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黑色星期五》,两天看完了7部,明天继续争取看完。
总结这两天看 《黑色星期五》系列。
杰森小朋友,幼年不幸命丧水晶湖,谁料到有一个如此深爱自己智障儿子的母亲,爱到了变态,母亲杀掉N名营地工作人员。
本来杰森的母亲也是一个很优秀的杀手,没想到想要玩死最后一个人的时候,作为主角要露露面儿,来个精彩的收尾,却犯了所有大反派都会犯得毛病,话太多,最后被个小女生把脑袋削掉了。
不巧正好被自己宝贝儿子看到自己临死的惨状,导致了杰森小朋友脆弱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终于造就了一代传奇。
杰森小朋友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拎着老娘的人头就去替老娘报了仇,手法干净利落,心理战术玩儿的比他老娘还出色。
然后就回家去当他的土财主,守卫他那一亩三分地,浪迹水晶湖。
搞死一批又一批不知死的玩意儿。
然后总是犯他那个死鬼老娘一样的错,总是嫌自己露脸的机会太少了,在准确统计处杀到最后12个人的时候要在最后半个小时内多出几回镜,后来有机会更要连冰球面具也要摘下来给大家秀秀自己那可餐的秀色,让人别忘了那张脸。
让最后的人看到自己所有的战利品,看到他们连惊带吓的表情,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然后从容不迫的跟在他们身后,然后被人家反搞死。
其实杰森的本行就是个刺客,要暗杀的,还真不是当流氓满大街乱窜的料儿,小名儿就是见光死,只能当个幕后英雄。
其实,杰森小朋友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瞧瞧人家杰森,身为一个弱智儿童,没上过学,在荒山野岭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学会了孙子兵法并能够联系在生活中使用出来,还了解所有物品(房屋结构,汽车构造,家用电器,电锯,鱼枪,甚至按道理从来没见过的物品)的构造及使用技能,最牛奔的是通过无数次实践还掌握了飞行道具这门手艺,杀人的职业技能有了质的飞跃。
一句话:杰森不可怕,就怕杰森有文化!
总的来说,杰森绝对是一个全优生,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看看德:杰森手上没有染上小朋友的血,充分的说明了他不欺负弱小,(女的不算,亲爱的娘就是被个小娘们儿把脑袋砍下来的,这仇一定要报,这还说明了杰森爱憎分明的个性)。
总是看到一堆光屁屁的成年人在自己眼前晃,也没发泄自己的兽性。
说明杰森绝对是一个正人君子。
看看智:杰森将心理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需要智取的智取,需要强攻的都强攻,知道什么时候断电线,什么时候断电话线。
还时不时的搞一些小创新,玩几个新的手法。
看看体:杰森的身体不好这句话谁敢说,谁说出来估计杰森晚上就带着大柴刀上他家去。
看看脑袋上的疤的数量,这是什么样的头,两只手就能把人眼珠子挤出来这是什么的臂力,身上挨过刀砍,刀扎,电锯,被人家上过吊,挨了枪子都万里长城永不倒。
最牛逼的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水里泡了多少年,土里埋了多少年,给个机会咱就能活过来爬起来继续杀。
看看美:杰森这就是暴力美,妈的,我不喜欢的都得死。
看看劳:杰森从来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盖房子,自己为自己搞衣服,搞食物,能把自己搞那么强壮,在营养上绝对是到位的。
让我们向杰森同学学习!
有的人说故事不合理,杰森老娘和杰森有无数机会会被人KO掉,为什么都错过那么多机会,试想一下杰森老娘和杰森都有无数机会把最后的幸存者像其他人一样默默的KO掉,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影片怎么看。
估计骂娘的人会更多吧。
电影就是个故事,本意就是让自己放松一下心情,恐怖片就是在精神高度紧张后放松下来,这就够了。
别想着从中找到什么深刻含义,找文章的中心思想那时候上学的时候语文考试需要在意的。
黑色星期五系列本就是个老片子,商家为了讨好老观众继续拍下去的,就如同某些老字号一样,也许本身已经并不出彩了,但是有很喜欢这口儿。
也别拿他和大片比较,在80年代这部片子出来的时候,很多现在看这部片子的人都没有出生,如果那现在电影角度去比较,那您省省吧。
个人观点。
在11部《十三号星期五》系列里面,这应该算是比较平凡的一部,不算最差,起码故事可以看明白,演员外形也还可以,血浆也撒了一些,可是迈克尔·贝的监制加上《德州电锯杀人狂》导演马库斯·尼斯佩尔的组合,应该不只是这个水准的,最少在剧情和杀人方法上应该来点新意,这次似乎把脑筋都动在怎样露得漂亮上了,找了几个大波美女,也露了不少,可惜好莱坞那些美女啊,好多都像是假的,整出来也都是一个样,其实有些还是自然地好,小点也很可爱的。。。
后半段节奏开始缓慢起来,高潮上不去,自然观众就会开始犯困。。。
那个富家少爷有点抢镜头。。。
不过,电影配乐还不错,几首歌用得正是时候。。。
经典的恐怖电影形象,和钢铁侠一样带着个面具,也同样掌握几乎无坚不摧的武器,还有就是跟钢铁侠那身铁甲一样的几乎刀枪不入的肉体。
那张面具和那把刀子绝对的令我印象深刻。
导演马库斯·尼斯佩尔也绝对是恐怖片领域的熟练工了,执导的这部恐怖片,那个怎么都弄不死的强悍形象,还有那血腥残暴冷血的杀人手段,绝对是令恐怖电影迷们看的大呼过瘾。
相当不错的恐怖片。
情人节跟老公去看的,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的挑了这部片,当时只是想着估计视觉效果不错。
结果看到最后几乎想退场了,幸亏是晚饭前去看的...超血腥,感觉只是为了杀人而杀人,没有情节,只有杀人。
全剧估计被杀了10几个人吧,隔周看票房竟然快破亿了,真是不可理解,美国人怎么喜欢这种所谓的恐怖片呢?
应该说,好莱坞恐怖片随着影片分级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数十年惊悚效果与观众心理承受底线的不断磨合,如今的恐怖电影在对情节和血腥镜头上把握的都恰到好处,可以让观众在心理上忐忑不安而又没有惊吓过度,在视觉上一惊一咋却还不至于让观众恶心反胃,像希区柯克那种用音响效果和惊艳一回头吓唬观众的手法早就过时和被淘汰了。
可以说如今好莱坞的恐怖电影模式已经达到了一个能够被大多数正常观众接受的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当然个别心理脆弱或者心理及其变态的极端观众另当别论。
如今各种类型,故事情节,惊悚效果的恐怖片称出不穷,像《第六感》,《电锯惊魂1》《死神来了1》这样在故事情节和惊恐方式上天马行空,让人惊艳的编剧很难出现了,各种杀人手法和血浆效果也都是大同小异,似曾相识。
如果现在对一部恐怖电影的评价,还拿故事情节是否新颖离奇,血浆效果和杀人手段是否不落俗套为评价标准,无疑太吹毛求疵了。
相同的一首乐曲,不同的音乐家来演奏,效果也完全不同,影片也是如此,特别对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乏善可陈的恐怖电影来说,节奏的把握才是王道。
从这个方面来说,2009年版的黑色星期五无疑是成功的。
我在HBO看的黑色星期五系列,也许当时对剧情的前因后果不了解,再加上电视一播就好几部连着一起播,反正jason把我直接给看溃了,没想明白为什么一个无脑血浆题材好莱坞能拍10多集,居然屡屡斩获票房冠军。
一个一言不发看不到模样的无脑变态拿着一把砍刀左冲右杀,上天入地,从郊区湖畔杀到豪华都市,从地狱阴间到太空飞船所向披靡,对手从玩具男孩到美少女异能战士,地狱弗莱德到太空机器人,jason不管面对刀砍火烧,枪打铁链沉湖,都完好无损,且犹如赛亚人一般死一次就变的更加强大,练就了一个不死之身,科技不断发展,jason却依旧拿着一把玄铁砍刀,一路杀戮下去。
反正都是无敌模式,这样意义何在。
看了这个系列,直接牵连着我对诸如万圣节,德州电锯,弗莱德系列这样类似无脑血浆系列产生了抵触,就跟很多人讨厌圣斗士星矢一样,不管好人坏人,如果强大到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乐趣就没了。
话说回来,2009版的jason的故事情节总算回归了普通人间,虽然依旧冷酷无敌,但是除了前面5人的杀戮作为开场铺垫,一笔带过以外,后来的每场杀戮都还算张弛有道,九浅一深。
最后jason并没有无敌下去,被普通兄妹两人的勇敢和智慧打败,惨死于铁链绕脖,尸体被沉入湖底。
(至于最后破水而出的镜头,毫无意义,那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一个
整部片子没有配乐,只有一把长剑、一个带面具的杀手、不断发生的死亡事件和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女人裸体。
奔跑和尖叫是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镜头。
看起来,jason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杀人机器。
没有动机、没有只有特定目标,只要遇到人就杀。
再加上事发地点比较偏辟,人们很难身处其境体验其恐怖感。
作为一部恐怖片,这是很失败的。
一、必须有俊男靓女结伴出游,俊男必是高大威猛、棱角分明、小肚子上有六块肌肉,且如种马,性能力超强;靓女必是性感绝伦、如遇危险,有先被cut的、有被逼变做母夜叉的,且风骚入骨,随便就会咻嘿大汗淋漓的。
二、必须是远离人烟荒僻之所,或原始森林、或荒郊、或恶水之滨、或阴森古宅,这地方小成本。
三、必须有变态嗜血猛男恶女、或是心理变态、或是卡西莫多模样加上壮如奔牛的体格。
四、必是先被宰鸡一样的先搞掉几个,浓浓的血浆随便泼洒、身体各部位被随便肢解、喉咙一定要喊破、手指甲也必须是乌青色的;而后救世主出现,一顿浴血搏斗,恶人被干掉,往往跟幸存女主角相拥一吻相庆时,恶人复活,影片结束。
五、呸。
Jason让我想起了《灵异孤儿院》 突然同情他 不死的他 孤独地活着 女主的那句"Jason!Say hello to Mummy!"突然让我有想哭的冲动 他只是一个为了替母亲报仇的弱智 他的心智仍是个孩子 既然得不到原谅就继续杀戮吧 Jason,Say Hello to Your Mum!Kill them! All!
老早就看过预告片了,可是大陆不上,就忘记了,最近才想起来去看看,不看不打紧,一看就看见熟人了。
《The Mentalist》里的 Van Pelt变成了《F T 13》里的Whitney,大概是因为先看了《T M》(片中的角色气氛挺轻松的),所以刚开始看这部的时候觉得那个别扭啊...紧张的气氛完全没营造起来!
=_=|||还好之后Whitney的戏份也不算多,总算把我的情绪沉下来了。
说是惊悚,但其实暴力成分居多,说到暴力那也脱离不了情色,强大的美剧及电影,已经把我锻炼得精神坚强了,现在连我妈面对那些露骨的镜头都能够处变不惊了。。。
强大啊!
这部里还好,总共才2处(第一拨湖边营地和第二拨别墅。
),主题基本还是围绕Jason的人间悲剧走着,基本也就炫耀Jason的屠杀艺术。
实话说,情节已经不强大了,起码从我看了预告片的巨大期待到看了之后的感想,还是有那么一定的心理落差的,当然烂也说不上,至少惊悚恐怖的气氛还是有的,Jason的屠杀节奏还是不错的。
无聊时看看还是不错的,其实也很正常,拍了这么多部,要有点突破也很难。
突然想起来,这部里还有个熟人,饰演Chewie的(就是那个东方面孔的),也饰演过《后窗惊魂》里的Ronnie(主角的好朋友)的嘛,其实他蛮适合这类的片子的。
买票时纯粹冲的Friday the 13th这天去的,加上几年前看过Michael Bay remake 的 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还不错, 毕竟原作是经典, 翻拍版也有不少新意, 算是诚意之作,莫名对这部remake Friday the 13th 有了不少期待. 可惜,只能说期望偏高,毕竟Friday the 13th不是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原作就是一部凑数的垃圾商业片,halloween的跟风之作,底子薄,剧情弱,记得从前一口气从Friday the 13th第一集直看到九,前五部的剧情楞没看出区别来,青春期的青少年露营,喝喝酒,泡泡妞,然后讲鬼故事,说营地附近有个变态狂每到Friday the 13th就出来宰人,之后果然被杀得一干二净. 当时就感慨美国人好糊弄, 同个剧本换个人名换个结尾, 又是一部新作了,照样有票房.估计这部新作的编导也明白Friday the 13th的故事情节是弱项(根本就没情节), 虽是翻拍, 其实不是翻拍曾经的第一部, 而是将一 二 三部的情节揉了团扔出来的. 新片的前几分钟,就搞定了Friday the 13th的第一部(可见故事有多弱), 普遍看过Friday the 13th的人都以为这部的杀人狂设定像halloween(戴白面具,握餐刀的Michal)或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戴人皮面具,耍电锯的皮脸男), 是那个戴曲棍球面具的傻大个jason(详见海报).错,其实Friday the 13th第一部的故事里, 杀人狂是Jason的母亲.(啊!!!!这里有剧透!!!)Jason这个角色直到Friday the 13th第二部才出现,头上缠着麻袋,手持砍刀.(啊!!!这里又有剧透!!!)新作用了二十分钟和四条人命就把这旧作第二部给交代了. 而Jason戴上曲棍球面具是从Friday the 13th的第三部才开始的, (在第二部里他还只套这个臭哄哄的麻袋), 新作也很体贴的将故事的主线放到了Jason戴上曲棍球面具以后,才开始真正的血肉横飞,刀光血影.后面的剧情就不谈了,因为根本就没剧情, 无非是你追我赶, 躲躲藏藏的,其实所有的恐怖片都是这么个情节,很奇怪,观众就是乐此不疲.大概恐怖片和porn都是一路货,只要换个演员,换个姿势, 总会看出新快感.不过发现好莱坞的恐怖片其实挺有教育意义的,表面上披了恐怖的外衣,中心思想还是能提炼出一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比如那些成天忙着嘿休嘿休, 吸毒,酗酒的坏孩子,基本都死了, 那些为人正派的好孩子都活到了最后, 很正面啊.唯一不满的是亚裔演员近来取代黑人在恐怖电影里的作用,都是扮演啰唆又搞笑的角色,还是单身(艳遇基本都是白人的),中途挂了之前还不忘来笑点取悦观众,调节气氛,真惨.补充一点,其实Jason这个角色,在原作中已经不能算人类了, 毕竟恐怖电影是向钱看的,过去的十几年了,只要市场需要,编剧随时让他死而复生,埋在地下几年,复活了, 炸的只剩下心脏,普通人吃了,也能变成他.还好新作的编剧没那么雷, 或许把这些桥段留给续集了?汗.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BJIFF 240425 党史馆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