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黑人每次将蕾吉娜据过头顶的镜头,蓝蓝的天,一张白脸一张黑脸那场景美极了,让人莫名的感动却从不感觉腻歪。
我实在是喜欢这样的故事:在帝国文明之外的土壤上,原始部落族群的人们渐渐把自己的纯真渗透进白人殖民者的心里。
饱受了被国家背叛又亲人离散的犹太人,也只有在这方土地才能抛却文明世界的残酷,慢慢疗伤。
女主人最终并不想离开非洲的农庄,在她看来德国已不是祖国,敌人仍然存在,那是一个积聚着恐惧和悲伤回忆的地方,另一方面,她想留在非洲也不仅仅是被动的逃避,这里有她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遇到蝗灾和村民一起奋力驱赶的她,生命已经牢牢的和这片非洲土地绞在一起了。
这种生活比起她在德国时当千金小姐的养尊处优,要来的辛苦太多,却也激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最喜欢的还是小可爱和欧瓦之间的亲密情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那么纯真坦诚,实在太美好了。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欧瓦把小女孩高高抱起,叫她小可爱,而她呢,俯下身紧紧搂着他的脖子,抚摸他蜷曲的头发,这一幕我是打从心里发出了微笑。
欧瓦对小可爱的爱灿烂又细腻,他为她抓小鹿,在放学的路上张开双手迎她喊着小可爱…… 这样的亲密在最后告别时真叫人心伤,不过欧瓦的纯真还是让我更多的觉得如沐春风,也感叹原始部落人的智慧和洞察力真是远远超过所谓的文明人,记录一下欧瓦要离开时的对话:“你在这里干嘛”“我在等日出”“为什么?
你要去市场把狗卖掉吗?
”“我不要你看到我,拉姆勒和我要去旅行,第一个去旅行的人不能哭。
男人在时机一到时就该去旅行。
帮我和小可爱道别”“难道我要跟我女儿说,他走了,他不想再见到你”“小可爱会明白的,她一向明白一切,她的眼睛和心跟我们一样”“拜托欧瓦,跟她道别”“爸爸,欧瓦必须走,难道你要他的心死去?
”“胡说,道别又不会害死人,不然我早死了”“别走,你不想去旅行的”“好好照顾主人,他还像个孩子,你很聪明,要帮他指点迷津”
欧瓦说的对,男主人还像个孩子,他需要人指点迷津。
全片男主人给我的感觉是面目模糊而矛盾的,他虽然决绝的主张逃亡非洲却在非洲迷惘,他爱她的妻子却不知如何宽慰她又如何自我宽慰,他身为犹太人被德国驱逐内心却仍然对祖国难以割舍,他说他想要回德国去当法官为新德国出力,然而在女儿说“妈妈需要你留下帮忙,我宁愿留在学校。
为什么会这样,爸爸?
”他回答“我也不知道”。
最后结尾我太喜欢了,卖香蕉的非洲妇女和女主人之间的短短两句对话,满含着人性的善意,由此引发出深深的对非洲大地的眷恋,也隐隐让人对新德国的未来抱有一丝希望,我忍不住眼睛有些湿润 。
全片精致的台词太多了,真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片。
看《何处是我家》的时候,脑海里不断下意识在做对比的是另外两部电影——《印度支那》和《走出非洲》。
这三部电影有非常高度的相似性,讲述的都是西方白人女性在不同时代境遇下,走出欧洲“文明社会”,来到野蛮落后、未开化的异域文明,从抗拒到扎根,在这里找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面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一类电影,不过就不做对比了,感觉影版的《面纱》更多还是一个爱情故事)这几部电影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点白人中心主义,带着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凝视意味,其中以《印度支那》尤甚(越南半岛成了法国母亲不听话的黄皮小女儿,女儿要离家出走闹独立,母亲只好忍痛放手)。
但是因为书写的都是女性故事,所以那种让人不适的感觉最后还是可以被冲淡。
因为归根结底,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是男性挑起的,而女人千百年来总是被动承受着男人的暴力冲动带来的代价。
她们看似柔弱,却又如此坚韧,像藤蔓可以包裹所有的苦难,又像种子可以在任何地方扎根。
《何处是我家》中的叶缇和Regina就是这样的女性。
我认为这两个女性形象的确立,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否则作为一个人物命运型的故事,其实电影的整个情节线是有点散的。
主人公没有贯穿始终的目标和行动线,总是被动承受外界的变化和打击。
个人感觉这种故事写起来是最难的,很容易像电视剧。
要是没有足够的奇观和有独特性的人物,可以说这个电影就完蛋了。
说回这两个女性——叶缇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
前期是个公主病,作为德国犹太人,大难临头了,还把闲钱花在买晚礼服上。
自恃矜贵,心底里瞧不起非洲人,嘴上还要说自己“对黑人没意见”。
后来当他们作为德国俘虏被英国人抓走后,她自愿献身给了一个英国大兵。
虽然此举说是为了解救丈夫出俘虏营,给他谋份工作,但在跟这个英国大兵相处的几场戏中,你很难在她身上看到受辱的意味,好像享受的成分还更多一些。
她有情欲,也不引以为耻,婚姻感情不睦的时候,她也不介意跟丈夫的犹太朋友调调情。
这个女人身上的道德瑕疵太多了,如果在国内院线上映的话,一定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千夫所指。
但是,我真喜欢影片对她感情的处理——她虽然有过两次出轨,但并没有成为她婚姻中”埋的雷“。
虽然也有后续再交代,但都是四两拨千斤地就过去了(如丈夫让她脱去上衣,像非洲女人一样;多年后Regina提起自己目睹了母亲的出轨,母女发生小小冲突,也没有在女儿心中留下什么创伤)。
她和丈夫的感情始终是在流动的,有感情很好的时候,有互相怨怪的时候,也有彼此牺牲、彼此支持的时候,但总是在一起。
试想想,女主跟别的男人睡了,在一般的爱情电影里是多大的事啊!
可以演绎出多少纠葛冲突,但是在这里都不存在,所谓的不忠跟现实中的各种生存困境相比,轻如鸿毛。
我们看着她从最开始的白人大小姐,慢慢成长为非洲土地上拼尽全力生活的“大女人”;从凡事斤斤计较,到最后学会松弛,什么事都打不倒她——这种女性人物的成长,太迷人了。
写到这里,对Regina我也有点懒得写了。
只是想思考,今天我们国产剧中的大女主形象可以怎么样更进一步?
不再只是美丽又有钱,聪明又上进,被最好的男人爱;所谓的“黑莲花恶女”,也总是被男人伤害之后才会恶。
我们不敢写真实的人,不敢写真正的道德瑕疵,是因为观众太挑剔了,还是我们自缚了手脚?
一定会有人阻止希特勒的,毕竟,我们有过歌德和巴赫。
结果呢?
我们只能远离故土,逃往非洲。
在一块全然陌生的土地上开始生活。
残酷的屠杀,不是我们不愿回去,而是德国背叛了我们。
留在德国的亲友相继死去,干涸的土地上又总生不出庄稼。
父母之间的关系渐渐疏离,濒临破碎的边缘。
妈妈不让丽莎靠近当地人,说他们身上有细菌,会传染。
但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种族优劣之分的。
更何况有那样一只可爱的小鹿引诱着,丽莎终于将妈妈的警告抛到了一边,跨了过去,从此,和非洲的孩子们成为朋友。
大树下,丽莎为他们朗读英文童话,还一起将故事演成话剧。
在这里,丽莎不再是“邪恶”的犹太人,只不过是个皮肤很白的小女孩。
小鹿被鬣狗杀掉,撕裂来的肚子,血肉模糊,象征着那遥远“祖国”里所进行的屠杀。
战争结束,父亲要回到德国重建自己的事业,而妈妈早已融入当地生活,不愿再回到那个令她绝望的故土。
丽莎是舍不得班布的,这位善良的非洲大叔一直照顾着他们的生活。
每次放学,班布一定会等在路口,迎接丽莎回家。
那一次次亲密无间的拥抱,给予丽莎最纯粹的安慰,弥合着女孩内心因父母情感不协所刻下的隙痕。
也是拥抱之时,脚部长短差距的特写镜头,令我想到杀手莱昂和马蒂尔达相依为命的情感。
而在这里,班布和丽莎之间,不仅有年龄,还有种族的鸿沟。
都是白种人,为何自相残杀?
倒是黑人,在犹太人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刻,接纳了他们。
颠沛流离,几经风雨,千千万万的犹太人丧生集中营,而他们活了下来。
又该到哪里去呢?
何处才是我们的家乡。
德国,还能再信任它吗?
长长的列车,缓缓穿越非洲大地,广阔的,仿佛没有边际。
他们终是踏上了返乡的途程。
丽莎的弟弟出生了,希望还是存在的,小小的,慢慢长大,愈合伤痕。
如果能永远坐在你们中间读书,该多好!
好看。
战火一起,什么生活,什么追求,什么理想,通通都归于零,什么都没有了,生存成了最要紧的问题。
历史不过是一个化石,其间的血肉是人的生命填满的。
等待到了极致,就连亲人的死讯也是让人嫉妒的。
就算你不是纯正的犹太人也没关系,只要你是犹太人就该死--什么他妈狗屁逻辑!
有好多话都很喜欢,比如说:“总有一个人会爱的多一点,而爱的多一点的那个人会很脆弱。
”,“不同并没有什么不好”好想去非洲旅行,还要了解非洲的音乐。
宗教和各种信仰的富有,是音乐的土壤。
豆瓣评分8.2,一部纪传体式的电影,平铺直叙而没有大场面,估计很难赢得大部分观众的喜欢,不过这可阻止不了我对它的喜爱,于是我悄悄地在心里打了100分。
电影以女儿蕾吉娜的旁白为第一人称叙述,可是女主人公却是她的妈妈叶提。
这是一个美丽的出生在富裕犹太家族的女儿,漂亮有风情、性格开朗。
但是战争并不会给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子开道,在纳粹德国开始对犹太人施行屠杀前,她和她的女儿一起逃离去了非洲肯尼亚与丈夫沃尔特汇合。
这是一部犹太女人的蜕变历程,讲述了叶提一开始厌恶非洲农场的脏乱,慢慢适应农场,因为英国占领肯尼亚而被英军俘虏,释放后去到另一个农场,丈夫参军她独自管理农场,到丈夫战胜回来,最后离开熟悉的农场随全家人回到德国的故事。
战争啊,基本上活下来的每个人的故事都精彩而触动人心,可是唯独这一部纪传体改编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很明显,它很复杂。
二战背景、犹太人群体、非洲风情、女权主义脱变、种族元素、爱情、欲望,都在这部影片中杂糅,让它既复杂又单纯,就是在非洲好好地活下去。
电影圈不缺关于女人的电影,为什么我会对这部电影如此情有独钟,因为是非洲啊,非洲,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一个很多人只敢在心中念想却不敢踏足的地方。
当年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这个神秘的区域也是帮着涨了不少粉的。
像爱丽丝游了一圈奇妙世界,对于叶提而言,肯尼亚大地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她从精致美食、锦衣华服的喧嚣城市逃离到这片荒芜之地,简直是闯入了一片未有的世界。
这里的黑人女人都不穿衣服,没有人在意她的精致装扮,她的雕花餐具积满尘土;从前优雅的律师丈夫变成了挖井工人,每日与汗水泥土为伍,女儿小蕾倒是和这个奇妙的土地很是相处的来,黑人厨师欧瓦带着小蕾养鹿捉狗,带她看奇特的祈雨仪式。
然后英国人来了,丈夫沃尔特被关进了俘虏营,叶提和女儿小蕾被带到了家属区,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天堂,让她感觉回到了德国的上流社会,每天华服、宴会、女人们的闲聊。
当她开始无聊地抱怨时,有个女人戳醒了她,“你应该想办法救俘虏营的丈夫,而不是在这里无病呻吟”于是她和一群犹太女人向犹太组织申请,真的成功去俘虏营看望了丈夫。
在这里她体会到自我能力的作用,然后她想给自己的丈夫重新安排一个工作,将他从俘虏营里解放出来。
于是,她利用了自己的美色,再一次办到了。
他们被安排到一块水土更好的农场,造房子、种玉米、找工人,一切都有条不紊。
这时已接近二战尾声,他们收到噩耗,亲人纷纷遭到纳粹毒手而去世。
这激起沃尔特的参战情绪,他报名参加了英军。
在沃尔特离开的期间,叶提独立支撑着农场,她不愿意在跟随丈夫,她想等在这里,经营好自己。
她做的很好,她让女儿上学,农场里的玉米也长势很好,她和女儿参加了黑人们的狂欢晚会,她渐渐喜欢上这里,这里让她找回自己,让她有了独立意志。
沃尔特凯旋,却带给叶提一个回国的消息。
她不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她是somebody,而离开了就又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漂亮女人。
因为爱,她最后屈服了,在回程的火车上,她探出窗口和一个卖香蕉的女人的对话,看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也许,她就是希望自己是这片大地上的一只猴子,贫穷却又富足。
我也想变成这样一只猴子,其实我更想变成拉姆勒(狗),陪着欧瓦去旅行。
如果说叶提是影片的女主,那么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设定就是欧瓦了,这个称他们为主人的,有着三个老婆和五个子女的厨子,一个在肯尼亚最忠贞的奴隶。
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想要有这样一个欧瓦吧,像鲁迅笔下的闰土,在贫穷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照顾你的家人,可靠又安全,却在你不需要他的时候第一时间消失不见,仿佛他从未出现过。
他把离开说成是旅行,他害怕道别,那就像中毒一样,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像主人讨要解药。
他就这么洒脱地离开了,阳光洒下折射出五彩的光晕,像是给他披上了五彩的盔甲。
只愿此生,我是肯尼亚土地上的一只猴子,我贫穷却又无比富足。
欧瓦去旅行<图片2><图片3><图片4>
电影我认为叫@情陷非洲才对,不应该叫@何处是我家,因为终究还是回到自己国家。
女性为视角,以各种小爱视觉衬托了大爱,女主有两个另支的感情线,第一次因为救丈夫跟英国军人,第二次与老公朋友隐匿的带过,正是这种种小爱发生在女主身上,单女主电影,其它都是配角 电影里虽然女主个性冲动,感性摇摆,不过对家庭有奉献,不失善良本性,还有老公比较专制,在那时代可能比较男权主义,不过很是睿智,每一个决定都成功保护住一家人。
其他的配角都比较鲜明,我觉得电影成功归功于真实感的摄影镜头捕捉和演员出色的表演,黑白敏感的题材,几个配角的饱满个性,动听的音乐,特别是两个小女孩(实际是同一人,成长了)的善良纯朴,机智懂事,是稳定家庭的纽扣 电影总的说起来很好,身处战争中处镜却不压抑,总能化险为夷。
好多处比较感人的,黑人大叔的暖心忠诚,丈夫女儿收养无主小狗,校长对女孩聪明机智的肯定,女主想救黑人老妇人又无能为力,大家共同扑灭蝗虫救庄稼,几近崩溃的家庭得以解救,一家人完整的挤在小床上,各自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小欲望,黑人大叔与小女孩的告别,卖香蕉的黑人大妈。
也记住了一些有意义的话,比如“总是爱得多的那一方比较脆弱” “你得小心那沉睡许久的野火”“我所爱的一切都在这张床上”“你爱我吗?
如果你允许的话”“先走的人不能哭”“人在适当的时候要出趟远门”“好好照顾你爸爸,他就像你的兔兔,需要你指点迷津”“我跟猴子一样穷。
哦,那就送给猴子一根香蕉” 男人自尊心大过女人,女人情感多过男人,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
只有彼此懂得包容,才能走得更远些!
完全的叙事体,很平淡,亲情很淡漠,连Regina和Ouwar之间最动人的真情,最后的结束也像白开水一样。
但是这就是生活,“祖国”的大起大落,鲜少影响到肯尼亚农场的生活;女主人看似丰富的情史,最终还是和原配丈夫生了一个儿子;Regina是融入非洲最好的,可是她疑似初恋的非洲男孩,后面再没出现过。
最感人/有记忆点的镜头有:刚到非洲厨子抱起小女孩,叫她“小可爱”;在妇孺的“监狱”里,那个刻薄却真实的女人说“战争开始前,我们的生活都很好”,女主人无言以对;学校校长让Regina来,夸她的同时损犹太人,最后送给了她一本书;男主人最后去找英国军官求离开的船票时,他说英国人不喜欢德国人,对方说英国人也不喜欢我(苏格兰人),根深蒂固的隔阂,又是深入骨髓的共通;最后在火车上,女主人看着这片她刚到几年深恶痛绝的土地,从好心的售卖香蕉的妇人那里接过她送给她的水果,奋斗了这么多年,居然连香蕉都买不起,但是她笑得好开心,也许是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了吧。
让人有些尴尬的情节有:夫妻之间的互动,时而冷漠时而浓烈,女主人流泪男主人视而不见不懂安慰,情商为0看着真让人捉急;Regina在父母做爱后倒在床上一起睡,当时我就???
男主人和那个金发苍老得多的德国人的互动,妈呀……总是想起《走出非洲》,那部电影拍得好得多。
犹太人与二战的话题在电影中已然被提及太多次了,但真正的杰作总会用自己的讲述方式让观众享受一场心灵体验。
其实在这部片子中种族屠杀的主题已经被极大地弱化了,只是从时而电波中了解到彼岸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有一个影评人说得很好,这部片子是“用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大时代的动荡不安”。
远离了原来富足美满的生活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样的婚姻自然会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危机。
只是在一次次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后,他们才更加发现对方的不可或缺和相互间关爱的可贵,这样的故事总是足够煽情。
当然这里的爱,不仅仅指的是一家三口的福祸相依,更多的是讲述一种超越人种和文化的博爱。
犹太人在德国遭到歧视,而到了非洲他们又歧视黑人,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居高临下的虚荣心和优越感。
而只有天真未凿的小女孩能够毫无偏见地融入完全不同的文化当中。
最后是一场意味深长的对白,黑人妇女从火车外向女主角兜售香蕉,女主角说自己穷得像一只猴子一样,黑人就说那我就送一只给猴子吧,两人相对会心一笑。
这种施舍双方角色的颠倒,意味着相互间文化的深切认同和一种宽容平等精神的确立,这样的场景每每令我感动不已。
一个德国犹太三口之家,为逃避迫害来到了肯尼亚,在一个农场打工。
他们是连根拔起,移栽到了另一片完全 不同的土地上。
律师种田,太太脱鞋,他们注定要经历一番痛苦的脱胎换骨。
两人的感情生活也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到是小女儿,天真无邪,很快融入到新的现实之中。
为了活下去,一切都是可以适应的,改变的;爱,潜存着,可终究会理解一切。
使我最感动的有两个场面。
一个是灭蝗的场面,蝗虫像暴雨一样洒在庄稼和土地上,吞噬着一切;人们发了疯似的驱赶。
本想独自离开的男主人,也脱下衬衫,挥舞着,投入战斗。
最后蝗虫被赶走了。
男女主人公相对一瞥,前嫌尽弃。
第二个场面是紧接着的,男人独自睡在外室,妻子悄悄进来,睡上床,吻他的身体,唤起他的热情,然后作爱。
他们裸体相拥睡着了。
天亮后,女儿爬上了床,说非洲人是不接吻的。
爸爸说,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呀。
一家三口睡在一个床上,多么温馨;好象小船穿过惊涛骇浪,进入了平静的海湾。
影片的题材是非常“煽情”的,但是女导演处理得不温不火,在平淡平静之中让人回味、感动。
Lea Kurka 靓
吃饭时候两口子吵架,女方都是站起来擦下嘴,然后转身就走;男方会站起来转身,走出5米,然后快速转身过来,开始说...
打败《英雄》拿下了那年的最佳外语片 拍摄艰苦 但是呈现出的是太过美好的非洲 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一样 让人不敢苟同 时长也稍有拖沓 ps.女主和小女主造型很美
这种时不时想嘲人兼自嘲的观感也挺难形容的。某种程度上很怕遇见Owuor这样慷慨的人,因为知道终有一日要愧对他。17.5.27 @中国电影资料馆
从爱情到战争,从种族主义到殖民主义,从无以为家的犹太人到叶落归根的德国人,这部作品想要探讨的主题太多太广,最终免不了有一点点顾此失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包含了无数极其动人的细节。“身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很骄傲,因为这证明我对人类还有信心。”
借用了煽情的主题才能获奥奖,与我看来女主或原著女作家既不忠于国家也不忠于犹太民族和宗教,并且滥情,起初如希特勒一样蔑视其他民族,非洲残酷的生活教育了她,相反男主却值得尊敬。电影技术方面也仅仅如其他,做成旅游风光片而已。
这部电影网上很少有人解读它,估计也是看不懂的缘故吧?
精致的画面,细腻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
镜头很飘啊,叙事有点问题,配乐不错
如果是我,我也会离开,会回来~
这是主旋律和积极向善的电影,结构完整,镜头端正,然而却缺少足够的深度和视野。选择一个晚上,观看这样一部苍凉辽阔的非洲风景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是无处为家,那就只能彼此依偎。家这个概念是林克永远的核心。
下载的无字幕版本,遗憾的只能当做景片观光了,未听到斯瓦西里语,在非洲一年半了,也为见到影片中贫瘠的原野
是真的,so-so而已。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很早看的。那时的感动犹在心上。每当她融入他们的时候。音乐叮咚。。但是也模糊记得某种粗燥感。不完美反而更让人喜爱。
看得时候略失望,大概因为电影的长度涵盖小说的内容太吃力,导致视角混乱,主题涣散,缺乏张力,导演的叙事水平不算很好,不过抓住了动人的点。
過份人工雕琢的劇情,顥得十分不自然,例如蝗災的出現到清除就是天方夜談,劇情主軸恍恍惚惚,又是假藉猶太人遭迫害謀奪取票房的作品。
看的国语版 扣一星给配音和无良的剪辑 扣一星给荡妇
各方面都是有选择地描画,不够优秀,战争结束后的部分更是糟糕。
就还好 喜欢中段