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终于在最明媚的时刻照进西边的窗,拂过花朵怒放的黑白照,落在柔和的黄色羊绒被上,就在我身后,那么随意得舒展,用一些美好的字眼跟想法轻轻松松俘虏了我,比如光明,比如希望,比如午后小憩,比如靠着厚厚软软的垫子读一本书。
眼角的泪痕还未干透,我还沉浸在Josh Nash的孤独世界里,这午后的温暖光芒,让人晕眩地如此及时。
《A Beautiful Mind 》在最近又跑进我的视线,是因为bbs上一篇评论,是因为这句话“You are the reason I am.”对有的人来说,生命需要活出自我,需要明白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对有的人来说,永远大写的"I", 却仿佛在嘲笑那永远的孤独。
老天是公平的,它让你想到去追问更多的“为什么”,让你有能力去不断得到答案又寻找问题,让你在那条路上不断追寻,就也让你有可能lost in darkness, 因为未知的光芒太耀眼,会让人盲目,让人看不清楚身在何处,让人忘记了God must be a painter, 不然怎么会让这世界有那么多颜色?
“I'm always believe in numbers, in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 But after a lifetime of such pursuits, I ask, what truly is logic? Who decides reason? 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 the metaphysical, the delusional, and back, 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in my career,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in my life: it'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al reasons can be found. I'm only here tonight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Everything changes, Time Changes, Love changes. 当有一天,跟你一起傻乎乎看星星的人开始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当有一天他说,你离开这里吧,我的确精神有问题,不能保证不会伤害到你,当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顽固得把你排除在外,你知道他爱你或者他曾经爱过你,但他还是无法走出他的孤独世界,你会留下来么?
你爱的人已经不是the man you married, 你也不是a little girl, 你看着他哭泣,你守候,你无助,你承担,你生气,你发光发热,却好像永远做不了他的太阳,你看不到希望,到底是什么,可以让她留下来,告诉他,你和我才是真实的,我们的心才是真实存在的,有的问题,永远没办法用脑子去解决,只能用我们的心去看清一切。
太聪明的人,太习惯依赖自己的头脑,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心在那里跳动。
我想Nash一直爱着他的妻子,在内心深处,只是他 把自己的头脑跟心灵分离开来,让他的爱和他的真理各自运转, 在执著寻找reason的过程中,他总以为自己是孤独的,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的思想和感情从来不能完全被分割。
只是他因某些光芒而盲目, 像顽皮的孩子,只看着那高飞的风筝,却不知已离家越来越远。
Alicia一定是他的天使,虽然她并不懂那些复杂的数字和逻辑。
但我一直都相信,这世界上所有的美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烛光下有着那么多美丽颜色的玻璃球,让人觉得他的心,虽然如孩子般稚嫩顽皮,却又那么真诚和明了,I don't know, I just believe. 我是个很迟钝的小孩,像男主角一样,喜欢反复求证感情是否存在,我们是否还相爱, 直到某天看到有人写,“感情是最奇妙的东西,你相信,它就存在,你不信,它就消逝。
”从那之后,这句话时不时跑出来,在脑海里散散步又转回去, 我并没有全懂,只是像小孩子刚学会说话,时不时念叨两句,没有很当回事,只觉得好像和自己有些关系。
就当爱是那天时地利的迷信,也因为“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无法确定感情是否会变,两个人是否会永远。
数学家没办法用逻辑解决永远,好在画家用感觉和直觉铺好了求婚的门槛,并且用她如海水一般澎湃不息的爱支撑了下去。
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恋爱和婚姻,都有些奇怪吧。
他很怪异,偏偏她可以接受他所有的怪异,因为她就是那样的人吧,I don't know, I just believe. 她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可以感受到他心里的美好,她看不见他眼里的世界,但她坚信感觉和感情,坚信爱是真实存在的,彼此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他一定可以重返现实。
Let's try it tomorrow. 每一个明天都值得期待, 因为放不下心底的柔软,放不下那个人,放不下那个脆弱、孤独却又美好的孩子。
其实,他们是在并肩作战,爱给了他力量和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去面对人性中的黑暗和孤独,去面对已经成瘾的毒药,去面对想象中那个可以满足自己内心需要的世界,而他作战的行为,又给了Alicia坚持的动力, 这世上没有“永动机”, 却可以有爱的循环,延绵不绝。
People changes, Love changes. However,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过去,现在,将来,一切的改变都与你密不可分。
爱让人冲动,让人不安,让人兴奋,让人天翻地覆,让人疲惫不堪。
爱也可以让人安静, 让人思考,让人心安,让人有力量在黑暗里平静入睡,让人跨越人性的卑微和虚荣,有勇气面对平淡,面对真实,捍卫幸福。
爱和感觉,找不到logical reason。
但没有爱和感觉的人,才真正无法体味生命的意义,也无法找寻到所谓的真理——如果这世间存在的话。
Classes will dull your mind.Destroy the potential for authentic creativity. 上课会让你大脑变迟钝,会毁掉富有重大创造性的潜能。
In competitive someone always loses. 激烈的竞争力下总有人要输的。
God must be a painter.Why else would we have so many colors?
上帝一定是个画家,要不然我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I don't believe in luck.But I do believe in assigning value to things. 我不相信运气,但我相信物品所决定的价值。
I don't, I just believe it. 我不能肯定,我只是相信。
Nothing's ever for sure,John.That's the only sure thing I do know. 约翰,没有什么事情是肯定的,这也是唯一我能肯定的事情。
John Forbes Nash Jr.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性别:男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28年6月13日简介 约翰•纳什(JOHN F.NASH)美国人 (1928- )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
他是一个曾经在博弈论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又用生命来博弈的人。
被几何学家Mikhail Gromov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数学家”。
关于1995年纳什在诺贝尔北京论坛的报导他是个木讷的老人,拒绝回答与学术无关的提问,拒绝追星族送上的鲜花,甚至不会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说上几句客套的话。
作为这届诺贝尔北京论坛里最不像明星的经济学家,他却享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
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著名的“纳什均衡”提出者、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
5月31日上午9点30分,当年逾古稀的纳什走进北京工商大学的礼堂时,全场近千名师生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几名学生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但是纳什似乎对眼前的场面无动于衷,他看起来总是在沉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这个身材清癯、头发花白的老人看起来十分平凡,然而他一生的经历却比电影中的情节还要跌宕起伏。
孤独的天才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
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
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
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
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
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
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
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
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
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
1957年,他们结婚了。
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
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
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
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
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
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
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
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
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
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
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
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
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
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
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
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
”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
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
”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
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
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
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
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
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
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
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
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
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还想再看一遍。
特别是当他再看到小女孩的一瞬间,然后冲到车前面,说“她没变老!
”。
就好像Matrix里Neo取下了子弹丢在地上的瞬间。
也只有一个数学家才可以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找到Bug。
看完电影以后,我立刻就奔去买了本博弈论的书。
To Nantas: now I understand "stop existing and start living"忘了以前是谁曾经和我讨论过“A Beautiful Mind”的翻译问题,当时好像大家都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会翻译成“美丽心灵”。
之所以市面上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我想完全是cultral gap造成的。
Mind这个词本来既有头脑的意思,又有心灵的意思,而巧妙的是这部影片本身也讲述了头脑和心灵两方面的事情,也许也是冲着这个词我才会再看完雷普利,莫扎特,撒德之后翻出了这部电影。
再而三的重新如痴如醉之后,心里只剩下这一句话:“去他妈的完美大脑。
”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
他们有的人只会煮手表,有的人放荡酒嗣终死于江心,有的人生活过于不检点导致英年早逝,有的人喜欢把好好的美女虐待的生不若死。。。
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
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
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不妨对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经和后来。
曾经的Nash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
后来的Nash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
这个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只有勤奋塌实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吗?
差远了,这个不是孔子讲的故事,恰恰相反,其实John Nash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
因此,最后Nash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
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Nash头脑的肯定来肯定Nash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因此“美丽心灵”不是“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和有关生活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天才在他天分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缓慢的成长。
也许大部分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说她可怜,说她为Nash付出了太多,从而认为“美丽心灵”这四个字其实说得是Nash夫人,这个虽然说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却也是对此电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较为浅层次的结论。
大多数人没有看出来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他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
但这些都不是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Nash放弃的东西当中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研究兴趣:细心的人们都注意到了Princeton玻璃上原本一个个白色的几何图案已经变成了一个个代数方程。。。
那到底Nash后来在Princeton的图书馆中做什么呢?
就我个人理解,他是用一些垃圾塞满自己贪婪的大脑,从而让那些幻觉无隙可乘。
(这一点从那个叫Toby的学生最最起初的口吻当中可以看出来)。
也许当Nash第一次在大厅里看到那位桌子上放满水笔的科学家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达到了他的水平,不过虽然Nash的头脑达到了,他的心灵却不值得受到如此的赞誉。
因此虽然很难讲John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作风他会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因为已经发疯了),但是我相信导演也非常承认用完美的大脑换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心灵”和“心灵捕手”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后者中的Damon放弃了虚荣去寻找自己的最爱而前者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先做人,后做学术。
”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是总有人曲解它的意思,例如“品行不端就做不好学术”等等,这种解释岂不是完全否定了马奎斯撒德和莫扎特在他们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吗?
因此它不是对孔子学说中迂腐部分的继承就是对天才的妒忌。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你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天才,所以不要让你的艺术和哲学遮掩住你的人性。
因此,如果你也是个天才,你也在20岁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科学的颠峰,但是没有人去欣赏你的理论反而都认为你在发疯,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
去倒杯热茶,写篇影评,浇浇花,灌灌水,然后一边继续从事研究一边默默得等待几十年后你的天分得到学术界得认可。
这就是生活。。。
八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数学系的本科生时,把关于数学家的电影都刷了一遍。
《纳什均衡的实证研究》是我当年的毕业论文选题。
当年为了这个选题,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关于博弈论的论文和书籍,但是论文写的并不出色,缺乏原创思想,大篇幅做的都是一些总结性的工作。
很多人看《美丽心灵》,看到的是爱情故事,是女主对男友事业的支持。
从一个数学系过来人的角度看,我看到的是原创精神。
做文学、音乐之类的创作,当经过大量训练和洗礼,相对而言灵感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数学灵感和数学创作,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个经过大量数学训练的人,想抓取一个解题思路和想法,问题不大。
但是让你把各种现实问题模型化,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踪影,并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问题,或者把各个数学分支结合在一起,开创一门新的数学分支,这些远不是一个量级的难度。
很庆幸,八年前在学完《博弈论》这门数学选修课后,我及时做了总结性的书评和笔记,这让我在后来的这些年里,一直能从一些有趣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跳出博弈论本身,关于纳什均衡的数学表达,这篇影评想探讨一下博弈论带给我的人生哲思。
(关于更严谨的博弈论数学表达,可以参考我八年前写的关于博弈论的书评和笔记)博弈论的精髓在于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带给我这些年的人生启发是——要善于从全局最优解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局部最优解去思考。
常人的思维模式,是在追求个人最优解的前提下,去寻找全局较优解。
纳什均衡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优先去探索全局最优解,在此前提下再寻找个体更优解。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推崇自由市场和“无形的手”,在理性人的假设下,认为“自私自利”的个体,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整个市场也会趋于平衡和得到全局最优解。
这种理想化的假设,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
凯恩斯学派反对经济的自由放任,从有效需求的角度,推演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
这种“国家干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上层阶级的利益,为很多精英主义所不容。
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让这些国家变得更像“社会主义”,庇古、帕累托等人功不可没。
但是Markov模型下的社会阶层转移矩阵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下的社会,经过长期演化,会收敛于一个稳态概率。
简言之,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层是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者,或者民粹主义,也不是一个严格的资本主义者,或者精英主义。
在政治上,关于民粹主义还是精英主义,民主还是专政,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近乎完美的答案——人民拥有选举权,选举出国家领袖之后,就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而不要再干预他们的决策,避免“暴民政权”。
当有些tough的问题,精英阶层也无法决定时,就交给民众,举行公投,避免“暴君政权”。
在经济上,关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其实各个国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走上相同的道路。
我们能改变的不是“均贫富”,而是寻找一种最优的社会阶层转移概率。
通过教育和经济等一系列制度,保持各个阶层稳定比例的同时,让每个阶层都有跳跃到另一个阶层的可能和希望,制造一个中产高于各个阶层比例的纺锤体形状社会结构,同时通过国家福利税收政策,保证富人不会太富,穷人不会太穷。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制度,一个真正的现代理想国。
以上关于经济和政治两个话题的个人观点,可能和博弈论本身的数学表达相差较远,但是在思想上,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从全局最优解出发,比从局部最优解出发,更容易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但也不排除个别情况下,局部最优解即是全局最优解。
”谈完博弈论在数学原创性上的意义,以及其“全局最优解”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思想启发,最后想谈下博弈论对于游戏和生活态度的影响。
多少年前,我尝试过把博弈论用于《英雄联盟》等RPG游戏的研究,但并不太成功。
博弈论没有帮我上王者,我的游戏依然玩的很烂,但这不妨碍我对游戏的热爱。
从早年的冰封王座、国际象棋、三国杀,到后来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文明系列,个人都付出过不少时间。
如果大家感兴趣,下回会出一期关于博弈论、各类游戏以及和生活的关系的相关文章。
(我觉得你们应该兴趣不大)好了,今天关于《美丽心灵》的影评到此结束,本文并没有讨论电影的各种细节,更多的是关于博弈论和近些年的生活感悟,各位看官请轻拍。
如果不是为了周三的博雅课考试,我想我不会关注这样一部电影:美丽心灵。
虽然早就听说这是一部怎样怎样被荣誉光圈环绕的片子:8项奥斯卡提名,夺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
不过单单是它的中文名字就让我失去了兴趣,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平淡无奇单纯讲述人类善良博爱的电影。
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自以为是道歉。
A Beautiful Mind,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思考着是否能够换一种理解。
因为曾经听到有人说所谓的“美丽心灵”旨在赞扬Alicia是多么坚强刚毅,对自己换精神分裂症的丈夫不离不弃,扶持依偎,帮助丈夫战胜病魔,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或许,我以为,这是肤浅与牵强的。
想想看“mind”可解释为“心灵”,亦可理解为“头脑”,如果用来形容John Nash的超出常人的天分,是不是更为贴切?
故事的开始仍是语调平淡的叙述:Princeton,智商超群的大学生们。
我们的主人公,John Nash,和所有初入大学的学子一样,相信自己的天分。
他确实有这样的资格,因为,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有符合天才的所有放浪与随性。
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然而不幸的是,他也有天才所有的弱点:敏感、脆弱、神经质。
他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出人头地。
然而和所有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一样,他只是个惧怕失败的内心虚弱的人。
这么多的渴望其实是一个源头,他内心最深处的欲望的源头,这种欲望如此强烈,如罂粟,让人上瘾,醉生梦死却欲罢不能。
John Nash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Narcissus,爱上的是自己的倒影,而我们的Nash,爱上的是自己的天分。
然而当这种爱被冠以救赎世人的野心的时候,就显出了太多的自私与伟大。
巧妙的是正如他的“博弈论”,同样是研究在个人利益达到最大时,给予团体最大的利益。
荒谬的是,这些所有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或是“最高机密”,或是植入小臂的电子密码器,或是总戴一顶圆帽的Big Brother,他们没有消失过,没有退色过,没有远离过,他们只是,真真切切地,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们根本不存在。
电影中有一段是Nash将手臂划破浑身是血地倚坐墙壁,Rosen医生问他在做什么,我以为他试图自杀,然而他只是说,不见了。
他以为曾经植入体内的高科技电子密码器,它不见了。
Nash的眼神单纯无辜得像个孩子,那时候,我的心就狠狠地疼了。
这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所有的一切,美好荣耀紧张怀念,他们全都是不存在的。
于是我只能看到Nash被注射胰岛素,在病床上像羊癫疯一样抽搐,接受治疗。
不忍看下去的又岂止有他的妻子Alicia……之所以有幻觉,之所以精神分裂,在我看来,是一种欲望的束缚。
Nash知道自己的才能,但却被自己的欲望困扰着,一直一直。
所以他没有办法,在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东西,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一一寻回。
我们只能感叹: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伟大的疯子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疯狂的。
正如Nash,在他几欲在幻象的控制下杀死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他意识到,幻觉中的小女孩几年来从未长大,命悬一线,松一口气。
电影从这里开始进入转折。
如果说之前还有观众还会为究竟是真实还是假象而迷惑不清,会为是否是当今商业大片中惯用的间谍伎俩而摇摆不定,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可以安安静静地看Nash如何继续他的生活了,我们的精神分裂也到此结束了。
人与欲望的战争从来都是没有硝烟,亦没有终止的,所以Nash没有办法战胜幻想,这个要求对于一个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太过苛刻了,但是,他学会了忽略。
幻想中的小女孩是Nash的虚拟世界中最后的温存,与她拥抱告别带有一丝无奈与不舍,但是从此以后,他就真正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
Charles,小女孩,Big Brother,他们只是一旁冷冷地看着Nash,纠缠,却再未得到他的注视与只言片语。
“我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或许也正想抛弃我。
”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Nash必须背负整个世界的嘲笑。
他扛下了一切,孤独,无奈,慌乱,然后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几段感情,Jennifer Connelly扮演的Acilia就不用说了,高贵精致聪颖,细节刻画丝丝入扣,上扬的眉角,凝神的注视,有她的场景就是一副绝美的画面,每一幅都惊心动魄,更不用说这是一位怎样伟大的女子,与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终生,不离不弃。
在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Nash在人群中寻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
”在爱情已成童话的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感动。
另一段感情是Nash与Hansen之间的亦敌亦友的感情。
和那位幻想中的室友想比,现实中的敌手多了冷漠,少了关怀。
高手之间是惺惺相惜的,所以后来,是Hansen的帮助使得Nash重新有机会进入Princeton,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找到安慰。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白,Hansen: You scared? Nash: Terrified. Mortified. Petrified. Stupefied... by you。
同样的话语,重复两次,一次是年少轻狂时的挑衅,再一次就是历尽风雨之后的友好与怀念。
同样的场景,熟悉的棋盘,总有一些是能够历尽时间的冲刷慢慢沉淀的,愈积愈深。
欲念远离,繁华褪尽,Nash也终究变成了了一个老人。
他成了Pinceton的传奇,他是受学生尊敬的Professor Nash。
当有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论时,微微一笑的Nash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于是他只是亲切地问那个年少的孩子:“When did you last eat?
”正如当时废寝忘食的自己。
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才是Nash最好的归宿。
还记得在Nash年少时,他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其实就是他欲望的初始形状,他内心最深的渴望。
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Nash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
这一次,他成了主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钢笔——代表无上的崇敬。
影片的前后呼应,我瞬间泪如雨下。
诺贝尔奖的获得也是意外的意外。
没有了欲念的Nash却得到了认可。
此时的Nash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
是的,他是疯子,伟大的疯子。
意识到自己是疯子的天才,抛却了欲念,最终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成为必须受到尊重与仰望的形象。
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Jr.John Forbes Nash,他21岁博士毕业,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
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
由于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可在盛名的顶峰,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
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
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
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
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提炼了生活,忽视了所有其他融合出一个人的一生。
美丽心灵,美丽人生。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
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一个矛盾的人格无疑是姣好的素材,长期以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乐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类似形象来满足观众对高智商人群的窥视欲。
但是毫无疑问,天才也是人,他们人类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满足。
因此,这一类型片也大多会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后回归人性,并最终在其救赎之路上实现影片的普世意义。
《美丽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名利的探讨,开场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国说》式的激昂文字,让在场的每一个祖国的未来都觉得如果自己在死前还没有开放过就是可耻的。
这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只要这个社会肯定他。
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从此可以一马平川,青云直上。
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他一直以来人际关系的失败。
所以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服药时期,他最害怕的就是他睿智的双眼“失明”,这滋味就像打断一个运动健将的双腿一样,会让人痛不欲生,更何况这还是他拿出成果的基础。
当你活着的时候,走在路上,你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学术精英,不是天才,你过着和别人一样普通的生活,要学会尊重生活。
天才的真敌人是天才,蠢货的对手也是蠢货,你永远也别想打败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你永远也别想敷衍的其实是生活。
一、我相信你JOHN说我没有病。
当JOHN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时,我相信是因为他不愿意再为国家安全局破译密码,所以被出卖了,美国安全局不会让他透露任何信息。
电影中所有间谍的下场不是被变成疯子就是被杀掉。
JOHN把手腕咬破,找不到芯片,我相信是精神病院的人拿走了它。
我相信他一直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看着爱丽莎调查JOHN曾经的工作。
我说这个蠢女人,美国安全局怎么会留下任何线索。
爱丽莎看着JOHN电疗流泪,我说,这个蠢女人,他是你的丈夫,为什么你不相信他,为什么要让他受苦。
连我都相信他。
我一遍又一遍的对屏幕上的JOHN说,不要吃那些乱七八糟的药,那样会让你的思维迟钝,你是个天才,你怎么能被那个愚蠢的女人毁掉。
如果是我,我不会让他们把你带走,我会找到证据证明你的清白,让世人知道你的伟大,让国家颁给你勋章,不论付出任何代价。
二、我会跟你在一起JOHN说我真的病了。
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侄女,告诉他,有些东西不是真实的。
他清醒了,我崩溃了。
我那么相信他。
原来,原来如此。
JOHN由一个伟人成了一个病人,他思维迟钝,他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甚至在夜里无法满足自己的妻子,他差点淹死自己的孩子,他甚至不能保证不会伤害他人。
爱丽莎一直在他的身边,看着他痛苦默默流泪,她说,她会有时候突然觉得他又变成了以前那个他,然后她就觉得她还爱着他,她鼓励他跟外界接触,鼓励他工作,她不让他去疯人院,让他留在身边,尽管他可能会伤害她。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还一直不能接受JOHN有精神病这个事实,我还在想,我爱的这个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我付出那么多只为了证明他是个疯子吗?
最后我也不知道我还爱不爱他,或者我爱的根本就不是他。
我爱的只是我想像中的JOHN。
原来得幻想症的那个人是我。
我把我的爱人幻想成一个完美的人,事实上他不是,然后我会失望,甚至我的整个世界都会崩溃,我还以为自己是那个最受伤的人。
我不能正视现实,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在深深的悲哀中溺死。
爱丽莎才是真正能陪伴JOHN的人,她理性,她爱他的优点,也能接受他的缺点,还能陪伴他渡过难关,并鼓励他取得新成就。
而我爱JOHN的时候,他是完美的,他什么都好,他没有缺点,或者说,我爱的不是JOHN。
所以我只能孑然一身,让那个英俊,温柔,浪漫,睿智的葡萄牙籍室友长住心中。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
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在整个影片中,纳什出现的几个幻觉形象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非常有代表性。
一个是纳什为了缓解内在对失败的焦虑创造出的第一个幻想中的人物——葡萄牙室友查尔斯。
查尔斯与纳什拘谨的个性完全相反,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他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
因此,幻觉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纳什的病症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纳什无意识的自我治疗。
查尔斯也无疑就是纳什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
纳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发于自我的感情都通过查尔斯的举止来宣泄。
纳什被捉弄时查尔斯骂人,纳什低落放弃时查尔斯不羁,纳什论文通过时查尔斯在门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个体构成了纳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
影片中纳什还出现了国防部官员帕彻的幻觉,这是由纳什的英雄情结产生,代表着罪恶的原型,他野蛮,粗暴,专横,破坏力十足。
不能不说,纳什的这部分构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扯不开关系。
普林斯顿大学里教授的关于苏联威胁论的讲解,两次出入五角大楼破译国家安全部拦截的苏联密码,英雄主义和精神分裂的双重作用构建出帕彻的原型。
对于一个密码破译专家来说,发现并解决迷惑事件是他的职业病,纳什破译了密码,但却并未弄清这些不连贯词语代表的含义,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构想一个神秘人物,他带纳什去探究,赋予纳什神奇的身份与权力。
可以说,帕彻的出现,也是纳什本我的一种体现,是纳什英雄主义的原型。
至于那个小女孩玛休,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
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纳什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
伟人们有越高的建树,就会越显得孤独无助。
于是,在这三个有纳什的真实自我构建出来的本我人物不停的纠缠中,纳什丧失了社会中的自我。
理性和现实原则与精神分裂的纳什已相去甚远。
这三个本我人物的鞭策,纳什近乎疯狂的研究符号学理论,纳什的成就,一方面也就是由这三个虚构人物的自我成就,但这种自我成就的背后,更加加深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矛盾激化到高潮。
曾经一度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自己都分不清楚在这部影片中,哪些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要怎样去区分接受自己眼睛看见的事物。
《达芬奇密码》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脑只接受眼睛所选择的事物。
或许,当纳什从所谓的情报杂志中去发现苏联的所谓情报时,拼凑的段落文字构成所谓的情报,也可以这样来解释吧。
故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当纳什沉浸在幻觉中已经分不清现实,分不清真假,被幻觉牢牢控制时,纳什一直拥有妻子艾丽莎的爱。
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
正是这一点真实的情感让理智重新进入纳什的意识,艾丽莎的爱在纳什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并最终成为了纳什康复的契机。
正如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获奖感言中纳什的话: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法用正常的逻辑去推断的。
电影总是把精神疾病逼到角落里去。
把它表现得古怪、感人、可爱、滑稽、任性、悲惨或是不正当。
在这里它就只是一种疾病,几乎要把生命耗尽,但对纳什和他的妻子来说,在他成为那些幸运者中的一员之前,他们仍然可能从崩溃的边缘挣扎出来。
美丽心灵,正如纳什为国家的英雄主义,正如艾丽莎对纳什无限的爱,正是它们都拥有的美丽心灵,才能最终在精神分裂的悬崖上重归现实吧!
当本我与自我在一生中战斗到激烈如此的时候,超我才得以实现;当本我与自我共同实现超我时,就是获得一生成就的时候了。
为什么我看到纳什老想到李开复?2019.08.17,又看一遍,分数一样。
导演糟踏了那么好的故事和演员~
看三次了。第一次在大学图书馆,第二次在上班以后,第三次是电影频道滚动播放的测试片。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大概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片子了。
看了三分之二了 实在看不下去了 就记得纳什无时无刻都在计算...
幻想又有什么不好,至少多了三个爱你的人。
天才的界限,感动
老师推荐去睇,于是睇了
真正可怕的不是失去,而是根本没有存在过。穷极一生,虽然虚幻与现实反复交织,互相吞噬,但所幸的是所爱之人,所爱之人之爱无限地真实。真正的美丽心灵,就是在对方艰难时不离不弃,并始终相信自己的伴侣拥有足够的能力挺过人生的难关。到最后,虚妄还在,偏执还在,但已学会与内心的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意味着宣告了对自己的胜利。
我觉得你很有魅力, 你对我的主动性说明你对我有同感。尽管如此,传统的信任仍然需要我们在做爱之前进行数多次柏拉图式恋爱。我正在往这方面发展,但事实说来,我真正想做的只是尽快和你XXXX。
虽然明白传记片就这样 但是太枯燥 三分之二实在忍不了叉掉了
天才与疯子往往仅一步之遥,而《美丽心灵》则正是借已一位是天才也是疯子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世间美丽心灵,或许有人诟病那不可思议的命运转折,太过美好的爱与友情是娇柔,但电影本就是真实的传记,这仅是一场完美朴素的爱情方程式。
嘎嘎
爱是一切逻辑和原由。
难以描述有多讨厌这部片子….妻子这个角色是多么符合男凝视角里的贤妻啊,不离不弃,任劳任怨,甚至还会因为冒出过离开对方的想法而感到愧疚,性别互换可能吗,男的早拍屁股走人了。
没感动,精神分裂搞得跟智障一样。。现实中男主一点也不美丽。。除了他的数学天赋,倒是他老婆还挺美丽的
我怀疑下的版本有问题,好闷
爱
美丽心灵这四个字我觉得是在说他老婆
2005看
被勵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