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无耻混蛋》,知道Mélanie Laurent,很不错的演员,很漂亮,于是准备把她的电影都看下。
本来我不是很喜欢法国文艺片,感觉有些拖沓和平淡,但这个部电影改编了我的看法,没有美国电影的大场面,大明星,但每一处场景都源于生活,虽然平凡,但不平庸。
片子很感人,也很悲伤,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父母很伟大,隐藏悲伤,自己在背后默默的哭泣,伟大的亲情感动每一个人。
我会好起来,走出悲伤,走出阴霾,勇敢地向前。
我会好起来,坚强的生活,在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会好起来,我会好好的活下去,不要挂念我。
父母老了,他们很孤单,应该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他们,珍惜每一天。
昨晚看了部法国电影《玫瑰月光》。
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这个名字,法文直译应该是《我很好,别担心》。
也有叫《我会好起来》的。
片子主题是永恒的爱,反映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隔膜。
典型的法国电影风格,叙事平平淡淡的,直到最后谜底揭开,才知道原来如此,之前的波澜不惊瞬间升华为波澜壮阔。
真相的揭露依然平实淡定,更加感人至深,观众和女主角一起震惊、接受而后感动。
这是一个不能剧透的故事。
我只能说,子女在父母面前,永远都不该任性。
你以为你在耍酷,其实是在索取父母的包容;你以为他们不了解你,其实是你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你以为他们已经老得忘记了什么是爱,其实都是你作为一个青皮后生的自以为是。
不羞愧的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猜想到结局会是这样的。
是我天真,还是智商低?
可能都有吧。
不过,正因为从一开始就抱着结局可以见到Loic跟Lili团圆的希望,我被电影的结局感动得泪流满面。
正如其他人所说,这部电影一如其他法国电影那样---慢热。
不过,主角的迷人气质和那首双胞胎弟弟写给她的歌足以支撑观众等待故事一步步往前发展。
对Lili发自内心深处的怜爱让我一直坚信着那些信是Loic写来的,同时我也暗自纳闷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Loic如此“冷淡”。
故事直到ili在雨中发现那个熟悉的身影后才达到高潮。
原来是父亲为了女儿一直在写信,那些信不是Loic写来的,尽管很老套(我才发现),我还是被父亲的爱震撼了,我才意识到他们为了挽救女儿做了那么多。
那Loic去哪了?
可能是我自己太“入戏”了,我像Lili那样蒙在鼓里。
直到影片最后,Tomas意外发现了Loic的墓碑,谜底才终于揭开。
不能想象Lili知道这样的结局后会是怎样。
不过他没有告诉Lili,而Lili何尝不是也发现了那吧木吉他。
她知道了,她终于知道了,那个她深爱的弟弟已经散手人寰,她也知道了双亲承受的苦痛。
可是她没有说什么,他们心照不宣,因为说了也无补于事,只会刺痛双亲,而她已经在爱的护航下“长大”了,尽管哀伤仍然可是从她眼中发现,正像这张海报里的她那样,美得令人窒息和痛心。
由女主的哥哥引出两代人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这些矛盾有观念上的,有生活上的,正如在影评中看到的,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导致的观念代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存在问题,然而,不论这种矛盾有多深,总会有解决或者缓冲的方法,正因此,随着剧情的发展,真相渐渐浮出水面,父母的良苦用心也被女儿发现,虽改变不了哥哥离世的现实,却也能看做是对弥合两代人之间关系所做的努力;至于莉莉的结局,我们可以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想,或许这正是导演未给出结局的考虑...
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 [Ban8.8Nicola Piovani Aaron / 2006
观众不需要太聪明,猜不到剧情才能体会那份难得的情感。
#我会好起来#也可以取名《Lily》,美妙的插曲美丽的莉莉,情感路线自始至终,很多人说开头就猜到了剧情,而我没有,我觉得很“幸运”。
关系极好的兄妹,因为哥哥离家出走,莉莉质疑父亲,因此抑郁直到绝食,还进了精神病院,最终因为接到哥哥的来信才活了过来,在一天天的日子里,莉莉发现了原来所有的信都来自父亲所写,最终发现了原来哥哥早已离去。
男友的表演非常到位,感情真挚,最后四人走出家门去餐厅吃饭,让人在悲伤痛苦之余感到一丝勇气和美好,生活还在继续,情感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部电影在我的电脑里存放很久,没看的原因可能是跟他的封面有关,封面里的Melanie看起来很青涩,让我少了点击的冲动。
偶然的一天,听到广播里放着AaRON的Lili,惊喜之余当然是立刻搜索关于这个二人组合的资料,自然而然地也就链接到这部电影:当年一口气拿下不少电影大奖,演员阵容强大等等,但吸引我的却是Philippe Lioret,一个半路出家的导演。
我看过他的另外两部片子, L'équipe 和 Mademoiselle。
我想这次也会让我有意外的惊喜。
电影改编于2001年的一本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巴黎郊区一个普通家庭两代之间如何相处的故事。
这是个永恒的主题。
父亲累死累活地养活一家人,供房供车,还要顾到孩子的爱好,买乐器,买登山器具。
但在孩子眼中父母成了“保姆“,养而不教,认为他们观念落后,无法沟通。
可能一点点小事儿就能爆发家庭内战,谁都不愿退让一步。
影片一开始,Elise从朋友那里听到双胞胎弟弟写给自己的歌,我开始意识到这部片子的氛围注定是让人沉重和伤感的。
片中的每个演员都很出彩,尤其是演父母的,为了不让女儿知道弟弟因为意外而去世,在女儿面前努力表现很平静,但内心却痛苦的挣扎着。
新年的第一天,三个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当父亲读着自己模仿儿子笔迹写给Elise的明信片称呼自己是“le con”(傻子)时,母亲终于支持不住,掩面而泣。
此时此刻,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为什么。
影片最后,Elise无意中看到父亲车子的后备箱里藏着弟弟的吉他,也许从一开始她就知道不对劲,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父亲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在外人看来很疯狂,但就是这样才让已经精神崩溃的Elise又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亲情,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
生活还要继续,让我们都好好的活着。
PS :Philippe Lioret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但他执导的三部片子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Bretagne,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不列塔尼情结。
有谁知道的,请告知。
越来越发现喜欢这些明显的小制作了,安静淡淡的调子,平铺直叙的情节,临了的一些小感悟。
这个片子当然不会是例外。
简单的情节,三四个人物的故事。
它是一个骗局,从被揭开之前没有任何痕迹。
这也算是个悲剧,悲剧的主人公却从没有出现过,也许导演就是不要任何的悲痛的气氛,而也的确没有过分的悲痛。
甚至在lili 得了厌食症被关进看起来没有人性的精神病院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看到那些惨不忍睹。
也许这就是喜欢它的原因,实际上很照顾着剧里剧外人的感受。
Lili 从抱怨,然后愤怒,然后报复,然后恢复,然后依旧对生活没有任何生气,然后突然之间希望改变,然后得到改变,然后发现秘密,然后一起欺骗,最后各自怀着秘密好起来。
这不是个完美的故事,故事里面的人不坚强也不坦诚。
但是我仍旧认为它可爱,那个在整个前半部分扮演这对生活守旧没激情,和年轻人有着极深的代沟的父亲,却是那个寄信人,要知道那些信救了 lili 的命,而每封信里父亲都会把自己骂的如此不堪;在 Thmoas 决定去见lili 的父母时却意外的见到了loric, loric 的墓碑;在 lili 准备公开自己的感情的时候,她发现了一直被父母提及的被loric 带走的木吉他却藏在父亲的车里;lili 和 thmoas ,爸爸和妈妈走在路上,现在他们是互相拥有彼此的。
这是个调调很低的片子,loric 虽然一直为出现过,但是他为lili 所做的歌曲却一直在响起,那些轻柔的调子到最后的时候突然高亢坚韧起来,是的,我会好起来,我们都会好起来。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喜宴》,当然调调是不同的,却都是互相爱着的结局。
是我和我那个不工作的合租人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我们都需要一点噪音,他在就点着电视,无论睡着醒着,我也总是干啥都开着个小窗口,有时听着我看过的电影。
如是有些人气。
早在大半年前就想写下了。
1.时间节奏。
通常都是电影里一小时,生活中的一年,一生,一世纪,观众在观光之中,即便能共命运,却很少能与剧中人同呼吸的。
这个电影不同,女主角长久的在一个状态中不自拔,气氛也不紧不慢的微妙转换,因此在最后,我似乎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虚弱和复苏,心理上相似的时间感受。
觉得非常难得。
2.双眼皮。
除了唯一缺席的弟弟,我不肯定是不是,其他演员,大大小小,都是。
我的感受好像他们一个个都是用眼睑,眼睫,眼角,那点细微处来演出的,敏感复杂,真相在那里隐藏也在那里显露,在最后的最后,回头一想,那些神情的多重涵义,真切的很。
3.欺骗。
因爱或因善而欺骗,似乎是唯一的正当的谎言。
大多数情况下我不支持这做法,韩剧的典型情节,因为爱你,所以骗了你,假装和别人好了,让你离开,因为得了绝症。。。
诸如此类,催情眼泪。
何苦?
这是想当然的爱。
而这个故事是令人信服的,欺骗被证明是唯一的保护,源自了解和关怀。
因而最后真相已不再能隐瞒,谎言至少赢得了时间,使它不再难以接受。
因而在结局的步伐里,我们获得了某种更坚韧、广阔的“生”的信念和力量,相拥前行,一切起伏背后彼此的理解和大爱,如最后的对话,“想回去看海吗?
”“想”。
是海的感受。
有点像《一一》结局给人的感受。
作为观众,能与剧中人同样投入感动,是因为(我相信)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许不是所有家庭,但是是许多普通家庭里都可能发生的,易生联想。
因为想推荐给没看的人,希望没有泄了天机。
成长的重量就是,吞下自己的苦悲,令所有人皆大欢喜,剧中每个人都如是。
莉莉隐隐感到弟弟已经离开自己了,最后看见爸爸车后箱弟弟随身带的吉他并没有拿走时,才真的相信他已经死了。
我想莉莉大概本身就有抑郁倾向,弟弟的骤然消失加速了她厌食症的爆发。
不知道爸爸是用什么心情熬过去的。
他让自己伪装成儿子的口气,写的每封信都要狠狠斥责自己一顿。
托马最终也说不出弟弟已故的真相,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包裹着这层谎言。
弟弟的歌词中写到:莉莉逃离这虚伪的世界莉莉终于明白了,她的父母、爱人,为她编织短暂美好的虚拟世界,她不再沉溺,这一次她会好起来的
也许,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有一些细细碎碎的感动,让我们继续坚持走下去。
这是一部姿态淡定、情节平缓的法国电影,没有太多情绪的起伏,但每当你感觉疲倦乏味的时候,都会被突如其来的片段小小地撞击到心脏最脆弱的部分,微微地疼痛。
影片的主线是那个从未露面的Loic,缓慢地讲述着这个叛逆、热爱音乐的少年的出走给他双生姐姐Lili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爱与痛。
从Loic的出走,到Lili对父亲的指控,到她被抑郁症折磨得面目全非,再到她和Thomas狼狈却让人忍不住扬起嘴角的雨中奔跑。
我会好起来的。
只有经历过细砂磕体的疼痛,才能酝酿出光彩夺目的珍珠。
我不知道是不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快乐就像吞下一颗巧克力一样容易。
而我却深刻地感受到,再乐观的人总会经历看不到阳光的低谷。
这个描写从绝望走出来的倔强的女孩子故事,点点滴滴映照出的都是我们的曾经。
然而总有些人,会无条件地包容你所有的任性。
为了让Lili能够好起来,父亲面对她的责备和埋怨,只是默默地忍受所有的痛苦。
那个夜晚,他送走了Lili后,一个人坐在车里,安静地听着Loic录制的CD。
我们都曾经对严厉管教自己的父母有过不理解,不理睬父母好心的规劝,甚至是做过一些伤害父母的事情,但这都不会使父母对我们的爱减少半分。
故事的最后,我们终于明白,父亲的爱从来都比我们想象中温柔,我们也终于知道,那个叫做Loic的少年为什么从未出现。
最后的镜头依然平静似水,一如整部影片的格调。
这时候主题曲突然响起,正是Loic录制的那首《Lili》,被情节刺痛的脆弱心脏,让人有掉泪冲动。
这应该是一部适合一个人观看的电影,放松所有的思维和感觉,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当中,当情绪压抑到一个极点,就痛痛快快地让眼泪释放出来。
我们都和Lili一样,我们身边都有真心关怀我们的人,给予我们莫大的包容和温柔的目光。
有这样温暖的爱和陪伴,我们一定会好起来。
好像一出哀愁,在心底。伟大的亲情。插曲真好听,特别适合剧情发展。
这种法国生活流片子就是看不太进去摊手
女主美,被爱包围而不自知
故事的原委并不难猜,只是感情很细腻,铺垫得很好,到了那里依旧很感人。爱是最深沉美好的东西,不是么
真是爱死这片这曲这美女了...
细节已经有点模糊,但是主题曲我听了三年。
总有语言无能为力的时候,总有一些你无法想明白的事情,一切努力皆是徒劳无功,面对它,接受它
拍得很干净的法国片。前半段剧情略显平淡,好在最后的戏剧冲突将故事上升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一方面衍生出了思考空间,一方面又加深了情感积淀。这是部建立在极度悲伤的基础上却又爱意浓浓的电影。法国片那种不温不火缓慢推进的基调也恰到好处。梅拉尼罗兰怎么看怎么喜欢,再赞一个!
罗兰你露点了。。。。
面对生活的艰难与挣扎,走出悲伤,向前看
一部非常感性的电影
生命里太多不確定 有時需要自救。
伟大的爸爸,温情脉脉又细水长流的父爱,爸爸的肩膀替我们扛了太多的苦难,感谢他们吧
看前三分钟就知道整个故事讲了什么。
跟我想的不一样,原本因为是跟荒野生存一样的残酷理想电影。原来是个亲情治愈电影。
帅哥3颗星
*挺无聊的吧,不觉得像评论里大家说的那么好😂属于那种没什么看头的平淡*结果有点猜到了*女主确实挺好看的,无耻混蛋里面经典截图的女角
lily take another walk out of your fake world
他说,离开这里我们就能看见海。那首Lili真感人。是的我会好起来,中秋节选这个片子看选对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