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过日子就不是爱和不爱 年轻的时候总是心高气傲 那个纯朴的卖鱼男人 没有那么丰富的表现感情 关爱可能只是多夹一块鱼肉 当知道李莉得病时 虽然没有表现大悲 从无神呆滞的眼神也能看出一丝震惊恍惚 第二天还和顾客吵了架 他没有能力束缚李莉 只有放开 送上火车让李莉去北京散心 去火凤凰跳舞在外面蹲坑等待 看着李莉抽烟 直至李莉进屋 他上前一步眺望远处 默默守候是他一直没有改变的底线 毕淑敏说“年青时的恋人是不宜相逢的”那个李莉十年前爱的轰轰烈烈的赵鲁寒还是会在印染机器旁打着厚重的盹儿 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重逢 互相没有收到一封信 总好过一个人抛弃另外一个人 他无力改变现在 他不能抛下大脑糊涂的妻子和自己的女儿 往事 连化了白骨都不如 若要真仔细琢磨 影子都没有 赵重新翻出手风琴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 也只是悼念 悼念 就是妥协李莉这样的女人敢爱敢恨从来都是好胜的 这样一个女人不甘生活 没和爱人共度一生 觉得一辈子没有过好 半辈子没看上老胡 可也将就 也为生活一心一意 供孩子 省吃俭用 没想过偷人下作勾当她美丽 骄傲 躺在火车轨道上 最后没敢 能想像出那种绝望苟活的感觉 她没和赵鲁寒透露自己生病的事儿问清就走了 她那么倔强坚强 回来了 生活还要生活 卖鱼钢琴课唱苏联歌曲工厂倒闭 李莉病情不断恶化 化疗没有起到作用 医生也说放弃治疗是明智选择 生命也就进入倒计时 在这一年的结尾 新一年的开启 不动声色的老胡毅然卖了房子 到李莉急救时不住握紧老胡的手 借助呼吸机延续多一秒的生命 到半夜醒来支撑身体下床 抚摸老胡疲惫的头发 走到窗前看热闹又悲伤的烟花 原来人最不能拒绝的就是亲情 就是这份默默付出 少言寡语的浓浓的关爱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很平淡的故事,浓缩了西安纺织城的部分生活现实。
演员本色,除余男外演技都一般,尤其那个大夫忒紧张了,念台词时一个劲儿吃螺丝,显得很业余。
不知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画面中有带“Beijing 2008”标志的汉斯干啤的同时,舞厅、街道又那么破旧,一点不像近几年的西安哦。
东郊人的好勇斗狠,在李丽老公身上倒是可见一斑。
剧情方面,李丽的信,私以为是被赵鲁寒的女徒弟(即他现在的老婆)给扣了;不过导演没有公布答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想象空间。
结尾李丽的“复活”和漫天的烟花,也许只是导演的一点仁慈。
我们知道的,死去的,回不来。
现实中幸与不幸都要活,怎么活?
这是个问题。
《纺织姑娘》。
6分。
王全安编剧、导演,余男主演作品。
看了几部王全安的作品,撇开私德不谈,他的作品,真的没有一部打动过我。
作为60后一代导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沉沉的暮气,这和70后的贾樟柯截然不同,贾科长的审美明显高级了许多。
但真心话,余男实在是比赵涛更好的演员。
《纺织姑娘》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自我的故事。
余男饰演的纺织厂妹李丽被查出患有血癌,以她俩口子的收入这是必死之症,医生说活不过半年。
于是李丽毅然决然决定在死之前再去寻找一下爱情,找一下当年的初恋问清楚为何当年失联?
没想到原因也简单,初恋当年根本没收到她的来信,一封都没有。
两人无交而散。
这个故事毫无动人之处,它既没有表达时代的缩影,也没有表达爱情的曲折,它甚至也没有表达女性的抗争,它全篇都是“自我”。
和那个年代不知为何成名的导演一样,都非常莫名自我。
十分真诚的一个故事,纺织城,一个特殊的地方。
偌大的厂房成千的机器,李丽轻车熟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多看不出谁的是谁的的一堆茶缸中取下自己的,耳朵里塞上棉球,开始了一天按部就班的例行工作,日复一日循环固定如外出觅食的工蜂工蚁般已然麻木,仿佛对所有的事情都接受,却又很排斥,似乎一直在想,又什么都没想,这是李丽的现实,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她们青春不再,肌肉松弛,互相面对却是毫无遮掩和一丝扭捏,因为这也不过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幕,因为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自然又真实。
李丽被查出身患绝症,于是瞒着丈夫去北京寻找初恋,了却最后的心愿,李丽问他为何当年一去杳无音信,自己写下的百多封信一句回音都没有;男友却也震惊,自己一封信都没收到过。
两人一起去北戴河看了海,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
第二天李丽不告而别,跑去卧了轨,铁路工人赶来阻止,她跑着跑着就笑了,也许是不再害怕活着,也许是想做的都做了,什么也不需要在乎了。
回到家,自己不爱的木讷的丈夫始终深沉的爱着自己,倾家荡产为她治疗。
抵抗和不甘的心让她忽视了身边的爱,临死前,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看完电影,想起当年下岗潮时的歌曲“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 和这首煽情的励志歌曲相比,这个电影好像才是真实的声音。
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未来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吗?
人生就像烟火,亮过了,就熄灭,那些光亮,就是一点点情感的过程,让人真实。
突然触动我的,是女澡堂里赤裸的女人们。
电影扒光了她们的衣裳,就像扒光了生活的衣裳,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活生生的身体,活生生的人。
电影也以人为隐喻,反映那个年代的人们,社会好像得了癌症,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在,人们赤裸裸的,找不到身份认同,就像死了一样,又不想就这样死去。
下岗的人们努力挣扎,等待着注定到来的死亡。
当让过去死去了,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新的生命就会醒来。
纺织厂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父母长大的地方 祖母外祖母奉献出青春的地方 用兄弟的话说 我是根红苗正的一厂人陕西导演 西安拍摄 陕西方言 一切给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取景在西安纺织厂 没有来咸阳 开始还传说回来一厂拍影片开始让我很兴奋 熟悉的场景 一厂没破产前 每晚风轮电视台会播放企业新闻 余男的工作性质应该是织布工 如果我没有看错 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是上个世纪初期成立的纺织厂 经历了共和国的最初岁月 为GDP之类的贡献巨大 厂房 澡堂 下班 勾起很多回忆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 让这类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那个年代也就结束了影片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我很熟悉 双方都在纺织厂上班 家里给孩子无限期望 每个月累死累活那点工资 家里不算富裕 但也平淡的温暖 不敢遇见个大事 买房 看病 会要了纺织厂工人的命 前几天看凤凰的节目 鞍山的煤矿企业倒闭 当年的国有大企业 说没就没了 工人对企业不舍 他们的青春 闾丘说 也许 在我们政府有能力的时候 可以给这些社会大发展下的牺牲的人的利益 做个补偿之后的故事 跟纺织厂并无多大关系 有关爱情 婚姻 有多少人是只为结婚而结婚 为的只是有个依靠 有个家 有个孩子 他们叫 过日子 这里 感情的成分不必太多 爱情是奢侈品 但我觉得 很失败 整个影片 细节并不是很好 突出 吸引我的 只是“纺织”二字 没有看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一个女工的命运 PS 余男的妆扮 部分有些时髦了 纺织厂的女工 是没有那么多心思很资金去打扮的
王全安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一员,应该说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
不过这种成就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和贾樟柯、王小帅等人的遭遇差大多相似,王全安的作品在国内大多不受待见,如果“以票房论英雄”的话,那他几乎也是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了。
不过,第六代的这些导演的充足底气就在于所谓的“国际声望”,贾樟柯、王小帅,还有王全安都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望,他们的作品也大多备受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的关注。
就王全安而言,自《月食》《惊蛰》开始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而一部《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以来,更让他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就这一部《纺织姑娘》而言,这部早在2008年就公映的影片在当时国内颇有些默默无闻的意思,可是在国际上,本片获得了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恰恰又是王全安作品“墙外香”的又一体现。
一个细节是,这部影片拍摄了仅仅三个月就宣告杀青,原因就是仅仅为了赶上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的评选,甚至送审时后期制作还未完全完成,仅仅制作了一个DVD参赛了事。
这件事情也足以证明国际电影节对于第六代导演的吸引力和依赖程度。
应该说,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群体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和第五代的那些大牌导演们纷纷去抢拍“古装大片”不同,第六代导演的目光还是聚集在中国社会的特定的一些阶层和社会现实上。
贾樟柯自不用说,他的近乎纪录片风格的演绎是他获得极高评价的基础所在,而王小帅、张扬等人也是都喜欢以社会现实的表达来诠释自己的关注点。
而这一部《纺织姑娘》同样是如此,它是导演王全安继2006年《图雅的婚事》一举夺得金熊奖之后,又一部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表现特定群体生存状态的又一部现实色彩极浓的电影。
该片讲述处于巨大社会变革中的纺织女工真实生活,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普通而又特定的人群的生活状态,通过他的遭遇包括喜怒哀乐来记录这个社会曾经有过、现在还在具有的一些现实,引发人们对于社会和变迁的思考。
影片中余男饰演的李丽这一角色占据了主导位置,作为棉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员工,经历了国有企业转制、拍卖等等所谓转型带来的种种伤痛,直至下岗待业。
在一定程度上,李丽是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处于任人宰割处境的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而已。
不过由于表达的限制,导演王全安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将镜头给予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矛盾冲突上,只是冷静的表达着这一个个人乃至家庭的不幸遭遇,一个突出的点也仅仅在于李丽得了重病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保障上。
当然,影片还是通过一些细节多这一群体表示了同情,一个细节就在于各位丈夫带着自己的妻子去歌舞厅“挣钱”,而自己则在外守候。
这一出镜头彻底将一个群体的末路与困境隐晦的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说,在生存的压力面前,所谓的尊严已经彻底不属于下岗工人拥有,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
不过,大多数时候,王全安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基本不涉及感情的冲突与说教,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自己慢慢去体会。
既然在表达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某些限制,影片还是重点在情感上下足了功夫。
余男饰演的李丽在遭遇工作上的不幸之后,身体上又陷入绝境:她得了不治之症,剩余的生命有限了。
在这种命运的打击下,她的选择就成为影片最让人关注的发展。
在尝试着“放纵自己”以失败告终之后,李丽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人性中最本质的一个环节:感情的释放和安宁上来。
她接着旅游的名义到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其实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心底的安静,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当年的困惑解开,寻求生命结束之前的一丝安慰。
在这一方面,影片还是将人在、生命中最后时刻最为关注也最重要的东西呈现给了观众,尤其是在这种生命即将逝去的背景下,这种对于感情的重点的表达更让人不胜嘘唏。
应该说,李丽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的时光,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勇敢地去寻求,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勇气那么简单了,而更多的是一种绝望和无助下的寻求在内。
而这种无助与绝望,才最让人动容。
最终,李丽选择不辞而别,离开了这种她曾经深爱过、现在可能也爱着的男人,虽然他们这些年过的都是不那么幸福。
这种诀别,也是李丽彻底的与自己的一切告别。
在感情上放下了最终的负累,也就可以静静地离开了。
回到自己的家中,丈夫卖掉了仅有的房子为她治病,其实也在证明着对她的留恋。
在这方面,影片可以说是冷静到几乎没有多少煽情的细节,这种丈夫与妻子孩子的感情也仅仅是被当做一种在困境中的弱者相互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温情来对待,更多的也属于人性的一种本能和善良。
唯一意外的是王全安在结尾处为这部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安排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尾:已经告别的李丽站在窗前,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除夕夜晚。
这个结局,无形中使得影片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扩大了。
应该说,影片延续了第六代导演的一贯冷静与写实的风格,只是通过细节与故事的脉络来指引观众,引导观众在反思中思考问题。
整部影片,王全安几乎全部采用了实景拍摄,除了李丽到北京会初恋男友一段3天的戏在北京外,整部影片全程在陕西国棉四厂拍摄,使得影片的可信度和真实感大大增强。
这部影片仍旧启用了王全安的“御用”女演员余男来主演,二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合作了四部影片,几乎部部出色。
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他们相互成就彼此,并肩走过艰难与荣誉。
余男外形并不出色,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很多其他女演员不具备的。
在这部《纺织姑娘》里,一个面临职业与生命双重压力、在感情与家庭间徘徊的女性形象,还是被她演绎的极为出色。
作为一部写实色彩极浓的影片,本片还是比较冷静客观的表达了导演的想法。
遗憾的是,由于本片有些仓促,在一些具体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刻画上稍显肤浅,在一些具体的表达上也稍显晦涩。
剧本的不够成熟是导致本片未能实现更高超越的主要原因。
很饱满的情节,王全安的本子越来越好了,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悲天悯人,死亡濒临并没有被滥用,而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契机,讲述着小人物如何看透彻自己的生活。
当然仍旧带着骨子里的宿命调调。
冬游北戴河的设置显得特别有意思,很另类甚至显得有点冷幽默,但是却很恰当,其实满足就那么简单。
看完了电影《纺织姑娘》,感觉真是“无处话凄凉”。
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洗具;在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那是咫尺天涯,是杯具。
西安的环境,配合西安人耿直的性格。
俄罗斯的民歌很好听,弹琴的人在,可惜听歌的人却已走远。。。
心里有爱,生活才会幸福,才会感觉到有希望。
人生苦短,好好走好自己来时的路。
电影拍的不错,感情很细腻的表达出来了。
最近也拿了很多奖,超赞!
近十年前看过王全安导演的《月蚀》和《图雅的婚事》,之后就再没接触过他的电影,这次忽然看到这部上映于2010年的《纺织姑娘》,竟然觉得颇为惊艳。
豆瓣上好多人说电影的剧本没有写好,从情节的流水化日常以及周旋空间的单调上看,这样的说法似乎成立,从两个男性角色的人物设置上看,造成的效果也的确如此,再加上平民老百姓之间清汤寡水式的对白,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只是讲述了一段在你我他的人生经历中,稍显悲情但并无多少沉重的有关个人追挽或者生活意义再现的如烟往事,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我没有给它打出五星的理由。
但打出的那四颗星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想第一颗星是给整部影片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
从画面的角度看,不管是摄影也好,运镜也好,构图也好,还是画面中静与动,空与满,虚与实的分镜头配比,都体现出王全安导演以及摄影师在视觉传达方面具备的那种稳、准、老练,且朴而不拙的上乘修为,具体的例证不再细说。
再谈对声音的处理,整部影片无论是在轰杂的厂房车间,还是在安静的太平间夜晚,人声和机器声都作为一种修辞被至于环境的前景,这既突出了叙事的进展,也勾勒出了这部影片如同呼吸一般舒缓起伏的节奏。
如果说其中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属于急凑,那么另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就属于挽留,从而在描摹和象征的双重层面,替故事主体和叙事主体搭建好了一架可供伸缩来去的介入式的桥梁。
第二颗星则要给余男在部分时刻展露出来的演技以及表演天分。
在“火凤凰”歌舞厅里,在那个会让女孩子开心、放松的搭讪男人在旁边接听电话的“零余”时刻,余男所饰演的角色脸上那丰富而又美丽的表情变化,仿佛是一池清波之上某种轻快旋律的静止,仿佛是情绪被理性中和或者冷却之后,形成在脸颊与鼻梁之间的月光与霓虹,它体现出来的某种纯度让我为之沉醉,为之痴迷。
也许是被阉割掉的语言所替代了的缘故,那里面分明有一种虚构的涡流在空气中内卷。
而这既是电影演员作为影片创作者之一展示给我们的某种表现或者说是表达冲动,也是这部牢牢秉持着现实主义美学基调的影片在结尾处,在女主角死后突然静悄悄地复活,又默默地走向窗口观看除夕烟花的“溢现实”之外,另一个使得故事主体间离于当时的氛围和他者的“内现实”抑或“准现实”,也即这部影片在艺术上的升华所在。
这里面同时带有一种“暂时”和“永恒”在某一陌生境遇下未经谋划,即兴完成一次交割之后的猎奇跟满足,这也是这部影片留在我心目中最美、最珍贵的一个镜头,它使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一些幸福背后存在着的无奈。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当李莉(余男所饰演的角色)和她昔日的情人赵鲁寒在北戴河的海边观光时,被路过的一个韩国游客拍了次合影。
照相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值得体会,那就是与赵鲁寒很自然地从头到尾注视着照相机的镜头相比,李莉在照相过程中显得心事重重且有些尴尬,她的眼睛在不停地躲闪,好像那双眸子是一对扑闪着翅膀的黄叶蝴蝶,在躲夏日里炽热的阳流一样,根本就没有拿眼神的焦点去对照相机镜头的焦点,而这时候负责给两人照相的韩国小伙子已经按下了第一响快门。
后来李莉在西安病房里拿到的那张冲洗出来的照片就是这样。
在这里,导演给了这张照片一个大的特写:赵鲁寒用他那略带羞涩但又不失平和的面部神色“望”着我们,而李莉的眼神和头则都是偏的,又一次间离到当时的场景之外。
这种略带忧郁和不安的间离,似乎是在呼应之前在舞厅里泛出霓虹光彩的那种幸福的间离,但随即余男的表演就把这种间离的情绪拉回到了现实的发生跟前。
随着第二响快门的落下,李莉终于调整好了自己的姿态,配合着照出了一张微笑着的面对照相机镜头的脸。
而这张照片按照逻辑的猜测,最终是寄到了北京工厂的赵鲁寒那里。
相比于给李莉收到的那张照片来了一个大的镜头特写,赵鲁寒收到的这张照片并没有任何一个正面的镜头,照片里面的内容也就呈现不出来。
于是我们最终并没有看到李莉在后一次快门按下之后,凝固在照片上面的微笑和解脱,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在叙事句法和整体艺术升华上面的一个缺失。
如果补充上去的话,有了这样一个照片特写镜头的前后对比呈现,李莉这一角色的主旨调性就会显得更加蕴藉和饱满,同时也能够完成李莉在生活的打击之下几度发生间离,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某种不可挽回的常态的悲哀的塑造,也即普通人对命运的妥协和对人间烟火的依恋。
可惜导演和摄影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颗星和第四颗星分别送给在悠扬的《纺织姑娘》一曲中,旧手风琴一样远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和中国广大而又沉默的产业工人群体。
林子懿 2020年6月28日
对现实的表现挺好的。换作是自己,面对这样的打击,会何去何从,如何面对?
熟悉。
纺织产业的衰败,仰慕苏联时代的终结,微渺人物命运的凋零
我怎么说呢.......场景很熟悉......
并没有什么代表性,年轻的纺织姑娘,你在幻想什么?
就觉得余男在这个里面有点迷人 其他电影都太烦人了
非常好的素材和题材以及时代背景,喜欢李莉与赵鲁寒的戏,镜头的处理显得不是那么完美,手持有些小抖动。余男觉得有一些可惜始终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潜力实力和前途的演员,甚至比巩俐好
冬天的北戴河,看海,文革,徘徊在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档口。上个世纪的标签,还有些初醒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活。但是片子是09年拍的,新片子却俗套又无聊得像上个世纪的电影。另外,方言电影向来不受我待见。
开头的十分钟我就确定了要给四星,可到了李莉生病我觉得影片稍显僵硬呻吟了。纺织女渐散的青春像一个长满青苔的大缸,随意一块石头就可以打破这片波澜不惊。眼下对受生活重创而急需挽救的遗憾,就是条快活地鱼儿骚动犹豫不屑的心。其实结尾结的并不完整,最后该搁置的还是囤于角落,留下的还要继续卖活
余男真是演技派,剧本力道欠佳
有些电影是导演无心无力,有些电影却能看出导演是有心无力。纺织姑娘属于后者。
北方的城镇景象,一直都与破败,萧条,沉闷,抑郁有关,这也是中国导演非常擅长也乐于去营造的概念式群像,在这个已经被既定成规矩的文本上,自是另一半当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图谱,在这之外,你不会有多少惊喜。但是对于我这样曾目睹亲历并正在围观暗流的人来说,格外的身同感受,郁闷非常。
两星半,一部比一部做作,导演没生活。PS:镜头有韩国电影直视感。
太闷了
在兵兵说出卖房子的一瞬间,被感动到了!可是剧情还是平淡了点,其实想给三星半
1王全安不是个好导演2看完电影老公把吉他从落满灰尘的盒子里拿出来,给我弹了一首《花房姑娘》
第六代近期为数不多的佳作,感觉王全安有点介于贾樟柯(早期)的悲悯和娄烨的情绪之间,余男绝对加分不少,虽然我不喜欢《图雅的婚事》,觉得那是一个有点太投机取材的题材。
死之前去见见自己的老情人,说说那些遗憾和不知道的事情,走走看看,再落叶归根,挺好的!
说实话,平淡得可怕的电影,明明是那么千折百回的故事,却以那么平淡的口吻在讲述。余男很瘦,很低调。。。。
差了很多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