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中学时代一个人在家看的。
这次终于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写一写感受。
以前放假的日子,妈妈留了午饭后去上班。
我在家哪里学得进去,只有回校才行。
于是我就看一下午,五点关电视,回房间装模作样学习,等他们回来。
偷懒的事人人都经历过,老师和父母都当过孩童,但有时他们并不拆穿。
想起席慕蓉写青春,大约是他们也在我们脸上看到神情,回味少年的自己,怜爱地想让我们也体会到“得意”的感觉吧。
开篇是洪金宝的《练功》,也是关于偷懒。
没怎么看过他导演的其他作品,只看过一点他演的。
觉得这个“小短片”正如任何的“起步”,既是稚嫩的少年时期,又确实稚嫩。
或许可以说习武之人,感情没有那么细腻。
留下的记忆,多是刚毅和撼动他心灵的,由此便记了一生,指引了一生。
故事简单,甚至单调,头上那道疤昭告世人此事为真。
说他自我怀念和感动,诚然不假,但似乎我们也爱做同样的事。
看港片听粤语歌,为这个电影前来回忆的人们,不也是怀念自由不羁和年少轻狂的黄金时代吗?
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随便投资都赚的时代。
但没做成那个果断勇敢的人、狠心的人。
不过,大多数人的一生不就是慢慢学会承认“我其实也是普通人”嘛。
要得到必要舍弃,便是选择的重要,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
杜琪峯的《遍地黄金》挺俏皮,那快节奏仿似香港给人一贯的印象,稍稍一点幽默。
然后想起了《大空头》。
谁说金融中总是无情呢?
不过虽然有“情”,也多是伤感吧,只叹无常了。
“机会一直垂在你眼前啊”。
谭家明的《别夜》也叹无常。
它像一首诗,尤其是两个主角念诗,中英交错,十分具有美感。
"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温柔。
我真的好中意这个翻译。
但其实最先蹦入脑海的是blur的那首《Tender》,歌词和画面都匹配:"Tender is the night, lying by your side. Tender is the touch, of someone that you love too much."它也很像舞台剧,两个人即将别离的拉扯,对白很多,拍人也很近,就如早期电影的形态。
拍的80年代。
女主说“不如我们一起死吧”的时候,其实我想到了《胭脂扣》。
那也是80年代的作品,是梅姑走向她一个个高光时刻的开始。
她和哥哥,短暂而灿烂的一生,在最美的年华留下光影,无憾,无憾。
《别夜》中的二人 已是彼此初恋,是爱的第一个人也是最后一个。
不过,对比起来,更觉得港片的衰落有其理由。
除了环境,审美疲劳和题材难以推陈出新,还有青年演员,表现着实不佳。
这个问题,在另外几个故事里也很明显。
想想梅艳芳演《胭脂扣》的时候,她也只有24岁啊。
但是另一个故事《校长》由吴镇宇出演,也觉得表演差点火候。
去看之前补了许鞍华的《桃姐》,觉得真诚简单而动人。
这个故事也简单,但篇幅过短,尽管王老师和校长可能有点什么联系,也没有具体表现,无法深入挖掘,只能做怀念作品,所以觉得平庸。
王老师是教英文的,在香港英文也算官话了。
殖民的历史,大陆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那香港人自己呢?
很难说,我也不知道。
因为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是。
所以产生作品总是不免想到那句"not forced at least not sincere" 这是外媒评价建国70周年阅兵场上的人的话。
其实,我也不太赞同,因为除非是真的很恨很反对,“歌颂”时多少有一丝喜悦和参与的光荣吧。
由此,在《回归》这段里,频频强调“功夫”“讲中文”“不吃洋快餐”以及坚守这片土地这类话,可能会有投大陆主旋律所好之嫌(不过对于袁和平导演的话,还是觉得他不至于)。
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说出这些话时,会有香港人是真的爱中国和她的文化。
虽然可能老人居多,年轻人会叛逆不屑。
但是,需要明白,你无法真正摆脱这个华人标签。
文化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思维方式在童年就埋下种子。
你看到月亮不会首先想到狼人而是故乡,你的肤色可能是枷锁。
如果你真的向往异乡和其他文化,并不留念这里的一切,那带着最爱的中文书去别端彼岸。
如果不能舍弃生养之地,又看她满目疮痍,那就尽力改变 使她更好。
当然,文化没有高下之分,香港就把中西文化结合得挺好,只是你看她最后留在世界心中的样子,终究还是华人世界的缩影。
看到元华时真的感叹“老了”。
最初认识他还是在《功夫》里。
任达华倒还好,大约是“少年老成”吧(hhh)。
最喜欢最后两个故事,林岭东的《迷路》和徐克的《深度对话》。
任达华饰演的老爸从英返港,看路标建筑大变。
三代人见证的变迁,希望“儿子”最后也能懂得,“因为他爱香港”。
使我尤其动容的是老爸在城市中迷途。
满眼都是人、天桥、高楼。
我开始以为他是故意想回味老街旧址,就像我若舍不得一地,但同行人催我,我会私心多独自徘徊一阵,撒谎迷路。
最近好像有个游戏叫《Stray》来着,猫猫的迷途回家路。
但是我也想到idle这个词。
上次和朋友讨论去一个城市喜欢在街巷乱走,不爱景点。
只想随便坐一个公交车到一个站下了再乘另一辆,坐到不知道的地方,实在不行再打车回去。
一路上无所事事,只是看周围,像"motion picture"换了又换,只想沉浸在此刻。
所以看到任达华大哥在街头张望,镜头拉远又拉近,在车水马龙中转场,他停止不动,闪现,人们自由欢笑地交谈,没戴口罩时,我真的很喜欢。
可惜大团圆是庸俗。
他帽子飞出去的时候,我佩服这样的情节安排。
也在想,或许停在这里也可。
但故事倒叙了。
倒叙升华,无可厚非。
只是,有点想吐槽,“儿子”的演技实在过差啦。
《别夜》里女主角的墙上贴了一张大卫鲍伊的海报好吸睛,片名也包含“乐队”,音乐似乎一直没停过。
摇滚和香港的黄金时代同生共死。
我每次还是会感叹,这两样恰好是构成了现在的我。
所以我也是个怀旧的人。
小学时爱听陈奕迅的歌,戴好耳机,把几条轻轨线从头坐到尾坐了个遍。
现在,听着绿洲乐队的歌,还是地铁到电影院。
它在小时候学棋的一个商圈,真是回归初心了。
轻轨站修得更复杂了,绕了两圈才找到出口,出来的步行街还是原样。
两年我走过很多,走过这片繁华,可从来没参与那些吃喝玩乐。
我像城市中不合格的浪游者。
一座城的灵魂更在那些人和普通的生活里,我却少有了解。
《七人乐队》不是《我和我的祖国》那种宏大的故事,它停留在小故事上了。
但是表达的也是对集体,归宿的思考。
一直很想去香港的。
香港和重庆挺像,什么赛博朋克,大厦霓虹灯,小街巷里泥泞油水。
人们的故事也是江湖气十足,尤其是看到香港乐坛和影坛。
香港也像在浪游,在新与旧之间,在走与留之间。
回望并不可耻,但我更希望向前看。
噢噢,忘了!还有《深度对话》呢。
我反正被逗笑了,香港鬼马无厘头的一面。
一层层向外,透出大银幕,你看我我看你,原来观众才是精神病呀。
看电影,不就是为了被骗嘛生活不易了,需要骗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让自己休息休息吧。
点映有一些周边嘞要是以后能去香港的话,一定得多喝几杯奶茶多点几种小吃啊!(确信)
两年前看过一次《七人乐队》,办公室里的小电视,国语配音,看完心凉了一半,在豆瓣写下“情感复杂,难以言表。
我们都太看重这部电影的意义了,或许在7位导演心中,意义只是相聚本身。
”很明显,是失望但无法刻薄的妥协。
前天看了大银幕版,纯正粤语版,看的时候几度落泪,真正的电影,还是要在大银幕上看啊。
7段故事的风格都非常明显,不用看到署名,就能知道是谁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还是《遍地黄金》和《深度对话》。
《遍地黄金》很“杜琪峰”,不变的宿命感,钱与胆色和整个时代的脉络呈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相关性,个人命运总是被玩弄。
也是看完这段之后,全场开始鼓掌。
《深度对话》轻松有趣,徐克拍过太多“大内容”,拍点谐趣的小内容更是信手拈来。
洪金宝的《练功》太碎片,像是一次老人对于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梦魇。
许鞍华的《校长》温暖而平淡,Ann的输出也很像她本人,安静熨帖。
谭家明的《别夜》我也很喜欢,颇有鼎盛时期港片的感觉,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故事,其实讲的都是身份焦虑。
袁和平的《回归》有点命题作文的感觉,算是这7部之中,我最无感的一部,太积极正面的故事,总是少点灵魂。
林岭东的《迷路》我看哭了,他和电影里面的任达华一样,是真的爱香港,有山有水,最后还要把骨灰葬在这里。
不论城市如何变化,他都会守住。
《练功》像小学生日记,洪金宝最后的露脸总结也很难让人感悟出光阴似箭的主题;《校长》算是差中选优之作,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若有若无的禅意相得益彰。
“大地上,更多的花草树木,不都是在自生自灭么。
不管人们看不看得见,昙花总要一现。
”《别夜》还是别了,真的耶不起来。
全程快进,既不理想也不现实的虚无爱情,实在浪费胶片。
《回归》八爷和元华确实收割了一波情怀,女主角也是全片最好看的,故事几乎白描,主题模糊。
《遍地黄金》难道杜sir也是大时代的粉丝?
《迷路》最怀旧,浓浓的乡愁和不舍的依恋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知所往,更添哀伤。
《深度对话》最放飞自我,徐导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的圈中好友都”黑”了一遍。
总体而言很赶工,非常拉胯,莫名其妙,难以下咽。
要不是去年就开始关注,很难相信这是香港七位大师的联合作品。
七个年代几乎看不出区别,感叹光阴、歌颂平凡、阶级爱情、爷孙亲情、思乡、辩证,主题零散,庞杂不一,导致影片定位相当模糊,搞不清究竟是想表达对往日荣光的追忆,还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又或者单纯只是七人忘乎所以的自我弹唱?
*涉及剧透,请观影后阅读。
总体评价:林岭东许鞍华>徐克≈杜琪峰>谭家明袁和平>洪金宝较之大陆拼盘系列,《七人乐队》做得较好之处在于它仅以HK年代脉络来划分,在观影的时候,因为地域的一致性和变迁性,从始至终都将观众的心绪缝合在时代脉络之内,因此跳至下一篇章的时候不会有太强的割裂和不适之感,而是会下意识认为,这是岁月变化里错落有致的浮光掠影的集合。
当然也没有说大陆拼盘的切题点不好的意思,相反,无论是我认为最好的祖国篇还是狗尾续貂之极的家乡篇,都以一种后主流电影的视角在入题,尽管收效甚微,但不能否认它的宏观角度。
但港影却又不同,自它兴盛以来,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片子,其主题最终往往会落脚到主体缺失的失落和公共空间、社会关系的抒发上。
因而在找寻题眼之时,难免也只能将承载HK精神符号的空间文本作为舟楫——究其本质,即是HK电影历史和HK城市本体的互文。
以下分析以个人评价由高到低排序,仅为主观判断,如有不同,请以您自我的标准为上。
林岭东《迷路》★★★★不知是不是林导遗作的原因,这一篇的物哀之情格外深远。
以较为老旧的抽丝剥茧式的叙事方法,在已知悲剧结果的情况下开始寻根溯源,让观众彻底浸入个体与时代的悲歌当中。
任达华和龚慈恩在港影中淬炼的高超技术不费气力,仅以他们的脸庞就能将观众带进那个黄金时代里,所以当任达华开始为逝去的城市风貌而伤感时,其实对观众来说是移情到时代落幕的重锤之音上的。
黑白的旧城和繁华的新城,火红的裙褂和洁白的婚纱,朴实的旧村和张扬的新人,这样几组对比渐次打出,“迷路”的主题便由此尽显,在这种车水马龙的HK电影最经典的街头迷茫中,反而会让人觉得,“迷路”之终,是活在过去时代里的人的解脱。
林岭东的手法还是看得出上个世纪的风味,业已老迈的运镜在新时代命运下反而造就新的美感,那些以任达华的视角看出去的有山有水,很难说不是导演本人在新旧之交的迷失。
骨灰入水的画面是这个片段里我最喜欢的镜头,似融非融,水的无言流动将生命长河的愁绪松散地包裹,除了怀念,只余一口怅惘。
许鞍华《校长》★★★★许鞍华的风格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很像天水围的拍法,将城市气质融进故事的线性流动中,蜻蜓点水般地告知观众在时代背景下面的城市文化符码。
这一篇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请了吴镇宇坐镇,他是影片中的另一只眼睛,说是“校长”为主角,然则是通过校长泪盈于睫的双目,来感怀那个年代里质真质朴的善良。
许鞍华电影里的男性形象在我看来总是有些刻板,这里的吴镇宇也只是导演缅怀的形象里的一个残片,他承受了回忆里的消极部分——正邪莫辨的脸,并不那么尊重小孩,又有几分痴;而王老师则是秋水剪影一般的美丽和善良,从一开始的花瓶,到最后的相片,她是虚浮的影子,是回忆里不掺杂质的美好。
这种脑海中的美化是心理作用,吴镇宇就是提醒观众现实苍老的存在——这里的处理就没有落进单纯的怀念式视点的窠臼。
直到最后吴镇宇向墓碑鞠躬,我觉得不仅是感怀,更像是苟活至新世界的人,对消逝之年的告别。
就像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喜欢看老照片,喜欢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但相册翻过最后一页时,电视机上的新电视剧总会准时开场。
徐克《深度对话》★★★☆这一篇让我有些无从下手,因为作为一个老爷的老粉,我真的没有办法确定这里是徐克在摆烂,还是他以自己老顽童的思路在认真拍摄。
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又的确打上了徐克本人一以贯之的水印,就像《智取威虎山》最后的飞机场,荒诞,好笑,但一想到是徐克,ok,fine.这一段倒有点像《地球最后的导演》在整个扭蛋机系列里的作用,不同的是一个是以历史为节点开篇(导),而另一个是以概括为符号收束(深)。
但总之我看得很爽,高密度的迷影梗集中输出,港影黄金配角的脸庞展现,关于医生和病人的站位一次次互换,大空间叠小空间的逐层扩大,间离效果的不断运用,是很目不暇接的。
脑子和眼睛一起飞速运转至宕机。
窥伺感一直贯穿该篇,起到了又讽刺又精准的评价作用:观众想从《七人乐队》里窥伺的,是时代症候和作者没落;而导演在从业生涯里窥伺的,是笔下人物或喜或悲的一生。
徐克似是嘲讽,又像是回顾:那些对导演风格的名正言顺的腹诽(把吴宇森当做彩蛋吧),堂而皇之的提出新浪潮,寥寥几语,真就是港影迄今为止的一生。
品一口,甚是怀念。
杜琪峰《遍地黄金》★★★☆《夺命金》的设定,杜氏电影经典的三点座位,数字人生的跌宕,反转再反转的心理把控,要点齐全到无从下嘴,太圆满以至于好像总是差了一口使之鲜活的仙气。
而杜琪峰比较高明的是,他放弃了对整个HK的环境描写,以小见大,用茶餐厅这个太能代表HK平面的分区,让观众心理上产生了同理感——看过几部港影的观众就可以从茶餐厅的意象中,回忆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所有故事,继而通过这个区域特征来达成自己对城市的意象概括。
罗宋汤也好,鱼丸米线也罢,茶餐厅落单的数字也好,港股指数的起伏也罢,无一不是HK。
而导演又并不对其中发生的故事佐以主观评价,这就让观众产生复杂的情感,惋惜是生命的常态,但时间没有一次会放过众生。
个体的扼腕在时代洪流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而将时代节点作为片段感情推动的割点,使整个片段没有太多拖泥带水的无用功,03年,08年这些香江两岸都铭感于心的事件,虽然在茶餐厅的封闭空间之内,但是确实整个华夏都能共情的,更别说一些借古喻今的桥段了。
谭家明《别夜》★★★我不喜欢。
当然演员演技的生硬要占很大比重,但这种充满着王家卫风格的“你猜”一直让我提不起兴趣,尽管大家都能看出来在男女主人公别离的缠绵之后,包含着确实不能细说的母题。
但纠结之处就在于,对于HK人而言,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自己的原乡到底应该所归何处,谭家明又把这种挣扎通过小空间的置景表现得很好,一如他对王家卫早期作品的指点——由此可见,王家卫还是深得他的真传。
而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我能明白结尾从远到近的警笛声(或是救护车)意味着什么,但它真的有点苍白,像是不知如何结尾的无措,干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投机取巧。
总觉得它要表达有的人有的事偏执到不得不留在过去,但《迷路》这一章明显完成得比它好;或觉得它好像是在对“无脚鸟”意象的再度深化,又有几部墨镜王的表达珠玉在前。
《别夜》在这里,难免不痛不痒。
不过,男女主人公用书里的诗句对话那里我很喜欢,像极了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的经典场景,又施以中式+英式的美学在地化改造。
既有作者电影的雄心,又有主旨立意的混杂,实在是智慧。
还有就是,《深夜港湾》的确很好听。
袁和平《回归》★★★袁和平武指的水平和元华积年的功夫仅凭街道上几个行云流水的动作就可见一斑,单凭这个镜头就能概括袁和平和元华这两类动作片影人对港影作出的卓越贡献了——无他,唯手熟尔。
但单从剧情发挥来说,太像一板一眼的命题作文,好像抽到了固定的时代,只能从个人-集体入手,从亲情-大义延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袁和平在内地看得太多,甚至有了点【我和我的】系列的慧根(贬义),除了特有的搞笑和温情之外,唯一能让我感知到它应该是《七人乐队》中的作品的,大概就是电视里一直播放的武侠片和柜顶上总是占据整个画框一半的醒狮。
洪金宝《练功》★★好像学生作业。
洪天明的演技真的不行。
大师兄的配音也好让人出戏。
“我不管观众看得好不好,我年纪大我怀念过去我爽了就行了”。
回到最初,从《八部半》改成《七人乐队》,从立意到成果,这组片子并不像是简单的电影圈的自嗨式团建。
我从中看到的,也不仅是我在港影陪伴下的个人成长轨迹——尽管看到这一点,这个电影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大半,还有比管中窥豹稍微宏大一点的、对港影兴衰的慨叹。
读得到每个导演在面对宏大时代叙事下的无措,他们不只是在拍电影,也在回溯自己的人生。
在那些非左即右的选择上,从他们入行开始直至今日,都是迷茫的。
不过电影并不是一切的答案,电影只是要让观众自陈式,甚至自反式地思考一切。
会回忆就会怀念,会思考就会进步,会迷茫就会肯定,会叹息就会铭记。
你的答案,对他们来讲不重要,对整个时代来讲更不重要。
你的答案,只是你的墓志铭。
时代落幕的答案也一样。
1. 杜琪峰用了两首老歌的吉他演奏曲:非典期间平均呎價跌至谷底,冰室外一幕对应了“風仿佛在夢中輕嘆 路和人茫茫”;到了《似是故人來》的过门一句“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將你共我分開” 接的是08次按危机恒指的十年起落。
看似命定的“错买也中”起因实际是服务员一句:自己寫 number 啦!
从“我们是不是太恐惧”变成了“贪婪变恐惧”。
拍摄时候还没有这一两年的疫情变动,可大家看到冰室外老板娘拒绝一家人何其相似 2020 那些被拒之门外的武汉人或者后来高风险地区的他者。
这种超出意料的宿命感就如同最后三份送错的餐,错愕又不知如何处理,仿佛吃了就会让刚刚到手的命金消散。
2. 谭家明的标题 Tender Is the Night 我下意识当成是 blur ,自然而然想到“分手”的主题,可后来看时代对应的可能是 Fitzgerald 或男主读过的济慈《夜莺颂》。
前路未知和时局变动下被迫分离,甄楚倩的《深夜港灣》歌词里与方思長詩〈豎琴與長笛〉喃喃读出的都是心理外化。
人去屋空,墙上仅剩一张当初的《呼啸山庄》“你的第一次”与“我的最后一次”各有表意,也可以呼应 mla 的〈美麗新香港〉。
结尾 credits 里可以看出全片除了邓晓岚,谭包揽了故事人物、音乐编排、剪辑匹配等等,保证了全部的作者中心。
听说他是七人中唯一超额使用菲林的,可以理解成对两位演员互动的呼吸感与场景设置的意象化要求极高,反复打磨找寻最佳一条的缘故。
我自己觉得谭更适合抽掉所有的现场角色对白,声画异步,依托剪辑与画外音做出另一条时间叙述线,交替互文更好。
3. 林岭东的遗作半成品里人物注脚给得尤其丰富。
任达华的青少年时期也向往过英美流行文化,和当年的父亲在远望大会堂时,也用拍照的介质变革表明自己支持的态度。
后面父亲遗照下,自责反思对儿子的苛责态度。
虽然早已移居英国,可保有过年回家乡小村落老屋守岁的传统,依旧是火爆脾气的港岛村落顽固老头,哪怕脏话只能内心骂骂。
香港地标建筑迭代更新,早已不熟识,出租车上是 WeChat Pay 的广告,问路指路的语言再不是单一的粤语:有的不愿停下回应问路,有的回应是普通话,有的指点发问英文,这一切就停在了一次“狗血”的意外车祸那,任达华也就像导航指针在方寸内无头无序摇摆,永远停留在“可以买,可以卖,不能抽”的故土上。
4. 许鞍华对开启自己文学爱好的女老师追忆,那个时代的很多光和影都有雕刻,“昙花一现”既是心语也是实情,糖水铺一幕学生可爱细腻,多年后聚餐时,镜头焦点从校长的脸渐渐模糊黯淡转移前景更是心情写照,墓碑上的祖籍番禺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洪金宝对武行练功疤痕的烙印,儿子演师父肃穆严厉,不过结尾一镜里的金链子有点儿出戏;袁和平对回归后三年的祖孙心态对调设计,宝塔糖也能治好 97+3 的千年虫;徐克的玩心与鬼马点子,搞不清是世界的病症还是自己的妄想总体还是诸位功成名就的老人怀旧。
他们当然可以缅怀,尊重这门手艺,可今时今日却没人在意年轻一代抗争什么,所求为何。
這世界也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宇宙飄流。
#启明会观影节#4/10。
好糟糕的企划。
虽然是用菲林拍的致敬菲林的电影,但这美术置景也太拖后腿了,一点没体现出菲林的美感,再配上几个明显巅峰不在的导演,这电影多数时候都让人看不下去,唯一比较好的就是片头(片尾)曲了,说句不好听的,这种娓娓道来的歌声比故事本身更能打动人。
几个故事硬分档次的话:强一档:《别夜》《深度对话》时隔多年,谭家明和徐克还能以新浪潮的思路来拍电影还是挺好的,虽然二十多年过去手法已经见怪不怪了吧。
弱一档:《练功》《校长》《回归》《遍地黄金》《迷路》洪金宝和许鞍华拍的是私人回忆,但限于篇幅,略显无味;袁和平、杜sir、林岭东拍的是时代变迁下陆港英三重身份的迷离,但有一说一,尺度不够,观点也有点老套了。
另外,关于退出的吴宇森,即使真能参与,影片质量也不会有提升,而很多人yy的王家卫更是不可能,墨镜要比他们晚一些。
其实余允抗或者方育平如果还在拍电影的话是适合补位的,可惜这俩昔日新浪潮大将脱坑太久了。
去年还以为明年才能看到,所以知道上映的时候还挺期待的,而且去看的时候还没人看,自己包场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看完只感觉七个导演的作品参差不齐。
第一档:徐克 杜sir。
徐克的《深度对话》套中套,打破第四面墙,加上“文艺青年”的自嘲太“疯”了,放在最后面,实属高策。
杜sir的《满地黄金》画面刚出,看见那个影调就认出是他了,剧本太妙了,以小见大,香港众生相影射经济诡谲,整个一“香港股市近年概况”。
第二档,林岭东 谭家明 许鞍华 袁和平。
林岭东《迷路》满怀旧香港的追忆,剪辑排列挺巧的。
谭家明《别夜》除了青年演员的表演拖了后腿、剧本有些俗套蹩脚,其他还好,几个空境颇有上世纪欧洲电影范(反正联想到了安东尼奥尼)。
袁和平《回归》以“功夫”连接时代更替的命题,但叙事没撑起大结构。
许鞍华《校长》私情太多,进不去。
第三档洪金宝的《功夫》,重在参与
去年还以为明年才能看到,所以知道上映的时候还挺期待的,而且去看的时候还没人看,自己包场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看完只感觉七个导演的作品参差不齐。
第一档:徐克 杜sir。
徐克的《深度对话》套中套,打破第四面墙,加上“文艺青年”的自嘲太“疯”了,放在最后面,实属高策。
杜sir的《满地黄金》画面刚出,看见那个影调就认出是他了,剧本太妙了,以小见大,香港众生相影射经济诡谲,整个一“香港股市近年概况”。
第二档,林岭东 谭家明 许鞍华 袁和平。
林岭东《迷路》满怀旧香港的追忆,剪辑排列挺巧的。
谭家明《别夜》除了青年演员的表演拖了后腿、剧本有些俗套蹩脚,其他还好,几个空境颇有上世纪欧洲电影范(反正联想到了安东尼奥尼)。
袁和平《回归》以“功夫”连接时代更替的命题,但叙事没撑起大结构。
许鞍华《校长》私情太多,进不去。
第三档洪金宝的《功夫》,重在参与
7个故事里,除了把许鞍华和谭家明对调一下以外,越靠后的就越让人喜爱。
徐克🐮,我笑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下去,福柯梗和新浪潮梗太强了。
精神病人和医生的身份反复对调,最后导演与演员身份的对调,“再看已是戏中人”。
说着不玩新浪潮,下一幕就开始打破第四堵墙。
而且,胶片居然也能拍出这么清晰又带点未来感的画面吗?
林岭东的部分是胶片感最强的,因为叙事反复穿插,一开始没搞懂人物关系,看到最后反而觉得这个讲述方式很有意思。
因为不懂股票,看不太懂杜琪峰的部分,但也挺好的。
袁和平的部分,一开始我捏着一把汗,以为又是祖孙互相不理解的戏码,没想到祖孙互换食物和生活技能,竟然意外的温柔可爱。
前面三位导演的就比较一言难尽了。
谭家明的色彩是好看的,但是,青春片,对我个人来说太肉麻了,虽然也挺真实的……许鞍华的部分很温柔,就是故事比较陈旧。
我很喜欢写信的那个片段,颇具诗意,“昙花一现,这个词让我想到松柏长青。
”总觉得马赛的这个角色是在模仿张曼玉的阮玲玉。
总体来说,感觉最让人感动的是导演们的态度,虽然他们在回望过去,但是对于现在和未来仍然非常尊重,感觉像一部寄语青年人的回忆录。
忘记是哪个部分里用到了吉他指弹版的《似是故人来》,啊,我太喜欢这首歌了!!!
有趣的场外瞬间:第一次参加在剧院用腾讯会议开展的首映礼。
孙红雷一直在表白徐克,be like:“我太爱你了”。
第三个小故事内容实在丰富。
青春伤痛文学,非常文艺。
多处引用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想起《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曾经说:“初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我会承诺很多,实现很少,我们会面对面越走越远,肩并肩悄然走散,你的眼泪都烫伤我的肌肤,对不起,我爱过你”。
还想起来焦仲卿和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到了最后,男女主为了避免分离,为爱殉情…男:记忆是最丰富的时间,唯一真实,现在亦包含于记忆,根植于泥土的,到泥土必须回归女:来到我身旁,依山偎海,来吧,我是山,我是海,我是你要的一切,我依偎着你,你就回到古昔的梦男: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BGM:《深夜港湾》歌手:甄楚倩夜已在变幻 像钻石灿烂 但也这么冷看千串霓虹泛起千串梦影着这港湾何故泪却凝在眼沉默里 终于一声慨叹你快将消失 消失去 去了未会返路已是有限 愿每步放慢 莫太早分散再请你逗留请将这片梦拥在臂弯如缺乏你难习惯 难习惯身边千般冷眼听听北风声多么冷 快收紧些你臂弯长裙随急风飞舞似浪漫却在别时人渐散黑色丝巾风中牵满寂寞 荡落这港湾陪霓虹千盏风里我独站远望渡轮随浪去身边的呼呼北风已经不感觉到冷今晚最冷已是我心间女:青空凝视我,我观照夜,夜观照悠悠与无极合:集中感觉于顶梢,听夜的呢喃男:梦幻不易把握,有梦幻把握我,我和你飞翔在梦中女: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男: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女:岛上岛上,我欲久居男: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女:爱情自午寐醒来男: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女:今夜是一个动人的夜男: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so/FKDQFRHQ0521E65Q.html
杜琪峰在把握香港地香港人的思考塑造上简直是碾压般的存在。不矫揉造作,不故作高深,不老旧保守。
感谢手机🙏🏻
徐克好玩
这6分是怎么得出来的
什么七人乐队,纯属萝卜开会,没滋没味,简直浪费!《练功》:如果最后孩子们为师傅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康师傅牛肉面,那么勉强可算一条广告行活VCR。《校长》:校长为何对善良淡雅的王老师念念不忘?匪夷所思。《别夜》:不如叫阳痿夜,男主一脸死相,讨厌过去又害怕未来,还无法享受当下,怪不得女孩要走。《回归》:好一出爷孙功夫梦,汉堡诉真情,又来一个拍广告的。《遍地黄金》:三个不断错失发财机会的小市民,但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加上刘欢老师《从头再来》会更好。《迷路》:唯一能打的竟然是林岭东,进入故人日记里面来了一次神游,“你爸爸又说脏话”,儿子不听话,爸爸就要骂,懂的都懂。《深度对话》: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是病人?谁是医生?什么主旋律?装疯卖傻,没羞没臊。七人合奏主旋律,拍的一塌糊涂,是糊弄观众还是糊弄自己呢?
With K. / 几乎每部短片都在做时间的组接,从历史时刻链接的当下。《别夜》与《迷路》两部恰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本地时间是否已经停止了,后续的公元纪年只是一种时间的幻像?
喜欢《别夜》和《遍地黄金》。
只有杜琪峰和谭家明是及格的。
#HKIFF45 谭家明是真的做到了在有限的空间用智慧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但电影每一句台词的解读都要带有政治意义吗 抱有怀疑态度徐克 包袱抖得不错 可以拍小品第一次在影院鼓掌鼓这么久 28块钱光看五位真人导演就很值了(包括出来偶遇潘恒生)
谭家明4 杜琪峰3.5 许鞍华2 徐克1.5 洪金宝1袁和平0.5林岭东0.5
很久没进电影院,很久没进电影院看港片。没有香港电影我就不会爱上电影,这部不可能不看的。买票的时候发现全场只有一个人坐在正中间,我跟朋友说一定要去会会这位港片迷。她在寰亚logo刚出来时迅速屏摄了一段,我心想:确实是影迷,但还是不妥吧。后来她又忍不住屏摄时我提醒了她,她收起了手机。没想到和唯一影迷的互动是这样的展开[叹气]最喜欢许鞍华和杜琪峰的段落,前者依旧保持娓娓道来的温情和善意,后者戏剧张力十足,干净利落。虽然我还是看得泪目,但我深知好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几个故事里,有戏谑,有情怀,有致敬,有歌颂,但大家不约而同地避免了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不论是片中年代还是现实年代)。希望我爱的香港电影和香港能够重新打起精神,在那之前,那些我看了无数遍的电影会陪伴着我,提醒我“流光溢彩的时代”曾有多动人。
有人很敷衍哦,與鄰座十指緊扣度過尷尬
徐老怪撒欢的玩,导演演员观众互相观察,互相觉得有病。杜sir的夺命金番外果然最犀利真的没看够。林岭东的温柔有意外到。谭家明的寓意蛮深,就是演员拉胯到频频想翻白眼【情怀命题,港片困境,也是渔村困境,似乎只有过去,看不到未来】
确实,最有趣的过程就是猜导演,然后带着一个失望进入到另一个失望。最喜欢的谭家明的短片,镜头气质很足,可惜两个年轻人连念白都像在排练。
正片结束,仍有很多人,不舍得走。
一星给杜琪峰,一星给徐克。虽然是拼盘,但这也应该是电影吧.......但除了杜琪峰那段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质以及电影质感,其他的都拍成了宣传片和广告片。徐克那段可以更鬼马,最后拍成了贺岁片。
整体非常的寡淡 犹如鸡肋索然无味 只有徐克拍的这个叫短片 其他人的只是片段
洪金宝用个人经历书写时代记忆,但产生的共鸣较小,也没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色许鞍华问题基本跟洪金宝一样,师生情谊虽为普世情怀,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深挖和深思的部分,谭家明用十几分钟却能将狗血的虐恋拍出了一种具有鬼魅气质且充满诗意而又富有层次感的感觉,不愧是王家卫的师傅。袁和平的题目虽与回归相契合,但内容并没有主动迎合题材,反倒是用一种简单的家庭关系侧面写出回归的意义,以小见大。杜琪峰通过个体表现也最直观的表现出了时代特色,但对危机事件本身的后劲表现的并不足,也仅仅是体现了好的一面。林岭东鬼魅质感的怀旧似乎也并没有多深情,要说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早知今日亦又何必当初。徐克这段双口相声实在很讨喜,又揶揄许鞍华又揶揄林岭东,精神病院到底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终究是由规则所制定,没拍长津湖的他还算清醒。
谭家明那段最好
没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7位导演一起拍片,我先说一句杜琪峰大写的牛B。遍地黄金真的太好了,从小人物的视角以经济这个点切入时代变迁,融合几个大事件,我认为是最切合电影主题的。徐克风格最强,出来三秒我就知道是他了。洪金宝的片子我一直在惊叹,好看!是那种没办法被其他片子替代的好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诚不欺我。袁和平、林岭东的也不错,我最不喜欢谭家明和许鞍华,但7个人风格各异,太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