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过马来西亚的咖啡,咖啡味不怎么浓,但是奶味很重,妈妈很喜欢这个味道。
电影里充满着大马特色,冰不用说啦,咖啡,打架鱼,还有说来就来的雨季。
电影里浓浓的马来西亚口音,让整部片子备感新鲜,把“了”通通发成“料”的音,“料咯,料咯”的语助词,很可爱。
曾经很讨厌墙壁上的斑斑霉点,但是电影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墙上的霉点却显得那么生动可爱,是马来西亚自己的城市涂鸦。
同样是歌手转行当导演,同样是自编自导自演,与王力宏相比,阿牛真的好太多了
很平静的电影,就如那个平静的小镇。
当中最中意的是那个扎着小辫,提着糖水,不说话的Barley冰随着节奏,偷偷站在Botak后面滴水,然后偷笑结局让我想要为这部电影写一点东西因为,那种错过,那种遗憾的美感真的很惊心动魄
因为我去过马来西亚,回来的这些年,我经常会想念马来西亚的一切,这部电影就像静静幽幽的风让我再次感受那个单纯的地方,里面都是大马艺人,说的都是马华讲的华语,我看的是无字幕版的,阿牛的电影很有文艺片的风范,讲了初恋的感觉,好多叙述也都是模糊的,因为初恋就是模糊不具象的。
不知道为什么,初恋红豆冰让我想起彭亨州的Rawb镇也会想起金马伦高原那静静的小河,随意的木栈桥,茶餐厅, Ice Kachang的印度阿三。。。
除了作品,电影的背景是我关注的地方,BOTAK跟周安琪去的河边那一幕,真的很漂亮,挺浪漫的。
来到槟城姓周桥,算是一个古迹及景点之一,透过阿牛的作品,姓周桥好像成为一处废桥,怎么都没有人的。。。
只有那几个逃亡的人。
平时的人来人往,都跑哪去了。
不够真实感。
虽然来去就只有那几个背景,写出九十年代的初恋情景,也把马来西亚的古迹及风俗写出来了。
小时候玩的弹玻璃球,打架鱼,家家酒。。。
还有泡咖啡方式,传统的马来西亚咖啡,真的有一番咖啡滋味。
下午看了,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马来西亚的中文语调,怎么都是歪歪的,到底马来西亚是说什么语言的。
认真的说,马来西亚人也太棒了,平均一个人会说上四种语言以上,说出来的,好像全部都是有“限”公司,吐舌~我还是觉得值得鼓舞啦,阿牛的第一作品,完整都是马来西亚的写照。
不管怎么说,相比起《恋爱通告》,我还是喜欢《初恋红豆冰》多一点,其实这俩片在夸张的失真度和剧情逻辑的反智化上不相上下,但《红豆冰》比起来多接了那么点地气,于是接受起来就没那么拧巴了。
但总体来说,歌手改行还是要慎重的。
《红豆冰》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情游戏一如阿牛的导演手法一样青涩,其实就是那种一起长大的孩子过家家的感觉,而且连环追尾的设计太可以,一个大轮回下来,成了一个八角恋爱故事,关系太多太肤浅,能走进人心并获得认同的感情并不多,大多数只是徒增笑料而已。
而且这个笑料也基本停留在10岁以下儿童的智力范围内,胳肢人也要拿点诚意出来,要不我只能是哭笑不得如坐针毡——肥妹再傻,也不至于要以把自己搞得像个乌眼鸡似的为美,然后还要顶着这鬼样子去向白马王子示爱,马麟帆再蠢,也不至于顶着内裤楼上楼下窜的。
如果喜剧效果靠夸张到违反生活逻辑来制造的话,那顶多也就算皮笑肉不笑的喜剧。
从本质上来说《红豆冰》其实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这个封闭小镇的感觉很像是托纳托雷镜头中的西西里小岛,鸡犬相闻中大家守望相助,怡然的自我麻醉中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无奈,那个破败的咖啡馆其实就是小镇上的天堂电影院,程式化地上映着周而复始的悲喜剧。
这是一个很文艺的电影外壳。
本来电影开始的部分那种散淡的叙事风格让我挺受用,但阿牛还是没有忍住洒狗血的冲动,尤其是打架鱼一家人那一条线,打架鱼何以对抛弃他们母女十多年的父亲那么向往?
何以对含辛茹苦的母亲那么刻薄?
小镇上的八婆何以能对这个可怜的女人和老板的关系津津乐道地嚼十年舌头?
老板娘又何以海阔天空地不闻不问?
这是最偷懒最弱智的讲故事的方式,完全无逻辑动机的自说自话,只为凭空臆造出无聊的恩怨。
其实这样的生活流电影,最应该发挥的是细节的力量。
《天堂电影院》的前半部分,基本没有完整的叙事,全是细节的铺排和重复,在淡淡的忧伤和戏谑气氛下,我们仿佛拨开岁月的浮尘去感受回忆的光泽,这种对纯真岁月的淡然追忆不正是《红豆冰》想要的感觉吗?
何必要用这些不靠谱的铭心刻骨来给自己拌蒜呢?
李心洁算是这部戏里唯一一个表现出足够职业素养的演员,其他的演员基本上处于玩票的状态,表演十分业余,巫启贤算是能压得住场的,但是还是演得得很用力,梁静茹则是呆呆的小可爱,不过不失。
客串歌星中最出彩的是品冠,尽管有点小品化,但角色讨巧,每次出场都有惊喜。
尽管导演不称职,但阿牛为本片搭建的音乐体系还是不错的,很入耳的青春奏鸣,尤其是对《午夜香吻》这首马来西亚经典华语歌曲的运用,构成影片音乐中最给力的部分,其中有三处印象最深,第一次是品冠自弹自唱这首歌的出场,这是《红豆冰》第一次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地方,第二次是打架鱼和马麟帆斗鱼段落的变奏,第三次是咖啡馆老者出殡,三种调式风格都运用得很精到,与剧情结合很紧密,表现了阿牛良好的音乐感觉。
你消失了有多久了?
07年最后一张专辑天天天天说爱你,之后就只有看见你出现在各种鱼龙混杂的内地节目里,让我觉得你无比掉价。
初恋红豆冰一出来我差点没蹦起来,我就知道你这几年没有让我失望。
你总是像一个喜剧角色存在在人群的印象里,可我固执地坚持着在朋友面前承认多么喜欢你,看着海报上剃着平头的你,我傻傻地笑得很欢乐。
这部电影我要打五星,盗梦我都只打了四星。
精武更是毫不客气的点了一颗星星。
我一直觉得你和黄磊很像,或许是因为我都爱你们。
我也一直觉得李心洁无比漂亮,也一直觉得她和袁泉是中国最漂亮的两个女演员。
但是袁泉滴眼露的广告后折损了我心中的好印象,因此更让我觉得李心洁多了一丝脱俗。
南洋的国语很有味道,时钟一摇一摆行进在旧旧的小镇里,像一幅有声的水彩画,Botak很少露出一口乱牙的笑,多数时候都是憨憨地沉寂地望向那个心动的方向。
或是执着那一杆笔,小心翼翼。
那一张张淡水彩,每一面斑驳的老墙,倒下的车轮,谈笑的镇民,八卦的女人。
流到杯子外的咖啡。
都是散落一地的马来风情的生活。
旧的泛了黄,像陈年的心事。
你说:周安琪,再见。
郑重得像被放生的打架鱼。
电影的结尾片刻,雨用力地砸在大地,Botak终于还是没有送出那封信,我看到字字句句散落成千万颗雨滴。
她是不是你整个青春期的记忆。
我看着电影,跟你一起害怕的不敢声息。
直到最后我才知道,那个夜里她其实吻了你。
那动作美得悄声无息。
有一种感觉,又甜又冰,冷到舌头都痛了。
但是,再及时,也还是来不及。
几声吉他的和铉,出字幕时候,陈庆祥的钝钝的声音低语着:你是汹涌的海浪,我是疲惫的沙滩。
我哭得更加凶了。
我忽然想起晚上刚刚才看的一篇十分狗血的天涯直播贴,通篇我都在找欢乐,但是最后的时候,看到男人对倒追了自己七年终于修成正果的女人说:“世界上有很多事都可以觉得过瘾,我打游戏也很过瘾,吃烤鸭也很过瘾,打篮球也很过瘾,和你在一起也很过瘾。
”有那么一瞬间,我好像哑然。
几米的《星空》里那个男孩子愿意为了女孩画进一满墙的鲸鱼,初恋红豆冰里的Botak愿意安静地画每一刻美丽的打架鱼。
哪怕她们,不一定有归期。
我想,如果也有一个人,你可以不会弹吉他不会写歌,我也不非要你送我一个婚礼。
你愿意为我画一张画,可以跟我说出“和你在一起也很过瘾”这样平淡无奇的话。
那么,就算是175cm,身材也胖胖乎乎的,那也没什么关系。
以上2010.9.27 2:58
我很喜欢【初恋红豆冰】的结局。
人群里,阿牛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短发,背带裤,一派青春模样,于是他便不顾人潮涌动奋力靠近,然后发现自己不过是认错了人罢了。
时至今日,站在阿牛身边的,是那个一袭红衣,有着明朗笑容的小姑娘,娇媚可爱,而此刻的阿牛,留着恶俗的三七分中长发,穿着衬衫,背着公文包,也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留着傻愣愣的头型,怎么也冲不出一杯好喝咖啡的少年了。
既然如此,他早该想到,打架鱼,也不可能还是当年模样。
就在他们身后,李心洁一副专业干练的模样正在打电话。
【细胞每个月更新一次,你自以为所熟识的不过是记忆中的我罢了。
】我们所奋力追寻的并不是那个人,不过是那段一起走过的美好回忆。
都是几乎被说滥了的话,还要拿出来说,不过是想起一些事。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还在念……五年级……那时候我会因为某种很诡异的原因,在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爬到学校,趴在栏杆上等着班长来开教室门。
开始一直是一个人。
后来不是。
慢慢地,坐在我后面的小男生开始陪着我一起等着班长开门。
每天早上,我们也不说话,隔着好几米的距离一起趴在栏杆上看着晨曦中的小校园。
记忆中有冬天呢还,那么冷,天亮得那么晚,我们就一起看着天空从一片漆黑开始好不容易露出点黎明的模样。
因为这,每天早上的早起变得令人期待了起来,有一种微妙的愉悦。
其实平时我们是经常说话的,在那个偏僻的小镇上,我们两个是班上少有的热爱看课外书的人,所以我们总是能够有很多话对彼此说。
但是,也许是出于某种很奇怪的孩子气的默契约定,我们每天早上很少说话,只是安静地呆着。
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美好的不像话。
后来吧,升初中了。
再后来我转学了。
嗯,转学了,在那个偏僻的小地方,通讯破落的时代里。
其实后面高中回外婆家,辗转从当年的同学(就是那个班长o(╯□╰)o)嘴里知道,他有找过我。
只是,我想,找到了,又能如何?
他并不认识现在的这个我吧?
我也无法勾勒出他此刻的模样。
在我脑海里,他是那个穿着白衬衫,单眼皮,圆圆的脸,笑起来有点腼腆的小男孩。
就让他,永远是吧。
【纵使相逢应不识。
】有些经历美好得恨不能时光就此打住不再前行。
但又如何能够?
而既然当初错过了,那就让我们用这错过了的姿势走下去吧。
即使,即使终有一天,在茫茫人海里,我不再能够轻易认出你的身影,但是当初的美好我从不曾忘记。
我真的很开心,在电影里,他们最后没有走到一起。
因为,错过,才是生活中最常发生的那件事情。
对阿牛最深的印象应该是《桃花朵朵开》,想当初为了学这首歌,还专门问哥哥要了电脑,把歌词下下来,然后一遍一遍的听,一遍一遍的唱,后来,倒也是学会了,可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歌曲的出现,这首歌倒也被遗忘了,当然,阿牛的印象也不太深了。
后来,看到了这部电影,阿牛的形象便在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来,虽然时隔多年,但是阿牛的形象却是依旧很深刻,很清晰,原来,阿牛还要过电影,看完之后,倒也觉得真真好呢,值得推荐“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我的初恋,但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
就好像在最热最热的下午吃进口里的红豆冰,又甜又冰,冷到舌头都疼了,但是 ,来不及感受那个滋味就融化掉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初恋是什么味道,倒也是结束的早,两个人的问题再加上父母的逼迫,倒也是不得已分了手,其实,倒也是哭了很久,可是每次都佯装自己已经走出来了,其实每次触及都会心痛一阵子,后来,我依旧单身,他身边也有了守候的人。
初恋可触及,也不可触及,《初恋红豆冰》真的触发了人不少回忆呢。
你,敢不敢看??!!
因为最终没有在一起,所以我们便成了彼此的初恋。
看完《初恋红豆冰》,我突然给自己这么一句话。
短短的99分钟,盗版的DvD,尽管质量不是很好,也总算是满足了我隐隐作祟近两个月的好奇心,一切蛮好的,这部影片本身就如此,不该有大的事实道理,也不该涉及很成人化的商业噱头。
它要表达的和所展现的就是那么一份自然无暇的天真,一种隐藏在青涩年华里甜蜜的哀愁,是初长成前我们每个人都多少经历的那些微醺岁月。
这么一来,它就正好是炎炎夏日一口让我们倍感清爽的红豆冰。
影片的景象很好,是大马特有的风光,没有栉比如林高耸的高楼大厦,也不是繁华年代的小资爱情,加之要表达的初恋年代略微属于回忆,那些简单的小木楼,渗入平常百姓家的一景一物,平淡至极的人物装扮,似乎就在说明,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初恋,提起它的那刻,是发黄的字眼,是黯淡了又明亮起来的感触,是一种个人的私密感受,是一种喜怒哀愁再也回不去当时,却也无怨无悔的心境。
谁不曾有过心动,那样炙热的萌发的感情羞涩的掩藏在温柔的青春的心里,任凭一个人的回味,欢喜,嫉妒,左右为难,挣扎,偏执,这样的情绪只源于那些,美好的青春记忆。
憨厚的少年,不善言谈却每日作画,用自己稚嫩却真实的笔触临摹出的是倔强女孩的模样。
几次写信想要告白,似乎总是介于某些原因频频掩饰。
他说,我不喜欢你哭。
可是这话从未对那女孩说过。
他只是默默的在心里,承受,最终写在一封信里,算是告白么?
却也不料被别的男生悄悄拿去。
信到底哪里去了,女孩子看了还是没有,他不知道。
既是日常的生活背景,就少不了繁杂的俗世环绕,我倒是很喜欢影片里的几个取景。
虽然男孩家的传统咖啡店没那么华丽,每日聚集各色人物,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絮叨,这里也成了个小小的社会,影射出不同的人间百态。
虽然影片里有女孩因为不理解母亲与施暴父亲的分开而产生的种种矛盾,也有母亲被误解的辛酸,还有女儿去找父亲,目睹父亲开赌场并逃避的悲惨生活。
但是一系列的经过,正是理解母亲的开始。
一些母女之间的对戏很真实,李心洁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喜欢她那一脸素颜短发倔强的模样,把女孩内柔外刚的性格特征诠释得挺好。
除去几段温情的亲情戏份,电影基本是属于轻松的,让人完全沉浸在一种自由的节拍里,很搭青春如歌的调调。
每个人的表演也很自然,必须要说的是,之前真没发现曹格很有演戏的天赋。
和我们一样,小时候的玩伴慢慢长大,经历了青春期的蜕变,心思上或多或少开始萌发新的事物,心底升腾起的东西,并不是爱情,所以我们用文艺点的话说,那该是初恋吧。
而青春期的我们也一样慢慢的有了梦想,开始不习惯自己拘泥于狭小的空间,希望自己追求梦想,往更大更远的地方飞行,尽管我们并不确定那是哪里。
所以,那些在木阁楼,在水边,在蓝天白云新鲜空气下成长的少年们,整理起自己的行李,朝一个崭新的方向各自出发了。
可是既然有人走,就相对有人留下。
这是常理,接下来,我们看到那个憨厚的呆呆的男孩子继续留在父亲传承的老咖啡店。
暗恋他的大眼睛女孩和女孩子的哥哥,也是他的情敌,再也没有出现。
而梦想当歌手的男孩实现了梦想。
他的初恋呢?
这个倔强的女孩去了外地读书。
先前有了一封信寄来。
以后,也就彻底失去了联系。
该丢的都丢下,该舍弃的必须舍弃。
这样我们才能有力量和勇气继续接下里的路吧。
我想,正因为渴望天长地久而不能如此,生活才多了浪漫的幻想和甜蜜回忆,陪伴着成年的我们,也给生活在现实里的我们一份狭小而真实的感动。
这么来看,初恋并非是属于少男少女的第一次心动,也是他们集体青春期友谊的最完整记录。
其实这么简单的片子按说是不该怎样,可是在憨厚男孩端着咖啡杯在小角落因为思念而哽咽的时候,咖啡在瓷杯里颤动,一瞬间世界就静止在瓷杯颤动的声响中。
还有这男孩骑车冒雨去车站见倔强女孩最后一面,被车撞就为了送给他们一起吃过的,也是她最爱吃的红豆冰的时候,该说的话还是没说出来。
最后仅仅一个拥抱代替了一切。
青春散场,也许是一秒钟,而有些分别,阻隔了一生的相见,也仅仅是一秒钟。
许多许多年后,小城镇成了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高楼大厦里吹着冷风,看着偶像剧,有了更成熟的装扮,少男少女们已经有了太多的恋爱技巧,华丽丽的一场又一场的爱恨交织,翻天覆地的幸福或者落泪。
在生命最初的地方,永远有着一个纯朴的位置,给当时的自己,给当时的那个人,也给当时的那段情感。
走遍万水千山,众里寻他,也只能在梦中偶尔遇见的一个身影。
如果我们当时在一起了,那就不再是初恋,也没有想念。
原来现在才懂得,是分离,让我们各怀心事的一边生活,一边更美好。
上周我抱着电脑窝在沙发上看这片子,在后段,哭得不可抑制。
我的两个室友都很奇怪,平时整天乐呵呵的一个姑娘,怎么看部爱情片哭成这样了。
我当时真没想清楚怎么会哭得那么伤心。
我在里面的哭点有两点。
1、李心洁演的那个叛逆的姑娘,跟她妈妈之间的“战争”,到最后她拿起话筒,在电话里哭着对她妈说,妈,对不起。
我也哭了,哭的很痛。
我的青春叛逆期对象也是我妈,李心洁把自己当成一条打架鱼,什么事情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我对你错。
那个时候的心完全是坚硬的,无法柔软。
就像李心洁用硫酸滴入饲养打架鱼的玻璃瓶中一样,这也许也是一种隐喻,内心那么坚硬的人,一定是在一种严酷或者非正常的环境存活的。
打架鱼的心也许没有伤,而喂养打架鱼的那个小女孩的心是有伤的。
所以,有些女人的心并不都是水做的,可是要化解这金刚石,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男人的爱和真心,最终是可以剥开那层坚硬的外壳,女人的心是可以变得很柔软的。
女人终究是女人。
2、也就是所谓的初恋。
阿牛的这部电影看似画面很美,感情也很纯真,可是你听那片尾曲《纯文艺恋爱》,你看那歌词。
“你是汹涌的海浪,我是疲惫的沙滩,暖暖的斜阳,吊在我们的前方。。。。。。
”这样的意境,是非常沧桑、疲惫、无可奈何的。
就像大部分的初恋一样,美好却终究抓不住,沙滩抓得住海浪吗?
所以我男朋友说我是被那种纯粹和激情所感染,我很坚决的摇头。
我想,应该是体会到了那种无力感才那么难过的。
初恋有多美好,回忆就有多伤。
初恋,其实也不见得有多美好,因为它也算是爱情,而爱情是始终会互相伤害的。
最后电影的结局也是让人挺唏嘘慨叹的。
曾经那么亲密的人,也会这样冲入人世的潮流中,终成陌路,永不相交。
这也许是分过手的人应该能体会的落寞。
初恋就像那红豆冰,甜是甜,但是很快就化了,
这个算是纯正的清新小电影啊
蛮多镜头挺喜欢的。。。李心洁演的好好。。歌好好听。。
一提“初恋”就那些个俗套。
比较受不了讲话的调调,虽然人家是外国人吧,可还是影响观赏心情。
电影有很多有待修改的细节,但是作为阿牛的第一部作品还是可以的。有些镜头衔接的太过牵强,不过这电影让我知道了个事,马来西亚的塑料袋异常坚固
35岁的初恋啊,拍的业余啊
1、这根本就是长篇MV。2、果然是处女作。3、第一次就想拍二十个明星的群戏,心太野。4、生硬拖沓。5、画藏也没藏好,咖啡泡也没泡香,信送也没送到,妞追也没追上,人撞也没撞死,这么怂一傻牛,我很想知道梁静茹叼一包冰水咋就看对眼了?6、妈妈个鸡蛋糕,我要是再看这种青春期电影,我切掉!
好看。。。就是被梁静茹的学生装给雷了下,等了半天penny没想到是结尾出来打了个酱油。。嗯,李心洁很不错。。
曹格太给力了:“我切掉~”
3星半 李心洁某些角度真的很小清新
品冠演的蛮好笑
现在看的话未免就有些太过时了,感觉是一帮叔叔阿姨硬要装嫩,表演方式还蛮做作的……
这段看过最好的一部了
有點光陰的故事,帶出了一個小地方的小故事。現在望回去那仿佛遙遠的成長回憶,那大家都覺得日子就是這樣會大家永遠在一起,卻隨著歲月的洗禮,大家都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故事。記憶中那最熟悉的人,最甜蜜的回憶... *覺得這是一個城市小孩無法體會的成長過程*,感謝那美好的回憶..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我的初恋,但是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味道,就好像在最热的下午吃进口里的红豆冰,又甜又冰,冷到舌头都痛了,但是来不及再去感受那个滋味就融化掉了。”
全片都是做作!
大马群星清新爱情小品,曹格演戏不错。
除了有略微一点煽情,其他部分我都想给十星。
话说还真是受不了台湾电影这种自言自语的冷旁白
看了40分钟 看不下去了 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