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何处是我家

Nirgendwo in Afrika,情陷非洲,无处为家,非洲的天使(港),Nowhere in Africa

主演:茱莉安·柯勒,梅拉布·尼尼泽,Sidede Onyulo,马蒂亚斯·哈比希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斯瓦希里语,德语,英语年份:2001

《何处是我家》剧照

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2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3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4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5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6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3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4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5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6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7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8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9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20

《何处是我家》剧情介绍

何处是我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1938年,即将爆发的战争阴影笼罩着每一个犹太人。为了避难,沃尔特(米勒·尼尼兹 Merab Ninidze 饰)带着妻子杰塔(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饰)和女儿雷吉纳(莉·克卡 Lea Kurka 饰)远赴非洲大陆,希望能够在那里躲避战火,开始新的生活。 刚开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杰塔感到十分不适,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她将怒火和怨气全部发泄在了丈夫身上,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岌岌可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二连三发生的意外,杰塔渐渐习惯了充满了辛苦但也洋溢着幸福的生活,亦懂得了珍惜眼前人。而年幼的雷吉纳更是融入了异域文化中,还在当地结交了许多好友。战争结束了,一家人的去留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皎若云间月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夺命红问号碧蓝之海曼森家庭大屠杀我来也与孤儿临界点乌鲁木齐的天空追随者怪咖双雄茱莉娅的眼睛影之地带1%的可能性三生三世枕上书完美女婿社畜再培训先导计划续刀剑乱舞-花丸-娱乐追击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循环绑架为爱叛逆3低入尘埃猎龙飞船羊魔杀相信我第一季点满农民相关技能后,不知为何就变强了。天空餐厅怪兽8号第二季龙岭迷窟比你想象中更靠近

《何处是我家》长篇影评

 1 ) 最喜欢的镜头

最喜欢黑人每次将蕾吉娜据过头顶的镜头,蓝蓝的天,一张白脸一张黑脸那场景美极了,让人莫名的感动却从不感觉腻歪。

 2 ) 将纯真渐渐渗入心底

我实在是喜欢这样的故事:在帝国文明之外的土壤上,原始部落族群的人们渐渐把自己的纯真渗透进白人殖民者的心里。

饱受了被国家背叛又亲人离散的犹太人,也只有在这方土地才能抛却文明世界的残酷,慢慢疗伤。

女主人最终并不想离开非洲的农庄,在她看来德国已不是祖国,敌人仍然存在,那是一个积聚着恐惧和悲伤回忆的地方,另一方面,她想留在非洲也不仅仅是被动的逃避,这里有她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遇到蝗灾和村民一起奋力驱赶的她,生命已经牢牢的和这片非洲土地绞在一起了。

这种生活比起她在德国时当千金小姐的养尊处优,要来的辛苦太多,却也激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最喜欢的还是小可爱和欧瓦之间的亲密情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那么纯真坦诚,实在太美好了。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欧瓦把小女孩高高抱起,叫她小可爱,而她呢,俯下身紧紧搂着他的脖子,抚摸他蜷曲的头发,这一幕我是打从心里发出了微笑。

欧瓦对小可爱的爱灿烂又细腻,他为她抓小鹿,在放学的路上张开双手迎她喊着小可爱…… 这样的亲密在最后告别时真叫人心伤,不过欧瓦的纯真还是让我更多的觉得如沐春风,也感叹原始部落人的智慧和洞察力真是远远超过所谓的文明人,记录一下欧瓦要离开时的对话:“你在这里干嘛”“我在等日出”“为什么?

你要去市场把狗卖掉吗?

”“我不要你看到我,拉姆勒和我要去旅行,第一个去旅行的人不能哭。

男人在时机一到时就该去旅行。

帮我和小可爱道别”“难道我要跟我女儿说,他走了,他不想再见到你”“小可爱会明白的,她一向明白一切,她的眼睛和心跟我们一样”“拜托欧瓦,跟她道别”“爸爸,欧瓦必须走,难道你要他的心死去?

”“胡说,道别又不会害死人,不然我早死了”“别走,你不想去旅行的”“好好照顾主人,他还像个孩子,你很聪明,要帮他指点迷津”

欧瓦说的对,男主人还像个孩子,他需要人指点迷津。

全片男主人给我的感觉是面目模糊而矛盾的,他虽然决绝的主张逃亡非洲却在非洲迷惘,他爱她的妻子却不知如何宽慰她又如何自我宽慰,他身为犹太人被德国驱逐内心却仍然对祖国难以割舍,他说他想要回德国去当法官为新德国出力,然而在女儿说“妈妈需要你留下帮忙,我宁愿留在学校。

为什么会这样,爸爸?

”他回答“我也不知道”。

最后结尾我太喜欢了,卖香蕉的非洲妇女和女主人之间的短短两句对话,满含着人性的善意,由此引发出深深的对非洲大地的眷恋,也隐隐让人对新德国的未来抱有一丝希望,我忍不住眼睛有些湿润 。

全片精致的台词太多了,真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片。

 3 ) 想点事情:我们可以书写什么样的大女主

看《何处是我家》的时候,脑海里不断下意识在做对比的是另外两部电影——《印度支那》和《走出非洲》。

这三部电影有非常高度的相似性,讲述的都是西方白人女性在不同时代境遇下,走出欧洲“文明社会”,来到野蛮落后、未开化的异域文明,从抗拒到扎根,在这里找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面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一类电影,不过就不做对比了,感觉影版的《面纱》更多还是一个爱情故事)这几部电影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点白人中心主义,带着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凝视意味,其中以《印度支那》尤甚(越南半岛成了法国母亲不听话的黄皮小女儿,女儿要离家出走闹独立,母亲只好忍痛放手)。

但是因为书写的都是女性故事,所以那种让人不适的感觉最后还是可以被冲淡。

因为归根结底,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是男性挑起的,而女人千百年来总是被动承受着男人的暴力冲动带来的代价。

她们看似柔弱,却又如此坚韧,像藤蔓可以包裹所有的苦难,又像种子可以在任何地方扎根。

《何处是我家》中的叶缇和Regina就是这样的女性。

我认为这两个女性形象的确立,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否则作为一个人物命运型的故事,其实电影的整个情节线是有点散的。

主人公没有贯穿始终的目标和行动线,总是被动承受外界的变化和打击。

个人感觉这种故事写起来是最难的,很容易像电视剧。

要是没有足够的奇观和有独特性的人物,可以说这个电影就完蛋了。

说回这两个女性——叶缇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

前期是个公主病,作为德国犹太人,大难临头了,还把闲钱花在买晚礼服上。

自恃矜贵,心底里瞧不起非洲人,嘴上还要说自己“对黑人没意见”。

后来当他们作为德国俘虏被英国人抓走后,她自愿献身给了一个英国大兵。

虽然此举说是为了解救丈夫出俘虏营,给他谋份工作,但在跟这个英国大兵相处的几场戏中,你很难在她身上看到受辱的意味,好像享受的成分还更多一些。

她有情欲,也不引以为耻,婚姻感情不睦的时候,她也不介意跟丈夫的犹太朋友调调情。

这个女人身上的道德瑕疵太多了,如果在国内院线上映的话,一定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千夫所指。

但是,我真喜欢影片对她感情的处理——她虽然有过两次出轨,但并没有成为她婚姻中”埋的雷“。

虽然也有后续再交代,但都是四两拨千斤地就过去了(如丈夫让她脱去上衣,像非洲女人一样;多年后Regina提起自己目睹了母亲的出轨,母女发生小小冲突,也没有在女儿心中留下什么创伤)。

她和丈夫的感情始终是在流动的,有感情很好的时候,有互相怨怪的时候,也有彼此牺牲、彼此支持的时候,但总是在一起。

试想想,女主跟别的男人睡了,在一般的爱情电影里是多大的事啊!

可以演绎出多少纠葛冲突,但是在这里都不存在,所谓的不忠跟现实中的各种生存困境相比,轻如鸿毛。

我们看着她从最开始的白人大小姐,慢慢成长为非洲土地上拼尽全力生活的“大女人”;从凡事斤斤计较,到最后学会松弛,什么事都打不倒她——这种女性人物的成长,太迷人了。

写到这里,对Regina我也有点懒得写了。

只是想思考,今天我们国产剧中的大女主形象可以怎么样更进一步?

不再只是美丽又有钱,聪明又上进,被最好的男人爱;所谓的“黑莲花恶女”,也总是被男人伤害之后才会恶。

我们不敢写真实的人,不敢写真正的道德瑕疵,是因为观众太挑剔了,还是我们自缚了手脚?

 4 ) 何处是我家

一定会有人阻止希特勒的,毕竟,我们有过歌德和巴赫。

结果呢?

我们只能远离故土,逃往非洲。

在一块全然陌生的土地上开始生活。

残酷的屠杀,不是我们不愿回去,而是德国背叛了我们。

留在德国的亲友相继死去,干涸的土地上又总生不出庄稼。

父母之间的关系渐渐疏离,濒临破碎的边缘。

妈妈不让丽莎靠近当地人,说他们身上有细菌,会传染。

但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种族优劣之分的。

更何况有那样一只可爱的小鹿引诱着,丽莎终于将妈妈的警告抛到了一边,跨了过去,从此,和非洲的孩子们成为朋友。

大树下,丽莎为他们朗读英文童话,还一起将故事演成话剧。

在这里,丽莎不再是“邪恶”的犹太人,只不过是个皮肤很白的小女孩。

小鹿被鬣狗杀掉,撕裂来的肚子,血肉模糊,象征着那遥远“祖国”里所进行的屠杀。

战争结束,父亲要回到德国重建自己的事业,而妈妈早已融入当地生活,不愿再回到那个令她绝望的故土。

丽莎是舍不得班布的,这位善良的非洲大叔一直照顾着他们的生活。

每次放学,班布一定会等在路口,迎接丽莎回家。

那一次次亲密无间的拥抱,给予丽莎最纯粹的安慰,弥合着女孩内心因父母情感不协所刻下的隙痕。

也是拥抱之时,脚部长短差距的特写镜头,令我想到杀手莱昂和马蒂尔达相依为命的情感。

而在这里,班布和丽莎之间,不仅有年龄,还有种族的鸿沟。

都是白种人,为何自相残杀?

倒是黑人,在犹太人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刻,接纳了他们。

颠沛流离,几经风雨,千千万万的犹太人丧生集中营,而他们活了下来。

又该到哪里去呢?

何处才是我们的家乡。

德国,还能再信任它吗?

长长的列车,缓缓穿越非洲大地,广阔的,仿佛没有边际。

他们终是踏上了返乡的途程。

丽莎的弟弟出生了,希望还是存在的,小小的,慢慢长大,愈合伤痕。

如果能永远坐在你们中间读书,该多好!

 5 ) 写给自己

好看。

战火一起,什么生活,什么追求,什么理想,通通都归于零,什么都没有了,生存成了最要紧的问题。

历史不过是一个化石,其间的血肉是人的生命填满的。

等待到了极致,就连亲人的死讯也是让人嫉妒的。

就算你不是纯正的犹太人也没关系,只要你是犹太人就该死--什么他妈狗屁逻辑!

有好多话都很喜欢,比如说:“总有一个人会爱的多一点,而爱的多一点的那个人会很脆弱。

”,“不同并没有什么不好”好想去非洲旅行,还要了解非洲的音乐。

宗教和各种信仰的富有,是音乐的土壤。

 6 ) 情陷非洲——今生我只愿为非洲的一只猴子

豆瓣评分8.2,一部纪传体式的电影,平铺直叙而没有大场面,估计很难赢得大部分观众的喜欢,不过这可阻止不了我对它的喜爱,于是我悄悄地在心里打了100分。

电影以女儿蕾吉娜的旁白为第一人称叙述,可是女主人公却是她的妈妈叶提。

这是一个美丽的出生在富裕犹太家族的女儿,漂亮有风情、性格开朗。

但是战争并不会给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子开道,在纳粹德国开始对犹太人施行屠杀前,她和她的女儿一起逃离去了非洲肯尼亚与丈夫沃尔特汇合。

这是一部犹太女人的蜕变历程,讲述了叶提一开始厌恶非洲农场的脏乱,慢慢适应农场,因为英国占领肯尼亚而被英军俘虏,释放后去到另一个农场,丈夫参军她独自管理农场,到丈夫战胜回来,最后离开熟悉的农场随全家人回到德国的故事。

战争啊,基本上活下来的每个人的故事都精彩而触动人心,可是唯独这一部纪传体改编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很明显,它很复杂。

二战背景、犹太人群体、非洲风情、女权主义脱变、种族元素、爱情、欲望,都在这部影片中杂糅,让它既复杂又单纯,就是在非洲好好地活下去。

电影圈不缺关于女人的电影,为什么我会对这部电影如此情有独钟,因为是非洲啊,非洲,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一个很多人只敢在心中念想却不敢踏足的地方。

当年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这个神秘的区域也是帮着涨了不少粉的。

像爱丽丝游了一圈奇妙世界,对于叶提而言,肯尼亚大地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她从精致美食、锦衣华服的喧嚣城市逃离到这片荒芜之地,简直是闯入了一片未有的世界。

这里的黑人女人都不穿衣服,没有人在意她的精致装扮,她的雕花餐具积满尘土;从前优雅的律师丈夫变成了挖井工人,每日与汗水泥土为伍,女儿小蕾倒是和这个奇妙的土地很是相处的来,黑人厨师欧瓦带着小蕾养鹿捉狗,带她看奇特的祈雨仪式。

然后英国人来了,丈夫沃尔特被关进了俘虏营,叶提和女儿小蕾被带到了家属区,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天堂,让她感觉回到了德国的上流社会,每天华服、宴会、女人们的闲聊。

当她开始无聊地抱怨时,有个女人戳醒了她,“你应该想办法救俘虏营的丈夫,而不是在这里无病呻吟”于是她和一群犹太女人向犹太组织申请,真的成功去俘虏营看望了丈夫。

在这里她体会到自我能力的作用,然后她想给自己的丈夫重新安排一个工作,将他从俘虏营里解放出来。

于是,她利用了自己的美色,再一次办到了。

他们被安排到一块水土更好的农场,造房子、种玉米、找工人,一切都有条不紊。

这时已接近二战尾声,他们收到噩耗,亲人纷纷遭到纳粹毒手而去世。

这激起沃尔特的参战情绪,他报名参加了英军。

在沃尔特离开的期间,叶提独立支撑着农场,她不愿意在跟随丈夫,她想等在这里,经营好自己。

她做的很好,她让女儿上学,农场里的玉米也长势很好,她和女儿参加了黑人们的狂欢晚会,她渐渐喜欢上这里,这里让她找回自己,让她有了独立意志。

沃尔特凯旋,却带给叶提一个回国的消息。

她不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她是somebody,而离开了就又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漂亮女人。

因为爱,她最后屈服了,在回程的火车上,她探出窗口和一个卖香蕉的女人的对话,看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也许,她就是希望自己是这片大地上的一只猴子,贫穷却又富足。

我也想变成这样一只猴子,其实我更想变成拉姆勒(狗),陪着欧瓦去旅行。

如果说叶提是影片的女主,那么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设定就是欧瓦了,这个称他们为主人的,有着三个老婆和五个子女的厨子,一个在肯尼亚最忠贞的奴隶。

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想要有这样一个欧瓦吧,像鲁迅笔下的闰土,在贫穷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照顾你的家人,可靠又安全,却在你不需要他的时候第一时间消失不见,仿佛他从未出现过。

他把离开说成是旅行,他害怕道别,那就像中毒一样,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像主人讨要解药。

他就这么洒脱地离开了,阳光洒下折射出五彩的光晕,像是给他披上了五彩的盔甲。

只愿此生,我是肯尼亚土地上的一只猴子,我贫穷却又无比富足。

欧瓦去旅行<图片2><图片3><图片4>

 7 ) 情陷非洲更贴切

电影我认为叫@情陷非洲才对,不应该叫@何处是我家,因为终究还是回到自己国家。

女性为视角,以各种小爱视觉衬托了大爱,女主有两个另支的感情线,第一次因为救丈夫跟英国军人,第二次与老公朋友隐匿的带过,正是这种种小爱发生在女主身上,单女主电影,其它都是配角 电影里虽然女主个性冲动,感性摇摆,不过对家庭有奉献,不失善良本性,还有老公比较专制,在那时代可能比较男权主义,不过很是睿智,每一个决定都成功保护住一家人。

其他的配角都比较鲜明,我觉得电影成功归功于真实感的摄影镜头捕捉和演员出色的表演,黑白敏感的题材,几个配角的饱满个性,动听的音乐,特别是两个小女孩(实际是同一人,成长了)的善良纯朴,机智懂事,是稳定家庭的纽扣 电影总的说起来很好,身处战争中处镜却不压抑,总能化险为夷。

好多处比较感人的,黑人大叔的暖心忠诚,丈夫女儿收养无主小狗,校长对女孩聪明机智的肯定,女主想救黑人老妇人又无能为力,大家共同扑灭蝗虫救庄稼,几近崩溃的家庭得以解救,一家人完整的挤在小床上,各自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小欲望,黑人大叔与小女孩的告别,卖香蕉的黑人大妈。

也记住了一些有意义的话,比如“总是爱得多的那一方比较脆弱” “你得小心那沉睡许久的野火”“我所爱的一切都在这张床上”“你爱我吗?

如果你允许的话”“先走的人不能哭”“人在适当的时候要出趟远门”“好好照顾你爸爸,他就像你的兔兔,需要你指点迷津”“我跟猴子一样穷。

哦,那就送给猴子一根香蕉” 男人自尊心大过女人,女人情感多过男人,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

只有彼此懂得包容,才能走得更远些!

 8 ) 从遥远的非洲看德国历史,不痛不痒,又轻又重

完全的叙事体,很平淡,亲情很淡漠,连Regina和Ouwar之间最动人的真情,最后的结束也像白开水一样。

但是这就是生活,“祖国”的大起大落,鲜少影响到肯尼亚农场的生活;女主人看似丰富的情史,最终还是和原配丈夫生了一个儿子;Regina是融入非洲最好的,可是她疑似初恋的非洲男孩,后面再没出现过。

最感人/有记忆点的镜头有:刚到非洲厨子抱起小女孩,叫她“小可爱”;在妇孺的“监狱”里,那个刻薄却真实的女人说“战争开始前,我们的生活都很好”,女主人无言以对;学校校长让Regina来,夸她的同时损犹太人,最后送给了她一本书;男主人最后去找英国军官求离开的船票时,他说英国人不喜欢德国人,对方说英国人也不喜欢我(苏格兰人),根深蒂固的隔阂,又是深入骨髓的共通;最后在火车上,女主人看着这片她刚到几年深恶痛绝的土地,从好心的售卖香蕉的妇人那里接过她送给她的水果,奋斗了这么多年,居然连香蕉都买不起,但是她笑得好开心,也许是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了吧。

让人有些尴尬的情节有:夫妻之间的互动,时而冷漠时而浓烈,女主人流泪男主人视而不见不懂安慰,情商为0看着真让人捉急;Regina在父母做爱后倒在床上一起睡,当时我就???

男主人和那个金发苍老得多的德国人的互动,妈呀……总是想起《走出非洲》,那部电影拍得好得多。

 9 ) 情陷非洲

犹太人与二战的话题在电影中已然被提及太多次了,但真正的杰作总会用自己的讲述方式让观众享受一场心灵体验。

其实在这部片子中种族屠杀的主题已经被极大地弱化了,只是从时而电波中了解到彼岸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有一个影评人说得很好,这部片子是“用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大时代的动荡不安”。

远离了原来富足美满的生活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样的婚姻自然会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危机。

只是在一次次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后,他们才更加发现对方的不可或缺和相互间关爱的可贵,这样的故事总是足够煽情。

当然这里的爱,不仅仅指的是一家三口的福祸相依,更多的是讲述一种超越人种和文化的博爱。

犹太人在德国遭到歧视,而到了非洲他们又歧视黑人,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居高临下的虚荣心和优越感。

而只有天真未凿的小女孩能够毫无偏见地融入完全不同的文化当中。

最后是一场意味深长的对白,黑人妇女从火车外向女主角兜售香蕉,女主角说自己穷得像一只猴子一样,黑人就说那我就送一只给猴子吧,两人相对会心一笑。

这种施舍双方角色的颠倒,意味着相互间文化的深切认同和一种宽容平等精神的确立,这样的场景每每令我感动不已。

 10 ) 动情,却不煽情

一个德国犹太三口之家,为逃避迫害来到了肯尼亚,在一个农场打工。

他们是连根拔起,移栽到了另一片完全 不同的土地上。

律师种田,太太脱鞋,他们注定要经历一番痛苦的脱胎换骨。

两人的感情生活也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到是小女儿,天真无邪,很快融入到新的现实之中。

为了活下去,一切都是可以适应的,改变的;爱,潜存着,可终究会理解一切。

使我最感动的有两个场面。

一个是灭蝗的场面,蝗虫像暴雨一样洒在庄稼和土地上,吞噬着一切;人们发了疯似的驱赶。

本想独自离开的男主人,也脱下衬衫,挥舞着,投入战斗。

最后蝗虫被赶走了。

男女主人公相对一瞥,前嫌尽弃。

第二个场面是紧接着的,男人独自睡在外室,妻子悄悄进来,睡上床,吻他的身体,唤起他的热情,然后作爱。

他们裸体相拥睡着了。

天亮后,女儿爬上了床,说非洲人是不接吻的。

爸爸说,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呀。

一家三口睡在一个床上,多么温馨;好象小船穿过惊涛骇浪,进入了平静的海湾。

影片的题材是非常“煽情”的,但是女导演处理得不温不火,在平淡平静之中让人回味、感动。

《何处是我家》短评

Lea Kurka 靓

9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推荐

吃饭时候两口子吵架,女方都是站起来擦下嘴,然后转身就走;男方会站起来转身,走出5米,然后快速转身过来,开始说...

13分钟前
  • 追客
  • 还行

打败《英雄》拿下了那年的最佳外语片 拍摄艰苦 但是呈现出的是太过美好的非洲 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一样 让人不敢苟同 时长也稍有拖沓 ps.女主和小女主造型很美

18分钟前
  • 新名字的故事
  • 还行

这种时不时想嘲人兼自嘲的观感也挺难形容的。某种程度上很怕遇见Owuor这样慷慨的人,因为知道终有一日要愧对他。17.5.27 @中国电影资料馆

21分钟前
  • 说了我是黑无常
  • 推荐

从爱情到战争,从种族主义到殖民主义,从无以为家的犹太人到叶落归根的德国人,这部作品想要探讨的主题太多太广,最终免不了有一点点顾此失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包含了无数极其动人的细节。“身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很骄傲,因为这证明我对人类还有信心。”

23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借用了煽情的主题才能获奥奖,与我看来女主或原著女作家既不忠于国家也不忠于犹太民族和宗教,并且滥情,起初如希特勒一样蔑视其他民族,非洲残酷的生活教育了她,相反男主却值得尊敬。电影技术方面也仅仅如其他,做成旅游风光片而已。

25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较差

这部电影网上很少有人解读它,估计也是看不懂的缘故吧?

29分钟前
  • 微信用户
  • 较差

精致的画面,细腻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

3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镜头很飘啊,叙事有点问题,配乐不错

34分钟前
  • 玊未
  • 还行

如果是我,我也会离开,会回来~

39分钟前
  • 我是然
  • 还行

这是主旋律和积极向善的电影,结构完整,镜头端正,然而却缺少足够的深度和视野。选择一个晚上,观看这样一部苍凉辽阔的非洲风景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

41分钟前
  • mayfog
  • 推荐

既然是无处为家,那就只能彼此依偎。家这个概念是林克永远的核心。

4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下载的无字幕版本,遗憾的只能当做景片观光了,未听到斯瓦西里语,在非洲一年半了,也为见到影片中贫瘠的原野

50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

是真的,so-so而已。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54分钟前
  • egmont
  • 还行

很早看的。那时的感动犹在心上。每当她融入他们的时候。音乐叮咚。。但是也模糊记得某种粗燥感。不完美反而更让人喜爱。

56分钟前
  • 一&#34;一
  • 力荐

看得时候略失望,大概因为电影的长度涵盖小说的内容太吃力,导致视角混乱,主题涣散,缺乏张力,导演的叙事水平不算很好,不过抓住了动人的点。

57分钟前
  • 没有就是没有
  • 还行

過份人工雕琢的劇情,顥得十分不自然,例如蝗災的出現到清除就是天方夜談,劇情主軸恍恍惚惚,又是假藉猶太人遭迫害謀奪取票房的作品。

59分钟前
  • 月窺人
  • 较差

看的国语版 扣一星给配音和无良的剪辑 扣一星给荡妇

60分钟前
  • Joshua|蓝牙君
  • 还行

各方面都是有选择地描画,不够优秀,战争结束后的部分更是糟糕。

1小时前
  • 一叶孤舟
  • 较差

就还好 喜欢中段

1小时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