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向没看过Narnia全部七本书的同学说明,那Narnia冒号后面的一长串单词不是白加的,这本片子所描述的仅仅是个开头。
我并不想故意说这7个故事是一个连贯的,无法分割的整体,但刘易斯爷爷创造的Narnia这个时空的厚度决不逊色于The Lord of Rings中的Middleland,即使我个人更加迷恋后者。
如果google一下,还可以发现虽然让C.S.Lewis成名的是他的小说,但人家主要是研究中世纪文学,宗教和文学批评的,他老人家的信仰可不是一般复杂啊,而且他也正是J.R.R.Tolkien在牛津的挚友。
让我小小地猜测下,逻辑严谨的刘易斯爷爷该不会是受了托老的影响才造了个Narnia出来吧~~回到Narnia这个话题,比较不幸的是这书的中文翻译应该传承了译林版《霍比特人》的光荣传统,语言童话地发麻。
很有意思地,不像Harry Potter系列,主角毫无疑问就是书名,Narnia中故事的主角似乎总是在变,第一部是四兄妹,后来就有他们的表弟,甚至连青年老教授也成了主角。
魔衣橱也并不是通往Narnia的唯一入口,它的魔力来自一只苹果,在是在后面几部提到的。
故事的线索看上去看乱,但是全部都看完后会发现他们之间原来环环相扣,逻辑还是相当严密的。
重点是故事里其实包含着很多作者的哲学思考,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结局,Aslan说,要向更深更高处进发,因为我们长久地活在虚幻的影子国度,更深更高才更真实更美好。
Narnia毁灭了,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Narnia。
在这里,Aslan就是上帝,他是全知全善的,他告诉我们,一切都有结束,我们都会死的,死亡就是向更深更高处进发。
天堂才是真实的世界,因为你来的那个世界是天堂的影子,是虚幻的。
于是,没有比死亡更美好的事情了,一切的灭亡都是为了更美丽的开始。
就这样,刘易斯成功地用宗教化解了人生无意义的悲剧,这或许也是他在长期迂回的信仰中找到的答案。
只要你信仰,就会有Narnia这样的结局。
前面说的都是小说本身,我认为电影拍得基本上能符合原著的表达了,画面做也还不错。
我们总不能仅仅因为小朋友们长得还不够可爱就认为画面的美感被破坏了吧?
总不能因为这片子投入大就把她扔到没脑子的大制作“史诗”堆中去吧?
总不能因为主角是儿童就把这片定性为幼儿启蒙教育片吧?
就算这片真的只是纯粹的儿童电影,也并不能和好片的标准冲突起来。
有哪个成年人敢说自己从未经历过童年呢,所有的人都是在尿布和奶嘴中长大的。
现实的冷酷使我们在成长中放弃了太多童年曾经拥有的美丽幻想,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幻想的权利。
善恶分明不是童话世界的专利,我们同样需要在心里留一块善恶的Narnia。
否则,使这个世界变得冷酷的就是我们的残酷了。
题记:因为看到新出的《纳尼亚传奇》系列书籍,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纳尼亚传奇》,以及《孩子的宇宙》一书中对其的提及,重新看过一遍纳尼亚三部电影之后,心里感触颇深,故分享此文与大家。
纳尼亚,是一片神奇的大陆。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树木花草会跳舞、行走,很多动物会说人话,还有下半身是动物、上半身是人的各种兽人,生活在绿野山林湖泊大海。
这个世界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他是一只具有强大魔法的狮子,名叫阿斯兰。
这样一个世界,是通过一个古老的衣橱连通到现实世界的。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4兄妹被父母寄养到某个老房子里,在他们躲猫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通道。
这4个孩子是兄弟姐妹4个。
最小的是妹妹露西,她聪慧可爱;老三是弟弟爱德蒙,他淘气乖僻;老二是姐姐苏珊,她稳重温柔;老大是哥哥彼得,他老成持重。
这个通道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也不是一直对外开放的。
最有童真的露西,第一个发现了这个世界。
但这种脱离现实的事情,尤其是从那么小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没人会当真。
于是,哥哥姐姐去查看的时候,只看到了衣橱的木板。
可是,当他们集体闯祸,找地方躲避时,却又不经意间,打开了通道大门,4个人一齐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哥哥姐姐才知道,妹妹并没有撒谎。
几个原本手无缚鸡之力、为了躲避战争才来到这里的孩子,却在这个世界里拿起弓箭和刀剑,展开了一场与冰雪女巫的惊险战斗。
通过这场战斗,他们战胜了邪恶,保住了纳尼亚,并且快速成长,成为了纳尼亚的4位国王。
这看起来就像是4个孩子的集体幻想,在超越现实世界的彼端,有一个时间超越现实、空间辽阔、事物非凡的世界。
虚幻而不切实际。
但是,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力,其实那是孩子对于时空、世界和自我的一个思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尽管懵懂,却总是在努力做一件事:搞清楚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从这种对世界的探索中,他们逐渐认识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很奇特的词语。
它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我就是我。
可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句废话,让人没办法切中要义。
这就是它的复杂之处。
自我同一性建立在独立的自我之上,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并不是由其他人支撑起来的。
但这也很玄妙,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让人很难理解为何我的存在不是父母支撑起来的。
可实际上,这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对存在本身的探讨。
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父母身上,就如同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如果对方不理自己、有任何意见或行为反叛自己,他们就会立刻感受到存在的威胁,会失去自我。
所以,自我同一性,它是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不依附于任何人。
反之,如果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其他事物身上,一旦事物消失或反叛,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就会立即崩溃。
很多时候,秘密充当了支撑自我同一性的绝佳事物,它让人感觉到自己是个独立的存在。
因为秘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并且不依赖于别人而存在的事物。
所以,老三爱德蒙一开始守住被冰雪女巫蛊惑的秘密,就是他开始成长的标志。
可以说,他从捣蛋、反抗妈妈和老大的管束开始,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作为家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孩子,又和老大性别相同,他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孩子。
所以,他的表现无不是为了吸引旁人的注意,引发存在感。
而当冰雪女巫用王位来诱惑他时,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毫无疑问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内心的期许。
当他保守住这个秘密的时候,他也获得了自我同一性的满足。
但保守秘密只是成长的第一步,与他人分享秘密又是成长的第二步。
秘密也能在与人分享中增值。
这也是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复杂性,它一方面要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同。
所以,后来,爱德蒙发现自己陷入了圈套,做了女巫的帮凶,才开始后悔内疚。
当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并且都选择原谅、保护他之后,他不但得到了释然,同时也迅速成长,变得懂事、有担当,跟哥哥姐姐站到了同一阵营,并且甘愿处于他们之下,成为第三位王。
当然,如果他在后悔内疚时,感受到的是家人的攻击和嘲讽,事情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爱德蒙从此就会陷入另一个黑暗的世界。
那么对于世界的思考呢?
孩子们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场奇遇呢?
当战争来临,爸爸去前线打仗,自己家被炮弹差点炸毁之后,他们被送往陌生的地方,遇到凶恶的女仆、神秘古怪的博士,这些无疑是他们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冲击。
为此,他们需要经历某种过程,经过某种成长,才能和这个波诡云谲、惊心动魄的世界和谐共处。
于是,战争中的敌人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代表黑暗势力的冰雪女巫;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他们要一切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带领别人去战斗,而不是跟随;阿斯兰就代表了正直、善良的信念,也代表了守护他们的天神,帮助他们战胜邪恶,克服困难。
现实世界中的战争也演绎到想象世界中去,他们既希望真实世界中的战争能够取胜,又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个难关。
人的成长,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段前后落差很大的变化,比如之前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之前安静乖巧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莫名其妙,这就是被称为“隧道”或“蛹”的状态时期,在豁然开朗之前需要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
这段时期,人们往往会通过想象来经历。
孩子们不论有否透露,他们或多或少会在内心形成一个自我的封闭世界,就像一个“蛹”一样,在其中成长、进化。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
如果父母不理解,强行破坏,就像剪开茧子、里面的蛹状虫子容易死掉一样,孩子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
只有父母像外壳一样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刺激,耐心地等待之后,孩子才会有新的发展,才会“破茧而出”,完善自我。
电影中,看似古怪吓人的博士,反而是孩子们的守护者,对于孩子们的奇遇,他并没有忽视,更没有嘲笑、讥讽或破坏,而是耐心地倾听,并且相信孩子们所说的内容,还鼓励哥哥姐姐要相信妹妹的话。
而纳尼亚世界中的阿斯兰,也是这样一位长者,充当着他们的守护神和指路人。
于是,他们经过复杂的战斗和内心的蜕变之后,成功度过了这段时期。
在第二部电影中,阿斯兰甚至明确地说明,哥哥姐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他们不需要再到这个世界中来了。
这些,就是深谙孩子世界的纳尼亚传奇所要表达的深意。
当然,还不止于此,故事中还有更多的细节,在告诉大人们,孩子的想象世界是多么重要,它们并不只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而已,它们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心理历程。
它在人类身上有着共通的发展规律,却也会遭受不同的对待而走向不同的彼端。
这样的幻想世界,是给孩子看的,让孩子从这个世界中看到自己世界的影子。
它也是给大人看的,它提醒大人该如何对待孩子,它也会勾起大人久远的记忆,想起自己年少时曾经幻想过的一片天地、一种朦胧的说不清的感觉。
有些东西就会在这个时候恍然,但也有些人永远做着懵懂的梦,不知如何醒转。
文章的最后,我想致敬河合隼雄写的《孩子的宇宙》这本书。
日本著名荣格派心理分析大师河合隼雄在这本书中,把孩子世界中的奥秘呈现出来,他让我知道了如此神奇、复杂、伟大的人之心理发展过程。
尽管这只是揭开面纱所看到的世界一角,但足以震撼到我,也让我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和这个世界。
有个美国哥们办了个投票网站,专门请全美国人民在上面投票评选当日最值得看的电视节目,这个哥们每天就在黄金时间锁定当日得票最高的那档节目看。
这位老兄倒是真的省了力气去搜索报纸,并且老是能和人民群众走在一起。
我看了这条新闻就觉得这个哥们挺可爱,从某种程度上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原因在于,我看电影的习惯。
首先,我喜欢看电影,其次,我觉得电影发行是个忽悠水平最高的行当。
因此,我有个习惯,基本不看正在热映的片子。
我总要等片子放过几轮之后,看看大家的评价,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看。
于是,我再两天前才看了《纳尼亚传奇》。
我看《纳尼亚传奇》的原因是因为听说这个片子非常弱智,在中国口碑极次,票房也不怎么样——我对这个片子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
我认为,每部作品都有他最佳的生存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心境,就像喝比较好的茶总要有好多讲究才好发挥茶香。
比如,我认为看恐怖片,就一定要把时间选择在午夜,找几个朋友,人数不超过四个,最好有个能自由发挥尖叫的女孩,找个空间比较空旷的大屋子。
由于前几天总感觉身心疲惫,所以,没忍心用这种心情去看好朋友力荐的贾樟柯以及《十》。
所以,最需要传说中的弱智的《纳尼亚》。
当晚喝了酒,恰好到了让我神经兴奋的程度。
于是,让老婆先睡下,自己一个人打开电视,在夜的寂静和酒精的浸泡中,欣赏起《纳尼亚传奇》来。
影片开始5分钟,我一下子就想起《指环王》来。
这个故事背景真的太像指环王的诞生过程了。
后来,我才知道,纳尼亚传奇真的和指环王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的版本是这样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的作者C.S.路易斯,和指环王系列的作者托尔金都是牛津大学教授,都是同窗挚友,二战之后,两个人感慨于时事之沧桑,又遗憾神话已经远离了世界,于是两个人相约著书。
这就成了后来的两部在西方非常著名的名著。
纳尼亚传奇系列最后一部《最后的战役》一书,为C.S.路易斯赢得英国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卡内基文学奖”。
而且,纳尼亚传奇的导演亚当森和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据说也是好朋友。
看完《纳尼亚传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名不虚传,果然弱智!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没有功夫铺垫,摆出了一幅反正就这么着,信不信在你的不讲理架势。
然后就是大衣柜里的新奇世界,半羊人,魔女、半人半马人、会说话的豚鼠、狼、狮子,等等,一股脑地端给人看,然后,就是表现一下平凡的四个人类小孩怎么样成为了拯救魔幻世界的英雄,而他们也有平凡而成为了仁慈、勇敢、伟大等的化身。
在这点上,颇似中国经常挂在嘴边的主旋律。
并且,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在这点上,颇似中国的戏剧传统。
应该讲,我觉得看纳尼亚传奇还是比看哈里波特舒服。
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喜欢这个片子的画面。
在我的印象中,哈里波特、指环王以及一些西方比较流行的魔幻或者科幻电影中,黑都是主色调。
可是这部纳尼亚中,即使电影的反面人物——邪恶的、冷酷的女巫统治下的世界也显得挺美丽的。
可以说,女巫统治下的世界除了那些被划成石像的场面外,真的找不出什么让我恨得牙根痒痒的东西。
如果说女巫方面还有什么让人憎恶的,就是她那些难看的马仔。
不过,好像这些家伙除了长得难看,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别可恶的地方。
如果丑真的是中恶的话,倒真的是罪大恶极了。
但是,谁说长得丑就是坏人了?
谁说长得丑的家伙聚到一起就构成了威胁国家安全罪了?
顶多是威胁了国家形象或者面子而已嘛。
对于这样的片子,难怪大家说他弱智。
对于“人生练达即学问”的中国人而言,这样的玩意简直是不值一提。
可是,这样的片子是不是就一钱不值了呢?
我觉得不是这样。
我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中国文艺世界太成人话了。
其中一个体现就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人情世故方面也太练达了。
孩子的练达从哪里来?
无非是家长、老师和媒体。
最近有条新闻,说某个地方,某个小学,某个班,班里选择推荐市区三好学生,结果班里一半以上的学生投了弃权票,结果导致此班没有一个候选人得到了半数以上票,因而没有人选上三好学生。
后来,老师才知道,之所以那么人多弃权,是因为三好学生可能会在升学考试等方面获得加分机会,而这些小家伙们的心思是:自己选不上也绝对不能让别人选上。
天啊,这样的班级政治玩得太利落,也太功利了吧?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文艺作品,总希望用复杂而显得高深或高尚。
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只要打开电视、走进影院、翻开书本,总都会被包围在一种阴谋诡计的幻想当中。
在这样的世界中,单纯意味着愚昧,勾心斗角被鼓励。
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孩子如果表现得像成人,就会被充分表彰——幼年的小家伙在跳着天鹅湖,而这种表彰又反过来鼓励着孩子们更加早熟。
鲁迅讲,救救孩子。
我想说,现在的中国,先救救孩子世界的单纯吧。
一般的经济规律甚至是社会规律是物以稀为贵。
因此,我觉得像纳尼亚传奇这样的弱智,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因此,这样的弱智也是该好好享受一下的。
欢迎光临我的Blog:http://shenzhen.blog.sohu.com
过年期间看了很多的电影,有碟也有在影院看的注意纳尼亚传奇是因为有人说它是一部超越指环王的影片,看过之后。。
我只能说这是部给孩子读的童话故事书,他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可拍摄的时候又拍得真实感的那种,感觉就很怪,我觉得它应该多些轻松明快的内容,哈里波特在这处理的方面就好很多看过电影之后特意地去看了纳尼亚传奇的那七本书,总算把故事的起由背景看得清楚明白了,书写得还可以,电影拍的还是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对演员不感冒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狮子阿斯兰,看介绍说,拍摄的过程制作了等比例的狮子木偶,那木偶还会说话^^,如果有卖玩具的话真想买个回来通过cg制作的阿斯兰像真的狮子一样很真实,我想它是影片中最闪耀的亮点。
童年时期就读过这部童话,那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之一。
从此捉迷藏就只藏在衣柜里,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这样一个王国。
比起魔戒,我甚至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不仅因为它是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更是因为它是一部纯净的童话。
它并不是什么魔幻巨片,它只是童话而已,它是迪士尼的作品,为什么要用魔戒来苛求呢?
但它又不是一部纯粹的儿童片吧。
也许大家忽略的是,作者是一个经历了二战的英国人,而且是在创伤还没有消退的五十年代写下的。
这里面是有很多对二战的隐喻的。
开始时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对抗女巫,即使是狼走到面前时苏珊还幻想着带着艾蒙德一起回去。
事实上这就是说的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整个故事可以看做英国最终走上战场的象征。
而狮子正好是英国的标志,阿斯兰的死亡就是伦敦被轰炸,那之后英国真正走向了重生。
最后当然要对女巫咬下那一口,二战后的英国人是不可能宽容纳粹的。
而那个最初出现的鹿人汤姆生,是罗马神话中农牧神的形象。
所吹奏的曲子正是农牧神的黄昏。
很好听~~唯一的遗憾是白女巫的形象生硬了点……印象中的她是很冷艳的……
童话般世界阴暗的古堡内阴暗的的房间中阴暗的的衣橱里,然后是豁然开朗的森林,一望无际的雪白。
奇幻的仙境往往都是年纪最小的孩子最先发现,是偶然还是其他什么。
童话般的友谊在不可思议的世界见到的不可思议的生物,是匆忙的落荒而逃还是走上前去伸出手告诉他,“you shake it。
”Lucy Pevensie的天真纯洁的性格使她很快和半羊人Tumnus成为朋友了。
这种友谊的力量就能够使一个为是否绑架她并把她交给白女巫而犹豫不决的人变成了坚定的反白女巫者。
当Tumnus在白女巫的囚室中带着坚定的眼神说出“I believe in a free Narnia。
”时。
他分明已经做好了为信仰献身的准备。
友谊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情感之一,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往往习惯于怀疑。
就象Tumnus在知道Lucy是人类后的第一反应是出卖她以换取自己的安全。
但谁会对这么可爱的一个女孩无动于衷,只是一句“I thought you were my friend!”,就使得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肯为她冒生命危险。
无私、单纯真是童话般的友谊。
只是童话童话就是那种好人全都活着,打败坏人,然后王子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剧情的张力不够,Peter丝毫没有领袖的气质,甚至连成为领袖的潜质都没有。
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当做救世主,而且在最后的战役上,四个人都没有起到非他们不可的作用,为什么非要等他们等了一百年,始终不明白。
而且白女巫被击败的太过简单,整个战斗没有任何战术可言。
我似乎觉得没有他们,就凭Aslan带着他的军队就可以取得胜利。
前半部勾勒出了一个奇幻陆离的新大陆,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但结尾力度不够,给人头重脚轻之感。
总有一些人能平安地渡过残酷的世界。
总有一些人必须挣扎。
还有一些人应该生活在纳尼亚的传奇里,让别人的心灵得以安息。
阿门。
引: “20世纪30年代,牛津大学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里,常有两位老教授聚会聊天,分享对方的种种古怪想法,并相约各写一部奇幻史诗。
很多年后,这家酒馆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圣地,因为那里孕育了两部关于信仰与想象的伟大著作:《纳尼亚传奇》和《魔戒》。
” 原作饕餮并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
每个人的童年都曾幻想过成为英雄,或者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
在纳尼亚的故事中会得到强烈的共鸣。
女巫,狮子,牛头人,半人马,羊怪,蝙蝠,侏儒,独眼巨人,狮鹫等等等等,充满着奇幻与神秘不要拿他和《魔戒》相比,前者好像是冰卡布奇诺,后者则是烤全羊,两种完全不同的享用方式,也许这个例子举得不太恰当 纳尼亚中的正义与邪恶相当简单 正义一方: 雄壮的狮子,威武的半人马 邪恶一方: 狡猾的女巫,龌龊的侏儒 没有错综的人物关系和复杂的时代背景 避免战乱,来到乡村,误进衣橱...... 童话毕竟是童话,自个孩子从胆小懦弱,到勇敢坚强,正义战胜邪恶。
狮王挂了,又重新复生,战士僵了,一口气儿的功夫就能回春,小弟弥留之际一滴药水便可以继续生龙活虎,就连被弃之荒野的狐狸最后都拽了,标准的童话,标准的大圆满 童话中的兄妹可以做他们的王,听羊怪在点着壁炉的小屋中吹奏悠扬的乐曲,和海狸鼠夫妇共进美妙的“烛光晚餐”,接受圣诞老人赠与的礼品,与花瓣化成的女孩嬉戏,在鲜花和掌声中昂首带上皇冠,在无忧无虑中自由成长 我们也在成长,童话终归是童话,我们还要做我们的自己,听永远实现不了的口号,吃着勉强够卫生标准的食物,琢磨送什么样的礼物能讨老仗杆子或者男女上司欢心,与和自己价值观完全相悖的人学习与工作,在现实的社会中被迫低下自认为高贵的头,在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中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 我很想对我的朋友真诚,对我的信念忠诚,我也想高喊着“为了纳尼亚,为了阿斯兰”,背负着责任与使命冲向敌人,我也想带着昔日的战友拯救同伴于危急时刻,我更想在明日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下得到重生!
纳尼亚是每个人心中的角落,在那里我们疲惫的灵魂和压抑的心情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解脱与释放,但是那毕竟是童话,梦还依然有醒的那一天,就像四个孩子最后扑通一下摔在地上一样,睁开眼睛看一看,红花,绿草,宝剑,战袍,已经全都不在了,周围是破旧的墙壁和地板,而面前还是那个一脸褶子的老人.....你呵护的东西被砸得粉碎,也就是该长大的时候了,童话将结束,现实将继续。
继续着奔波和劳顿不过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打开童话,相信衣柜还在那里,城堡还在那里,阿斯兰和蔼的笑容,还在那里.......
现代战争爆发了,母亲把2双儿女挂上标签送去了乡下某博士家。
4个孩子性格各异,有的贪吃怕事,有的“年幼无知”有的“自以为是”有的只会抱怨。
(出与啥啥考虑,全选的8怎么好看的小孩,为了培养观众的自信心么?
)至少在看他们的对话和生活情节中,完全感觉不到口爱。。。
全是错器的小P孩。
然后在玩“恐怖”的捉迷藏游戏的时候找到了神奇的大衣橱。
最小的无知的孩子就这样进入鸟神奇的纳尼亚世界(老套的故事)。
首先遇到的是委琐的8穿衣服的半羊人(形象参考《英雄无敌IV》中半羊人)。
依稀记得它叫“度那先生”。
在度那先生的几句寒暄之后,无知小孩决定去它家做客,并且听它演奏了擅长的音乐,果然它的真正目的是诱拐她,并且把她交给冰之女王。
但是主角就是主角,小无知说鸟几句朋友啊什么的,半羊兄弟就感动的一塌糊涂,放过鸟小无知。
小无知在回去后向其他几只讲鸟自己的经历,理所当然的被鄙视了。
当天晚上她不甘心的又去鸟度那家,但是不幸被小贪吃跟踪了,跟踪到也就算鸟,居然没有跟到度那家,反而碰到鸟冰女王。。。
冰女王深深的了解小孩的心理,用几块糖果就得到鸟“重要的情报”并且当机立断的诱惑小贪吃,开始鸟更大的阴谋。
第2天几个孩子“顺理成章”的进鸟衣橱,正式的开始鸟所谓的冒险。。。
来到度那家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抓走鸟,罪名是与人类勾结,叛国等等罪名。
然后海獭先生登场带他们回家,并且开始讲述一些“神奇”的事情。
是关于“预言”的。
亚当之子有2个,夏娃之女有2个将会拯救纳尼亚。
真相只有一个,这4只小孩,就是传说中的“救世主”,按照情节他们应该去和河边的阿斯兰会合,一起打败冰巫女。
这个时候意外发生,8知好歹的贪吃小孩失踪鸟,投靠向女巫去鸟。。。
结局可想而知,一个小“眼线”就这样成立鸟。
3只只好先去寻找河边的传说中的“阿司兰”路上惊险的被追杀鸟一阵。。。
莫名的碰到鸟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开始象这3只发送装备,分别有小匕首,召唤帮助的号角,万用药物。
百发百中弓,长剑,金属盾。。。
就这样扯了一阵,几只继续出发,终于来到鸟军队驻扎的地方(N多的半人马),于是见到鸟迪司尼的吉祥物——阿司兰。
就这样扯啊扯的。。。。。
2个小时过去鸟,回家睡觉鸟。
算了,既然说到了这里就还是继续下去吧。
然后他们先救回鸟小贪嘴,然后大家觉悟一下。
阿司兰代人受过,被冰女巫剃光毛扎死在石台上。。。
战斗开始,双方开始战斗。。。
女巫身着狮子胸毛装,乘坐北极熊战车,带领的主要是长相丑陋的“地狱系”兵种其中还混杂了狼,矮人,甚至还有独眼巨人,小朋友带领的主要是人类和自然系的兵种,如狮鹫,独角兽,当中还混杂了火凤凰以及委琐的半羊人,战斗采用了多种多样多角度的开局,先是小朋友的空投部队,然后就开始鸟大混战。
没多久MM以前曾经说的一段话浮现在了脑海中和眼前。
小P孩开始和冰女巫打的难分难舍。。
镜头转换。
狮子复活鸟,连毛也都长好鸟,富有创意的直接冲去冰女巫老家,利用“狮子的口臭”复活鸟很多本来被冰女巫变成雕象的生物。。
从后出奇的出现在女巫面前。
最后画面如流水般流过。。。
然后几只登上王位。。。。
妈的,终于结束鸟。
冰女王安坐在鹿雪橇上,用一杯热可可引诱衣衫单薄的爱德蒙,还应他的要求变出漂亮银盒里的土耳其快乐糖。
几块表面沾满白色糖粉的软糖,诱使爱德蒙出卖了半羊人杜纳。
这部影片的故事很老套,邪恶残暴的冰女王,对抗威武正直的狮王亚斯兰,2方势力交锋,争夺纳尼亚的统治权,结果当然邪不压正。
故事设计的二战背景很蹩脚,跟林海雪原的童话题材完全不搭调。
四个孩子充当纳尼亚的拯救者,大哥彼得面容肖似当今的万人迷威廉王子,彼得平时对弟弟爱德蒙有些严厉苛责,因此造成后者内心的反叛,不单为了几块甜蜜的糖果,更为了获得女王的“赞许”和“嘉奖”,弟弟毫不犹豫打算将自己的兄长姊妹交给冰女王。
小妹妹露西在这4人中最具有狮王的精神。
她一直明眸闪烁,纯真信任,首次误闯纳尼亚,她就欣然接受半羊人杜纳的邀请去做客,一点都没有疑虑戒备,如此天真无暇的好奇心和信任感已经与现实中的人们相隔久远。
面对露西清澈的眼睛,听她说“可是,我把你当朋友!
”,换了任何人是杜纳,都一定会打消诱拐她的念头,甘冒风险护送她返回。
善良原本植于内心,毋须唤醒,露西唤醒的是半羊人一直不敢期待得到的信任。
我们何尝不同样渴求这种发自内心的信赖?
观看迪斯尼的电影,无论风格主题,《纳尼亚》,《公主日记》,《加勒比海盗》,都不会让人们带着忧伤、大喜大悲、沉重思考命题离开影院。
为了迎合相当比例的青少年观众的嗜好,迪斯尼当然不能端上一杯加了大半颗柠檬榨汁的龙舌兰,轻易也不会动用整套盛行于路易十四时期的孔雀珍禽大餐。
这也是迪斯尼全线产品迄今经久历存的特定市场规律。
假如《指环王》正是此类令人惊叫连连的盛宴(孔雀内套着天鹅,天鹅内套着家鹅,家鹅内套着野鸭,野鸭内是子鸡,子鸡里面是鹧鸪,鹧鸪含着一枚卵,最终卵还可能是空的,内藏稀世珠宝)......《纳尼亚》跻身大片太过勉强,尽管宣传战略需要它必须跟《指环王》作场象征性金兰结拜,但《纳尼亚》到底不是皇家珍禽宴,也不是南美之夜的性情豪饮。
从标至本《纳尼亚》都只是一份精巧的开心糕点——甜软温和的土耳其快乐糖而已。
或许还施了点儿是轻柔的浅蓝色魔法,人们得以从容地享受故事,没有强烈的感触,只是几分冒险,一些喜悦,伴随着脑海里常见的挫折,整个过程没有刺激。
如果确信自己童心洋溢(无关年龄),迷恋田园式的浪漫,还是可以从这部片子里面找到很多令人怀念的东西。
每个孩子捉迷藏时都想躲进去的衣橱,深不可测、通往神秘世界;露西可爱的英伦装扮,小翻领衬衣,羊毛小开衫,头发一侧的小蝴蝶丝带;还有熟悉的狮王亚斯兰,与《狮子王》木法莎别无两样,一头伟大的狮子,完美的父爱和坚毅。
他走上神坛自我牺牲的那一幕,引人泪下。
(我偷偷哭了)这些,对《纳尼亚》,对迪斯尼,对挥别时更愿意轻松微笑的我们,也就足够。
故事很次,特效太厉害了,我还是觉得这片子与原著被称为经典有点过了
杀人不见血的魔幻题材最适合普及小朋友和全家观赏。
山寨的特效,不过tilda很惹眼
看了半天就一直光顾着惦记James的羊人了
前奏铺垫好长,节奏有点太慢,半人半马真是被惊艳到了,想起了SHE的mv《不想长大》里的童话世界
完全没什么逻辑和气势的无聊童话
大二时候和两个班的同学老师一起在苹果机房看的。这种片子真不是我的菜,所以丝毫掩饰不了对它的厌恶。还是给孩子们看去吧。
说到底这货就只是一个儿童读物,成人远避之方为上。
是冲着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才看的...虽然特效还不错啦...但是没有掌握童话的精髓
来看特效的,动物做的不错,但不喜欢人设,剧情冗长,竟然看困了...= =如此浩大的战场竟不见一滴血,够和谐......纯儿童片
一美的人羊先生萌得秒杀四个小娃子,好想揪他的毛茸茸的尾巴,踩踩【够!】他的小蹄子嘤嘤嘤QwQ 除了一美的片段其他都在无限快进快进and坚决快进状态
第一部最喜欢看狮子···真舒服···
我六岁的表弟说很好看
明亮版的指环王,只是主角太恶心了
我是因为看电影精选里介绍过,立马喜欢上那只狮子,才看的。。。。。很喜欢那只大狮子。。。。不过剧情一般。。。
就算是神话,也不要拍得太假吧.
拍的太兒童話。但故事本身很好看。白女巫的妝也畫的太美了吧。決戰部分過於草率。
觉得基本上做到了还原原著的画面感。起码跟我脑袋里想象的差不多。尤其是美艳的冰雪女王!
会员,看到没的看,不能浪费啊。。。★
阿斯兰啊你怎么这么帅呢~还有那尔萨斯的羊先生,你好萌~最后我喜欢彼得大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