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偶尔,一个大导用一个怀旧故事和怀旧情结来怀旧胶片。
我们已经很久不用胶片了。
但是这样一个短片,是适合胶片的,并不是必要用,但是胶片的影像效果会和短片的精神产生某种默契。
胶片成像,增加颗粒,降低清晰,光线温煦。
拍什么都有慵懒调调。
不论怎么说,都像是与你有距离。
好像你在看一段自己的家庭影像。
你熟悉这里面的一切,但是当你熟悉起来,你就注定要陌生了。
为什么说一下特点和内在精神投契了呢?
他年少时和成年男人的暧昧,他与现在的男朋友的爱,他的朋友和返回故乡的事情都是变成了树立导演的顺水追忆。
他主动用胶片把这一切模糊掉,颗粒影像变成一段往事道来,再涕泗横流的出柜对谈在晚风和溪流里也是轻描淡写了。
最让我动容的镜头,是导演把镜头推近爸爸的脸,爸爸看看相机,看看镜子,嘴角皱皱,并不自然,甚至有点窘迫。
他不知道他的秘密,不过寡言的他不知道他很多的秘密。
在爸爸的眼睛里,我感觉到一种停滞,那并不是因为比起导演年纪变大的悲哀感。
爸爸有他的理念,有他的哲学。
我们年轻,知道他有他的理念,却不知道那是什么理念。
爸爸妈妈是相似的,那些光宗耀祖的传统报恩思维,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占领了他们的认知。
我们都有自己的思维,彼此不同。
但是我们永远也参不透对方为什么会那样想,那么做。
我们的隔绝是永远的,那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条疤痕。
冠名为爱和责任的纽带把我们牢牢绑缚起来时,在未来某一天,一些因素介入,也会感受到作为爱的温热对立面的痛苦。
曾经二十五岁的男人,现在二十五岁的自己。
犹如镜像一般,在无任何解释的无声的画面里,镜像一般的联系就产生了。
因为二十五岁那个男人,他的取向开始暴露。
在他二十五岁时,他彻底说出了他的取向。
导演私己的故事里仿佛有一种机缘的感召,但他最大的慈悲就是说出“我们都是孩子。
”这句话看似有点强说愁,实际最有味道。
“孩子”是一个借口,一个投机取巧的概念,我们中国人最会用孩子作为一个理由来消解矛盾。
面对出柜和母亲懊悔不迭又无可奈何的哭音里,在他回到故乡这一系列串联起过往和如今的诗意影像里,他选择了我们都是孩子做结尾,这是他想做的,也是能做的。
面对完全无解的结构困境。
当我们都回归孩子的状态,或许可以一起望向对方的眼睛,不会有躲闪和窘迫。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望的媒介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意味着眼睛是直露的,难以掩饰的,眼睛的望给了我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可是正是这种交流,把一切不明就里的不安和尴尬都露出来。
导演想知道答案,Will you look at me?当我望向你,我的眼睛里还是孩子一样的呆和纯。
我怕看到你的暗淡和失望。
如果你暗淡失望了,会不会不再望向我?
需要注意的是,导演的表达是纯真自然的,导演挖掘潜在诗意的能力很强,他不借助强叙事和视听堆砌,用闲散的笔调和犹如炉边对谈的声音让视听彻底流动起来。
不过,凡事再多想一点点。
不得不说,导演依旧是偏向于精英的,他有才华,多思且文艺调调满满。
得到了酷儿棕榈,然而最后什么所谓自洽和和解都没有。
不过海外求学和国际获奖总归是宝贵际遇,或许那个无解的困局可以为此稍微抚平,但是在实际里,没有8mm胶片的世界,暴露在我们眼前的三亿像素的世界,另外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却暗怀“不正常”的性向,正常的生活也会变得平庸有罪,因为那些人甚至没有可以和“不正常”相互平衡的砝码。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有多少的结果是我不敢,不愿面对的失望眼神呢?
他用电影公开了,却无法变成鼓舞。
这是他的故事,也只是他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久久不知道如何开口,我在回忆,回忆我的出柜经历。
我发现我的性取向大概也是在初中。
同班男同学激烈的讨论他们看的本子,可我似乎对他们的讨论并不感兴趣,在这激烈的青春躁动下我似乎无动于衷。
这一切一直到我一个女性朋友的一句话——你好受啊。
当时的我身材偏瘦,我并没有多想,可她补充了一句——攻受的受。
我好奇的向她追问,她却不愿意多说,只是神秘的告诉我,你去搜搜就知道了。
我搜过了,我也大概明白了什么。
那年是15年,刚好是贴吧火热的时候。
在贴吧里,你什么都能看到,那大概就是我的性启蒙教育。
我把它当做一个秘密留在心里,因为我明白我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我不知道这样的我他们是否能够接纳。
这个秘密我在心里藏了三年,初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会用网络偷偷的看,悄悄的了解,把观看记录删掉,我没有告诉任何人。
等我走进高中校园的那一刻,我有了一些改变,这个秘密我在心里保存了太久,我觉得很累很累,我有一种冲动,我想告诉别人。
在文理分班前,我班上有一个和我玩的好的男生,我有一种感觉,他是我的同类,我告诉他了,而他也大方告诉我他也是,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轻松。
后来文理分班,我选择了文科,班上大部分都是女生,我感觉我更轻松了,我有个玩的很好的女生,她是个直女,甚至有些崆峒的那种,可我还是选择告诉了她,因为对于我来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想瞒着她。
她知道了后很惊讶,她没有在说话,我也不敢开口,一直到放学她走到我的身边,和平常一样跟我一起放学,走在半路上她突然跟我说:“我一直很讨厌死gay,可是你除外”。
我楞了一下,嗯了一声,一直克制着我的眼泪。
我算是比较晚熟的,初中一直以来没有对谁有过心动。
但到了高中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喜欢的男生,我知道他是直男,我也从来没有奢望过。
我只是把他作为我的一个奋斗的目标,他成绩很好,长相英俊,我只会把这份喜欢藏在心里,等待淡去的那一天。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里面会记录我的一些秘密,写完一本就扔掉,不会让任何人看到。
日记我一直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
我把他也写进了日记里,把一张书签留在那一页。
有一天,我妈突然说她要把我的书包拿去洗掉,要把我的书拿出来,我随口应到。
可我突然想到了那本日记,我就说还是我自己来整理吧,结果我刚走出来,发现我妈刚好打开那本日记,开着的刚好是书签那页,我突然就慌了神。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知道我妈不是故意的,她如果真的这是我的日记就一定不会翻开。
她肯定只是把它当做我的笔记,想要检查一下我的学习,可是她还是看到了。
我的记录很明显,我一直在上面称他为那个男生。
我有向我妈主动坦白主动承认的冲动,可我有不敢。
我的内心或许还存在侥幸心理,我不知道她看见了多少,或许只是刚刚打开呢。
自那以后,我妈也没有提起日记,可她似乎全知道了,她会有时突然在我的面前提起txl相关的话题。
有一天我坐在我爸车上,我妈正在指责我爸晚上回家太晚,她突然对我爸说:一群人天天在一块鬼混,这日子还不如你和你那些朋友过得了,搞txl又不是不行。
我在旁边听愣住了。
我爸在哪说:在孩子面前乱说啥呢。
还有一次,她和我谈到她一个单身的男性朋友,她说:跟他介绍那么多那么好的对象他都不要,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又不是纯粹的独身主义,下次实在不行跟他介绍男的算了。
她是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跟我说的。
其实我明白了,我了解她,她说这些不是接受,而是希望我主动告诉她。
我没有这个勇气,可我想到了小学时候我和她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在我的记忆里尘封了很久,但它给了我勇气。
当时丁克族热度很高,许多人在讨论,我妈妈有一次和我爸提起这个话题,我问我妈妈丁克是什么,我妈告诉我丁克就是结婚不要小孩,我妈还开玩笑说,早知道当丁克算了,养小孩这么累。
然后她很严肃告诉我,以后结婚一定要慎重考虑,就算不要小孩也行,又不是非要传宗接代。
当我想起这段话时,我便下定决心告诉她。
告诉她是在一个下午,我很寻常的和她在聊天,聊着聊着我突然就觉得该告诉她了。
我突然说,我是gay。
我妈突然就安静了,沉默了一下说:这可不是乱说的。
我很认真的告诉她,我不是在乱说,我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说的。
在我和妈妈说着话的时候,我爸正在隔壁床上玩手机,可我明显感觉到他安静了。
我妈妈听完我的话后,大概是突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真正的承认这一切,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她说现在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这些应该等你大学了再考虑。
说着说着又谈到了如今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人不会接受这个群体,会有许多人会议论我。
她又说你需要变得很优秀,只有你足够优秀别人才不会对你议论纷纷了。
谈到最后我妈妈几乎要哭出来央求我说:现在不要考虑这些好吗,你现在应该没有男朋友吧。
我说没有,目前也不会谈。
她明显松了一口气,说:如果到大学你还是想谈男朋友,那就随你吧。
我知道她其实还在希望着我能喜欢一个女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无论她对别人如何开明,可确定自己儿子是的时候,她还是会接受不了。
后来我食言了,我在高三谈过一个男朋友,然后几个月后就分手了。
再后来我读大学了,她会在各种时候提起结婚生子的事,每次她提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我只能沉默。
有一次家庭聚餐,谈到了哥哥张国荣,我叔叔突然说:他不是个txl吗。
我小姨生气的回复到:txl怎么了,txl就不是人吗?
我叔叔不敢再说话,在他们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发现妈妈正在偷偷看我。
我知道我妈妈记得那段出柜谈话,可她从内心还是希望我能结婚生子,她所谓的接受是虚幻的,是为了安慰我顾及我的情绪说的,作为妈妈,她终究还是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是个txl。
我不忍心打破她的希望,可我知道我终究是无法按她希望的去做。
我突然觉得第一次出柜反而不难,告诉她和说服她是两回事,我真的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谢谢能看完的朋友,我叨叨了一大堆废话,虽然我妈妈目前还没有接受,但我会继续坚持,我知道她足够爱我,她一定会妥协。
虽然我知道我在利用她的爱,但我只能如此。
取自黄树立微博当看到这部片子的结尾,导演黄树立的妈妈说,“你小时候对我那么好,那么乖,那么听话,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然后他们两个都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时,我也忍不住唰一下流下了眼泪。
这位温州瑞安的年轻导演,在戛纳,获得了一个叫酷儿短片金棕榈奖的奖。
听起来就是一个比较酷比较年轻的奖项,但他做的事情,比这个更酷。
他的妈妈,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同性恋,但一直瞒着他爸爸以及其他人。
她曾去北京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在他的出租屋住了几天。
那里还有被他称为“室友”的男朋友,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室友那几天睡在沙发上,所以妈妈默不作声地看在眼里,更加确定了儿子这层身份的事实。
她找不到人去讲这个事,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同性恋是不正常的,是羞于启齿的,是给家里丢脸的。
更不要说她生活在温州,这个以闲谈散讲闻名的自封“文明城市”的地方,要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被人发现了,是要被人端起来讲,讲上好几年的。
到那时,她的背都挺不直,头也抬不起了。
但她的儿子,这个在她说着“每个人都要结婚找工作”的时候反驳道“我看到那些女的都硬不起来怎么办”的儿子,把他们这些直白、真诚、悄悄摸摸甚至有些粗鄙的对话都录了下来,剪成了电影,还获得了国际大奖。
这下,不仅他的爸爸知道了,整个村整个市整个省都知道了,她的儿子是一个同性恋。
黄树立,这个来自温州瑞安的年轻人,在法国戛纳,用一部电影,向所有人出柜了。
他的身上有一种温州年轻人常见的自信,但他要更酷一点。
他拍妈妈浇花,拍爸爸游泳,拍斑驳的光影,拍行驶的各种车,拍家乡的房子树跟天空。
然后把不知道是讲好了录下来的还是偷偷录下来的对话插入到他的片子里。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人跟他的妈妈关于他的身份的讨论。
像通常年轻人们做出决定时的坚决和无所谓一样,他觉得自己是同性恋很正常,并不需要遮遮掩掩。
他初中时就跟25岁的男人写信,他出国读了书,他在北京跟前男友同居了四年,然后前男友又要出国读书。
然后他就到了25岁的年纪,成了当年25岁男人的样子。
但是妈妈,这位年轻时有着美丽侧脸的妈妈,一直认为他是遭遇了什么事情才变成现在这副样子,她印象里的儿子是「那么好,那么乖,那么听话的」,她花了这么多精力金钱去培养他,最后他变成了一个她不认识的人,也不工作,也不结婚,她觉得是自己把他逼成了这样子,是自己给了他太大压力,她现在很后悔。
直到短片的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出“和解”的迹象。
我们只看到妈妈跟儿子肆无忌惮地释放了情绪,把一直想说的没说出来的都说了。
在山间的水中拍摄完父母一起蛙泳后,短片最后的镜头落在了人群里的妈妈,她寻找并看到了黄树立,她穿越车流望向了他,笑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模糊。
可能她还是没法释然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在她的心里,她唯一的儿子应该还是好的,听话的,乖的。
这可能是她作为温州中年妇女的宿命和矛盾。
当我第一次和我妈妈说,我有朋友是同性恋时,她连用了“窝落落”“啧啧啧”“肮脏相”等不同程度的词语来表达她的惊讶。
但后来,在我越来越多谈及同性恋的朋友,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朋友之后,她的态度逐渐平和了,她会关心地问那个朋友最近怎么样,或者顺着我说的再多聊几句。
我不知道她是否接受了这一群体存在的必然性,我也不知道她是否有了一种反正我儿子不是同性恋的事不关己的轻松,但至少她表现出来的,已经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准,胜过了大多数中年妇女。
在这个连性教育都没有普及好的社会,让中年妇女去接受同性恋这一层身份,本身就是跳步运动,但说出来至少是没有错的,说出来并加以讨论更是有必要的。
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人生并不是一个模版”——孩子“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那样呢” ——母亲“因为那不是我”——孩子“我和你爸花那么多钱打造出来的,是这个样子,我都不敢想,越想越疯,我跟你爷爷怎么说,跟你舅舅,大姨怎么说,别人该工作的工作,该结婚的结婚,你哪里做到了?
”——母亲“所以你就像我依照着你的期望活着?
”——孩子“那也是正常的,你的人生才是正常的,才是有希望的”——母亲“那我的人生对我来说有希望?
”——孩子“你有什么希望?
”——母亲“过得开心”——孩子“所以你开心,你走的不是一个正常人的道路,你想想我养你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你什么都没有吗?
中国的社会就是这样吗,我真的生出怪物来。
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啊……(哭声)那么听话的小孩子,我后悔了,我做了什么,都是我的错,这么乖的孩子。
”“你没有错”(哭声)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不想让我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
when I look at me,It's me. A child who keep searching.——director Shuli Huang这部电影,它独特之处在于,孩子与家庭有有联系,孩子无法独立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又没有妥协,因为他没有资本去生活,短片里的很多独白显得矛盾,但依然不影响整部影片传达的八零后孩子的母亲的思想与新时代的碰撞,八毫米胶片拍摄出来的朦胧感与颗粒感觉太过于真实了,其实也就是那一代的母亲正在被淡忘,回家看看母亲吧,不管你有多恨她,记得看看她,别怪她,她其实背负了太多太多。
#第七十五届戛纳电影节酷儿金棕榈最佳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中国大陆)
在教室看的时候是很无聊的,画质又渣,话又听不清楚。
回来在电脑上找了字幕版,改掉了我对它闷骚的印象。
这是一部典型为文本而配画面的影片。
开头破碎的画面同样参与叙述,“Unbeliever”评论说,“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最宝贵的冲突场景也是最难纪录的,因此只有偷情般的录音得以存续,而后补录日常的素材,用文本串联出情节。
无可奈何而为之。
我讨厌文艺片,因为我看不懂,但又无法舍离它。
幸运的是,这部影片尚且通俗,且与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因而能看懂。
私人化的表达和碎片化的叙事似乎为主流文艺界所青睐?
不然我无法解释它为什么会获得戛纳奖项。
我接触着上个世纪的叙述方式,听着他们吹嘘这多么经典,可是我感到间离和落伍,我觉得我需要接触一些更当下的东西。
对母亲的爱和个人解放的追求绵缠在一起,是两代人和社会的割裂,是所谓“转型期的痛”,“中国的社会就是这样子”“就是光宗耀祖”,陈旧的观念束缚着所有的当局者,“你没做错”,可黄树立和母亲都在哭泣,错误在哪里呢?
“你怎么变成这样子”,在内觉里,叙说者成了我的母亲,她沉默的脸上有了话语,“沸腾的沉默”,也是十字架下的沉默。
长久的规训下我已失语(努力恢复ing……),失却了表达情感心绪的能力,言辞浅薄,姑妄观之。
离开了8mm胶片,换任何一种介质,本片的成功都会大打折扣。
8mm充满了瑕疵,它的成像宽度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因为是胶片,它的厚度是数字摄影机记录下来的0和1的信号无可比拟的,这种厚度给予了本片一种回忆的质感,而回忆的特征,本身又和8mm的偏色、划痕、欠曝、虚焦、与晃动这些特质极其吻合。
8mm摄影机通常都是是没有录音轨的,但本片的声音中同样充满了厚度,灵动的配乐、导演的独白、被放大的环境音、还有同母亲的对谈,不单调也不繁杂,都是点睛之笔。
在片中,镜头几乎都顶到了最长焦端,这种超长焦会把三维世界压缩得特别平面,有几个镜头甚至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感,城市的街景好像玩具搭建一般。
同时,长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能将次要元素卡在画框之外,直视人和物本体,这种特性在单个镜头中也许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导演的蒙太奇处理后,上下镜头的联系,镜头与画外音的互文,让这些看似随手拍的生活一瞥,串联出了流淌的诗意。
长焦镜头另外的一个特质就是窥视感,这种特质和本片的题眼不谋而合——被长焦镜头反复凝视的对象是母亲,但母亲却无法正视自己的孩子,无法接受他同性恋的身份。
我相信,许多不是同性恋,但无法达到父母对自己期望的观众,一定也会明白那样的感受,就算穿行在星球的另一端,偶尔我们脑中也会划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我的父母看到我这样,会不会很骄傲/失望。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搭起了最后一块积木,第一次成功地骑着自行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回头看看,父母是不是还在那里,欣慰地看着我。
在本片的结尾,母亲在走过斑马线前左右四顾,终于看到了躲得远远的,玩弄着8mm相机的孩子,妈妈被孩子的恶作剧逗笑了那一刻,两人好像都回到了“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抛开了所有社会、父亲、爷爷奶奶、舅舅姨妈、同事好友的目光,这一刻,妈妈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我。
和爸爸吵架时我总是不敢面对他的眼睛大多数争吵都是在我的闷不吭声中结束的眼泪就跟断线的珠子憋也憋不住爸爸望向我的时候,我也会望向爸爸么?
爸爸望向爷爷的时候,爷爷也会望向爸爸么?
这部电影短片只有20min,但我看了两次才真正看完,也是我第一次看短片。
初看时,静静流淌的画面,平静的语气,只觉得闷,没过几分钟就关掉了。
不知怎的,又打开了,并且完整地看完。
导演是黄树立。
影片讲述了儿子告诉妈妈自己是同性恋的一系列对话,采用声画分离的方式,带着观众看到了一家人平凡亲切的生活,听到了母子拉扯矛盾的心。
在走路的时候,在坐车的时候,我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于是导演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娓娓道来中,像身边的朋友,跟你聊着近况。
平静的语调下,是自己无数撕扯、汹涌波涛的心。
她是被光点缀的影片,窗户玻璃反射的光、透过树叶被风吹散的光,水面上星星点点,是断断续续的回忆里渗进来的光。
追逐着风铃般的背景音乐,这本日记不断被追溯、窥探。
多么多么稀疏又平凡的日常啊!
爱人睡觉时微张的嘴父亲熟睡时胸腔有规律的一起一伏母亲切螃蟹时刀落在菜板的瞬间多么多么亲切可爱的生活啊!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呀!
14min20s后,一声壶水煮沸的鸣叫,和妈妈的对话猛地撕开一道口子,所有的挣扎与不解一下子暴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我自虐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有什么错?
喜欢同性追寻自我有什么错?
妈妈有什么错?
儿子有什么错?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母亲对平凡的儿子的普通期盼!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孩子对本真自我的探寻与拥抱!
他们都没有错。
短短20分钟影片里,儿子手持摄影不止一次地望向妈妈,只是作为儿子望向母亲那样。
结尾,那段熟悉的风铃声再一次响起,我去百度了一下,风铃的寓意是“思念”和“喜欢”。
风吹进来,叮当作响,一切都会流走。
但,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会望向我。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
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
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
“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
”“你没有做错什么?
”着实令人动容。
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
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
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
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
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
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
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第一次写长评。
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
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
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
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
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
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
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
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
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看完片子,再看完评论,我真的沉默了。我相信创作初衷肯定是真诚的,真诚的私人影像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评论区的虚伪。该肯定的值得肯定,但如此单薄的内容和形式让各位评论家们说得这么“高”,无异于捧杀。
被页面的几个图片“震惊”了,于时下载下来看了一下,确实垃圾,建议作者丢掉弱智的文字,然后琢磨琢磨怎么设计声音,配上已有的摄影能力,逼格能再上一层楼,不过注定是言之无物了
青春疼痛文學/故作憂傷/略微無病呻吟/昂貴精緻但過半與敘事毫無關係的鏡頭/初中小女生日記/「新概念」作文體/QQ空間說說集合…加一星給母親真誠的愛。
窒息般的真实。
影片很美,文本倒不如他的获奖感言。当用一些身份符号介绍朋友时,当用一些漂浮的文字注解影像时,只觉得很遥远而不真切。唯有妈妈的悲恸是真实的,可是作者本人在哪里。
B站up主水平的旁白,画面酷爱捕捉风的形状,背景音细节处理很好,但故事整体还是私人化的故事,中国万万千千的同性恋都听到过的对话,没什么新意。
3.3星。片子有灵气,有情绪,但我看不到该有的故事,总觉得还可以再好一点。
声画不同步为一大亮点,母亲悲情的哭声从街头巷尾的热气中传来,或者是骑车掠过街巷,画面渐渐流动成彩色的虚焦,控诉声和温柔的对白在此时缓缓释出。母子二人在不可避免也无法解决的终极矛盾面前相对痛哭,却始终没有眼神的交汇,“哭声在画外”的处理在此有奇效,无法实现"shall we talk",且这样的悲苦亦无第三者见证,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在旁人眼中只是转瞬即逝的画面。影片私人化的程度很高,用松散的外表包裹紧实的内核,形式与内容间有分寸得当的张力。
很感人,因为自己正处在对未来没有期望,又想竭力逃离过去的阶段,对家庭和社会我都没有信心,不知道怎么能怎么办,也没有勇气坚持自己想做的,没有计划,没有行动,也没有结果,真是太痛苦了。
沉溺于看似细腻的“影像质感”“诗意”的vlog而非电影。音画思维混乱,念白对话和手持摄影没能建立任何有机联系…插入的政治标语暴露的直白意图甚至有些搞笑。并不怀疑作者的真诚,但影像欠缺更深层次的组织,也欠缺和观众产生更深层对话的可能 @2022-08-22 18:57:53
也许暂时还需要藏在摄影机背后,但小螃蟹依旧决定勇敢地循着羊水的暖流洄游。
越想越厌恶这种片子,决定改个评分。录音是在拍摄之前录的,片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录音「立场先行」的创作,我讨厌立场先行,也讨厌这种「创作」。纪录片不应该是这样的。另外,这片子和二舅视频有本质区别吗?
胶片和摄影救了很多,呓语编织也不算太自溺,不忍逼视的抱头痛哭就采用声画分离其实也很温柔(我比较反对认为此种处理是逃避的说法),导演是真的蛮可爱吧。不过不要太难过惹大家,哭完收拾一下心情,这样的事情还要继续一直面对呢
中文名和英文名连在一起看 蛮有意思的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爸爸知道了这个秘密,他没有试图改变我,他好像试探性地告诉过妈妈,但是他及时停止了。我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胶片好美~
开始感觉完全就是Vlog,差不多三分之一处愈发确信这还是私影像。界限或许就是单纯纪录所见热闹和带有强烈个人表的区别。但经常也非常反感沉溺于个人表达的私影像,后来发现是表达水平高低和接受时刻不同所导致。这部从少年到青年的10年寻觅,表达得清晰真挚,影像也舒服。但是再一层,也非常害怕那些“真挚”,向内挖自己干嘛,偷着乐差不多就得了嘛。
超8摄影机拍出的胶片为私影像增添了很多时光的味道,可是作为观众,终究获得的是对他人私密生活窥探的趣味,还是与主人公那言语间所流露心事的共情。声画分离,温润如诗。质感是好的,这是导演的艺术品味与直觉的展现。而作为私影像,对于创作者本人的价值也要更多。但必须承认的是,在中国本土的青年作者里,拥有优秀艺术直觉与品味的并不缺乏,缺乏的往往多是去表达关于人,关于文明,关于时代,关于生命更深刻的东西。那是如今世界在慢慢遗忘的,那是如今世界创作的共同悲哀。
就安妮宝贝的文本混Lana Del Rey的影像那味儿,所有触动的点都来自于这份录音素材的过于真实,像在蘸血画梅,感受到了导演的纤细和残忍。
与母亲的对话,但滤镜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