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是不是有家伙故意念错你名字(尤其是你名字的谐音比较有喜感),无论你怎么纠正他都不改口——还更讨人厌地大声喊出来,Coraline与Caroline也是一个道理。
你拼命想证明一个名字的背后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能由别人的叫唤随便处之。
■入评理由:精彩原著与强大想象力的结合,201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有力争夺者。
■片名:《鬼妈妈》 ■导演:亨利•塞利克 ■上映日期:2009年2月6日(美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小女孩遭遇成长困惑,另一个世界被打开。
由美好落至恐怖,中间险象环生。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动画片摆放在了观众面前,2D的宫崎骏和押井守、3D的皮克斯、欧陆风格的《我在伊朗长大》和《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倒称得上种类繁多,各有所长。
现在《鬼妈妈》延续了定格动画的生命活力,继续将《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的路数发扬光大,一时间票房、好评双收,成绩引人瞩目。
定格动画并非什么生僻的专有名词,以前中国的《阿凡提》和《神笔马良》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因此《鬼妈妈》的风格和类型定会让部分人感到亲切和熟悉。
故事跟《潘神的迷宫》的设定有相似之处,小女孩Coraline跟父母搬到一处偏远的旧公寓,他们楼上住着一个变魔术的怪大叔,楼下住有一对欢喜冤家的老交际花。
Coraline跟父母关系冷淡,母亲总是对她板着脸,父亲更是忙于工作。
Coraline的生活乏味(踩地毯等无聊小细节展示得非常有趣),她遇见了戴铁面罩的“机车骑士”韦伯,这名歪脑袋男孩和他的黑猫看上去都有些不大正常。
Coraline在房间墙角上发现了一道小门,穿过通道前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她梦想的好妈妈和好爸爸、美丽的屋子和花园,周围一切是如此的美妙好玩,让Coraline感到新奇刺激,流连忘返。
Coraline打开的门背后是一条布满皱褶的神秘通道,散发着幽蓝和暗红色的光芒。
我很惊讶那居然不是一道魔幻故事里常见的传送门,通道的形状很容易被代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联系到女性的生殖器官。
《鬼妈妈》的主题就变得有些明显了,Coraline的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压制,她极力想摆脱咽不下口的食物和墙壁破裂的屋子,远离那些灰色系的衣物,逃避母亲的约束和管制。
因此好妈妈对Coraline百依百顺,看上去她满足了小女孩的所有要求和幻想。
然而成长与叛逆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Coraline开始明白了纽扣眼睛有何来历,影片转向了它的惊悚一面。
影片采用了中心转折点的编剧手法,好妈妈拿出了一盒礼物要送给Coraline,里面有摆放好的纽扣和针线。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具有决定性的微小动作,影片开始进入了高度戏剧化的冲突——Coraline要逃出这个世界,好妈妈露出了真面目。
后面引入了传统的正邪交战,小女孩勇斗黑巫婆的结局是钥匙被丢进了秘密井的深处,以阻止另一个世界的门不会再被打开。
另一边,《鬼妈妈》的故事是这样的。
Coraline被忙于工作生活的父母忽视,被韦伯等一些人叫成了“Caroline”,她的生活孤单寂寞,她的倾诉不被理睬,似乎失去了自我的真实身份。
另一个世界满足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想要的美食、衣服,别人为她献上的华丽演出,所有一切以她为轴心在转动运作。
好妈妈提出的交换条件就是Coraline要被缝上纽扣眼睛,然后她就可以永远留在完美世界里,不用回到那个破破烂烂、冷漠不已的现实世界。
如果把Coraline与好妈妈(黑巫婆)的较量看做一段思想成熟的过程,那Coraline通过几次往返和出逃,明白了现实与梦想的差异。
另一个世界的应有尽有、不需要去追求与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纠正的不完美,相反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却是可以改变的。
就像结尾众人种花,只需要人的努力,不好的都可以纠正,《鬼妈妈》提倡的正是人本主义思想。
《鬼妈妈》的人物设置很简洁,每一个人和对应的“另一个我”包括阿猫阿狗还有老鼠都没被错过。
开头的机械手和布娃娃,中间《奥德修斯和海妖》等画作,结尾灵魂升天时梵高的《星空》背景,融汇在剧情中的阴冷哥特风格,《鬼妈妈》有太多的小地方能让有心观众去慢慢回味。
片中还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剪接技巧,Coraline在餐桌边坐着,叹气后仰,下一个画面是她躺到了床上,另外一些圆接圆、方接方的匹配剪辑也让电影变得更加流畅。
这个表面上属于小女孩视角的异想世界,实在不简单。
【北青报】
谁都有过卡洛琳一样的青春期,对父母满腹怨气:他们那么俗气,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争吵,从来不肯费心思把生活变好一点。
他们又太抠门,不肯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和可口的零食,还不肯多匀出一点时间听自己讲话。
他们甚至缺乏天底下父母显然都应该具备的技艺,比如烧一手好菜,把房屋打扫干净……如果,有一对完美的父母该多好?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卡洛琳居然得到了选择的机会。
她在新家发现一扇通往异世界的门,那里的环境与现实一模一样,但一切都宛如天堂。
妈妈会做好吃的披萨和布丁,爸爸会把花园修剪成她喜爱的模样,他们在她睡前温柔讲着故事,再印上甜甜的吻。
每一个细节,每一份礼物,都显示出他们多么地爱她。
爱,多么珍贵又多么诱人的感情。
当自己成为世界的中心,那感觉如此美好,即便知道是幻觉,也忍不住贪心地说:请多给我一点。
卡洛琳简直不想回真实世界去了,她得知,只需答应一个条件——放弃自己的灵魂,永远听爱她的人的话。
等等,这好像是个熟悉的话题。
远的不说,另一部奥斯卡提名电影《成长教育》讲述的故事也差不多。
这个故事回到真人版的成年社会:聪明美貌的女高中生遇上成熟风趣的大叔,从校园生活迅速转到纸醉金迷的社交场合,每天出入于艺术品拍卖会、展览、画廊、酒吧,她过得无比快乐。
他向她求婚,要她辍学,她同意了,理由是:即便你辛辛苦苦考上牛津,到最后也不就是想遇到这么一个人过多彩的生活吗?
如果人生能有捷径实现理想,那还需要自己奋斗吗?
幸福还是自由,若只能二选一?
仿佛文学艺术里一直没放弃这样的探讨,由此也可见人们对于幸福的抵抗能力多么脆弱,从古至今都担忧自己因幸福而丧失独立品格。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大法官指责上帝只知道给穷人信仰却不管他们疾苦,莫如先把人喂饱了再谈美德。
现实是人们跪在法官面前说:“宁愿做牛做马,但让我们丰衣足食。
”陈冠中最新的小说《盛世》也有相仿假设,社会一天比一天发达,人们时时因幸福而感动流泪,这时的你,愿不愿为这盛大的美好而放弃一点点得知真相的自由?
自由是需要一生坚守的底线,还是追求幸福的途径?
我们步履维艰的斗争,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还是仅只为保持痛苦的清醒?
再说下去,这要演变成选择做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的老套话题了。
鬼妈妈也好,艺术大叔也好,一个有力的政权也好,给予的固然是完美图景,但有一点令人忐忑:这理想能否长久?
缺了这一块安全感的拼图,你始终无法踏下心来享受。
将自身的幸福建筑于对他人的倚赖之上,总归有巨大的风险。
当对方心意转变,幸福瞬间消逝,而你已无力把握。
理论上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也许真的可以从此天长地久迎接happyending,但无数现实验证,一旦你选择依附,距离破碎的时间已不会很久。
毕竟,人是善变又贪心的。
依靠自身努力取得的点滴幸福,才可以安心享用。
这其实是人人皆知的简单道理,如同《成长教育》里小美女最终得出的结论:人生没有捷径可走。
怪只怪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
好在有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不断虚拟情境,让我们有机会一遍遍考验自己,坚定内心。
独立的路是苦一点,但好歹是自己说了算的。
尼尔盖曼+Henry Selick=神话!!!
看完Coraline之后,我满脑子都是这句话本来看到鬼妈妈这个标题和那个很中国风的海报还没啥感觉,直到看到它的英文我才彻底燃烧了:Coraline!!!
尼尔盖曼的雨果奖小说啊!
再一看导演——圣诞夜惊魂!!!
还有啥理由不去下来看呢其实最早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感觉(记得那个时候科幻世界上翻译作卡萝兰),只是对纽扣眼记忆深刻。
那个时候还在迷龙枪和被遗忘国度,所以对于这种哥特童话式的奇幻类型实在提不起兴趣。
而且,大概是翻译的问题,虽然尼尔盖曼的小说充满了想象力,但由于翻译过于直白,毫无文采,导致我虽然非常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但是常常觉得语句太枯燥了无法一口气读下去(尤其是《美国众神》,语言枯燥的我差点没看下去……)直到看完了电影,才真正佩服导演的强大功力。
电影不仅非常忠实于原作,并且将作者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了出来——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几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先说最开头,那段制作布娃娃的动画真的好像攻壳-Innocent在纽扣眼妈妈的家里,另一个妈妈给卡萝兰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让卡萝兰大为感动,因为她真正的妈妈经常忙到没空做饭,即使做饭配料也很奇怪,什么芥末番茄之类的orz 小说里是这么描写这顿饭的:“他们在餐桌边坐下,卡萝兰的另一个妈妈端上午餐。
一只很大的鸡,烤得黄铮铮的,配着炸马铃薯,煮小青豆。
卡萝兰大口大口吃着。
好吃极了。
”【看看小说里三句话的场景电影是怎么表现的】一大桌丰盛的饭菜【擦口水】有一列小火车载着卤汁在餐桌上缓慢开动,然后自动浇卤汁到土豆泥上。
吊灯上有各式奶昔,可以自动取用【天哪这是天堂,天堂!!!
】第二次来到纽扣眼妈妈这里时,卡萝兰看到了从来不从事园艺的父亲精心为她制作的花园(小说里好像只去了一次,然后就被要求换上纽扣眼了= =,这一点还是电影改得更好而且小说里也没有提到这个花园,电影里却是亮点)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花园静静的苏醒了。
树木伸展开腰肢,小鸟开始欢唱,花儿争相怒放。
骑着螳螂车的父亲登场,脚下花儿朵朵盛开【厄,传说中的花仙子?
】南瓜喷泉,好口耐纽扣眼妈妈为卡萝兰准备了三个奇迹,花园是第一个(当然,这也是小说里没有提到的情节),楼上老鼠马戏团艺人的表演是第二个(小说里倒是提到了老鼠表演,不过并不是特地为她表演的)。
小说是这样描写的:“老鼠们围成一个圈子。
然后,老鼠们玩起了叠罗汉,一些老鼠垫底,另一些爬到它们背上。
老鼠们很小心,动作却一点也不慢。
最后成了一座金字塔,那只最大的大老鼠站在塔顶。
它们唱了起来,声音又尖又细,颤巍巍的。
我们有牙齿,我们有尾巴。
我们有尾巴,我们有眼睛。
我们早来了,在你倒下前。
你就瞧着吧,瞧我们站起来。
这首歌不好听。
卡萝兰肯定自己以前听过这首歌,或者是另外一首差不多的歌。
可她记不起在哪儿听的。
就在这时,金字塔塌下来。
老鼠们一哄而散,快极了,一片黑,朝门口跑去。
”【是不是一点美感也没有?
电影里可是足足演了两分钟,还有很可爱的马戏团音乐】第三奇迹是住在卡萝兰楼下的算命姐妹,号称她俩曾经是女演员。
这一段小说描写得倒是很详细的:“斯平克小姐和福斯波尔小姐出现在戏台上。
斯平克小姐蹬着一辆只有一个轮子的自行车,手里抛着几个小球。
福斯波尔小姐蹦蹦跳跳跟在后面,挽着个花篮,一路撒着花。
她们来到戏台中间,斯平克小姐利索地跳下独轮自行车,两个老太太弯腰鞠了个大躬。
戏院的狗全都砰砰砰甩着尾巴,兴奋地汪汪叫。
卡萝兰有礼貌地拍手鼓掌。
两个老太太裹着毛茸茸的大衣,圆滚滚的。
她们解开纽扣,敞开大衣。
敞开的不单是大衣,她们的脸也打开了,像两个用胖乎乎的老太婆做成的空壳。
空壳里跳出两个年轻女人,瘦瘦的,白白的,挺漂亮。
脸上是两双黑黑的纽扣眼睛。
新的斯平克小姐穿了一身绿色紧身衣,高高的褐色靴子,差不多整条腿都套进去了。
新的福斯波尔小姐穿着白裙子,长长的黄头发上戴着花儿。
卡萝兰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
斯平克小姐退场。
哇啦哇啦的喇叭声越来越尖,像留声机的针头在唱片上使劲刮。
喇叭声停下来。
”电影里这一段非常搞笑,两位老小姐唱的歌也很逗的,而且,恩恩,有点少儿不宜XD===============我是正儿八经观后感的分界线===============也许,尼尔盖曼本身写这篇小说并不想讲述什么关于友情啊、亲情的故事,他只是单纯告诉我们一个存在于小孩子记忆中的恐怖经历。
但是电影毕竟不能这么高深莫测,它需要人们去理解、去感悟、去认同、去喜爱。
所以它花了大量的气力去描述神秘的小门是如何诱惑小女孩,纽扣眼妈妈是如何尽全力讨好小女孩。
另一个世界的父母是那么的完美,他们完全是为了让小女孩开心而去做任何事情,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和善,那么体贴,似乎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公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但是,小女孩发现,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就是她必须失去自己的双眼,和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一样变成纽扣眼。
【为什么他们要夺走小女孩的眼睛?
因为眼睛就是灵魂,失去了双眼,失去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孩子将永远不能正确的去发现真相,将要永远在大人们的欺骗中度过。
为什么是纽扣?
因为和小女孩关系最密切的是布娃娃,而布娃娃的眼睛经常是用纽扣做的。
】小女孩还是比较明智的。
自己的父母再怎么不搭理、不关心自己,自己住的地方再怎么差劲,起码都还是和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双水汪汪大眼睛的人,也绝对不会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于是她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真正父母。
是成熟?
是理智?
是终于向现实妥协?
见仁见智吧=v=似乎在每一个童话世界里,总有动物来去自如。
这只瘦骨嶙峋的小黑猫和小女孩一样,往来于现实与幻境中。
环境中的它甚至还会说话,不过一样不喜欢老鼠咳咳,同学,做人不能这么不厚道的,有危险就把同伴扔向最终BOSS么= =【于是说,这部电影其实还反映了人类的劣根性啊,人家明明好心帮你,你还把人家当肉弹使……可怜的猫orz】图文版:http://yorihisa.blogbus.com/logs/40498403.html
假使你因工作,家事,情感困惑,生理期,更年期``````而不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么自会有人来"替你"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代价就是--那个孩子不再是你的孩子.有一天,你看着他/她,奇怪怎么那么不顺眼,忍不住说一句"怎么变这样?"他/她一句话就可以丢瘪你:"在我成长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关心过,那么在我成形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说三道四!"陪着孩子长大从来不是额外的自我牺牲,那也是你自我成长的一部分;要想自我快活,忽视孩子,籍口俯首可拾.父母自省必看影片。
这应该算是我看过最深刻的动画片吧。
前面的部分只是普通的儿童奇幻冒险故事,没什么特别,但是当看到小女孩在猫的帮助下回家后,找不到爸妈,却在床底下找到了和他们长得一样的布娃娃时,我顿时震惊了,原来这个动画要讲的居然是人的欲望。
小女孩的欲望影片直接给出了,她想要妈妈做可口的饭菜,想要爸爸整理出美丽的花园,想要热情有趣的邻居,想要温馨整洁的房间,可是由于父母的忙碌,这些都无法实现。
所以当她去到那个一切都能如愿的世界后,自然被迷惑了,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会被迷惑呢?
正如小女孩的父母一样,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或大或小的不满,作业太难,老师太鸡婆,忙忙碌碌却看不到希望,难过孤独却没有人理解,所以我们总是渴求更多,总是放大这些生活的瑕疵,而忽视已经拥有的幸福,就比如说作业难但是考试总是比较简单;老师难缠但总能找到同学帮你点名;在外面受伤难过回家总是能得到父母的抚慰。
总之,生活其实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糟糕,但如果总想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更好的,不停的去抓取而忘记了珍惜,我们一定不会开心,一定容易迷惑,也一定很累。
但仔细想想,我们又挺容易掉入那个怪圈的。
当欲望无法满足,不管在别人看来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都不觉得快乐。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总认为我的室友不够好,他们有的时候太自私,有的时候太奇怪,有的时候太闷,而我却非常希望和另外几个同学做室友,因为和他们更聊得来,和他们一起更开心。
于是某一次,我真的有机会和其中一个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
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
虽然仍然和她聊得来,但是她也有闷的时候,她也有奇怪的时候,她也有我不适应的时候。
恍然大悟,我是多么愚蠢,不是别人不够好,是我总不满足。
我明明可以和我的室友开心的相互说笑玩乐,激烈的讨论社会话题,认真的探究学术作业,我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快乐却总是忘记总是期望更多。
而换个角度说,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可能活在一个什么都和我们想象中一样的环境。
别人有我所喜欢的方面,但是肯定也有我所不喜欢的方面,我没有权利要求其他人都按照我的思路来生活。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提醒自己,接受生活的瑕疵,学会珍惜,学会满足。
华丽,诡异,随便什么形容词,不足以说明定格动画魅力魅力之万一。
那双灵巧的手,无生气的布偶,瞬间将周遭世界隔绝,带我进入Coraline的世界。
同《僵尸新娘》一样,Coraline生活的现实灰暗无趣一片阴霾。
而门那一端的异界却有阳光花朵,还有她梦寐以求的,所有人的关注和爱。
谁不想要爱呢?
童话就是这样,它比梦想更远,却比现实更贴近心灵。
而当梦寐以求的一切似乎唾手可得,你是不是真的要得到?
不去想付出的代价?
灵魂深处的渴望,宛如天堂,却一瞬间化为梦魇。
童话、科幻、奇幻,一而再再而三重复接近这一主题:We're humans. We are pathetic. We don't get what we want. And when we get it, we won't like it. 面对生活的狰狞与无奈,是童话用温馨的方式,教我们勇敢。
不喜欢“鬼妈妈”这个译名。
它让人一望而即知电影的走势与结局。
如此迷人的影片,怎么可以这样呢?
看很多電影都要忍受導演和編劇駕馭故事無能所帶來的各種令人不舒服的情緒,但《鬼媽媽》給我呈現了一個完美的故事。
故事的節奏和情節、內涵完美結合,是嚴絲合縫的,並且導演懂得怎樣用好電影語言,這讓整部電影呈現一種一體的、結合的美感。
我一直都認為,一部電影想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影片自身的美學系統【包括服裝、燈光、道具、環境以及故事內在設定中情感、行動所包含的美學元素等】和故事系統【人物、情節、節奏等】完美結合。
當卡羅琳用因拿著毒橡木而起疹子的手抓起那隻玩偶,觀眾就被扯進故事裡去了。
合適的表現方式帶來魔力,這是不可否認的。
再後來這種氛圍沒有消失,看到另一個媽媽的紐扣眼睛,整個片子就完全不能被放下,其後一系列的故事就不僅是卡羅琳一個人完成的了,是每一個觀眾和她一起完成的。
從片頭開始就纏繞著的詭異氣氛終於完滿的散髮出來,不會讓人憋了一肚子的氣還吐不出來,脹得難受。
片中那些盛大的場面總讓人想起聊齋里熱鬧的鬼市,在表面的輝煌繁盛下,藏著來自深淵底部的黑色寒氣。
【隨便寫寫,作為看片后情緒澎湃的留念】
《鬼妈妈》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电影的资料也是十分的诡异,也许是太西方元素,所以东方人理想起来有一些难度,如果父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孩一齐到电影院去观赏此片的话,父母亲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课,否则会被孩子问的哑口无言的,父母亲连动画片都看不懂的话,今后在孩子面前还不威信扫地啊。
不明白看过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时有没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没有弄明白,个性是那个系在眼睛上的钮扣,根本不明白有什么个性的含意?
还有所谓哥特式风格,还是之后上网搜索,才明白就是“鬼片”呀。
也许我是多虑了,小孩子看电影也就是看个高兴、看个热闹,他们只要看到“好人战胜坏人”就心满意足了,根本不会去探索银幕背后的什么“大道理”。
如果真要试着诠释影片的主旨,我觉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比较适合,所谓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出身时的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是透过父母的训练与外界打交道构成的人格一面,简单的说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让本我随心所欲,以至毁坏了自己。
《鬼妈妈》的原著就是作者写给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书,小说中的卡洛琳的父母十分忙,没有时间陪她玩,为她作可口的饭菜,所以对现实很不满,当然就渴望自己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就透过客厅里个性通道,进行了一个镜像世界,在那里她的父母对她十分的好,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当然小女孩本我的欲望是不可能无止境的得到满足的,所以她务必付出可怕的代价,最终她还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欲望,回到自我的状态。
因为儿童的人格正在构成、建立的过程,所以和父母亲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无数次的冲突后,孩子的自我得以构成,如果试图逃离父母亲的掌控,有能够带来的后果也就是灾难性的。
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该片的传统制作风格,导演摒弃了现代电脑制作工艺,严格按传统的逐格拍摄,这种怀旧风格也许只是为了和影片故事风格相一致,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是靠技术作为其买点,因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经是十分畅销的书籍。
本片主要观众群锁定为儿童,所以采用布偶动画片的形式,如果采用真人表演,也不失为一部好的故事片素材,也许和《哈利波特》系列片一样,火爆全球电影市场,成为老少咸宜的大片。
可惜的是片中的卡通形象设计的并没有什么特色,不可能产生什么经典卡通人物,唯一的也许就是卡洛琳的小伙伴韦伯,形象很是怪异,给人印象还算是较深刻,能够作为电影衍生物推向市场,其它的形象有的不仅仅一般,甚至有些令人厌恶,在卡通形象这方面该片能够说并不成功。
非常的惊悚..
这几天终于欣赏到了《卡罗兰》,实在是相当优秀的一部动画电影。
卡罗兰初进异世界花园时的那一幕让我看得心跳加速头皮发麻呼吸急促惊叫连连,好半天都没回过神。
影片里的各种设计令人眼花缭乱,在制作上更是将现今的定格动画制作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已经是至今为止地球上最复杂的定格动画电影了。
本片导演Henry Selick对于定格动画的热衷,丝毫不亚于捷克人。
Henry Selick毕业于动画名校美国加州艺术大学,后进入迪士尼。
他执导的三部定格动画电影,都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定格动画制作技术与最复杂的定格动画效果。
一提起《圣诞夜惊魂》,大部分人就会想到TIM BURTON,甚至现在迪士尼打出的名称也叫做《TIM BURTON的圣诞夜惊魂》。
实际上TIM既没有写剧本,也没有导演这部动画,TIM对于《圣诞夜惊魂》来说只是个挂名而已,真正的幕后英雄则是执导该片的Henry Selick。
对于该片无需赘述,本片在当年的安妮奖上击败了《狮子王》。
而后,Henry Selick试图将定格动画与真人拍摄相结合,制作了《飞天巨桃历险记》,个人认为这部动画很大层度上影响了《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不同之处是动画部分一个采用定格一个采用CG)。
《飞天巨桃历险记》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复杂的定格动画电影,并且赢得了当年的昂西最佳,可惜票房没有达到预期且评价比较两极,这使得Henry Selick很长时间都没有机会再次执导一部动画电影。
8年之后,Henry Selick终于得到了制作定格动画电影的机会,这部动画就是《卡罗兰》。
定格动画是制作最为复杂的一种动画风格,每一个小小的变化,所带来的工作量都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在手绘动画中只需要画几张原画,在CG动画中只需要调整一下骨骼,而在定格动作中,则意味着需要做很多模型。
虽然《卡罗兰》的中间帧模型运用到了3D PRINTER,这能节约4年左右的时间,能比较快速地制作中间帧,但《卡罗兰》的一些场景依然会有跳帧现象——即便它已经达到了定格动画电影最高的流畅度。
总的来说还是工作量实在太大,就算借助3D PRINTER也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足够的中间帧。
尽管很多新的技术能够提升定格动画的制作效率,但定格动画制作周期依然漫长:《圣诞夜惊魂》片长76分钟,制作10年;《彼得与狼》片长32分钟,制作5年;《夜车惊魂记》片长17分钟,制作3年。
除此之外,制作效果的缺陷也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制作者,无法找到合适的材料,流体气体效果不尽人意,材料难以定位,物体悬空帧难以实现,模型支架难以掩盖...这一切的一切让电脑动画的优势无法再被传统动作制作者所忽略。
自《圣诞夜惊魂》以来,已经没有一部定格动画能在保持视觉效果的同时而又不使用电脑动画加以辅助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定格动画质感方面的优势毫无疑问也将不复存在,到那时,商业定格动画必然会消失。
珍惜这些仅存的定格动画电影吧,当你知道到你所欣赏的这些画面全是用手工制作而成时,那是怎样的赞叹!
它们凝结的是制作者们天才的智慧与高超的制作手艺,它们所代表的是没有电脑的时代。
这里有一些幕后图http://www.douban.com/note/35078146/
你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很少的时间会同你说话,偶尔说话的时候还是敷衍你,只是为了不让你打扰他们的工作。
你想要的衣服你妈妈不会给你买,却总是按照她的意愿打扮你自己。
你发现了奇妙的东西激动地告诉了他们,然而他们只是叫你晚上好好睡觉,不要再做梦了。
于是你失望了,你内心开始渴望有新的父母,给你好吃的好玩的,让你尽情的享乐,说不定还不用学习。
这样的好事还真的是被你碰上了。
你的另一个妈妈满足了你,你的另一个爸爸给你修建了美丽的花园。
可是有一天终于你发现了她可不是什么好的妈妈,她在对你好的外表下竟然想要吞噬你的生命,你终于想到自己的妈妈了。
是啊。
你妈妈再不好,她也会最后送你想要的手套。
她得把你的衣服洗了顺便给你做饭。
在饭桌上,她会给你的小表弟多夹些肉,却会呵斥你多吃点胡萝卜。
她会让你的表妹玩电脑玩到尽性,然而却只允许你玩一个小时。
她总是夸奖别的孩子,却当着别人的面说你是怎么的不听话。
你心里喊着凭什么呢。
凭什么这么对我。
客气、生分。
她对别的孩子都很客气,但是对你从来不客气。
每天絮絮叨叨的对你说话,因为和你不生分,所以可以不梳头不洗脸的对着你,甚至穿着你去年的短袖在家里和你聊天。
谁让你妈妈是心思简单的父母,她知道随时纠正你的错误,让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所以总觉得别人的父母是最好的。
然而她却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
在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会掩着嘴嗤嗤的笑,然后说着没有啦,哪有啊,还是你们家的孩子最好的。
最后心满意足的回家。
给你做饭洗衣服,等你回家。
你羡慕别人的父母光鲜亮丽,偶尔内心会有些愤愤不平的看着自己的父母。
然而当有一天要离开的时候还一样的会心痛,虽然在一起的时候嘴上叫嚷着,一定要离开,不要再让我看到你们。
“钱够不够花。
”“恩,恩。
够了够了。
“你嗓子怎么啦?
感冒啦?
” “没有啦。
上火了,有点哑,不要管我啦。
好啦好啦我去上课了,不说啦。
”“噢。
多喝点水,吃药啊……”你挂断了电话,可恶诶。
居然会在打电话的时候有想哭的冲动。
——好啦。
我承认啦。
我有点想你们了。
对这类怀旧木偶定格动画素有好感和崇敬之情,但Selick的动画不似Burton的哥特风那般浑然天成,也说不太清到底输在什么地方,总觉得这个另类版“千与千寻”后劲不足,没有回味的余地,我没有读过尼尔·盖曼的大作,也许我鉴赏能力有限。
飞机上看的,没感觉
这电影的颜色挺慎人啊~做成动画小朋友看了会怕怕啊~~
小女孩性格很丰满....other mother露出真面目之前的三分之一还满好看的....“美丽新世界”一旦展现出反面教育意义受众群立马就降低了20岁.....
有时有点小小的缺点才会使你更加真实。 童话其实是最真实的,不过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恶魔是存在的,而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恶魔是可以战胜的。
与千与千寻是的故事是一个路子,配乐不错,可能是因为对哥特不感冒,还是觉得调子太灰。
画面感觉蛮好,可是看来我基本就是看不下动画片。。。
六一节,所以看动画,以此纪念我的儿童节~也正好这是部很有童真的动画片,适合父母与小孩一起看,以此警示家长切忌勿要只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关爱子女!和其他国外动画电影一样,剧情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错,表情的细节捕捉得很到位,原本想给五星,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4星,理由是:我已25,再也感受不到那份纯天然的童真乐趣了...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可以教育不听话的小孩子。。
鬼妈妈用了象征手法,代表区别于现实枯燥单调有瑕疵的一切人物事,所以一开始是以梦境切入,梦可以违背逻辑,以满足现实中的不如意甚至贪婪。电影里,鬼妈妈通过洋娃娃来窥伺儿童的生活,通过满足孩子的愿望得到他们的灵魂。生活中,鬼妈妈也可以是人身上潜伏的魔鬼品质,只是终其一生都不会似电影中原
今年最棒的动画片之一。
我真的觉得布偶娃娃好恐怖……
很哥特很华丽~~
一星全给鬼妈妈
焦点动画辉煌出击,展示了他们对比皮克斯和梦工厂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是索尼动画和福克斯动画不具备的
嗯,现在的小孩是挺可悲的。这个片片完全是拍出来吓boring的爸爸妈妈的。
观影地点:在家里看的笔记本电脑。它让我想起我的童年,貌似被隔离的感觉,枯燥的每一分钟,只有想象力像食人植物那样疯狂的蔓延。每个曾经孤独的小孩都会喜欢吧。
我没看过原著,但是实在觉得很棒。有点儿小恐怖,但却是很紧凑的。
欲望的世界总是奇幻绚烂 另一个世界的花园真美丽,还有跳鼠的表演.最可爱的是那只猫和怀比~~ 拿着鼻涕虫拍照的样子太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