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是6月19号,看这部片子很合适。
我正为了我家猫10天的绝食和排便困难而焦头烂额。
满屋子转来转去最后还是跑到电脑前看了这部片。
整部片子无比的压抑。
被欺负的男生、他的妈妈、还有那些欺负他的同学们。。。。
其实看过不少日韩的这种讲述校园暴力的片子,但是看的时候还是会有些诧异,也许是自己没有经历过也没有遇到过吧,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真的蛮幸运的。
不知道那个被欺负的男孩是怎样一天天熬过来的,很难想像。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会反抗,如果真的反抗不成,可能早早就自杀了吧。
支撑着他的大概就是他的妈妈,可是到最后,妈妈也成了促使他自杀的帮凶,相比之下他的同学俊贺就幸运的多了。
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孩子要如此欺负一个自己的同班同学,难道真的很有快感?
然后在那样欺负过一个人之后又道貌岸然的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的面对别的人?
人真的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
小的时候可能会做很多残忍的事情,比如以踩死大片蚂蚁为乐,比如用弹弓打小动物,比如毫无缘故的欺负小猫小狗……每当看到这种事我都会想人之初真的性本善么?
还是说残忍是建立在无知之上?
当他们知道了被欺负虐待的人忍受着怎样的痛苦的时候还能笑的出来么?
社会真的很可怕,软暴力、硬暴力,无处不在,可能只有呆在家里的时候才是安全的吧。
但是很神奇的,看完这么压抑郁闷的片子之后,我的心情倒好一点了。
开始觉得我家猫的病有希望了,它至少还有我这么疼爱它,努力的为它治病,作为一只猫,它比很多人都幸运的多。
说这部电影是讲校园暴力的我觉得忽略了母亲和家庭那一部分的影响因素。
电影要表述的太多,家庭矛盾、朋友关系、校园暴力、旁观者效应甚至有些男女主角的暧昧等等都是电影想要说的。
而且我觉得这些都说得很深刻。
具体到细节和故事逻辑上,却经不起推敲。
我欣赏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但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首先我觉得妈妈并不只是旁观者。
事实上这个妈妈是伤害自己儿子最重的人。
直接点说,车祸?
难道不是母亲在车里那段话直接导致了儿子的绝望吗?
深层次点分析,为什么儿子的性格会这么的孤僻不合群?
父亲不在,固然有影响。
但是妈妈对儿子的态度,妈妈悲观而极端的性格,难道对儿子的性格形成没有影响?
然后说说那群共同伤害儿子的同学和旁观者。
之前看过《告白》,比起这部片子,《告白》里的青少年心态才是真的冷血而可怕。
而且同样是一个妈妈帮孩子报仇的故事。
那里的故事逻辑和情节要更好,但是我觉得道理反而没有这个故事深刻。
因为这里讲到了群体共同作用和旁观者问题。
”因为他不合群,所以可以欺负他。
因为有伤害他更狠的人,所以我给他的这点伤害不算什么。
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
”群体有时候能减轻一个人犯罪的罪恶感。
女刑警和妈妈回忆的那个故事是典型的旁观者的故事。
他们并不直接犯罪,但是如果他们及时给予帮助也许能救一个人。
至于为什么觉得故事和细节经不起推敲。
暂且不说那些胶囊是怎么进入同学肚子里这样的情节了。
可能是因为CSI看多了,对这里警察的破案效率太无语。
而那段女警和妈妈的追车戏和教堂戏更是不能接受,一个那么有职业责任感的女警会那么不专业的直接放走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难道不能先抓起来再说吗?
我想这是一个先确定好要说什么主旨和道理,然后再根据这个主旨来创作的故事。
所以情节是服从于主旨的。
也因此这个故事显得要说的太多,导致逻辑和真实感未免有些欠缺。
附:其实我单纯是因为喜欢Eric才开始看这部戏的。
呵呵,喜欢他很久了。
剧照上,金允珍同学只占了巴掌大的地方,就是韩文字间对镜侧头的女人。
她初出场便是着护士装与紫英擦身而过,镜头放慢,那时候剧情已经到三十分钟左右了。
这么晚出来,照样是吸引力十足,她饰演神经质的复仇的母亲。
陶子问我是什么片。
我说科教片,告诉大家在学校里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不要随便乱欺负人,小心遭报复,还得在胃里留下药丸。
剧照下面有二个纸剪的小人样子,那也是[六月日记]的一部分。
片头部分开始摸不着脑袋,觉得好冗长,音乐压抑,血渍滴滴的怪恶心。
可是我喜欢申恩庆(看的时候还不知道有金允珍),她在公车上对付性骚扰者表情多可爱。
没有弄成什么悬疑片,之所以这样说,在紫英和东旭办案的过程里,大部分的二个人的相处场面都是在斗嘴,很喜剧。
那一个段落,要从死者胃里取出胶囊,紫英一个劲地说早饭买猪大肠血肠什么的,还有用熨斗烫鱿鱼得到破案线索,都很搞笑。
网吧里那个爱偷拍的学生被杀太迅速,俺导回去看二遍也没看清他怎么死掉的。
也许是真模被欺负以及金允珍所饰演的母亲怨气太强烈,心里就被压上了什么东西,看完之后拖地以及跑到厨房和面一直在想这件事情。
如同东旭说喜欢当刑警的理由,又稳定又危险的矛盾气质,自己也觉得[六月的日记]很矛盾。
网上说这个剧本花了二年时间。
真想知道具体的操作。
为何到最后变成这样呢。
另外一个记忆是,从前看过一个什么片,好像是日本的。
也是一个亲人复仇的故事,穿着红雨衣狂杀事情的涉及者,因为只为了营造被杀与躲避杀的场面,最后鲜血淋淋的就很恶心了,记得结尾,幸存的二位考上了大学但还是莫名其妙被冲上来的红色雨衣者杀掉。
看[六月的日记]时,雨衣/复仇/班上最懦弱被欺负的学生/这些东西的相似还是提醒了记忆。
故事本身是具有讲述的重复性,关键还是叙述的方式。
我在除夕看了这部因为Eric而慕名已久的片子。
还好而已,但是它却时时提醒着人们,青少年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当我的妈妈每每一身疲惫地回家,连抱怨都不想说;当我的妹妹在饭桌上向我讲述她的同学如何整老师;当我在街上看到奇形怪状化妆得乱七八糟的中学生;当电视报纸上刊登中学生犯罪消息越来越多的时候,事情真的已经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轻松了。
电影里振模的同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整他,他们说他是懦夫,他们说只是跟他玩玩而已。
他的老师知道却不去管教,他的妈妈像一个路人一样,只懂得叫他忍受。
直到有一天,他就这样在她面前被飞速的汽车撞飞,她才开始知道,那不堪忍受一切。
于是她愤怒了。
于是六月的日记成了杀人日记,成了死亡日记。
孰是孰非,一言难辩。
六年前就看过这个片!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男孩被撞飞的场景,当年就惊诧于怎么拍出来的!
其实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各种黑暗的事情发生过,家长、老师往往不重视,但那些过去的一幕幕却会影响我们一生!
影片中没有一个于真模的正脸,只在最后一个镜头给了这个一家三口的开心的照片,这种处理太棒了,很高级,让于真模的形象更印象深刻。
而且这部影片没有太过分的把蹂躏、凌辱的部分过多的展示,恰到好处。
关注并重视青少年,平等和换位思考,这些都很重要,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绝望之后,剩下的只有虚无——六月的日记,六月的雨刚刚看完《六月的日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的感觉充斥在胸口,怎样都无法摆脱,只有慢慢消受。
这部电影讲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人性,理解,残忍,无视,倾听,绝望和虚无。
总感觉,这部电影里表达出了许多真实的东西,像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的确存在着被人欺负却又不敢说出口的人,也有因为太过绝望而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的人的存在,但是,这个世界,这是社会却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东西与谎言来掩盖这丑陋的一切。
但是,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不被知晓的,就像是那句古话: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付出代价。
如果不是Eric在这部电影里一些幽默的表现,我可能就会认为这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中就只有悲伤。
就像是真模死的时候一样,下着雨,下着悲伤。
在电影的最后结尾处,导演让我们清楚了事实的真相,为什么真模的妈妈会变成那样。
而那短短的几分钟,却是这整部电影中最让我痛心的几分钟。
在这几分钟里,我见证了一个人由有那么一点开心,一点欣慰,到有些惊讶,再到无法相信,到感到极度的悲伤,心痛,以及最后的接受的现实,决心完成儿子的“愿望”。
看这样的电影,总会有一种自己的情绪也被带动着的感觉,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因为这样会觉得自己是被别人掌控着的。
这部电影也同样。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和真模的妈妈一样的,不去理会什么道德,不去理会什么法律,在这一刻即使是杀人,也是一项神圣的职责,难道不是么?
让我痛心的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有时人性最冷漠,最残酷的一面。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像真模的同学的一类那样的人的存在,这难道不是社会教育的悲哀么?
让人学会了知识,却没有学会怎样做一个人?!
让人学会了团结,却没有学会团结是在什么时候才能用的?!
让人学会了表演,却没有告诉他们,有时表演又叫做伪装?!
一切的一切,都造成了真模这么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出现。
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我想,它更是一部教育片,教育你身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
看过的韩国电影有许多部,这是唯一一部让我有所思考的电影,引我深思。
每当看见真模妈妈回忆以前的种种时,我都在猜测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我想,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是绝望和绝望后的无限虚无。
每一次,每一次都是深深地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所有。
所以,以我来看,死对于她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获得永远的心灵的自由。
六月的日记,六月的雨,当日记结束时,雨会也跟着停吗?。。。。。。。。。。
儿子不堪同学的欺凌而自杀。
母亲根据儿子预先设定同学死亡日期以泄愤的日记,一个个将曾经侮辱儿子的同学杀死。
悬疑,少年,牵涉校园问题的连环凶杀。
也许由于韩国校园问题实在过于严峻,亦可能是他们的电影人更敢于忧心,敢于揭露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但势必成为社会最大公害的问题。
总之,此类题材之甚,若仅由情节来排名的话,本片只能沦为萝底橙。
这从大牌文政赫与申恩庆的联袂都无法托起其票房成绩的惨况,可见一斑。
尽管情节不起眼,但秉承韩式电影的优良传统,其在细节处理上大有可取之处。
如片尾揭晓,儿子镇模的自杀固然缘于地狱般的学校生活,但更缘于母亲润姬的不理解。
她片面的打骂无情地封闭了镇模向家庭获取救援这条唯一的逃生之门。
仅仅是关闭的家庭之门在主观上并不构成压迫。
但对于一个高中生,家庭与学校就是他们的两极。
在这样一个狭隘的世界里,学校这边不断地受到打压,家庭这边又无路可退。
令人窒息的封闭,也就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逼迫了。
所以镇模才怨恨地在日记上写下“旁观者,是妈妈。
”才绝望地当着母亲的面自杀。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母亲的,正是杀死儿子的最后一个凶手。
作为映衬的对比,尽管程度不同,女主角子英与侄子也一度对峙于相类似的这么一个立场。
所幸最终姨甥间相互理解,化解了亲情间的桎梏。
这是全剧里我最为欣赏的两条主线,如游丝在缝,浑然天成。
润姬母子的两具尸体与子英姨甥相拥而泣的强烈对比,自然引发了观众的深刻思考。
作为顽疾,校园暴力,已不能将之片面地归咎于学校。
家庭绝不可推卸自身的责任,务必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为宽裕温暖的空间,并勇于伸出及时而有力的援手,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问题的恶化,防止悲剧发生。
片中演员的演出亲切自然,发挥得当。
申恩庆继《我老婆是大佬》后再次饰演男人婆味的女性。
作为女刑警在工作中的蛮、狠与作为小姨对待侄子的委婉关怀之间的平衡处理得很恰当。
不得不提文政赫饰演的年轻刑警东旭。
诸如极不情愿地陪子英逛超市,嘟囔着“你今天是那个来了吧!
”顺手抓起一包卫生巾丢进购物车;被子英强逼着解剖尸体,埋怨着“为什么总是我来?
”但还是闭着眼一手掏进了切口里;架着车慢慢跟在沮丧的子英身边窃窃地问“不上车吗?
”这些细节都恰如其分地塑造出一个随性草根,善良且有责任心的小刑警。
偏偏情节的缺陷使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主角沦落于类似过路跑腿的尴尬境地里。
其实东旭的年纪介于子英姨甥之间,可以作为一条很恰当的线,将陷入中分歧的两代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片中也稍稍提到东旭善于同差生打成一片,能看出子英侄子的绘画天分并向子英劝说这些细节。
但没有利用男主角这个优势,加以深入刻画,使其最终游离剧情之外,十分可惜。
不得不提的是金允珍饰演的单亲母亲润姬。
片尾十分钟讲述润姬无意间看到儿子被欺辱的录象,痛苦哽咽与平静力忍的交替,多次反复,扭曲到了极点,才残叫着失声痛哭。
精彩的表情描写,直观震慑地向观众撕裂开一个母亲痛苦至崩溃的可悲心境。
但是,为什么我却听到了笑场呢…… 没错,笔者买到的不幸是枪碟。
一开始只见影片摇摇晃晃宛如地震直欲昏厥。
然而硬着头皮看下去,竟有特别的收获。
由于片子是很生活化的悬疑片,枪碟片偏暗的色差使片子蒙上一层阴霾感,平静中显出压抑。
影片并不侧重于配乐,对白与剧情的铺展十分随性、通俗,灰度和轻微的摇晃感使之更像一部记录片,紧贴着草根警察、潦倒母亲和难以被放大的校园问题追踪报道,嗅得出人间底层的味道。
是枪碟,却为片子添加了更合意的效果,倒是珍贵的启示。
两年前的片子,在我的F盘里默默的存在了很久以后,我终于还是发现了它,于是熬夜看完了。
于是继续熬夜。。。。。。
因为睡不着。
不是因为害怕,我很清楚这点。
韩国的电影一向来都喜欢在紧张中来点搞笑或幽默,和我们贯彻主旋律的严肃到底的片子就是有那么一点不一样,但就是这样的平易近人使得国产票房相比之下如此的疲软。
我很愉悦的在轻松的气氛中看完了前半段的电影。
不错,节奏还算刚刚好,至少没有逼着我快进。
也有可能是因为片中两位我熟悉的演员吧。
看到申恩庆长发的造型,马上就联想到MAX的MV化妆中的她,感觉还是那么的有好感;ERIC的新发型虽然很土,但比较适合他在片中的角色,我也就勉强看下去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居然有金允珍的出演,她一出场,两位在主角的风头马上就不见了,演技实在是让我佩服到不行。
特别是最后的特写面部表情,那些因为化装而变得乳白色的眼泪都可以让我感觉到她的绝望。
故事的背景算比较普通了,胆小的孩子被学生虐待,很普通的安排,想要表达校园暴力的导演都喜欢这个题材,于是我们很自然的看到了母亲的复仇。
可我万万想不到,结局会是这样的可悲。
母亲不是在儿子活着的时候试图去理解他,而是在孩子不幸死了以后,她才悲痛的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的失败。
于是在一个倾盆的雨夜,复仇开始了。
这是一部悬疑片,可除去一开始的那么一点悬疑感,剩下的时间,我的感觉平淡,不紧张,也不刺激,但同时不乏味。
剧情依然吸引我继续看下去,只是我已经隐约的感觉到,凶手在很悲伤的杀人。
仇恨很可怕,特别是当它占据你剩余的理智以后。
孩子一个一个的死去, 在他们的胃里都发现了放着小纸条的胶囊。
上面写着日期和零碎的句子“6月N号,我杀了XXX。
”多么可悲的手法,其实完全可以没有它的,但大家不要 忘记,这是悬疑片.接下来我看到了故事的另一主线,亲情.它很重要,导演很明智,知道如果一味的悬疑最终意味着单调的失败.刑警和侄子的看似互相不理解和案情的主题多少还是可以扣得上的.再看下去,重要人物登场了.金允珍的出现使得两位主角的努力抢镜瞬间失败,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主以表现一页剧本的内容.这么说似乎有点过,但影片结束以后,我可以回忆得最清楚的,恐怕就是她的微笑.悲伤的,勉强的,仇恨的,微笑.可惜的是,导演让凶手现身得有点早了,杀人的方法又没有很惊心动魄的表现,我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白那个好似是自杀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又是怎么回事......还有有网吧死去的那个.......导演以为大家可以明白,可是电影院不容许我们倒带.算了,不要折腾自己,将就看下去吧.我不断说服自己的好奇和置疑.故事的结尾在我的意料之外,又使我大吃一惊.很容易猜到谁最后会被威胁,但是我却估错了真正的受害者."旁观者是我妈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伤感,更多的是身同那位母亲的绝望.六月的日记,看完以后才觉得一丝丝寒意从背后升起.
看到作为妈妈在不问青红皂白的情况下打骂孩子的时候,心真的很痛!
如果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什么原因,一定不能这样对待成长中的孩子!!
因为一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下伤害的烙印,是会跟随孩子一辈子的!!!
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
3个成人演员的演绎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作为妈妈的金允珍在那个长镜头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
是冲着Eric和介绍是与警察有关的片子来看的,但是却与想像中的情景有所差别,剧情是这样的一个令人思考的过程……善待孩子!
……
在社会中越是弱小越容易受到欺负 这是人类的本性初一的时候一妹子 一开始爹妈都在银行 家境不错 虽然成绩不好 性格还是比较活泼的吧反正同学老师和谐相处后来听说家里新房装修的时候她爸摔了一跤 脑子摔的有点神经了爸妈离婚了 ……此后……就“呵呵”老师怪她拖班里平均分 有次没带作业 还是没带书的拿断下的桌子腿打手 都打紫了同学背后嘲笑 说她是神经病人人的孩子 就是小神经病孩子么 能做什么不就只能强忍着
纯粹是为了Eric才看的TT,可惜真的比较烂。。。
霸凌事件 导致的杀人案件。最后说妈妈是旁观者有点痛心。
果断没有悬念,是在讲教育问题么?棒子的电影总是这么不务正业
无趣
校园暴力总是让人心痛,这部片子我倒是希望表现的更加凝重透不过气。
拍的不够写意。和告白还是差远了。
还是觉得韩国人表情好做作
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崩溃般的凄切
剧设还是有点BUG的 但是整体尚可 脑补告白 据说告白借鉴了这部的原型 不过觉得告白拍得更胜一筹 每次看到都觉得 真是人性本恶 欺凌事件的熊孩子真的都下地狱好吗
金允珍的演技再好,都不能掩盖这电影剧本薄弱,节奏拖沓的事实。
文总。那个时候真是。。
不得不说,棒子反应现实的电影拍的一级棒
不要让生活的苦蒙蔽了本来明亮的眼,不要让命运的疼埋葬了原本透彻的心。任何事情,都不会重新来过,我们只有好自为之。
一般
现在的孩子太冷血了,实在是太坏了,该杀
校园暴力是永恒的话题
最后一张字条有加分
愤怒 憋闷 喘不过起来~ 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
校园暴力有那么厉害吗?孩子成长不容易啊。看完片子回味,妈妈演得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