了终将死去。
可惜的是,他们是活生生的美丽的人儿,美丽的忧郁着,美丽的爱着,让你不知道,影片在你眼前展现的这优美的英国乡村生活,自然的树林、湖泊、古堡、小木村镇子跟那些发达的现代社会有什么关系。
他们是被遗忘的,是被保护的,却是幸福的,至少,他们过活的是一种自然的生活。
石黑一雄明显是日本的卡通情怀又有英国的忧郁,才能写出这样一部复古的怀旧的却充满后现代意味的小说。
转而到我们自己,我们谁不是那趟在手术台上被一点点拿走器官的克隆人,我们谁不是被豢养的肉猪?
因为我们所有的选择被安排,我们在过我们认为“很好的文明的生活”,因为我们被教育“应该如此”。
never let me go别让我走,因为我想在有限中被需要。
因为我们肯定要离开这个世界。
渴求爱和自由,如果我们都别无选择,请爱我,请让我爱你,请让我们都自由。
(四星是给书的,感谢某人)
Never Let Me Go,只这个题目就有让我足够喜欢的理由了。
最初想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偶尔看到的那张海报,Carey Mulligan,,Andrew Garfield,Keira Knightley在乡间小路上驻足回望,有种安静的乡村气息。
我是个画面感很强的人,电影就可以不激烈,可以不搞笑,只要画面很美一样可以打动我。
Never Let Me Go就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英国所有那个年代的电影都如伦敦的天空一样灰蒙蒙的,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别让我走》融合了推理、悬疑、科幻及爱情元素。
关于复制人是否拥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资格、是否应该被任意处置生命等医学伦理问题的探讨,让该剧的主题陡然从小情小爱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剧集一开始,身为复制人的女主人公在捐赠之前担任看护工作,照顾那些已经捐出一部分器官,但仍活着的同类,直到他们再无可捐,走向死亡。
复制人的命运程序从诞生的那一刻就被决定,再无转圜的可能。
故事发展到后来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复制人渐渐开始为自己寻找生存的意义,仅仅为了能够跟爱人多相守几年,他们会竭尽全力。
用日剧的长度和拍摄手法处理此类题材,不失为一种新尝试。
《别让我走》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美国影片,豆瓣评分7.7分。
这部电影根据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电影中,女主角凯茜和她的两个朋友露丝、汤米,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
这里环境优美,生活无忧无虑。
凯茜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了真挚的友情。
直到孩子们从露西老师口中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黑尔舍姆所有的学生,其实都是克隆人。
他们没有办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长大,因为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社会上的“正常人类”提供移植器官。
18岁后,凯茜和伙伴们第一次走出黑尔舍姆,去往各地的寄宿学校,但他们已然注定的命运,仍如影随形。
电影虽充满英伦文艺气息,但其背后关于生命,关于尊严的探讨十分沉重。
许多人看完后,直呼情节让人悲哀,又疑惑于克隆人为什么不反抗,只是平静地接受安排。
而今天,我想就从成长环境、爱情经历、社会态度三个层次,来分析凯茜是如何被困于孤独的牢笼,丧失自我意识,又是如何走出困境,拥抱自我的。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也会详细分析,解答很多人关于克隆人所谓“软弱”的质疑。
01、成长环境:长期的哄骗与限制,将凯茜困于学校教育之中,失去了同外界的联系与交流,纯真孤独却又不成熟与许多学校一样,凯茜所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不仅学风严谨,而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教他们画画,并定期选出优秀作品展出。
但不同的是,学生们被笼罩在学校编织的一张巨大的谎言网下生活。
举行的“跳蚤市场”,校长口口声声保证“全部都是很好的东西”,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却是缺胳臂少腿玩偶,损坏的闹钟,明显是别人用过的旧物;要求学生们每天用特制的身份手环打卡,严格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甚至为了不让他们对外界产生好奇,编出许多恐怖的故事来吓唬他们。
凯茜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使她变得敏感而沉默,即使和朋友们在一起,有时也会心不在焉。
身体内的孤独因子强烈地撞击着,虽然她用绘画纾解这种特殊的情感,作品也多次被展出,但缺少与正常世界的接触,还是让她的思想局限在了学校为她安排好了生活中。
当凯茜看到“跳蚤市场”上那些残破的玩具与饰品,她也感到不被重视与失落,但由于年幼的她并不知到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凯茜无处诉说自己的难过。
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戴上耳机,沉醉在汤米送的磁带中那迷人的女声中。
有时听着音乐,凯茜会情不自禁地抱住枕头,感受肌肤的触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在我看来,凯茜虽然作为一个克隆人,但她内心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她懂得关心、体贴好朋友,也会欣赏音乐与绘画。
学校却将孩子们看作是未来索取的工具培养,在这种漠视与压抑下,凯茜的孤独感是很难排遣的。
而长期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也让凯茜对外界一无所知。
从她在长大后,和好友一起去餐厅时表现出的局促可以看出,她已经不会和人正常地沟通与交流。
她只能感受到“正常人类”对好友在餐厅的喧闹的厌恶,感受到自己永远不会被当作人来看待。
02、爱情经历:信任的朋友与心爱的人,同时的背叛让凯茜更加孤独,也更加沉默,不得已开启寻找自我的旅程早在黑尔舍姆这座监狱般的学校里时,凯茜就对汤米产生了感情,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底的秘密,在学校集会时,偷偷看站在前一排的汤米;在汤米因不擅长球类运动而被男生们排挤时,主动走上前安慰他;在看到露西老师与汤米谈话时,替他担忧。
汤米对于凯茜,更像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是她被困于孤独中的几分慰藉。
每当和心上人待在一起时,凯茜总会控制不住嘴角的笑意。
那是她因年少悸动,心有所想而感受到的温暖。
汤米似乎也在回应着她,从他很多似有若无的行动中,仿佛早已对凯茜情愫暗生,比如:在不小心打伤她后,道歉时不经意说出的那句“尤其不会伤害你;在“跳蚤市场”上,为凯茜挑选一盘磁带,害羞地关心着她。
他们之间似乎只差那么一句话。
但让凯茜想不到的是,好朋友露丝突然横刀夺爱。
他们不仅在集会上偷偷牵手,露丝甚至在花园中主动吻了汤米。
凯茜内心翻江倒海,她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昨天还谈天说地的爱人突然抛弃自己,为什么一直明白自己心意的朋友从未透露丝毫。
两个最亲爱的伙伴同时抛下自己,凯茜感到深深的背叛感。
她又想起三人曾经嬉笑打闹的时光,那是年幼的她少有的快乐回忆。
而现在,凯茜小心翼翼呵护的爱情与友情一瞬间化为泡影,长期以来的孤独感更加剧烈,她能做的,只有强忍泪水,接受现实。
后来的日子,凯茜一直在盼望着两个好朋友只是玩闹而已,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到自己的身边。
但直到他们离开黑尔舍姆,露丝和汤米仍然如胶似漆。
三人被一同分派到了同一个寄宿村舍,这将是他们准备“捐献”前的最后一站。
在同一栋房子中生活,凯茜时常为闯到汤米与露丝缠绵而难过,也偶尔会被露丝的嘲讽重伤。
她和许许多多处在青年人一样,渴望得到爱与抚慰。
但村舍里的其他人也都是出双入对,只有凯茜,孤零零的一个人。
所以,凯茜喜欢上了读书,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她能够忘却自己的身份,忘却周围的冷眼,忘却寂寞。
有时,她也会用一只手,触碰另一只手,感受那种未曾有过的亲密触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凯茜发现垃圾桶中的成人杂志。
她把杂志拣出来,拿到屋里,飞速地翻着。
仿佛每翻动一下,她内心那种找不到出口的苦闷就能减少一些,再减少一些。
在我看来,凯茜这种在别人眼里很可笑的行为,其实体现着她内心孤独达到极点后,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她看到同龄人肢体接触,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渴望爱抚与触碰,当她发现了自己的这种愿望后,也产生了怀疑:我的基因是否来自一个放荡的女人?
在这个阶段,她想要探寻自己究竟是谁,又从哪里来,应该去往哪里。
所以她翻看成人杂志,期待在那里找到答案。
其实此刻的凯茜才终于慢慢走出孤独,真正开始丰富、充盈自己,包括她努力争取成为医院看护的机会,而不再选择任人摆布,随波逐流。
03、社会态度:刻意的疏远与冷落,使凯茜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孤独,是克隆人群体中普遍的状态凯茜报名成为看护后,便离开了村舍,也离开了自己的两个好朋友。
她在医院尽心尽力,帮助着和自己相同的克隆人,熬过捐献前的紧张,也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同伴倒在捐献的手术台上。
这份工作,凯茜一做就是十年。
直到偶然的一次留宿医院,让她见到了已经完成两次捐献的露丝,医生已经断言她虚弱得活不过第三次捐献。
交谈间,凯茜得知露丝和汤米早已分手,他在其他医院也已经完成了两次捐献,身体却很好。
在露丝的提议下,三个伙伴相约一起去儿时常听说的海滩旅行。
在那里,露丝承认自己曾经利用汤米的优柔寡断,拆散了他和凯茜,因为她不想成为那个被剩下的人。
如今她时日不多,只期盼两个好朋友能够向曾经的校长证明彼此相爱,获得延迟捐献的机会,并将辛苦找到的校长地址给了他们。
原来,凯茜早应该看出,平时嚣张跋扈的露丝也害怕孤独。
因为生活已经有了既定的终点,她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来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活。
就像凯茜负责过的许许多多克隆人,他们在捐献手术前,并不是想着手术之后自己要去做些什么,而是重新回到病床,一天天等着下次捐献的到来。
汤米得知露丝和凯茜的想法以后,非常激动,开始积极准备。
原来,分别的十年来,汤米还苦苦思念着凯茜,并将这种情感诉诸笔端,完成了许多幅作品。
但当凯茜和汤米找到校长,他们却得知这条“特赦”并不存在,学校开办画展,并不是要看清克隆孩子们的灵魂,而是想知道他们是否有灵魂。
他们幻想破灭后,汤米很快迎来了他的第三次捐献,也再也没能从手术台下来;凯茜也在两周后接到了第一次捐献的通知,没办法再担任看护的工作。
凯茜自始至终都在思考,那些正常的人类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也有悲伤,也有孤独,也会迷失自我。
明明他们也是人,却完全没有做人的权力。
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不能做喜欢的事,保护爱的人,他们短暂的一生,注定只有捐献和准备捐献两种状态。
04、基于电影《别让我走》剧情,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看过电影后,许多人为“正常人类”对生命的漠然唏嘘不已。
但我想,影片对我们的启示,远不止敬畏生命这么直白。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和影片中的克隆人一样,从小被灌输着宏大的价值观,却从未想明白,自己内心究竟喜欢什么。
关于凯茜为什么不逃走这个问题,如此便有了答案。
她能逃到哪里去呢?
除了按照社会观念所设定的方式生活,她已经找不到其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了。
她并不是没有尝试,申请看护,便是她找寻到自我后的一次挣扎。
但,还是逃不掉的,因为内心深处,还藏着儿时在集会上,听到校长说的那句话——“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决于我们对社会捐献的多少。
”的确,儿时的观念一旦形成,便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摆脱掉的。
像克隆人们隐约明白真相,却依旧选择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也同样渴望自由,却又循规蹈矩地重复着既定的动作。
我们平静地谈论、猜测、犹豫,在允许的范围内作一些小争取,然后又老老实实回到自己的角色中。
捐献与受捐的人,不是都走向了一样的终点?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否认奉献精神存在的意义。
只不过,我们应该时常静心思考: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我的快乐基于哪些因素?
永远不要被自己的奉献意识所感动,只有活出自我,才能够称得上真正活过。
结语: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沮丧,可能会无助。
通过观看《别让我走》这部影片,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启发。
人生是可以简单单的,但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这一切并不取决于社会对你的期待,而是你自己对生活的期待。
希望你也能摆脱孤独,拥抱自我,去享受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的价值与思考。
××××××××××××××××××××××××××××××××××××××××××××××××××××这篇观后感里所表达的想法——确实十分消极、沮丧——是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产生的感受(电影就有这样的力量,不是吗?
),所以,在浏览这篇观后感之前,请务必先观看这部电影。
也请不要脱离电影内容的框架,直接在我的想法上作评论。
××××××××××××××××××××××××××××××××××××××××××××××××××××确实是文艺爱情片,但是感觉更像是个寓言(这要归功于原著)。
看完电影,片中那些漂亮的镜头和音乐自然是不能忘怀,但是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捐献者”吧。
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么捐的体力要么捐脑力。
我们从小到大被这个世界灌输的价值观和电影里的Hailsham所灌输的又有什么两样?
一样都是在灌输着:我们的人生价值高低取决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付出/捐献的多少。
到了最后我们被这个社会压榨到老,就像电影里的一样,重要器官被捐出,所剩机体再也不能维持生命的时候,盖上白布关上灯,人活在这世界上究竟能留下什么存在过的证据呢?
捐献的与受捐的人,还不是都走向一样的终点吗?
所留下的不过也是虚名罢了。
“是啊,很多人都怕第一次“捐献”,不过过了那次之后也就好了,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有人纠结于“为什么他们不逃走”这样的问题。
我要说,如果逃了,这个故事就沦于俗套,毫无深度了。
在这么样的一个社会,除了按照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所设定的方式而活,人似乎已经找不到其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了。
逃?
又能逃到哪去呢?
有时候逃避还不如接受,不如迎合大众来得简单。
TOMMY振聋发聩地嘶吼之后,Cathy对着一片原野静静流泪以后,一切还是继续进行着。
就像今夜流完泪,明早还是只能继续走向学校、办公室…这些捐献的手术台。
“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就能证明我们不仅仅只是生命体───我们也是有灵魂的,这样就能延缓“被”捐献了。
”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要寄希望于什么呢?
你以为真的有天堂,有救赎吗?
你以为真心地爱或是与人为善,去地狱就有“缓刑”么?
一切不过是谎言罢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005212/?start=100
1. 关于逃不逃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就像我们生来就被告知有一天我们终归会死去一样,基本上我们没有抗争的能力。
他们也一样。
他们除了保证自己的健康和等待捐献的那一天,没有别的技能,即使逃出一个海尔森,一个农舍,又能如何生存。
2. 克隆人的人权问题。
海尔森就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想法。
他们出生、成长,18岁以后便开始等待终结甚至期盼终结,除了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和基本欲望,他们没有任何作为“人”的权利,只因为他们是被“制造”出来的。
就像猪圈里的猪仔,等待他们的是干净整洁的医院般的屠宰场。
可是同猪仔不一样的是,他们同样有思想,有感觉,会开心,会伤痛,会哭会笑,也会万般无奈的接受命运。
而他们的命运恰恰是和他们有着相同面孔相同基因的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3. 每个人的选择问题。
如果给你一个权利,可以“制造”出一个类似的完全健康的自己,用来为你将来可能的或现在正在有的疾病做器官移植,你会如何选择?
1.麻将桌,如果就是个普通的家庭陈设,为什么是玩到一半的麻将桌?
说明男主女主进屋前他们正在玩?
还有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麻将桌,为什么还给了两个特写镜头,而且这两个特写镜头跟情节完全无关,导演不会这么浪费胶片的。
而之所以不让第四人出现,可能是因为第四人和男主实在是太像了,会被他们一眼识破。
2.开除说出真相的女教师时,校长说“我们不接受前瞻性思维”,表明了校长的领导策略。
这说明校长并无意识挑战权威主流媒体,而只是希望人们对于这些克隆种子更好一些,例如给他们更好的玩具,更多的重视,而并不是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正如她后面所说,他们的学校是唯一一所具有道德感的克隆学校。
在其他学校都如养鸡场的时候,她只是希望社会上的人们对克隆学校更加重视。
3.在夫人家见到校长后,虽然校长说他们在努力让人们知道克隆人也有灵魂,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生,但是每当人们碰到与自己生命相关的问题时就都不同意了,我倾向于她所说的人们也包括她自己。
4.细节暗示,Rose做完两次捐献后最明显的就是走路不便,说明她捐献的部位跟腿部活动有关,正如我们在后文所见,校长再次出场正是坐着轮椅,基于前面的种种暗示,我并不觉得坐轮椅只是为了表达校长年老,那样完全可以让她坐在阳光下的摇椅上打毛衣。
5.让我恍然大悟的一个镜头,就是夫人在送他们出门的时候看女主的眼神,还轻抚她的脸颊,还说,“我的孩子”。
这明显就是看自己年轻版的照片。
6.夫人作为画廊的挑选者和管理员,对艺术的鉴赏力完全copy到了女主身上,所以校长评价凯西的时候说:“聪明又有创造力”。
而校长的精英范儿也和Rose的social queen范儿不谋而合。
至于Tommy,他的本尊就是麻将桌暗喻下未出现的第四人,按照推测也就是校长的先生,甚至说,校长、夫人和这位先生之间也存在着凯西,汤米和露丝的情感纠葛,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住在一起。
再说一个学校大大小小那么多学生,为什么校长一见他俩面就认出了他俩,而且还对性格概括这么精准?
足以见得他们是被特殊关注的,特殊关注的原因就是他们是自己的克隆体。
7.至于缓捐,我觉得是存在的,不然为什么Rose能打听到夫人的地址和操作方法。
但是因为这个case牵扯到的本尊就是夫人校长和校长先生,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承担任何风险,所以直接告诉他们没这回事。
Rose一定是听说过谁成功所以才这么信誓旦旦把地址教给他们俩的。
爱情大于寓言。借寓言来说爱情!
"We all complete. Maybe none of us really understand what we've lived through, or feel we've had enough time."
调调不错,演员不错,画面不错,音乐不错,情节。。。。将就看吧。。。
当文艺碰上科幻,everything doesn't make any sense。
感情丰盛,却无法表达出来,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走到了这一步,希望那时还会有人知道反抗这万恶的人性。日本作家的风格果然如此......我是冲着男主来的啊啊啊 刚考完试居然就看到了这么压抑的片子 T T PS:看过此剧就是活生生的提醒自己,生命有多重要,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嘛的,对着这么可爱的一群少年少女怎么下得了手啊!!
当时看到一堆人看的时候就估计会比较烂果然比较烂。还有这个梗是要和作家算的but:为啥克隆人会不算人啊?真研究出这个技术了的话克隆人肯定要有人权的啊。。。他们和试管婴儿有什么不一样么???妈的看完真累。其实我们正常人的生活和这里的克隆人也没啥两样啦。都是按部就班的等死。多等几年而已。
难以抑制的悲伤……
歪嘴女猪脚不待见,K我也超不喜欢,,不晓得为啥子求虐看了这部爱情剧情科幻片。
Knightiey的美丽形象在这部片子里完全毁了。
科幻只是个外壳,其实还是部美丽的爱情故事。整部电影笼罩在阴郁的氛围中,最后安德鲁下车的嘶吼还真是撕心裂肺。几个年轻演员的表演也很棒。三星半。
2011.04.19 我真是烦透了这种剧,好吧,我一点都不文艺。
画面很美,但故事干巴巴的,表演有点过硬。
风景很美,英伦范很正,但故事压抑又让人绝望。还有,原著是科幻小说?!
story too melodramatic and flat, cinematography not even pretty!
科幻文艺片让人觉得很不适应啊 但是电影本身很感人啊 求凯拉奈特莉减肥秘方
全片透着一股浓浓的悲伤情绪,无力挣扎的宿命,人性的扭曲与医学的进步,哪一个更重要?
DIDA说出了我要说的,唯美的画面和强大的卡司却说不好一个故事~
温婉却不够细腻,直白而欠缺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