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伊卡洛斯

Icarus

主演:布莱恩·佛格尔,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尼基塔·卡梅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年份:2017

《伊卡洛斯》剧照

伊卡洛斯 剧照 NO.1伊卡洛斯 剧照 NO.2伊卡洛斯 剧照 NO.3伊卡洛斯 剧照 NO.4伊卡洛斯 剧照 NO.5伊卡洛斯 剧照 NO.6伊卡洛斯 剧照 NO.13伊卡洛斯 剧照 NO.14伊卡洛斯 剧照 NO.15伊卡洛斯 剧照 NO.16伊卡洛斯 剧照 NO.17伊卡洛斯 剧照 NO.18伊卡洛斯 剧照 NO.19伊卡洛斯 剧照 NO.20

《伊卡洛斯》长篇影评

 1 ) Truth真相is成the了New新Banned禁Substance药

不管谁是谁非,很多事情一摆到桌面上,大家就明白也成不了是非了。

看完《伊卡洛斯》(Icarus,2017)这部指向体育界禁药丑闻的新鲜热辣的纪录片,不知为何就想到《道德经》的这段: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这经文我没用心学过也不懂,但知道我菩提祖师有此简释:弃“尚”消争,轻“贵”灭盗,此消彼灭,无不治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367410100l8xg.html2017.8.9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0dbf17a

 2 ) 我们都是傻瓜

伊卡洛斯之翼代表虚妄的寄托,或许还有一层含义,失控是一切法宝的终极宿命。

在这里,它代表的是,人们对奥运金牌给予的国家民族自豪感狂热追求的虚妄,代表,技术-“药物提升竞技力”这个法宝的失控…一部纪录片却有着浓浓的反恐电影既视感,除了揭露一场骇人听闻的国家级犯罪,更大部分是它题材敏感,参杂着浓浓的政治博弈。

看一半拍案叫绝,纪录片就该这样拍!

不止导演以身试法,更重要的是它的拍摄过程完全无法预知记录的走向,拍到崩溃……真实、刺激、触目惊心。

只是看到最后,却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另一场阴谋?

尤其是对1984的巧妙运用。

During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becomes a revolutionary act. There are there steps in your reintegration, there is learning, there is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cceptance.纪录片把Gregory这位前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塑造成了一位正义的揭露者,他的逃亡也让我们印证了一切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都会在体制崩溃时被吞噬。

在一个极权世界,制度的合谋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个体系里充满了谎言,而且很难攻破。

这些伪装者拥有double-think,同时拥有两种矛盾的思想,且相信两种思想都是正确的。

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会去相信。

这也是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的重要观点之一。

我不得不怀疑为什么这个纪录片的走向是这样的,它的矛头越来越直指俄罗斯,虽然抱着与我何干看热闹的态度,但还是忍不住多想一步,如果再深入调查,恐怕没有一个没有说过谎。

存在没有使用过禁药的国家吗?

都有哪些使用过禁药?

国际监察体系里没有蛀虫?

为什么看似严密的瑞士小瓶会独独被俄罗斯破解?

……如果继续把整个链条延伸下去……恐怕奥运会,这个崇尚着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景的最高级别人类体育盛将是一场不堪入目面目全非的人类闹剧……如果这部片子原本就是一个阴谋,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博弈,它想告诉我们1984是多么令人恐惧的存在,它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早在五年前我政治启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1984离我不远。

但是美丽新世界?

真相?

还是装傻比较好啊。

而我们又在什么样的历史拐点,大概只有千年之后的人才有资格评判吧。

 3 ) "全员嗑药",这可能是普京最想销毁的片子

奥斯卡已经过去一周,大部分获奖影片小鱼前前后后都推荐过。

剩下的影片里,还有一部必须推荐下!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伊卡洛斯》Icarus必须推荐的原因,不简单。

一来,和普京有关!

普京啊?

俄罗斯总统。

一个走路带风的男子。

人人遗憾他是位被总统耽误的超级网红。

他能害怕什么样的片子?

结果这片子不光上映,居然还获奖了!

几大电影网站评分也都很高。

豆瓣8.2。

烂番茄新鲜度92%。

所有评分的人里,94%的人明确表示喜欢它。

二来,事关俄罗斯禁药丑闻!

这里的禁药,指兴奋剂。

事件回到2014年,德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成为俄罗斯禁药事件的导火索。

最直接的后果,国际奥委会差点禁止俄罗斯参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

也因为这次事件,完全改变了这部旨为记录以身试药,挑战权威的纪录片走向。

成为一部揭露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片子。

纪录片长达2小时,可以分作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丨以身试药,挑战权威布莱恩·佛格尔,一位业余自行车赛手。

也是本片的导演。

他曾心怀伟大梦想,获得环法自行车比赛冠军。

他称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比赛,只有疯子才会参加。

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名疯子。

这源于他心里根植很久的一个梦,他把战胜癌症,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兰斯·阿姆斯壮视作偶像。

但有一天,阿姆斯壮被爆出使用禁药,并且承认了“有”这回事。

阿姆斯壮七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被收回,布莱恩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为此,他专门对话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

唐恩替阿姆斯壮做过50次药检,但都没发现阿姆斯壮使用了禁药。

唐恩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在使用禁药,只是他们够聪明,没有被抓到。

第一次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获得第14名的布莱恩决定以身试药,挑战禁药监测系统。

以往,你也许以为运动员只用在赛前注射一种禁药,就可以提高自身机能,轻轻松松获得冠军。

实际上,那是一种长期的、遭受心理压力、身体疼痛双重折磨的经历。

布莱恩通过唐恩这条线认识了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俄罗斯反禁药中心的主任。

左为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右为唐恩卡特林。

双方经过一次网络视频通话后,布莱恩开始了漫长的、精密计算的注射禁药计划。

每隔一天注射一次,需要维持数月,同时进行大量运动。

很快,布莱恩整个大腿淤青,注射部位改为屁股。

不过遗憾的是,环法自行车赛前本该有的药检,因为反禁药组织没来,所以没有进行。

也就是说,布莱恩本来想通过使用禁药挑战奥运实验室的权威,当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的时候,他就可以公布自己使用禁药的纪录片。

但,人家根本没给他这个机会。

而更遗憾的是,没使用禁药之前,布莱恩是环法自行车赛的第14名。

使用禁药五个月后,他的名次没升反降,反倒落后了13名。

原来,禁药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厉害。

好在布莱恩保留了自己的尿液样本,并转交给了格里戈里。

格里戈里可以在他的反禁药实验室里进行检测。

几个月的付出努力不至于付诸东水。

纪录片从这里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丨惊天骗局,“全员嗑药”布莱恩找格里戈里催要检测结果,但反禁药委员会正在调查俄罗斯运动员在国家赞助下使用了禁药。

作为反禁药中心的主任,格里戈里是被严密调查的对象之一。

布莱恩的检测结果一拖再拖,格里戈里那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外界传他引咎辞职,实际上他是被迫成为牺牲的对象。

可以想象你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坚果被拿出来当作堡垒,成为被僵尸吃掉的对象。

直到有一天,格里戈里寻求布莱恩的帮助,从俄罗斯逃往美国。

而真正让格里戈里成为俄罗斯叛徒的最直接原因,是格里戈里看到老朋友,反禁药协会的前任主席心脏病发死亡的新闻。

格里戈里知道,他的老朋友并没有心脏病史。

这就说明,老朋友是被暗杀的。

而他,也随时随地处在危险之中。

终于,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丑闻,在格里戈里的爆料下,公之于众。

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获得的73块奖牌之中,就有30人使用了禁药。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这一数字可能更多。

和布莱恩的对话中,格里戈里也亲口承认,普京知道俄罗斯有这样一个禁药体系。

在整个禁药系统里,格里戈里负责执行,他向体育副部长报备,体育副部长再向体育部长汇报,体育部长再直接向普京汇报。

而且普京不仅知道,还曾特别允许格里戈里出狱,让他将功赎罪。

关于“出狱”,说来话长。

差点让格里戈里踏入鬼门关。

也和他如何卷入禁药体系有关。

作为反禁药研究室的主任,是怎么改变立场?

最后成了使用禁药运动员的“护身符”?

格里戈里自己也不清楚,他本来只是防止国家队购买不纯的类固醇,却因此得罪了人。

就这样,警察第一次通缉他,他试图自杀。

没死,但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很快,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奥运会邀请格里戈里去伦敦,并且除他不要俄罗斯其他人。

但俄罗斯需要了解伦敦那边的内幕,否则,俄罗斯使用禁药就有暴露的危险。

所以,格里戈里被特准放出来了,还去了伦敦。

后来的索契奥运会,格里戈里更是披露他们给数十位运动员提供混合了禁药的饮料,然后用干净的尿液秘密替换掉有问题的尿液。

他深知违法,却不得不做。

而且,每一个俄罗斯运动员都接受政府资助的用药计划。

震撼吗?

政府帮助运动员作弊!

当然,这些言论究竟是否属实,我们无从查证,它只是格里戈里的一家之言。

俄罗斯那边更是从头否定到底。

这场全球体育史上爆出的特大丑闻,最终也以没有证据彻底终结。

俄罗斯最后也参与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只有部分运动员被禁止参赛。

至于格里戈里,请求了美国证人保护计划,从此隐姓埋名。

这是他最惨的归宿,不能回国,不能回家,也不能与家人联系。

却也是他目前最好的归宿。

假如这要是一部谍战电影,小鱼会说看得过瘾。

然而,这是现实,就不得不提“沉重”二字。

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说: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一种革命。

和斯诺登一样,只不过斯诺登是自发行为,格里戈里是走投无路下的反扑。

让人感叹的是,无论是谁,个体在其中,轻若鸿毛。

片名“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代达罗斯的儿子。

代达罗斯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帮助伊卡洛斯逃跑,但伊卡洛斯飞的太高,太阳融化了翅膀上的蜡,伊卡洛斯掉入水中淹死。

纪录片首尾对这一神话皆有体现。

寓意谎言能瞒过一时,终究会有露馅的那天

 4 ) 关于一些想说的

胸口被噎住,脑子被一种力量充斥,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这不仅是纪录片,也是科普,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反兴奋组织的运作,以及一些关于禁药的知识电影的铺垫有点长,但在漫长的铺垫后,每一秒都雷霆万钧,每一段故事都过于震撼… 冷静下来之后,表达一下我想说的 首先,我要为当年我不明真相地简单地归结到美利坚的栽赃和政治阴谋,以及在网络上的无脑狂喷的政治正确行为道歉…我是一个对俄罗斯有着丧失理智滤镜的人,看到这样的作品,确实让我无语凝噎… 从星期日邮报到德国的纪录片,到15年开始的调查,再到当年几乎每天都被抖露出的内幕,以及各种禁赛传闻,到这部把前面种种种种融合成120分钟的纪录片它们只是揭露真相的一双手,真正让人跌破眼睛的永远是真相本身所以真相就在这里,只不过你是否愿意相信。

无论如何,这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兴奋剂丑闻。

人类总是在与体制进行抗争,高集体主义的国家、前苏联的遗产…这是对抗国际反兴奋剂中心的手段,和格里格里何尝也不是对抗又一种体制的人呢…最后的高墙,蜷缩在角落的格里格里,以及本纪录片的力量——truth!

还有一个细节,最后普京对格里格里的形容是:叛逃者(我怕英语翻译带有倾向性,于是用我感人俄语水平听了这句话好多次,再去查字典,确实翻译成叛国者)… 这样诡谲的用词,或许一切不言自明…讽刺的是,我知道这是USA拍的,想用多国视角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想得到一个客观的事实。

于是我特意在百度上搜索俄罗斯兴奋剂丑闻,结果:没有官方的事件记录,只有各种网站的五花八门的新闻…俄罗斯的网站更是讳莫如深…这次,滤镜真的碎了… 政治污染体育,其实体育早就被政治搞得浑浊不堪…比的是除了技术…同样重要的嘴硬,爱国,还有肯牺牲…写完了,看着书架上1984,觉得它沉重得拿不动

 5 ) 这一次,国际奥委会如何接招

作为一个过去一年都将俄罗斯兴奋剂事件的视觉传播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来准备的研究僧,靠着导师的硬盘和资源,看完了几乎所有的兴奋剂纪录片,但那些都不如《伊卡洛斯》给我的震撼大,它比ARD的两部更针锋相对更犀利,几乎把所有丑陋的行径放到桌面上说明。

俄罗斯兴奋剂事件所带来的震撼比阿姆斯特朗事件更具震撼力,这是由职业体育和奥运会之间的差别决定的。

奥运会更强调教育和公平。

而且政治的因素掺杂在其中,更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俄罗斯可能会说美国这是政治阴谋,但是禁药事件在先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结合ARD的两部片子观看,效果更佳。

 6 )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 见到彼此

直到格里戈里对导演提出他要逃到美国的想法之前,我总有一种警醒,就是美国佬又试图要我们认同那个自由民主的亚美利加,而看清老俄依旧是专制罪恶的嘴脸。

这是事实,只不过他们用了高级的方式——1984。

还有一种无论国别的道德视野。

最初的格里戈里那样快乐、爱开玩笑说着幽默,可后来他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Russia起起落落的遭遇塑造了后来的他,诉说真相。

而那些没有离开Russia的老朋友却匆匆死亡。

格里戈里爱聊天爱说冷幽默。

他说,在Russia写书是件危险的事。

可在结尾,格里戈里要被接保护起来,和导演告别时,导演问他有什么打算?

格里戈里说,我打算开始写书了。

当然他再也回不去Russia。

本片制作人员全面介入片子的拍摄过程,成就此片。

导演和格里戈里一定成为了难以用语言描述关系的朋友吧。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 见到彼此” —— George Orwell 1984

 7 ) 短评字太少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能进奥斯卡,看到中段往后真的被震撼了。

因为不太关注,一直不懂为什么运动员/奥运会/拿奖对一个国家来说这么的重要,尤其是看到因为俄罗斯横扫索契金牌somehow导致普京后来对乌克兰开战时,很惊讶。

但同时也感受到个人力量抗衡一个国家还是太少了,最终俄罗斯还是manage to参加了rio奥运会,但依然敬佩任何想撬动一个帝国的行为。

 8 ) 关于违禁药,这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早已讲透

近日被议论最多的新闻就是孙杨药检案的仲裁结果:维持WADA(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提出的上诉,对孙杨判处8年禁赛。

虽然孙杨仍可在30天内向瑞士联邦最高法院上诉,但鉴于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撤销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裁决的先例十分罕见,所以这次孙杨药检案的仲裁结果基本上就是此案的终审结果。

这样的裁决对任何运动员来说都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几乎等同于运动员生涯被葬送了。

但我不想妄议孙杨是否真的有使用违禁药品,因为就目前所能了解的确切信息,是否用药是一回事,是否尊重WADA药检规则是另一回事,鉴于双方的诉求完全不同,无法交流的窘境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透过这件事,我想起了这部曾轰动一时的神片,也就是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伊卡洛斯》,这片子虽然质量不错,但碍于题材,它在豆瓣上的标记量也着实不高。

所以如果你对国际运动员使用“违禁药品”的现状很感兴趣,那这部片子简直再适合不过了,但如果没什么兴趣,也可以看《伊卡洛斯》,因为它本身故事节奏和戏剧性俱佳,细节丰沛,能把复杂的事情剥茧抽丝,观感酣畅淋漓。

总而言之一句话:当下的国际体育圈,早就烂透了。

故事可算是意外开始的,影片的前半个小时完全就是导演布莱恩·佛格尔(Bryan Fogel)的个人vlog,他是一名业余自行车运动员,为了在环法自行车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计划服用违禁药品并尝试逃避审查机制。

这个计划让他顺利对接到了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也就是俄罗斯奥林匹克运动员抗兴奋剂实验室的负责人。

所以这个开头就足够荒诞了,一个WADA实验室主任,一个在索契冬奥会主持所有药检的人,正在帮助一名业余美国运动员使用违禁药品。

布莱恩·佛格尔使用的是睾酮加上人类生长激素,其实违禁药品并不等同于我们经验里的嗑药行为,有时候运动员们吃错了东西,药检都会显示超标,而佛格尔被建议的方法非常规律,只需隔日注射40mg,各项体能指标都会逐步增长,运动员就像在脱胎换骨。

前半个小时,主角还是导演本人,他参加了比赛,却也没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毕竟天赋和年龄的差距,仅靠兴奋剂是无法追赶的,他承认哪怕是21岁的自己在使用这些兴奋剂,可能还是与环法冠军无缘。

然而事发突然,2014年德国电视台ARD的一部纪录片彻底引爆了禁药丑闻,随后WADA组建了三人独立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而这桩案件的主要调查对象格里戈里摇身一变,成了本片的主角。

接下来,这部纪录片进入了爽片模式,直入正题,清晰简洁,完全是小说化的呈现形式。

此外,这还是一个大型甩锅现场,其实俄罗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让运动员使用禁药,只是这口大锅是在格里戈里的曝光下才真的飞了起来。

格里戈里太适合做主角了。

他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在他的运动员生涯里,“使用禁药”就是一门基本常识,与他同期的很多运动员,去年还默默无闻,隔年就肌肉发达,所以他不仅使用违禁药品,还是他妈妈亲自帮他注射所有药剂。

在2008年之前,中国是同化类固醇的最大生产国,由于有着良好的品质保障,这些药品被源源不断地送往美国和欧洲,被无数运动员购买并使用。

转折就出现在2008年,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提醒中国政府,身为奥运会举办国,是不能纵容生产大量类固醇产品的,于是中国政府叫停了所有相关工厂,而此前负责购买违禁药品的波杜加罗夫被彻底切断了药源。

这一转折也造就了格里戈里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由他为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仪,要比过去更加精准,而且只有他知晓一条获取“无杂质禁药”的渠道,此后他顶替了波杜加罗夫的职位,成为这一链条的新垄断者。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俄罗斯总共拿到了73面奖牌,而其中有30项是由使用过违禁药品的运动员获得的。

而在伦敦奥运会,数目更多。

这些赢得奖牌的运动员大都使用了特殊疗程,而这些疗程的费用均由俄罗斯政府赞助。

被点名的俄罗斯运动员因为权力相争,格里戈里被波杜加罗夫陷害入狱,他曾在狱中试图自杀,最后又被抢救了回来。

可能是格里戈里实在太“有用“了,而且那时政府内部再也没能找出替代他的人选,所以他在精神病院仍在为国家工作,他远程操控俄罗斯代表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用药,战绩非常不错。

2012年,奥委会邀请他担任伦敦奥运会的主任,而且只点名他去,这个邀请救了格里戈里,他的案子被立即撤销。

格里戈里在采访中说“普京知道他的名字,并因此让他出狱来将功赎罪”。

这个“主任”职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拥有此身份便意味着掌握了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是打造“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程序”的地基,所以他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俄罗斯运动员暗度陈仓。

至此,一个俄罗斯套娃般的权力关系浮出水面,格里戈里自然无法脱责,但他绝不是唯一的主谋。

每一个权力圈层都是传话人和帮凶,只是一旦东窗事发,俄罗斯政府的解决方式是简单粗暴的,那就是在其中一环找到替罪羊,然后亲自斩除这一环。

而格里戈里正是其中一环,也是被指控的核心人物,他的处境无疑是最危险的。

就在他成功逃到美国之后,俄罗斯反禁药协会的前主任突发心脏病身亡,这名前主任刚刚卸任两个月,在死前一天还在与格里戈里通话。

其实这就等同于,如果格里戈里当初没有离开俄罗斯,死亡名单里就一定会有他的名字。

格里戈里非常一针见血的说,政府想要你消失,是因为你的存在不仅毁掉了他们的未来,还毁掉了他们的过去。

首先,副部长穆科国安局出身,与普京私交甚好,手段毒辣利落,毫无道德可言。

格里戈里的上面隔了好几层,第一层是体育部副部长尤里纳格尤科,他实际上也参与了格里戈里所参与的一切,从流程上看,格里戈里上报尤里纳格尤科,随后就是副部长穆科,最后再由穆科上报普京。

而身在美国也并不安全,此时的格里戈里还是“同谋”身份,是个确凿的罪人,而俄罗斯当局会以调查为由,怂恿美国当局把他遣送回俄罗斯。

所以他不得不借助媒体来达成自救,他求助了纽约时报,曝光了一份曾使用禁药的俄罗斯运动员名单,还提供了联邦安全局的档案以揭露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在安排药检上的舞弊细节。

“格里戈里·罗琴科夫掌管实验室,经手数以千计的奥运选手药检,他研发出三合一禁药鸡尾酒,并混合酒精提供给数十位俄罗斯运动员,帮助他们施行体育史上最精密成功的禁药计划。

”格里戈里亲自读出纽约时报对他的报道,他用谋杀自己的方式完成自救。

索契冬奥会之前,普京对格里戈里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成绩,向外人证明我们的实力“。

这句话并无破绽可言,但格里戈里能领会其中的真意,那就是不仅要更加凶猛地使用禁药,还要在比赛之前把俄罗斯代表队弄得干干净净。

格里戈里在这个过程中背弃了科学,并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帮助运动员们规避所有的药检。

那格里戈里的经验和能力是什么呢,那就是为俄罗斯代表队检测结果呈现阳性的运动员更换尿液。

他们都是顶尖的作弊高手,片中完美展示了整个调包过程,简直蔚为壮观。

其中的一环,也就是由瑞士生产的专门用来收集尿液的小瓶子,几乎成为了最难的突破口,所以格里戈里和团队被任命想办法搞到全新的瓶子或瓶盖,或是能够完好无损地打开瓶盖。

后来他们都做到了。

这种作弊的方式固然是罪恶的,它变相证明了,整个药检制度的无用和形同虚设。

也就是最开始我们说的,烂到根子上了。

而对于一个国家,当民族荣誉和对奖牌的渴望被置放在一起,所有事情就都复杂了起来,这一作弊行为就像蝴蝶扇动的翅膀,成为此后许多国际大事件的关键肇因。

比如,俄罗斯运动员获得了更多的金牌,普京的支持率陡然上升,随后他拥有了对乌克兰开战的话语权……运动场上的竞赛浸入了政治、战争、死亡……还怎能说公平正义呢。

就在新闻曝光后,格里戈里失去了他的律师,曾在其身边保护的他的人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威胁或是退缩。

此时他的家人正在自己的国家被无缘由仇恨,只因为格里戈里的行为抹黑了他的国家。

最后,俄罗斯政府没收了他的全部私人财产,还开庭起诉其罪行,对其太太、子女、妹妹强行审问。

格里戈里的妻子在视频中绝望地问他:“你指望结果如何?

”镜头切到一片灰霾之色,而正中间嵌着一枚小小的太阳,随后一群大雁飞过,伊卡洛斯的隐喻成了格里戈里的个人注脚。

格里戈里三十岁时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此后他称这本书为其人生地图。

“无知即力量”,他说这是最强有力也是最简单的道理。

这本书让他成了伊卡洛斯的化身,在做错那么多事情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不断向太阳靠近,哪怕身上的蜡全部融化,哪怕重新跌落至深渊,也不会再回头。

我很喜欢他说的一句话是:“我就像是个奴隶,奴役我的自由直到永远”。

这是一部节奏激昂的影片,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禁药”题材本身。

很多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同宗同源的大命题,至少通过这部影片,一个道理已经再明显不过,那就是,“你不能在不遵守道德的前提下去要求道德为你站队”,同理,“你也不能在不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要求规则为你站队”,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复杂。

 9 ) 尊敬且感动

这片子太值得尊敬了。

1.矛盾与对立总是最迷人的主题,曾经的国家功臣,掌握着最高的机密,但终究只是祖国的一颗棋子,说弃就弃,但依然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能量,他的standout可以顷刻颠覆整个国家。

自身却是个科技天才+充满charisma+爱drama的逗逼老头,可以说他自导自演的drama撑起了这部纪录片80%的亮点。

2.有几个瞬间甚至为普京感动,这不就是我们的曾经吗?

无论用什么手段,我们必须用一切手段,来让这个国家重新强大起来,至少要让自己的人民感到强大、感到来自我们身体的自身的力量,如此我们才可以继续与这个世界对抗。

而体育就是最好的表达,最原始、最纯粹,有关力量和速度,这些都是决定胜利的最关键要素。

也许在他们的概念里,只有战斗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战斗的胜利才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3.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信念感,以及要去改善世界不公和邪恶的使命感,这也许是美国人身上很值得全世界学习的一个点吧。

当然这一次的行动也让美帝人民品尝到一些作为世界政治格局核心的美苏角力中胜利的光荣感,由FBI出面,去调查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计划,还是他们最有征服欲的对手老俄,世界警察的自我定位昭然若揭。

4.片子讲述的是全球性全体性事件,以中国人的智商,其实可以想象中国体育界内幕的种种黑暗吧。

但我觉得很幸运的一点是,可以时时看到这么一部在俄罗斯百分百被禁播的片子。

5.每个当事人的初衷不得而知,但每个人的努力却最终促成了这一件事件真相的揭露,不论后续影响的大小,但有关真相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被人知晓。

这就够了。

为证人和制片人的勇气点赞。

和海豚湾、象牙行动一样,美国人再次行使了一次正义,每天前进这么一小步,就已是不易。

 10 ) 这大概是普京最不想看到的电影,但有戏入围奥斯卡

如果让普京来评2018年的奥斯卡,《伊卡洛斯》一定会落选,这部揭露俄罗斯体育史上最大的丑闻(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电影,是普京抹不去的“黑历史”。

<图片1>这绝对称得上敏感题材,因此也成为今年Netflix推向奥斯卡的“头号”热门。

坚持线上发行的Netflix,其实一直不招奥斯卡喜欢,但自从去年《白头盔》摘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后,Netflix摸出了门道,今年花了不少心思在敏感题材的外语片和纪录片上,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战争电影《他们首先杀了我父亲》,以及讲述全球变暖问题的纪录片《追逐珊瑚》,都多少带了一些奥斯卡的品相。

《伊卡洛斯》从题材看,难免不让人想到讲述斯诺登、拿到第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第四公民》,只不过《伊卡洛斯》讲的是俄罗斯版的“棱镜门”,不知道能否复制《第四公民》的成功。

但不管拿不拿奖,这都是一部快速认识俄罗斯、普京,理解多重权力关系的片子。

不过有点遗憾,到这篇文章发出前,豆瓣只有380人给它打过分,这也是为什么要写这篇影评的原因(全文介绍多过评论,不爱看剧透的可以先去看电影)。

影片的第一视角讲述者,也是影片的导演——Bryan Fogel,是一位业余的美国单车运动员。

故事从他想要注射兴奋剂,提高环法自行车赛名次讲起……

Bryan是这样形容环法赛的——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赛,基本就是给疯子办的比赛,参赛资格是——“足够愚蠢”。

虽然这是个玩笑话,但也足够说明环法自行车赛的难度,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性,这为Bryan使用兴奋剂埋下了“合理性”的伏笔。

而另外一个刺激Bryan使用禁药的原因,大概是赢得环法自行车赛一直是Bryan的梦想,尽管他第一次参赛就拿下了14名的成绩,但他知道前十名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另外一个境界,不是靠努力能够达成的境界。

而他的“Hero”,曾经战胜癌症、连获7个环法赛冠军头衔的Lance Armstrong,为他开启了另一扇大门——Armstrong最大的丑闻便是使用禁药,但他作弊并没有被直接抓到(500次药检均未查出问题),而是被队友举报。

于是Bryan认为可以突破药检,打算博一把。

电影用了三条叙事线来讲述俄罗斯禁药丑闻的揭露过程,其中两条看上去和丑闻没有直接关系,但导演似乎想从三重视角去看待这件事,作为违禁运动员的Bryan,作为违规奥运实验室主任的Grigory,还有作为揭露者的Bryan和Gigory:【1】Bryan用药,完整记录了一个运动员使用禁药的过程以前以为兴奋剂就是比赛前注射一次就能“元气大发”,现在想想真是太!

天!

真!

使用兴奋剂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长达近一年,各种粗细大小的针头,配合各种浓稠程度的药物,注射或服用到体内,还要加上各种突破极限的训练。

虽然人看起来没什么变化,Bryan自称体能表现越来越好,但他每扎下去一针都触目惊心。

这让人不得不对违禁者心存怜悯之心,因为他们看上去并没有因用药变得“轻而易举”掌控比赛,而是要花费更大的勇气,同时忍受超乎常人耐受力的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或许也因为Bryan是导演的关系,不想把自己拍的太可恨)。

【2】Bryan逃检,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帮其突破药检为了能顺利通过药检,Bryan被介绍认识了Grigory(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

其实Bryan和Grigory的相遇非常蹊跷,如果从美俄国家政治层面去推敲,很难不猜想是早有预谋,事实上俄罗斯也是抓住了美国的动机不纯,始终不承认丑闻,而是栽赃说美国是恶意操纵叛逃者。

回来说,影片最重要的悬念在此时已经埋了下来,为什么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会帮助Bryan违规?

带着这个问题,《伊卡洛斯》从一部个人冒险小电影,变成了揭露国家“黑历史”的“大制作”。

出人意料的是,Grigory帮助Bryan顺利逃过了药检,但Bryan的比赛却没有那么顺利,成绩比之前落后了十几位,虽然有变速器中途损坏的客观原因,但Bryan也明白,他这个年纪的选手,用了兴奋剂都无法进入前20位,小时候的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了。

不过在Grigory与Bryan相处的过程中,Grigory讲述了自己曾是运动员的经历,当时为了能在俄罗斯田径国家队生存下去,长期注射药物,因此非常了解使用违禁药物会对身体、尿液产生的影响。

而他述说自己的用药经历,似乎在暗示着“这在俄罗斯并不罕见”,事实上他曾在的田径队,便是俄罗斯禁药丑闻的引爆点。

导演的表现手法一点都没有纪录片的克制,每一条线索都在紧张地推动着丑闻的曝光。

【3】Grigory揭发,Bryan帮其逃离俄罗斯、曝光丑闻在指导Bryan通过药检的过程中,Grigory透露了他正在接受WADA(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调查,而他最终被判定为兴奋剂丑闻的罪魁祸首,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他。

可事实上,罪魁祸首另有其人,是普京,甚至是俄罗斯国家政治的需要。

Grigory的实验室被关停,被迫辞职被报道成引咎辞职,被囚禁在家里,并随时被人监视,性格刚烈、追求自由的他决定逃去美国。

但就在他到达美国不久,他的朋友、俄罗斯反禁药协会前任主任,被报道因心脏病突然身亡(但Grigory称他并没有心脏病史),这让Grigory认定要被赶尽杀绝,于是他将普京鼓励使用兴奋剂的事实(由国安部支持,以反禁药实验室为主要作弊地点,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并且涉及使用禁药的运动员规模吓人)公布给了美国媒体,从此走上了揭发之路。

看到后半段,一方面为俄罗斯举国使用禁药机制所震惊(这里一定要看,周密的机制不比《天才枪手》逊色),另一方面会因Grigory的处境、情绪,影片灰暗的色调、压抑的音乐,产生强烈的无力感——一个人在一些绝对利益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他可以任由你有多种理解,不仅限于一个主题。

影片的名字“伊卡洛斯”(Icarus)似乎透露了导演的多重主题设置。

伊卡洛斯源自希腊文Ίκαρος,指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为了逃离被囚禁的克里特岛,父亲为其用羽毛和蜡制造了翅膀,但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最终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

影片开头安排了羽毛与太阳的画面,而片尾则展示了大量融化的镜头,看得出导演有意要让观众将电影和神话联系起来,而这样似乎能猜到导演的几处小心思:【1】矛盾是永恒的命题,只有平衡是答案为了逃离被囚禁的克里特岛,伊卡洛斯的父亲用羽毛和蜡为他制作了翅膀,但因为飞得太高,蜡被太阳融化,伊卡洛斯跌落水中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最终也没逃出象征着桎梏的“岛”。

太阳在这里象征着岛外的自由,伊卡洛斯的遭遇隐喻着自由与桎梏之间永恒矛盾的状态,人永远矛盾地生存着,一边是一生追求却不可绝对拥有的自由,一边是一生逃离却不可真正摆脱的桎梏,生命就是在二者之间平衡……而矛盾也是这部电影的形态,从开始到结束,影片充满着矛盾:一部严肃主题的纪录片,竟用大量剧情/悬疑片的手法一个用违禁药的运动员,竟成揭露禁药丑闻的记录者一个反禁药实验室的主任,竟然成了使用禁药的推手一个禁药推手,竟然变成曝光举国禁药丑闻的揭发者矛盾,真的无所不在,这样的设置,也让人无法用绝对的标准去评判,因为没有绝对。

影片中用奥威尔的“双重思想”(Double Think)来应对矛盾,但正如Grigory所说,理解“双重思想”也要运用“双重思想”,这似乎像一个悖论,但实质是要学着接受矛盾。

【2】伊卡洛斯是父亲错误的承担/牺牲者,Grigory亦然伊卡洛斯为什么会被禁锢在小岛上?

这要追溯到他的父亲——代达罗斯,代达罗斯因爱慕虚荣和心生嫉妒,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因此他和儿子都被关在四面环海,与世隔绝的克里特岛上。

可以说,伊卡洛斯被囚禁在岛上,就是在承担父亲犯下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电影中,俄罗斯/普京就是父亲“代达罗斯”,Grigory便是“伊卡洛斯”。

看到最后,没有人会认为Grigory是因为个人意志才去帮助30多个运动员在索契奥运会作弊,没有俄罗斯体育部的默许、国安部的协助、甚至是国际禁药组织的打通,怎么可能成功骗过全世界。

这背后,是国家的力量,非一己之力。

使用兴奋剂是俄罗斯国家意志,是普京重振政治形象、聚拢民心的手段,Grigory只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但最终他和他的朋友成了“罪魁祸首”,他为此逃离俄罗斯,揭发丑闻后的未来去向未卜,他成为俄罗斯版的斯诺登,而他的朋友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部片给人最大的无力感,不是Grigory东躲西藏和无人理解,而是你发现,人不止在时空之间渺小无力,在某些绝对权力面前,亦是别无选择。

奥林匹克精神在今天像一个神话,人们为这个赛事制定了所谓的公平、平等的制度,但在利益面前,公平和平等如草芥。

也许在第一次有人使用兴奋剂时,奥林匹克精神就已经不存在了,奥运会也已经变质了,它成为国家之间的较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也许正是奥威尔太早看透这层关系,他的文章太能代表这种无力感,所以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在奥威尔的文字中,最后干脆用他重返社会的三个阶段“认识-理解-接受”,来为Grigory揭露真相的篇章命名。

但看过之后,你到底认识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

又接受了什么呢?

《伊卡洛斯》短评

伊卡洛斯坠落了,但普京没有,这名字不合适吧

5分钟前
  • tunight
  • 力荐

虽然是纪录片,但戏剧性实在是太强了,从一个业余自行车手的禁药实验,演变成奥运史上最大的禁药丑闻之一,提前捕捉,甚至介入到历史性大事的运气,着实可以。以及现代体育真是黑幕重重。

9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两星半。求锤得锤的国家赞助用药计划,但是主要围绕着grigory这个吹哨人,叙事节奏不行。我看完觉得最大的亮点是这个事件的揭露开始于导演本人想以身试验怎么用药且逃避药物检测。

10分钟前
  • 桂妮薇儿🌈
  • 较差

一般的紀錄片應該為從後半截開始,可前半段主創自行車賽的涉入讓片子更豐實,變得更切實的同時,竟也同時更戲劇,尤其那股瀰漫著的逃亡氛圍,幾乎諜影重重。後半則切回一般紀錄片的套路,拿《1984》來闡述j很精準,但就是有點刻意,因為《1984》太廣了,可以成為太多目標的ref,或許有更好的選擇。

13分钟前
  • 化學超爛男子
  • 推荐

Dirty

15分钟前
  • xn
  • 还行

又一个公开的秘密

20分钟前
  • 乙醇
  • 还行

又一部记录者本身也是参与者,推动者的片子。事件本身的广泛影响力以及政治背景已经大过讨论任何片子拍摄的技术层面评价了。

23分钟前
  • york
  • 还行

美帝国安局出了斯诺登,毛熊体育部就出了格雷戈里,然而天下乌鸦一般黑,集体信息泄露或兴奋剂事件什么的个体怎可能抵制?学习、理解、接受——乔治奥威尔早已看穿一切。跟《第四公民》类似的手法,现场记录+背景叙述两条线,但戏剧冲突更激烈,后半段全程高能,有悬疑片的味道。

25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无法否认的事实。但像是两个都善于骂街的中年妇女,突然其中一个不小心露出致命弱点,被另外一方拿住好好骂了一通。兴奋剂这种话题每年都在爆料,谁的料大就吃下几乎全部口水。

28分钟前
  • 后院失火
  • 还行

美国一堆哮喘运动员 俄罗斯禁药都用到不能用国家名称参加近期大赛了。禁药就是那么的泛滥。只要足够高科技 药检有啥用。

32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因为Sinner的药检事件想起去看此片,看完对精英体育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不是dope与否,是dope和anti-dope比拼谁技术进步快。印象最深刻是每个最终被揭发的都曾信誓旦旦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无辜的清白的。

37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我就好奇,这两个人不像摆拍?在事情还没有爆出来之前,有什么理由把自己使用违禁药去参赛的过程拍下来,正常思维不是隐瞒?而作为当时莫斯科实验室的老大,为什么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非专业选手搞这些,并且毫不避讳摄像头?感觉像电影,有编剧,不像纪录片。

40分钟前
  • plumage
  • 还行

题材的力度加持,使得这部水准中上的纪录片拥有了巨大的力量。真相有时候并不能改变历史,它不过是浪潮中苍白的浪头罢了,世界与希腊神话一样荒谬。

43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以蜡封翅飞向太阳,片名有着很强的暗喻。体育中用药应是俄国人(或称苏联人更为合适)的传统,已有很多的影片涉及到这个话题。这部纪录片的优点就是将一件真实之事,讲述得如此的惊心动魄,颇富悬念,且又包含了很多的意蕴,真是难得。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多年前的马家军:往后长大点儿了,知道这些药挺害人的,尤其对女孩子危害更大,好些队员说话声音越来越粗,大多数队员还得了肝病,有时疼的不能训练,睡不着觉,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只要马导不监督,一部分队员就把口服的药偷偷扔掉,不吃,但马导打针还是躲不过去。;最终大部分人凄惨至今

50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太好看了好吗……这完全就是一部曲折离奇的剧情片啊……

53分钟前
  • 文白
  • 推荐

又是政治真没意思,我只想看导演用药的过程,对普京没兴趣

55分钟前
  • Hypernova-
  • 较差

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讲真话就成为革命。

57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没有特别清晰。

58分钟前
  • Hatter
  • 还行

题材太投机了,参与性的叙事技巧也是不够客观,导演在故意黑俄罗斯吧。

1小时前
  • erm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